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楚雄市北浦小学
韩琼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更让语文教师明白: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用语文教学内容来拓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命认知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了解生命的有关知识;生命伦理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掌握基本的生命伦理规范;生命发展教育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意志、情感等方面发展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这些“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科也就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许多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材料。因此,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拓宽生命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1.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生命本源教育 例如,在《生命生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教学中阐述对生命的看法,让学生懂得珍视生命,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教学《燕子专列》《永远的春天》《汤姆·索亚历险记》等课文时,教育学生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语文课本中还有一些专题、综合性学习等内容,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这些课文和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得到教育、感悟和体验,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在语文教学中挖掘生命的价值教育 通过《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白杨》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物事迹,感受人性光辉,理解生命的意义。例如,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舍己为人的品质,边疆建设者们无怨无悔、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这些何尝不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最完美的诠释。人们只有在相互关爱中,生命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关爱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在《地震中的父与子》《学会看病》等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我们备受关怀,一定程度上讲,我们拥有生命也拥有了责任,我们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该珍惜他人的生命。
二、用语文教学内容来进行生存教育
人类的整个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帮助人类学会生存而开展的,因此“学会生存”被确定为未来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三个组成部分。智力教育实际上就是智力开发或者是学生的潜能开发,主要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为核心,构建智力开发系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技能教育包括的内容较广,主要指各种生存、生活技能以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等各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必须的技能;知识教育则主要指人的知识素质的培养,知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基础性、结构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为基础,挖掘并让学生理解内化知识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验,从而通过知识学习形成学生的知识素质。这三部分的内容,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也是教育必须重点考虑和为学生提供的,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运用语文素材渗透生存知识教育
语文课程的大语文观充分证明,语文教育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生存教育,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生存教育。运用语文素材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灌输语文课的人文思想,理解语文课中生态美、人性美,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有关生存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爱护自然。如《大瀑布的葬礼》《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桂林山水》等课文,教育学生认识绿化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能使人们有一个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为了我们今后的生存环境,做环境保护的卫士。让学生了解美丽的山河就是我们的家,良好的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基础。让学生理解生存的忧患意识对人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
2.运用语文素材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遇到挫折失败。“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说的就是经历挫折的必然性。可以利用语文素材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例如,《顶碗少年》中的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震撼每个同学的心;《桃花心木》中种树人的一番话让同学们明白:只有经得起风雨,才 能成为坚强的人和有作为的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文让同学们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你克服困难,当再次冲破艰险,经历苦难后,通向成功的路又多了一条。对这些课文的教学,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进行生动实在的挫折教育。
三、将语文教学内容作为生活教育的鲜活事例
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三个组成部分。生活行为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生活规范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从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调节能力;生活情感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体验生活、热爱生活、幸福生活、追求高尚生活的良好情感,这就是“现代人本教育理论”。语文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清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鲜活的事例,都可以让学生掌握生活常识,获得生活体验。把与生活相关的语文教学内容作为生活教育的重点,如《触摸春天》让学生了解盲童女孩----安静,不向命运低头,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学习安静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正确对待生活的热情与信心;例如,从《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中小女孩和凡卡悲惨命运,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七月的天山》《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的学习,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彩色的非洲》等课文让学生领略异国风光的同时,用开放、广博的心胸去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学会生活,享受幸福的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是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的最好的教学内容,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使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把学生推向社会,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向上的生存观和乐观健康的生活观,是语文教学的又一根本。作为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教学和“三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为“三生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三生教育”开出艳丽的花朵。
第二篇:“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初探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三生教育”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加强‚三生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更让语文教师明白: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馈赠给学生。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抓住时机进行对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启迪。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例如:《给予树》这篇课文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朴实的手法加以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蕴味深长,课文记叙了金吉亚在圣诞节前夕,拿着妈妈给的20美元去商场给家人买礼物,当他看到援助中心的给予树后,他给一个陌生的可怜的小女孩买圣诞礼物,使这个小女孩如愿以偿,结果她只好给家人买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说明了给予是件快乐的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置了‚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给予树’作题目?想想看,还换个题目吗?‛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领悟到:‚仁爱‛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就这样,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来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提升人格。
二、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我的朋友》的中写到: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在她身上我知道了什么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有一位学生在《童年趣事》的文章中写到:童年是一首歌,有浪漫,有激情,有快乐……
在学了《珍爱生命》时,有学生写道: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是因为人们都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当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别人都是你的配角,都是你的观众。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共同的机会,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点缀了你的一生。但是,同样的生命,有时往往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丰富多彩,可以跨越千年,而有的人一生单调乏味,不足挂齿。‛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就是创造奇迹,生命就是超越自己,生命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生命的答案有许多许多,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换个角度想一想,生命其实很简单,自从我们的爸爸妈妈赋予我们生命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了。‛
在学了《微笑着面对一切》时,有学生写道:生命如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死气沉沉,就看你是否精心的培育她。
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特别是5.12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通过让学生以生命问题为题材来作文,促使学生思考生命,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心理,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
三、创造条件,学以致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其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生存技能、体验生活的最佳课堂,在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策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小记者团到校园采访‚我的课余生 活‛后,同学们都写出了300—400字的现场报道,课堂上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报道张贴在宣传窗中。这种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技巧,而且提高了广大学生采访、撰稿的能力。在活动中,三生教育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以语文学科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语文知识运用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情感。如‚找秋天‛、‚家乡小河的寻访‛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说,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三生教育,使语文教学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同学们将带着学习和磨练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寄托。启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第三篇:1 “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初探
“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初探
【摘 要】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二、习作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三、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关键词】生命;生存;生活;语文;教学;教育;渗透;阅读;习作;实践;
所谓‚三生教育‛,目前学界界定为: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加强‚三生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三生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更让语文教师明白:关注生命,培养生命意识、生存意识是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人本化教育的体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种责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 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馈赠给学生。面对蕴涵丰富的课文,我们要善于挖掘文章的内涵,抓住时机进行对学生生命、生存、生活的教育启迪。
阅读教学应该是一种生命的平等对话。这种平等对话包括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互通的对话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注重这三者间的平衡关系,重视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基础,以教师为引导的对话关系的展开,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激扬自我,表达自我,在对话中实现生命精神的相遇相融。教师则应在学生和文本间起到纽带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的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的深处,实现学生对文本的合理的二次创作。
例如: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选取了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以朴实的手法加以描写,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蕴味深长,课文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设置了‚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换个题目吗?‛作为思考题,让学生再读课文,寻找答案,引导学生领悟到:‚诚实‛是做人最起码、最基本的品质。作者以‚诚实与信任‛为题,就是要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诚实与信任‛。课题还可以用‚诚实比金钱更重要‛、‚诚实的心灵‛作为题目。就这样,在阅 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来唤醒学生自己的生命意识,从而让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提升人格。
二、感悟生命,体验生活,在习作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有一位学生在习作《我的妈妈》的中写到: 妈妈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着我前行的路,叫我鼓起勇气爬起来,千万不要放弃。
有一位学生在《童年趣事》的文章中写到:童年是一首歌,有浪漫,有激情,有快乐……
在学了《珍爱生命》时,有学生写道: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个大舞台,是因为人们都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当自己在舞台上表演时,别人都是你的配角,都是你的观众。每个人的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着共同的机会,在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点缀了你的一生。但是,同样的生命,有时往往是不一样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丰富多彩,可以跨越千年,而有的人一生单调乏味,不足挂齿。‛
‚生命,到底是什么呢?生命就是创造奇迹,生命就是超越自己,生命就是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生命的答案有许多许多,就像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换个角度想一想,生命其实很简单,自从我们的爸爸妈妈赋予我们生命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了。‛
在学了《微笑着面对一切》时,有学生写道:生命如树,有的枝繁叶茂,有的死气沉沉,就看你是否精心的培育她。
生命的美妙在学生的笔下缓缓流出,可以看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刻。
特别是5.12大地震时,许多人房屋倒塌,家破人亡,妻离子散,那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那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声声呼唤,深深的震撼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再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是啊,人活着就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她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通过让学生以生命问题为题材来作文,促使学生思考生命,培养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其实,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世界,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心理,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
三、创造条件,学以致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小学语文学科中一个特殊的学习部分,其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实践为主,其 学习内容多是一个主题。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要以活动促发展,让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大胆探究,敢于质疑。真正走进生活,亲近实践。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习生存技能、体验生活的最佳课堂,在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策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参与‛,在‚动‛中接触事物,感知事物。如我校小记者团到乡镇市场采访后,同学们都写出了300—400字的现场报道,课堂上开展一次评选活动,把评出的优秀报道张贴在宣传窗中。从这些报道中可以看出,不少同学对如今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作了很好的宣传,也有不少同学对市场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如实报道和评论。这种实践活动,不但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的技巧,而且提高了广大学生采访、撰稿的能力。在活动中,三生教育的达成就水到渠成了。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我们还结合地方实际,挖掘地方资源,开展以语文学科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来拓宽语文知识运用的时空领域,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的情感。如‚找秋天‛、‚家乡小河的寻访‛、‚给违规驾驶员的一封信‛等,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综上所说,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三生教育,使语文教学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环境适应 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同学们将带着学习和磨练的厚礼,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意义的终极寄托。启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帮助学生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云高工“2008”44号)
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3、《生命〃生存〃生活》
(小学版)
云南教育出版社
4、《关于现代教育价值建设问题的思考》
罗崇敏
5、《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三生教育专刊》
2010第13、14期
作者简介:
张定荣,男,汉族,生于1981年10月23日,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新华乡中心学校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全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中心学校出纳员、新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管理,新华乡中心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三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通讯地址:云南省腾冲县新华乡中心学校,邮编:679115,手机:***。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三生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渗透
三生教育
【正文】
改革开放34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不断深入,成绩斐然。但是,问题亦不少。我们应该看到,这些问题的存在,特别是历史教学中一些带有原则性的基本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甚至还可能将改革引入歧途。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在二者的关系中,至今仍存在一些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提出几点意见来,以期引起人们的关注。
自80年代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关于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讨论,不少人认为,认识已经清楚,问题基本解决。在许多人的头脑中似乎已形成了这样一种定论: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培养上来。对这样一种观点的认可,甚至出现在某些地区的教育机构、教研部门指导历史教学的文件中,影响甚大。
这样的论点是否成立?换句话说,我们的历史教学改革能否建立在上述见解的基础上呢?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成败。我认为,上述见解表明,在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认识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即,将忽视能力培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归结为是由于过于重视历史知识教学所造成的。这一误区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关系的深入研讨,而且对在教学中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这个认识上的误区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且十分复杂。究其深 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二:
其一,是历史的原因。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与新中国的教育一起涎生、成长起来的。其间,经历了种种曲折和磨难。最初,我们全面吸收和借鉴了原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公正地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建立及发展,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其过分的依赖,亦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凯洛夫教育思想体系中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局限及存在的问题,在长时期里,我们缺乏冷静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5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左”的思潮又逐渐泛滥起来,并渗透到各个领域,人文、社会科学和教育也毫不例外地深受其影响。
在上述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与影响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情况。其中之一,就是一方面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又用打上鲜明极“左”烙印的“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这样说,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缺乏足够的研究,因而,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片面性。主要有:机械强调书本知识的重要;在历史知识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内容,其它不少内容被硬性砍掉或削减,从而造成历史基础知识体系的极不完整。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极“左”思潮影响的消除,经过调整,历史知识体系日趋完整,历史基础知识中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弥补。然而,机械强调书本知识重要这样一个重大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深入思考就被忽略,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转入到了对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大讨论之中。这样,不仅历史基础知识本身失去了一次从根本上研究、解决所存在问题的机会,而且,使得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的探讨,从一开始就在许多方面显出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从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清楚地看到: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末,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严重冲击;同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把历史基础知识局限、封闭在教科书中;80年代以来,又将培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简单、轻率地归结为是由过于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而造成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从建国至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对其中的许多 2 问题长期缺乏深入研究。而目前流行的一种观点却认为:以前,我们是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了。可想而知,如果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将会陷入一个怎样的境地。
其二,是认识上的原因。在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中,历史基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重要、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我们在主观上认识并在实践中处理这种关系时,却人为地将其分割、对立起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不能不承认,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时候,注重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入手,一般说来,这没有错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但是,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由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过于看重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而忽视其统一性,片面地强调“不破不立”是事物的发展。直到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仍习惯用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来认识问题,其表现为,注重或强调事物的一方面时,就要否定或轻视事物的另一方面,不顾客观地随意夸大矛盾,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事物的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这样的情况,屡出不鲜。如,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时候,就忽视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就轻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满堂灌”、片面强调“学生活动”等,都是其必然产物。再如,教学中,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时,为了说明某些方法好,就不惜轻率地贬低另一些方法,以至在一定的时间里,使许多一线的老师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得不到要领,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和损失。
在认识和处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问题时,亦是如此。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二者之间的矛盾很大,重视了历史知识的“传授”,势必就会削弱能力的“培养”;历史知识“传授”多了,能力“培养”就会少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从形式上尽量少讲,多让学生进行读书、回答问题等“活动”;有的地区、学校甚至教条式地硬性规定出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超时即有“满堂灌”、不注重能力培养之嫌。这样一种状况的存在,使我们不能像注重培养能力那样,全面、深入地关注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问题。在中学历史教 3 学中,对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以及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关系的片面认识,长期存在,危害甚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今后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怎样端正认识,尽快消除误区呢?
首先,我们要对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构成,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如上所述,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期里,我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片面、机械地认为历史教科书里所讲述的知识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在这方面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是,我们在反思这方面问题时,又出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要全面、正确认识历史基础知识,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在历史基础知识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中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科书在历史基础知识中的定位是否准确,非常重要。
其实,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完整意义上的历史基础知识是由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及教师教和学生学三方面构成的,这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点”,是衡量、确定历史基础知识的统一标准,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至于这一标准、要求,是详是略,是具体还是笼统,都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不能缺少。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依据大纲的“内容要点”,具体设计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其知识框架的式样,可以多种多样,但是,不能没有。同时,历史教科书还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出了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是依据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统一标准,以教科书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所作的安排为尺度,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这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落实。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中学历史基础知识不同于其它类别和级别的历史知识,它明显带有一些特点:
一是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确定,不是任何个人行为,要体现国家的要求,不能带有随意性。
二是历史教科书内容只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而不是全部历史基础知识。没有它,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宏观统一标准无法实现,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也失去了坚实的依托。
三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形成历史基础知识的最后一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条理教科书内容的线索和脉络,为其补充史料和史实;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纯的只听教师的讲。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种师生双边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和学生要把教科书所设计的知识框架,最大限度地丰满起来,并使教科书中的文字知识“活”起来,“立体化”起来。教学中,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最后形成的历史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水平。
四是在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中,越是对宏观的方面,要求越严格;对微观方面,则要求充分体现灵活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从上述构成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三个方面,以及这三方面相互联系的特点,可以看出:历史教科书是构成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连接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纽带,缺其不可。但又不能简单地认为历史教科书就是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地说,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是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因而,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拔高或贬低历史教科书作用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其次,我们要自觉克服认识问题过程中的缺陷,使我们对教育的主观认识最大限度地符合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处理好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法则,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正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事物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和处理过程中,过分强调其内部矛盾各方的对立,忽视统一,在教育领域中亦是如此。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们应引以为戒。
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既有对立又有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立是促进发展的催化剂,而最终实现发展要通过统一。只讲统一不讲对立是不能实现发展的;反之,只讲对立不讲统一亦不能真正实现发展。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是一对矛盾。如上所述,我们在认识这对矛盾时,不能只看到对立,不看到统一。在教学中处理这对矛盾时,特别不能人为地加深其对立,而应该积极促成二者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只有这样,教 5 学才能顺利进行,教学任务才能圆满完成。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由对立转化为统一呢?我认为必须“取得以下几点共识:
(一)历史基础知识和能力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二者不能等同,不能相互替代。在教学中,那种认为只要“培养了能力”,不需要花费多少气力,自然而然地就能教好、学好历史基础知识的观点,与认为只要“传授”好了历史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能力的说法,同样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到目前,我们对二者各自的特性及其规律,还缺乏研究和认识。然而,在历史教学中,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又有统一性,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受教育者的认识活动之中,相互依存,不能分开。这与人类认识历史的活动是一致的。历史学家、历史工作者在认识某一问题时,既需要获取充分的史料,又需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展开思维,进行细致、深入的辨析,得出结论。二者缺一不可,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些工作都统一在同一史学研究活动中。因此,我们对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也一定要以二者之间的统一性为基础和前提。
(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对知识教学有很强的依存性,离开了历史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里,有一种说法须要澄清。在谈到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某某人曾经学习很差,但能力很强,很能干。并以此为据,来证明能力非常重要。其实,这种说法正说明本文所论及的误区的存在。即,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知识的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看重书本知识,轻视书本以外的知识,特别是不能将书本知识和书本以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的人书本知识学得不够好,但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其能力也会得到相应训练和提高。这个例证,倒是提醒我们要注重研究,在历史教学中,什么样的历史知识能转化为历史能力,什么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能力对知识有很强的依存性,但能力一旦得到发展,就会转而为新知识的开发创造条件。因此,能力又是开发新知识的工具。在此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能力培养当作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或把“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作为教学最终目标,而将能力培养简单看作是为“传授”知识服务的观点和做法,都是明显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目的的。
综上所述,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对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没有认识得十分清楚,其中的一些问题,例如,关于什么是历史基础知识、什么是历史能力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认识。历史教学的改革是艰难、任重而道远的,这其中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探索,有许多设计、构想,要经过反复试验、反复修正,而不能轻易下结论。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决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三生教育[j]·文教资料,2008.15.[2]刘珩·在历史课堂中渲染爱国主义情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4.[3]刘冰怡·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历史文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1.[4]唐正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b]·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相关三生教育的图片资料,宣传手册·2010.1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摘要:本文以“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的关系为基础,采用初中英语、部分教材内容为例,简要阐述了英语教学中“三生教育”渗透的一些具体实例,从而把“三生教育”更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 英语教学渗透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并通过教学激发学生们的主体认知和语言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以下简要阐述:
一、“三生教育”与英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三生教育”是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可见,“三生教育”可以归纳为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所谓是“少年强则国强”,素质教育又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英语作为我们英语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它成了我们所有英语学习者去了解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工具,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语言是文
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语言又反映着文化,文化又渗透于语言之中,所以,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就决定了英语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也就是说语言教学不仅要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还要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这不仅能让学生们掌握好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能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这就提升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英语中称作 “ attitude ”,既指一个人对待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更包括“做人”这一深刻的蕴涵,这一概念与“三生”教育的内涵不谋而合,可见,在英语教学之中渗透“三生教育”也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二、学习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之意义、认识生命之本质
英语教学正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新课程改革后的大部分英语教材,不仅语言地道规范,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于是,我们教师在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这无疑就让学生们增强了
生命意识。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级全册英语教材,第四单元Whatwouldyoudoif…? 的阅读文章时,当你身处危险时、受伤时如何及时处理和自救,当你面对诱惑,和大孩子的威胁时,该如何抵制,保护自己,特别是加强青少年对吸烟、和毒品的危害认识,教育他们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这一单元的这几篇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足以让学生们去深刻理解与体会到生命之可贵,让学生思索生命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并讨论这篇文章时,”提出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及对自己生长,和环境和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反思。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讨论,这种生动而活泼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锻炼了他们的英语语言交际表达与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使学生理解了生命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从中体会并认识了生命的本质。认识到不仅要关注自身生命,还要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三、运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生存的意义并学会生存
生存,是生物生存和人类生存的第一法则,即“适者生存,不适应者淘汰”。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存在,就必须懂得社会的生存法则。当今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在享受着极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他们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却大大缺失。我们回眸一看,特别是80后的大多数孩子们,他们面对家庭与家长的压力、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的增强,自杀率频频上升,漠视自己的生命,这就说明许多人没有去真正理解生存的意义。因此,我们教师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生存意义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对于生存的方式进行选择,因为生存的方式没有唯一的定律。“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未知的东西变成已知的东西”。这些都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广泛了解世界、认识西方社会的天地,西方社会中进步文明的一面是值得我国学生借鉴与学习,西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重心就是生存,因此,西方文化强调:无论家庭背景、条件如何,一个人要争取自立并要求学会生存。
四、运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活,享受生活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着来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多数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来逃避生活,并缺乏对生活实际情况的思考,更谈不上尊重生活、享受生活。许多学生不明白生命的可贵,生存的伟大,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生间相互攀比、肆意浪费,整天游荡于虚幻的网络世界而置学业于不顾,甚至于为了所谓的考验警察的破案能力,一个十五岁的男孩竟然残忍地把仅仅只有十三岁女孩用红领巾勒死。这种扭曲而错误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在现在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一切也就呈显了,我们的社会、家长或教师都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同时再三强调生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新目标九年级第一单元中的“Howdo wedeal withourproblems?”一文讲的是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谋生,还 要学会面对各
种挑战和处理不同问题,要善于忘却一些不愉快的事。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Wecan solve a problem by learning to forget.”(对于青少年来说,最令人悲伤的事情莫过于被朋友误解,和朋友产生矛盾而把时间浪费掉了),这句话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目前的学生们来说有着极具现实的教育意义,文章中乐观的生活态度可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的生活观,保持对生活应有的尊重并思考生活。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对自然的关注,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愉悦地享受生活,享受友谊,又如:三生课文“保护生存环境? ”以诙谐、幽默、讽刺的口吻再一次警示人们:自然环境面临危机,关爱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在讲解这些课文内容时,结合课文内容注重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尊重生活,在人与自然和谐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享受生活。
现在,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保护生存环境,把握生存规律,培养生存意志,树立正确的生存观;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并能充分地享受生活,这就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罗崇敏主编《生命生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