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册教案第七单元认识时间(2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时间(5分5分数)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例1,练习十五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5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生活导入:
1、今天我们来见一位老朋友,你们还认识他吗?他能帮助我们干什么?
2、教师在钟面上拨钟,谁认识这个时刻?(7时,6时半)为什么?
3、看来同学们对整时和半时学得很好,都能正确的认这些时间。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上课吗?提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
1、认识几时多:你知道他们是几时多上课的吗?(8时多)为什么?生:时针超过8还没有到9。到底多多少呢? 小组交流后汇报为什么是8时15分?
2、引入时,分的认识:
① 要正确认识这样的时间,我们必须要更仔细的来认识钟面。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②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补充: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还有5个小格。还有12个数。
③ 12个大格是表示什么?12个小时。里面的小格表示多少?分钟。时针走一个大格表示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分针走一个大格是几分钟呢?刻度1表示几分?刻度2、3„„分别表示多少分?抢答,填写。分针走到5,8,各是几分?
④ 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一个大格(数字)作为时针的单位是几时,作为分针的单位是几分?交流后汇报,你能很快记住每一个数表示几分吗?
3、认识1时=60分: 分针走到11是几分?再往后走一格是多少分?观察60分时针走过了哪一段?(走了整一圈)再次演示,同时观察时针有什么变化?(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时针走的一大格1小时,他们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4、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刻的读写:现在你们知道他们上课的时间是多少了吗?怎么写这个时间?怎么读?
练习:出示钟面时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6:25
9:05
8:55
7:30重点说说8:55你是怎么认的?怎么写?9:05为什么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上0?(不足十分的要用0占位)7时半为什么可以这样写?用两种方法记录。
5、仿练: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五第1题。先说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对应的是多少分,在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你这时候在干什么?
2、找朋友,第2题
3、拨一拨:用钟面拨出9:45分,再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间,同桌交流。
四、课堂小节: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我们生活在时间里,找找生活中的时间:如: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放学?中餐,晚餐„„电视节目,都记录下来,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人教教材P82例2,练习十五3---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并能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刻。
2、通过动手拨钟,加强对钟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迅速,正确的读、会几时几分。教学难点:对接近整时的时间的正确读写,如8:58 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教师出示钟面3:25/10:40/6:05/9:55,你能读出这个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一大格一大格5分5分的数出来的。看到半时往回数的,或者是看到整时往回数的。
2、出示4:15,读出这个时刻。分针再转过4小格,又是什么时刻了呢?
二、新知探究:
1、独立探究:到底是几时几分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小结:生1:每小格是一分,从15分开始接着数4格下去,16分,17分,18分,19就是4:19。
生2:分针比较接近20分,再往回数一个,就是4:19 „„
4、仿练:做一做第2题。说出你是怎么看的,用2种方法记录。
三、小结质疑: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方法都很好,根据不同的时刻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又对又快的读出这个时刻。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四、巩固练习:
1、读出钟面上的时刻,连线。练习十五第6题
2、读出钟面上的时刻7:00,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过5分种后是什么时刻?过2分钟是什么时刻?独立完成第7题。
五、操作应用
1、看看小明快乐的星期天,第8题。
2、说说你在生活中记录的时间,先小组交流,再介绍给全班同学。也可以介绍你一天的生活。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
3、机动:用钟面拨出一个今天新学的时刻,并介绍这个时间你大约会在干什么?
六、课后延伸:记录自己一天的生活。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小小商店(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刚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以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人民币若干,自制钱包,服务证,分头准备各种商品,学生自己去商店了解价格,贴上标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平时去过超市吗?你最喜欢去的是什么柜台?买过什么?
二、活动策划:
1、今天我们就来玩一个买卖商品的游戏,你想参加吗?首先我们必须要开一家小小的商店。出示课题。
2、要开一家综合商店先要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3、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各种商品分类摆放在不同的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请6个同学来摆放,其他同学可以一边欣赏一边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摆完后介绍怎么分类的?
4、介绍各种商品的价格:这些商品上标的价格你都认识吗?以小组为单位介绍每一类商品的价格。如:一包蛋糕2元„„
5、选出总经理和服务员,做好准备。
6、提醒注意 :如果在购买物品时人特别多,你们应该注意什么?守次序,排队„„设立文明顾客奖。
7、介绍废品回收点。
三、开始活动:
1、活动示范:
问顾客:你想买什么,应该到什么柜台上去买?你有多少钱,打算怎么付钱? 问售货员:她要买的商品要多少钱?你要找多少钱给她?
2、检查,质疑,还有什么问题吗?要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3、播放音乐,营业员开始招揽顾客,其他同学拿着钱开始购物。学生排队购买,教师巡视。
四、活动汇报
1、结束后,组织一部分学生汇报:
①、你在活动已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大家觉得她这样解决好吗? ②、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什么,一共花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 ③、每个柜台的售货员计算一共卖出去了多少钱的物品?汇报。
①、废品回收站的回收员汇报:一共回收了多少东西,付出多少钱?
2、讨论交流:
①、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介绍你的购物过程。②、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钱方法。
五、活动小结 :今天通过这个活动,你学会了什么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九单元:统计(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3页,例1,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同学们,校园的花坛里开了许多花,你们看,五颜六色的多漂亮呀。出示主题图,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提问,可能会有学生提到:校园的花坛里面有些什么花?有几种花,每种花有多少朵呢?„„
二、合作探究,体会过程
1、小组讨论/:你们提的问题很好,能一眼看出每种花各有多少朵吗?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吗?小组讨论一下。
2、小组交流:
生1:把相同颜色的花放在一起,再数一数。生2:排成一排,一个一个得对起来。师:这样牌的好处是什么?
3、活动体验:红花,黄花,蓝花、玫瑰红的花各有多少朵呢?请自己动手把结果涂在方格里。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4、学生汇报,整理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结果。有的从上往下,有的从下往上,那种涂法好,你喜欢哪种?
教师引导:在四种颜色的花下面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告诉学生,象这样的方法叫做统计。板书课题。这个图叫做统计图。
在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一说,再请学生来向大家介绍。教师绘制教科书第93页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5、小组再次交流:说一说你们刚才使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涂色时,每个小各代表多少呢?怎样比较他们的多少?把P93页的统计图补充完整。标上数字和单位。
6、比较这张统计图和93页的有什么区别?
三、实践活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同学们真能干,你们喜欢这些花吗?等你过生日的时候,老师再送你一枝,可是我不知道你的生日,请你在卡片上写上自己的生日是几几年几月几日,放在桌子上。
2、请同学们帮我一下,请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整理一下,完成第95页的第1题。
3、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94页,例2,练习十七2-4题,小小统计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教学准备:水彩笔和卡片。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统计了花坛里的各种花的数量,还统计同学们的生日。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2、可是我们不知道你到底喜欢什么颜色的花,我们的花有几种,都是什么颜色的?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呢?
二、合作探究,教学例2:
1、调查每个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花?你准备怎样调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整理数据?同桌商量,提出建议:写下来,一个一个报过去,由其他同学记录下来。„„你觉得怎么样的方法好?先自己写好。
2、再次讨论: 收集上来的数据怎么统计?怎么记录?小组讨论,汇报:专门请同学报,其他同学用画正字的方法,用打勾的方法,画圈的方法记录„„(若没有学生想出画正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方法?)
3、请不同方法的同学在黑板上统计,下面的同学分小组整理数据。
4、统计分析结果,比较择优:刚才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5、制成统计图,让每个小组在方格上涂上颜色表示每种颜色的数量。从这副统计图中你可以知道什么?可以给老师什么建议。再让学生独立填写统计表。
三、学习小结:刚才我们是怎么统计的?我们把统计的结果用这样的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你觉得有什么好处?教师小结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意义。
四、巩固运用:用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独立完成第2题的统计,并提出问题。
五、实践延伸:
1、课后练习:练习十七第3、4题。
2、为学生提供一些接近生活的统计图或统计表,如“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学星统计表”“最喜欢的水果”„„课后一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展开调查,完成统计图表。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小记:
第二篇: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小结:分针的走动一般以小格为单位,分针走一小格时1分,走一圈有60小格,就是60分。
5、理解1时=60分
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再次观察它们各是如何走的。
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时,分针转动了1圈,是60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汇报:1时=60分。
三、借助小组合作,探讨“几时几分”的读取方法
1、探讨“几时几分”的读法
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2、时间的书写方法:8:05;8时30分、8时半、8:30.3、练习: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92页1题 2、92页2题
五、谈收获。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用于记时
走一个大格
1时
分:用于记分
走一个小格时一分,走一个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1时=60分
认识时间——解决问题(4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时间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经验
1.谈话引入
(1)课件出示一组钟面(时间分别为6:30、7:40、9:
35、11:30),先请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说一说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3)这是老师周一上午的作息时间安排,你们猜一猜在这些时间里老师分别在干什么?
2.唤醒已有经验
(1)说一说你们一般会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
(2)学生交流后汇报。
(3)明明和他的好朋友在星期天也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今天我们将去帮他们解决一些关于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由复习旧知入手,感受时间的运动方式,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教师作息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生活中对事情先后顺序的安排,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了准备。
(二)教学互动,探索新知
1.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2)学生汇报。
(3)共同分析关键词“可能”。
(4)启发学生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5)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观察是思维的前提,学生需要从主题图中获取有关的信息才能展开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明确问题的方向,找到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方法。
2.归纳推理思路
(1)师生一起整理思考过程,根据思考,将连续时间和已确定时间的事件填入表格。时间7:459:009:1510:3010:50 活动做完作业看木偶剧
(2)小组讨论:推测“踢球可能在什么时间”的关键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直接推理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由主题图中的信息,确定踢球的范围,踢球在做作业之后,在看木偶戏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在9:00后,在10:30前。所以,从表格列举的连续时间来看只有9:15符合要求。
②排除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因为9:00明明才做完作业,做完作业才去踢球,表格中的7:45在做完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所以这个时间可以排除。因为明明10:30要去看木偶戏,踢球是在看木偶戏之前进行的活动,10:50在10:30之后,所以10:50这个时间也可以排除。因此,踢球的时间只能是9:15。
③学生可能会出现其他方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4)发散思维。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觉得明明踢球还有可能是哪些时间?
(5)检验结论。
①你的结论正确吗?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
②教师适时教育孩子要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读一读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4题。
(1)独立思考:哪个时间比较合适?
(2)全班交流自自己的解题思路。
2.连一连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评价。
3.填一填
教材第94页练习二十三第6题。
(1)学生独立填写作息时间表。
(2)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时应启发学生按问题解决的步骤逐步分析、推理,注意其合理性。)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数学经验的积累与数学思考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这节课我们通过推算时间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会用什么方法推算时间?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教案-第7单元《第二课时 认识时间(2)》人教版
《第二课时 认识时间(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几时几分”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相关联事件发生的时间。
2.学会用排除推理解决问题。
3.感受时间就在身边,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合理推测事件发生的时间。
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根据“小公鸡和小猪的故事”写时间:出示钟面①早晨,小公鸡喊小猪:“嗨,快起床吧。”小猪说:“再睡一会。”出示钟面②上午,小公鸡问:“我们一起去上学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③中午,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教室做作业吧。”小猪嘟着嘴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④下午,小公鸡说:“我们一起去劳动吧。”小猪说:“再玩一会吧。”出示钟面⑤晚上,小公鸡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而小猪却还在忙着赶作业呢!
(1)学生认真的看钟面上的时间,写一写。
(2)师:同学们,你们说小公鸡和小猪谁做得好呢?师:小公鸡每天都按时起床、学习、劳动和休息,养成了非常好的生活习惯。
(3)汇报,引出: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集体订正。
二、合作探究
1.通过直观,引出“时刻”概念。
上课五分钟后,闹钟突然响了(老师事前拨好的),再让学生观察。这时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指出的位置是八点三十五分。(板书:闹钟响
8:35)
师:8:30和8:35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从闹钟钟面上看来的)这些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时间告诉我们一天当中某一特定的“时刻”(板书)。如上课时,时针分针指到8:30,8:30是上课的时刻;闹钟响时,时针分针指到8:35,8:35是响铃的时刻。我们平常说的六点起床,十一点三十分放学,晚上七点看电视“新闻联播”,六点、十一点三十分、七点指的都是时刻,它表示的是时针、分针所指的某一个位置的时候。
让学生说出几个学习、生活中常用到的“时刻”。
2.教学“经过时间”。
(1)引进“经过时间”。
师:从上课开始到闹钟响铃,即从8:30到8:35,中间经过了几分钟?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钟面教具再演示一次,先把时针、分针拨到8:30,然后把分针慢慢拨到8:35上,使学生看出两个时刻之间间隔是5分钟。
师:我们平常说的课间休息10分钟,爸爸每天工作8小时,都是时针、分针运行时经过的时间。
(2)感受时间。
①3分钟有多久?
师:我们来体会一下,3分钟有多久。现在我发给大家每人一张要求写出得数的口算卡片。(8:40老师宣布“开始算”,3分钟后,老师宣布“停止算”。问几个同学,各做了多少道口算题)
师:老师宣布“开始算”时是8:40,“停止算”时是8:43,中间经过了3分钟时间,就是说刚才做作业用去了3分钟时间。
师:3分钟时间虽短,但同学们口算了不少题,说明只要抓紧时间,时间短也能做许多事情。
②10分钟有多久?(10分钟就是课间休息那么长短的一段时间。)
③师:老师在“经过时间”的两个图里都标有一个“箭头”,你们能体会出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箭头”表示方向,从8:30到8:35,从8:40到8:43。
师:对,“箭头”表示方向。这个“箭头”一直往前去,还表示时间是一去不回的。
你想,今天上午的8:43过去了,再来的8:43是晚上的8:43,明天的8:43;今天是×月×日,明天可是×月的×日了。所以我们要爱惜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过去了。
3.“时刻”与“经过时间”。
师:“时刻”与“经过时间”的意义不同在哪里?钟表上的时针、分针所指的每一位置,表达的是某一个时刻。前一个时刻到后一个时刻之差就是所经过的时间。时刻好比一条直线上的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线段的长(教师边讲边画图)。
师:还要注意的是,“时刻”表达成几点几分或几时几分,时间(经过时间)说成几小时几分。
4.教学例3。
读题目,提取题目中的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怎样解答?学生讨论解答的方法。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决思路。
你解答得正确吗?
在书中学会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完成教材第94~95页练习二十三的4~7题。
四、归纳新知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时刻”与“经过时间”,初步掌握了计算两个时刻之间经过时间的方法。这节课是8:30上课,现在下课铃响了,请大家看闹钟上的时刻(9:10),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40分钟)。在40分钟时间里,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希望同学们上好每节课,珍惜每个40分钟。
五、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2)
9:00 ―→9:15 ―→10:30
做完作业
踢球
看木偶剧
六、教后反思
第四篇:第七单元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认识时间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教学重点
建立1时、1分钟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
几时多的认读,以及建立1小时、1分钟的时间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一节的上课时间吗?(课件显示一个钟面,钟面上时间为第一节的上课时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钟面。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1)小组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2)分组汇报交流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2.认识时间。(1)认识时。
小结: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2)认识分。
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到的?(引导学生5分5分地数)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
3.认识1时=60分。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针走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时=60分。
4.认读时间。
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5)读写时刻。展示例2。
①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认识时间的? ②全班交流汇报。
③教师呈现各个时间的读法和写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在这40分钟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五、课后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
第2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体会和判断两个时刻之间经过哪些时刻。
2.巩固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合理安排时间。教学重点
会求经过的时间。教学难点
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钟面上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1个大格里面有几个小格?
2.时针走过一大格是多少时间?分针走过一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过一大格分针走过多少小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
3.时、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1.判断明明踢球的时间。
主题图中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归纳总结:要判断哪一段时间是明明踢球的时间,就要看这段时间是否具有合理性。
2.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方法一:用分计算。方法二:用时计算。
方法三:用减法计算,时减时,分减分。
归纳总结:求经过的时间,用关系式表示为: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三第4~6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能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吗?
五、课后作业
完成相应的练习。
第五篇:第2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
五彩的烟花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色彩的初步知识,进一步认识各种颜色。
2.初步学习油画棒(或蜡笔)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涂色技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
3.观察烟花的色彩变化,表现节日烟花的美,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观察和表现美好事物的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油画棒和水彩相结合的画法。
难点: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能较自如地表现对烟花的感受。教学过程
1.印象中的烟花。
(1)学生说说过节时放烟花的感受。(2)学生表演放烟花时的感受。2.图片中的烟花。
(1)欣赏有关烟花的作品(注意烟花的色彩、造型和变化等)。(2)师生共同欣赏作品。(3)教师小结。3.创作中的烟花。
(1)出示烟花的创作步骤。提问:怎样表现五彩的烟花?(2)教师示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注意画出对烟花的感受。(3)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主题:节日里的烟花。建议用油画棒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方法画出自己对烟花的感受;内容可以是图案、主题性形象、连环故事和想象画等。
(5)作业讲评:学生自评和教师总评结合。
1(6)评价建议:是否表达了自己对烟花的独特感受;是否能巧妙运用油画棒、水彩颜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烟花的美;是否富有独特创意。
4.历史中的烟花。
收集有关烟花的资料,进一步了解烟花的历史,探索烟花色彩变化的秘密。
第二课
水彩游戏
教学目标:
1.了解染、吹、淌、滴这些不同水彩技法产生的效果。
2.初步学习运用染、吹、淌、滴这些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
难点:运用多种形式的水彩技法创作一幅有主题的水彩画。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1)让学生观察水彩游戏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不同。(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水彩游戏》。2.观察范画,学习技法。
(1)出示范画,让学生思考这些画的表现方法,并请学生来说说。(2)教师归纳:染、吹、淌、滴。
(3)教师举一个以春天为主题的例子进行示范。3.学习创作,提供主题。
(1)提出创作要求:尝试染、吹、淌、滴等多种形式的水彩玩法,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创作出一幅有主题的作品(主题自定),并为自己的画取个名字。
2(2)提出创作建议:构思新颖、独特,有创意;用多种方法尝试水彩的不同效果,水彩玩法尽量多样化、与众不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情感;突出主题。
(3)播放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提出建议,作品讲评。
(1)提出评价建议: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否选择了合适的色彩;是否自如地运用了水彩游戏的各种玩法;是否创造性地刻画了主题等。
(2)将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师生共同评价。5.本课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解决学生疑问。
(2)课后要求学生动手尝试其他玩法,和家人一起创作(还可以用作品布置装饰自己的房间)。
第三课
缤纷花布
教学目标:
1.认识点、线、面等美术元素,知道它们不同的组合形式和作用。2.通过对花布的观察和欣赏,能运用点、线、面进行巧妙组合,大胆地运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涂色,能设计出色彩鲜艳、图案精美的花布。
3.通过对点、线、面的综合感知、设计、制作,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1.欣赏花布。
提问:结合实际,谈谈花布的用处;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布。2.揭示课题。
揭题:《缤纷花布》。
3.知识传授。
(1)传授点、线、面的知识:点具有的形象和大小都是相对的,如:小花点、方点、圆点、三角点以及不规则的点等;线有长短、宽窄、粗细、曲直、动感、力感、空间感等变化,线具有多种表现功能;面也有长度、宽度、位置、形状、面积、方向等变化,面可由点排列而成或由线排列或封闭而成。
(2)传授不规则的散点式组织法和倾斜式组织法等。(3)运用点、线、面纸片拼贴各种形状的花布。4.学生创作。
(1)主题: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单位纹样(如植物、动物、几何图形等)。(2)注意: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大胆地展开想象,画出心中新颖美观的花布;提倡随意性,但是得注意空间疏密匀称,线条要流畅,点面要有变化;用蜡笔(或油画棒)描绘出图案,再用水彩涂底色,并做到色彩之间的对比和统一。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结合上面的拼贴游戏作指导)。5.课外拓展。
(1)根据教师传授的方法为自己或父母设计一块新颖、色彩鲜艳的花布(课后也可用印模制花布)。
(2)试着用自己设计的花布装饰房间或做其他用途。
第四课
美丽的盘子
教学目标:
1.欣赏各种盘子,认识盘子的特点和种类,了解有关盘子的历史。
2.通过对不同盘面的花纹、图案进行设计,并运用添画或拼贴等技法,培养学生大胆设计、动手制作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制作一个美丽的盘子。
难点:对盘面进行装饰设计,使之更具有装饰性和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1.看实物,激发制作欲望。
(1)欣赏盘子的实物,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盘子的种类:木盘、瓷盘、泥盘、纸盘、玻璃盘、水晶盘等。
(2)提问:你最喜欢哪个盘子?为什么?盘子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盘面的花纹及装饰物的特点是什么?装饰有什么规律和用途?
2.做设计,挖掘潜在能力。
(1)请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盘子及盘中的花纹。
(2)设计建议:盘面图案可以是几何形、人物、动物、植物、器具等,形状以圆形为主,也可以画其他的形状。
(3)学生在优美的古典乐曲中设计、创作,教师巡视指导。3.说意图,碰撞创造火花。向全班展示优秀的设计稿。4.欣赏范作。
出示范作及师生的优秀设计稿,师生共同评议,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5.示范操作。
教师边演示边讲制作步骤(以纸盘子为例子,示范制作):做盘面(有的学生没有现成的纸盘子,可以把卡纸剪圆取代);用所熟悉的技法(添画、彩泥拼贴等)来装饰花纹等。
6.学生创作。(1)学生创作时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盘子。
(2)学生合作创作,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并提醒学生正确安全地使用制作工具,并积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能利用添画法或彩泥粘贴法制作出美观而又与众不同的盘子)。
7.作业讲评。
互相欣赏作品(从技法、工艺、构思等方面来欣赏),并把作品送给同伴。5.课外拓展。
(1)装饰自己制作的盘子。(2)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盘子的资料。
第五课
粘贴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认识泥塑的一般特点和小动物的不同种类。
2.掌握彩泥或黏土粘贴的一般操作方法,能用彩泥或黏土粘贴出有趣、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泥塑的兴趣,从小树立爱护小动物、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粘贴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难点:创造性地制作自己心中的各类小动物。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
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供学生欣赏。认识动物名称,熟悉外形特征。2.知识竞赛。
分组进行知识讲座的比赛,说说动物的知识和小动物的故事(注意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等,学生评分,教师总评(提示学生注意:可以用树枝、牙签等进行创作、添加、刻画等,同时告诉学生泥塑的不同形式,可以 制作平面的,也可以制作立体的,还可以挖空,本课以平面为主,最后对学生进行卫生习惯、创新意识及与动物和睦相处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3.欣赏动物。
(1)教师带几只小动物供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说说特征。
(2)教师出示各种范作(有浮雕、圆雕、透雕等作品,以浮雕为主),学生欣赏。
(3)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彩泥小动物。4.方法传授。
讲授操作方法,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注意它的头、眼、嘴、耳、身体、尾巴等特征(形状、色彩、结构等)。
5.作业指导。
(1)学生创作时,教师及时巡视指导。(2)学生展示作品。
(3)师生互评,为自己的小动物编小故事或诗歌等。6.课外拓展。
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做一系列美术作品。
第六课
船儿出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船的知识,知道船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能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航行中的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3.使学生从小热爱航海事业,培养不怕困难的精神。重点、难点。
重点:航行中船的特点的表现。难点:描绘航行中的船,体现学生的想象和创意。教学过程
1.认识航船。
出示:航行中的船。思考:航行中的船有什么特点?怎样表现航行中的船? 2.欣赏范作。
(1)欣赏美术作品,体会各种各样的船和航行中的船的特点等。思考: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方法(构图、造型、技法、情感、创意)?
(2)师生共同讲讲有关航行中的船的故事。(3)教师小结。3.学生创作。
(1)创作主题:船儿出航。(2)学生提出创作意向。
(3)教师建议:可以以故事单幅的形式画出航行中的船,也可以画触礁或风浪中的船,还可以画各种形态各异的航行中的船。
(4)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4.评价作业。
(1)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如作品名称、创作过程、想法等)。(2)采用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5.回家作业。回家修改自己的船。第七课
“蘑菇”家园
教学目标:
1.观察蘑菇的生长特点,了解蘑菇的有关知识。
2.能运用绘画或泥塑的形式设计“蘑菇”家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通过“蘑菇”家园的设计,表达对自己家园的热爱。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有自己特色的“蘑菇”家园。
难点:综合创作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1.交流特点。
(1)播放录像:蘑菇的生长过程。思考:蘑菇是怎么长大的?
(2)学生结合平时的观察,分组交流课外了解到的蘑菇知识(如说说蘑菇的造型特点、写蘑菇的观察日记、讲述有关蘑菇的故事等)。教师小结。
2.作品分析。
(1)出示:蘑菇作品。提问: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2)提供欣赏意见:画面整体的处理,蘑菇的造型、色彩特点,作者的情感。
(3)学生当小老师上台尝试分析作品。(4)教师小结。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蘑菇”家园。
(2)提出创作建议:用绘画的方法进行创作,可以联想、想象、夸张,融入自己爱家园的情感。
(3)学生创作,同桌互相帮助,指出存在的问题。(4)作业讲评: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4.回家作业。
回家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第八课
各种各样的树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结构、外形和种类等知识。
2.运用绘画、拼贴的形式来表现所观察到的树的特点,并进行添加、想象的训练。
3.培养热爱树木,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表现树的特点。
难点:表现不同季节中的树所具有的特点。教学过程
1.交流认识。
(1)师生交流有关树的知识(如树的结构、外形、种类、色彩等)。(2)播放课件:大森林。提问:课件中的哪些树是你认识的或喜欢的?请为大家介绍一下。
(3)课件展示树的结构图(抢答激趣)。2.树的变化。
(1)出示:不同季节中的同一组树。要求学生谈谈对作品的感受。(2)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3.欣赏范作。
(1)出示:画家眼中的树。思考:这幅画哪里画得最好?(2)教师小结:强调画面中艺术家的情感处理和树的精神品质。4.学生创作。
(1)创造主题:各种各样的树。可以画一棵树或一组树在不同季节下的变化,也可以画树的生长过程,还可以画各种各样的树。
(2)学生说说创作思路。
(3)教师提供创作意见:注意树的形状、特点、色彩、肌理,可以结合速写等形式,加入自己的想象也行。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作业讲评。
(1)师生互评作业(从树的特点、形状、色彩、肌理、构图和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讲)。
(2)课外调查树的作用。
第九课
卡通宝宝
教学目标:
1.认识卡通的类型和特点。
2.学习用水彩笔等作画工具制作卡通形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段,把自己喜爱的物品设计成鲜明的卡通形象。
3.培养学生对卡通的热爱,为创作富有特色的中国卡通形象而努力。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变形等拟人手段,把自己喜欢的物品设计成卡通形象。难点:形象的创意性与生动性。教学过程
1.欣赏作品。(1)播放当前流行的卡通作品。提问: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2)介绍自己喜欢的卡通形象。(3)教师小结,揭题:《卡通宝宝》。2.分析特点。
(1)出示可爱的卡通人物。提问:这些卡通宝宝有什么共同点?你觉得哪个最可爱?为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其中特点,并小结。3.设计形象。
(1)教师示范设计一个卡通宝宝,强调将宝宝的头画大,身子画小,宝宝就会显得更可爱。
(2)师生共同欣赏其他卡通形象。4.学生创作。
(1)学生拿出自己的小物品,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2)提出创作建议:设计一个或多个卡通形象;可以用连续的故事形式作卡通设计;可以设计一个卡通的多种形象。
(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5.评价作业。
(1)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2)教师小结。6.课外拓展。
在班里举办一个卡通形象展览会。
第十课
信封纸偶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封纸偶的不同形式,体会其艺术魅力。
2.学习运用不同手法制作有趣的纸偶,并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表演和设计能力。
3.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学生制作纸偶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不同的制作材料,把信封巧妙地设计成纸偶。难点: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1.欣赏纸偶。
(1)教师出示信封纸偶数个。提问: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2)猜一猜这些纸偶是怎么做成的。(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信封纸偶》。(4)思考:各种形状的信封适合做怎样的纸偶? 2.设计制作。
(1)出示雄狮纸偶。提问:你能说说信封纸偶的制作过程吗?
(2)教师总结:先完成纸偶的头部,再把信封口朝下,接着,把头部和信封连接起来,最后完善纸偶,进行细节处理。
3.学生创作。
(1)提出创作建议:制作一个或一组纸偶,巧妙地利用各种材料(布料、纸张、毛线、橡皮泥等)进行创作。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3)师生互评。4.表演活动。(1)分组合作,为所做的信封纸偶创作一个小故事。(2)小组上台配音表演纸偶故事。
第11课“东南西北”
教学目标:
1.认识纸材可以折成不同造型。
2.能独立折出一个完整的“东西南北”,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法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的立体造型的“东西南北”。3.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用彩纸折一个有趣的“东西南北”,初步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
难点:对“东西南北”进行夸张的再创造,使它变得更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1.作品欣赏。
(1)教师出示“东西南北”的范作供学生欣赏。(2)提问:其中的制作方法怎样?(3)揭题并板书:《“东西南北”》。(4)部分学生玩“东西南北”,其余学生欣赏。2.讲授新课。
(1)介绍我国折纸的悠久历史。
(2)讲述“东西南北”的生动性和艺术魅力。
(3)播放“东西南北”的制作过程,教师示范,学生欣赏,注意第四步的折法
(主要步骤有:一是将正方形的纸沿斜角对折两次后打开;二是分别将四角往内向中心的交叉点折;三是将纸翻过来,再将四角往内折一次; 四是再将纸翻过来,把四角拉开;五是插入手指,“东西南北”就会动了;六是发挥想象,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做成头像)。
(4)想象、添画或拼贴:让学生用添画或拼贴的方法制作一个生动有趣的小动物头像或其他形象来装饰,并交代要求形象生动、巧妙、富有情趣,并注意卫生、安全。
(5)播放音乐,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3.作业讲评。
(1)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2)个别玩、同学互玩。
(3)有条件的班级可以拿用“东西南北”制作的纸偶表演纸偶剧。4.课外拓展。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开展其他折纸活动。(2)学生回家后和父母一起玩。
第十二课
纸拎袋
教学目标:
1.学习纸拎袋的制作方法,能制作出一个实用新颖的纸拎袋。
2.通过纸拎袋的设计、制作和装饰美化,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3.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巧手美化生活。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学习制作过程的有序性,鼓励他们大胆、细心地表现。
难点:制作拎袋的底部及拎带的牢固度,形式及装饰的多样性。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
(1)检查学具,调查:你们的美术学习用品是用什么东西装来的?(2)出示拎袋范作,教师从袋子里拿出剪刀、胶水、绘画用具等物品,展示袋子:“漂亮吗?”“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想知道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的吗?”
(3)揭题。
2.引导欣赏,分析讨论。
(1)你见过哪些形状的纸拎袋?它们有什么用途?
(2)出示:作品欣赏(服装、酒、保健品等纸拎袋)。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说说最喜欢的袋子。
(3)分析纸拎袋的特点及基本形的制作方法。3.选材识图,激发创意。
(1)自主探究:你认为制作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表达。
(3)你认为纸拎袋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变化?怎样变?袋子里面如何设计与制作?(如各种几何形、仿生设计的水果形、卡通形象形等)
(4)怎样装饰?用什么材料?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5)拎带的制作:①确定形式;②选料、制作绳子;③对称式打孔或取点;④串、粘带子(注意带子的牢固度,可在内侧绑一根小棒)。
4.独立制作,装饰美化。
(1)提出作业要求:用不同的纸制作一只漂亮的小拎袋,并选择合适的方法美化。
(2)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并使设计的纸拎袋实用、新颖。(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业,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6.整理打扫,保存作业。(1)保存学生作业,整理打扫。(2)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3)在拎袋内放一些小礼物或花草作为礼品赠送给好朋友。
第十三课
热带鱼乐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热带鱼的知识,认识热带鱼的特点。2.运用夸张等手法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热带鱼。3.培养学生喜爱热带鱼,热爱海洋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夸张的手法绘画或拼贴出美丽的富有情趣的热带鱼形象。难点:创造性地表现热带鱼的形象。教学过程
1.播放录像。
(1)播放录像《海底总动员》。提问:热带鱼有什么特点?(2)播放课件:热带鱼与普通鱼。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3)师生共同小结热带鱼的特点。2.欣赏范画。
(1)出示热带鱼的作品。提示:热带鱼整体造型独特,线条流畅,身体表面图案自然和谐,色彩鲜明。
(2)教师小结并指出作画要点。3.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美丽的热带鱼。
(2)提出创作建议:创作一条或几条热带鱼,可以适当地夸张、想象。(3)学生尝试创作,教师巡回指导。(4)评价作业,并进行热爱海洋的教育。4.课外拓展。
(1)收集有关热带鱼的分类、特点和生活习性等资料。
第十四课
神气的大公鸡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鸡的神态,画出一只神气的大公鸡。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习惯和分析物体特征的能力。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鼓励学生画出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绘画技能。
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公鸡各部位的特征,表现出公鸡神气的样子。教学过程
1.猜谜揭题。
(1)听听(鸡叫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动物。请两名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画出它们的形象。
(2)揭题:《神气的大公鸡》。2.欣赏提问。
(1)出示课件,欣赏、评述各种公鸡的图片。(2)提问:从外形上看公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小组分类研究。
(1)每组自主选择鸡的一部分,研究鸡神气在哪里(但每个部分至少有一个组研究)。(2)提示:头——顶上有锯齿状的大红肉冠,眼睛圆圆的,嘴又尖又利,嘴下有肉髯,特别威武。颈——长又圆,长满了美丽的羽毛。身子——胖又肥,背上有短短的翅翼,满身披着美丽的羽毛。尾巴——特别美丽,尾巴上的羽毛特别长,颜色丰富多彩。脚——金黄的色彩,粗短有力,脚上生爪。
(3)每组选代表交流,组员补充。4.听听图画里的声音。
(1)首先让学生观看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和陈大羽的《雄鸡图》,提问:“这两幅画中有什么景物?”“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模仿这种声音?”
(2)请学生表演。
(3)老师讲述两位画家画公鸡的历史背景及画面表达的意境。5.欣赏比较。
欣赏课件中古今中外艺术品中的公鸡形象,并同真实的公鸡进行比较,体会艺术品之美。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作业赏评。7.课后研究、拓展。
收集鸡的有关素材,如鸡——吉——吉祥,属十二生肖之一。
第十五课
剪拉花
教学目标:
1.学习拉花的制作方法,体验纸材的特性并能够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2.通过欣赏和实践活动,能用制作的拉花、彩练设计出多种用途并进行环境美化。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联想、自主学习、与他人友好合作的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多种纸材和剪制手段表现不同的拉花,并能用拉花美化环境。难点:剪刀的使用与控制(薄纸剪时要细心,做到不剪断),拉花的不同表现方法,以及在剪制彩练时对于纸张及色彩的选择与排列。教学过程
1.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出示一根橡皮筋和一条纸带。演示:拉一拉橡皮筋。
(1)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剪的方法使一张纸变得可以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或者像橡皮筋一样能变长呢?
(2)学生相互研究,寻找方法,得出结果,交流演示。2.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不同造型的拉花,提问:这是什么?有什么用?
(2)展示拉花,分送给各小组,引导观察:教师的拉花是如何剪制的?并请学生将教师的范作装饰到教室的一角。
(3)拉花可以美化我们的教室和居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制作拉花的方法。揭示课题:《剪拉花》。
3.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提问:怎样表现拉花?用什么工具和材料?
(2)学生思考教材中拉花的剪制方法,尝试用各种纸张剪制。提示:①可以进行小组讨论;②尝试比较用折一折、折二折、折三折后的纸剪制的拉花有什么不同。
(3)寻找拉花制作的规律,探求新的剪制方法。提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4)学生上台表演,教师讲述并补充。4.剪制拉花,巡视指导。
(1)尝试制作花样,并互相交流。
(2)变化各种拉花,可以将拉花连起来,也可以变成另一件装饰物。(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美化教室。
(1)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将自己剪切的拉花组接起来美化教室的四角。(2)用拉花打扮一个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3)教师小结。在视频展示台上投影出各种形式的拉花,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新花样。
提出评价建议:能否与他人愉快地合作;拉花变化出的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是否能剪制一种以上的拉花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尝试制作其他样式的拉花,并用拉花美化及装饰环境。(2)课后探究拉花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剪制。
(3)想想有哪些物品和拉花很相似及拉花的其他用途。
第十六课
彩旗飘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形的变化。
2.能用绘画或者剪贴的形式制作一面小彩旗,并能用制作的彩旗美化环境。3.在了解彩旗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对形的联想能力和基本的设计制作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彩旗形状的变化、美化及设计制作。难点:各种形的认识及组合、表现。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说说在生活中、电视电影里、画报图书资料上见到过的古今中外的各式各样的彩旗。
(2)说说你见过的旗子有哪些形状和颜色。(3)说说这些彩旗的用途。2.观察比较,欣赏评述。(1)展示古今中外的各式彩旗。
(2)教师范作,分组讨论后,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3)教师小结。3.分析特点,学做彩旗。
提问(供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讨论):
(1)彩旗由哪些部分组成?(一般由旗面、旗穗、旗套等部分组成。)(2)旗面的形状特点是什么?(3)形状与用途有什么联系?
(4)旗面图案设计与用途有什么关系? 4.交流讨论,创作表现。
(1)提问:彩旗的形状还可以有哪些变化?
(2)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绘画或拼贴)制作一面小彩旗。
(3)小组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创作一组或一面彩旗。提示:一组彩旗可以是一个活动主题的内容,如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服装节等;一面彩旗指可以四人创作一面旗帜,如小队旗、小组旗、童话王国旗等,旗帜可稍大些。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作业展示,点评布置。
(1)小组内展示作业,互评作业。
(2)把彩旗挂在吊绳上或粘在小木棒(或筷子)上,全班评,教师小结。(3)创作小队旗的小组,还可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4)整理场地,保存学生作品。6.课外拓展,探求新知。
(1)收集、观察生活中的小彩旗。
(2)了解中国国旗的含义及其他国家的国旗图案等。(3)考证一下古代旗子的种类和作用。
第十七课
面具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具的文化,感受多种不同风格面具的艺术特色,参与美术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2.学习用纸质材料设计制作表现特点突出的面具,进一步提高创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体验设计制作纸面具的乐趣,在做做、玩玩中提高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美术视野。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用课件播放藏戏或傩戏录像,提问:他们头上戴了什么样的道具表演?它叫什么?看到它你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面具》。2.感受体验。
(1)讨论:面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播放面具课件。课件演示不同地域的面具,重点指出夸张、特点突出的部分。
(2)引导学生欣赏书中范例。四人小组内交流:在这些面具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3.自主探究。(1)出示教师范作,请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假如让你做一个面具,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2)借助图示了解制作步骤,小组交流:如何找准面具上眼睛的位置?(3)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拓展制作方法。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或两位同学合作,做有特色的纸面具。(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提示:做好后想想用什么办法把面具戴在头上?建议参考教师范作的制作方法。
5.展示表演。
戴着自己做的面具与好朋友一起玩,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6.课后拓展。
用课件展示其他表现形式的面具作品,鼓励学生课后可以试一试、画一画。
第十八课
画画亲近的人
教学目标:
1.初步进行人物的绘画练习。
2.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的特征和表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3.通过欣赏和表现最亲近的人,增进对最亲近的人的感情,从中认识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人物特征,表现亲近的动作和表情。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形象感受,力求生动。
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很难要求他们像成人或高年级学生那样边看,边分析,边表现。虽然有照片作为参照,但他们创作时仍以记忆为主。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观察物象及表现人物的特点,便于正确引导。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帮助回忆。
提问:你最喜欢、最亲近的人是谁?他(她)长什么样?喜欢做什么事? 2.引导欣赏,观察评述。
(1)出示课件:作品欣赏《父亲》。结合书本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
提问:画面表现的是谁?画中的人在干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它表现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悄悄话》中的小女孩在讲什么呢?
(2)让几名学生说说欣赏感受,教师小结。
(3)欣赏课本中小朋友的画,说说最喜欢哪一幅及原因。(4)提问:你能用别的方式表达你对亲近的人的思念或爱吗? 3.捕捉特征,激发创意。
(1)明确学习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最亲近的人。(2)传授方法。
(3)引导学生尝试色彩也能表达人物的情感。
(4)要求学生把自己画进去。思考:自己在画中干什么?安排在什么位置?
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视觉符号表现,教师不要示范五官的具体画法。4.选择形式,表现“亲人”。
(1)学生用线描或色彩的形式表现想要表现的人(可以参考带来的照片)。(2)提问:怎样表现你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心呢?(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5.展示作品,学习评价。
(1)小组内展示作业,说说你表现的是谁,你是如何喜欢他(她)的。(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感受;作品是否有爱心,是否与众不同;线条、色彩的表现是否统一等。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1)把画好的画送给最亲近的人,请他们收藏并评价。(2)做一件小礼物,写上一句“知心话”,送给最亲近的人。(3)回家画画另几个同样亲近的人,告诉他们:“我爱你。”
第十九课 夏日
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的一般知识,认识冷暖色调的基本特征。
2.通过引导学生对夏日的观察、回忆、思考、想象、讨论与创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创造能力、情感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夏日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运用色调表现夏日的特点。
难点:抓住对夏日景色的感觉,创造性地表现夏日。教学过程
1.感受夏日。
(1)让学生听夏日的各种录音(或观看录像)。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提问:你眼中的夏日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小结,揭示课题:《夏日》。2.欣赏范画。(1)出示范画的课件,并提问:看到这幅画有什么感受?这幅画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夏日的主题?
(2)出示教材中的学生作业,说说这些画是怎样表现夏日的。(3)欣赏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作品,师生互评。3.表演夏日。
分组表演对夏日的感受,师生小结。4.学生创作。
(1)提供主题:我心目中的夏日。
(2)提出创作建议:在现实基础上可以适当夸张、想象,表现自己对夏日的感受;在作品的恰当位置或反面写上自己的创作思路。
(3)学生边听轻音乐,边创作,教师指导。5.作业讲评。
(1)出示一段本地夏日的录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夏日的感受。(2)讲评作业,提出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现了夏日的特点;色调是否和谐、统一;是否表达了一定的感受和心情;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
(3)教师小结。6.课外拓展。
(1)记录夏日的天气温度变化。
(2)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画几幅有关夏日的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