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三单两案促学式阅读教学设计------《马 - 遂
初中语文三单两案促学式阅读教学设计——《马说》
设计人:民族中学
钟敏香
设计说明
1、学习内容:读准字音和断句,熟读课文。
2、通过朗读,疏通文意,积累闻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第一节课落巩固)
3、品读课文,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深刻道理。(第二课时落实)
4,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第二课时落实)学习重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学法指导:以读带析,合作探究,师生共同研究。
预习单一
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反复朗读。
祗()骈()尽粟()一石()槽枥()
2、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查找资料,把作者韩愈的有关情况简要的写在下面 :
------
------5,读课文,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 话叙述文章的 内容,将不懂的句子写在下面,共同探讨:
(1)分享:通过看注释,我知道了这些词语的 意思:
--------------(2)我还有一些句子和词语不理解的:
一、文学常识积累 学习单一 词语:-------------------------------句子--========---------------
1、走近作者
韩愈:字,朝著名文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作品都收在《 》里。《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
2、“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找出通假字 二 找出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三
积累巩固文言虚词,精确翻译:
1、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含义并从所学文言文中再找出一个同义的句子。A 马之千里者()B 策之不以其道()
C 名之而不能通其意()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解释句子中“其”的含义。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四、请你写出含有“马”字成语五个
学习单二
一、交流展示。
1、小组内交流“学习单一”中的相关内容。
2、提出疑难。
3、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章寓意,感悟作者的情怀
1、探究文章寓意。
①千里马的处境(悲惨遭遇)是(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的特点是(原文回答)
③千里马遭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的愚妄无知表现在(原文回答)
⑤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原文回答)
⑥揭示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原文回答)
⑦千里马比喻()伯乐比喻()食马者比喻()
⑧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文章的寓意:
2、感悟作者的情怀
写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回答。
三、欣赏阅读。
“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这些用法看起来很平常,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引起读者的回味。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就是如此。
找出本文中的五个“也”字句,并读读其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的感情
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谴责的感情
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的愤怒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是马也,提醒读者注意
练习单
请同学们阅读韩愈《马说》的姊妹篇《杂说 龙说》,完成下列题目。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龙亦灵怪亦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之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失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1)理解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①云固弗灵于龙也(于:)
②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是:)
③云亦是灵怪矣哉(亦:)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①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②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3)理解。
①文中龙比喻()云比喻()
作者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比喻:
第一课时简案
“教”活动预设
(一)导入
1、通过《学习活动单》明确学习内容。
2、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 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 先生文集》。
(二)抽读课文(检查预习单中的 1、2、3、)师生共同指正 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师生点评)检查预习4、5.(三)小组内交流质疑,疏通文意,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组选出代表一译一评,给大家示范。教师给予点评。
(五)结语。诵读与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 两个基本方法。同学们在课堂上自觉巩固了许多文言词句,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一定能温故知新的。学的活动预设
1、齐读《学习活动单》中的学习内容
1、认真听读,指出刚才朗读中不正确的地方
齐读
2、完成《学习活动单》中第二题,然后交流。
1、学生交流讨论
2、完成《学习活动单》中第三题。共同交流
1、学生翻译,译一段,评一段,其他同学补充
2、完成《学习活动单》中第四题。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简案
教的活动预设
l朗读课文,深入理解: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二。)分析第二段。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三,分析第三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学的 活动预设
1、齐读
2、赏析第一段,思考课堂提出的 问题 1,赏析第二段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2、抽背。理解第二段 的内容
1、齐读第三段。思考全文的中心句
2、小结全文。
马说
第二篇:初中语文《马》教学设计
《马》教学设计
泗水县杨柳初级中学 张凯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3.品味文章对马的人格化描写语言,体会作者情感。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习方法:读写结合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用激情昂扬的语言赞马,强烈感染学生,引入文本学习。
2.作者简介: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重点字词音形义;缀词成句(以挑战对手的形式进行)2.概括文章写作内容: 明确:本文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三、精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1.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你从老师的朗读当中听出了什么?
明确:就所听到的内容而言,我听出了家马的勇毅、驯良的特点。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勾画出描写马的形貌的语句。
明确:被奴役的标志:披着鞍辔
嘴巴变形
腹侧留疤
蹄子洞穿;被玩弄的标志:带黄金链条
编项鬣细辫
盖丝绸锦毡。
3.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野马特点的词语?
明确:天性:自由自在精力充沛
精神高贵
品德:豪迈犷野
乐于群居
和平生活
4.快速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野马的形貌进行描写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
明确:身材匀称优美
头部比例整齐
眼睛闪闪有光
耳朵不大不小
鬣毛衬托装饰
尾巴下垂茂盛
皮肤坚实敏感
四、联系自己实际,体会作者情感
1.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明确: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2.怎样看待人类对马“高贵的征服”?
明确: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3.你体会到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了吗? 明确:对家马深深地同情,对野马由衷地赞美
五、品词析句,发现亮点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美(修辞美
韵律美
画面美)2.品味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被人工改进的家马与美丽天然的野马进行对比野马的形貌与其它动物的形貌进行对比,作者对家马的深深同情与对野马的由衷赞美进行对比。
3.找出你认为有疑难或者蕴含深意的语句,进行解读赏析。如:“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讨论明确:首先,“教育”是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寻找食物;“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六、拓展延伸,总结存储
1.拓展延伸:用倾诉性的语言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马的情感,学生当堂深情朗读,师生共同分享。
2.总结存储: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七、作业布置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附:板书设计 马
(法)布封
家马(人工改进)←───对比───→野马(美丽的天然)
性情:驯良、勇毅
天然:美质(自由)形体:被奴役
品德:美德(和平)
精神:被玩弄
形貌:美貌(匀称)
深深同情 ←─────对比─────→由衷赞美
第三篇:《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8~110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以前学习过有关统计的知识,你记得有哪些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师: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张来自科技展的图片。(出示情境图)
师:你对科技展有什么了解?
二、揭题示标:
1、师:科技中心的工作人员把1998~2003年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制成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图中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条形统计图通过直条的长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年参观的人数,以及哪年参观人数最多?哪年参观人数最少?
2、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一起来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3、出示目标: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较上面的统计图,思考:(1)、折线统计图是怎样来表示具体数量的?(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先独立观察、比较、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小组1:我组认为它们的相同点是都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不同点是画法不同。
小组2:我们补充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有横轴和纵轴。横轴都是表示年份,纵轴都是表示人数;这两幅统计图都是对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人数进行统计的,所以无论哪幅统计图都能很清楚地看出每年参观的人数。
小组3:我组认为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这是它们的不同点。
小组4:图中的点都用线连起来了;知道1998年—2003年的人数变化情况。师:真好!大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了这两种统计图许多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那么,你们认为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1: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生2:折线统计图用线段将各点连了起来,而条形统计图不需要。
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通过这张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1:与条形统计图一样,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观科技展的人数。另外折线统计图还能清楚地看出人数变化情况。(用点表示数量的多少,用线表示数量增减变化)
2、师小结:通过刚才观察、分析、比较,知道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之处都能看出数据的多少;不同之处是折线统计图还能更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变化情况。其实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变化显示出数据之间的变化的)
3、再看这幅折线图参观人数一直在增加,你有什么感想?
4、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2004年会有多少人来参观呢?
四、实际运用,加深理解:
⑴、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⑵、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这幅折线统计图和我们前面接触的有什么不同的呢?
(2004年1—8月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而8月往后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师:通过刚才的汇报,你怎样认识折线统计图?
(生:①、可看出数量的多少;②可看出数量是增加还是减少)
折线上升——数量增加 折线水平——数量不变 折线下降——数量减少
师总结: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通过折线的起伏能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⑶、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5页第4题。
师:你看,我们通过对一张统计图的分析和研究,知道了这么多。可见,统计图确实能给我们在分析研究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六、当堂检测:
1、以前我们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又新认识了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判断下面几组数据,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合适,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合适呢?
①、小明每年体重的变化。
()②、我们学校各班男女生人数。
()③、一天的体温变化情况。
()
④、图书馆各类书的数量。
()
2、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5页第6题。
第四篇:《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的内容。学习目标:
1.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变化规律,能对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和预测。
3.经历数据的整理、分析与表示的过程,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在方格图中有条理地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新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这里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根据这一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复习条形统计图。
(1)为了更清楚地呈现每年的数据情况,我们可以用已学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教材第104页统计图)
(2)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谁多谁少也一目了然。)
(3)用你的手,我们一起来比画一下这七年参赛队伍数量的变化情况。(4)大家比画出来的线路是怎样的?老师用课件来画一画,请仔细观察屏幕。3.揭示课题。
见过这样的统计图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手势呈现数量的变化情况,为折线统计图的形成与学习作好铺垫。)
(二)观察分析,认识特征 1.比较分析、观察两者的相同点。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找一找它们的相同点。2.深入讨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1)条形统计图的数量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折线统计图的数量又是用什么来表示的?(2)讨论: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比较,有哪些优势?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讨论。3.折线统计图上有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4.从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又能发现些什么呢?(折线统计图能表示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5.变化发展趋势的分析。
(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何感想?
(2)尽管从折线的变化情况来看,2007年参赛队伍数量有些下降,但总体来说,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数是呈上升趋势的。现在请你预测一下,2013年参赛队伍数可能会是多少?你又是怎样想的?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通过点的高低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通过线的起伏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发现数量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设计意图: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读懂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强化认知
1.联系实际生活体验折线统计图的应用价值。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吗?(学生举例)
2.老师这里有一幅折线统计图,请你来当一当小小解说员,和同桌说一说从图中你读懂了什么。小薇一次生病期间的体温记录折线统计图
(1)你能从图中读懂什么?(2)这里的横虚线表示什么?(3)如果你是医生,看到这份体温报告你会说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发展趋势是病人的体温在正常体温附近波动,病情逐渐好转。
(设计意图:感悟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读懂折线统计图,会对统计图中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3.对比感知,强化特征。
折线统计图很有用,能告诉我们很多的信息,是不是在哪儿都能用呢?下列两组数据选用什么统计图来刻画比较合适?
对于不同的个体,用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个体数量的多少。
看来,有的数据需要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有的数据则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好,关键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我们的需要来选择。
(设计意图:设计了“6位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与“陈东O~l0岁身高情况统计表”这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统计图更大程度上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之分,并不存在对错之分。)
(四)动手绘制,阅读思考 1.绘制折线统计图。
(1)想象一下陈东O~10岁的身高情况画成折线统计图后大概是怎样的。(2)想一想,画折线统计图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要注意些什么?(3)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格子图上独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画法。(4)反馈交流,纠正问题。
2.阅读思考:请你从画好的折线图中找一找、填一填。(1)陈东从()岁到()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厘米。(2)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岁。
(3)陈东3岁时的身高可能是()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2岁时呢?(4)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 利用折线统计图进行预测时,既要考虑图的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要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学习数学才更有价值。
(五)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过程,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六第1~3题。
第五篇: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五家户中心学校
杨秀杰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例1,教材104——105页。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通过与条形统计图的对比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2.能根据统计图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会根据其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锻炼学生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优势。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会根据其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合理的推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数据)突出统计的好处(体现学习目的)师:你认为老师这样整理数据好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办法么?说一说你的办法好在哪里?(生回答教师给予适当评价)
2.回忆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及特点
师:我们学过条形统计图,那么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学生回答老师用课件帮助学生复习绘法为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做准)观察这个条形统计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统计图与统计表比较好在哪里?(生答教师给予肯定)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并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师:统计图还有一种应用比条形统计图更广泛的(课件出示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折线统计图)像这类统计图我们就把它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折线统计图的一种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在哪里?想一想怎样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生答师用课件演示)
2.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感悟其优势。
师:认真观察这个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个折线统计图中能不能找到?(生:能)那也就是说折线统计图也能直观的表示数量的多少?对么?(对)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提问并解答师可适当追问:你是怎样找到的?你能指一指么?)在条形统计图中提出的问题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提问并解答,那是不是说我们了解折线统计图没有用呢?它与条形统计图相比较优势在哪里呢?
师:折线统计图除了点以外,还有线,这些线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长度和倾斜度不同)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数量变化大,倾斜度就大,数量变化小倾斜度就小)追问:从2006年到2012年,哪一年参赛队伍变化最大?(2008)你是怎么知道的?哪一年数量变化最小?你是怎么知道的?
3.总结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预测
师:认真观察你能说一说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么?你能预测一下2013年的参赛队伍的支数么?看来折线统计图还能预测未来呀?
三、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105页做一做)
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绘法:描点
连线
标注数据 特点:1.表示数量的多少
2.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