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美与共)教案
美美与共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词语
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阅读讨论 【教学时数】:1 【问题导学】
(A)学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注释,了解作者,解决字词,思考下列问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同学学习历史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曾经有很多仁人志士提出“大同社会”的理想。由于各种原因从来没有实现过,这种美好的理想难道就只是空中楼阁?如何实现它?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或许可能给予一种思路。(板书课题)美美与共
谁能解释一下两个美”?
课题是从哪里来的,几个“美”分别如何解释?
2、认识作者 费孝通
江苏吴江人,社会学家。(B)
3、词句积累。谦逊 欺凌 妄自菲薄 纷至沓来 相得益彰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修已而不责人
【合作探究】
(C)
(一)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1、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是什么?
3、我们如何对待本民族历史文化与外来文化?
4、如何实现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世界上?
(D)
(二)梳理论证方法
5、在论证“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用了什么谁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6、引用论证是在论证哪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
(E)老师点拨:本文从运用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看是议论文,又不完全符合我们通常说的议论文,而具有学术论文与演讲词的双重特点。从学术角度来看,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而作为演讲词,语言深入浅出,饶有风趣。如第3节中对强势文明输出时的态度表述“„„一古脑地推销自己的‘文明’„„”第6节中对我们先辈留下经验的引用。【课堂总结】
第一部分,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第二部分,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和可能。
达到“美美与共”境界艰难的原因;
正确对待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实现“美美与共”设想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促进人类文化心态的深刻变革,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教后反思:
第二篇:美美与共教案
一、导入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它引发了各国各界学者们的研究和讨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针对“全球化”、文明、文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演说。费老于2004年8月在“北京论坛”上作了一次题为《“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的发言。在这次发言中,费老分九个部分探讨了“面对全球化,不同文明之间该如何相处”的问题,我们的课文《美美与共》正是这次发言的第八部分。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费老的发言中,提到了哪些概念和设想。
【PPT放出发言稿的一部分,请一位学生朗读】
近年来,在讨论全球化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这种“和而不同”的状态,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它是人们的理想。但是要让地球上的各种文明,各个民族、族群的亿万民众,都能认同和贯彻这个理想,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为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我还提出了“文化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简单地说,就是每个文明中的人对自己的文明进行反省,做到有“自知之明”。这样,人们就会更理智一些,从而摆脱各种无意义的冲动和盲目的举动。
后来,我又进一步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设想。这几句话表达了我对未来的理想,同时也说出了要实现这一理想的手段。我认为,如果人们真的做到“美美与共”,也就是在欣赏本民族文明的同时,也能欣赏、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那么,地球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就达到了一种和谐,就会出现持久而稳定的“和而不同”。【提问】在这段文字中,费老提到了哪些概念? “和而不同”、“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可简单概括为:通过“文化自觉”,费老提出了十六字箴言,以追求“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板书】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课文美美与共就围绕这十六字来行文的。
二、课文解读
(一)提出观点
1、论题和观点 《美美与共》是一篇书面发言,也可以说它是一篇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认识,所以学术论文讲求创造性。
那么《美美与共》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创造性的观点? 我们要在哪一段或哪几段中去找答案?第1、2段 【朗读】齐读第1、2段
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1】这篇文章针对了什么问题?
(第一段)如何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提问2】针对如何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费老提出了什么创造性的观点呢?
①首要的条件应该是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前提
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概念阐释
好,那么这里我们就在文章中第一次遇到了这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它是本文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提问】怎么理解这十六个字?运用你所学的文言知识,用现代汉语解释一下它的意思。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懂得)欣赏别人创造的美;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结合在一起,就会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状态。
(什么是“大同”?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基本特征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即人人平等自由。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下大同”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我们可以从上述问题的回答中,概括出费老在这篇论文中提出的学术主张是:要想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就要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姿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简单地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费老的学术主张,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主要内容
我们常在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中提到中心论点这个概念,它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论文属于论述类文本,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议论文去分析。《美美与共》的开头提出了中心论点,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学习文章是如何对这个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3-7段每一段的关键句,并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1、第三段:
关键句是第一句,这样的境界指“美美与共”的境界。但是这一段只是在讲要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的难度吗?
注意“比如”这一词,比如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部分的补充阐释。从后文的阐释,我们可以总结出作者从两个角度,论述了三种错误的文化心理,分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有的“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闭关排外、极端仇视西方”,以及发达国家容易出现的“妄自尊大”。
这几种错误的文化心理造成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巨性,同时也说明了达到“美美与共”境界的必要性。我们要之所以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容易产生错误的文化心理。
【PPT放出段意】③为什么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
2、第四段:
关键句是最后一句,但要结合上面的内容。
【PPT放出段意】④如何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3、第五段
关键句是第一句
【PPT放出段意】⑤历史上有过“美人之美”以达到双赢的例子
4、第六段
关键句是第一句
【PPT放出段意】⑥当今地球上的人类,应该比古代人具有更广阔的胸怀、更远大的目光,对于不同文化有更高的鉴赏力,拥有一个与不同文明和睦相处的良好心态
5、第七段
可以将第一句看做关键句,但段落大意需要归纳概括
【PPT放出段意】⑦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表明了作者面对困难以及与困难斗争的勇气与信心
(三)结构布局
我们总结了每一段的段落大意。通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我们来看一看整篇文章是如何谋篇布局的。
文章的第1-2段提出了观点,3-6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总结观点和提出展望。从宏观角度看,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思路,这也是我们议论文写作的常用结构。
而在3-6段的论述部分,课文论述部分的每一段都有不同的分论点。
从议论文角度看,第3段还说明了为什么要“美美与共”;而4-6段则从具体做法、史实、道理方面回答了怎么样做到“美美与共”。
这是典型的递进式议论文的写作结构。结合第1-2段,我们可以得出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思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从思维的推进过程来看,体现为一种逐层深入的思路。《美美与共》这篇文章将论述的主体落在解决问题(即怎么办)这一部分,但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文章论述需要,妥当地安排层次的详略。
启示:除了递进式的结构之外,还有并列式和对比式等常用的议论文结构。但不管采用怎样的结构行文,都要注意表达内容的需要,紧紧扣住中心论点,不偏题、不跑题。【板书:递进式结构,紧扣主题】
(三)论证方法
【提问】这篇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式?回答的时候,请说出文章的哪里使用了何种论证方式。第3段: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第5段:举例论证 第6段:引用论证 启示: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让论述更丰富充分。【板书:论证方式】
三、课堂小结
【PPT放出】
《美美与共》立足于“文化自觉”,全面而扼要地阐释了作者提出的“美美与共”的学术主张,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个方面对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展开了论述。
在这堂课中,我们通过学习《美美与共》这篇文章,了解了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学术主张,还从议论文角度分析了文章的结构。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希望能在阅读和写作论述类文章方面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第三篇:《美美与共》教案
美美与共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常见词语读音、词义 2.分析课文论述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作者的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理解作者大同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1 1.导入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特有的文化,并用这种文化相互影响,每一种文化需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也离不开对其他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各种文化之间要坚持对话,摈弃偏见,增进交流,消除隔阂,那么人类的文化就会呈现出灿烂的前景。2.认识作者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3.背景介绍
于1990年12月,在东京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箴言。4.字词积累
纷至沓(tà)来 酝酿(yùn niàng)相得益彰(zhāng)糟粕(pò)收殓(liăn)抵(dĭ)制 词语解释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者两件事物相互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5.课文深入
1)处理好不同文明之间关系的条件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怎么解释?
3)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4)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5)人们很难接受不同文明共存的原因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要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境界需要世界各国摈弃怎样的心理? 7)如何实现“美美与共”?
8)文中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己而不责人”等格言的目的是什么?
9)如何实现人类能够生活在一个“和而不同”世界上? 6.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日本访唐等例子
引用论证:引用孔子的哲学思想
对比论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 【课堂总结】
1.首先(1、2段)提出中心论点,并分析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理想的前提和艰巨性。
2.接着(3-6段)具体分析实现“美美与共”境界的艰难之处并举例说明实现的可能性,指出要善于“美人之美”。3.最后(7段)提出要树立“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建设“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写作特点】
1.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2.采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先论证基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然后论证更深层次的“美美与共”。
3.论据典型,结合中国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4.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大量成语和名人名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第四篇:美美与共生活随笔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坚决维护你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话诠释了对待异己大度包容的内涵。曾有人说这是泯然乎众人矣,而我认为与其对抗异已,不如以一颗宽容之心,善待异已,然后可以达到美美与共的境界。
如欲美美与共,最忌讳的便是为了满足私心的排除异已。社会上总有占领主流的主导文化,可我们也一定要给非主流思想留下空间,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可以不认同他们,但一定要大度地聆听。
这时赞同理解那些非主流思想并愿意逆潮流为其正名之人就难能可贵。秦始皇焚书坑儒,毁掉的不仅仅是几十位儒生的生命,更是秦朝之前传承数百年的私墪制度和儒家文化。古典文书一旦烧毁,便是永远地消失殆尽了。这一切,都归咎于秦始皇排除异已的心理。为了一已之心,便认定儒学不利于政治治理,毁灭了大量文史资料,这是何等的令人叹惋!而文化融合,需要的是有如老子“上善若水”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站在多数人的立场上,允许少数人发表观点,是难能可贵的气量。
中国自古存在“文人相轻”的现象,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极力守护自己的主张而對别人的观点嗤之以鼻,口诛笔伐。尤其当文化界冒出一个独特的声音时,可以说是群情激愤,指指点点。哪怕这个思想主张再坚定,也很难在人们消除异己的呼喊声中生存下去。无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就在这样的讨伐下,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真正的文化融合,是以其雅量,包容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终于明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意义所在,艺术的包容才能产生别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纵使遍天下生产笑容大同小异的玩偶,也包容异类的存在:四川竹偶清秀灵动、乐陶泥人拙朴淳厚、天津面人栩栩如生……任你恣意“各美其美”,我亦宽容“美美与共”。这世界,不一定要像辩论赛有正方反方那么绝对,也不一定要像不同政党之间唇枪舌剑的争锋相对,对待特立独行的少数派,未必要将对方归笼到自己的那一派,且尊重且宽容且珍视。
社会需要“个性”,而当今之世,盲目追求“个性”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众者正确,也要寻求独者的乐趣。这无疑是徒劳无功的。而盲目从众的现象亦不计其数;前有山赛金字塔、山寨兵马俑。古典文化被玷污了,庸俗之气占了上风。而智慧的真谛在于保有自己的个性有能包容万象宽容对待异己,天下大同,同中存异,异中存同,美美与共。正如《洗心禅》里药山禅师所言:“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在青天,是心灵澄澈;水在瓶,是随方就圆。“大同文化”若是洗刷了一切色彩,那便是单调的,只有随方就圆,融合棱棱角角,方可美美与共。
人是群居者,所以有茫茫众生。在这个社会,你若不能出众,你将平凡,重要的是,当你与众生一体时,你是否能坦然接受他人的与众不同。卓尔不群并且持之以恒者是圣人,默默无闻却能客观宽容的对待异己的是凡人,而余下是庸人。如果我们做不了圣人,那么,就努力做好一个凡人吧。
正如一位叫索克曼的基督教牧师曾说:“当我们是少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勇气;当我们是多数时,可以测试自己的宽容。”
不抹杀“独”者的个性,以宽容之心,包容异已,守住了世界的本真。世界于是乎美美与共。
第五篇:美美与共 2018高考预测作文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老先生老先生于1990年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
费孝通老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从整体上理解了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各美其美”是 指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各自有一套自己认为是美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别的民族看来不一定美,甚至会觉得丑恶。然而,民族接触的初期还常常发生强迫别 的民族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标准来迁就自己的情形,能容忍“各美其美”是一大进步。只有在民族间平等地往来频繁之后,人们才开始发现别的民族觉得美的东西自 己也觉得美。这就是“美人之美”。这是高一级的境界,是超脱了自己生活方式之后才能得到的境界。这种境界的升华极其重要。再升华一步就是“美美与共”。不 仅能容忍不同价值标准的存在,进而能赞赏不同的价值标准,那么离开建立共同的价值就不远了。的确,“美美与共”是不同标准融合的结果,那不就达到了我们古 代人所向往的“天下大同”了么?
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所以如有考生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自然景物之美,表明未能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判为四类卷,如有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每点都写,但都写不透,表明未能抓住材料中心,此类作文应判为三类卷,如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而写,应判为二类卷以上。当然这只是从审题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选用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2.对立意的思考
(1)“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2)“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显然,只有具备这样的文化自觉,才有可能建设多元共处共生的全球社会。事实上,费孝通先生给文化自觉提出了一个坐标:纵轴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这是一个时间轴;横轴是在当前的语境下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定位,确定其存在的意义和对世界可能作出的贡献,这是一个空间轴。任何民族文化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用这个坐标来衡量,我们在文化自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传统和现代的创造结合很不够,也就谈不上以新的观点去看待未来。我们所提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是文化“回归”。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但是,目前这种完全“复归”的倾向仍然很严重,一部分人寻求的不是对文化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种势头很猛的 夸张的复旧,其中尤有甚者,宣扬“圣贤是文化之本,文化由历代圣贤创造”,认为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都错了,走的都是所谓“文化岐出”、“以夷变夏”的路;甚至主张“把儒教重新定为国教,建立一个儒教社会”。这种倒退复古、明显排外的取向当然不是提倡文化自觉的本意。
其次,不加质疑地追随西方现代化取向,对西方理论不加反思地接受,把本土资源作为论证西方理论、实现西方社会思想的工具,无视西方学者已经深刻揭示的现代化危机等等倾向仍然存在。此类更深层、更难解决的问题正在引起更多人们的重视,成为进一步推动文化自觉的核心内容。
再者,文化自觉的根本目的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理解多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我国长久以来“唯我独尊”的心态是做到这一点的最大障碍。当国家贫弱时,它会演变成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当国家逐渐强盛时,它就滋生为企图覆盖他族文化的东方中心主义。历史已经证明西方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东方中心主义重蹈西方中心主义的老路,也不会有好的结果。我们既要为在世界创办100所孔子学院欢欣雀跃;又要在国内普及外语,要求学生除母语外,外语也能达到一定水平。当今欧美各国都在加强母语之外的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学习,为多元文化的沟通和共处做准备。如果我们不了解当前的情况(包括其他民族文化的过去和现在),我们又如何能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找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自我,找到在新的情况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及其对世界的未来所能做出的贡献呢?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答:“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答:“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个材料共四句话,可以从五个角度来立意。
学生写的文章偏题较多,或只是泛泛而谈,不能化大为小,赋予“美”以具体内涵。立意面面俱到,结果面面不到。贴标签(点题不足且生硬),照搬背诵的作文,没有改写意识(没有点题),不能“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切入口太大,就美写美,空洞地写美是什么。
“各美其美”这四个字分开来解释,就是:各,各自,各人(每个人),各名族,各国家的意思;第一个美:赞同,赞成,赞扬,欣赏,包容的意思;其:自己;第二个美:美德,美品,美言,美行,美景,美境,美的文化。
上面我说到本次材料作文可以从五个角度来立意,那么,这五个角度是哪些呢?
立意的第一个角度是,从第一句话“各美其美”来立意。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每人以自己的美为美”或“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据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欣赏自己的美 展示自己的美 彰显自己的美 追求自己的美 ……
立意的第二个角度就是第二句话---------美人之美。而第二句话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以他人的美为美”或“人们(还要)懂得包容的欣赏(赞同)别人创造的美”。据此我们可以立意为:
欣赏别人的美 包容别人的美 赞美别人的美 学习别人的美 ……
立意第三个角度就是第三句话。第三句:美美与共,我们理解为: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在一起,天下就会充满和谐之美。
……
第四个角度是--------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大同是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即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称为“天下大同”,此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
第五个角度是综合起来考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人们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这样的美是一种平衡的美,一种社会和谐的美。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既要学会自己培育创造自己的个性美,并且充满自信,又要欣赏、兼容别人的美,并且学会学习别人,互相包容,和谐共存,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承认美的多元化多样性,尊重美的不同性,既有个性美,又有共性美。
在批阅作文试卷中,我们也记下了一些较好的作文题目,比如:
1、学会欣赏美
2、绽放自己的美
3、美创造和谐
4、学会欣赏美
5、赞美花开
6、懂得赞美
7、生活因赞美而臻美
8、展现自己的美
9、成他人美。(为他人成功喝彩)
10、寻找自己的闪光点
11、欣赏自己,赞美他人。
12、大家美,才是真的美
13、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14、君子和而不同
当然,也有偏题走题的立意,比如: a)善于发现美 b)学会宽容 c)学会合作 d)“自然美” ……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同学在分数出来,试卷发下去的时候,与老师争论,说自己作文分数被阅卷老师改低了,通过我们与同学的激烈讨论,最后确认为最易写偏题跑题的典型题目有:
1、信念成就美
2、残缺的美
3、相对的美
4、仁在心中
5、合作促就双赢
8、予人玫瑰 手有余香
10、懂得发现自身的优点
11、就在身边的美
12、执着于本色
13、要看到长处
14、学会发现美
15、素心之美
1.对所给材料的基本理解
这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立意角度多维的作文材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所以如有考生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自然景物之美,表明未能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判为四类卷,如有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每点都写,但都写不透,表明未能抓住材料中心,此类作文应判为三类卷,如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而写,应判为二类卷以上。当然这只是从审题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选用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2.对立意的思考
(1)“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
(2)“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 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
高三优秀作文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韩寒、郭敬明是现在大热的作家,风格不同,他们更是互看不顺眼,引得粉丝骂战四起。许多人说他们的文章有深度、有内涵,但是这样的行为能让人联想到的只有幼稚。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们这样做,虽不至于是小人,但也难以与 君子沾边。
有人用骂战捍卫自己的领土,有人选择合作扩大自己的地界,谁是智者,不言而喻。
提及基耶斯洛夫斯基,你定能想到他电影中的音乐,从《十戒》中的异质迷离到《维罗妮卡的双重生活》中的无力挣扎……波兰电影配乐大师和他的相互欣赏,将两人的艺术生涯推向巅峰。他们不会在意观众更看好电影还是更喜欢音乐,他们不会刻意掩盖他人的光芒。他们选择携手共进,共同抵达艺术的天堂。选择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许多人不愿承认他人的美,说到底是嫉妒了。毕竟,每个人的心都是向着自己的,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便直冒酸泡泡,就算知根知底知道别人比自己好,也要鸡蛋里挑骨头不愿承认,若往深处说,这嫉妒恐怕还要源于自己的不自信。
倘若让一个人竖起大拇指拍赞美别人,哪怕这两人再亲密,那人也会有所迟疑,但若让他帮助一个苦命的陌生人,他又能毫不犹豫地变身善良的天使,伸出友善的双手。不愿比赞,那是不够自信,怕自己比不过他人;遇到比自己苦命的弱者,自信心恐怕早已“爆表”,少了心中的那层担忧,扮演起善良的角色,自然是轻松极了。
其实,真心地发现他人的美并没有那么难,与其极力掩盖住他人的光芒,阻碍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倒不如真心接纳他人的美,尽心尽力地向他人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大家一起到达自己的巅峰。何必贪心地想要当山顶的唯一呢?那时你会发现不曾给过他人肯定的你,即使站上云端也有一份失落。
2018高考临考作文素材
1、俞敏洪:让自强成为一种习惯。
“自强”的丰富内涵——爱国奉献、道德弘扬、科技创新、自主创业、志愿公益、身残志坚……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曲奋斗的乐章—
2、最好的结局,是最终成了你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紧随他人的脚步,却忘记了自己的节奏。我想起了齐白石。26岁还没找到想做的事情,30岁半路出家学画画,40岁拼尽全力马马虎虎养家,67岁之前都没钱买房,83岁却依旧在谈恋爱生小孩,90多岁还能开创新的国画表现手法。他用一生的经历证明,“活在自己的节奏里,每分每秒都是黄金时区。”
人生不是龟兔赛跑,不是赢在起跑线,就会成为冠军。人生旅途,终要一个人走完,踏着自己的节奏,才能感受繁华美景,山高水远。因而,人生中每一件事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时间,他们有他们的节奏,你有你自己的。……最好的结局是,你找到自己的节奏,最终成为了自己。
3、新时代青年要为人踏实、工作扎实。
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 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练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4、尊崇英雄当。
A、英雄是时代的坐标,是人们学习的楷模,英雄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很多人效仿。岳飞精忠报国,以国为大,为国捐躯,其爱国的高尚品德永为世人敬仰;方志敏为了挚爱的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在受难前,用炽热的情感写下慷慨檄文《可爱的中国》,号召国人“从崩溃毁灭中,救出中国来”,毛泽东同志称赞他是“以身殉志,不亦伟乎”的人民英雄;叶挺将军大义凛然,不畏权势所威逼,不为高官厚禄所诱惑,把气节、人品与民族大义放在了个人安危之上;雷锋以为人民做好事为荣,“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成为时代的楷模。英雄及其群体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折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承,一个个英雄树立起一座座丰碑,感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他们用一身英雄胆,铸就了中华民族魂,影响和鼓舞着每一位后来者去拼搏、去奋斗。
B、有位诗人说,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正是这束纯净之光,如同火炬,照亮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征程。“樵夫”廖俊波埋头苦干,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往前飞;“拼命黄郎”黄大年兢兢业业,书写了科技报国的不朽诗篇;老支书黄大发锲而不舍,绕着山岭绝壁凿出一条“大发渠”……枪林弹雨、烽火硝烟里走出来的英雄是英雄,如今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平安默默牺牲、忠诚担当的人,同样是英雄。他们坚守信仰的忠诚、以身许国的壮志、民族复兴的宏愿,不仅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也树立了价值的标杆。尊重英模,就是尊重我们内在的精神坚守;捍卫英雄,就是捍卫我们的梦想火炬,为国家发展积蓄能量与动力。
5、把握底线与界限,容错不是纵错。
任何时候,底线问题都是事关原则的大问题。底线不清,干工作就容易陷入无原则的境地,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对干部容错免责亦是如此,若不清楚“可容”与“不可容”的界限,就容易让别有用心的干部“钻空子”,把容错当作一个什么都能装的筐,为任何知错试错、明错犯错、违规违纪的行为找借口和理由,让容错免责成为乱为者的“挡箭牌”。这就必须精准把握“三个区分开来”的底线,厘清“是否履职”的问题,是在履行职责、推动工作中出现的差错还是由于不负责任造成的损失;厘清“怎样作为”的问题,是因敢作为而犯的过失还是乱作为而犯的错误;厘清“为谁而错”的问题,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为了公共利益而犯错还是以权谋私、损公肥私造成的严重损失。这些问题,前后两种行径,一种是客观无意,一种是主观故意,前者根据具体情形可容,后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容忍。
6、传统文化的“青春面孔”。
古风与青年、古典与现代,同频共振、生机盎然。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未减弱,反而对接时尚元素,让优秀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从故宫文创产品热卖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大“火”,从青春版《牡丹亭》到直播版《长生殿》,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源于经典、活于创新,散发出独特魅力。这让文化传统生长有了现代土壤,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具底蕴的精神原乡。“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当年轻人走近经典,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时,传统文化便在互动中注入了青春力量、在传承中增强着文化自信,又何愁不能“活”在当下、美在当代?
7、担当与胆识,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礼记•杂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我国古人尚有如此认识和觉悟,当今的领导干部倘若不担当、少胆识,就更说不过去了。“在其位,谋其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古往今来,大凡被人铭记、受人称颂的官员都具有干事的热情和挑战困难的激情,其言行彰显了正气、勇气、胆识、魄力。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我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的焦裕禄……担当与胆识 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需要身正不怕影子斜、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境界,还需要艺高人胆大、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修养。
8、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一位自称“放牛娃”的企业家坚信“创造人类幸福全靠自己辛勤劳动,刻苦工作”,如今他的汽车梦已经做到全世界(吉利李书福);一位出身普通农家的女孩,志在“赢下每一场比赛”,现在已是排球国手(朱婷)。从天当房地当床的“铁人”(王进喜),到让一棵松变成百万亩林的“塞罕坝人”,从背着被褥行囊进城打工的农民,到不分昼夜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创新人才,我们这个时代点点滴滴的进步都是具体的人干出来的,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得来的。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就能用一个个鲜活的青春梦想,支撑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
9、继续开放是国家富强的战略。
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因改革开放而强。深圳近40年风雷激荡的雄浑篇章,映照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给神州大地带来的巨变。浦江之畔,改革开放在中国东部打开了一扇天窗,写就“浦东传奇”;南海之滨,改革开放大棋落子海南,昔日边陲海岛成为欣欣向荣的国际旅游岛;西北边疆,中欧班列疾驰向西,助推新疆霍尔果斯成长为戈壁明珠……“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一段段旧貌换新颜的壮阔历程,一个个史诗般进步的发展奇迹,有力证明了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10、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
随着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日趋完善,一个人所处的“位子”也可能因时而变、因事而异。不论什么职位,都不会相伴一生;创造出卓越成绩,才能被时间所铭记,在人们心中留下永恒的位置。马克思一生穷困潦倒,没有戴过令人艳羡的官帽,但他不畏艰难险阻、勇攀思想高峰,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原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专利局职员,但他不甘平庸、刻苦钻研,提出了相对论这样伟大的理论,为科学史书写了辉煌篇章。沈浩把一个“偏、穷、乱、散”的小岗村,当作事业的大舞台,带领百姓走上脱贫致富路,百姓把他永远记在了心里。其实,“位子”总是有限的,而作为却能无限延伸,助人抵达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11、求与不求,在于个人的胸襟与境界。
古往今来,举凡志存高远者,“无求”于名利,却“有求”于大道。虽“不戚戚于贫贱”,但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民情怀;虽“不汲汲于富贵”,但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国家大义;虽不恋栈于庙堂,但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从“无求”到“有求”,这是一种大格局、大境界。唐代柳宗元一生淡泊,对功名无奢求。但他在柳州刺史任上,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在民间留下口碑。宋代苏东坡在仕途屡屡失意中,一直抱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但从不放弃为民造福的追求。在黄州,他移风易俗、拯救溺婴,深得人心;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惠及百姓;在儋州,他办学堂、倡农耕,改善民生。这些古代的清官贤臣,因追求百姓福祉而德音留一方、功业垂青史。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具有封建清官难以企及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境界。从“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到“为了小岗村发展,哪怕牺牲自己生命”的沈浩;从“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的谷文昌,到“为了改革开放事业,要杀出一条血路”的袁庚,无数优秀干部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革命功名观,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12、用青春之力创造价值。
人人都有青春,人人都怀念青春,但青春是不会永驻的。惟有以青春之力去挑战、去奋斗、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人生才会精彩,人生才会有价值。
当年,梁启超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来歌颂少年的青春与朝气,并坚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总书记以自己“上山放羊,书 不离场;励志修身,焦老为样;上山下乡,百姓至上;学不停息,道不走样;一物不知,奇耻不谅;慎思笃行,追寻梦想;从容不迫,激情飞扬”的青葱岁月来点醒年轻人,希望广大青年要以责任与使命点燃青春,把信仰与忠诚铸进灵魂,做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无悔青年。
13、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当代青年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与中国梦结缘,与新时代同行。从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角度讲,要加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创造更好条件让更多优秀青年成长成才、脱颖而出、勇挑重担。从青年和时代关系讲,要“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推动更多青年以新时代背景为奋斗底色,以强国梦坐标为奋斗目标,进而汇聚全社会青年开拓进取的磅礴动力,让中国梦在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加速实现。新时代的广大青年,必须以最大热情、最大热忱,既当追梦者,又当圆梦人,时刻以“此身、此时、此地”的自觉,用青春之理想、青春之活力、青春之奋斗,为新时代赋能,为中国梦续航,做到党和国家指向哪里,中国青年就奋进到哪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在哪里,中国青年就奋斗在哪里。就像“五四青年”一样,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始终以先锋形象、砥柱身躯,矢志不渝推动社会进步、百折不挠推进强国发展,用奋斗不断书写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14、传统与现实。
传统丰富了现实的精神内涵,在快速发展的今日,人们常觉精神世界的空虚与贫瘠,碎片化知识无法填补的心灵空洞需要传统的滋润。临津渡口承载着盛唐与西域的历史融入了当代人的生活,给人们带来亲切的气味与心头的牵挂。杭州的西湖也是这样一个例子,西湖是中国古代文人所热爱的美景抒情之地,历代文人面对着那苏堤春晓,断桥残雪无不有所动容,吟诵了数不尽的优秀诗篇,再加之雷峰夕照和三潭印月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生活在杭州的人们得以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喘息之所与精神慰藉。可以说,正是西湖的丰富传统而使杭州更加富有魅力,吸引了中外无数游客。
现实有利于对传统的保护与继承。传统只有为人所见,为人所记才能不停地延续,而现实则可以使其成为可能。临津渡口与现代人生活的融合使人们牢记盛唐与西域的文化,也使得渡口得以保护,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文物馆藏量数不胜数,而许多文物都年久失修或在历史的更迭中变得残败不堪。故宫的文化修缮人员巧妙运用现代科技进行修缮,同时还保留了传统技艺,使文物恢复原貌。例如故宫漆器组人员,利用电子扫描出文物的漆层层数、厚度、颜色等信息,以此更好地恢复。现实中的科技手段与物质文明保护了文物,更保护了文物所承载的传统,更使其得以与大众见面,被人民所关注与热爱。
15、解放思想永远在路上。
思想是个颇为活跃的东西,不解放,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死水必腐,是一个真理。哲学家帕斯卡尔认为:“思想成全人的伟大。”而达尔文则认为:“我一贯力求思想不受束缚。”正因为达尔文一生追求思想不受束缚,也就是不断解放思想,才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预言:“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在这些大家看来,人的一生,也是不断解放思想的一生。
今天的情况不同于昨天,今天的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只有真正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善于观大势,才有足够的智慧、胸怀、能力和信心“谋大事”。唯有“善观大势”者,唯有“思想不受束缚”者,才能有更高的站位、更高的起点、更大的平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谋成大事。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6、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党开始犯“左”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更是成为“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经济濒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和带来的后果,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这些重要论断真是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啊!物极必反,否极泰来,面对问题,痛定思痛,使我们警醒。如果说“文化大革命”还有“一功”的话,它从反面教育了我们。
以下为预测考点:
1、“经典传承”,预测来源:央视的《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和《朗读者(第二季)》等栏目的持续走红。注意:此题亦可切入“全民阅读”/“语文教育(改革)”,毕竟它们也是经典传承的手段。
2、“国家记忆”,预测来源: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十年前的2008年,国家和个人都满是记忆;1998年的那次抗洪抢险,依然刻骨铭心;1988年,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注意:此题或为江苏卷考题,参考《2018年江苏卫视春晚》,写此文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身/家人经历,尤其是八岁那年和今天的对比。
3、“青春/十八岁”,预测来源:冯小刚电影《芳华》、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1日微信朋友圈纷纷晒自己的18岁照,其意义在于最后一批90后/第一批00后成年了;千禧年(易烊千玺)出生的你们在为自己的未来打拼。注意:此题或跟上个预测一起出,“少年中国”。
4、“十九大新时代”,预测来源:你懂的,无需多言。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以此材料为作文的时候,一定具体化自己的切身感受,而不是“空谈甚至消解口号、政治术语”。当然,此题可与第3个预测一起考查“筑梦新时代”。(3卷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