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教案

时间:2019-05-12 23: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望月怀远》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望月怀远》教案》。

第一篇:《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

“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浓烈,可谓直抒胸臆。

9、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借月抒怀 自然浑成

颔联.月夜思人

古诗气韵

颈联.对月不眠

实情实景

尾联.相思入梦

意境幽清

望——

月 ——怀人(思念之情)

《与诸子登岘山》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2.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2.教学方法: 朗读-赏读-背诵 3.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初中学过的《过故人庄》导入。1. 背诵

2.回顾孟浩然诗歌特点:生活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二、知人论世。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返襄阳。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而亡。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其“学不攻儒,务掇菁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善。”这是第一个替他编定诗集的人王士源对他的赞美。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杜甫也称赞他:“吾友襄阳孟浩然,新诗句句尽堪传”(《忆襄阳》)。由此可见其为人和诗作均甚为当时所推重。他的山水田园诗很有名,在诗歌方面他与王维齐名,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

三、尝试改文,初步体会。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江山保留着历代有名胜迹,而今我们又重新登临观赏。)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冬末水位降低了渔塘很浅,天寒云梦泽更加深湛浩荡。)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羊祜堕泪碑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沾襟无限感伤。)效果如何?让学生讨论。

四、佳诗共赏――体味诗人是如何表达怀古伤今之情的。

《与诸子登蚬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诗。“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我们必须先了解羊祜的故事,才能了解这首诗。(大家可以参看教材P12注⑥)

羊祜是晋朝人,做褰阳太守的时候,常到岘山上与同僚饮酒游玩。一天,他感慨地对朋友们说:“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山;自古以来,有过许多贤人名士在这里游玩,可是这些人都默默无闻地消灭了,真使人悲伤。如果我死了之后,魂魄也将留恋这个山呢。”后来,羊祜果然死在襄阳,百姓追悼他,在岘山上为他立了一块碑。来读这块碑文的人,都欷歔感慨,不觉下泪。因此,人们就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㈠思想情感:

思考1.结合诗人的遭际及以上羊祜的故事,初步感知此诗,你能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烟灭无闻”的话,与自己的处境正相吻合。“烟灭无闻”正是对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下泪。全诗借古抒怀,感情深沉。

这首《与诸子登岘山》是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的悲哀的怀古诗。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开端有何特色?

讨论后明确:诗的首联(开端两句)就起得很突兀,这两句凭空落笔,初看好象于题目无关,实际上是题外生情,抒发了作者登临所感,和全诗貌离而神合。正如前人所评“起得高古”,有“俯视一切,抗怀千载”的气概。

3.诗的颔联写的是什么?与上联有何联系?

讨论后明确:颔联(三、四句)由虚入实。意思是说人事虽然变迁,可是大自然却依然如故,江山不改,胜迹长流,今天我们又继古人之后来登临了。诗人登临岘山,不由想起历史人物羊祜的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两句与上两句粘连甚紧,“江山胜迹”是指古,“我辈登临”乃言今,一“复”字则指明是继羊祜和许多无名游客之后而登临。这一联用了“流水对”,浑然天成,质朴无华。从诗意发展的脉络看,应是先有三、四句,后有一、二句。诗人如此处理,使人有奇峰突起气势,更见新颖。当然也是强调诗人的感慨。4.颈联的写景,对于达情有什么作用?

讨论后明确:颈联(五、六句)是全诗中仅有写景。远近的景物都是一片萧条、肃杀,足见写景是衬托诗人的悲情。

5.尾联“羊公碑”借用典故,寓有羊公的丰功伟绩。这与“怀古伤今”有怎样的密切关系? 讨论后明确:最后两句诗人借羊公的典故,更具体抒发了诗人的悲感,与诗的起句相照应。据史书记载:羊祜镇守襄阳时,深得民心,死后百姓于岘山为他建碑,看了碑文的人莫不为他的政绩而感动流泪,因此人们称此碑为堕泪碑。诗人一句“泪沾襟”,不仅是追悼古代贤明的政治家,而且更有感叹自己不能像羊祜那样有一番作为,遗爱百姓,名声与岘山那样长留人间。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不已。真乃对比出效果!㈡艺术特色:

思考:试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孟浩然长于五言,这首诗写得平易自然,用典贴切,用字凝练,反映了孟诗古澹悠远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的“触景生情”的写法,这在登临诗中是不多见的。正如清人沈德潜评价“语淡而味终不薄”。小结:

一二句说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作者的浩瀚心事。第二联前句承古,后句承今,作者的伤感情绪来自今日的登临。一联初看突兀,结合二联又极自然。三联写登山所见,既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第四联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羊公碑“尚在”,令人敬仰,其中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无所作为的自己与尚在的碑构成对比。诗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包含着作者的激情。语言通俗易懂。

五、表情诵读,尝试背诵。

由于本诗抒发的是一种郁闷愁苦伤感情,故诵读时要注意顿挫沉郁,速度宜稍慢。

六、课堂练习: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

答: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6、8句押韵;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

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时光流逝、无可阻挡的感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诗句平实,内涵丰富,既有对历史英雄羊公的回忆,也有诗人吊古伤今的感怀。颈联写眺望所见:“水落”“天寒”简捷形象地把羊公所处的背景环境描绘出来。尾联是悠然的收束,诗人在秋寒暮色中垂泪,凭吊怀古中融入了因个人遭际生发的苍凉感慨。

七、布置作业

1.抄写、默写古诗,2.完成“积累运用”第二、三、四题。

八、板书设计:

首联:凭空落笔 貌离神合 颔联:由虚入实 与上粘连 颈联:远近景物 一片萧条 尾联:自然用典 由人及己

第二篇:望月怀远 教案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了解与作者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的境界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诗人们借着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洞彻肺腑地进行天地对读,自然与人情互释,内心与外界沟通的幻想创造,从而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张就龄笔下那一夜之间明月由生及落的生命历程吧.二、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其诗由雅淡清丽,转趋朴素遒劲,运用比兴,寄托讽谕,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的作用。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四、诗歌解读: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2.那么,整首诗是如何借助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试结合诗句分析。明确:通过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宋 谢庄《月赋》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鲍照《岁暮》“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

4.“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明确:“此时”,“我” 在翘首望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思念着“我” 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

“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

“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5.颔联:“怨”什么?为何“怨”?

明确:“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三四两句,就以“怨” 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6.颈联:“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有何意味?

明确: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怜”应有怜爱之意。

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7.尾联:“不堪盈手赠”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明确: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捧一掬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 “梦”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想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8、小结:

这首诗,作者借月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情感浓烈,可谓直抒胸臆。

9、板书设计 诗意: 首联.借月抒怀 自然浑成颔联.月夜思人 古诗气韵 颈联.对月不眠 实情实景尾联.相思入梦 意境幽清 望—— 月 ——怀人(思念之情)

第三篇:望月怀远教案

《望月怀远》

教学目标:

1、感受初唐诗阔大雄浑、豪迈恢弘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张九龄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了解本诗是如何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教学重难点:紧扣“望”和“怀”来写景抒情。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月亮是悬挂在天上的一首诗。”的确,在月亮上载满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便是一个例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紧扣“望”和“月”来抒情的。

二、介绍作者、作品及背景。

1、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人。唐玄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是唐代著名的宰相,执政时敢于谏命,注意援引一些有为之人,当时被称为“贤相”,谥号文献。

2、张九龄的诗多是应制之作,但一些赠答、写景、抒情的诗篇,感情真挚,词藻清丽。晚年遭谗言被贬后所作的《感遇》诗十二首,风格转向朴实而且遒劲寄兴讽喻,对扭转初唐以来形式主义诗风有所贡献。有《张曲江集》。

3、《望月怀远》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难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四、鉴赏分析全诗。

有人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体会它情景交融的意境。

1、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生”字好在哪里?

明确:⑴“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个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写景,点明题中的“望月”。⑵“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使整个诗句变活了,富有动感。

2、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中的“竟夕”是何意?(通宵。)

明确: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这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

3、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写我因相思而彻夜难眠,就披上衣服起身四处寻觅。这时有何感受呢?“怜”有何意味?“露滋”又有何意味?

明确:⑴整夜相思不能入睡,怪谁呢?是屋里烛光太耀眼了吗?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可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

⑵“怜”应有怜爱之意。

⑶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滋”指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

4、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盈手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不能把可爱的月光赠给远人,那怎么办呢?“梦”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⑴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非常可爱,“我”生发出希望掬一捧月色献给远人的愿望。⑵然而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既然现实中不能与远人相见,那就回到卧榻上,睡觉吧。⑶在梦里也能与远人相会啊。⑷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

五、齐读全诗,体会作者怀远思念之情。

六、课堂小结。

自南朝宋人谢庄在《月赋》中有了“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发现后,人们便开始通过明月寄托相思了。月亮好似一只巨大的折光镜,把此方的感情折射给彼方,又把彼方的感情折射给此方。正因如此,才有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月夜》),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重泪,一夜乡心五处同”,陆机的“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首诗诗致委婉,语言浅近,化用了谢庄、陆机诗中语言而自然流转,给人以淡雅清醒的感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七、布置作业。

思考:本诗是如何扣住“望”和“怀”来写景抒情的? 明确:开头一句意境雄浑阔大,起势遥远,没有写“望月”,但望的神情隐约可见;“天涯”二字接得自然,照应到了“远”,而暗示了“怀”,诗人怀想远在天涯的“情人”也和自己一样,同时在望月。三、四两句承接前两句来说,情人相隔,远在天涯,因而生怨,于是通宵望月而怀相思之苦。五、六句转写相思的客观情状,因怜光满(还是望)而灭烛,因夜深怀人,不能入睡,月下露水,润滋披衣(还是怀人所致)。七、八句写月光如此美好,想抓一把赠给远在天边的“情人”(望月而想到将光辉赠与对方);如此良辰美景,却天涯阻隔,情以何堪?还是做个好梦吧,或许能在梦中相见(最终还是无比怀念)。全诗句句扣住“望月”的景色,表达出“怀远”的情感。

第四篇:张九龄《望月怀远》拼音

wàng yuâ huái yuǎn 望月怀远

zuî zhě :zhāng jiǔ líng 作者:张九龄

hǎi shàng shēng míng yuâ,tiān yá gîng cǐ sh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qíng rãn yuàn yáo yâ,jìng xī qǐ xiāng sī。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miâ zhú lián guāng mǎn,pī yī jué lù zī。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bù kān yíng shǒu zâng,hái qǐn mâng jiā qī。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五篇:《望月怀远》公开课讲稿

《望月怀远》公开课讲稿

一、宋祖英《望月》欣赏

二、关于月亮诗句举例

三、课堂导入

不管是中秋赏月的民间风俗,还是“以月入诗”的文学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明月都保持着一种温柔的狂热,它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一轮明月在天,一份思念在心,“明月千里寄相思”。唐朝贤相张九龄,此时形单影只,与家人遥隔千里。仰望玉盘清辉,浓浓的思念之情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位天涯倦客,和他一起《望月怀远》,共同感受那份煎熬中的相思之美。

四、初步感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月光普照之下,远在天涯的“他”,此时此刻应该也像我一样望着这天上的明月吧!散落在天涯海角的游子,应该也像我一样,望着这天上的明月吧!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沉沉的相思压得多情之人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不停抱怨这长夜漫漫。玉盘高悬,清辉满屋,只得终夜对月相思,彻夜不得入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或许是烛光太亮,照的人难以成眠,于是熄灭蜡烛,更觉得这满目的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凝神望月,而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如此撩人心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静静融进这无边的月色,直到滋生不已的露水沾湿了衣衫方知凉夜已深。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的柔和恬静,惹人怜爱。好想掬一捧月色送给“远人”。然而这皎洁的月光“照之有余晖,揽之不盈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只好默然转身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可以和“远人”相会。

五、品读语言

体悟情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首联点明题意,借望月之景,抒怀远之情。

上句由海上起景,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视野广阔的海上明月图。让人仿佛看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冉冉升起,高悬长空,四海与共,给人无穷的遐思。

下句则由景入情,“天涯共此时”,既点出了空间上的遥隔千里,又强调了时间上的高度一致。有情人天涯各一,然而明月相共,以月为媒,一月牵起两地,一月连起两心。在他们共享明月的时候,不言相互思忆,相思之情却溢于言表。【炼字】 释字意,描景象,点效果。(意境、情感)

①“生”:“生出”,② “生”字,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富有动感。赋予了明月以活泼的生命,初升之月,富有生机。

③“海上生明月” 看起来平淡无奇,不加修饰,脱口而出,却以大海之上升起一轮明月给人以广阔的想象天地,营造出一种雄浑阔大的意境;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终夜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也许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就会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

颔联联两句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相呼应,以“遥夜”与“竟夕”相吻合,上承首联,一气呵成,而又浑然天成。【炼字】

释字意,描景象,点效果。(意境、情感)

① “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

② 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

③ 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充分说明相思之苦,表达诗人怀远之情。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诗人的视点由室内转向了室外,自己因遥思远人彻夜难眠,灭烛之后,尤觉月华光满可爱,于是披衣步出门外,独自对月仰望凝思,不知过了多久,直到露水沾湿了衣裳,才觉醒过来。

通过富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描写,刻画描绘了诗人思念亲人如痴如醉的情态,同时也巧妙的点出了时间的推移。此时大约已是更深露重,月已西沉。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思念远人却不得相见,满天的月光虽然华光照人,却不能掬一捧送给远方的亲人,只好回屋睡觉,期待在梦中能够与亲人相见。

诗歌在这种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只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六、课堂小结

《望月怀远》全诗紧扣“望月”展开,一句一转,一气呵成。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从室内写到室外,从月生写到月沉,由相似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全诗层次井然,语言质朴无华,如诉家常,亲切感人。充分体现了张九龄诗歌浑成自然,清丽悠远的风格。

古人写月常常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在同一时间却在不同空间的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月亮,一轮明月把悬隔万里的人联系起来,所以特别容易引发相思之情。另外,在同一空间却在不同时间的人,都能看到同一个月亮,一轮明月把身处异代的人联系起来,所以特别容易引发思古之幽情;总结一:望月思乡,望月圆盼人圆。总结二:望月怀远,托月寄思。

总结三:借月抒发思古之幽情,感叹时光易逝。

下载《望月怀远》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望月怀远》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全文5篇]

    校 本 课 程·唐 诗 欣 赏 《望月怀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张九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多媒......

    《望月怀远》诗歌评析[共5篇]

    《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望月怀远作品赏析【注解】: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五篇]

    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望月怀远原文,翻译,赏析1望月怀远/望月怀古南北朝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5篇]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教案

    24、望 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江上之月、诗中之月、幻想中的月体会月的美妙、充满情趣。 3、 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

    《望月怀远》导学案答案讲解(5篇范例)

    沈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望月怀远》序号:使用时间: 年 月 日第 周第一课时设 计 人: 那宏波备课组长签字:年级主任签字: 【使用方法】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

    望月教案5篇

    25、望月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亮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

    《望月有感》教案

    望月有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