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时间:2019-05-13 01:0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第一篇: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导,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有效体现。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计

关于问题的定义,心理学家对此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认为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的成分——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具体的目标和相关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要有一定的激发思维活动的障碍。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即学讲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有效问题,共同建构问题支架,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所谓的问题驱动式课堂, 是老师在课前将本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其间老师做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讲授[ 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问题驱动式课堂的奥义在于让课堂动起来,而驱动课堂活跃的重要力量正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做出好的问题设计,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问得少讲得多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一些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不科学,要么问题设计出现偏差,问题低效。主要表现在:

(1)、“大石头式”的问题。课堂问题设计年级目标不明确。课堂上不顾学生年龄特点,提问过深,问题难度过大,像一块大石头抛给学生,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学生无从接手,无从回答,不知所云,回答不了。“大石头”式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

(2)、“散泡沫式”的问题。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像小塑料泡沫,散开来,轻飘飘,没有根基,缺乏思维含量,过于简单。许多提问,学生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部分学困生,只需跟着大部队回答是或不是,无需思考。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无法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3)、“小碎片式”的问题。有的教师提问,像电脑硬盘的碎片一样,既多又冗杂,数量过多,随意性较强,问题设计不分主次,过于繁琐。“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混淆了教学重点,一堂课问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主问题,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价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学界普遍在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上海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在课堂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良好学习方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期课改要求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教师解决的是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而在 打造精品课程中,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三)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文课堂品质,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应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因此,“问题驱动”教育对于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驱动”教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本文就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见的课堂提问有三类:一类是随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一类是指向性明确、推导过程一步到位的问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逻辑梯度的问题。这三类提问之间存在一个几何型的逻辑递增关系,第一类提问所能形成的知识模型只能是一个点,第二类则是有明确主线和方向的一条线段,第三类则是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提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第三类提问模式下的“探究性问题”才是课堂生动又深入的保证。

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遵循问题设计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

人的认识是呈波浪形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的知识状态转化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直观的过程,但让学生能够由“不会”到“会”进行能力状态的转换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简单来说,一个是“授之以鱼”,一个是“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难度逐渐加大的原则,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逐渐加大难度,使得学生的知识状态和能力状态都有一个良性的变化,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遵循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扩展原则

初中阶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生二,二生三”指的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而“三生万物”则是更为关键的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原有知识”指的是哪些知识呢?纵向上,初中的语文知识是和小学时候的知识以及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在之前语文知识基础上的升级演变;在横向上,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知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设计切入点,一来可以在语文学习的难度上降低,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遵循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的原则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贯彻了“人本主义”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核心是要以所有的学生为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在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语文教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语文知识划分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习分为了解、掌握、熟悉和熟知等几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方面,在课堂环节应当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完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已经课下求知。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四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交流讨论----问题小结。教师在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起引导和调控作用。语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心脏,是重中之重。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在“学”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要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学”(高品质的思维)才能完成。

好的问题设计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问题驱动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来促进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

(一)庖丁解牛法----触发学生思维的延伸点

语文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被零散的问题割裂而支离破碎。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问题设计应该层次清楚,有主有次,或以点带面,小问题引出大问题,或提纲挈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笔者采取结合教学目标的“庖丁解牛法”,即像庖丁解剖牛一样,把课堂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问题设计上层级分明,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随着教师的问题设计延伸出去,在文本、作者和学生内心流淌。

我在课前设定好教学目标,问题设置也框定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这是总的一个大框架(牛);然后,我们要设计第一级问题(开始解牛)——“知道了什么”,这一级问题是最初级的问题,以《变色龙》教学为例,第一级问题就是“变色龙指的得是谁?为何而变色?”;下一步,就到了第二级问题的设计——“怎么知道的”,这一级的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找寻答案的技能,重在过程与方法,在这一级,我们可以追问诸如“作者是怎么讽刺这个人物”之类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然后在这一级问题的层面上可以设计一些诸如“①课文中有不少对话,这些对话能像戏剧中的对话一样突出人物吗?②对话中有不少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用?文中提到的大衣有何意义?”之类的小问题;最后,我们开始设计第三级问题——“知道之后有什么用”,这一级问题旨在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如“小练笔: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不料,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文中的语言描写,写下这一场面”这三级问题的逻辑内核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把握了这几个临界点,在各自范围内再设计一些小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穿针引线法----聚焦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聚焦学生课堂的思维点,窥“一斑”而引出“全豹”,抓住这一“斑”进行“穿针引线”式的提问,始终围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通过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孟子有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把弓箭拉开,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这种原则很适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点播教育,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引导的作用。

(1)从题目入手 以《煮酒论英雄》为例 针对课题可以提出①谁论英雄?②曹操和刘备说怎样的人是英雄?③刘备说的英雄观和心里想一样吗?④刘备为什么要遮掩?⑤为什么在煮酒时论英雄?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的真英雄。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

(2)从关键词入手 以《春风》教学为例,文章第五段“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抓住关键词“别样”,“别样”指的是“有别于那样”。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指的是怎样的体会?起初,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是不那么美好。北国的春风真就那么一无是处吗?在北国的乡下,作者有了一番独特的经历,产生一些“别样的体会”。别样的,别有一番滋味的体会。具体是什么?“别样”这个“一斑”,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从结尾入手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进行设问: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三)天女散花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天女散花”式的问题设计,问题好比花,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一些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撒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促使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以《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首先抛出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从题目中有什么收获?传记是真实的,差不多先生恐怕不是真实人物,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问题较大,思考力较强,学生一时不可能回答完整,接着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学生搭设台阶 ①找出这位先生的肖像描写。发现差不多先生原来是个懒人。②关于这位先生,作者写了哪五件事?为什么要写五件事,可不可以只写1-2件事吗?原来作者是从小事写到大事,从儿时一直写到去世,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生死)表现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③作者对他肖像描写都有变化,但对他的语言描写,为什么总是重复?虽然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机械不变恰恰表现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讽刺。④哪件事最可笑?请牛医为自己治病,运用夸张,荒诞的写法将对这个人物的讽刺达到极点。⑤作者用这五件事,想要表现什么?国人向差不多先生学习,国成为懒人国,⑥他有机会改正吗?周围的人都是懒人,不肯对他严格要求。有了这些小的问题铺设,学生就能深刻体会,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不仅要讽刺差不多先生这个人,更是要讽刺这个社会风气,别人为历史上的真实的大人物写传,胡适为差不多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写传是一种讽刺,这一种人有普遍性,用纪实手法来写虚构的这个人,能警醒国人。

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曲径通幽法----捕捉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不能简单地一味地直来直去,时间一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味同嚼蜡,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设计还要多采用一些“曲问”,因势利导,体现问题的新颖与巧妙,针对学生的回答再继续追问,通过追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在兴趣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1作为一名读者,你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跳读,找出文章中仅有的几个写于勒的片段,看看于勒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认识到于勒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败家子,后来发了财,良心发现想要回报原生家庭,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有了这样阅读体验做铺垫,追问学生2作为他的兄弟,菲利普夫妇怎样看待于勒的?(概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何行为的变化。交流讨论:他们因何而变?仅仅就是因为金钱吗?)(研读,细细品味菲利普夫妇生活上的言行小细节。再度思考:“躲于勒”是种怎样的选择?)学生既读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力、自私、冷漠、爱慕虚荣,也读出他们的无奈。读出的不仅仅是讽刺和批评,也有同情和理解。这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最后思考:作为一个少年小约瑟夫,为什么他看到的和一个成年人会如此不同?(比较“我”看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看于勒的不同)长大后,“我”(成年后的约瑟夫)还会如此有同情心吗?揣摩作者的意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体会作者莫泊桑的人文主义的胸怀。

因此,这种“曲径通幽”式的提问,能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无为而治法----引导学生思维的质疑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其实,教师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日常的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想问,会问,善问。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师要敢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一个高明的“懒”的教师,“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以《威利斯商人》为例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戏剧,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学生知道戏剧的核心要抓住矛盾冲突,学生自问: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学生自答:以鲍西亚,安东尼奥为代表的一方与原告夏洛克围绕“要不要割一磅肉?”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初步认识主人公鲍西亚,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人物形象。但在分析夏洛克时,产生分歧,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凶狠、恶毒、贪婪的吝啬鬼。可有位同学提出质疑:夏洛克,不仅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也是一个受害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发形成两组,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另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每组至少找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和合作交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学生深刻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体会他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这节课教师的“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批评性、背离性、分歧性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既丰富审美体验,又深化人生思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尝试问题驱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五、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感到,有效的问题能驱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高效完成,优秀的问题设计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一)激发了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激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想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问题是一支激发兴趣的兴奋剂。

(二)提升思维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学生自己,黑格尔说的好:“没有人能过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过能过替别人饮食一样。”,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活跃思维,化腐朽为神奇,犹如在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海”投入一粒启发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引导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带入问题空间,发展到主动进入问题空间,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积极质疑的思维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问题是一支开启、发展、提升思维的催化剂。

(三)提高语文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拓展课堂内容,把语文与生活串联起来,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关心当代生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塑造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营养剂。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而好的问题设计是其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紧紧抓住“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双重收益,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并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其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淑萍:《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问题驱动”策略》,《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2月。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11年。

第二篇: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浅谈“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

大连金州新区高城山小学 范庆朝

【摘要】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效,是每一个教者思考的问题。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实现这些目标,以问题为驱动是一个有力的契机,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数学教学离开问题的“驱动”,新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呢?怎样才能让数学中冰冷的美丽化为火热的思考?笔者认为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出问题

问题驱动

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波普尔认为:“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数学家们无一不强调问题在整个数学发展以及个人创造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问题驱使数学家付出毕生的精力去追求答案,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希尔伯特23个问题都是推动数学前进的著名数学问题。

同样,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通过“问题驱动式”的课堂教学,打造高品质数学课堂。下面以“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谈一下 “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结构。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身心卷入课堂,必须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内容各章节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习新知时,也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为教学埋下伏笔。在新旧知识点的衔接处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感受新知识的同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教学片段一]

1、(出示“数数”)谁能读一下这个词?数来源于数。

2、(出示“量量”)这个词怎么读,量来源于……

3、(出示一条线段)要想测量这条线段,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厘米(出示1厘米长的线段),我是不是这样量这条线段的长度,(课件在长线段上依次显示1厘米),这样就产生了尺子。(课件配合演示)

4、要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要用到什么单位?

假设这是1平方厘米(出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我是不是这样量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在长方形上依次显示1平方厘米),由此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5、出示一个立体图形,要量出它的体积,要用到什么单位?假设这是1立方厘米,我们是不是这样量(在立体图形上依次显示1立方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6、再出示一个立体图形(全部显示1立方厘米),谁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

7、你发现了什么?(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体积就是多少)

1、出示(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长方体透明盒子实物,我们把它的厚度忽略不计,你能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吗?

二、合作交流 研究问题

合作交流,研究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较好地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除了采用接受学习方式外,还应采用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了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探索问题背后的答案。学生在自主学习、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将自己的疑惑的问题或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片段二]

1、老师为同桌每人提供了一些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个)。下面请你利用这些小正方体量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它的体积并展示。(只汇报装满盒子要用30个小正方体的那种情况)

4、出示(长为10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盒子,你能量出它的体积吗?(每四个人发一个),学生动手量。

5、你们遇到问题了吗?遇到什么问题?(小正方体不够)你们是怎么解决的?

6、学生汇报展示。(先让铺满一层,再摆出高的来汇报)(再让只摆长宽高的来汇报)通过的刚才的量,你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吗?

7、看大屏幕,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刚才动手摆,现在不让你动手摆,你能想出这个长方体是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摆的吗?它的体积是多少?

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说完汇报。

8、(再出示一个长方体)你能快速说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9、你发现了什么?师小结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板书)

三、思维碰撞 升华问题

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在知识学习上走得快,更需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远。

“让人走得远”的教学不把传授系统知识视为教学的本质,而是创造条件,让人在知识探究中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其思维一定会得到拓展,探究的问题也将得到升华,随之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问题探究重视课堂上动态的生成,但同样重视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充分的预设,不可能抓住课堂生成的精彩瞬间。[教学片段三]

1、是不是长×宽×高得出的就一定等于长方体的体积呢?(通过长可以知道一排有摆几个,通过宽能知道摆几排,长×宽得出一层摆多少个,高就是几层,乘积就是体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如果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V”表示,长用a,宽用b,高用h,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吗?(板书字母公式)

3、现在要求长方体的体积你还用体积单位量吗?为什么?那量什么?

四、巩固反馈 分享问题

学生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了解了新知识,理解了新知识,掌握了新知识,要想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去分享问题成果,并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信心。

[教学片段四] 小练习。(出示图)长宽高量好了,你会求它的体积吗?(依次出示1-3小题)(1)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4厘米。(2)一个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和高都是3厘米。(课件配合把1题的图缩成2题的图)

(3)正方体,棱长是3厘米。(课件配合把2题的图缩成3题的图)

你们发现了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么求?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正方体的棱长用字母a表示,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正方体的体积吗

(V= a×a×a=a3)(4)a3表示什么意思?

五、总结归纳 生成问题

总结归纳是数学思维活动延续和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这一环节,学生获得的知识就很难形成系统,思维能力就不会得到创新,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因此每当一节课结尾时,教师要及时总结,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做解答,以造成悬念,预示新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且听下回分解”的渴盼。

[教学片段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为下节课做准备)

让学生说一下想法。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成长的快乐。通过“问题驱动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质疑探究,进而互动生成,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当然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及不同的学习对象灵活处理。

第三篇: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调控教学过程。此外,课堂提问还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思路定向、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等作用。我想,只有我们了解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才能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明确针对哪些内容提问

第一,要抓住兴趣点提问。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抓住疑问点提问。抓住疑问点提问既可化难为易,又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

第三,要抓住发散点提问。在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 的训练,这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创造是十分有益的。《皇帝的新装》,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像,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我认为皇帝会下令抓住那两个骗子,因为他们触犯了皇帝的尊严,所以他会把那两个骗子处死”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以皇帝虚伪的性格,他处死了骗子则表明了他是一个蠢才,连这样的当也能上?不是蠢才是什么?他可不承认这一点,我想他会制作一个特殊的容器,把那件不存在的衣服珍藏起来,而且下令抓住那个小孩子,让他当奴隶,而这种做法也会得到所有大臣的赞同,所以皇帝做这件事的可能性更大些。”

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性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四,抓住矛盾点进行提问。此种提问以抓住一对矛盾或抓住一个现象提问,使讨论的中心直指课文的重难点。

二、注意课堂提问的形式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时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课堂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我这里给大家介绍一点自己的做法。一是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其特点是老师发问时语气急促,问题间间隙时间短,这种提问形式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并且使学生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注意提问问题的难易程度,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

问题太容易,学生会把成功归于任务很容易,而任务很难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和信心,即使成功了也会把成功归于侥幸。只有适度或者真正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学生才会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从而产生自豪感,促进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并产生快乐。

四、注意提问的语气,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点建议

初中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几点建议

搞好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问题的设计,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问题设计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课标要求,吃透教材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如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或一个学年、一个学期、一个单元)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

二、设置问题,形成对话期待

设置问题,是教师立足之本,即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设置问题,构成悬念,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如我在教《百合花》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你手中有一株百合花,会把它送给谁呢?为什么?当时课堂顿时安静下来,学生若有所思。后来,有学生说:“我会把它送给老师,因为你教给我许多东西。”有的说:“我会把它送给此时生病的朋友,祝他早日康复。”……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对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有了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就可以感受和理解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文本内容,发现文本之美,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填空引导,深化对话深度

真正的对话是动态的、交互的,在每一层对话中学生都始终是最核心的。所以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强调学生自行发现、自行理解文本的意义,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当然,这种自主与独立并不是排它的、自我的或是漫无边际的,它仍是基本对话,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在课改的新理念下,我尝试着“填空式”的对话方式。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特点,作为教师不求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填空式”阅读,正是顺应了这种课改的新理念。

四、“主问题”设计以简驭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许多教师做出了很多很好且有效的尝试,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回避,在许多教学实践中,支撑教学过程的提问是不系统的,过于繁多、零碎,有些甚至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随心所欲的提问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使得学生在一个个无聊的问号前疲于奔命而又难以实现思考的价值,这样不仅耗费时间,还让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强化、细化中心环节的“主问题”设计能起到以简驭繁的作用,使课堂教学摆脱了一种庞杂无序的混乱状态。它反对教师在课堂上随意的连问、简单的追问和习惯性的碎问,以精、少、实、活的问题来激活课堂,有效地简化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露出细腻,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并且带动全篇的阅读研讨,又有利于教学中心的突出和重点难点的解决。要达到以简驭繁、集中火力攻克重点难点的目的,教师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充分了解学情、吃透教材、找准切入点。

五、由浅入深,化难为易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一堂课下来,问题太深则学生无法着手回答,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形成“死水一潭”的局面,问题太浅则造成课堂表面上的活跃,学生懒于应付,疲于思考。怎样才能达到深与浅,难和易的最佳结合?即稍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至于太深而无法理解,采取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使他们跳一跳都能够得着,使他们感到答案若隐若现,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

总之,设计问题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围绕课文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提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易于接受也乐于接受。

第五篇:“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要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合适的“任务”。

关键词:任务 任务驱动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8.153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求的落实,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此,“任务”的设置是教师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的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达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设置合适的“任务”呢? 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每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对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般是抽象的,但它是灵魂,是任务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即是学生完成并掌握教学内容具体步骤和措施。由于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条件等因素出发,设计并选择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任务”。要求设计的任务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应注意: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任务实现,而同一个任务也可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老师所设置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使其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五花八门,而电脑是孩子们接受最快,掌握最快的一个工具,精彩的网络世界带给他们很多快乐,除了看网页、打游戏,孩子们更多的还想利用电脑做事情,他们更愿意利用电脑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思想、观点。因此,教学中任务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及生活习惯,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情绪饱满、充满热情的完成学习,所以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学生的作文作为任务,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各种修饰命令美化自己的作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有条件能够许诺帮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组织进行一次作文展览,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任务设计的要考虑系统性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时,学生接收的知识往往不够系统,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一学就会,过后就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归纳与总结,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及时归纳有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体现在任务设计上就是要处理好“小任务”和“大任务”关系。

例如在教学Windows中的画图程序时,“大任务”要求学生掌握16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灵活的创作图画;而“小任务”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如:如何使用“多边形”工具、如何使用“刷子”工具等。这样教师就要在把握住总体目标(大任务)的前提下,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小任务),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不是孤立地去设计某一个任务,而是要使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相互赖性”的特点。这样学习内容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当所有问题解决之后,总体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以展现。

计算机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以较好的应用。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其知识程度、能力大小差别也比较大,有的上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长期以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曾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任务设计应由浅入深、分层递进、因人而异。对基础差的学生设置难度较小,基础性强的任务,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好、操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任务的安排突出技能,有拓展、有深度以及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的创新任务,让他们既吃饱又吃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扎实的巩固,使他们的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相对于基本任务而言,创新任务应该是一种可扩展性的任务。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成功的范例,让学生去欣赏和体会,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以后有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间,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些电脑拔尖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课以前,老师能够调出部分进行创新任务同学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将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创新任务的设置时,日常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问题,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创新任务的同时,还要重视同学团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这就涉及到学科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如语文学习中拼音、文字的输入、字体设置、故事情节的PPT、动画设置;数学图形的绘制、字母公式、数字的输入;美术图画的绘制、色彩等选择,都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依托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任务设置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一个方式。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关键是“任务”设计。教师要仔细推敲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可操作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把握知识、学习方法、掌握技能。

下载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 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课堂......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识字写字问题的解决) 宝泉山镇中学 张杰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使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

    实施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任务--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唐山市第三十八中学 赵永红 【内容摘要】“任务--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任务--问题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有效性设计 龙游模环初中 徐铁祥 [摘要]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之一。当前教师不太重视对课堂......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所以,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显得极其重要。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

    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范文合集

    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 东坝镇初级中学 谢锦星摘要: 新课标下,大家都在积极地改变课堂,以寻求更适合的授课模式。化学课堂中“问题引导”式加深了师生交流,也更好......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走到初中语文教学岗位上已有六个年头,经历了六年的风风雨雨,有收获,也有困惑,虽教学以来学生的客观成绩不错,但实......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式教学的内容,欢迎阅读!【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