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柯若年
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教育教学也要紧跟时代脉搏。教师在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要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它为教学所用,给教育教学提供新的机遇,让信息技术真正为历史教学所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优势明显,但不能完全覆盖教学过程,不能赋予信息技术载体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性。在让学生寻找所需资料的同时,不能让信息完全覆盖学生,使他们无从下手,而要他们在信息中去粗存精,找到为我所用的信息、真正为这节课的中心服务的信息,真正融入历史情境之中,感受时代变化。以“宋代商品经济”的新授课为例:进入信息技术教室后,根据老师要求,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寻找宋代城市地图的信息,一组寻找宋代衣食住行的信息,再一组寻找宋代娱乐生活的信息。一开始老师就要明确本课的重点是宋代经济,学生寻找的信息一定要围绕经济这条主线,不可盲目地耗费大量时间丰富信息量,所寻找的历史信息要能反映经济繁荣的主题。在海量的历史信息中选择、思考、提取、筛选有用的信息,筛除多余、无用的历史信息,并归纳图片给予我们的历史信息,让学生直面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利用历史图片解题的能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手脑兼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分析能力。学生在动手整理材料、主动参与资料收集、分析因果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兴趣、成功的快乐、互助的快乐。在传统课堂中,生生交流很少或几乎没有,多数学生处于“沉默”状态。而现在信息技术改变了这种状况,提供了生生交流的新渠道。学生争论着图片的有效性,与这一课的主题是否契合,潜移默化中,历史信息已深深印入脑海,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强行灌输论,这正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由于准备充分,以图片为载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得有声有色,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认真作答,为了鼓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除回答问题外,师生交流是不充分的,且大多数流于形式,而这里提供了师生交流的新渠道。课后,我引导他们建立历史图片网站,包括图片和识图比赛的问题,鼓励他们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网站,丰富历史信息量,自己做一些题目。通过这一系列课程下来,我认识到应让信息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要深挖教材,跟上时代主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让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时代同步,两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但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有的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有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信息资源的繁杂、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于教学已是大势所趋,老师不应逃避,而应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则既能发挥传统教学经验的优势,又能用现代信息技术代替教师机械性、重复性的劳动,对现代信息技术要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引导学生善于质疑,积极探索,大胆联想,多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在热烈、活泼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应用历史信息,锻炼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心得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周美娥
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能否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是衡量教育是否面向未来社会发展而积极变革的重要依据。.其实所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课堂互动。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找一名计算机操作比较好的同学坐在教师机上(教师机带投影)与其他同学听
我指令进行操作。比方讲到word文档编辑时,我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让他们输入近100个汉字。然后分步讲如何插入图片,插入艺术字,设置背景颜色。学生一步一步跟上口令操作,不太明了的可以看投影幕上演示性操作。这样教师更容易了解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也向是被老师扶着走路一样,虽然步履蹒跚但满怀兴致,对知识不是停留在理论的理解上,而是掌握的更扎实!成功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激励机制。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等等。所以,课堂上,特别是在学生上机练习时,应该及时把握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肯定。所以在练习文档的润色时,讲明若有比较好的作品,将会打印出来以作鼓励。这样事先给予刺激,练习指导过程中看到有个性的、创造性的,马上加以表扬和鼓励,以便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间的协作。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吴良平
教学相长,领悟精神,整合教材资源
1、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实践表明多数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
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由于大多数学生对都是刚接触电脑,在教学上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吃不饱,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具体操作如下:(1)每个班均匀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一个组长,在上机座次上,同小组相邻。分组依据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进行优异结合。(2)组长与教师有优先的交互权,组长的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组长是水平较高,接受速度快,热心帮助同学的人,而组长的产生主要依据是完成作品的速度与质量,组长任用是动态的。(3)分组教学主要面向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确保每位同学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经过教学实践表明,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融学于教,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我国长期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体制,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处于灌输的被动地位,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而得到的。
3、开放网络学习室,提供网络学习机会
计算机是工具,有一句话叫“宜苦不宜闲”,用难用坏不心痛,所以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用足、用够、用彻底,不要怕累坏它,闲置不用或者少用,反而是一种浪费,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实在是太快,如果我们用得不够,也许不久它也就淘汰了,没有真正的发挥作用。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开放了学生网络学习室,利用每天中午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班主任安排下,让学生轮流进微机室,利用网络学习,并安排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师辅导。当然,这也需要严格的监督与管理,以防止学生在网上玩游戏、聊天或者上其它不健康的网站,真正的让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同时,加强、巩固信息技术的知识,从而减轻了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不足的问题(一学期不足20课时,而且还包括上机,每台计算机1-2个同学),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如遇到停电,或者机房维修的时候在教室里讲给学生听,当听着老师涛涛不绝地述说着电脑神奇家族,比尔盖茨的创业经历等等,小学生怎么会不喜爱这门学科,敬仰你这位老师,珍爱自已的电脑,还有对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产生更强烈的愿望呢?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革信息技术教育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与探索;对于有效地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王成林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如何认识信息技术与化数学学科整合的内涵?我们能切切实实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些什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就是以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它学科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规律,复杂实际应用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相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再加上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我在讲用代如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课件来演示将二元转化成一元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们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达到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 5
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为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依据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这一新的教学结构去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兴趣—自主学习—创造”的教学模式,即:激发兴趣、自主实践、创造迁移。教学过程要经历“观察”和“思维”两大基本层次,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
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再结合教学实际,从根本上改变了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教参备课的老套路;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实验现象,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以激起学生兴趣;利用互联网进行人机交互沟通,通过上网查资料来进行研究性学习,甚至不断推广远程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第三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皮,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除了板书之外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展示办法,课堂气氛沉闷,缺乏活力,加上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更别提知识的理解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教育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它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图文并茂、声画俱全的视听效果,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就是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导致,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案例一: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们可以先以《快乐的星期天》动画片段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平移和旋转》的学习;再用多媒体出示窗户、冰箱的开关动画,电风扇、观光电梯运行的视频,初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快乐的游乐场”情景引入,让学生从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平移和旋转。这样设计,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完全调动起来,学习成了他们内心的需要。
案例二:在教学《秒的认识》时,传统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本上的主题图片和钟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老师再通过语言叙述、动作比划、实物演示来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时间概念,老师讲得费力、模糊,学生学得吃力、糊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就得心应手了,首先用春晚倒计时的视频片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新课——秒的认识,接着用PPT动画演示让学生自主探索:1秒有多长?秒针走1小格、1大格分别是多长时间? 秒针走1圈,分针怎么走?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归纳总结:1分=60秒。最后,教师通过图片和音效讲解1秒钟的价值,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达到情感的升华。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学生思想集中,求知欲强烈,自主独立思考,亲身感受学习其实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插图、推理、证明等都是静态的、抽象的,单靠教师语言描述、讲解学生不易理解。到底怎么解决这种困惑,怎样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的特点,可以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抽象的知识情境化,把复杂运动的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突破难点,把平时非常难以讲授的内容轻而易举地让学生接受,案例三:在教学“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底和宽相等,高和长相等)的关系,然后提出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图形,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接着通过ppt动画演示:分割——拼接——组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弄清“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最后要求学生按照ppt动画演示的方法,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验证猜想,加深印象。观察——演示——操作——讲解整个过程融为一体,化抽象为直观突破重难点,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四: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运用ppt课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对角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适时让学生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无关系?(屏幕显示探究任务),在大部分同学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利用flash动画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正误,学生通过观看演示,推导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样就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动起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使学生更乐意地学好数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途径。但这一切与现代信息技术相比立刻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的教学中有绝对的优势。
案例五: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教学步骤设计:①课堂小魔术——园变“长方形”(教师用学具完成);②PPT演示“变”的过程;③自主探究: “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宽与圆的半径分别有什么关系?“近似长方形”与圆的面积又是什么关系?④小组合作导出公式。简单明了,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重难点比较容易地突破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案例六: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演示时,这只会飞的蝴蝶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根据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会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并受此现象启发还能列出很多轴对称的其它实例。在这现象化的情景中,在这欢快的气氛里,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也轻松地突破了,学生们一点也不会感到枯燥,相反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会理解和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是教育发展的方向,辅助教学的优势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浅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灵丘县豪洋中学
赵武
***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历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撑,即可以使历史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的表现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辩证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要面对的问题。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以下就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我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克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历史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伟大的历史转转》一节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邓小平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所做的伟大贡献,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同时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学生低声跟着伴唱的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举例说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贡献有那些?(2)第一个“春天”和第二个“春天”的含义各是什么?(3)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学生的思绪飞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时代,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邓小平挥手微笑的伟人丰姿,在伴唱声中使课堂气愤达到了高潮,欣赏完歌曲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二、化难为易,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历史学习是以掌握历史概念,探求历史发展动因和规律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概念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历史概念,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死记硬背一定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不能够理解历史知识生成的过程,没有理解的记忆是不会长久的停留在脑海中的,这样就会出现学生掌握得不够牢固,不久就忘掉的现象。而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一节时,学生对解放军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较清楚了解战争进程,理解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了,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实现交互,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对历史信息加以提取、整理、加工,然后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更激烈,既然能提出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正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实现交互,能够使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的“接受式”学习知识,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一节,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搜集有关文化大革命的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相片,会议记录,民间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进行上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脑、嘴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心得
通过学习,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认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主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质疑,取而代之以幼儿为中心,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产生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身,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而此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要求,灵活运用相关媒体进行教学。通过多种传媒手段,可以产生出生动活泼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清晰标准的发音和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为幼儿学习语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的交互式语言环境,既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又能烘托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景气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和发展信息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参与没有兴趣的活动,无疑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愉悦和智慧。诚然,许多科学家、发明家、音乐家之所以能获取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计算机的图像、声音和色彩的巧妙运用,容易纠正幼儿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中去。从而强化观察、注意、理解及记忆的能力,也缩短了认识事物的时间。例如,课件《保护自己办法多》中,引题的故事颇受孩子们的喜欢。我运用媒体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小猴与伙伴们捉迷藏的场景,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然后再通过鼠标点击幼儿猜的地方,让电脑来判断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电脑里的不同表现(“对”-小动物边走出来边说“你真棒”;“错”-小猴挠挠头,“请小朋友再仔细找找”)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再次唤起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们也在寻找藏起来的伙伴中,了解到小动物可以用它们的保护色来保护自己,获得了知识。这远比教师点着图片讲故事效果要生动很多。还有我在向幼儿宣传交通法规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单独去宣讲交通法规的条文时,幼儿打不起精神,有不耐烦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制作了一个课件,利用网络和电脑做了一些不遵守交通法规而造成交通事故的案例,乱穿马路、不看红绿灯、被车撞伤的图片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中间的互动参与更是激发了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后期跟踪调查,幼儿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普遍提高。为幼儿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幼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