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民享有受教育权》教学设计反思
案例一:《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授课教师:邹岩(北京第一五九中学,)【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公民享有受教育权》
学科
思想品德
学段:初中
年级
八年级(下)
相关领域
法律知识教育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本课教学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百度贴吧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的主题分别呈现出来,学生通过网络回帖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视频材料“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架起了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基于新课标的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终身受益的权利》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学生情况: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教学方式:探究式、讨论式、体验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 技术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学生不但是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第一部分)
一、导入 A,B人物
试着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母所生
是什么导致命运的巨大不同? 视频
真正导致命运不同的什么? 总结:教育
猜一猜
回答问题
引出教育的话题,体会教育的作用。
新课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二、教育的作用
网友发帖:我很纳闷,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网友跟贴1:关公战秦琼 网友跟贴2:图片 网友跟帖3:呷哺呷哺
学生回贴:接受教育,使我们---------------。看网友跟贴:
因为没有教育,我们就不会写字,不知道风雪雷电的成因;“关公战秦琼”、“家父门”的笑话就会遍地都是„„„.总结教育的作用: 普及知识、摆脱无知
服务生存、独立生活的必要准备 开阔眼界、改变人生厚度
探索科技、发明创造、服务生活 传承历史,传播文明
板书:1.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权 特点:统一性 强制性 免费性
三、教育不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共同点 总结:教育振兴国家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是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义务。学生再给“学习”前加一个词
2.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板书)
四、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友发帖:“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无聊。苏东坡《远眺》 学生试写 体会快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可见,乐学是为了乐活。再给学习前加一个动词-------快乐学习
看视频,分析问题
回帖
总结
分析图表
试写古诗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不仅是对于上述材料的人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从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教育对于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独立生存的重大意义。
从德国和日本的强大中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
学生能够从对诗歌的赏析中体会学习其实蕴含无限的快乐。
结课
总结:希望大家能借此良机,多多读书,虽不要你们悬梁刺股,但也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的好学奋进的人生。
小结
【说课】
课标依据及教材内容:
《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懂得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教材内容:
本框内容分为两目: 1.知识助我成长 2.珍惜学习机会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内容是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的扩展和延伸,与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一道构成了本册教材的主体部分,为第四单元“我们崇尚公平和正义”作了铺垫。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受教育权的问题学生更多的可能是怀疑、不解、和困惑,他们不明白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到底有什么意义。国家为什么要赋予公民受教育权,更不明白为什么受教育更是公民的义务,正因为如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觉得似乎接受教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尤其是当今后没有任何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接受教育的意义显得更加微不足道。学习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任务,甚至是一个负担,学习很苦并且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三)理论依据
1.教育理论:依据社会公德的立足的根本应该是“诚信”二字,树立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2.建构基础: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3.教学原则: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原则。依据学生的情况、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制定目标
(一)在情境中真正理解和体会到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巨大作用。
(二)在真正体会到教育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切实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认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三)学生不但珍惜这个权利,而且是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权利,体会到教育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教育是权利又是义务
教学难点:为什么受教育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四、教学方式:
1.教法:为学生创造探究活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情景体验的平台、给学生搭建讨论交流的空间,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2.学法:用百度贴吧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合作探究中交流中提升。
五、组织教学 下面我按照教学流程来具体地讲述一下这节课的安排。导入新课:A,B人物
她,名牌大学毕业,在城市的著名外资企业工作。
她,生活在偏远的贫困山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试着分析他们的生活状况? 一母所生,是什么导致命运的巨大不同? 视频(一根稻草,两种命运)真正导致命运不同的什么? 总结:教育
设计意图:引出教育的话题,体会教育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
二、教育的作用
网友发帖:我很纳闷,教育到底有什么用? 网友跟贴1:关公战秦琼 网友跟贴2:图片 网友跟帖3:呷哺呷哺
学生回贴:接受教育,使我们---------------。看网友跟贴:
因为没有了教育,我们就不会写字,不知道风雪雷电的成因;“关公战秦琼”、“家父门”的笑话就会遍地都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不仅是对于上述材料的人物,它给我们每一个人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从具体的生活中去体会教育对于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独立生存的重大意义。总结教育的作用: 普及知识、摆脱无知
服务生存、独立生活的必要准备 开阔眼界、改变人生厚度
探索科技、发明创造、服务生活 传承历史,传播文明
板书:1.教育成就个人-------需要学习受教育权 义务教育权 特点:统一性 强制性 免费性
三、教育不仅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的复苏共同点 总结:教育振兴国家
只有我们每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才能提高,从而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受教育是个人对国家承担的责任,是一种义务。学生再给“学习”前加一个词。
2.教育振兴国家---------必须学习(板书)设计意图:从德国和日本的强大中体会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对国家所尽的义务。
四、体会学习的乐趣 网友发帖:“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将伴随我们的一生,其实它并没有那么无聊。苏东坡《远眺》 学生试写 体会快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可见,乐学是为了乐活。再给学习前加一个动词-------快乐学习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从对诗歌的赏析中体会学习其实蕴含无限的快乐。
总结:希望大家能借此良机,多多读书,虽不要你们悬梁刺股,但也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享受充实的好学奋进的人生。
六、教学设计特色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
【课后反思】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做了充分准备,讲什么是我这节课率先思考的问题。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中关于法律部分的要求有这样的内容,即“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掌握与个体成长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法律知识,做到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同时对于《公民享有受教育权》部分又有这样的表述,即“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不仅如此,备课中我也在想,学生在受教育权这一问题上是一个怎样的态度呢?当学生看到受教育不仅是权利还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时,会不会又产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思想顾虑呢?于是,教学设计中,结合课标,教材和学生,我将权利义务一致性作为教学中的一条暗线,帮助学生在感受享有受教育权于己的可贵,和履行受教育义务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中深刻理解受教育这一公民的基本权利。基于以上思考,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了学生在分析事例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理解接受教育不仅是公民不断获得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公民肩负国家和民族腾飞的责任,进而形成珍爱受教育权的法律意识和思想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个稻草两种命运”、“相声关公战秦琼”等教学情境,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我个人认为本节课最大的成功之举有三处:
第一,本节课共涉及6个资源,如何让这六个资源的呈现不显得支离破碎,而给学生以完整的感觉呢?我想到了一例贯之的资源运用形式。但是,我的这种一例贯之不是内容上的一例,而是选择了形式上的一例,即用学生熟悉的百度贴吧这种发出话题,回复话题的形式,将六个资源以话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回帖中好似亲历于真实的网络环境中,贴吧中的一个个话题引导着学生的课堂参与活动,使得整节课的资源呈现出完整性的感觉。
第二,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讲解有深度。我在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仔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比较创新地将教学内容进行了更近一步的组合和调整,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作为一条暗线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行。
第三,由于本课教学材料选择比较新颖,贴近学生,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素材的呈现方式也比较特别,讲解清晰又深度,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三位目标。反思本课,有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1.在讲完教育振兴国家的时候,应顺势引导学生理解作为公民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接下来很自然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都肩负振兴国家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应对国家所尽得义务。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对学生的引导有些不自然,语言显得有些啰嗦,重复。
2.在课堂中还是缺乏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诱导,学生对于活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本节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有些单一,这都是我今后需要很好实践的方面。
第二篇: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反思
《维护受教育权》教学反思
维护受教育权是八年级政治课本中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当中重要的一课,但是本课内容相对枯燥,老师说教成分较多,为了能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改精神,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讲解本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
在问题简单的导入后,我没有立刻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而是出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性人物苏名娟的两幅图片,一幅是当年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海报《我要读书》,另一幅是苏名娟现在在大学校园中面带笑容意气风发的图片,两幅图片的强烈对比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老师为什么要介绍她”?通过学生的反映我能够察觉到他们思想上的变化。只有受教育,才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等。接着再从法律的高度指出:从公民自身发展来说,受教育是我国公民应该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一些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仍然在受到侵犯。这里我让学生再次观看了一段视频录像《校服**》,由于视频的直观效果,学生在观看后讨论得非常激烈,并自发延伸讨论出学校、家庭、社会都有哪些方面侵犯了我们的受教育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这时我感受到启发式教育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假如离开多媒体环境,仅靠教师的口述是难以达到此效果的。
当学生对公民的受教育权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提出问题:“如果有人认为上不上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进行了讨论后众说纷纭,我仍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让他们观看了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日本军队践踏中华大地、中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图片。此时,学生们沉默了,他们能够感受到一幅幅黑白的图片却反映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的沉重!在学生们对那段历史做出反思后,我突然出示今天新中国腾飞的图片:上海浦东高楼耸立、神舟六号腾空出世、传统佳节中国舞龙、北京申奥成功。这些图片折射出的是今天的中国经济发达、科技强盛、文化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学生的情绪一下高涨起来,从沉默中迸发出激情。他们很快得出结论:国之本在家,而家之本在身,若想实现民族与国家的伟大复兴与每一个公民自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此时我再次从理论的高度总结:就国家的角度讲,要实现现代化和推进民主化进程,提高公民的文化和科学素质是关键。并从法律的角度又一次指出:从国家的发展对公民的要求来讲,受教育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从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出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当然这种升华同样是与多媒体教学分不开的。我给出伟人周恩来的一句警世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让学生齐声朗读,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就本节课而言,通过启发与引导,学生对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教学目的已经达到,通过多媒体的观摩与感悟,更从情感的角度体会到今天的受教育权来之不易,自己一定要维护好自己的受教育权,同时为了回报祖国,我们还应该履行好受教育的义务,珍惜受教育的机会。通过启发式教育与多媒体教学的配合,本节课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各种图片与视频,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情、理、法的不同高度对维护受教育权有了充分的认识。当然,若想成为一堂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但我坚信,瑕不掩瑜,运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政治课教学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三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附城初中:苏文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设疑讨论法、情感激励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设计
1.故事导入 引出话题
活动一:故事描述: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让学生讨论“乞丐有尊严吗?”
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教师:提议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即①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②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③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理性思考 学习权利
活动二: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①什么是人格尊严权?②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怎样的关系?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教师:引导讨论,指导阅读,学习法律,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内容及与人格权的关系,并进一步说明“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的道理。
3.参与评选 了解名誉
活动三:在班级中评选最受欢迎的同学,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
价。分析讨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评价一个人的品行表现和名誉所用的词:
优良:诚实、信用、真诚、善良、聪明、正派、公正、廉洁、敬业、精干等
不良:奸诈、邪恶、歹毒、卑鄙、无耻、狡猾、虚伪、愚蠢、懒惰、笨拙等
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教师:①组织在班中进行最受欢迎学生(星级学生)的评选活动。②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星级学生名单。③引导学生说说对评选出的同学的具体评价,并完成表格。④根据评价、表格及自己的体会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名誉的含义及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⑤并进一步提出设问:“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带着思考进入下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
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同时通过活动加深对老师、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从而正确的维护他人的名誉。
4.感同身受 维护名誉
活动四:展示教材中“受冤枉的大江”的案例,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上述问题
三、问题四展开讨论。
教师:①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讨论,即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②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问题四:你如何看待“小明的行为”?面对不公正的评价,假如你是大江,你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帮助学生达成共识: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名誉权,同时也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5、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课件展示):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教师:首先出示材料,引导讨论问题①,让学生感受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给受侵害人造成的损失和危害,明确这种行为不仅受道德谴责,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接着组织讨论问题②、③,完成相应表格,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种种行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危害及应承担的责任,从而明白要尊重他人的名誉权。
6、巩固练习:给狗取名也违法吗?
教师出示课件:
我和楼上的邻居因一些小事发生过几次争吵,几年来关系一直不融洽。今年他家养了一只宠物狗,他给狗取的名字和我的名字读音相似。现在每当他喊宠物狗的名字时,我便有一种受辱的感觉,小区的其他邻居见到我还以此和我开玩笑。很痛苦,该怎么办?
明确:回信:你邻居和你存在矛盾,长期不和,他利用给自己的宠物狗取名的机会,当众含沙射影,对你进行侮辱。你邻居的行为已经侵犯了你的名誉权。你可以和他协商,若不成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
三、课堂小结: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即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不可辱,我们在维护自身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同时,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侮辱,诽谤等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受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2、识记重点内容。
五、板书设计:
含义
表现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
内容 重要性
含义 作用
名誉
名誉与名誉权 名誉权
含义 主要表现 侵权行为及后果 维权方式
第四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常州翠竹中学 吴菁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明确法律保护人格尊严和名誉权。、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能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的义务。【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和相关法律书籍。
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事例分析:
(1)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2)孙天帅拒不向韩国老板下跪 请学生围绕这两则事例展开讨论(1)“乞丐有尊严吗?”(2)你如何看待孙天帅的行为?
讨论目的: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总结: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人格尊严不可侮,侮辱者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1、图片展示:《感动中国》2005人物
活动:请学生介绍他们的事迹并说说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人物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小结: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每个人一生都处在这种评价中,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获得经济利益。
2、出示案例(见教材 36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品行优良者就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2)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
小结: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各国法律毫无例外地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展示民法通则第101条: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3、出示案例(见教材 38 页)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理由是什么?
(2)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小结: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结:尊严是一个人支撑信仰与生命的骨架;尊严是一个民族永不下跪、永不屈服的铁骨;一个民族只有人人都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个民族才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不可战胜的民族。
第五篇: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政治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荣誉权;明确公民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能力目标:
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荣誉权的行为。提高依法维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珍惜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懂得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名誉。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教学重难点
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教学过程 材料投影:(《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译:读书人宁可死,也不能接受侮辱,形容宁死不屈的节操。)不食嗟来之食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
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
一、人格尊严不可辱 1.什么是人格尊严
教师:尊严,通常与人格的尊重相联,以相互间的尊重为前提。尊严,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不容冒犯。拥有尊严的人,是做人有原则的人,是有骨气的人。他不因饥饿而食嗟来之食,不因位卑而委身于权贵,不因力单而为强暴屈服。维护尊严的人,都是自尊心、自信心极强的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求。
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板书:2.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人格尊严权集中表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我们先学习名誉权。导读:P35有关信用审查制的小字资料。教师:请同学们边看边思考,用自己的话谈谈人格尊严权中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板书:
二、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学生:名誉就是名声,材料里是大家对市民信用信誉的评估,名誉越好,贷款越容易等。
教师:信誉是一方面,还有什么?
学生:还可以是品德、才干、声望等社会评价。
教师:那好,请同学们再看看书,给人的名誉下个定义好吗?
学生: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教师:很好。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者也对他人进行评价,每个人一生中都处在这种评价中,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如诚实、正直、善良、聪明等等,有了好的名誉,也就有了人的尊严,因为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板书:1.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学生齐声:袁隆平
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板书:2.公民享有名誉权的意义
袁隆平同志为什么被大家甚至世界所尊重,你能讲讲你所知道的他的事迹吗? 学生答略。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品行优良者并不总是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请看教材P36-37《大江的委屈》。讨论:
(1)小明侵害大江名誉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1:大江很伤心,人格尊严被侵犯,而且较委屈。学生2:周围同学可能议论指责大江,友谊受损。
学生3:和睦团结的班风受到影响,大家彼此缺乏信任等。(2)你对同学们的议论有什么看法?
学生1:大伟和小辉的看法不对,小敏说得对,小明的行为既不道德又违法。学生2:小明应公开道歉,他肯定违法了。
学生3:大江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小明若知错改正,可以宽容;若不知错,大江应该依法维权。
教师:同学们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人格尊严分为自尊和他尊两个层面,人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侵害名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我们要与侵权行为作斗争。板书:3.与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作斗争
侵害名誉的行为会给个人、集体带来危害。
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名誉权被侵犯的事例吗?
学生1:上次同桌的钢笔不见了,他硬说是我弄丢的,后来又说是我偷的。还好最后找着了。
学生2:电视上播过,村长竞选过程中,有个候选人到处造谣惑众,说对手的坏话,被抓了。
教师:侮辱,诽谤等侵害名誉权的行为,轻则违反道德舆论的谴责,重则触犯法律,承担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P39超市事件后思考: 1.保安的所作所为错在哪里? 2.若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学生答略。
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欣赏:
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 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 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
──华盛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四框的内容,是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学好本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因此,本框内容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下一步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坚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的问题情境及图片展示,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使学生认识我国资源的严峻形势,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成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小战士。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积极行动。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点: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3、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二、学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环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理念:要充分利用视频案例、图片展示、文字材料等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联系时事热点问题及当地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观点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四、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教材、教师钻研教材,师生共同搜集资料编制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自学探究。(2)搜集素材,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用品,知道都是什么做成的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用品都是自然资源做成的,那么,如何认识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呢?人类应该如何正确的利用自然资源呢?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现状如何?我们在利用资源时,有没有对环境造成危害呢?社会的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内容。探究新课:
(一)我们共有的家园(课件展示)
1、资源和人类的关系如何?当今世界的资源状况是怎样的?(课件展示)学生看书后回答:略。
2、教师提问: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创设情境:(课件展示)
① 我们小学课本中学习过这样几句话:“我们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②我国人均耕地是世界的1/
3、淡水是世界的1/
4、森林是世界的1/
6、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多排在世界人均的100名左右。提出问题: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指导:(略。)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我国既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一个“资源小国”,资源短缺的矛盾尤为突出。这是我国资源的重要国情。学生阅读材料,认识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要从人口增长过快与资源不足方面引导学生。教师课件出示结论:矿产资源储量有限,开发利用不科学、损失严重。(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民谣,并互相传阅。(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
(2)森林砍伐、植被破坏、“三化”面积增加。(课件展示)学生阅读材料。(3)、生物多样化受到严重破坏。(课件展示)
教师: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生阅读材料(略)。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识的时间及含义和要求 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教材P61 教师: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各抒己见。课堂练习: 单项选择题:
1、我国是个“资源小国”,是针对我国资源的()而言的。
A结构性短缺
B分布不均匀
C人均占有量少 D浪费严重.2、世界人均耕地4.05亩,我国只有1.16亩。我国已经利用的沿海滩涂和内陆水面不足 10%,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也只有6%。材料说明()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形势。②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③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④我国资源利用率不高
A①②④
B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3、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用垃圾发电。你认为垃圾发电的意义有()①消除污染、改善环境。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经济发展。③保护资源和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④满足人民对资源的需求。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材料一:2004年4月8日,公务员颁布《关于开展节约资源活动的通知》,决定2004――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水和耕地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
材料二:节约资源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生活中循环利用废弃物,是节约的有效途径。近日,在上海街头出现了一种新型垃圾筒,就是运用技术手段将废弃的纸张、塑料等合成制成的.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指出我国资源方面的国情.(2)、分析“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3)、在我们周围有那些浪费现象,请列举。(4)、为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加快节约社会的建设,应该怎么做? 课堂总结:课件展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