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时间:2019-05-12 17:1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一篇: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日期:06-12-20 来源:信息技术教育

点击数:

2004年9月,山东省作为首批四个实验省之一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而我正是这个时候参加工作的,所以我的成长是和新课程同步进行的。两年的教龄虽然不长,但我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以及对信息技术教师成长却有着深刻的体验。下面,我把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些许感悟和大家分享。在一篇博客中,我写道:“当我开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涯并尝试做点研究时,我竟然首先选择以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而且一路走来,我始终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懵懂无知、迷茫彷徨到现在的勤奋求知、主动探索,我走过了别人走过的而又不完全相同的道路。信息技术教师成长的途径有很多,但对于每个人来讲,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的成长过程和以下八个“关键词”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一:热爱

从事教育事业,没有一片爱心是不可能成功的。两年前,当我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坦白讲,对于即将从事的这份工作没有任何的好感,因为此前我的耳朵里早已灌满了关于信息技术课的种种“不是”:教师不能当班主任、非高考科目、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工作繁杂,等等。值得庆幸的是,一开始我并没有按照别人的轨迹走下去。也许,我骨子里天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后,我就告诫自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对于职业也是如此。不可否认,新课程的实施给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感觉自己的面前是一个广阔的舞台,我可以尽情地跳跃、施展。从对新课标的研究开始,到认真备课、写教案、上课,再到与学生打交道,我逐渐习惯了这份职业,并且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与日俱增。感之愈深,爱之愈切。

随着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了解,无论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感情在我心中不会动摇。没有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真正热爱,我想我不会真正地投入与付出,当然也不会走得太远。

关键词二: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会有什么作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规划是从一而终的。参加工作之初,我给自己拟定了一个大致的目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年得其要领,三年必有所成”。具体而言,在工作第一年,我主要在理解课标与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熟练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与学生相处、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等方面努力。第二年,我结合国内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发展趋势、学校的信息化环境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业务总结与五年发展规划》。在这篇文章中,我理性地分析了自己一年多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在职业生涯中所处的阶段,重新审视和展望了自己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我从自身的定位和在师德、教学、科研、学习上的目标与策略两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划。这个规划得到了学校业务专家的一致认可,并以《事业的开端》为题刊登在了学校内部期刊上,供全校青年教师学习。在今后几年,它也将继续指导我向纵深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的、整体的、全面的、个别的而又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合理地规划会使我们更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晰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成长,以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实现美好人生。关键词三: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涤荡着传统教育长期积淀的沉渣淤泥,给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赢得机遇、迎接挑战呢?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做“学习型”的教师应该是首选。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教学内容,选择适应课程标准理念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关注基础差异,促进共同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对于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我来讲,唯一的途径就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并且要“真学”、“勤学”、“善学”。于是,在新课程形势下,我开启了自己人生历程中的第二次“学习革命”。开始,基于上课考虑,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逐渐地,我就开始思考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学习哪些东西。教育基础理论(包括信息技术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教育传播理论)、技术技能(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和艺术知识(语言文字艺术、数字视听觉艺术、审美艺术),这一切都需要学习。那么,如何去学习呢?除了实践,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只读教材的教师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两年来,我读了几十本教育理论著作,这些书籍经过内化,极大促进了我的教学科研工作。

在过去,信息技术教师一生平庸并不奇怪。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有所作为提供了条件。只要善于学习,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已不再是梦想。

关键词四:课堂

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不但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也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教师的专业品质、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只有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展现和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重视课堂的教师绝对不是合格的教师。在我宝贵的两年职业经历中,我几乎是以“聚焦”的方式去对待课堂教学的。平时,我一直坚持认真、深入地备课,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用心经营每一节课,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懈怠而随随便便地给学生上课。有耕耘,就有收获,我的努力换来的是领导的赏识和学生的认可,尤其是每次看到学生对我的“评教”成绩几乎是满分,听到学生因为我再一次给他们的班级上课而鼓掌时,我真切地感受到我的生命在涌动,也深刻地理解了“教育是心灵的沟通与碰撞”的含义。对于学校举行的各种课堂教学活动,我更是热情参与、倾心准备。“全校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业务达标优秀奖”等奖项接踵而至,但对我来讲,看重的不仅是这些荣誉,更重要的是年轻的生命能够在教育王国里放飞希望。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历来受到来自教师自身内外因素的影响,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基于课堂、立足课堂,以课堂为最主要的“教学场”和重要的“研究场”。如此,在我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才能“水到渠成”,而不至于“舍本逐末”。

关键词五:研究

我一直很欣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工作之初,我自己并没有想着向“科研型”教师这个方向发展,是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促使我走上这条“幸福大道”。面对新课程,我遇到了太多的困惑,尤其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课堂教学纪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需要自己去研究、去实践。两年来,我科学地诊断新课程课堂的脉搏,留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细小问题,全方位展开研究,并且及时述之成文。到目前为止,我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随笔20余篇。除了研究新课程,我还把目光投向了课题研究上,2006年3月,我开始主持教育部重点项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研究与实验”的分课题“高中信息技术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深化研究与实验”的科研工作。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相信我的科研驾驭能力会进一步增强。

在教育教学中做研究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我们逐渐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为把自己培养成“科研型”教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六:交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任何一个教师的发展都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同行的帮助和共同体的影响。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只能逐渐变得思维僵化、孤陋寡闻。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录了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苗逢春博士主办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总之,我尽可能地拓宽交流渠道,力求在交流中凝聚力量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没有交流,研究往往陷入“钻牛角尖”的误区。善于交流,信息技术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

关键词七:反思

教学反思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考尔德希德曾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新课程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有适应信息时代、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我的体验表明: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除了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如课程的核心价值问题、课程内容的拓展问题)也需要反思,不能够人云亦云。至于反思的形式,我习惯于写教学后记和教学随笔。其实也可以进行“微格”反思,还可以通过专家点评、同行探讨反思,不一而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处于不断塑造的状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自身的成长历程进行深入追问、审查和批判分析,可以在艺术层面上升华我们的认识与实践。

关键词八:创新

在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对课程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影响。课程结构、课程功能、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程自觉的生产者和主动的设计者,而不再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建构。

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课程发展现状决定每位信息技术教师都要带八九个班甚至十几个班的课,也意味着同样的一节课需要在不同的班级讲许多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简单机械重复还是在变化中寻求课堂教学的理想模式呢?我想这首先反映出我们有无创新意识。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劣势也可以变成一种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在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去尝试、探索和领悟,其实这也是对信息技术 新课程进行多维分析与综合实践的一条高效的途径。课堂教学需要持续的创新,科研工作也需要创新。我们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这样的研究特点决定着我们需要从自身出发创造性地去面对独特的情景,而不仅仅是继承、模仿和沿袭。如此,科研工作才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两驾马车,信息技术教师在驾驭过程中是否拥有创新精神、是否保持了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决定着我们在职业生涯中是“昙花一现”还是“历久弥香”。

教师成长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都需要把提升专业发展水平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且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及时解读促进自身成长的“关键词”。期待我的些许体会对大家有所参考。最后,以我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的个性签名与大家共勉:信息技术教育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而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幸福就在于心中常有希望、脚下勇于探索。也许我们不会一蹴而就,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仍将是我们前行的准则。

第二篇: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演讲稿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演讲稿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演讲稿2007-02-23 19:41:29

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演讲稿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知识传递的交接地,它广阔、渊深,它严谨、活泼,它应该是一个神圣而亲切的字眼。而长久以来旧的教育观念扭曲了课堂的本来面目,使多少学子不堪回首。时代需要一个全新的课堂,让我们抖擞起精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迎进课堂,改造它、更新它,让我们的孩子接受它。

如果说课堂是孩子们汲取知识的海洋,那它必然应该是水波浩淼、气象万千的。可走进某些课堂,我们看到教师的教案上永远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永远有一个牢不可破的框框;我们看到模式墨守成规、方法一成不变;我

们看到无上的权威、严厉的说教,以及无条件的接受和战战兢兢的服从。于是,孩子们失去了海洋。课堂,是指向过去的世界,还是面向未来的时代?是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还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是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还是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每一个答案都是后者,每一个答案都要求我们完成第一种改造:变“死”的课堂为“活”的课堂。

课堂是教师耕耘的责任田,但更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你我都不能取而代之。可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主角,学生成道具的戏剧时时在课堂上演。我们何必高高在上?我们何必板起脸孔?我们何必去牵着学生的鼻子?我们何必永远只会说指令性的话语!难道面对前人知识、文化、智慧的精华,教师与学生是不平等的吗?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你我的生命价值。其实,在课堂里,老师、文本、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我想,学生欢迎这样的教师:闻道有先、授业有道、解惑有法;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平等、民主、自由。所以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第二种改造:变“教师的课堂”为“学生的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前人早就告诉我们书本和实践是不能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完成的第三种改造便是:变“书本的课堂”为“生活的课堂”。让家事国事天下事伴随着风声雨声读书声走进寒窗;让书本上的铅字,跳跃成大自然的花红柳绿、鸟兽虫鱼;让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穿越过去和未来,关注个体和社会。不可想象:教育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怎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抛弃那些无聊的让孩子讨厌的练习吧,多读,多写,多实践,让我们营造一个真正的“大课堂”!

我们在课堂里辛苦跋涉,从冬到春,从秋到夏,且行且思,知道唯有改造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教师,也许你也曾想:我的工作有什么意义,我上的课,我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我给学生做的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它们到底能给孩子带去什么。当学生因此而惧怕课堂,我们真的会黯然神伤。我们会想起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也曾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也曾在这样的课堂里累积应试的知识。我们必须对这段生活有所反思。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教师实现人生理想的地方,它应该成为师生向往的智慧乐园、人生殿堂。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用崭新的视角去审视课堂,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去改造标准就是一盏明灯,它指引着我们课堂改革的方向!改造势在必行,改造刻不容缓,行动起来吧,在课堂里,我们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三篇: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比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普通得就象大海里的一滴水。但我幸运地赶上了课程改革的大潮,沐浴在新课程的光辉里,接受洗礼!

当“健康第一”、“人性化教育”、“过程性评价”、“师生互动”等一个个全新的名词映入我的眼帘,当那些全新的教学理念进入我的脑海时,一种激越的冲动油然而生,许多美好的设想犹如一朵朵浪花在我脑海里翻滚着、跳跃着……

于是乎,“牵着学生走”成了“推着学生走”;“给学生压力”成了“给学生动力”;“要我学”成了“我要学”,我们以全新的面貌进入新课程、实践着新课程、体验着新课程!

记得课改不久的一节一年级体育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让学生玩手帕,并引导学生玩出各种花样,同学们顿时就玩开了,有的抓尾巴、有的丢手帕、有的折小老鼠……我发现一为平时特别调皮的小男孩,将手帕团成一团,放在地上踢。按照以往的惯例,我定要招呼过来批评一顿了,可我转念一想:新课程不是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于是我马上改变了想法,问他为什么踢手帕?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我将手帕折成球,当足球踢呢!”“不是吗?”“他错在哪里?”“这不也是玩手的方法吗?”联系以往,我顿觉脸上有些发烫。因此,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我特意请他上来演示,肯定了他能积极开动脑筋,但同时向他指出要注意卫生。他高兴地笑了,此后,他做地每个动作都很认真,又想出了好多玩手帕的新方法。

从此,我努力转变角色,蹲下身来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用细心的目光来发现学生,努力为学生们创设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们“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设疑、敢于挑战、敢于探索成了他们课堂学习的主旋律。而我,也在享受着实践的快乐并不断成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我愿接受课改的严峻挑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愿《新的课程标准》走进我们的心灵,化为我们的实践和我们共同成长!

第四篇: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新课程改革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学习体会

亳州一中张素娟

细细读完《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掩卷沉思,课堂、课下的一些情形又重新浮现眼前。其中有快乐,感动,惊喜,也有尴尬,无奈与困惑。在教师责任心的驱使下,怀着对英语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我在浩瀚的因特网上搜寻,惊喜地打开了一些著名英语教育人士的博客,(如刘道义,包天仁等)。品读着这些语言教育大师的心声,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将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些新课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目前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关于教学观转变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问题、关于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关于把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的问题等等。为了促进改革的深入开展 ,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认为一线教师中关于新课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问题一:怎么老是“新课改”,“新教材”,成天都是“新”?

自从我参加工作2000年到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几乎年年我们都参加“新课程”培训。这几年的论文评选中,论文标题出现的频率最多的字眼就是“新课标下”、“新课标理念下”或“新课改下”。这几年改革幅度之大,程度之深,速度之快,使很多一线教师对课改认识不清,对教材分析不透从而导致了教学上的盲目性。为什么老是在改呢?

实际上,建国以来,我们已经进行了8次课改。目前课改正在调整和转变,正处在一个转折点和新的起点上,也可能还会进行下一次课改。这是很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唯物辩证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原理。如果每次课改都是成功的,那么我们还用课改8次么?改革创新是永恒的,是动态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实践任务,我们以及课改专家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问题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突出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知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进行培养。一些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对新课标提出的各级目标的认识尚不足。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个别还算比较年轻的教师,根本不理会新课改的事,而是仍然坚持按照自己的那老一套去教学生,好像新课程与他们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干脆考倚老卖老,或者说一套做一套,穿新写走老路。尤其是高三的老师,迫于高考的压力,为了给学生系统的复习基础知识。培养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经常不得不填鸭式的灌,搞书山题海战术打时间仗。很多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高一高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到了高三就完全变了样、新课程改革是社会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与认识是实现新的教学

1理念、思想、方法和目标的基础。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改精神,并积极投身到课改的实践中来。

问题三:极左冒进,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 ,教育实践界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现在有的课堂活动看起来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有串联活动之嫌,使用的结果可能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会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一些顽皮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所以,课堂不应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而是内容和的有机结合。

问题四:科研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有的教师,迫于学校压力或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应付几篇“论文”。自己在论文中写的什么,有什么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谈不上运用。而有些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科研成果累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

新课改中必须注意的几点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所有英语教育界人士,尤其是一线英语教师和教研员,都必须坚持不懈的更加深入全面的推进新课改。但是,绝对不能盲目。我们尤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认清几组关系:

外语教学中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诸如: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结构与功能,还有思想教育与语言教学、读写与听说、母语与目的语、机械操练与交际性练习、准确性与流利性等等。如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我们这些外语教育工作者经常面临的挑战。新课程改革与高考-------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新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它的出台大大地改变了英语的教学,它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此次英语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以往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似乎与高考要求的“掌握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型),培养基本技能”有一些矛盾。过去,很多高中教师尤其是高三教师,为了应对学生高考的需要,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词汇运法,语法规则,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帮助他们应付高考。而现在,按照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再搞“题海战术”,不少教师和家长都为学生的高考成绩担忧。

我们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近两年来,由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标的试行和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推动,英语高考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在进行改革。但是,必须看到,高考的体制和内容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高中课标所提出的“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来彻底改革,在这种现状下,高三的教师,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帮助学生为高考作一定的准备,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真正掌握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力和基础语法知识)的高中学生,应当是任何类型和内容的考试都不怕,都能考高分。应当看到,“高分低能”的情况已在大大改变,“高分高能”的学生在日益增多。广大教师应当看到,高中英语课改和高考改革是一统一的系统工程,应试能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坚持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因此,新课程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同时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必将伴随着考试体制的日趋合理科学完善。英语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重基础还是重应用。

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买你对的还有知识和能力这一对矛盾。以往英语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勿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但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不能仅仅知道英语的知识,而是培养口头和笔头运用语言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就简而言之,新课改要求重点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那么,要“能力”就不要“基础”了吗?

刘道义的恩师,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国家语委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语言学会会长、叶圣陶研究会会长张志公先生曾强调,“考虑英语教学和教材中的任何问题,必须充分重视中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往往不安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单纯模仿,而希望知道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道理。中学英语教学和教材中要教点有关的知识,可是,绝对不应贪多求全、繁琐艰深,学了又用不上。.学习语言是能力的培养、训练”从张老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第一,英语学习的本质和最终目标就是培养训练语言能力。因此学生所学,教师所教必须有实用价值,以应用为目标。第二,在汉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学生,必须探索“所以然”,也即教师必须讲解教授基本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句型)。毕竟,词汇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更是各种语言能力的基础。只不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张老所说,“所教的语言知识“精要、好懂、管用。”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传统观点与现代理念;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个各有优缺,传统的五步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基础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的积累。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更注重对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志公先生谈到教学方法时,他强调,不要搞一律化。他说:“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目的,各自需要最适合它的办法。”“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种方法一定好,某种方法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很多现代教育理念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们对国外的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教法、模式等一定要懂得学习和借鉴,不能一律排斥。有的可以拿来就用,但不能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对于我们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够全盘否定。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不要,认为传统的就是旧的坏的。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很多国家正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包括外语教育。国外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这种以理解记忆为主和认知为主的教育是值得他们学习借鉴的,并且认为我们的教法和理念比他们的更加有效,比他们的强调“知识的‘个人主义’”要好。老外尚且认同我们的传统,那我们国人就更应该对其充分利用了。

二 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的弹性。新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适当的删减或补充教材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调整教学的顺序。教师应该明确,以前的教学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现在新课标的要求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我把知识给你,你来学,来接受,后者

是教师想出一些尽可能适合学生的办法让学生掌握知识,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反映在教材的处理上,前者给了你纲,给了你教学全部内容,你可以将教材用够,剥烂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后者给你的教材仅是一个适应于教学的一般性材料,教师需要精细加工。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在诸如教育资源,学生生源、师资水平,英语教育现状也是不平衡的,所以教材不强求一律,各校可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根据各自的条件选用教材或者在教材选定后根据各种因素增添和删减某些材料。一句话,弹性的使用教材,这样就使教材具有了开放性,而不是原来的封闭形式了。

另外,旧教材相比,新教材话题涉及内容广泛新颖,贴近生活,除了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外,更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课程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给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机会。

总之,新教材给教师和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活动空间,它给了我们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因地制宜”的自由度。

三 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到灵活多变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现学习、研究学习、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方法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因此,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学习”“任务型教学”风靡一时。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的局限。

比如,在实施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语言形式,追求任务的真实情境,急于实现功能。这种情况常发生在公开课上,为了展现学生在任务型活动中创造性的使用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授语言点,取消了呈现语言(词汇、句型等)的步骤,似乎学生不教不学便会了。其实,这里有虚假的成分,可能前一节课处理过语言,甚至是事先上过的课。否则,便可发现课上的活动开展困难,或许有少数尖子学生撑门面,或许热闹,但语言质量较差,错误甚多。而且,教师对学生小组活动中的问题不加批评;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错误不予纠正,听之任之。这样,因为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而不敢提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就自然出现了语言准确性差、基础不扎实等问题。

再比如,有些英语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只注意了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一些易见问题。学生围坐一起,言论纷纷,场面看似热闹,可交流时却是千篇一律,照本宣科,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一种情况,教材上的讨论材料有的太晦涩,范围太大,有些老师不加选择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大部分学生抓耳挠腮,“智穷力竭”,场面尴尬,浪费时间。此外,还有分组欠科学,时机不当,时间不足。评价不全面等问题。

还有多媒体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但绝对不能滥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不同的课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包括传统的如“五步教学法”“四位一体法”等和现代的),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组合。只有这样,英语课堂效率才会达到最高。

四 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学生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最重要的主体。二是教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课标目标要求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因素。只有教师才能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这条路上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各种指导和帮助,时刻准备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既然如此,教师就应该具备包括吸收新思想、先进教学理念、先进教法的能力,具有深厚而宽广的专业知识底蕴为学生这个教学主体走向成功提供各种帮助。如果简单强调学生为主体而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发挥的主要作用,就会出现不利于教学的结果。例如,教师一讲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作用似乎就不好体现,课不敢讲了,进而是大量无目的的活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是必要的,但学生的活

动不能是无序、无目的的活动。教师驾驭课堂不是不让学生动,而是要让学生在实现课标的各级目标的方案中活动,使他们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目标得到实践和增长。

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朋友式”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我们必须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五 科研一定要与实践结合“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充实理论。”这话说了几十年了,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人不太多。张志公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忽视理论的倾向,也有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两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他希望专家和第一线上的教师通力合作。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在“象牙塔”里凭理论书籍和资料是研究不出成果来的,而 “教师的经验、甘苦是研究问题的最必要的材料。”

我们身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碰在很多问题,会有很多体验。按理说,一线教师搞科研是最有条件,最有权力,最容易出成果的,因为我们基地,有对象,有实践。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由于忙于搞科研而教学成绩平平,有些则因为忙于教学而无暇顾及科研,而真正能把科研与教学两者兼顾并有机融合的为数却不多。科研脱离了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我呼吁,广大教育同仁们,我们一定要努力,要么做科研型的教学能手,要么做实践性的科研专家。

六 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因此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有职业上的危机感:新时代的老师难当,新课改要求之下的老师更难当。新课程改革正如一股巨浪向我们扑来。现在使用英语新教材色彩斑斓,包罗万象,与其说是教科书,不如说是“杂志”。这样的教材要求老师们自身具备很高的素质。面对这样的新教材,教师们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

首先,我们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比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要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与学生观、调整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灵活处理教材等,否则,根本就用不好新教材或只能“穿新鞋,走老路”。其次,教师必须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最大限度地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灵活地加以运用。此外,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英语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是教师的形象和活动对学生的感染和感动。英语教师的艺术修养,如声音笑貌和言行等的表现,都对学生有艺术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对老师们的种种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自身职业上的危机感,要明确要求、不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否则,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在这次新课改浪潮中被淘汰出局。

第五篇:我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我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咀头中学

吕苞媛

当新课改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时,我们也在翘首期盼。新课改是什么?怎么改?怀着好奇的心,终于新课改实验进入了我们校园,走进课堂,伴我左右。我很幸运的成为我校新课改的第一批弄潮儿。

回想当初,自己带着刚参加工作的满腔热情,摩拳擦掌,满怀抱负的准备大干一场。我带着贫乏的知识置身于新课改实验时,一切都那么新鲜,同时又满腹疑问。既要实现新课标倡导下的生生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我总是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时,我徘徊,我困惑,我该何去何从?

曾记得,我煞费苦心的准备了一节公开课,想把我学到的新观念,独特的教学设计用于课堂教学中,想赢得同事们对我的赞叹,想获取学生对我的尊敬。可是,学生们都被我的表演吸引,只顾一味的模仿我,原来设计的学生活动根本无法进行,教学目标也未实现,也没达到预期的效果。领导的评价是::“你还是换汤不换药”,“你根本没有把课堂教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对呀,真是一语中的,我若有所思:我只是在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哪儿呢?于是,在领导的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帮扶下,我一方面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一方面努力改进,不断实践。课堂上,我转换角色,去赏识学生,赞美学生,鼓励学生,努力把课堂这个舞台教给学生。同时,我也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法,尽量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在随后的教学中,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大胆尝试,让学生动起来。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路走来,我终于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改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我愿意接受这严峻的挑战,工作中再接再厉,学习上持之以恒。不断完善自我,丰富自我,超越自我,我愿与新课改共同成长。

下载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与新课程共同成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与祖国共同成长

    我与祖国共同成长 今天是祖国成立69周年的伟大日子。69年前的今天,一个崭新的国家在经过多年战争洗礼的土地上成立了。那时,年轻的祖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由此,不屈不挠的中华......

    我与祖国共同成长

    “十八大精神激励我成长”我与祖国共同成长 榆林市府谷县孤山九年制学校 八班 高婷 我,今年16岁,在过去的15年中,我与祖国共同成长,一同见证了中国这不平凡的15年2001年,中国......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下课了,我坐在办公桌前,疲惫的闭上了眼睛。“这节课成效不大啊!”我自言自语道。 班上的同学这段时间来都不知怎地,上课时一个个病恹恹的,回答问题一点儿精神都......

    我与学生共同成长

    我和学生共同成长 背景描述:2007年上学期,新课改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我担任初一三班的班主任。班级人数40。班级学生大部分来自郊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虽然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却......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最终定稿)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回头想想看看,我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差不多一年了,而我也褪去之前的稚嫩。挥泪告别毕业班孩子们,也让我迎来了可爱的中班孩子们。 刚开......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了响应学前教育月并为了以后能更好的教育和抚养孩子,我在网上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并解决......

    我与法制共同成长(本站推荐)

    我与法制共同成长 八二班三彩虹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国家十分关注我们的成长。这些年。党一直在加强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在法制的蓝天下,我们从......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经验总结 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刘德贵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九日 经过一年多的课改教学工作实验,我感到收获很大,其中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现把我在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