望月课堂实录

时间:2019-05-12 17: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月课堂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月课堂实录》。

第一篇:望月课堂实录

望月课堂实录

师:是的,同一个老师,在我们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人格魅力,就像同样一轮明月,在每个人的眼里也是千姿百态,情趣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随着散文作家赵丽宏先生在一个月色溶溶的夜晚,一同来到江轮的甲板上,一同《望月》去。(生读题,声音较高昂)

师:从你们的声音里,我仿佛看到早晨八、九点钟喷薄而出的太阳。月亮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轻柔的,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我的脸颊。

生:皎洁的、清澈的、明亮的,像山间的泉水。

生:清幽的、安静的。

师:能读出这些感觉吗?(生再读题)

师:这才是月亮的感觉,月亮的声音啊!

(点评:从读题开始就调好了入境的弦,定好感觉的调。让学生从对“太阳”与“月亮”不同的感受中去读出一片静谧温柔的月色。)。

二、望“月”——随“月”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望月去,去望那皎洁的月光,去感受轻柔朦胧的月色。(出示月下江景画面)

师:你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空,四周特别宁静。

师:静得怎样?

生:静得都能听到水的流动声。

师:水流夜更静,鸟鸣山更幽啊!

生:我看见了水面上闪烁的银色光斑,一跳一跳的,像星星,又像一颗颗晶莹透亮的钻石。

师:你的想象力异常丰富,老师仿佛也看见了一群小星星在水面上跳舞呢!

生:我隐隐约约地看见山啊、树啊的影子,他们好像在沉思。

师:是啊!这宁静的夜晚,山川树木也在思考着什么。

生:我感觉这月光好像化妆师,给大自然画上了银色的淡妆。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服装设计师,给大自然穿上了银色的婚纱。

生:我感觉月光好像演奏大师,奏出了一曲优雅的音乐。

师:你听到什么了吗?想想都演奏了哪些音乐?

生:《二泉映月》。

师:真聪明!

生:《月光曲》《春江花月夜》《摇篮曲》。

师:想听听这些曲子吗?(伴随着画面,《月光曲》响起)

(点评:学生在充满情致的语言中,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几分钟后,让学生充分述说所见所感,这样,不仅拓宽了情境,使之变得丰润,而且也让学生在述说与想象中充分感知了大自然的美,由对月景美的爱移情到对大自然的爱,为学生走进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在我们的眼里,月光是化妆师、是服装设计师、是音乐大师,那么在作者的眼里,它又是怎样一番景色呢?让我们走进他美妙的文字,去感受他月夜里的情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你动心的词语、句子画下来,多读两遍,说说你从文字当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默读文,边读边画,教师走进学生和他们轻声探讨。)

生:我从“江两岸„„花边”感觉到月色朦朦胧胧,美极了!

师:还有哪位同学体会到这种美?你来读读。

(生读“江两岸„„花边”)

师:是呀,同学们,月光的美是一种朦朦胧胧的美,让我们一起感受这朦朦胧胧的美。(播放课件)我们坐在了江轮上,江轮缓缓地向前驶着,看,江两岸„„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树林和山峰。

生:我看到了芦荡,还有小草。

师:看得清楚吗?

生:看不清楚。

师:对啊,正因为看不清楚,所以作者才说是“黑色剪影”。船继续缓缓地向前驶着,你们觉得是船在动呢,还是黑色的剪影在动呢?

生:我觉得是黑色的剪影在动。

师:是呀,这种感觉也是朦朦胧胧的,这时皎洁的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就更是朦朦胧胧的了。再请一位同学把这种朦朦胧胧的美读给大家听。(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我觉得月光的美还是一种纯洁的美。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从“月光洒落在„„跳动”这句上感受到的。

师:你觉得这种美怎么样啊?

生:我觉得这种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师:好的,月光的美还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生:是一种安详和谐的美。

师:你又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是啊,你们瞧。月亮多么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安详地望着我们。让我们也来读好这安详的、晶莹的、朦胧的月光美。谁来试试,把这段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2小节)

师:你们喜欢这优美的月光吗?

生:喜欢。

师:你们觉得在这宁静的夜晚,来欣赏这安详、晶莹、朦胧的月光,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用怎样的感情去读呢?

生:我觉得要用安详的感情去读。

师:语速要怎样?

生:慢一点,轻一点。

师:你再来读。

(生再读第2小节)

师:(相机指导)语速慢一点儿,轻一点儿。有进步了。(再次指名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片独特的月光,一片独特的风景。现在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尽情地读吧!(出示文字月景图、音乐响起)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段,执教者透过文字与画面,带领学生进入不同的世界,让言语的创造力着意扩大。用智慧和真情感染学生,用尊重和赞美激励他们的言语个性,留给他们一片自由挥洒语言的蓝色星空,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在课堂上尽显童真与灵性,为他们健康成长打上绚丽的生命底色,这不正是语文教学不断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师:老师被月光陶醉了,更被你们的朗读陶醉了!知道吗,月亮也把一个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男孩叫醒了,听听,他在说什么?他想做什么?自由读读3-12自然段吧!

生:小男孩说“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月亮怎么能把人叫醒呢?可见他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小男孩。

师:他把月亮也当人了!谁呢?

生:大概是他妈妈吧!我们家就是我妈妈经常叫醒我的。

生:这小男孩聪明好学,他想和他舅舅背诗。他舅舅可是一个大作家,他都敢和舅舅比赛,了不起。

师:要是你敢不敢?

生:有点不敢,不过是自己的舅舅,也无所谓。

师:他们都背了哪些诗呢?把它们找出来,自由地、大声地读读。(学生自由读诗句)

师:从你们热情的朗读声中,我听到了许多节奏优美的诗句。(出示文中诗句)

你们发现了吗,每一句诗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说说,你从哪一句诗里发现了什么样的月亮?(指名说)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句中发现那是像白玉盘一样的月亮。

师:看出李白小的时候非常天真、有趣。

生: 我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句中读出诗人对他家人的思念。

师:知道这首诗写给谁的吗?

生:是他的弟弟吧。

师:思念却不得相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吗?

生:不能。

师: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思亲的泪!

生:我从“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中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离愁。

师:孤独之极,只有月儿相伴啊!

生:我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读出了诗人的愁,愁得都睡不着觉了。

师:你是落寞诗人的知己啊!忧愁的夜晚,孤独的诗人。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出月儿的美,月儿的趣,更要读出月儿的忧,月儿的愁。(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月色,这么多情的诗句,我们能背下来吗?(学生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练习背诵)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背诗,你是?你是?开始吧。(指名分角色背诵)

师:啊!月美,诗美,你们的声音美,你们蕴藏在声音里的情感更美!

师: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看谁的诗最多,看谁的月最美,看谁的情感最丰富。(男女生赛诗)

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女: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女: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点评:“月圆是诗,月缺是梦,”古往今来,月成为多少文人墨客抒发离别情绪,抒发才情志向的寄托。她是诗意的,是文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王老师不愧有“才女” 之雅称,精到的点评,无不是对学生的激励,教师的才情感染了学生,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长河里尽情挥洒、尽情徜徉。师生一道追寻有月的诗,一道追寻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怀。)

师:月儿,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多愁的,而在小外甥的眼里是什么样儿的呢?请你们仔细读读吧,你觉得他的幻想有趣吗?(出示小外甥说的话,学生自读自悟)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生:我觉得小外甥的话真是奇思妙想。人们一般把月亮比作小船、圆盘,他却把它比作眼睛,新奇、有趣。

生:我从小男孩的话里感觉到我们地球的可爱,连月亮都羡慕呢!

师: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

生:我感觉月亮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趁他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跑出来玩耍。

师:你好像在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呀!我们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能说出来吗?能绘声绘色地说出来吗?能像说一个身边的童话故事那样说出来吗?

师:从你的声音里,我听出了什么叫绘声,从你的表情里,我知道什么叫绘色!

师:听一听,老师也想读一读,你们听出了什么?(出示把小外甥的话改变句式的诗歌)

(多媒体出示文字)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 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地

睁大一次

„„

生:非常好听,像一首诗。

师:其实只要把小外甥的话稍微调整一下句式就是一首诗,一首趣味盎然的、充满幻想的童话诗。让我们也来试着读读吧!读出另外一种感觉来。(学生齐读)

师:老师这里也带来了两首有趣的、想象丰富的月亮诗,咱们来欣赏欣赏。(出示两首诗歌,指名学生朗诵)

师:听着这些奇妙有趣的诗歌,老师也浮想联翩,诗性大发呢:

月亮啊

你是什么

你是母亲安详的笑容

把我的身心沐浴

你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大师

《二泉映月》《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一曲曲诞生

你是心灵手巧的服装设计师

花草树木披上了银色的斗篷,群山穿上了镀有银色花边的舞裙。

(点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仔细地品味、赏析,从而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体会小外甥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几种形式的反复诵读,调动了学生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含英咀华,细细揣摩、体味,从而读出情趣、读出韵致,读出孩子对月亮创造性的思想。至此,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得以淋漓尽致表现出来,又是那么的自然、随意,不着痕迹,师生共同沐浴在诗的海洋中。)

三、想“月”——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师:月亮在你的眼里是不是也变了,变成了——请同学们拿出纸笔,用一句话、一首诗、一篇童话写出自己对月亮的遐想。(学生在自己精心制作的小卡片上用心地写着)

生:月亮是妈妈的甜美笑容,在我受到挫折时,为我抹去伤心的泪水;在我取得好成绩时,又是灿烂的鲜花。

师:多好的比喻啊!妈妈的爱无时不在!

生:月亮是奶奶做的又圆又大的甜饼,咬一口,香香的,脆脆的„„

师:是奶奶的大甜饼让你长得这么壮实。(众生笑)

生:月亮像个魔术师,一会儿变成香蕉,一会儿变成眉毛,一会儿又变成个大玉盘。

师:一月之内就变化多端哪!

生:月亮是扇幻想之门,只要你打开它,你就能得到你想得到的所有东西!

师:太神奇了。

师:老师还想说,月亮还是一枚邮票,只要想念远方的亲人、朋友了,就把它贴在天空,亲人、朋友都能看见它!是吗?

„„

师:真是“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月千里寄情思。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爱,带着自己的诗,带着自己的幻想一同去望月、去登山、去看海,把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谱成一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壮丽诗篇吧!

(点评:儿童是极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景,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因此,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一次小练笔,是很有必要的。从孩子们丰富多彩的奇思妙想中我们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总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到儿童,回归到儿童文学,回归到儿童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儿童,触动儿童的心灵。当我们借助文本用诗意的语言去催生诗情的课堂,我们也就把无可估量的巨大精神财富带给了他们,也为他们的世界开辟了一片广袤的星空。月中有诗,诗中有情,情随境生,境随情变。处处追寻着诗句,处处流淌着诗意,处处孕育着诗情。王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细致而诗意的解读,对学生动情而丰富的评价,让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和诱惑力。孩子们那一句句充满灵性的话语,无不向我们昭示: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

第二篇: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更多相关文章 相关课件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像。

《望月》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一起读课题。(生声音响亮)

师:这样读课题,老师感觉这月亮也太刺眼了吧?好好想想,你平时望见的月亮是怎样的?想好了谁来再读一读课题

生读(声音柔和多了)

师:对了,这才是月亮的声音,月亮的感觉!(出示:江月图)看,有月的夜空是多么的宁静而优美,望着画中的月儿在想象中沐浴着它的清辉,让我们一起轻轻的读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这一片江上月色,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先来了解同学们的读书情况。(指名学生读课文随时帮助学生正音,并指导读好文中的诗句)

师:同学们预习课文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 板书:“我”诗人小外甥

师:我眼中望见的月是怎样的?我们先来欣赏,读读。

CIA出示文中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课堂声音比较的嘈杂)

师:看来,声音这样嘈杂的读,是很难欣赏到真正的月色,这是一段优美的文字,要能静静的品味才会让人动心动情,让我们在书上静静的读一读这段我眼中望见的月色,边读边想,从文字里想像出一片月色,慢慢欣赏!

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读了让你心动的句子心动的词,应该及时画下来,再细细的品味,或许这些词句会领着你触摸到作者藏在文字里的那些微妙的情思。

师:读书有时就得这样静下心来品味,想想,假如用一个词来形容今晚这江上的月光,你会用上哪一个词?

生:我会用上“优美”,优美的月光。

师:美的就像一幅画!我们都感觉到了。

生:我会用上“朦胧”,朦胧的月光。

生:我会用上“宁静”,宁静的月光

师:你从哪感觉到宁静的?读出来

生:(读)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是不是没有一点声音呢?你听(读)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流水的声音。

师:有了流水的声音,还能用上“宁静”吗?

学生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生:我认为也是可以的,正因为周围很宁静所以才会听到流水的声音。

师:对呀,声音有的时候更能衬托出宁静。还记得《推敲》那篇课文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是有声音的,而“推”是无声的,但“敲”却比“推”更显得宁静!生:我用上“安详”,安详的月光。文中说“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安详”可是个让人心动的词,它本是形容人的神情的词,一种温情,从容的神情,用在月亮的身上,让我们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有了生命,有了温情。

生:我感觉月亮仿佛也像母亲一样让人亲切,温暖!

师:多好的感觉,这就是作者藏在文字里的一处微妙而美好的情思!

师:你看,从这段优美的文字里,我们品味出今晚的月光在我的眼里是宁静的,安详的,朦胧的,这是多好的感觉呀!这段动心动情的文字,你觉的最适合咱们班谁来读?

生:我推荐纪玉玲读,因为她的声音柔和,有月光的感觉。(笑)

师:大家想听吗?我也想!老师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声音动听优美。

师:还有谁自己推荐自己的?

一生举起了手,师走到该生旁鼓励说:把你的名字响亮的告诉大家!

生:王义成!

师:好好读,老师也为你配上音乐。

生读抑扬顿挫声音响亮。

师:同学们听出来了吗,如果说纪玉玲同学的声音里,月光是柔和的,宁静的,那王义成同学的月光却是皎洁的,安详的,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独特的月光。沐浴在这明月的清辉下,作者今晚是睡不着觉的,而今夜难眠的不只是我一个人,还有谁呀?

生:小外甥

师:谁来读一读我与小外甥比赛背诗的对话?

生读课文5-12自然段

CIA出示文中的诗句: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你看这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诗人借月在诉说着什么呢?你能从上面的诗词中看出来吗?

生: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出诗人望月思念着故乡。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望着他乡的月,离乡的游子怎能不想起故乡的月,故乡得人!

生:我从“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我看出诗人特别的愁,诗中有“对愁眠”。师:忧愁的夜晚,忧愁的诗人,这漫漫长夜该怎样的熬到天明呀!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我看出诗人思念着他的弟弟。

师:思念却不能见,诗人把酒问青天,青天能回答诗人吗?

生:不会。

师:寒夜无语空凄切,而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我看到诗人望着水中的明月,也在默默品味着孤独与忧愁。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又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又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

得志的人生感叹!月,在诗人的眼里是多情的,奇妙的。我们来一起有感情的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有月的诗多如繁星,我们也来学着比赛背有月的诗,好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语气较平淡)

师:在这一首诗中,诗人眼中的月是苦闷,孤独,愤怒的,背诵时要吟诵出诗人的情,诗人的泪,诗人的恨!你再来吟诵一遍

生:(动情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对,这才像诗人眼中的月。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你听(音乐《春江花月夜》)生:森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师:看来,多情的诗人在有月的夜晚个个都失眠了,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有月的诗在人间传诵。月光下吟诵有月的诗,有时能使我们沉醉在一种清幽旷远的气氛中。不过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江轮的甲板上,看看,在小外甥的眼里月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课文15-18自然段

CIA出示: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师:这可是小外甥绘声绘色的说的,水也来绘声绘色的读一读

生读语气中有了趣味

师:挺像的,如果表情再调皮些更有趣味了!

师:你看,这小外甥眼里的月与“我”眼中的月,诗人眼中的月可就大不一样了,小外甥眼里的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生:特别的有趣。

生:也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师:是呀,就像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不过你好好再读读,发现了没有,它也像一首诗,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生读)

师:你看老师不该一个字,只要把这句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诗

CIA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了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每个月都要

圆圆的睁大一次

„„

学生在配乐声中有感情的吟诵这首儿童诗。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的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生:月亮像小嘴,生气了就抿着不说话,高兴了就老是张着嘴笑个不停。

生:月亮像妈妈做的甜饼,小朋友每天都咬上一口

师:吃得也太慢了,一个月才咬完呀!(生笑)

生:月亮像妈妈,每天都要照看着她的孩子,满天的星星。

师:都辛苦呀,你看,每个月月亮妈妈都累弯了腰,但累着也是高兴的,所以呀,我们常常看到妈妈圆圆的笑脸!

生:月亮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爬上树梢,一会儿有滚进草丛中不见了。

师:悄悄告诉我月亮在草丛中干什么呢?

生:捉蛐蛐

生:捉迷藏呢!(笑)

师:你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小外甥一样多趣,多变,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

生:可能,每个人的心情不一样,望见的月亮也就不一样了。

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关于“月”的诗句:

好山好水看不够,马蹄催趁月明归。——岳飞《池州翠微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三)秋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李白《军行》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 建《十五夜望月》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月夜》 刘方平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唐 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张九龄)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李商隐)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苏轼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 刘禹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朱自清:《荷塘月色》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的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二》

溧阳张康桥《望月》课堂实录 来自费尔教育。点这里回到顶部

上一篇:《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下一篇:《望 月》教学实录及评析

第三篇: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于永正

语文是有魅力的。首先,编者选的都是美文。就是说明文,也是很典范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意境,美在思想,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等等。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魅力。任何美都需要人去发现,美文亦如此。美文的诸多美,靠什么去发现?靠读。备课时我是认真读了课文的,不但默读,还反复地朗读。美文中的美,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知道美在哪里还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我要求自己把课文朗读好,也要求学生朗读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美文的美,要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因此我认为,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包括老师的)。

语文的魅力还在于他使我们开智并产生无尽的想象。想象是美丽的,开智是十分重要的。看了学生写的文章,谁能不说语文、语文教学(写字、朗读、作文)充满魅力?

语文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的魅力除了来自语文以外,还来自于教师。一个具有魅力的老师,他的语文教学必定是有魅力的。但,语文教师的魅力决不只是指人格魅力。

望月(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

(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

(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第四篇: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望月》课文原文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原文标题:《望月》课文原文_苏 教 版

原文网址:http://www.jiaoba.net/yuwen/ArticleShow.asp?ArticleID=24041于永正《望月》课堂实录

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 于永正

语文是有魅力的。首先,编者选的都是美文。就是说明文,也是很典范的。美文美在哪里?美在意境,美在思想,美在情感,美在语言,等等。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魅力。任何美都需要人去发现,美文亦如此。美文的诸多美,靠什么去发现?靠读。备课时我是认真读了课文的,不但默读,还反复地朗读。美文中的美,要引导学生读出来,要让学生知道,必要时,要告诉学生,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魅力就失去了。知道美在哪里还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我要求自己把课文朗读好,也要求学生朗读好。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美文的美,要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因此我认为,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包括老师的)。

语文的魅力还在于他使我们开智并产生无尽的想象。想象是美丽的,开智是十分重要的。看了学生写的文章,谁能不说语文、语文教学(写字、朗读、作文)充满魅力?

语文的魅力来自语文本身。语文教学呢?语文教学的魅力除了来自语文以外,还来自于教师。一个具有魅力的老师,他的语文教学必定是有魅力的。但,语文教师的魅力决不只是指人格魅力。

望月(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

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自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

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同位的同学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接着又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自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我经常说,教学一定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的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

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自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自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么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我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但只要我们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多多鼓励,人人都可做到。]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

[自评:范读我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我体会到,教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就,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自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我对学生表达的对我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是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我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作了示范。)

(下课休息)

第二课时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

(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课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

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人人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

(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又不懂的词语吗?

生:“芦荡”

师:谁知道? 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

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看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的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自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战士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 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指第一位学生)

(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

(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

生:亮月。

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自评:一次,我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我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我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

(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

[自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我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

(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自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自评:我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

师:你先说。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就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

(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自评:我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我,说上我的课真有意思(我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我“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我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学生背诵踊跃。因为太快,记不下来。)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

(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因速度更快,也没记下来。)

师:(发现一个学生背诗吐字不清。)请你到前面来,你虽然刚才吐字不太清晰,但是你会的诗很多,很活跃,你能不能认真背一首?

(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背一着杜甫的《望岳》,博得大家的掌声。)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的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的,诗中月更美。

[自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我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

(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

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自评: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都是我和高林生琢磨出来的。]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

(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

(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空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自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我说: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我们就感谢不尽了。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在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自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

(该生读完。)

[自评:实际上我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我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

(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是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眼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与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自评:有句谚语叫“灯不拨不亮”(过去点油灯)。学生们潜能很大,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

(下课)

眼中月 诗中月 幻想中的月 ——于永正《望月》教学赏析

第一节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望月》。

(板书:望月)和我一起写课题,注意“望”的第三笔是竖提。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文预习了吗?读了几遍?

生:七遍。生:五遍。

师:这篇文章写谁在哪儿望月?

生:写作者和小外甥在江轮上望月。

师:一定是作者吗?

生:写课文中的“我”和小外甥在长江江轮的甲板上望月。

生:还写了他们一起背古诗,一起谈论月亮的事。

师:课文读了五六遍,能有这么多收获,就很可以了。

[评:学生预习了,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通过交谈是为了了解学生掌握得怎么样。这也是让学生初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老师出示生字:甥、瞳、烁、斑、沐、仁、喻、絮、锁、呵、欠。)师:这课的生字比较多,同位的互相读读听听,看谁预习得好,读得准,都认得。

(同位的互相读给对方听,互相纠正。)

师:请班长读一读。(师指生字,班长读。读得很正确。)不愧是班长。———谁再读?(对班长耳语一番,由他指定几位同学读,无一错误。)预习得真好,每课都能这样预习吗?

[评: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了解,所以只能请班长指定部分学困生来读。他们认得了,其他学生问题就不大了。于老师经常说,教学一定要关注学困生。]

生:老师说,您要给我们上课,所以要求我们好好预习。

师:下了死命令的,是不是?(笑)因为你把“好好”说得特别实在,特别重。(笑声)

生:我们平时也是这样预习的,都是“好好预习”的,当然这次更认真一点。(笑声)

师:实话实说。如果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也会像你们一样比平常多读几遍。为什么?为了给班级争光,为了让于老师满意呀!养成预习这个习惯非常好。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我能流利地读下来了。(该生是男同学)

师:那我就请你,你再邀请两位同学一起读读课文,好吗?(该生邀请了两位男同学。)师:你不能都请男生,也要给女同学一次机会嘛。再换一位女同学。——咱们不换了,再增加一位女同学好吗?

[评:当时我想,不能换!否则被换下的男同学也会不好受的。于是决定再增加一位。善待学生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小的方面。小的方面,学生感受更真切。]

(该男生又请了一位女生。老师为他们做了分工,四人一起把全文从头至尾读了一遍。个别读得不好的地方,做了纠正,有些句子还领读了一下。初读课文很实在。)

[评:著名教育专家张庆、高万同老师常说,阅读教学要“强化初读,延迟开讲”;还说,“课文不读熟不开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基础,是“保底工程”。书面语言是怎么学来的?是读。语感是怎样培养的?还是读。在这方面花时间是值得的。在初读中,于老师不放过任何一点错误,不达到正确、流利的目标,决不罢休。]

师:听我读一遍行吗?——请听好。看看哪些地方你认为读得好,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认为不可取。

(老师把课文范读了一遍,老师读得绘声绘色,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读完,掌声雷动。)[评:范读于老师都是选择在学生“尝试”过之后。美文要美读。于老师体会到,老师读好了,就会使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气。不但使教学有成效,而且省力气。]

师:我备课时,至少读了五六遍,但我今天读得还不太好,有两个地方读得不连贯。大家为我鼓掌是鼓励我。同学们,课文读好了,真是一种享受。大家再读读看。(学生读书的兴致十分高涨。)

[评:学生是很爱自己的老师的。于老师对学生表达的对老师的爱,一定向学生发出“我知道,而且领情”的信息。此外,还要表示感谢,因为师生是平等的。于老师范读过之后,学生的读书热情总是很高涨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有激情激趣的作用,有使学生顿悟的作用。]

师:下面还有点时间,请全班同学把生字写一写。先在书上,把生字描红一遍。(注:苏教版教材中,每课课后都有“描红”一项内容。)然后拿出写字本来仿影、临帖。

(学生按要求写字。最后,老师强调了“甥、瞳、锁”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左右各占的比例,并做了示范。)

第二节

师:下面我找同学读课文1、2两段。(一学生起来后开始读,读完课题后被叫停。)

师:读完题以后要注意停顿,读课题声音要响亮一些,你再读一下。(该生按要求读了。然后请那位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读得正确、流利。———你读了几遍?

生:二三遍。师:二三遍不顺嘴,改为“两三遍”。

把课文读到正确、流利不容易。文中的这段文字,写出了月色下的景物的宁静,你能不能试着把这种宁静的感觉读出来。不要快,要体会“宁静”。全班同学都练一练。

(学生练读,声音很轻。)

师:(指着一个练读时表情特别好的男同学)你的表情特别好,能到讲台前读一下吗?(该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中有不懂的词语吗?生:“芦荡”。师:谁知道?生:江边长了很多芦苇。师:应当再加三个字———江边长了很多芦苇的地方。

生:什么叫“剪影”?

师:刚开始我也不太明白,后来见了几幅照片,特别是到了雁荡山看夜景,才真正理解了。请同学们看几幅雁荡山的照片。(投影出示群山剪影画面,两幅是日落以后山和树的剪影,一幅是月色下“犀牛望月”的剪影。)什么叫“剪影”懂了吗?月光下,那山、林只留下了黑色的轮廓,真像用黑色的纸剪下来贴在远处似的。

[评:“剪影”是个实词。对于类似的词语,最好的理解方法是把它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或者通过叙述,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图象。]

师:词语理解了,我想你们会读得更好。刚才读书的那位女同学再读一下好吗?(该生有感情朗读,读得比第一次更好。)

师:大有进步。于老师读读可以吗?谢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师配古筝音乐朗读。生热烈鼓掌。)

师: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板书:?月)什么月?请你思考。看谁能把这两个自然段读成几个字。

生:明月。生:亮月。师:你们怎么知道月是明的,月是亮的?

生:用眼睛看到的。

师:对,这两节写的都是作者用眼睛看到的月,是什么月呢?——是“眼中月”。

(擦掉问号,在横线上板书:“眼中”,形成眼中月。)

[评:一次,于老师和高林生先生一起听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评课时,他们把这一部分概括为“眼中月”。老师们觉得有点道理。于是于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引导学生这样去概括。概括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于老师很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课课都这样训练,要因文而异。]

师:这部分写的是看到的月。你接下去读3 ̄12自然段,思考一下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学生朗读)

师: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我们暂时不讨论这个问题。先找同学来读读这一部分,找两个人分角色读。(找同学分角色读“对诗”那一部分。)[评:概括能力虽然很重要,但较之朗读,还是次要的。所以于老师还是让学生朗读。]

师:接下去,齐读第12段。(学生齐读。读完,老师又动情地复述了一遍:“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评:语文的“人文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一个“情”字上。读要有情,说也要有情。]

师:多好的境界啊!下面我来当文中的“我”,谁来当我的外甥?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众笑)

师:谁能做我的外甥,请你(师指一名男同学)推荐一下。

(学生推荐一位男同学到前边和于老师分角色读。师生读得都有感情。同学鼓掌。)

[评:老师之所以充当文中的“我”,一是从年龄上考虑的,二是从情趣上考虑的。师生融为一体的境界是很美妙的。]

师:(对“外甥”)今天月色这么好,我们来对诗好吗?可以用书上的,也可以不用。但必须是写月亮的诗句。

生:好。师:你先说。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你们背的是一首诗里的句子。

师:可以吗?

生:可以,都有月。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师:梨花园落溶溶夜,柳絮池塘淡淡风。

生:老师背的句子中没有月!不能算。

师:没有?“溶溶夜”,说的是月色溶溶!有吗?

生:有!

师:你再接下去背。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月儿弯弯照楼台,楼高又怕摔下来。(生大笑,说不是古诗,是老师胡编的!)

师:是古诗!这是京剧《望江亭》中的杨衙内做的诗!后面两句是:“今天遇见张二嫂,给我送条大鱼来。”杨衙内也是古人嘛!——你再背。(生笑声不止。)

[评:于老师是故意背杨衙内的歪诗的,不是为了别的,为了让学生感到有意思。这种调侃,相信老师们也会接受。——至于学生,是肯定接受的,而且会长时间不忘的。课后,他们围着于老师,说上于老师的课真有意思(于老师不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了)。俗而不伤大雅,这是于老师“幽默”的底线。一旦学生喜欢老师,喜欢上于老师的课了,就成功了一大半。]

生:„„

师:他被我的歪理邪说搞得有些晕头转向,背不出了。刚才我也有点晕头转向,所以才憋出一首歪诗来的。说实话,这位同学很不简单,大庭广众之下,应对得这么好。下面我们同学分两部分,这一半当“舅舅”,那一半当“外甥”。来个比赛好吗?(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部分,比赛背诗。)

师:第一轮,“舅舅”败了,因为没接上茬儿。再给一分钟时间准备,然后再比。

生:能不能背山水类的?

师:可以。(两部分学生争相背山水诗,气氛更活跃。)

师:这一轮比赛,不分上下,棋逢对手,平起平坐。同学们,如果说1、2两段写的是“眼中”月,那么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月?(板书:?月)

生:(异口同声)诗中月!(师擦掉问号,在横线上写上“诗中”。)

师:如果眼中月只是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那么诗中月就融入了人的感情。眼中月是美的,诗中月更美。

[评:这两句话是对一、二部分的概括。

课后有老师说,于老师,您的语言很美,应了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于老师说,有些关键的话,比如对一、二部分概括的话,于老师是备课时就想好了的。]

师:下面请同学读课文后一部分,看看这一段又写的什么。(学生读课文,然后进行交流。)

生:想中月。生:幻中月。

师:为自己鼓掌吧。但是不要为了和上边的一致,非说成三个字不可。这是写的幻想中的月,或者说想象中的月。(板书:幻想中的月)

师:这一部分能读好吗?

生:能。(学生练读。)

师:先找个男同学来读。(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尤其强调人说话时的语气。)

师:同学们注意,“不假思索”为什么用“假”而不用“加”?

生:“假”是借用的意思,是不用大脑思考的意思。

师:对的。注意不要写错这个字。大家把这个词书写一下。“假”和“加”读音就不一样,只要读准了,就不会写错。再齐读一下。(生齐读“不假思索”。)

[评:中学语文老师常常对于老师说:

于老师,您教的学生进了中学,作文错别字较少,字写得较端正。是啊,小学语文老师干什么?不就是教学生认字、写字、读书、作文吗?这些基本功扎实了,真是功莫大焉!]

师:小外甥的话该怎么读,他说月亮困了,实际是表示什么呢?该用什么语调呢?大家练一下。

(学生用心练读。练读过之后再请那位男生读,读得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师:我们一听就知道小外甥也困了,他想睡觉了。再找一位女同学与前面的男同学比赛。(一女生读第三部分。)

[评:指导朗读也应该而且能让学生感到有情有趣的。就看我们读没读好,会不会启发。]

师:(读到“又冒出了一个问题”打断读书女同学)为什么说“又”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又”呢?

生:因为他前面提过问题了。

师:那为什么用“冒”?

生:他突然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有道理。除了“突然”外,第二问题比第一个问题提得怎么样?

生:更有价值,更让人没想到。

师:对了,所以说“冒出了一个问题”。——接着读。(该生读完。)

[评:实际上于老师是告诉学生读书要思考,要注意前后照应。但于老师没直说。有时候,直说反而不如不说。]

师:读得真好,把我们带到了童话的境界中去了。(又找一名同学把最后一节读完。)

师:读得真有梦幻的感觉。你们也幻想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月亮。(学生闭目想。片刻之后———)你们想象中的月肯定也很美。这篇文章写了眼中月、诗中月、幻想中的月。幻想中的月十分奇特,孩子们幻想中的月是最美的。(指三名同学分角色读第三部分。)

师:文章写得美不美?

生:美!

师:写得美,读得也美。大作家罗丹曾经说过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比如月亮吧,“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从古至今都是这一个月亮,但是那么多作家、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什么都不一样,都那么美呢?今天作业就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同学们观察一下月亮,再观察一下周围的景物:山、树、人、房屋都是什么样。你仔细观察,用心幻想,你的笔下一定会有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诞生。于老师期待着。

第五篇: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板书:望月)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本次教学中的重点。

(三)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这是本次教学中的难点。(板书)

三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六个环节,主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表演法、探究法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㈠ 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

㈡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月光曲》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㈢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㈣在引导孩子们积累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深入体会和探究月和与诗人关系密切。在品读中感受“中国月文化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㈤进行拓展延伸,启发同学们对月的无限幻想,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㈥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我再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是我的说课,恳请各位老师给予中肯的批评。谢谢。

下载望月课堂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月课堂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望月说课稿 1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xx小学的音乐老师xx。我今天给大家展示的是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第二册第七课《望月亮》。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望月亮》是一......

    望月教案

    24、望 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江上之月、诗中之月、幻想中的月体会月的美妙、充满情趣。 3、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

    望月有感范文

    春去秋来,玉壶光转,时光飞逝,又是一年中秋。 不得不感叹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就度过了16个年华,回想去来真有一种刹那芳华,弹指红颜老的感觉。很奇怪,中秋应该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圆月象......

    十五望月[五篇范文]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题解: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

    佳节望月有感

    仲秋佳节望明月有感、盼团圆 遥望宝岛心潮思 泪水沾襟擦不完 分别已过六十载 何时神州大团圆 每当我读起此诗的时候,望着皎洁的月光,思绪的潮水便缓缓地从心内涌出……是啊!物......

    望月教案5篇

    25、望月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 望月教学反思1 4月18日下午,我与师范附小五年级五班的同学共同学习了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

    望月教学设计

    望 月 第二课时 1、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综合音乐等多种手段,在朗读、欣赏、想象中,充分感受月光下美的意境。 2、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