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美术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教案
第一单元(欣赏、评述)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教案
必修作业模版内容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初中美术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节,一共16个班,学生每班各有不同,只能在大前提不变的情况下在每个班灵活导入。我所带第一个班是初一八班,本班学生整体较为活跃,擅于分析和思考,在发言上面也比较积极,尤其是一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好的绘画功底。3.教学内容分析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本课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或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4.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感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5.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难点:用口头或者文字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6.教学课时
2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背景音乐《军民大生产》,同时让学生欣赏有关劳动的影片资料以及美术作品《伏尔加河的纤夫》《城市的崛起》,先营造氛围。
二、发展阶段
<1>、欣赏分析:(先欣赏课本中的图片)(1)从作品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从题材、主题、造型要素(线 形 光 色 肌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引导学 生得出:表现的都是劳动,只是表现主题、手法和风格都各不相同。
(2)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总结: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了各种需求;艺术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而劳动则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举例:施特劳斯写《蓝色多瑙河》是在看到河边欢快的洗衣妇、来往船只的繁忙景象后写出来的。而作曲家本身的这种创作也是一种艰辛的劳动。)(3)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何异同?(展示美术作品与现实照片来加以分析和区别)
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自己的联想和创造,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讨论、描述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以及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描述,小 组之间可以相互解答,教师及时补充和总结。重点问题:
a你对这些作者和作品知道多少? b作品的时代以及社会特点
c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D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如果换成你本人,你将如何表现?(小组讨论后写出自己的见解,并且可以尝试画出自己的简笔画,然后让学生代表回答,并且展示一部分学生的简笔画作品。)
三、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人类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在现实基础上加以提炼、加入画家主官情感的表现而成。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四、课后拓展:
让学生课下勤于观察生活中各种场景,并且尝试画下来,成为“绘画日记”。
(第二课时)设计理念: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个人素质修养为目的,以 “ 学生学 ” 为中心,以 “ 教法 ” 为中介,以 “ 学生会 ” 为结果,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进一步理解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学习目标:
使学生理解劳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劳动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正确看待劳动、喜欢劳动。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人类劳动的意义以及劳动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让学生如何去发现劳动中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寓言,寓言内容为:一个人死了之后灵魂走到一个地方,十分漂亮,由于又饥又饿,所以他就进去想要点饭吃,谁知这个地方的主人不但给他饭吃,而且还热情的挽留他住下来,他当然很高兴的住下来了。在这里什么劳动也没有,这是他最高兴的,他知道自己是住在天堂里。但这样一直住着一段时间后他就感觉很无聊,终于有一天他忍受不住了,去找这个地方的主人,让自己有点事可做,要不然就太无聊太空虚了,主人着告诉他这个地方就是不需要劳动,你就是来享受的,这个人感觉自己实在是无聊的不行了,就说我不愿意在天堂住了,我宁愿上地狱去有点事做也不愿意在这里受这种无事可做的罪了。但此时主人不动声色的说:“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就是地狱!”
原来如果让一个人不劳动、无事可做竟然是一种惩罚!
二、讲述新课: <1>、展示图片:
《倒女奶的女佣》作者:维米尔
《纺织女》作者:委拉斯凯兹
《播种者》作者:凡·高
《拾穗》作者:米勒
《父亲》作者:罗中立
《石工》作者:库尔贝 <2>、学生分六组讨论,每组讨论一幅作品,第一组是《倒女奶的女佣》,第二组是《纺织女》,依次类推。讨论内容为: ①本画色彩给我们什么感觉 ②本画构图给我们什么感觉 ③本画情感给我们什么感觉 ④猜测作者画本幅作品的原因。
<3>、每组学生派代表起来回答本组讨论的内容,教师略作点评,主要以肯定为主。在每一组同学回答完本幅作品的问题后教师简介本幅作品及作者。本段时间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劳动与艺术的关系,也就是书本“活动三”中的第一内容: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4>、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起来回答:
你在家中干活吗?都做什么活?你愿意干吗?如果家长在你干活时给以奖励时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干?
<5>、分组讨论以下各种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各种人物 态度和感情 没有找到工作的人
游手好闲不愿意工作的人 工作就是自己最大兴趣的人 有许多钱财其实可以不工作的人
<6>、讨论完毕,请每组学生派代表起来回答问题。
<7>、除了上面表格中的人物以外,请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想想生活中其他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并做回答。此段时间为书本“活动三”中的第二内容: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8>、提问并由学生结合人类发展史和实际生活自由回答:
①如果人类没有劳动会如何?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②如果一个人始终不劳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③ “劳动创造了世界”,这句话你怎么看?合理吗?
教师略做点评,可以说一下劳动与人本身的美之间的关系,如例举诗经的内容:“硕人其颀”(《卫风.硕人》)“有一美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这些诗句都颂赞女性的强壮之美,这是由于当时人们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女子健康能劳动就显得特别美,从而让学生自己明白“劳动就是美”。以上解决的是书本“活动四”中的两个问题。
<9>、再展示一些世界著名的描绘劳动或劳动人民的绘画:如米勒的《晚钟》、《播种者》,杜米埃的《三等车厢》,库尔贝的《筛麦子的女人》,莱顿的《缠线》,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等,让学生讨论这些作品的绘画形式以及情感表达。<10>、小结
三、新课扩展:
<1>、同学们自己设想做一幅和劳动、工作有关的绘画,可以自己想,也可以讨论从而起到相互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2>、请同学们起来回答自己的设想。
四、作业要求:
①请同学们设计一幅与劳动或劳动人民有关的绘画草稿
②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上网以及书籍多看一些与劳动有关的绘画作品 教后记: 比较也是美术欣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是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方面。如果把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用文学语言来描述常常不易说清楚,但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进行比较,很快就会区分开来。因此在美术欣赏中切忌孤立的对待每一件作品,而是要和其他作品联系起来看,进行各种和多方发面的比较。如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吸引、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篇:《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案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1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视角来切入课题,主要通过讨论和评价的方式来使问题逐步深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需要教师学生互动进行。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欣赏,了解劳动的形式和劳动在人类发展中作用。
2、针对劳动题材的绘画作品,能够发掘其中的艺术思想以及作品的表现手法。理解所体现的思想内涵;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对待劳动的正确态度。教学重点:劳动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劳动场景给人的感受 课前准备:多媒体器材,演示文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通过屏幕展示几副劳动题材的图片以及绘画作品,讨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学生回答:某某劳动的场景。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劳动创造世界。”同时导入《清明上河图》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黑板中央写下本课课题,导入本课。
引出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艺术是在人类的劳动中产生的,劳动为艺术创造提供了主题,艺术作品也通过不同的形式再现劳动场景,赞美劳动人民。
二、发展阶段
1、展示、欣赏作品《弋射收获图》、《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弋射收获图》是东汉时代的画像砖,用一条直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反映了两个阶级不同的生活场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注重分析下方收割庄稼的场景,劳动方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表现了魏晋时期劳动人民从事生产劳动的场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为今天了解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牛耕》一幅作品展示了1700年前劳动工具,代表了当时世最高水平,总结时代艺术特征。
2、欣赏作品《清明上河图》、《在激流中前进》讨论发言:这两件作品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劳动场景?《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名作,学生对它都有一定的了解,在学生介绍之后总结其历史价值,观察对人物动态的描绘,体会紧张热烈的气氛。
3、屏幕展示作品《捣练图》、《纺织女》、《捣练图》展现了唐代工笔人物画的高超水平,章法疏密有致,人物姿态各异,动静结合,表现了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纺织女》把不同阶层的人物进行对比,表现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深灰现实的不满,通过美术作品走进画家的内心。
小组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做总结。
4、欣赏作品《播种者》、《北方的九月》、《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粮食》介绍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表现了什么样的劳动场景?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体会一下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
5、思考讨论(小组):
1、人类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2、怎么理解“劳动创造世界”这句话?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给予肯定、鼓励、启发,把劳动概念引入广阔的人类发展空间来看待,培养正确的思考方式,开拓发散性思维。
四、课堂小结
劳动不但创造了物质世界,还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劳动不但是人的生存手段,也是人的生活需要。勉励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不要只讲空话,要付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五、布置作业加拓展:
根据我们的欣赏我们体会到,不同时代的作品表现的劳动题材的 主题是不同的,例如:
1、《夯歌》、《捣练》里面表现的劳动场景我们现在还能不能见到?他们有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呢?
2、《清明上河图》所选的是局部,那么他的全景又是什么样的?
3、《戈射收获图》是汉代的画像砖,那么画像砖是用来干什么的,你还能找到什么样的画像砖或画像石的作品?这些问题我们同学们可以课下查阅相关资料,看谁能把资料搜集的最全面,下节课我们共同来讨论、学习。教学反思:
1、欣赏评述课涉及到的作品较多,处理不好,平铺直叙,就会出现流水账式的教学过程,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也容易搞乱环节,达不到教学目标;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作品展示之后,教师讲解之前,先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接受情况,然后讲解,教师的作用是查缺补漏,合理加深。是学生哥更好发展。
3、几个环节有待改进,比如:在引导环节,以原始生活用品的艺术性来引入劳动和艺术的关系,略显牵强;《清明上河图》难以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劳动的态度。另外还出现过特殊情况,有学生提出,课本上作品表现的全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忽视了脑力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恐怕连教材编写者也未曾预料;再一次提醒教师:学生虽小,不可轻视!
第三篇:教学案例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广德县2010—2011学 中学优秀教学设计评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吴斌广德县东亭中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单元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本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通过提问、比较、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步入欣赏的情景,通过欣赏过程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并深刻认识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一主题队人类的意义。
二、教案: 课题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授课人
吴斌
学校
东亭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激发参与学习的兴趣,体会到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用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中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的不同态度和感情;对劳动创造世界的体会和感受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评述
教具、实验情况
欣赏挂图、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导阶段
本单元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请我们欣赏。我们在欣赏过程会认识到“劳动”这一主题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作品的欣赏
1、知识点引入
欣赏课本图片,这些图片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劳动)
同学们观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都选择“劳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你如何看待劳动?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则是人类对生活的模拟与表现。从古至今,大量的艺术作品都以劳动为题材,反映了艺术家对劳动的体验与感受,记录了劳动者的艰辛、欢乐和坚强。
艺术作品中的劳动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有什么不同?
总结:艺术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通过选择、加工、并加上艺术家的联想和创造,表达艺术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从而创作出了优秀的艺术作品。
2、欣赏与描述
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现代画家杜键的油画作品《在激流中前进》。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初步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 大家总结得非常好,这件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作者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船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让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前苏联的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的油画作品《粮食》。
你对这件作品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劳动情节?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比较、分析区别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学生观察,根据问题学生自由回答: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结:作者在这幅4米长的画幅中,画家描绘了集体农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堆积如山的麦粒,夏日明亮的阳光,妇女们有节奏的动作,兴奋的笑脸,和那具有强烈民族特点的服饰,共同交织成欢乐的旋律,演绎着劳动的赞歌。作品构图宏伟,主题鲜明,形象生动,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统一,反映了千百万经过战争洗礼的苏联人民战后新的生活。3.分析与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观察画面中环境和人物细节(如工具、动作、服饰等)你能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生活背景吗?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画中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画卷一共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后段是市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我们课本中的是中段过桥的精彩场面。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课本中的过桥场面。
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大船过桥的紧张场面,吸引了桥上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从这儿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教师总结:《清明上河图》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令观者看后,回味无穷,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风俗作品。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仔细欣赏,小组讨论并发言 仔细观察作品,用语言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谈谈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弋射收获画像砖》。《弋射收获画像砖》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我们知道东汉时农耕和射猎仍是较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砖石结构的墓室,多在四川省的东汉墓中发现。画面分上下两个场景,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虽然作者没有注意到透视空间
造型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留白,使同样大小的收获者与弋射者拉开了空间距离,同时使画面有了纵深感。人物形象概括,姿态优美,其间人物顾盼呼应,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和谐感。
欣赏作品口头描述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并口头描述。
三、小组合作,思考与讨论
1.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2.你能不能揣测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现的主题?如果是你,将如何表现?(以上两个问题大家在小组讨论后将总结写在作业本上)
每组任意选择一幅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两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谈感受。
在观察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
四、课后拓展。
1.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认识?
2.你对“劳动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有什么体会和看法?(在作业本上写下你的认识和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即可。)
针对问题谈对劳动的认识。
检验对本课前面所讲知识把握,对劳动价值观的认识。
总结: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认真观察,勤于表现,用我们的双手描绘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在激流中前进》杜健 《粮食》雅布隆斯卡娅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弋射收获画像砖》
三、点评:
1、本节课基本上能达到三维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2、师生互动与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想像力,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3、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我。
第四篇: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学设计
单元总目标:
1、从古今中外的优秀绘画作品中,体会到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劳动是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高低存在着明显的差别。通过欣赏,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2、通过对表现劳动题材的优秀绘画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单元课时:
本单元分2课时教学。
活动安排:
◆观赏与描述:
* 你是否知道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的性质和情节?
* 你对作品所表现的劳动场景有什么感受?
* 你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
◆分析与研究:
*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 你能不能想像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主题?
◆讨论与解释:
*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感情?
◆体验与评价:
*你对人类劳动的意义有什么体验和联想?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法?
活动一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① 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
②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③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 教师归纳总结:
《在激流中前进》(油画)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② 欣赏、评述《粮食》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粮食》(油画)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③ 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④ 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⑤ 欣赏、评述《捣练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
《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课后拓展
(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2)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活动二(第二课时)
1、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下)
2、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3、课时 1课时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5、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通过进一步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体会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
(2)发展阶段
① 欣赏、评述《北方的九月》☆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北方的九月》(套色木刻)
作者:晁楣,当代著名版画家,1949年参军,从事美术宣传工作。1958年初,转业黑龙江的“北大荒”。创作许多表现北大荒的版画。
本作品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时节红高梁丰收的壮观景色。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得令人陶醉的意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这块曾经洒下了许多汗水的土地的无比深情。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① 欣赏、评述《倒牛奶的女佣》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倒牛奶的女佣》(油画)
作者:(荷兰)维米尔,十七世纪荷兰杰出的风俗画家,擅长表现荷兰普通巿民日常的室内生活。绘画风格深受科学精神的影响,以形体结实,结构精致,色调和谐,尤其善于表现光线和室内这空间感著称于世。
本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中所呈现的是荷兰普通巿民平时劳动的场景,在欧洲美术史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就是17世纪的荷兰绘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巿民艺术。这同过去主要表现封建帝王、王公贵族、宗教神灵的绘画比较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而这种进步则是由于十七世纪的荷兰,已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帝王贵族和宗教将向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转化的制度。当然《倒牛奶的女佣》其重要不仅如此,还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新的艺术成就。画家不仅真实精确地描绘出人物所在的房间的空间感,而且人和景物都好像沐浴在极度纯净的光线之中,女工穿的裙子的蓝色和上衣的柠檬黄色用得恰到好处,强烈的光感使这幅画的色彩显得特别的明净和细腻,使人感到十分平易、亲切。无怪乎有人称维米尔是描绘光的大师。
② 欣赏、评述《播种者》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播种者》(油画)
作者:(荷兰)凡﹡高,十九世纪后印象主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文森特•凡•高,1953年生于荷兰格罗渥忒-松丹特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年少时的凡高并没有体现出任何独特的艺术天赋,在他16岁时,他才有机会接触艺术,而当时也只是在占比尔美术公司当职员。不久后,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凡高,对生活感到十分痛心,他渴望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投入了宗教的怀抱,决心做一个基督教牧师。可是凡高未能熟谙深奥的教义,于是只好到比利时南部矿区波里纳士去传教。但是因为他的口才不好,最终还是未能成功。
在美术公司工作期间,凡高喜欢在业余时间参观一些美术馆,对当时弗朗索瓦•米勒的艺术颇有兴趣,同时从他的作品中有所领悟。于是,在事业和爱情上屡经失败的凡高,终于决定自己也当个画家。
1886年3月,依靠他在巴黎当画商的弟弟的帮助来到巴黎,并通过弟弟的关系认识了印象派画家,并与他们密切交往,画风深受其影响。一年半后,他迁居到终年充满阳光的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居住,他在这里拼命作画,主要作品都产生在这一时期。由于穷困和劳累,他精神失常,反反复复,最终自己结束生命,那时才37岁。十几年的艺术生涯,留下八百多幅油画。他的画风对后来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很大,堪称世界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他的主要艺术特点是运用对比强烈而又明亮的色彩,以粗犷的笔触,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独特感受,而不是简单地再现客观事物,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油画《播种者》,从其构图来看,虽然带有模仿十九世纪法国著名农民画家米勒同名作品的痕迹,但却具有凡*高特有的艺术个性。这突出地表现在色彩和笔触的运用上。全画以鲜明的黄色为基调和灿烂的色彩表达了画家内心强烈的情感,充分显示了一种强调表现画家主观感受和艺术个性的新的画风,把油画中色彩和线条的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③ 欣赏、评述《收获》
☆展示挂图,欣赏、讨论。
☆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收获》(雕塑,青铜)
作者:(苏联)穆希娜,苏联老一辈著名女雕塑家,是一位具有才华和大胆创新精神的杰出艺术家。她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苏联展馆所创作的巨大的《工人与集体农庄女庄员》的不锈钢雕像(高24米),使她获得了世界性的荣誉。以后多次获奖,对苏联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雕塑《收获》(又称“粮食”)是她创作的装饰性雕塑的代表作。它原是为莫斯科河桥面设计的装饰性组雕,1939年曾经在“食品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它表现两个青年妇女,共同扛着一捆沉甸甸的麦子,一个向右,一个向左,通过共同扛着一捆麦子的动态。将两个人物有机地连续在一起,在统一中求变化。不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看清其中一个妇女脸部显露出的丰收喜悦之情。作者将两个青年妇女的形象塑成结实有力的全裸和半裸的女人体,既是为了赞美青年妇女蕴藏的青春活力,也是以此象征苏维埃国家的丰收景象。作者虽没有直接表现劳动,但以劳动后的丰收表现劳动给予人们的愉快和幸福。
② 欣赏、评述《纺织女》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纺织女》(油画)
作者:(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十七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擅长肖像画和风俗画。虽任宫廷首席画师,绘画题材受到一定限制,但仍然有不少作品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纺织女》,宫廷生活题材,画面分前后两大部分:前景部分是西班牙马德里皇家织造厂的纺织工正在劳动的情景;后景则是宫廷贵妇们正在欣赏由皇家织造厂织造出来的壁毯。两个场景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而且似乎隐含着一种对比。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画家的一种思想倾向。加上画家着重表现的各种劳动姿态,而且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右侧白衣的纺织女劳动时的优美体态,让人清楚地看到了劳动妇女特有的质朴的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西班牙美术史家对这一作品的最新研究,这一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还有更深的含义。这就是画面后景壁毯上所表现的图像,是以技艺女神巴拉斯与擅长纺织的人间少女阿莱辛比赛织布的神话故事为题材的。它描绘巴拉斯因比不过阿莱辛,而恼羞成怒把阿莱辛变成了永远吐丝的蜘蛛。据研究者讲,前景的纺织女是为陪衬这个故事而安排的。所以此画原名《巴拉斯与阿莱辛》。从这个研究成果看,这幅画实际上是描绘了天上人间两个纺织世界,反成为背景,作为陪衬的人间的纺织女倒成了全画的主角。这证明委拉斯凯兹虽然以神话为题材,但他更重视现实人间,特别是重视他在宫廷中可以经常见到的他很同情的劳动妇女。
③ 欣赏、评述《弋射收获图》 ☆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交流,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
《弋射收获》(东汉画像砖,四川出土。)
画像砖画像石,是汉代统治阶级盛行厚葬的产物。它主要用于地下墓室,也包括少数地上祠堂。这是一种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更多的属于绘画性质的艺术形式。已发现的画像砖,主要集中在四川。本图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整个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莲蓬结实饱满,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3)收拾与整理
收拾课堂用品及资料。
(4)课后拓展
提醒学生课后收集优秀中外美术作品,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欣赏、评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宋代社会的小百科全书
──《清明上河图》
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举世闻名的杰作,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学生:老师,张择端是什么人?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老师:好!张择端是山东东武人,曾攻读儒业,后学画,擅长画建筑、车、船、风俗题材,一度在宫廷画院任职,后来又在社会上卖画。他的作品除了我们今天介绍的《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等。他是活动于北宋后期的卓越风俗画家!
学生: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好吗?
老师:《清明上河图》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它是一幅墨笔淡着色的绢本长卷。此作采用散点透视,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为郊区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其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活动;最后段为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店铺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今天就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教材中的中段的内容!同学们现在可以把教材打开,先看一下中段的内容!
编者插
学生:老师,横跨汴河有一座规模庞大的木结构拱桥,这是“虹桥”吧!老师:对了!因为这座桥形如飞虹,所以叫“虹桥”!其实,它的真名叫“上土桥”,据古书记载,这种形式独特的桥是一个没有留下姓名的“牢城废卒”发明的!
学生:这桥上桥下可真热闹啊!
老师:是啊!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紧张,惊险,牵动人心。先看桥下: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过虹桥的紧张场面被恰到好处的安排在全卷的中央部分。由于河面狭窄水深流急,船工们为了使船安全过桥而展开了激烈的博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投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紧张。这紧张的一刻,吸引了许多围观的人,有的趴在桥上看热闹,有的想帮一把却插不上手,有的人在指手划脚,但也有“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人照样坐在那里,悠闲的喝着他们的酒„„。
学生:水流那样湍急,人们那么紧张。让我们这些赏画的人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老师:再让我们看一看桥上的景象吧!老师:你们看桥下是那样的紧张,而桥上却是另一番景象!路狭人密的桥上,骑马和坐桥的官宦迎面而来,推车的,赶骡的,挑担的,也描绘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么热闹的场面被张择端给捕捉住了,像照片一样把这一切留在了历史的档案中!
学生:真是了不起!这幅画能保存到现在真不容易啊!
老师:那当然!它曾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手。最初收藏在宣和御府。北宋灭亡后,流落到北方,元代后进入皇家内府,被内府一个装裱匠用摹本偷换出来卖给了某贵族!到了明朝,它又落到了奸相严嵩手里!严嵩家被抄之后又到了太监冯保手里,他说是皇帝赐给他的。其实更大的可能是他偷来的!从冯保到清代,此画又经历了多少的波折已无从考证。一直到1911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将它偷运到天津,伪满洲国成立,又把它带到长春伪宫,1945年抗战胜利,溥仪企图随身带之逃走,因来不及而扔在飞机场的灰烬中,被我军缴获这一饱经沧桑的希世珍宝,终于有了很好的归宿!
第五篇:劳动创造力的源泉(上)
课题 劳动____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上)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
1教师准备教具:欣赏挂图、课件、课外收集表现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课本等。
学生准备学具:课本、钢笔、笔记本、自己收集到的作品等。
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1通过欣赏(用课件展示)表现劳动题材的中外美术作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2 教师宣布本课时教学任务及采用的学习方式方法,要学生注重对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3 学生预习,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认真观察、思考问题。
二、发展阶段 :1欣赏、评述《在激流中前进》☆ 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几名学生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在激流中前进》(油画)作者:杜键,上海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本作品是作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船的强烈对比。
2欣赏、评述《粮食》☆展示图片,学生欣赏、讨论。
请同学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这幅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粮食》(油画)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3欣赏、评述《牛耕》,写观后感受交流。展示挂图,学生欣赏。
分组讨论、写观后感。☆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的感受和
理解。教师归纳总结:《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这是从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画。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4欣赏、评述《清明上河图》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自愿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
术价值的著名之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5欣赏、评述《捣练图》展示挂图,学生欣赏、讨论。
学生发言,根据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归纳总结:《捣练图》(宋代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作者:张萱,盛唐著名人物画家,擅长画妇女。现存的宋代摹本《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是他的代表作。《捣练图》因描绘唐代妇女制“练”(一种丝织品)的劳动场面而得名。全画共画了十二个人物,按制练的工序分成三组;右边一组描写四个妇女用木杵捣练,教材中所选的正是这一段。中间一组描写两个妇女在理线,左边一组描写两个妇女把练拉直,另一个淘气的小孩在下面来回玩耍,在中间和左边两组人物之间有一小女孩蹲在地上,用团扇在扇炭盆。十二个人物组织得疏密有致、动静适宜。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制练的劳动过程。作为一件艺术品,其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作者描绘这一劳动场面的高超技巧。这主要表现在由四个妇女组合而成的画面,既符合生活的真实,又有独具匠心的安排;人物站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既统一,又富有变化。“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具有唐代妇女的共同特征。描画勾线工细又劲健,设色富丽而又匀净雅致,衣服的质感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充分显示了唐代的工笔人物画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课后拓展1请同学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欣赏、评述、交流,课后写自己的心得体会。2 课余时间,多搜集优秀中外美术图片,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