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望月》教案设计1
25、望月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初读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生词,今天我们再次随着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1、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此时此刻,我看到的江上月景如何?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文中相关部分,并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谈感受,并结合感受指导朗读。
3、在赵丽宏先生眼中,今晚的月亮是——安详的。(板书:安详)
4、好一幅安详的月夜江色图,让我们一起读出今晚月光的安详。(配乐,全班齐读)
5、在江轮的甲板上,只有我一人独享这美丽的月色吗?(引出小外甥)
6、月亮,在“我”的眼中是安详的,那么在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默读文中相关段落,勾画出小外甥的解答,细细读一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7、小外甥不假思索地回答:“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这个比喻使“我”惊讶,“我”惊讶什么?
——小外甥的爱幻想、聪明
8、使“我”惊讶的不止小外甥这个别出心裁的比喻,还因为他是一位小诗人呢!你们看:(出示儿童诗)
我们不禁感叹这小外甥可真是——爱幻想、聪明
9、在小外甥的眼里这月是——调皮的(板书:调皮)
10、让我们品味品味这首儿童诗!(全班齐读)
11、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也像小外甥一样是爱幻想、聪明的,那现在不如你们也来练练笔,创作一首有关月亮的儿童诗,好吗?
12、学生写诗后集体交流。
13、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也像你们一样描写过月亮。(出示古诗)
14、望着这一轮安详、调皮的月亮,这舅甥俩也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来像“我”和小外甥一样来对诗。
15、配乐,指名对诗。
16、文中那个大大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往下对。
我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你对“
。”
我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你对“
。”
我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对“
。”
我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你对“
。”
我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你对“
。”
我背“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你对“
。”
我背“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你对“
。”
„„„„
三、拓展
1、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你看,她有时是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乡愁,有时变成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又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感叹!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一落在人间,一落在人们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是啊,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看到一轮怎样的月,源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啊!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2、介绍赵丽宏,及其两部经典作品,推荐学生下去阅读。
读赵丽宏的清新、宏阔、深邃
赵丽宏的散文创作历来备受瞩目。曾经有人以“清新、宏阔、深邃”来概括赵丽宏的散文风格,这确是恰如其分。
代表作品《小鸟,你飞向何方》,其文字清新、美丽。作品由婉转而忧伤所达到的意境是非常美丽的,但它的精致和灵动并不妨碍作品的宏阔性,它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它所揭示的人文主题,都是非常广阔的。
《日晷之影》这篇散文,呈现出来的是信马由缰式的思绪飘忽,是作家站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的思想片段。作家的思想跳跃而闪烁,它们既是一种认知又是一种困惑,赵丽宏先生独辟蹊径地表现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极具个性的探寻。
第二篇:《望月》教案设计3
25、望月
一、导入
夜深人静,月悄悄地成为夜空的主角,它将柔柔的月光倾泻在宽阔的江面上„„让我们再次随着赵丽宏先生一起去——《望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新授
欣赏“眼中月——安详”
1、师读: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此时此刻,“我”看到了什么?(一句一句说)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今晚,赵丽宏先生眼中的月,是——安详的。(板书:眼中月——安详)
4、好一幅安详的月夜江色图,让我们轻轻读出今晚月光的安详,想象,你还听到了些什么?(配《望月的君》,全班齐读)
5、预设: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踢踏舞的跳动声、树梢的沙沙声„„
品读“诗中月——奇妙”
6、小外甥听到了什么?发挥想象回答。难怪赵丽宏先生会夸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了。
7、“我”的眼中月是安详的,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也描写过月亮,在这些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月?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8、学生汇报交流。(我从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读出了天真的月。)
9、同一轮月亮在诗中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这真是: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啊!你看,她有时表达了诗人的天真与童趣,有时化作一片美丽的思乡愁绪,有时又透露出诗人孤独惆怅的哀思,有时还是诗人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慨叹„„这诗中月是——奇妙的。(板书:诗中月——奇妙)
10、月,就是一缕一缕情思,月,就是一段一段情怀。这爱月的舅甥俩,此时不禁我一句你一句吟诵起来。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也像“我”和小外甥一样来对诗。
11、屏幕出示诗句。配《春江花月夜》,指名对诗,带上表情动作。
12、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现在不如你们一句我们一句,男女生对诗。
13、文,终究是要一个人吟诵。你们能不能自己对诗?
14、那个大大的省略号,意味着什么?那我们帮他们补上吧!
15、我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月。
你对“
。”
的月。
我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月。
你对“
。”
的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的月。
你对“
。”
的月。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的月。
你对“
。”
的月。
感悟“心中月——多趣”
16、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突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月亮像什么?”是啊,在小外甥的心中,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中相关部分,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17、学生交流讨论。(愿闻其详——提示说完整)
18、在小外甥心中这月是——多趣的(板书:心中月——多趣)
19、“我”无不佩服小外甥别出心裁的比喻,诗情画意的诠释,这可真是位——爱幻想,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啊!
20、你们看,他还是位小诗人呢!出示儿童诗: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大地/所以每次迷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让我们品味品味这首儿童诗(配《回到童年》,全班齐读)
21、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们的眼中月亮像什么?让我们也插上幻想的翅膀,可以静静地想一想,也可以试着写一写。学生写话练习。展示。
三、拓展
1、你们看,月亮在我们的眼里也和在小外甥眼里一样多趣、多变,而在赵丽宏先生眼里却是多姿、多彩,在诗人眼里又是那么的多情、多愁,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可一落在人们的眼睛里,就不一样了呢?
2、是啊,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看到一轮怎样的月,源于你有一颗怎样的心。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啊!这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三篇:25望月教案设计
25《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象的句子的意思。2.通过搜集的资料,进行课堂扩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重、难点:
1.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2.感受作者及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之情;体会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回顾课文,用一个字概括自己对本文感受。(相机板书:美)2.课文围绕“美”写了哪些内容呢?
引导学生理清脉络,并相机板书:月下江景 月下赛诗 月下遐想 过渡: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美景图,大家观察一下说说这两幅图片和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的内容相符合呢?(PPT出示)
二、回顾感受“月色美”
1.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次回顾“月光之美”。(抓住关键词)
2.在这么美的月下江景中,“我”自然睡不着了,那还有谁也没睡?他是怎么给自己找个理由的?(引导说出:“是月亮把我叫醒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3.在这茫茫的月色下,小外甥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事呢?
(PPT出示:月下背诗 月下遐想)
三、感受“诗意美”
过渡:和聪明可爱的小外甥交谈是一件愉快的事,这时候他向我挑战了,要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PPT出示诗句)
1.男、女互相合作,男生当舅舅,女生当小外甥,注意,根据年龄的不同,诗句的不同,读出韵味来。
2.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这一轮明月,在有月的夜晚,诗人也是睡不着觉的,他们是想通过月亮抒发什么情感呢?你能从上面的诗句中读出来吗?
3.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看出诗人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对着月亮的那种孤苦的思乡之情。
“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句诗看出诗人小时候特别的天真、有趣,竟然 把天上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句诗中的“愁”字,感到诗人非常的愁,好像在愁一件事情,月亮都落下去了,他还睡不着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诗人苏轼在中秋的夜晚写给他弟弟苏辙的词。读了这句诗,我体会出作者在中秋月圆之时对他弟弟的思念之情。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都被你们的理解打动了,就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4.师生互相配合完成诗句对答。5.延伸拓展,积累诗句,享受诗意美。(1)理解省略号的含义。(2)指名说。
(3)指名补充描写月亮的诗句。
6.诗和月亮都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让我们久久不愿醒来,正如文中所说的(PPT出示第13自然段)齐读。
7.诗中有月,其实许多现在的作家也对月亮情有独钟下面请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PPT出示)
四、理解“想象美”
过渡:突然,小外甥再次向“我”挑战了,他问“我”月亮像什么?那么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又像什么呢? 1.自由朗读4—20自然段。
2.PPT出示月的变化图。就是这样的一幅月亮每个月的变化的图,在小外甥的眼里成了——天的眼睛。
3.小外甥在舅舅的反问下,回答月亮像天的眼睛时,用不假思索的口吻回答的,是不是说小外甥是张口乱说的?(引导说出:小外甥平时留心观察。)4.文中哪个自然段写出了小外甥口下的那种月亮的变化过程呢?(PPT出示第19自然段)
5.齐读第19自然段。
6.其实,这不仅是一个童话故事,还是一首现成的诗。看,老师不改一个字,把他的童话故事重新编排了一下,就成了一首童话般的儿童诗。(PPT出示)7.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呢?你是从文中的哪些描写中看出的?(学生自由说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聪明好学 爱幻想)
小结: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希望你们也能像小外甥那样平时多留心观察!
五、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赵丽宏一起和小外甥进行了一次愉快的交谈,认识了一位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男孩。那月亮在我们的眼中充满了情趣,在诗人的眼里多情多愁,在作家的眼里多姿多彩,请同学们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或散文,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月亮文化。作业布置:
1.搜集描写月亮的诗句或散文。2.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望月
月下江景
美 月下背诗(聪明好学)
月下遐想(爱幻想)
第四篇:教案设计1(定稿)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觉比大陆温暖。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
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
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
(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动状况。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
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
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一月 七月
亚洲大陆 亚洲高压(西伯利亚、蒙古高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北太平洋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
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
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发表看法。(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的解释。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
问题一:北纬30º—40º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15º—20º,雨带常位于华南。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º左右,雨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季节。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º—30º,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御?谈谈你的设想。
<以上两题设计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用于实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篇:教案设计1(范文)
篆刻社团教案设计
(第1课时)教学目标
① 让学生了解书法篆刻的起源,了解书法篆刻的意义。② 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③ 通过学习篆书,让学生对篆书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加强对书法的兴趣,提高对书法的修养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对篆书的发展历程的了解,了解常用的篆刻工具 难点是如何感受篆书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气韵美。教学准备
课前了解学生对书法的兴趣程度,收集一些书法篆刻的相关资料,书法篆刻作品。
教学过程
1、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篆刻作品欣赏(1)
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
北京2008奥运会徽形象独特,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结合。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此前这样表述会徽,“它体现出来的内涵非常丰富,把中国人含蓄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比较稳重的处事态度都展现出来”。
篆刻作品欣赏(2)
(千秋鼎盛同丽日,百年沧桑转新天)
篆刻作品欣赏(3)
.2、画印源流 中国印章起源何时?
1998年安阳殷墟出土的一方饕餮纹铜玺为现今所能证实的经考古发掘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印章的话,那么,中国印章的历史应在商以前。中国使用石质印章的历史久远,早在印章的创制时期就有,从已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历代都有。仅长沙一地,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就发掘出土西汉时期滑石印44枚,还有少量的战国时期的石质官私印。但是这些滑石印的用途都是陪葬所用。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汉新莽时期的石质两面印“洽平马丞印”和“巩县徒丞印”是作为铸印母范用的,这是石印的另一用途。但宋元之后文人参与刻治石质印章的性质就不同了。今天,我们可以从宋元有关文献和文人篆刻家的史料中得到证实,宋代文人亲自篆刻石质印章已是很普遍的事了。然而,以石入印、自篆自刻,有确切记载并可见到印痕施之于画面流传至今的,元代的画家王冕是第一个。自宋元开始,石章在文人中成为普遍乐于采用的篆刻材料,使文人们不再处在篆刻的门槛之外,而是登堂入室,使文人篆刻集书篆、设计、奏刀镌刻为一体。从此以后,印章艺术成为文人气质、思想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并真正成为诗、书、画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
3、篆刻工具
篆刻刀
印床
印石
小毛笔
印泥 篆字欣赏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篆字的笔顺特点
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之一,合理的笔顺有助于字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对于有中心长弧(一般为撇、捺笔)的篆字,应先从中间长弧写起,再写左右对称的笔画。
2.先外包后里头
对于有字框的笔画,一般应写出外框的笔画,随后再写框内的部分。这样可以控制篆字形体的大小,避免整体不一致。
3.先主笔后副笔
对于篆字中有主笔曲画的字,宜先写主笔后写副笔。
4.先副笔后主笔
篆字当中,个别有主笔曲画并起支撑的作用的字,应先写副笔后写主笔,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5.灵活运用
对于笔画较为复杂的篆字,笔画要求并不过分强求一致,只要顺手,可以灵活运用,做到分布均匀就可。练习书写篆字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小
上
下
中 山
水
石
土
田 火
木
人
日
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大 小 上 下 中 山 水 石 土 田 火 木 人 日 月
7、下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毛笔(软笔)、白纸、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