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历诗人的创作——《蝶恋花》课堂实录
经历诗人的创作 ——《蝶恋花》课堂实录
执教:王开东
时间:2011年5月26号
人员:苏州市高
一、高二语文备课组长
地点: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文渊楼五楼会议室
教学主张:多年来,我们的诗歌鉴赏都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一首诗歌究竟是怎么来的。诗歌抒发的都是人之常情。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变视角,成为一个创作者?通过还原诗歌的情境,重新经历诗人原初创作的冲动和战栗,深刻地读懂一首诗,进而根据全息理论读懂所有的诗歌。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宋词《蝶恋花》。先来看看本节课的两个目标:
第一是运用符码分析法,穿越一首诗歌;第二是复活常见的几种诗歌鉴赏武器。为什么我要说穿越,或者说是拥抱,而不说解读,这是有原因的。解读是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远远的看,外在的欣赏。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和一首诗歌心灵相通,用我们的灵魂,真真切切的穿越一首诗歌。我们的诗歌鉴赏的武器都是一些名词,不是动作,它们都没有真正复活过,因而不会成为我们真正的武器。随心所欲,得心应手。这是我们当前诗歌学习的一大痼疾。鉴于此,第二个目标我把它界定为鉴赏武器的复活。
这是两大目标,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明代最著名的抗倭英雄,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1:戚继光。
师:对,戚继光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当时有两句诗,说:“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多横戈马上行。”对他进行高度赞扬。但就是这样一个民族英雄,在千辛万苦赶走倭寇之后,竟然,在海边修起了高高的长城,阻挡倭寇。他竟然从来没有想过,要横跨海洋,看看倭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照理说,明代的造船业非常发达。郑和下西洋嘛。这和我们鉴赏诗歌非常相似。我们从来都在不得要领地抵挡,从来没有深入到诗歌的领域里去,看看诗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究竟是怎么回事。而今天,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不走寻常路。我们进入到诗歌内核里去。探究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我们把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毛诗大序》记载:“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礼记》记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钟嵘《诗品序》记载:“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那么,人世间种种悲欢离合的“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孔子说:诗可以兴。就是说,诗歌能给人一种兴发感动。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今天我们就直接化身为晏殊,重新经历他创作诗歌的整个过程,经历诗人本真的兴发感动,穿越《蝶恋花》。哪位同学给我们朗诵一下?
生2:男生朗诵。
师:你们觉得他朗诵得怎么样?
生3: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3: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出了诗歌内在的东西。
师:真是行家啊。我保证,在我们真正的穿越这首诗歌之后,你们读得会更加精彩。现在,我们真正进入这首诗歌。
幻灯片1:
一、读通一首诗歌
浪漫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请以“一个诗人的某段时间”描述这首诗。
方法:
注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生4:我来说说时间顺序。先是昨夜。再是清晨,然后是登上高楼,凝望。
师:“凝望”是什么时间状态。你可以大胆设想。
生4:诗人清晨登上高楼凝望,凝望有多久,这个时间就有多长。
师:有意思。可能一直凝望到夕阳西下,灯火阑珊。有没有提到什么季节,这也是时间。
生5:我觉得应该是晚秋,或者是初冬。
师:给个理由。
生5:原因有几个方面,候鸟燕子开始飞走,罗幕轻寒。树叶尽管被风吹得凋落,但还是碧色。
师:很好,时间我们理清了。谁来说说空间顺序。
生6:我觉得空间顺序非常简单。晚上应该是睡在床上,听着西风猛烈,看着月光,彻夜难眠。清晨在院子里的栏杆旁,看到了笼着薄烟的菊花和带着露珠的兰花。然后,登上高楼,凝望佳人。
师:嗯,很不错。这里的栏杆理解得非常好。读音上读成(监)。逻辑顺序,谁来挑战一下,这个难度很大。每个人说出一种就是胜利。
生7:因为“罗幕轻寒”,所以“燕子双飞去”。
师:这两者有这样的一种因果关系。
生8:“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因为望不见佳人,所以只能邮寄书信:“ 欲寄彩笺兼尺素。”
师:嗯,因为望而不得,只能音书寄远。还有哪位?
生9:燕子双飞去,和诗人独上高楼,也是一种照应。
师:不错,反衬,照应也是一种逻辑。生10:因为西风猛烈,所以碧树凋叶。
师:叶子落尽了,会怎么样?与下文有何关联?
生10:叶子落尽了,眼前就开阔了,空旷了。下面登高,才能望得更远。
师:好,孺子可教。差不多了,谁能按照这些理顺的关系,按照“我的一段时间”,粗略描述一下诗歌的内容。
生11:早晨起来,我看到了烟云中的金菊,还有带着露珠的兰花,燕子双双飞去,只因为小小的寒冷。而一轮明月也照着我,根本不知道我的痛苦。想起了昨天夜里,西风猛烈,吹尽了树叶。我独自登上高楼,望不见那个人。只有寄信给那个人,可是,又不知道地址。
师:同学们说说,这段叙述中,有哪些问题。
生12: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都有不清楚的地方。逻辑上,昨夜的西风凋落了碧叶,晚上不可能知道,那是早晨看见的。时间上,也应该从昨夜开始说。
师:那你如何来修正。
生13:昨夜西风猛烈,整整吹了一夜。清晨,栏杆外菊花笼罩着一层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是隐隐落泪。
罗幕微寒,燕子就双双飞去,明月哪里知道我的离别之苦呢?从晚上一直到清晨,斜斜照在我们家的朱门之上。
百无聊赖中,我一个人登上高楼,这才发现一夜之间,碧叶竟然凋尽。长时间凝望着远方;可是,梦中的人始终没有出现。
想要给她写一封既彩笺又尺素的信,但是山太高,水太远,又不知道她究竟住在何方?
生:掌声。
师:不错,基本上还原了诗歌的场景。做到了时间有序,空间转换分明,以及逻辑顺序清晰;但这仅仅是读通一首诗歌,我们还要读透一首诗歌。
幻灯片2:
二、读透一首诗歌
精确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2.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鉴赏品味诗句。
方法:符码的选择、表达、质地、组合。
师: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中指出:词语的质地、组合和表达,构成了词语的符号意义。这个有点拗口,我们不妨通过李白的一首诗,加深对符码的认识。便于我们更深地进入诗歌的内核,读透一首诗。齐读一遍。
生:(学生读)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师:好了,我问一下,诗中的这个女孩子长得漂亮吗?
生:(异口同声)漂亮!
师:为什么漂亮,从哪里知道她漂亮?
生14:就是一种感觉。
师:很好,你这种感觉对于理解诗歌非常重要。但是,除了直觉的感觉,我们还要有深刻的知觉。谁来说说,从意象上来说说。生15:老师,我觉得非同一般。台阶是“玉阶”,露水是“白露”,袜子是“罗袜”,帘子是“水晶帘”,月亮是“秋月”,而且还是“玲珑秋月”。所有的意象质地都是统一的。
师:意象的质地统一,怎么说?
生15:意象的质地都是寒冷的,晶莹的,明亮的,剔透的。
师:这些意象自然而然地投影在女主人公的身上,因而我们感觉到了她的美,是这个意思吧。好的,这是意象的选择和质地,谁来说说这里意象的表达和组合?
生16:“玉阶生白露”,“生”用得真好,“白露”慢慢的渗出来的。这里写出了时间的流失。“夜久侵罗袜”,这里的“侵”用得妙,白露慢慢“生”出来,也慢慢“侵”入女孩子的罗袜,因为缓慢,也因为痴迷,女孩子竟然浑然不觉,依然在那里苦苦等待。
师:问两个问题,第一,“生白露”,能否改为“有白露”?第二,女孩子浑然不觉,是否说明“白露”冷得不够?
生17:不能改为“有”,有仅仅是一种状态,不能写出那个时间流失的过程。第二个,一方面是女孩子的浑然不觉,但实际上又是“侵”,这不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心理上因长久等待而无人产生的寒冷。
师:说得好。还有人说吗?
生18:“却下”二字,太精彩了。“却下”,看似无意下帘,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久、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担心明月不谙离恨苦,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又独自怎生得黑?于无可奈何之中,又去隔帘望月。
师:有意思。玲珑之人,望玲珑秋月。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也是望,绝望,还是望。一个“望”字,意味深长。秋月,是明亮的,皎洁的,光明的,女子所思念的那个人,因为也染上了这样的色彩,显得光彩熠熠。这就是意象的选择、质地、表达、组合产生的奇效。而一个意象不断使用,就会产生很多叠加的联想义,这个意象就会成为符码。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符码,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词语,形成一种谱系。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符码分析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各显神通。
生19:诗人因为“离恨苦”这种事项,因此他看到的菊花是笼着薄烟,好像哀愁;兰花上带着露水,好像哭泣。菊花和兰花未必是诗人所见,诗人运用这两个符码,是因为菊和兰的质地,优雅高洁的象征。
师:解读得很有意蕴,哪些东西可以在这句中复活。
生20:诗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是有我之境。诗人移情于景,以哀景写哀情。
师:同时,似乎“哀愁”,貌似“落泪”,也让人有诗人“黯然至于泣下”之感,这就是诗歌的联想。
生21:轻寒,燕子就双双飞去。燕子常常是爱情的象征。燕子双飞,恰恰反衬出诗人的孤栖。
师:分析得在理。还有,轻寒就要飞走。这个轻寒,也许只是诗人的一种感觉。这里面有没有怨?
生22:有怨。而且这个怨和下面对明月的怨正好形成一种照应。
师:明月是什么月? 生23:应该是圆月。一轮圆月。月圆人不圆,因此作者对它发出抱怨。明月不谙离别苦。
师:就是说,诗人既责怪明月,又抱怨燕子。明月燕子何时了?我独栖,燕子偏偏要双飞;我残缺,月亮却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不是欺负人么?也难怪。这种写法有什么特点?
生24:燕子双飞去,明月穿朱户。温暖的景致,表达的却是伤感之情,这是乐景写哀情。作者责怪燕子和明月,毫不讲理,但是,恰恰表达了作者极端的情感。这是无理而妙。
师:无理而妙。凡是不讲理的地方,往往就是关节点。这要引起我们高度注意。
生25:我说西风这个符码。西风,永远肃杀,永远摧折一切。给人心境凄怆之感。“凋”“碧”两个字非常矛盾,对照鲜明。突出了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师:仅仅是西风之猛烈,之摧残?
生25:这里还有以树喻人。那个人走了,一夜西风就凋落了碧树。你走了,一夜之间,我也憔悴不堪。
师:嗯,木尚如此,人何以堪。“以树喻人”,宋词中屡见不鲜。李后主有词云:“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6:我觉得凋碧树,未必是实写。或许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正如微寒,燕子就飞走,也许天已经很寒冷了,只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一样。
师:有道理,这就是个性化的解读。关键是符合诗人“离恨苦”的心理状态。
生26: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客观的描写。好处就是碧树凋尽,既可以写西风之猛烈,让人寒意顿生,又可以让碧叶凋尽,让眼前一片空旷。如此,天涯路就可以望尽。
师:想起了古龙的名言。天涯在哪里,天涯在每个人的心里,天涯怎么可能望尽?继续。
生27:我说,独上高楼。一个“独”字,无限的凄苦。因为“独”,所以要“望”。因为远,所以要登高,登高是为了望远。
师:怎么望的呢?
生27:是望尽。“尽”写得彻底。空间上望得之远,之广;时间上望得之久,之深。
师:这两个角度分析非常好。刚才说什么来着。望,盼望是望,期望是望,失望是望,绝望还是望。所以,古人最喜欢望,望穿秋水,望眼欲穿„„
生28:因为望而不得,故而只有写信寄情了。
师:有人认为诗人写了两封信。一封是彩笺,一封信是尺素。也有人认为这句应该理解成“欲寄彩笺无尺素”。你们的理解如何,说来听听。
生28:我觉得不是的。“彩笺兼尺素”是表示信中的情感。“彩笺”是说我的情感是绚烂的,热烈的,浪漫的,但又是“尺素”的,洁白的,质朴的,毫无雕琢的。我觉得应该这样理解。这是最热烈的表白。
生29:我的感觉,如果是“欲寄彩笺无尺素”,既然无尺素,当然就没有寄信,那么,“山长水阔知何处”就失去了依托。这个理解不好。
生30:我觉得把“彩笺兼尺素”,理解成我给你写了无数的信,热烈的,质朴的,浪漫的,抒情的,都有,都在叠加,不断地叠加。这是我的深情,但是,这些信一封也未能寄出,因为“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就是说,“彩笺兼尺素”,是“我”双重的情感,双重的寄托。而,山长,水阔,知何处。则是你三重的隔阻。这就是“离别恨”最大的痛苦所在,这种痛苦没有观众,没有听众,只能够独自承受,因而更加痛彻心扉。怅惘在此,迷惘在此,深情也在此,执着也在此。这也是宋词的魅力所在。
幻灯片3:
三、读活一首诗歌
综合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3.模拟这首词的下半阙,写半阙词。不求工整,但求把自己的兴发感动形之于言。目的:以己证诗,重新经历和创造。借诗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穿越了一首诗歌,重新经历了一个“离别之苦”的诗人,他生命中的一个清晨,他独上高楼的眺望,他的迷惘和挣扎。这样的情感,我们也都曾有过,那么,现在,你拿起笔,把你的兴发感动,付之于诗。
生31:第一时间,想起了《红楼梦》,对于宝黛的生离死别,我有很多兴发感动。我写的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来年花前立新坟,盈盈相思何处闻。
忽而惊从梦中醒,泪已沾湿几重巾。
诗在帕在人不在,孤灯残影至天明。
无奈尘缘容易绝,相逢只为续前缘。
师:前面是林黛玉的感动,后面是你的兴发,两者融为一体,水乳交融。我们是在读诗,本质上都是在读自己,读我们的人生感喟。
生32:西风引雨徒生妒,红翠低垂,却把残魂护。
香径留得屐声驻,吹花嚼蕊到迟暮。
师:情景交融,“香径留得屐声驻”,非常有意境。
生33:君别已作阶前雨,朝气散漠黄昏来。
谈笑殷殷花满楼,凝眸切切颜色衰。
晓理云鬓镜非台,暮闻晨钟染尘埃。
自此不作君已陌,素袍青灯锦年白。
师:呵呵,这首律诗,诗味是有的。但是,诗歌的格律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还有平仄的问题,等等。
生34:细雨霏微玉笙寒,午夜梦回,芳草碧连天。幽香缕缕碎缠绵,低语盈盈荡秋千。
冉冉秋光晓月坠,愁倚阑干,寂寞虫声寒,庭院深深红叶暮,云淡风轻近午天。
师:结尾突然一转,以景结情,韵味深长。
生35:谁念秋风独自凉?萧萧黄叶,落幕闭疏窗。寒塘鹤影渡残阳,冷月诗魂忆潇湘。而今无人感秋伤,凄凄茫茫,枯竹无楼高。欲将心事付瑶琴,曲终弦断无人听。
师:嗯,借鉴了岳飞和林黛玉等人诗词的一些意象,写出了离别之后,一个人没有知音的凄寒和独孤。
生:凄凄冷雨湿罗幕,忆往昔,红颜笑。
烟花红尘人易老,君趋何处,沧海遗孤,深闺雨如诉。师:好一个——深闺雨如诉,在对比中写出了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愁苦。记得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诗,那个时候,我的妻子正好和我隔江相望。我被触动了,兴发感动,流下了眼泪。我马上写了一首词。
独上高楼兮望故乡
故乡不能见兮我心惆怅
云飘飘兮愁予
兰舟欲发兮人欲断肠
唯春草兮碧色
独黄天兮何苍苍
人不寐兮小楼晚栖
星汉皎皎兮明月光
黄金白璧兮粪土
浮云富贵兮愁伤
有愁伤兮无人顾我想佳人兮何恃要处
天南海北方
目眇眇兮轻裘罗裳
皓腕赛雪兮杏眼微扬
杏眼微扬兮我欲归去
我欲归去兮人在水中央
生:(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读了一首诗歌之后,我们究竟因何感动?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
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
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
读诗是敏感的艺术。我们都有类似的情感,我们被诗歌照亮,我们触景生情,我们感同身受。诗人因为兴发感动创作诗歌,读者因为兴发感动读懂诗歌。
当我们兴发感动了,忍不住诗兴大发了,我们就真正的读懂了诗歌。更重要的是,根据全息理论,一首诗歌,包含了所有诗歌的信息,穿越一首诗歌,我们就读懂了所有的诗歌。让我们热爱诗歌,诗意的栖居在这个星球之上。谢谢你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附录一:
师:.诗歌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第一个问题:写诗的动机是从哪里来的?《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第二个问题:“情动于中”是怎样动的呢?为什么你心里会有那样摇荡的感动?《礼记》记载:“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物”会使人这样呢?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间种种物象能引起诗人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更能引起诗人的感动。了解到诗歌的创作,实质上对我们解诗有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诗人兴发感动的物象和事象,体验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之美。也可以直接从诗人形之于言的文字入手,感悟诗人的兴发感动,品味诗歌的意象和情怀之美。
附录二: 诗歌解读兵器谱 1.关于符码分析。
要理解符码,需要先搞清楚符码与意象和典故之间的关系。所有能传达诗人的意思的“物象”都是意象,凡暗含典籍和掌故的词语都是典故,只要能引起普遍联想的词语都是符码。意象和典故若被反复使用,使其所产生的联想固化下来,就成为符码。
符码最大的特点就是“联想轴”的作用。
每一个语言,都有和它相近似的一系列的语言,比如,美人,佳人,红粉,蛾眉,这都是说一个美丽的女子。这就是一种语谱,一系列的,好像一个谱系一样。你创造诗歌的时候如何选择?它们表达在文学诗歌之中的时候,那种很细微感觉的质地是不同的。“美人”给你什么感觉?“红粉”给你什么感觉?有一个系列的语谱,在你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有作用了。而在你选择以后,每一个不同的符号,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如果我们选择“美人”,可以联想到《楚辞离骚》说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就是说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联想,而这联想有一个轴——联想轴。你可以有很丰富的联想,而读者都可以由这种联想,把种种的意思加到诗歌里面去。
不过,符码也只是一种工具。因为运用了符码的诗歌往往是一种曲折含蓄的表达,这不同于直接的兴发感动,所以我们要掌握符码,通过符码再来还原诗歌的本来意思,或者说去除遮蔽回到诗歌本身,直接拥抱诗歌,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伟大的诗歌,都是一种存在。“去蔽”之后,存在就会“涌现”。
2.关于兴发感动。
叶嘉莹谈“兴发感动”
“兴发感动”,说的是“人心与四季,人心与自然外物,人心与事件之间的奇妙关系。”
“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词表达于外,又借助于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酒,不觉自醉,是之谓诗。故诗之最重要之质素即在其兴发感动之作用。”
王富仁谈“兴发感动”
读诗,大概每个人都要首先把握它的主旨,即我们常称之为“主题思想”者。只有感到它的主旨被自己发现了、掌握住了,我们才感到真的懂了它,心里有了一点踏实感。但在这时,它的诗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间衰微下去,不如初读它时强烈和鲜活了,而像安安稳稳躺在自己掌心里的一条鱼,失去了生命力。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在这时,我们必须重新激活它,而激活的方式,就是要动摇我们对它的已经形成的确定不移的观念,重新使我们回到无确定性的状态中去,去和无限丰富的诗的本体建立直接的联系。
3.关于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4.关于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等)
表达方式:描写(正面和侧面,动景和静景,实景和虚景,乐景和哀景,绘形绘声绘色,细节描写,白描和渲染)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议论、记叙。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结构形式:常见的术语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承上启下、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5.关于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学习三阶段。
怀特海过程哲学认为,人的智力发展由浪漫、精确与综合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的循环而构成了节奏性特点。其实,我们认识任何事物,包括对知识的汲取,都首先会“整体地泛泛地感受”,这可以视为“认知的浪漫阶段”。然后,我们会对事物或知识的某一局部进行聚集,对此一点进行深入地认知、理解,这就是“认知的精确阶段”。最后,我们终会自觉地把认知焦点放回到整体,这就是认知的“整体阶段”。
第二篇:蝶恋花课堂实录
《蝶恋花·柳永》课堂实录
汕头市实验学校
吴琼红
一、回顾词的基本常识。
同学们,这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词。词我们接触过,谁能背诵一两首曾学过的词?
生1:李清照的《如梦令》„„„
生2: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所背诵的都是词作中的经典名篇。根据我们学过的词再来温习一下关于词的基本文学常识。首先,词,又叫什么?(多数学生只记得“长短句”这个名称)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等。长短句,从句子字数看,句子有长有短,长短错落;曲子词,词是可配乐入乐的。标题又如何呢?
生:有词牌名。
师:能举例子说说吗? 生:比如 “如梦令”、“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师:有些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水调歌头》,题目是后人以词的第一句为题加上去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词牌名与题目都有了。那么词牌名跟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但答不出来。)
师:词牌与词唱出的调子有关,词牌规定的是词的词调,是音乐上的规定。所以一首词的标题中,一定得有词牌。另外,词的风格通常认为有哪些?
生:豪放和婉约。
师:是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再好好品味两者的不同之处。(课件展示词基本常识)
二、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
柳永的词我们学过,高一我们学过他的《雨霖铃》,现在大家跟着音乐的旋律一起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师生配乐朗诵,背景音乐为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
(课件展示柳永其人及其艺术创作)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在词中我们读出了词人与恋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绪,而对情人深深的依恋之情在另外一首词中表现得更为充分,请看《蝶恋花》。
三、阅读词作,理解内容,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师:先看标题,“蝶恋花”是„„? 生:词牌名。
师:对了。下面请大家阅读一下这首词,理解一下词句内容,并且思考:本词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朗读?(学生先自学)
师:哪个同学试试看能不能读出这首词该有的感情基调。谁来?(学生朗读,并请它组同学评价,教师予以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词作。
这首词该读出低缓、哀愁的基调。词句中已经明确体现了出来,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来。
生:“春愁“。师;“春愁”,那么接下来,我们各自探讨一下:词中主人公的“愁”具体地
是指什么?“愁”生何处?“愁”是怎么在词的上阕中抒发出来的?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视讨论情形结束小组讨论,组织组间交流,对学生的赏析予以鼓励、点评、引导)
小结:从全词来看,大家较为容易地判断出,“愁”是里边主人公的相思。词句中明确地写到,“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此“愁”生自天际,在凭栏远望之中,望着望着,渐有了种对远方的思念。这一句,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很形象。师:说得好,形象,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很形象地写了出来,我心里的愁绪,幽幽暗暗,密密麻麻,就如同这春草一样,绵延不绝,也望不到头,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可感可见。在这远望之中,主人公感受到“细细”的风,看到春天的草色、如烟似雾的光色,眼前所见似乎是生机勃勃的春景,可惜黄昏已近,美丽的景物都笼罩在夕阳的冷光中,让人愁绪顿生。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主人公的孤独与无奈。在这上阕,主人公因望景而生春愁,触景生情,情景相生。
面对“愁”,下阕中,主人公怎么消愁,有效吗?最后又怎么自我安慰呢?从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学生小组讨论)
小结:面对此“春愁”,主人公试图一醉,对酒当歌,却是“强乐还无味”,最后,不得不自我安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因思念而身形渐瘦,可是,后悔吗?不!再憔悴也是值得的。这里,主人公真切而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不移,体现了柳永词作的婉约风格。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个孤独却坚贞于爱情的艺术形象。
其中,最后这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生: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执着。
师:对的。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
好,最后,我们带着对词的理解,带着对主人公形象及其情感的体味,走入词境,一起朗读一下。(师生齐读,播放背景音乐《梅花三弄》)
(个别朗读,教师点评)
五、学以致用。
我们一起来看看另外一首《蝶恋花》,晏殊的作品。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参与,适时点拨。)
小结: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
在哪里? 生1:“望”字用得好,流露出诗人对远方的人的思念之情,又与前面的“离恨苦”相呼应。生2:“西风凋碧树”说明天气较冷,树叶凋零,这萧条的景象烘托“我”内心的愁苦、孤独。
师:两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西风凋碧树”比喻相思对我的煎熬和摧残之甚。“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行为描写,通过行为细节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三句纯用白描,语言洗净铅华,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颓靡的气息。
六、小结。
《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
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七、配乐齐读,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
八、课后作业:背诵本词。
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从几个角度去赏析一首词,一是通过抓关键词、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二是赏析词句创作的艺术特色,三是赏析关键句或是经典名句。对于刚刚系统地学习诗词赏析的学生来说,首要的就是教给他们诗词的一般阅读方法。所以我并没有把这首词讲得多深,只是点到为止,也没有纠缠于某些细节,例如在赏析“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这一句的艺术特色时,我重在描述诗句的内容,强调这样写的表达效果,也就是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我并没有提示学生这句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一方面隐喻这一手法并非广东高考考纲里所要求掌握的修辞手法之一,另一方面,这个句子也可以说是用了通感的手法,把春愁这种看不见的情绪当作从天际开始生长蔓延至眼前的可以看到的东西来写。像这种有多种理解或有争议的知识点完全可以避开。平时在完成诗歌鉴赏题的时候,我也是教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点到为止,不宜做过多的延伸或毫无根据的猜想,否则就会因为想太多而“节外生枝”。
学生们在学完柳永的《蝶恋花》后意犹未尽,此时再让他们学习晏殊的《蝶恋花》就正好是提供了一个比较阅读和鉴赏的好机会,学生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入手来解读这首词,大多能够正确理解晏词的意思,老师所要做的,就只是略作点拨和引导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讲授此课是我还有一个处理得比较好的环节就是朗读,从开头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开始通过师生齐读,配合缠绵悱恻的背景音乐——葫芦丝演奏曲《梅花三弄》,为课堂渲染浓浓的“柔情蜜意”。学生很快沉浸在”谈情说爱“的意境中。不过,我发现整节课都播放背景音乐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带来听觉的审美疲劳,所以对于配乐的运用还要慎重。
第三篇:名篇诗人所写的蝶恋花
名篇诗人所写的蝶恋花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
(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蝶恋花
记得画屏初会遇。
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暮。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羞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⑩春愁,黯黯⑥生天际。草色烟光⑦残照里,无言谁会⑧凭阑意。拟把②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④乐还无味。衣带渐宽⑨终不悔,为伊消得⑤人憔悴。
蝶恋花(纳兰性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蝶恋花(纳兰性德)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蝶恋花(纳兰性德)眼底风光留不住,和暖和香,又上雕鞍去。欲倩烟丝遮别路,垂杨那是相思树。
惆怅玉颜成间阻,何事东风,不作繁华主。断带依然留乞句,斑骓一系无寻处。
蝶恋花 出塞(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第四篇: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授课:梅洪建
学生:苏州某中学高一(11)班
主题:苏州工业园区高中教师赛课活动 课堂实录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蝶恋花》。问一下我们11班的口号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十一十一,永争第一,魅力锋芒,锐不可当。
师:气势磅礴!我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一定可以是“锐不可当”。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通常鉴赏古诗词是用什么方法的? 生1: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生2:抓关键词。
师:那什么是关键词呢?
生2:表达某种意象的词语和动词形容词。
师:你掌握得真好。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的,所以有人说“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今天,我们想和大家一起,避开意象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找寻一种新的鉴赏路径。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用最有感情的方式来读一下本词。课件展示:
读准节奏,初步感受情感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不错。有没有同学认为比他读得好些的?(生沉默)
师:一首词,要想读好,首先我们要能读好重音、节奏、语调和拖音。这四个点 把握好了,就能读出古人之风了。
大家看第一句,哪一个字需要关注这四个点?就一个字哟!
生(小声朗读后)4:我觉得是“愁”字,因为本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
生5:我觉得是“泣”字,虽然“愁”也要重读,但是它的情感效果不如“泣”字。师:为什么?
生5:因为“愁”一般是表现为心理的,而“泣”是哭出声的。只有愁到了极点才会泣。(生不自觉鼓掌)
师:11班的魅力,果然无人可当。大家想想,除了重音,这个字是要读得坚决点呢,还是读得拖长一点? 生齐:拖长。
师:好的,我们应该这么来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生跟读:槛菊愁烟兰泣~露。师:根据我们刚才提示的三点,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下面的几句应该怎么读,我我们待会交流。
生6:我觉得“燕子双飞去”中的“子”应该读得“柔媚”一点,而“双”子应该读升调。师:呵呵,有创意,请问如何读出“柔媚”,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6:只需把“子”拖音加升调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读嘛,我觉得一个孤独的女子看到柔媚比翼的燕子双飞才更有表达效果。师:确实高。你来范读一下好吗? 生6: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真好。我们大家一起读读前三句。
生齐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我们继续读下面的句子,哪位来说说。生7:“明月不谙离恨苦”这句我觉得应该读“二二三”节奏。因为我们通常读的“四三”节奏不能够强调“不谙”的味道。
师:你的语文基础真好。把“不谙”单独拉出来,会效果更好。那么这句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7:“苦”字应该拖音、生8:有道理。师:你来读读。
生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生9:后半句不对,我觉得应该读出不能读“斜-光-到-晓/穿朱户”,应该读成“斜光到晓/穿-朱-户”,而且“斜光到晓”要读得尽量快。一方面强调月光的无情,一方面强调夜的漫长。
学生自发鼓掌。
师:verygood!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诵,不应该叫“吟诵”一下词的上阕。生诵本词。
师:我相信下阕大家一定能读好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我请同学来读。一分钟后。
生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11:他的拖音读的很好,但节奏我觉得有点问题。“昨夜西风凋碧树”按照他的读法就是强调“昨夜西风”了,味道不够,应该是强调“西风凋碧树”,要读得紧促一点,给人肃杀的感觉。师:你来读读。
生11:昨夜/西风凋碧树。
生12:对。而且我觉得“欲寄彩笺/兼尺素”读法应该是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样,夜不能读成“欲寄彩笺/兼尺素”。师:这是为什么? 生12:从注释来看,“彩笺”和“兼尺”指的都是书信,他们应该是一体的。
师:你真仔细。有道理,但或许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应该还会涉及到,暂时不做深究。现在我请大家一起吟诵一下本词。注意,要感情充沛、摇头晃脑哟!、生:(齐读)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有点古代老夫子的感觉了。我接下来问大家两个简单的问题,大家说说答案和原因。1.词里面的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生13:当然是女的了。因为哭哭啼啼的,还有“罗幕”。生14:词眼是“离恨苦”。这么伤感,一读就能感受出来时理解的苦。师:11班,就是不一般。
师:下面我来提供几则材料,请大家读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PPT:(生齐读)
1.晏殊,自幼聪颖过人,十四岁时以神童荐于 朝,长期担任宰相兼管军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师:(指向生15)你读出了什么? 生15:晏殊很聪明。师:还有„„
生15:他的官很大。还有就是词里面的主人公肯定不是作者。师:哈哈,聪明。我们继续齐读第二则资料:(PPT出示)
2.因一生富贵,仕途风顺,在晏殊的词里,很难找 到对事物的执着、激情,也很难找到对理想的追 求、苦痛,就连常人所具的节日狂欢和功成名就后的沾沾自喜也没有,他总是闲暇时挖空心思为写作而写作,用以宴乐唱和。师:(指向生16)你读出了什么?
生16:他的生活条件很好,应该没那么多苦恼。师:很好。(指向生17)你读出了什么?
生17:他是为创作而创作,词里抒发的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可能是艺术的情感。师:是的,对于一种文学艺术来说,情感可能是艺术的,也可能是真我的。平时我们阅读总是试图挖掘作者的情感,而事实上,有时候艺术创作总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艺术本身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在看待作品就不能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审视这件“艺术品”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试试从创作的角度感受艺术的魅力。师:读完这首词,大家对女主人公抱有怎样的情感? 生:(齐)同情。
师:请大家齐读资料3.(PPT)
3.读者越同情,作者往往就越折磨写作对象,而折磨得越彻底,作品就愈显成功。
——孙绍振
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折磨我们的? PPT:
话题讨论一
按照语句顺序,结合具体语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折磨人”的? 我来用第一句为例:(PPT)
例:本来孤单心伤的女子,初晓时刻,尚未出门的她看到的竟然是迷蒙的菊花和带露的兰草。“烟”之迷蒙,让愁绪无解;“露”之晶莹,似兰草落泪,也勾起了主人公的泪滴点点。这种与心境相似的画面,勾起了内心的阵阵伤痛,这不就是对女子深深的折磨吗?
小组序号对应语句顺序,给大家6分钟时间讨论。结合“上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用相对美的文字把结果写出来,然后分享。(大家热烈讨论、书写。6分钟后)一组代表:
看到外面的景色,本来女主人公就伤心无比,于是感到自己房间的罗幕都发出阵阵寒气。罗幕的背后,本来是温柔乡,而今却成了伤心冢。可是作者并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予她一丝的温柔,却让她在伤心之时看到燕子,双飞的燕子。一只燕子可以同病相怜,而两只燕子的出现就是伤口撒盐。何况,燕子还是那么的轻盈和柔媚,何曾想过女子的心。作者用双飞燕成就了自己,却折磨了我们。
师:双飞之外,你注意到了读时的“柔媚”,理解更深,感悟更到位。二组? 二组代表:
帘幕外面的景物之迷蒙带来伤感到看到燕子双飞的更加伤感的话。此时,晏殊竟然让回到室内的女子,看到的竟然是一轮明月。明月的设置,是作者的匠心。如果明月懂得女子此刻的内心,一定是乌云遮月,朦朦胧胧的。但是明月不懂得女子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团圆的,是思念的。看到明月就直接让女子想念远方的他。一个“到晓”,足见女子一夜无眠,只得愣愣地望着明月,伤感着自己的伤感。如果是前面是伤感带来伤感的话,这里则是用美妙的画面来衬托女子的伤感。
师:前后勾连,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乐景写哀的表达。其实,还有一句也是乐景写哀的。生18:燕子双飞去。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双飞。燕子双飞本来是一副美妙的画面。师:真好。期待三组的独到见解„„ 三组代表: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个“西风”苍凉满目。如果说昨夜的各种折磨让女子痛苦无眠的话,那么今晨,她多么希望能够有一点安慰啊。于是走出了屋外,想排解内心的痛苦。但是,她看到的是树叶飘零。寻找的安慰没有找到,而是徒增一地悲凉。晏殊选择落叶,是为了让希望落空,为了让读者伤痛。
师:徒增一地悲凉。我们11班的文采真好。你怎么看这个“碧”字? 生19:“碧”是碧绿的意思。
师:如果是昨夜西风吹落了一树黄叶和吹落了一树绿叶,表达效果一样吗?
生19:我明白了。的确,让女子看到绿叶满地,一方面写出了西风之大,另一方面表达了折磨之深。晏殊高啊,一字见功底,一字见折磨。
师:是啊,不折磨死人他不罢休啊。四组同学,谈谈你们的观点。四组代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女子走到室外看到的是落叶,她想找解脱的心不但没有解脱,但是她不甘心,就一个人带着落寞的心情登楼了。登楼的目的还是抱有希望,可是作者用的是一个“望尽”,既指时间很久,也指空间之广。望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望见想见得人,张大眼睛却没有看到心爱的人。这个时候,作者进一步让她的希望落空,当然,女子的内心伤痛也在加重。而对读者的情感折磨也是层层深入。
师:你对“望尽”的解读很见功底。你的“落寞心情”从哪里的出来的? 生20:独,一独字。
师:你怎么看待“高楼”的“高”。生20:噢,对啊!“高”才能看得远,也表达了女子内心渴望的强烈。看来这个晏殊,是个高人。
师:哈哈,肯定比你高喽,但你的分析比我高。例如“望尽”,比我强。五组呢? 五组代表: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都是这样,总不会轻易地投降于现实。当女子望尽天涯路都不见人影的时候,该是绝望了吧。但是,她没有,于是她要写信,写给远方的人。可是,一个“天长水阔”让书信无法邮寄,或者说不知道寄向哪里。晏殊的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迷茫苍茫的宽广的境界,让小小的情绪没有着落。师:你们组的发言很哲理。请看一些注释,“彩笺”和“尺素”的含义。生21:(读)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师:总起来说,它们都是指书信。古诗词可是一字千钧啊,晏殊会这么来浪费笔墨吗? 生22:是说女子不停地改换写信的种类?
生23:不是,大家看这个“兼”字,应该是信加信的意思。生24:对啊,对啊。这里应该说写了很多很多的信。
师:是啊,当女子心无着落的时候,作者就安排她写很多很多的信。写信是可以给心灵安慰的,然后作者就更折磨她,让她写了很多很多之后,却无处邮寄。生:(齐)折磨。
师:对,折磨女子,也折磨读者。
师:结合大家的发言,总结起来作者折磨我的手段就是采用与心情相似的景映照心情,采用与心情相悖的境刺激心情,用女子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来折磨女子和读者。请大家读PPT 生读:4.文学,很多时候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理智逗弄读者的情感,在读者情感翻腾之后的赞赏中,作者就像站在云端的上帝一样会心地微笑。
——孙绍振
师:如果此时晏殊在云端,他—— 生:(齐)一定会会心地微笑。师:其实,这就是创作之美。
师:晏殊“折磨”技巧很高明,但恐怕不止于此。请大家读PPT PPT呈示: 蝶恋花 梅洪建
西风到晓拍朱户,明月不谙,斜光穿棂窗。碧树凋零离恨苦,槛菊愁烟兰泣露。
燕子双飞寒罗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齐读)。PPT继续呈示: 话题讨论二:
说说二词的异同,说说晏殊写作的匠心之处。
师:这个问题大家一下子可能有点懵。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考的角度。1.空间转换
2.上下阕境界的宽窄
3.对主人公情感刻画的作用
4.对于“逗弄”读者情感的作用„„ 大家可以先讨论,3分钟后我们交流。3分钟后。
生25:老师的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原本顺序来写的,而晏殊是打乱时间顺序的。这么写的好处是可以是上下阕分别读起来协调。师:怎么理解你的“协调”的意思? 生26:感觉风格一致。师:什么风格呢? 生27:感觉上阕有点凄凉,而下阕有点也凄凉,但凄凉之外还有点别的味道。我也说不清。师: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尤其是,凄凉之外还有点的别的味道。那么这个“别的味道”是什么呢? 生28:悲凉。
师:你读读最后一句,感觉什么味道? 生28:广阔。
师:悲凉加上广阔是什么味道啊? 生28:我知道了,悲壮。
师:对,悲壮。那么上阕的味道就是悲凉,叫凄婉更文雅些。
生29:是的,晏殊这么调整使得词的风格比较统一,上阕的凄婉能一下子把我们带到同情女子,陪女子伤感的境界里。下阕的悲壮就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层面铺设心的希望与绝望。师:你的观点涉及到一个诗词的专业术语——境界。上阕境界狭窄,下阕就显得宽阔宏大。作者在选取安排写作内容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生30:还有,就是上阕写的内容是集中在室内的,而后面的内容是写室外的。空间的集中比老师写的打乱要显得条理些。
生31:我再回到风格上,其实上阕的风格狭窄阴柔是有利于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的,使读者很容易被作者带到伤感的世界里。因为跟着女子伤感了,所以后面的愿望和结局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更大的折磨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师:太棒了!确实,这样写有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利于折磨人的。哪位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2:从对主人公的刻画上来说,也是有利的。上阕的女主人公有点被动的受伤的意味,而下阕里的女主人是挣扎的,哪怕结局悲惨,至少她是努力过的。作者这样写就把被动和主动区别开来了。
师:这是你超越老师的地方。这里老师确实没有品出被动和主动。感谢你!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我们用创作论的观点来鉴赏了作者创作之匠心,也是本词的艺术之美丽。请大家最后齐读老师的一个总结,作为品味创作美丽之后的诗词本身展示的美丽的总结。
出示PPT: 《蝶恋花》
美就美在,变换情境让心伤更浓
美就美在,逐层推进让心痛加重
美就美在,设置冲突让希望落空
美就美在,取景集中,抒情渐浓
美就美在,设境凝聚,狭阔相溶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老师再见!
第五篇:边塞诗的发展史以及边塞诗人的出塞经历
唐代的边塞诗
(一)概况:
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二)高适的边塞诗
1、生平:
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
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他对战争的意义也有深刻的思索:“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九曲词》)。角度全面是高适诗歌的独到之处。
2、诗作风格:风骨凛然
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
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3、《燕歌行》赏析:
(1)诗题及创作背景:《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高适的“第一大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的体裁,魏文帝曹丕最早以这个题目写诗。此后这个题目常用来歌咏东北边地(燕地)的征戍之苦和思妇相思之情。本诗对旧有的题材进行了开拓。对于诗歌的创作意图,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平定了契丹叛乱的几次战争为事由,歌颂守边战士排除万难,克敌制胜的爱国精神;另一说是揭露张守珪战败还妄请战功的问题,谴责将领骄傲轻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大极大痛苦和牺牲。到底是歌颂还是讽刺?依据《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观点,并考虑到诗的前序,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张守珪的事有一定关系,但诗中所写并非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
(2)以下讲习诗歌的内容:
诗序说明了创作的事由,“开元二十六年,一位跟随元帅出征的朋友回来,写了一首《燕歌行》诗给我看。我深感当今征战戍守的事情,于是和了一首。”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的部将在和叛变的奚族人作战中打了一次败仗,“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见《旧唐书·张守珪传》)
前八句诗概括了将士们出征的过程。诗的发端“汉家烟尘在东北”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诗中的“汉家烟尘”和“汉将辞家”指当朝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中的横行,是横行敌境,一往无前的意思。“摐军伐鼓下榆关”两句写出征的军容。“校蔚羽书飞翰海”中一个“飞”字传神地说明军情紧急,战局危险。气氛由此逐渐推进,趋于紧张。
次八句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这个开阔而无险可平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猛剽悍,如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暗地,不辨死生。“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了将军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隐约地道出了失利的必然结果。紧接着写战争失利,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边塞特有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紧接下来的八句写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这正是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写征战在外的将士,“玉箸应啼别离后”写战士想象当中的独守在家的妇人。妇人日夜悲愁,但“边庭飘飖哪可度”?战士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久久萦绕,笼罩在战士的周围,夜巡的刁斗声声声紧急,敲碎了他思乡的心。这原本是《燕歌行》这个诗题旧有的内容。但本诗的渲染较前人更甚。士兵复杂的内心活动,无疑深化了主题。是谁让他们身陷绝境?
最后四句收束全篇,感慨无穷,淋漓悲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战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又岂是为了讨得个人的功勋。这句饱含着诗人的礼赞。由此讽刺了冒进贪功的汉将。末二句诗人感慨“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的形象,和如今骄横的将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不计其数,但像李广那样即爱护士卒又能镇守边疆的将帅真是难求啊。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深远。
(3)评价:
A、从思想内容来看,《燕歌行》的同题诗作,大多写征夫思妇的缠绵相思,本诗打破了这一题材格局,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慨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B、从表现技巧来看,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穿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怙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作战和将军的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三)岑参的边塞诗
1、作者生平:
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
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白雪点明写诗的背景。歌,点明诗歌的体裁是乐府。送武判官归京是写作的事由。诗是咏雪送人之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由风而见雪,因铺垫而富有气势。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一个“即”字,传出惊喜好奇的诗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方飞雪,却用南国的春风和梨花作喻。把萧索酷寒转化为绚丽烂漫,花团锦簇的景象传达出大雪纷飞的姿态。“忽如”显出雪来得急猛紧。接着四句以奇寒中将士的感受写雪的威力。“散入珠帘湿罗幕,虎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也是诗人“好奇”的表现。紧接着铺叙送别的场景,帐外“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以夸张笔墨勾画塞外雪景,气势逼人。“惨淡”二字又为送别定下基调。帐内置酒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送客出军门,只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也是一处奇景,鲜艳的红旗在寒风中冻结,于是冷色调的白和暖色调的红形成了鲜明的反衬,冻结的旗和漫天的飞雪形成反衬。在色彩鲜丽的画面中,突出了奇寒的感觉。“轮台东门送君区,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结尾雪上的马蹄印迹,伴随着诗人深情的目光,渐行渐远,阐说着悠悠不尽的离情。在这首诗中,诗人对诗歌意象“雪”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笔力矫健,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细节勾勒,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
(2)奇情:艰苦的军旅生活中,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感。
以《走马川》为例,《走马川》写在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期间。走马川为唐轮台西边的白杨河(轮台在今天乌鲁木齐的西边)。行,是乐府诗体的标志。封大夫为即将出征的御史大夫封常青,本诗是为他壮行而作,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在走马川中顶风冒雪夜行军的紧张场面。诗歌的第一部分,“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平沙莽莽,狂风夜吼,碎石乱飞,这是出兵的环境。诗歌的第二部分,“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顶风冒雪夜行军的边防战士斗志昂扬,和环境形成反衬。诗的最后部分,“马毛带血汗气蒸,五花连饯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之短兵不敢接,东师西门伫献捷。”行军生活艰苦,而唐军士气昂扬,有必胜信念,形成反衬。该诗极力夸张渲染环境和气候的恶劣,反衬出全军上下的高昂士气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诗歌当中的场景如:黄沙漫天、风吹石走、风刀割面,马汗成水,砚水冻凝,独特且洋溢着豪壮之情。
3、《 走马川行》诗歌艺术简析:
A、在写作技巧方面,诗人抓住了典型环境和细节。《走马川》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险恶环境。“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白日绝域风沙景色,开头三句无一个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刻绘了风的猛烈。“轮台九月风夜吼”,由暗写封转为明写,由白天的风色转为夜晚的风声,狂风咆哮。紧接着以石头来侧面描写风,大如斗的石头随风乱走,勾勒出风的狂暴。这种恶劣环境中,顶风冒寒前进的唐军将士出现了,“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重任在肩,“半夜军行戈相拨”,以戈相拨写军容整肃,“风头如刀面如割”,以面如割写行军感受。连战马都感受到了临战的紧张气氛,“汗气蒸”,“旋作
冰”对战马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的刻画,是诗人细致观察的结果。经过这样充分的烘托铺垫后,读者自然会联想到:这样的军队,又有谁能敌呢?
B、诗歌还擅长用反衬和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环境的艰苦,天气的恶劣,从而反衬出将士的不畏艰难和高昂的爱国热情。
C、从句式上来看,押奇韵,每三句一换韵,三句之中句句押韵,形成拗峭劲折的音节。似紧锣密鼓,形成紧张急促的节奏,犹如战斗进行曲。
四、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