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2 19:06: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

第一篇: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

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

东坝镇初级中学 谢锦星

摘要: 新课标下,大家都在积极地改变课堂,以寻求更适合的授课模式。化学课堂中“问题引导”式加深了师生交流,也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改变了老师单方面在讲台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值得探讨。本文将从问题设计方面讨论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中实施“问题引导”式教学。

关键词:化学,问题引导,设计,分析

引言

问答是课堂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行为之一。一个好的问题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疑难知识展开分析;反之,一个不适合的问题会降低学生的兴趣,精神也集中不了到教学内容上来。如何进行“问题引导”才能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如何让化学的课堂更精彩,这些都是老师在备课是需要考虑到的,在设计教学时需要融入其中,并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一、“问题引导”式教学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明确学习目标

3.促进思维提升

4.促进学生与化学用语的对话

二、“问题引导”式教学的实施

1.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2.设计科学的教学问题

3.适宜地引导出正确的分析

三、避免“问题引导”式教学进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吴雪梅.初中化学新课程主题研究与案例分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7)58-89.[2]吕纯志.初中化学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53-56.[3]张丽婵.化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引导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2013(8)

第二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问题引导)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问题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揣摩人物语言中隐含的思想情感,准确把握朗读的语气。能力目标: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情感目标:领悟故事隐含的寓意。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准备:歌曲《愚公移山》 教学流程:

一、学生自由朗读,达到基本顺畅的水平。

二、每四人一组,由一人朗读,三人纠正。

三、师生比赛:

教师朗读,学生选定一人(或毛遂自荐)朗读,学生评判,指出应改进的地方。

四、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五、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读课文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内容:一场是愚公与家人的争论,一场是愚公与智叟的争论。引导学生体会两场争论的区别。

2、分角色朗读第二、三段。(先小组进行,教师点播,然后齐读)

注意体会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语气有什么区别?

3、两人的态度不同。

愚公之妻的怀疑是从关心出发,提出实际问题,语气较轻。智叟则是讥笑、责难,阻止愚公去移山。

4、移山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

六、分析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由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 2

1、愚公为何要移山?

(大山阻塞,去山南要绕道而行。或答“出入不便”)

2、在当时的条件下,移山有何困难?

(可从三四个方面回答:(1)山体庞大;(2)工具简陋;(3)劳力不足;(4)路途遥远。要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3、既然移山困难重重,愚公为何不放弃呢?

4、太行、王屋二山最终是靠神的力量移走的,作者为何这样设计结尾?(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说明愚公精神感人至深。)

七、愚公移山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八、教师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遇到一座座山,希望你们也像愚公一样,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当然,也要学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九、布置作业。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充分发挥想象,描写愚公等挖土运石的情景。

/ 2

第三篇: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语文“问题驱动”式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语文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导,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有效体现。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计

关于问题的定义,心理学家对此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认为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的成分——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具体的目标和相关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要有一定的激发思维活动的障碍。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即学讲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有效问题,共同建构问题支架,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所谓的问题驱动式课堂, 是老师在课前将本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其间老师做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讲授[ 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问题驱动式课堂的奥义在于让课堂动起来,而驱动课堂活跃的重要力量正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做出好的问题设计,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问得少讲得多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一些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不科学,要么问题设计出现偏差,问题低效。主要表现在:

(1)、“大石头式”的问题。课堂问题设计年级目标不明确。课堂上不顾学生年龄特点,提问过深,问题难度过大,像一块大石头抛给学生,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学生无从接手,无从回答,不知所云,回答不了。“大石头”式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

(2)、“散泡沫式”的问题。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像小塑料泡沫,散开来,轻飘飘,没有根基,缺乏思维含量,过于简单。许多提问,学生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部分学困生,只需跟着大部队回答是或不是,无需思考。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无法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3)、“小碎片式”的问题。有的教师提问,像电脑硬盘的碎片一样,既多又冗杂,数量过多,随意性较强,问题设计不分主次,过于繁琐。“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混淆了教学重点,一堂课问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主问题,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价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学界普遍在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上海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在课堂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良好学习方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期课改要求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教师解决的是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而在 打造精品课程中,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三)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文课堂品质,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应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因此,“问题驱动”教育对于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驱动”教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本文就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见的课堂提问有三类:一类是随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一类是指向性明确、推导过程一步到位的问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逻辑梯度的问题。这三类提问之间存在一个几何型的逻辑递增关系,第一类提问所能形成的知识模型只能是一个点,第二类则是有明确主线和方向的一条线段,第三类则是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提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第三类提问模式下的“探究性问题”才是课堂生动又深入的保证。

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遵循问题设计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

人的认识是呈波浪形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的知识状态转化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直观的过程,但让学生能够由“不会”到“会”进行能力状态的转换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简单来说,一个是“授之以鱼”,一个是“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难度逐渐加大的原则,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逐渐加大难度,使得学生的知识状态和能力状态都有一个良性的变化,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遵循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扩展原则

初中阶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生二,二生三”指的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而“三生万物”则是更为关键的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原有知识”指的是哪些知识呢?纵向上,初中的语文知识是和小学时候的知识以及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在之前语文知识基础上的升级演变;在横向上,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知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设计切入点,一来可以在语文学习的难度上降低,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遵循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的原则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贯彻了“人本主义”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核心是要以所有的学生为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在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语文教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语文知识划分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习分为了解、掌握、熟悉和熟知等几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方面,在课堂环节应当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完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已经课下求知。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四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交流讨论----问题小结。教师在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起引导和调控作用。语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心脏,是重中之重。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在“学”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要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学”(高品质的思维)才能完成。

好的问题设计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问题驱动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来促进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

(一)庖丁解牛法----触发学生思维的延伸点

语文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被零散的问题割裂而支离破碎。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问题设计应该层次清楚,有主有次,或以点带面,小问题引出大问题,或提纲挈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笔者采取结合教学目标的“庖丁解牛法”,即像庖丁解剖牛一样,把课堂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问题设计上层级分明,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随着教师的问题设计延伸出去,在文本、作者和学生内心流淌。

我在课前设定好教学目标,问题设置也框定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这是总的一个大框架(牛);然后,我们要设计第一级问题(开始解牛)——“知道了什么”,这一级问题是最初级的问题,以《变色龙》教学为例,第一级问题就是“变色龙指的得是谁?为何而变色?”;下一步,就到了第二级问题的设计——“怎么知道的”,这一级的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找寻答案的技能,重在过程与方法,在这一级,我们可以追问诸如“作者是怎么讽刺这个人物”之类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然后在这一级问题的层面上可以设计一些诸如“①课文中有不少对话,这些对话能像戏剧中的对话一样突出人物吗?②对话中有不少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用?文中提到的大衣有何意义?”之类的小问题;最后,我们开始设计第三级问题——“知道之后有什么用”,这一级问题旨在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如“小练笔: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不料,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文中的语言描写,写下这一场面”这三级问题的逻辑内核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把握了这几个临界点,在各自范围内再设计一些小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穿针引线法----聚焦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聚焦学生课堂的思维点,窥“一斑”而引出“全豹”,抓住这一“斑”进行“穿针引线”式的提问,始终围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通过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孟子有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把弓箭拉开,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这种原则很适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点播教育,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引导的作用。

(1)从题目入手 以《煮酒论英雄》为例 针对课题可以提出①谁论英雄?②曹操和刘备说怎样的人是英雄?③刘备说的英雄观和心里想一样吗?④刘备为什么要遮掩?⑤为什么在煮酒时论英雄?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的真英雄。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

(2)从关键词入手 以《春风》教学为例,文章第五段“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抓住关键词“别样”,“别样”指的是“有别于那样”。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指的是怎样的体会?起初,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是不那么美好。北国的春风真就那么一无是处吗?在北国的乡下,作者有了一番独特的经历,产生一些“别样的体会”。别样的,别有一番滋味的体会。具体是什么?“别样”这个“一斑”,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从结尾入手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进行设问: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三)天女散花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天女散花”式的问题设计,问题好比花,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一些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撒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促使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以《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首先抛出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从题目中有什么收获?传记是真实的,差不多先生恐怕不是真实人物,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问题较大,思考力较强,学生一时不可能回答完整,接着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学生搭设台阶 ①找出这位先生的肖像描写。发现差不多先生原来是个懒人。②关于这位先生,作者写了哪五件事?为什么要写五件事,可不可以只写1-2件事吗?原来作者是从小事写到大事,从儿时一直写到去世,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生死)表现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③作者对他肖像描写都有变化,但对他的语言描写,为什么总是重复?虽然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机械不变恰恰表现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讽刺。④哪件事最可笑?请牛医为自己治病,运用夸张,荒诞的写法将对这个人物的讽刺达到极点。⑤作者用这五件事,想要表现什么?国人向差不多先生学习,国成为懒人国,⑥他有机会改正吗?周围的人都是懒人,不肯对他严格要求。有了这些小的问题铺设,学生就能深刻体会,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不仅要讽刺差不多先生这个人,更是要讽刺这个社会风气,别人为历史上的真实的大人物写传,胡适为差不多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写传是一种讽刺,这一种人有普遍性,用纪实手法来写虚构的这个人,能警醒国人。

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曲径通幽法----捕捉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不能简单地一味地直来直去,时间一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味同嚼蜡,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设计还要多采用一些“曲问”,因势利导,体现问题的新颖与巧妙,针对学生的回答再继续追问,通过追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在兴趣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1作为一名读者,你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跳读,找出文章中仅有的几个写于勒的片段,看看于勒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认识到于勒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败家子,后来发了财,良心发现想要回报原生家庭,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有了这样阅读体验做铺垫,追问学生2作为他的兄弟,菲利普夫妇怎样看待于勒的?(概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何行为的变化。交流讨论:他们因何而变?仅仅就是因为金钱吗?)(研读,细细品味菲利普夫妇生活上的言行小细节。再度思考:“躲于勒”是种怎样的选择?)学生既读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力、自私、冷漠、爱慕虚荣,也读出他们的无奈。读出的不仅仅是讽刺和批评,也有同情和理解。这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最后思考:作为一个少年小约瑟夫,为什么他看到的和一个成年人会如此不同?(比较“我”看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看于勒的不同)长大后,“我”(成年后的约瑟夫)还会如此有同情心吗?揣摩作者的意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体会作者莫泊桑的人文主义的胸怀。

因此,这种“曲径通幽”式的提问,能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无为而治法----引导学生思维的质疑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其实,教师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日常的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想问,会问,善问。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师要敢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一个高明的“懒”的教师,“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以《威利斯商人》为例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戏剧,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学生知道戏剧的核心要抓住矛盾冲突,学生自问: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学生自答:以鲍西亚,安东尼奥为代表的一方与原告夏洛克围绕“要不要割一磅肉?”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初步认识主人公鲍西亚,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人物形象。但在分析夏洛克时,产生分歧,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凶狠、恶毒、贪婪的吝啬鬼。可有位同学提出质疑:夏洛克,不仅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也是一个受害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发形成两组,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另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每组至少找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和合作交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学生深刻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体会他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这节课教师的“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批评性、背离性、分歧性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既丰富审美体验,又深化人生思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尝试问题驱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五、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感到,有效的问题能驱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高效完成,优秀的问题设计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一)激发了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激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想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问题是一支激发兴趣的兴奋剂。

(二)提升思维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学生自己,黑格尔说的好:“没有人能过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过能过替别人饮食一样。”,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活跃思维,化腐朽为神奇,犹如在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海”投入一粒启发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引导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带入问题空间,发展到主动进入问题空间,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积极质疑的思维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问题是一支开启、发展、提升思维的催化剂。

(三)提高语文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拓展课堂内容,把语文与生活串联起来,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关心当代生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塑造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营养剂。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而好的问题设计是其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紧紧抓住“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双重收益,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并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其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淑萍:《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问题驱动”策略》,《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2月。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出版社,2011年。

第四篇:加强初中化学教学中

加强初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摘要 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社会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生活更加丰富、更为方便,由此也带来各种公害以及破坏自然环境的隐患.只有当人们,尤其是作为跨世纪劳动者的中学生普遍树立起环境意识之时,才能形成社会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自身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环境化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8

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近代屡屡发生的公害事件终于使人们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发现化学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治理已发生的污染固然重要,而根本大计还在防患于未然,要使人们在建设的同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树立“环境意识”.可见,在中学向学生介绍有关环境化学与防止环境污染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1加强中学生环境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八五”期间报道,当时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到本世纪末,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结合化学教学对学生开展环境化学教育

2.1通过课堂教育把环境保护作为小公民自觉行动 环境化学重要内容之一,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规律,即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去研究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来源、迁移、转化过程中的化学行为,以及反应机制、积累和归宿等.由于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和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相适应的.要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首先就要从学生做起,从课堂做起.当学生在做制取Cl2,NO2,H2S等有毒气体实验时,应强调学生注意对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化学药品用量的适当(尽量采用微量,只要达到实验效果明显即可)、以及设计吸收尾气的装置等.实验完毕,还应将废液集中倒入废液缸中,可回收的尽量回收,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2.2通过实验开展环境化学知识教育

中学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为社会造就合格的后备劳动者.中学化学教育对环境科学的学习将起着启蒙作用,应很好地利用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中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多,国家提出居民区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有21种,中学化学实验室里就有14种.例如,制取溴苯实验过程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气,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地影响了师生的身体健康.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的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完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实验中Br2的逸出,就应设法改进实验装置,使整个涉及Br2的反应过程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即将反应安排在“Y”形管内进行.在反应装置和HBr气体的吸收装置间串联一个洗气瓶,内装四氯化碳以吸收气体中的Br2.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认识

3.1从人类与大自然的协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联系实际,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加,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内容、新能源、海洋、卫生保舰食品等方面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可见,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并应着重于理论联系实际和基础知识面的扩展上.要以地球化学知识为基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线索,讲授空气、水体、土壤、森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好的生态小环境和污染严重区的对比,简明介绍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以讲座、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深切地感到环境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3.2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

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3.3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

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取得当地环保、水保、森保等部门的支持,让学生们在宣传中了解我国有关这方面的规定和常识,以提高学生在环境管理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3.4结合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节假日、夏令营,组织学生对当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水土保护区和环境污染区等进行实地考查,使他们认识到人与气温、气候、空气、谷物增产、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环境保护等都存在着密切关系.通过现场对比,丰富学生环境方面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开展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知识的问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什么?防治途径如何?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环保基础.

4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据报道1993年全年生产和使用化学农药达25万吨,农村改革后,单纯依赖使用化学农药的单元从过去60万个生产队,扩大分散到亿万农户,直接接触农药的约有2~3亿人,每年全国因农药中毒伤亡人数超过10万人.由于缺乏生态、环境意识与农药常识,环境科学教育又未跟上,因而全国各地滥用剧毒化学农药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危及亿万农民的生命安全,也祸及全社会几亿个普通家庭.通过学生向亲人、朋友及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不仅可促进当地环保工作的开展,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而且还可推动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和使用.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中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几年来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是一门新学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首先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讲催化剂概念、氧气、氢气、酸碱盐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矗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另外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外活动,对于学习紧张的初三学生来讲,是极具诱惑力的,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轻松一下,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许多化学知识。化学课外活动的内容及方式很多,大体上包括“化学游戏晚会”、“化学知识讲座”、“化学知识竞赛”、“化学园地”、“化学展览会”等等,可以每学期或每学年举行一两次。如“化学知识讲座”可以讲讲“空气与水污染的危害、原因及防护”、“温室效应的原因”、“酸雨的形成”、“当代军事与化学”、“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也可以讲讲“道尔顿”、“拉瓦锡”、“侯德榜”等著名化学家的成才之路,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端正学习态度。再如“化学游戏晚会”,可以把所学过的化学知识编成各种节目:如相声、小品、魔术等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一步巩固书本知识。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把化学知识按基本知识、难点、疑点分门别类编成不同类型的题目,举行化学竞赛,这也不失为一种加深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初中化学的难点及知识分化点一般有:化学用语、熔液的计算、无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一个学生即使兴趣较高,一旦几次被难倒,兴趣也会大减,从而影响学习成绩,所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和知识分化点很重要,例如化学用语中元素符号、化学式,采取分批识记,从绪言开始,日积月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教给他们“五查”:一查分子式写是否对;二查配平是否正确;三查“等号”有没有写;四查条件有没有标注;五查该画的“↑”或“↓”有没有画。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酸碱盐熔解性编成口诀帮他们识记。对于溶液的计算,重点授以方法,让他们多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对于零碎的化学知识,教师帮助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及掌握,不至于使学生感到为难,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减。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一个人即使具有高水平的智力,如果智力因素不能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就不可能获得较大的成就。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乏味枯燥、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上好绪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有趣,是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有趣即化学教学富有趣味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化学知识以特殊的方式变得富有魅力;二是传授和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趣并不等于兴趣,因为有趣不属于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仅属于对形成兴趣起作用的对象和动作的品质。鉴于有趣对初中生学习化学兴趣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努力挖掘化学教材,尤其是化学知识中现有的和潜在的趣味性,力求采用趣味性强的、易引起警觉的、激发情绪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为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生动活泼的绪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要想上好绪言课,首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在教案设计过程中,要把绪言课的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为此整堂课的程序设计为制趣—初立志—讨论—实验—自学—辨析—再立志。如一位老师的绪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并将事先填充的氢气球放飞到教室上空。氢气球下系一红色绸带,上书:欢迎同学们学习化学,祝大家成功。此时,学生精神抖擞,课堂上充满欢乐愉快的气氛。接着提问:“什么是化学?”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而对于“为什么”,却面带难色。老师不作答,而是说,我给大家再变个魔术。学生忽转欢喜,精神放松,课堂气氛又被“魔术”二字调动得活跃起来。随后老师再制趣,只见他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表示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紧接着又做一个茶水变墨水的“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初步认为化学很“好玩儿”,进而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化学的研究对象。学生一听化学课以实验为基础,以后自己可以亲自动手做实验,更加兴奋不已。接下来,老师又演示了课本中的4个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随之,老师又简单地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工业的过去与现状,以此激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最后,老师以科学家诺贝尔的故事结束绪言课的教学。[1]由此不难看出,一堂绪言课对于学生产生兴趣和树立信念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

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另外,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有的现象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现象鲜明生动。在学校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一些观察性较差而方法较简单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讲边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些化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设计成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分析,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设计下列实验:在空气中用酒精灯烧铜丝,红色铜丝被氧化变黑,然后用氢气还原,又变为原来的红色。通过这个实验事实能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理解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对于化学反应方程式,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把反应具体化,学生亲自观察到这个反应的发生,记忆起来就容易,就深刻。例如,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做下面的实验: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先滴入酚酞试液,变成红色后再通入二氧化碳气体,红色褪去后再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实验后,再讲反应原理,学生就易于掌握。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首先,要制订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理论,可将学生的分组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目标确定后,师生双方要围绕目标,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其次,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教师对实验内容要反复预试,掌握与实验成功有关的条件和关键,同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拟订出上课时向学生交待的实验注意事项,做好巡回指导计划,准备好仪器、药品和器材,并将其放置有序。另外,要让学生事先预习,对整个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为能独立地进行实验打好基矗再次,要加强课堂上的组织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控实验进程,坚持重点深入与普遍照顾相结合的方式巡视指导。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通过实验小结,指出问题所在,表扬鼓励好的同学。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以外,教师还必须开拓学生的思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例如学习《酸的性质》一节,可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设计下列实验:氧化铜加水,再稍稍加热,不反应;氧化铜加酸,加热,反应发生,生成蓝色溶液。通过这一实验,学生可得到氧化铜不溶于水但溶于酸的正确结论。通过生动活泼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不够稳定,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便容易丧失信心。为了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一方面要通过学科渗透德育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如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使他们懂得“只有努力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上狠下功夫。

三、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学辅导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复习的效果比题海战术好得多。

比如每学完一章,教师事先拟订好题目写在投影片上,布置学生课下准备,课上或组与组之间或男生与女生之间进行对抗赛,教师打出投影片之后,看谁答得又快又准确,在小黑板上记下各组的得分。参与激烈的竞赛和角逐,学生的那股兴奋劲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反复做题、讲题所无法达到的。总之,这种方法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得牢固。另外,这种方法还适用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化学计算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比如,在开始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时,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说还不如英语单词好记。如果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而不是采用让学生反复书写的方式,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而且效果很好。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总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巩固下来。学生一旦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博览群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以此选取活动内容,制订活动计划。

例如,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这易为学生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如橙子)和蔬菜(如大白菜)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们通过实验,掌握了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同学们懂得了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2] 再如,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以后,最后开一个化学晚会,晚会的内容有相声、魔术、谜语、趣味实验等,表演者全部是学生。通过此项活动,对表演者和观众都起到了开阔视野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为之大大增加。

五、用成功的体验,坚定学生的信心和意志 所谓成功,即行为者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或获得了预期的结果。行为者一旦取得成功便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成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获得进步和好评。因此,教师的表扬与肯定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学习困难学生,一次好成绩的取得,教师的一句表扬和赞赏,甚或是一种信任的目光,都会给他们以无穷的力量,使他们兴奋不已。教师不仅要鼓励成绩优秀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而且更要注重发展后进生的潜在能力。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信任、尊重、爱护他们,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坚定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注:

[1]曾清意:《初中绪言课教案设计》,《化学教学》1995年第4期。[2]蒋蓉:《化学课外活动的一点尝试》,《化学教学》1996年第6期。

下载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化学中“问题引导”式教学的设计(提纲)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设计 点击数:105 次 录入时间:2012/7/2 17:50:00 编辑:zhuofuyu [宣传赚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所谓学习,就......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在该标准中教学设计被定义为: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

    2015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名称 基本信息 课题3 制取氧气 执教者 课时 1 所属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目录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氧气是初中阶......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 ****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初探[五篇范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初探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数学是一门思维性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逻......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 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 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新课程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