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解释》教案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
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
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
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一、初步理解什么是解释
1、创设情景,初步了解什么是解释
师:今天我们科学课要学习(教师先用手揉了揉腹部,紧接着紧紧地捧着腹部,蹲下,掏出纸巾擦额头,一脸痛苦状)。
师:刚才是老师表演的一个情节,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老师用纸巾擦额头上的汗。生:我看到老师手捂着肚子。
生:我看到老师蹲在地上。
生:我看见老师一脸的痛苦状,好象很难受。
师:哦。这是刚才同学说的,是同学们所看到的老师的一些现象(板书:看到)。那你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想到老师怎样?
生:我想老师可能是生病了。
生:我想老师可能是肚子痛。
生:我想老师可能是吃坏了肚子。
生:我想老师可能是昨天晚上受凉了,所以肚子痛。
生:我想老师可能是早上没有吃早饭,是肚子饿了,很难受。
生:我想可能是老师身体不好。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看到的情况,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了(板书:想到)。
【评析、思考】改变了教材上以“五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引入的做法,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教师表演的一个小品切入,展示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情节,学生的兴趣浓积极性高,也有话可说,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可见,根据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素材的选取能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师:大家都观察得很细、说得也很好,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接下来,老师再让你们看一样东西。
2、出示脚印图,做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挂出脚印图,从右向左逐步展示)
师:这是雪地上的小动物的脚印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大一小两行脚印。
生:我看到了小脚印在上方,大脚印在下方,小脚印多,大脚印少。
生:我看到的好象是鸡的脚印。
生:我看到小脚印密,大脚印疏。大脚印好象向上走。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说得很好,这图上大脚印和小脚印之间还有点情节呢,大家继续看。
(教师继续向左展示脚印图,出现全图)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中间的脚印大小交替在一起,显得很杂乱。
生:我最后只看到了大脚印,看不见小脚印了。
生:我看到大脚印少了。
师:你能说得更清楚一些吗?
生:我看到有一段大脚印稀了(师让生上前指出来)。
生:我看到的是一大一小两个小动物,大动物奔向小动物。
师:你看到大、小动物了吗?
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这样说呢?
生:我是从脚印看出来的。
师:哦,他是从脚印想象出来的,现在老师要你们将看到的现象说出来,不是说想象,行吗?
生:行。
生:我看到大脚印是向小脚印的方向去了。
生:我看到中间的脚印非常乱,有点看不清楚。
生:我看到前一段大脚印不规律,最后的大脚印又比较规律了。师:刚才大家所说的,是大家在图上看到的现象,也就是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事实(板书:事实 现象)。那你根据这样的事实想象,这里可能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了?
生:我想是有一只大鸟和一只小鸟,它们都在雪地上走,大鸟看到了小鸟,就向小鸟奔跑过去,经过一番打斗,大鸟把小鸟给吃了,大鸟吃饱了以后得意洋洋地走了。
生:我想是一个猎人在打猎,他看到了一只野鸡,在雪地上奔跑,他就开了一枪,猎人的助手迅速地奔跑过去,将猎物给叼回来给猎人了。
生:我想是雪地上有一男一女,女的脚印小,男的脚印大,男的向女的奔跑过去,与女的跳了一场交谊舞,然后将女的背在背上走了。
(师生众笑)
师:(微笑)他说得挺象那么回事的,想象力丰富,可能电影看多了。还有吗?
生:我想是一只大鸟和它的一个孩子,孩子走丢了,妈妈在找呀找,终于看到了,妈妈立即向小鸟奔跑过去,也孩子一番亲热以后,妈妈背着孩子高兴地回家了。
生:我想是一只动物看见了一只小鸟在雪地上跑,动物立即跑过去想吃掉小鸟,小鸟机灵地躲来躲去,最后一拍翅膀飞走了,动物只能灰心丧气地找另外的食物去了。
【评析、思考】以逐步展开脚印图的形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有了一定的次序性,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大一小两种脚印之间的情节联系,学生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内容就丰富多了,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为理解解释是对事实与事实之间关系的说明打下了伏笔。
师:大家刚才根据看到的脚印,对这些脚印的关系进行了推理和丰富的想象,说明了这一大一小的动物之间的关系。大家所说的总结起来有一是打斗,二是友爱,三是飞走„„那刚才你们观察到的与想到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看到的是事实,想到的是对看到的事实进行想象,说明关系。
生:看到的是已经明确表现出来的,而想到的是通过看到的,是不明确的,让我们去联想的。
生:看到的是真实的,想到的是我们自己的想法,不一定真实。
生:看到的和想到的有一定的联系。
师:有一定的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你能说说吗?
生:想到的是通过看到的来联想的,没有看到的我们就不能很好的联想,想到的是深层次的。
生:看到的是实际存在的,是事实,想到的是我们的猜想,是推断出来的。师:刚才大家都说得很对。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现象(事实)(板书:现象、事实),如老师捂着腹部,脚印的大小、脚印的疏密。通过对这些观察的现象(事实)进行思考、分析、判断,对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原因进行说明,关系进行推理,规律进行说明(板书:推理、说明),如,老师怎么啦、一大一小动物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就是解释。今天我们就学习《解释》(板书:解释)
二、运用知识经验做出合理的解释
(师出示实验器材,滴管,两只烧杯,一只装有200毫升凉水,一只装有200毫升温水)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这是两杯体积基本都是200毫升的水,所不同的是一杯凉水,一杯温水。我们要用两支滴管各向两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要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
注意,实验前老师有一个要求:要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一滴墨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那就从课桌抽屉里拿出实验篮,组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大家开始吧。
【评析、思考】将教材上的比较复杂的“做彩色水点实验”改为这样简单易行的实验,既增强了实验观察的效果又减小了学生实验的难度。特别是教师在实验前将对比实验的相关要求作了具体的说明,另外,教师还设计红、蓝两种墨水进行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相异的实验中找到相同点,为解释提供了另一个证据。
(老师为每组添加热水,学生实验、观察)
师:好。大家都坐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观察到的结果。注意说清楚你们用了什么颜色的墨水,是凉水杯还是热水杯中出现怎样的现象。
生:我们组是用的蓝墨水,我们发现凉水杯中的墨水化得快,热水杯的墨水沉到了下面,化得慢。
(许多学生纷纷举手,甚至插嘴:不对不对)
师:别急别急,我们认真听完别人的发言再补充。其他蓝墨水的实验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也是用的蓝色墨水,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与他们不同,我们是热水杯中的墨水化得快,凉水杯中的墨水化得慢,还沉到了杯底。
师:对蓝色墨水的观察现象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他蓝色墨水组赞同哪种看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
生:我们也和第二种的一样。
生:我们也是热水中的墨水化得快。
师:那红色墨水组的现象呢?
生:我们用的是红色墨水,我们发现,热水中的红墨水化得快。师:其他红墨水组呢?
生众:我们都是热水杯中红墨水化得快。
(师转向第一位学生)师:你对你们的观察结果再看看呢?
生:(看了看)现在颜色一样了。
师:哦。与别人的结果不一样也没什么关系,科学家在做实验时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观察结果的,你们可以在课后再按实验要求做一做,看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行吗?
(生难为情的点了点头)
师:刚才大家实验时是以同样的高度、同时滴入一滴墨水,大家大多看到了热水中的红墨水或蓝墨水化得快,那你们怎样解释这样的现象呢?
(小组讨论)
师:那组先说一说。
生:我们组认为,可能是热水杯的容易将墨水溶解,凉水杯中的水溶解墨水的速度慢。
师:不知道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他们强调了什么?
生:他说是我们组认为。
师:(伸出大拇指)很好,他听得真认真真细心。这是他们组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一定代表其他组的解释,为此,他们特意加了“我们组认为”五个字来说明,不错。那其他组的解释呢?
生:我们组认为,热水能够促使物质溶解得快,冷水溶解物质慢。
师:我们刚才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但是不是正确呢?我们一次实验能不能就能说明呀,是不是就用墨水就能说明呀?(生:不能)对。为了使我们的解释正确,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事实(证据)来说明,建议你们课后查一查资料,再做一些实验,如用牛奶、酱油等其他液体来做做实验。有了更多的事实证据以后,我们才能作出更正确的解释,得出正确的结论。(板书:合理 正确)
【评析、思考】充分让学生进行表达,并相机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好处。
三、理解事实与解释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让学生观察,先观察好的一个面,慢慢转向烂的一面。)
师:大家刚才看到了苹果,对于这只苹果有7句描述的话(出示贴到黑班上),你们思考一下,这7句中哪几句是事实?哪几句是解释?我们每组都有一张记录卡,小组讨论,填好记录卡,等会我们进行交流。
(小组讨论,填写记录卡)
师:讨论好了吗?请将你们的记录卡贴到黑板上来。
(各组将记录卡贴到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前三句话“苹果表皮渗出了水”、“闻起来有异味”、“捏上去发软”是事实,而后面的话是对苹果烂的原因的说明,是解释。
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认为前四句话是事实,后三句是解释,是对苹果烂的原因的说明。
生:我们认为前三句和最后一句话是事实,而中间的三句话是解释,是对苹果烂的原因的说明。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法,我认为最后一句话是解释,因为苹果表面的细菌是看不见的,我们说“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实际上是在看到苹果腐烂后作出的一种推理和解释。
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再听听其他小组的意见。
生:我们认为前四句话是事实,最后三句是解释。
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因为“苹果表面渗出了水”可以用眼睛观察出来、“闻起来有异味”可以用鼻子去闻、“捏上去发软”可以用手去摸、“室温有30℃”可以测量出来,这些都是事实,其他的只是对苹果腐烂原因的分析,是解释。
生:我认为“室温有有30℃”是解释,是对“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这个解释的继续,所以也是解释。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如果说温度高是苹果变坏的原因,那为什么不说室温是
40℃、50℃或60℃,而说是30℃,可见30℃应该是测量出来的,应该是事实,而不是解释。
师:其他同学对这句话怎样认为呢?
生:我们认为室温有30℃是看室内温度计得到的,应该是事实。
师:其他同学呢?(没有人发言)看样子大家目前都认同“室温有30℃”是事实了。好象刚才对最后一句话也有异议的。谁来说一说?
生:我们认为“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是对苹果腐烂的说明是解释。
生:我们认为“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是通过显微镜看到的,是事实,不是解释。
师:那你们是显微镜来看过这个腐烂的苹果,发现苹果上有细菌了吗?
生:虽然我们没有看到细菌,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变质的面包是因为霉菌的入侵,为此发现了青霉素、红霉素、黄霉素等,而且这些发现也用到了医学上了,我们生病有时会在医院里打青霉素针,所以我们认为“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是事实。如果苹果没有细菌或者霉菌的破坏,也不会出现腐烂的,科学家对“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是苹果腐烂原因的解释是正确的,可以认为是事实。
师:他们说得有理有据,知识面比较广,平时大概看书也比较多,老师表示赞同,正确的解释可以认为是事实。那苹果腐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生:如果苹果一部分是平滑的,而另一部分瘪下去了,那可能就是捏来捏去或者苹果相互挤压造成的。
师:那“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这个解释就
生:不正确了。
师:如果苹果是单独装在箱子里的,没有挤压,但它也腐烂了,而且表面也没有瘪痕,那么“苹果变坏是因为捏来捏去”的解释就
生:可能也不正确。
师:看来,当苹果确实是因为温度太高而腐烂,那“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这种解释就是(生:正确的)那这种解释也就变成了(生:事实)但是,如果这个苹果是因为挤压的,那“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这个解释就不是(生:事实)。
所以,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在获得充分证据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思考,得到正确的解释。而正确的解释也可以成为事实。
(板书:不正确 继续观察、实验、思考、分析)
【评析、思考】在这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7句话当中哪几句是对事实的描述,哪几句是对苹果腐烂的解释,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正确的解释又可以作为事实的辨证法教育。
四、认识到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正来完善的
(师出示一袋饼干)
师:这是什么?
生齐:饼干
师:我们都看到了饼干,现在大家肚子都饿了,要是吃上一块,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呀。(生众笑,有几个学生在使劲咂嘴)
师:那么正常人是怎样看到饼干等这些物体的呢,也就是说,你对看到物体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生:我认为是眼睛中发出一种光到物体上,就看到这个物体了。
生:我认为是物体的光线反射到眼睛中,在眼睛的视网膜上成像而被看到了。
生:我反对,那为什么晚上还能看到物体呢?
生:晚上有月光呀。
师:哦。不错。还有谁说一说?
生:是物体反射光线到眼睛中,眼睛看到了物体。
师:“正常人的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这个解释有五种解释,请大家看看科学家们做出了哪五种解释。看书P58。
(下课铃响)
师:这五种解释经历了很多年代、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每种解释在当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你更同意哪种解释呢?我们课后可以继续查阅资料来了解。但不管怎样,看了这些资料,我们应该知道到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的。
(下课)。【评析、思考】充本环节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一个科学的结论其实就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解释;而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则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总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打破教材编排,设计了教师表演腹痛的小品,让学生说现象说猜测,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用自制的比较大的雪地脚印挂图,在教学时,从右往左逐步展开,随着图的全部展开,两种脚印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故事情节,学生观察到的和想象的内容就丰富,提高了教学效果。实验改成了学生容易做的一个对比实验,在同一高度,同时向两个都装有200毫升的凉水、温水的杯中各滴入一滴墨水,还特意将相邻的实验组中一组用红墨水,一组用蓝色墨水,学生通过观察,明确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与水的温度有关,与墨水的色相无关,说出自己的解释。所有这些都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知识结构顺应学生的认知结构,遵循学生的认知的规律和学习规律,体现教师“用教材教”的创造性劳动,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具有整体性和建构性。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志趣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二篇:八上解词
八上解词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业已:已经。
绥靖:安抚,平定。
2、编算:方言。文中有计划、盘算的意思。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伛:弯腰曲背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
10、闯码头:外出到城里谋生 挂花:负伤流血。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仄zè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4、箧qiè:箱子。
5、朝圣:宗教徒朝拜宗教圣地。
6、谋死:谋杀
切切察察:模拟细碎说话声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顺顺流流:顺当 辟头:开头 全体:全身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图赞:写在画图或图页上的赞美诗
7、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赋闲:失业在家。勾留:短时间停留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拭:擦
颓唐:衰退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已:停止,文中是控制的意思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唯:只是 大去:与世长辞,一去不返,这是对死的委婉说法。
8、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9、塌败:塌陷破败。凑合:将就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11、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12、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毫、厘:计量的小单位。
13、胸中有丘壑:设计者和工匠师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构思布局。嶙峋:枯瘦的样子。
14、琐:连环形花纹
15、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16、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只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17、18、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的过程。
潮汐:本意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指海潮。
19、归咎:归罪
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啸聚山林:旧指盗贼盘踞山林。啸聚,形容其互相呼叫,拉帮结伙。
20、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衰减:减弱,减退。
第三篇: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华东
师大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解直角三角形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仰角、俯角的含义,准确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同学们的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体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仰角和俯角的概念.【教学难点】
能解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Bc,小明站在离旗杆10米的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α=52°,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Bc的高度了.(精确到0.1米)
你知道小明是怎样算出的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想要解决刚才的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教学说明】学生观察、分析、归纳仰角、俯角的概念.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小明是怎样算出来的.【分析】在Rt△cDE中,已知一角和一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即可求出cE的长,从而求出cB的长.解:在Rt△cDE中,∵cE=DE•tanα=AB•tanα=10×tan52°≈12.80,∴Bc=BE+cE=DA+cE≈12.80+1.50=14.3(米).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4.3米.例如图,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32.6m,从点A测得点D的俯角α为35°12′,测得点c的俯角β为43°24′,求这两个建筑物的高.(精确到0.1m)
解:过点D作DE⊥AB于点E,则∠AcB=β=43°24′,∠ADE=35°12′,DE=Bc=32.6m.在Rt△ABc中,∵tan∠AcB=,∴AB=Bc•tan∠AcB=32.6×tan43°24′≈30.83(m).在Rt△ADE中,∵tan∠ADE=,∴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Dc=BE=AB-AE=30.83-23.00≈7.8(m)
答:两个建筑物的高分别约为30.8m,7.8m.【教学说明】关键是构造直角三角形,分清楚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解决.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一只运载火箭从地面L处发射,当卫星达到A点时,从位于地面R处的雷达站测得AR的距离是6km,仰角为43°,1s后火箭到达B点,此时测得BR的距离是6.13km,仰角为45.54°,这个火箭从A到B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精确到0.01km/s)
2.如图所示,当小华站在镜子EF前A处时,他看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45°;如果小华向后退0.5米到B处,这时他看到自己的脚在镜中的像的俯角为30°.求小华的眼睛到地面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3≈1.73)
【答案】1.0.28km/s
2.1.4米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何体会?
2.这节课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布置作业:从教材相应练习和“习题24.4”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本节课从学生接受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了学生最熟悉的旗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探索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索知识,逐步把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学习方法,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第四篇:九上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公开课教案
典型课例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东至县官港高级职业中学 冯松胜
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锐角三角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的基础上加以定义的, 在学习概念之后又用于解直角三角形, 不仅是知识的循环, 还突显出三角函数在实际测量中的重要作用, 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 就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本节课内容就是介绍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是三角函数知识运用的最基础的部分.因本节课内容较简单, 故采用“问题—自学—研究”的方法, 总体思路是教材让学生看, 规律让学生找, 道理让学生讲, 例题让学生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且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动脑、动手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素养。本节课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本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中几个元素间的关系,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本课的学习作知识预备,然后让学生通过什么条件下可以解直角三角形的探究,体现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2.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想像空间,鼓励每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到活动和实践中来。教学中将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学习方式贯穿数学学习的始终。
3.认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自始至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提出问题,让学生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教学过程的开放,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 会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问题 - 自学 - 研究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互动)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生: 6个: 三个角, 三条边)2.Rt△ABC(∠C=90°)中, 除了直角外, 还有几个元素?(生: 5个: 边a, b, c 和角∠A,∠B)3.a, b, c, ∠A,∠B这5个元素中有哪些等量
关系呢?(生答)
分类: 三边之间关系: a²+b²=________(勾股定理)锐角之间关系: ∠A+∠B=________(互余)
边角之间关系: sinA=________, cosA=________, tanA=________, sinB=________, cosB=________, tanB=________(引导学生填写)有了这些关系, 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 已知其中两个, 是否可以求出另外三个元素呢? 二 探究新知
请同学们先阅读教材第91-92页, 回答下列问题:(约5分钟)1.你认为本节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你认为本节内容重点要掌握什么? 请5个同学谈谈自己看法, 点评后,再提出下列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后, 在鼓励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生答师板书)在直角三角形中, 除直角外, 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 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什么条件下可以解直角三角形? 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 是否知道两个元素, 就可以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了? 生: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除直角外)(请学生思考回答后, 并请举例说明已知两个元素中至少有一个是边,不能都是角的道理)例1.在Rt△ABC中, ∠C=90°,∠B=42°6',c=287.4解这个直角三角形.(互动)分析:1.本题已知什么? 所求的元素有哪些?(生:已知三个元素∠C=90°,∠B=42°6',c=287.4, 所求的元素有∠A, a, b)2.求哪一个元素最简单?(生:另一个锐角A, 利用锐角互余)3.边a, b与已知边c和∠B有什么关系? 如何求?(生:由cosB= sinB= 得a=c cosB b=c sinB)思考: 求出a后求b还有哪些方法? 求出∠A后, 能否利用∠A求出a, b ?(生:求出a后, 还可以由勾股定理求b, 求出∠A后, 可由sinA= 求a, 由cosA= 求b)师:在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果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原始数据计算,并且可以减小误差;在计算时,应尽量避免开方运算。
板书解题过程.解:(1)∠A=90°-42°6'=47°54´
(2)由cosB= 得 a=c cosB=287.4×0.7420=213.3(3)由sinB= 得b=c sinB=287.4×0.6704=192.7(互动)思考交流: 小结“已知一边一角,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先求另外一角,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边.练一练:做课本P92练习第1,2题(请两学生上黑板板书), 教师点评后提问: 小结“已知两边, 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互动: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师点评: 先求另外一边, 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外两角, 或先求一角,利用互余求另一角.师:解直角三角形在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利用它求三角形面积.例2.如图 在△ABC中, ∠A=55°,b=20cm, c=30cm.求三角形的面积(精确到0.1cm²)(互动)分析思考: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S= ah)2.本题已知什么, 待求什么?(已知底, 待求高)3.如何作高线? 有几种方法? 每一种方法是否都行?(生:可作AB边上的高, 也可作AC边上的高, 这里只有作AB边上的高才可以)4.这里求高, 属于哪一类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生:已知一边一角, 解直角三角形, 只要求出另一边)(让学生先写出解答过程)
(师板书)解:如图, 做AB边上的高CD 在Rt△ADC中, CD=AC﹒sinA=b﹒sinA 则△ABC的面积= AB CD= bc﹒sinA 所以当∠A=55°,b=20cm, c=30cm.时,有 S = bc﹒sinA = 20×30×sin55° = ×20×30×0.8192=245.8(cm²)教师点评: 本例得出S = bcsinA,(可作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探讨: 三角形的面积是否可以用a,c以及夹角B或a,b及夹角C表示呢?(课后思考)三 巩固练习
做课本P92练习题第3题
先请同学思考并说出解题思路, 再上黑板板书.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有哪些收获和疑惑?(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归纳后, 教师点评: 1.如何利用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去求其它元素, 以及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2.要多观察, 多思考, 多归纳总结, 发现规律.五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课本P101 A组第1, 8题.2.选做题: 写出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中, 两个已知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求另外三个元素的所以情况结果.六 板书设计
25.3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 概念 1.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 2.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关系 3.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关系 4.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二 例题
例1 —————— —————— —————— 例2 ————— ————— —————
第五篇:《情真意切释猜嫌》(上课教案)
《情真意切释猜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激发学生兴趣,希望重读《红楼梦》。
2、结合个性化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掌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开谈不说《红楼梦》,谈尽诗书也枉然”。《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小说的一个巅峰,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古今中外对它的评价都是极高的。其实在座的同学们也对《红楼梦》并不陌生,我们初中学习过《香菱学诗》,高中学习过《林黛玉进贾府》,相信大家对红楼梦或多或少有些了解。
1.知识小测试:考考你对红楼知多少?(课件展示)2.《红楼梦》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呢?(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展示课件):《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是一部集园林、绘画、服饰、饮食、医药、诗词歌赋为一体的文学巨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古代小说的集大成者,它塑造的金陵十二钗已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位美丽女性,看两首《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的判词,猜猜她们是谁?(展示课件:判词)
解说:“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 “林黛玉”。一条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魂归离恨天”)
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出闺成大礼”)
3.林黛玉和薛宝钗——红楼群芳中异彩高标的两奇葩,谁能说说她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的身世背景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皇商和贵族的结合、一个出身于一个已衰微的封建家庭并寄人篱下。一位性格比较外向、沉稳,合于礼教。一个性格比较内向、警惕戒备、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自矜自重。那么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都深爱着宝玉,她们之间的关系是微妙复杂的。
我们都知道宝钗非常善于处事,元春从宫里送出的灯谜本不新奇,她故意只说难猜;贾母要她点戏点菜,她就专点热闹戏文和甜烂食品;金钏被逼自杀,她为了安慰王夫人,反说金钏糊涂。薛宝钗格外用力地取悦贾府的统治者。她的为人,早已获得贾府上下的普遍赞许,而黛玉因为寄人篱下性格上有一点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设防,所以难免给人有点尖酸刻薄的感觉。贾府的上上下下对宝钗都非常的认同,但对黛玉则颇有微词。再加之黛玉知道宝钗有一个金项圈(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正好和宝玉的通灵宝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相配,这就更让深爱宝玉的黛玉有些妒意了。所 以这两个性格迥异、身世不同的人物她们之间是有隔阂、有矛盾的(这从黛玉自责的语言中看出)。
在红楼梦的第45回中作者正是把这个矛盾双方放在一个情节当中演绎出一段互剖金兰语的故事,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段选文。(展示课件:课题、写作背景)
二、设疑解题
选文后面注释说文章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编者却给选文加了一个《情真意切释猜嫌》的题目,文章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教师提问:1.“猜嫌”从何而来?2.如何“释”,怎见得“情真意切”?3.从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
三、文本自主探究(认真读选文)
师问1:选文当中宝钗是在黛玉怎样的情形下去 “释猜嫌” 的?(学生结合林黛玉的处境和心境来回答自由回答)
师问2:能不能把表现这些处境和心境的语言读一下?
板书:
处境
心境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从刚刚的赏析中我们知道黛玉正在病中,加之前面我们作为全文的介绍到作为人物的分析我们大家都说了黛玉她寄人篱下、身世孤苦、加之这个时候又犯病而且比往日更重了。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女孩子她当时的心境会是怎么样的呢?
师问3:正如同学们说的 黛玉她既盼有人来,但是有人来看她时为什么聊不了几句她又觉得很厌烦了呢?(心情不好同时感觉没有一个真心朋友的到来,这就是黛玉当时的心境。)
师问4:黛玉在前面与任何来看她的人说不上三两句话就厌烦了,可是在文章的最后对看望她的宝钗她却发出诚恳的邀请:“晚上再来和我说几句话儿”。
从厌烦到诚邀这样一个情感变化是如何达成的?为什么黛玉在经过与宝钗的一段对话交谈后,情感上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明确: 探病,推心置腹的拉家常)
小组讨论:宝钗为了“释猜嫌”,她是怎样做的呢?(主要体现在对话上,注意过程)
教师引导:黛玉宝钗共说了几次话,谁的话说的最长,那一段说的最长,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不能只是粗疏的看过,应注意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细节,注意说话前有没有代表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的词等。(生自由回答:)宝钗
1、宝钗道:“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明确:宝钗原为探病而来,两人说话自然先从病说起。妙就妙在宝钗说病并不先言病症,再说病因,以显示自己的才智;而是先从关心黛玉的身体(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体贴黛玉的处境(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出发,提议再请一个高明的人来瞧一瞧。这番话语自然极易入耳入心。有了这番铺垫,下面的关于药方、饮食的建议,也就更加显出了情真意切。
2、宝钗道:“这个药方当中人参和肉桂略显多了。”
明确:首先真正的关心体现在药方我都仔细看了,同时里面多什么少什么我很清楚我要告诉你这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同时也表达出宝钗的渊博的学识。
3、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
明确:宝钗可是主动跟黛玉开玩笑。黛玉这个人是不能轻易开玩笑的,很可能一个小小的玩笑能让她苦上半天的,可是平时说好很注意的宝钗在这个地方却和黛玉开了以个很有趣的玩笑,体现两个人的关系确实是拉近了。宝钗情真意切的关怀让黛玉心中的猜嫌涣然冰释。这番玩笑的话语正是二人心心相印、情同姐妹的反映。
4、通过宝钗说“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等。
明确:这是怎样的一种友情啊,如果开头说这样的话,我们觉得宝钗可能有点虚假,但是当她们情感逐步拉近的时候再说出这样的话来,我们觉得宝钗这个人简直就是太会体贴人了。宝钗的这番话语字字句句情真意切,关爱体贴之情溢于言外,将宝钗的细心、善解人意完全表现出来。
黛玉
我们知道黛玉这个人啊平时很少跟人长篇大论的交谈,毕竟她是一个比较自闭自守的人,但是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发现最长的一段话是谁说的呢,黛玉。
师问5:黛玉最长的一段话有几个层次呢?
明确:至少有三层:
1、自责
2、赞美
3、袒露内心的痛楚、身世的孤苦。
师问6:那一句体现了自责了?(生自由回答:)
师问7:黛玉这么清高的一个人,却在这么短短的几句话当中面对宝钗责备自己四次,可见她内心对宝钗的感激和愧疚。除了自责之外,实际上还有对宝钗的夸奖,文章是怎么说的呢?(生自由回答)
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这短短的一段话包含这对宝钗的几次夸赞,同时还包含这对自己孤苦身世的叙述。黛玉的身世是很孤苦的,她是不轻易和别人说的。因为她的性格有封闭、有保守、有一种自我保护,她不愿意向别人袒露心扉,但是在这个时候却向宝钗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全部呈现出来。那么这个地方就体现出黛玉的的确确是被宝钗的真情所感化了,她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真正的朋友,找到了真正的友情,才使得黛玉能够坦诚地敞开心扉。
小结:通过对以上分析,我们看以感受到人物个性化语言的魅力了,在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黛玉的语言没有了其他地方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尖酸刻薄,而更多的是那种坦诚、一种自责,一种温情脉脉的倾诉内心。宝钗在这里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圆滑,深沉,取而代之的是那种细心,真挚姐姐般的关心话语。正是由于她们二人的这种情真意切的语言才使得双方各自敞开心扉,冰释前嫌。
师问8:从哪里可以看出“猜嫌”已“释”呢?
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黛玉与宝钗共说了几次话,每一次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是不是一样的呢?(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梳理(展示课件):情态(道、叹道、笑道、忙笑道)。情感(感激赞美,自责,敞开心扉,高兴),黛玉从厌烦到叹息到笑到诚邀,表现出一种情感的拉近,心灵的贴近。这也正是文章发展的一个脉络
在这样的脉络发展当中两位女主人公她们的心灵逐渐的贴近,正体现了我们这段选文所取的名字“情真意切释猜嫌”。正是由于这两个人的真心相待,真诚实意猜嫌才能 够被化解的。
补充:40回之前,林黛玉对薛宝钗是十分嫉妒的,不时尖刻的挖苦她和宝玉的关系(尤其薛宝钗刚来之时),但薛宝钗一直不以为意,逐渐自己也不好意思,继而在不断冲撞中黛玉逐渐认识到薛宝钗的见识、处事、学识确实都比她要高,而且很有度量,就开始由妒到敬到服(45回薛宝钗告诫她不要看那些艳诗杂书,黛玉心中暗服足以证明)。事实上到50回之后,两人的关系已经很好,形同姐妹,已经完全没有了宝钗刚来时的那种水火不容的状态。
师问9:总结一下在这段文章当中宝钗和黛玉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生自由回答:)老师适时点评引导:黛玉已经完全敞开心扉,对宝钗的她的态度,她的性格是率真坦诚的,没有一点尖酸刻薄的味道,跟平时大家对她的印象完全不同。作为宝钗也是一样,她平时也不肯多说一句话生怕做错了什么事情,因为这个人是城府较深的人,相对于黛玉而言她显得成熟稳重得多,但是在这个时候她甚至主动和黛玉开玩笑,体现了她的宽容体贴。
(板书)。正是由于她们这样一种人情美人性美使得对方的心理防线彻底被化解了。
四、教师总结梳理全
文明确小说阅读方法:经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了文章表现出黛玉生病时所体现出的处境与心境,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环境;同时我们共同梳理了文章体现出来的脉络,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节;那么性格特征是谁身上的呢,是人物。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背景是人物生活和情节推进的一个基础。
2、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和过程,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历史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只有当我们懂得阅读小说的方法之后,我们以后在阅读其他小说的时候才能事半功倍。
五、布置作业:
对于黛玉和宝钗二人的评价,历来研究家们是众说纷纭的:
1、黛玉真而宝钗伪,黛玉直而宝钗曲,黛玉亲而宝钗疏,黛玉热而宝钗冷。
2、黛玉一味痴情,心地偏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宝钗却是有德有才。
3、谈恋爱自盼黛玉,找妻子还须宝钗;掉眼泪自为黛玉,鼓掌喝彩还向宝钗。
4、黛钗是“双峰并峙,二水合流”,她们名虽两个,实为一身。
在座的同学们心中肯定也自有一个黛玉和宝钗,一千个人也有一千部红楼梦,我们去阅读红楼梦,去走进红楼这个无尽的宝藏,并以“我眼中的黛玉/宝钗”为题写一篇文章。
(同学们在阅读红楼时可以注意留心这几个章节8、19、27、32、45、63。)
《红楼梦》这部巅峰之作,我们今天学习探讨的也不过是其冰山之一角,希望大家能够带着《林黛玉进贾府》和对本文的印象真正的走进曹雪芹的红楼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