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3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猜想,并应用数学的极限思想,认识和理解速度与时间图象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位移,并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初步学会该公式在实际中的应用。教材分析
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科书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加速度。本节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图象中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出发,猜想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并通过思考与讨论,从而介绍图线下面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又一次应用了极限思想。最后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近一个月的高中物理的学习,对高中物理学习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前面有关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对用极限思想来研究物理问题以及通过图象来表达物理量间的变化规律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这个基础,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完全可以学好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图线中的面积对应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中的图线与轴所夹的四边形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及其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极限方法的应用,体验微元法的特点和技巧,感悟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想与推导位移公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对物理学习的信心。2.体验猜想和数学方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方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位移与时间关系的推导,以及位移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
运用极限思想,用速度图象中图线下面的四边形面积代表位移,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与时间的图象,从图象中我们可以看出物体在不同时刻对应的速度大小。
提问:从图象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出物体在不同时刻对应的速度大小,还能从图象中获得什么信息? 新课教学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引导:由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以用速度图象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
结合速度图象可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问题: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存在对应类似关系呢?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仔细研究教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用纸带上各点瞬时速度估算小车位移的方法,不难看出,时间间隔点越小,对位移的估算就越精确。
分析:图中倾斜直线CB表示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为了求出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我们把时间划分许多小的时间间隔。设想物体在每个时间间隔,物体的速度跳跃性地突然变化。因此,它速度图线由图中的一些平行于时间轴的间断线段组成(转换思想,把匀变速直线运动转换成若干个匀速直线运动)。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可以用速度图线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因此上面设想的物体运动在时间t内的位移,可用图中的一个个小矩形面积之和(即阶梯状折线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如果时间的分割再细些,物体速度的跃变发生得更频繁,它的速度图象就更接近于物体的真实运动的图象,阶梯状折线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就更接近于倾斜直线CB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当时间间隔无限细分时,间断的阶梯线段就趋向于倾斜直线CB,阶梯状折线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就趋向于倾斜直线CB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这样,我们就得出结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也可以用速度图象与时间轴之间的面积来表示。
问题:能否利用上述分析的结论,来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最后写出过程
把面积及各条线段换成所代表的物理量,上式变成:又
解得
上式表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公式,我们把它叫做位移公式。
也可以这样去想:图中梯形OABC的面积S也可以表示为矩形AOCD的面积S1和三角形CBD的面积S2之和,即,又,所以
把各线段用所表示的物理量代入,也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几点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反映了位移与初速度、加速度、时间的关系; 2.位移公式是一个矢量式; 3.一般选取的方向为正方向,位移、加速度的方向与
方向相同,取正值,反之,取负值;
4.该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5.初速度、位移和加速度必须相对同一参考系。
教师指出:以上分析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两个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想,一是应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二是把复杂的问题转换为简单问题,再去认识复杂的问题。
三、位移—时间图象
问题: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是可以用图象表示,这种图象叫做位移—时间图象,即图象。运用数学中的二次函数的知识,你能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例题分析 例题1:一辆汽车以速度是多少?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加速到驶过
这个过程。以开始加速的位置为原点。由于汽车在加速行驶。整个的加速度行驶了,驶过了
。汽车开始加速度时的图象吗?
沿汽车前进的方向建立坐标轴。过程结束时汽车的位移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一致,也沿坐标轴的正方向,所以加速度取正号,即过程经历的时间是。
。汽车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待求的量是这个过程的初速度解 由可以解出
把已知数值代入
故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例题2:一辆汽车以车过程的加速度大小是
。的初速度行驶,现因故刹车,并最终停止运动,已知汽车刹。则汽车从开始刹车经过
所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对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加速度就是负方向即其次是汽车在内,是否一直在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还需要进行判断。
解 汽车停下所需要的时间是
说明时,汽车早以停止行驶,所以
内的位移就是的位移,由位移公式得
故汽车从开始刹车经过
所通过的距离是。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数学的极限思想,研究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并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这种极限思想,希望同学能很好的去理解,在以后的物理学习过程还会用到。对位移公式的应用,一定要注意它是一个矢量式,以及公式中涉及到物理量必须相对同一参考系。
五、布置作业
课后“问题与练习”1、2、3。
教学反思:
第二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甘肃省秦安一中物理教研组 张秀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第一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概念,本章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节研究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上一章为本节奠定了全面的基础.本节是第一章概念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对前面所学过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的应用,是对速度-时间图象的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是解决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掌握不好,后续课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移等许多问题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本节的知识在整个力学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线下围成的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象中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利用极限思想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极限法的特点和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公式推导能力,增加物理情感。(2)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教学重点: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根据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基础地位,重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理解及其应用。4.教学难点:
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和定势性,对极限思想和图像知识的结合使用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本节的难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
5.教学手段
为了克服了微分法的抽象难懂,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无限细分的过程。
二、说学情与教法: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刚刚学习过位移、速度、平均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有一定的了解;已经有了采用观察、归纳、讨论、公式、图象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学生对物理新内容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发展不够均衡。
针对教材和学情,本节课主要运用了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方法。对教学的重难点即微分法的教学上采用了目标导学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和发现科学规律。既明确了探究的目标和方向,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在从匀速过渡到变速的教学上采用了比较法,启发学生从已有认识获得新知;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另外还通过知识的铺垫、方法的迁移、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等手段,分散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无限分割逐渐逼近”的思想。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说学法:
匀速直线运动是学生初中学习的内容,上一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运动图象,在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时也渗透了微分、极限的思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综合教学法。课前设计知识回顾,锻炼学生总结复述已学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学过的瞬时速度概念和匀速运动为基础,利用实例,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深化对微分法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匀变速运动的位移时间规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通过面积自行计算求位移时采用多种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又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强化有意注意,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让学生经历从实际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为下面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2)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指导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2、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它的v-t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猜想假设
分组自由讨论:根据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启发学生猜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其速度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4、互动探究(1)极限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阅读“思考与讨论”小版块.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 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a、用课本上的方法估算位移,其结果比实际位移大还是小?为什么? b、为了提高估算的精确度,时间间隔小些好还是大些好?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加以评价和进一步指导。
让学生从讨论的结果中归纳得出:Δt越小,对位移的估算就越精确。渗透极限的思想。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间对比总结,使学生学会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
(2)分析推理
引导同学用极限思想循序渐进得出v-t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设置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利用学生画出的初速度为v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求时间t内的位移x.提问1:将时间t分成5小段(如书中图2.3-2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提问2:将时间t分成15小段(如书中图2.3-2丙所示)运用v-t图象,求x。提问3:将时间t分得非常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况又怎样? 提问4:根据上述的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v-t图象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要具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和归纳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研究推导出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公式。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更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但授人与鱼,更要授人与渔,后者是长期目标,更具有深远意义。
5、传授新知
板书(教学效果要优于多媒体展示)
6、巩固练习
留时间让学生回顾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多媒体展示例题
7、课后小结
本节重点学习了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xv0t12并学习了at的推导,2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
8、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2、3、4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我把一个在物理学发展中极为深刻而有效的思维方法——微分法,以简约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了。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教学中仅仅侧重知识点 “套用”,而忽视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一个变化过程在极短时间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思路。而且常常是对待复杂物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在渗透中形成了科学的思路,掌握了基本的方法,达到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次说课分为以下五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运动规律》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深入和扩展。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是指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它为以后学习习近平抛运动、类平抛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处理问题、推导动能定理的关系式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应用水平较低、推导运算能力不强.。因此既要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的手和脑动起来,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2)理解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近似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体验极限法的特点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公式推导能力,增加物理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根据本节知识在高中物理中的基础地位,重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理解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和定势性,对极限思想和图像知识的结合使用普遍存在困难,因此本节的难点确定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节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以思维训练为主线,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五、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
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为下面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2)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υ-t图象。
指导学生规范作图,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
2、导入新课(问题导入)
(1)提出问题: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它的υ-t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3、猜想假设 分组自由讨论:根据匀速直线运动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启发学生猜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其速度图象有什么关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知识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
4、互动探究
(1)极限思想的渗透
让学生阅读“思考与讨论”小版块.培养学生的自学和阅读能力
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a、用课本上的方法估算位移,其结果比实际位移大还是小?为什么?
b、为了提高估算的精确度,时间间隔小些好还是大些好?为什么?
针对学生回答的多种可能性加以评价和进一步指导。
让学生从讨论的结果中归纳得出:△t越小,对位移的估算就越精确。渗透极限的思想。通过小组内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以及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间对比总结,使学生学会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高个人能力;
(2)分析推理
引导同学用极限思想循序渐进得出v-t图线下面梯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设置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以初速度为υ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为例:利用学生画出的初速度为υ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υ-t图象求时间t内的位移x.提问1:将时间t分成5小段(如书中图2.3-2乙所示)运用υ-t图象,求x。
提问2:将时间t分成15小段(如书中图2.3-2丙所示)运用υ-t图象,求x。
提问3:将时间t分得非常细(如书中图2.3-2丁所示)情况又怎样?
提问4:根据上述的研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与υ-t图象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研究问题时要具有循序渐进的科学思维品质,能够运用已知结论正确类比推理和归纳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请同学们根据上述的研究推导出位移x与时间t关系的公式。
对学生来说,主要是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结论,更要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不但授人与鱼,更要授人与渔,后者是长期目标,更具有深远意义。
5、传授新知
板书
教学效果要优于多媒体展示
6、巩固练习
留时间让学生回顾课本和黑板上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例题
动手操作、学以致用才叫会学物理,才能学会物理。
7、课后小结
提出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这节课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3)这节课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种小结方式,可以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使学生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并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42页“做一做”中的思考题。
把物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以问题为线索,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探究为主线,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教学反思
阳区第一中学物理组:陈雪雁
高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但是对于刚刚步入高一物理学习的学生,对该学科往往望而却步,认为“物理难学”。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和分析,对高一年级学生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引导,其次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思想方法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教师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把握上入手,有意识地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时刻注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将学生引入物理世界的大门,这就要以对每一节教学过程进行及时的反思思考!以下是我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这节课中几方面的反思。
一、注重初高中内容的衔接
我们在高一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先用初中熟悉的简单情景接受高中从三种性质力的角度进行受力分析,然后再分析复杂情景,到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时候再巩固提高受力分析的水平,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在步步攀升的过程中学生不会觉得台阶过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受到了保护。
二、注重物理思想的建立和思维方式的教授:
这节课地向学生提出物理思想方法:化繁为减、微元法、极限法,不断地强调最终回顾本课时内容又突出的这几个思想方法,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回顾自己以往上这节课的时候,作为老师自己内心可能对这些方法的使用心知肚明,在上课过程中也会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现在想来,随口带过后对学生留下点什么呢?老师的轻视肯定不可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学生上完这节课后往往觉得没什么内容,就是一堆公式和好多例题去使用公式。教师这样的轻视,可能使学生整个高中物理学完后都得不到物理思维的提高,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一个层面上。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必须注重物理思想的培养,反复多次学生自然而然会在自己的思维中引用。例如物理研究中经常要取研究对象,为了简化研究对象就建立物理模型,比如质点、点电荷等。再有图像法思考问题在物理解题中可能会帮助大家巧解,那么老师必须在教学中向学生隆重推荐这样的方式,在学习运动学过程中,有意识使用v—t图像的面积、斜率,然后在今后遇到F—L图像的时候再介绍面积可以计算功,在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U—I图线分析是推荐斜率表示电阻等等多处有这样的机会,我想学生必定会对这种思考方式引起关注,逐渐就变成自己熟练使用的方法了。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
探究方案和过程都是教师定的,具体操作包括计算作图都是学生讨论和操作。就以上方引用的这一部分内容,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不起眼,可是在课堂内一次次计算作图总结是很需要花时间的。这节课设计的第一张表格数据全部由学生亲自计算的结果后一张表格数据是老师预先准备好直接给学生观察的,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物理课上也能得到计算能力的培养,并且对老师后来给出的计算数据更是信服,便于得出最终的结论,这应该就体现了新课程中探究课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这节课从图像分析法引入,最终又在探究得出结论后使用图像分析法由学生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规律,学生指导规律的来由,更有利于记住这些规律,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强调的科学记忆,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很多学生学习运动学的时候最大的痛苦就在于觉得公式繁多记忆困难,容易出错,灵活运用更是难上加难,觉得老师的解题方法很巧可是自己却想不到。我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老师或许责无旁贷,在教这一章节的时候如果能站在学生理解的立场上辅助学生记忆角度备课,可能效果更好。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 背,许多学生到了高三才发现高
一、高二时学的知识没有记住造成的困难。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物理意义,明确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将易混的概念和规律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再行记忆。当掌握了一定量的知识后,要进行整理,把零散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物理思维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绝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
第五篇: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课型:新课 执笔人:陈水兵 审核人:物理教研组 时间: 2012.10.10 学习目标:本节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并用语言、公式、图象进行描述.体会公式表述和图象表述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应用规律奠定基础,体会数学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本节公式和推论较多,且公式间有相互联系,要分清公式的应用条件和前提,不可乱套公式,在物理过程比较复杂时可以分解过程,一一突破并建立相关联系,必要时可借助图象进行分析比较.自主探究: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是怎样得出的?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各个矢量的方向如何确定?
3.如何正确选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公式?
自主学习: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____________,并且斜率的大小表示____________.(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包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____________的大小.(3)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式中v0表示____________,a表示____________.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1)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在v=v0+at和x=v0t+
2at两式中消去____________,可得位移2与速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22(2)如果问题的已知量和未知量都____________,利用v-v0=2ax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匀变速直线运动三个基本公式的选用
公式v=v0+at,x=v0t+
2at,v-v02=2ax,三个公式中包含五个物理量:初速度v0、加2速度a、运动时间t、末速度v、位移x,已知其中任意三个物理量,可求出其余两个.在解题过程中选用公式的基本方法是:
(1)若题目相关物理量无位移,选用公式v=v0+at.(2)若题目相关物理量无时间,一般选用公式v2-v02=2ax.(3)若题目相关物理量无末速度,一般选公式x=v0t+
12at.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常用推论
(1)任意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是常量,即Δx=x2-x1=aT2
推导:如图
(2)中点时刻的速度公式:在一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还等于这段时间初末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vvtv022.推导:如图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可知下图时间t内的位移
是
所以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平均速度
.(3)中点位置的速度公式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位移公式: 速度公式:
速度位移关系式:平均速度公式:
①在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x3∶…∶xn=1∶3∶5∶…∶(推导:设时间间隔为t,则
②通过连续相等时间时速度之比
③在前1T、2T、3T、4T、5T、6T 通过的位移之比
④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
⑤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速度之比
例题剖析
2n-1)
应用点一: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应用
例1:航天飞机着陆时速度很大,可用阻力伞使它减速.假设一架航天飞机在一条笔直的水平跑道上着陆,刚着陆时速度为100 m/s,在着陆的同时立即打开阻力伞,加上地面的摩擦作用,产生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研究一下,这条跑道至少要多长?
练习1一辆正以8 m/s的速度沿直线行驶的汽车,突然以1 m/s2的加速度加速.求汽车加速行驶了18 m时的速度.应用点二:利用v-t图象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
例2: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沿直线向B地运动,他们初速度相同,甲先匀加速再匀减速到达B地,乙先匀减速再匀加速到达B地,他们到达B地时,速度均和初速度相同,试分析甲、乙两人谁先到达B地?
练习2 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若初速度的大小为v0,末速度的大小为v,则在时间t1内物体的平均速度是()
A.等于(v0+v)/2
B.小于(v0+v)/2 C.大于(v0+v)/2
D.条件不足,无法比较 夯实基础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一定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的位移一定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的速度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若为匀加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增加;若为匀减速运动,速度和位移都随时间减小
2.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t s内经过的位移为x m,则它从静止开始经
x m所用的时间为()4A.t B.t C.t
D.2t 23.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经过4 s后停止,若在
A.v0v 2
B.v0v 2
C.2v0atD.v0+at
6.200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枭龙”战机04架在四川某地试飞成功.假设该战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所需的时间为t,则起飞前的运动距离为()
A.vt
B.vt 2
C.2vt
D.不能确定
7.物体的初速度是v0,以不变的加速度a做直线运动,如果要使速度增加到初速度的n倍,则经过的位移是()
vA.0(n2-1)
2a12 at22vB.0(n-1)
2a12 at22vC.0n2
2a2
vD.0(n-1)2 2a12at 228.一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t秒末的速度为v,则t秒内质点的位移为()A.x=vt+
B.x=vt-
C.x=vt
D.x=9.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中(如图2-3-13),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
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
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
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
10.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沿水平直路一前一后匀速行驶,速度均为v0.若前车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刹车,在它刚停车时,后车以前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开始刹车.已知前车在刹车过程中所行驶的距离为s,若要保证两辆车在上述情况中不相撞,则两车在匀速行驶时保持的距离至少为()
A.s
B.2s
C.3s
D.4s
11.自行车以4 m/s的初速度匀减速滑上一个斜坡,加速度的大小为0.2 m/s2,斜坡长20 m,则自行车通过斜坡所需的时间是多少?
12.汽车进站关闭发动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滑行x1=30 m时,速度恰好减为初速度的一半,接着又滑行了t2=20 s才停止.求:汽车滑行的总时间t,关闭发动机时的速度v0和总位移x.13.汽车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刹车后经2 s速度变为6 m/s,求:(1)刹车后2 s内前进的距离及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2)刹车后前进9 m所用的时间;(3)刹车后8 s内前进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