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量及计算教案(定稿)
热量及计算 教案
李荣洲 2006.4.15
知识与考点:
1.知道热量及其单位 2.知道燃料的燃烧值 3.理解比热的概念
4.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5.理解计算热量的公式
知识点讲解: 一.燃料的热值
1、定义:质量为1kg的某种物质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就是这种物质的热值。
2、单位:J/Kg
3、意义:如q烟煤=2.9×107 J/Kg 表示:质量为1kg的烟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2.9×107 J。
4、应用:Q=mq
例题:有的航天器、火箭发动机用氢作为燃料,这是因为氢气的___很高;烧1m3的煤气约能放出3.9×107 J的热量。如某市管道煤气收费标准为0.87元/m3,有一户一个月内烧煤气消耗了1.17×109 J的热量,这个月就交煤气费___元。
二.比热容 知识要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l℃时所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强调:(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l℃吸收的热量相等,也等于它的比热.(2)比热的单位由热量,质量和温度三个物理量的单位组成,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3)比热是反映物质热量特性的物理量.它表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或者说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性质。
2、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3、意义:如q水= 4.2×103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l℃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4、应用
例题:农村育秧时,常常要在傍晚时向秧田中灌水,白天往往又要放掉一些水,这是因为水的()
A、密度大
B、比热容大
C、温度高
D、热膨胀大
解析与说明:水和其他物质在质量相同,吸收或放出相同热量的情况下,由于水的比热大,所以水的温度变化小.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的气候特征,就是因为水的比热比泥土、沙石的比热大的缘故.同样,因为水的比热大,在生活中往往用循环热水取暖,用水来冷却机器.同类练习:
1、将容器中的煤油例掉1/3,剩下的煤油比热容是原来的___倍,对容器加热到沸腾,容器中的煤油的比热容是原来的____倍。
2、一个物体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在一个热传递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为Q,温度为t 1-t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与Q、m、t 1-t2均无关
B、Q=0时,c=0
C、t 1-t2 =0时,c不能确定
D、c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解析与说明:正由于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对于某种物质,它的比热是一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变化的多少,是否吸、放热及吸、放热的多少无关.对于不同的物质,比热一般是不同的.
三.热量的计算
1、吸热
Q吸=cm△t升
强调(1)各物理量均要使用国际单位
(2)△t升的意义:如某物体的温度由30℃升高到40℃ 则△t升=10 ℃
如某物体的温度由30℃升高 40℃
则△t升=40 ℃
如某物体的温度由30℃升高了40℃
则△t升=40 ℃ 同理,对于△t降的理解也要注意。
例题:上海市重大公共绿地建设工程之一太平桥绿地已竣工,绿地中的人工湖具有“吸热”功能,炎夏时能大大降低周边地区的热岛效应,若人工湖湖水的质量为 1.0×107kg,水温升高2℃,则湖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J。
2、放热
Q放=cm△t降
对公式的理解也吸热时相同。
例题:已知空气的比热容是1000J/(kg•℃),教室的空间体积大约是60m3,空调工作一段时间后,室内的空气温度从32℃降低到22℃,室内空气放出的热量是 ____J。
强调:公式中有m,题目中没有,应该根据题目的数据先求出m.3、热平衡
Q吸=Q放 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说明:上述热平衡公式除遵循严格的两物体间吸热等于放热外,如有热量损失的时候,同样适用,只是我们在计算时,只关注了其中的一部分的热量平衡。例题:将质量相等的两铁块放入沸水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取出立即投入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冷水和酒精中,热平衡时,温度较高的是液体()A、水
B、酒精
C、一样高
D、无法判断
4、综合应用
说明:在没有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由于温度变化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的计算公式为:Q=cm△t 应用的两在类型
(1)比例问题。这也与匀速直线运动、密度、功率等的比例问题是一致的思路。例题:干泥沙的比热容是水的 1/5,干泥沙与水的质量之比是2:1,吸收的热量之比是5:4,则水和干泥沙升高的温度之比是()A、1:8
B、8:C、8:2D、5:8 强调民:题目与所求问题的顺序!仔细审题。同类练习:第六课时的选择题第2题、第7题
(2)实际应用。这是近几年的考试热点,也是对能源意识和环保等意识的培养。例题:夏天的重庆是著名的“火炉”城市,通过初步测量每平方米面积上在1h内等到太阳的辐射能量大约是6.3×105J,有一种太阳能热水器,它接收太阳能的10根真空镀膜管的总有效面积约为1.2m2,能把接收的太阳能的1/2转化为水的内能。求:如果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以10h计算,则可以将质量为100kg ,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多少摄氏度?
分析与提示:整个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主要是
太阳
热水器
水
解题小步骤(1)Q1
(2)Q2
(3)△t
(4)t
然后让学生自己书写步骤,集体更正。
同类练习:第六课时的计算题第3题。
课堂小结
作业
第5课时,第6课时作业
第二篇: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教案)(精选)
第3节 比热容
第2课时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教学重点】
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教学难点】
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
师 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关,请同学们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呢?(学生积极思考并发言.)
师 大家先不要着急判断,等我们学完本课时就知道了.【进行新课】 知识点 热量的计算
师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习的密度的物理意义进行思考.生: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4.2×103J的热量.师 回答正确.这就是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好,请大家再思考,如果有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多少J的热量呢?
学生根据上面类推: 2kg的水,温度升高1℃,要吸收2×4.2×103J的热量; 则2kg的水,温度升高2℃,要吸收2×2×4.2×103J的热量.师 那么如果知道有mkg水,加热前初始温度为t0℃,加热后温度为t℃,那么它吸收了多少热量呢?
学生类推,得出结论:吸收热量为m×(t-t0)×4.2×103J.师 同学们很棒!回答非常正确.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关于比热容的热量公式.(多媒体展示课件“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
热量和热平衡问题的计算(多媒体课件)
(1)如果某物体的比热容为c,质量为m,温度变化为Δt,则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cmΔt.(2)此公式适用于物体温度改变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对物态变化的过程不适用.(3)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Q吸=cmΔt升=cm(t-t0);物体的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Q放=cmΔt降=cm(t0-t),Δt为物体温度的变化值,即物体高温值和低温值之差.(4)在热传递过程中,当两个物体之间只有热传递而没有热量的损失时,根据热平衡,则有Q吸=Q放.板书: 热量的计算:
(1)升温吸热:Q吸=cm(t-t0).(2)降温放热:Q放=cm(t0-t).例题1(多媒体展示)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c铁=0.46×103J/(kg·℃)]
解:
Q放=cm(t0-t)=0.46×103J/(kg·℃)×1.5×10-3kg×(800℃-20℃)=538.2J 例题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练习册中对应题目,并针对性地讲解.课堂演练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堂练习.【教师结束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吸(放)热时的热量公式,并通过练习巩固强化了对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谢谢!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课后练习.关于热量的计算,新课标并未做具体要求,由于在比热容的教学中,未给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故无法用直接公式法进行计算.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比热容的物理含义,用算术法计算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时,要提醒学生分清温度变化中的“升高了多少℃”和“升高到多少℃”的区别.
第三篇:热量与热值教案
14.2 热量与热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内能改变的多少。(2)知道当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跟温度的升高成正比;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3)了解热值的概念,会根据热值来计算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燃料。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的活动过程,进一步熟悉其中的控制变量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选择燃料”、“饮食与运动”等学生活动,阅读有关“西气东输”的信息,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养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看待生活中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关注饮食与健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合理利用能源的科学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热量的概念。“探究水的吸热与其质量、温度变化的关系”活动。热值以及如何选择燃料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教学难点】
热量的概念。【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内能引入。新课教学:
一、热量
思考:内能改变多少可以用什么来量度呢?
1、定义:热传递过程中物体 内能改变的多少叫热量。
2、符号:Q 吸热时Q吸,放热时Q放。
3、单位:焦(J)。
4、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1000J。
5、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它对应于热传递的过程
一个物体的温度即使很高,也不能说它含有的热量多 不能说:一个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只能说:一个物体吸收了多少热量或放出了多少热量。
二、物体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
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成 正比,跟物体温度的变化多少成 正比
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得出:
1千克水温度升高1℃,所需吸收的热量是4.2×103J。1千克水温度降低1℃,所需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三、热值
1、定义:在物理学中,把1kg某种燃料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2、单位及符号
热值的符号:q 单位:J/kg(J/m3)。
3、意义
(1)无烟煤的热值为3.4×107J/kg,表示的含义:
表示1kg的煤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3.4×107J。(2)液化气的热值为4.9×107J/m3,表示的含义:
表示1m3的液化气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为4.9×107J。
4、公式:
由热值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可得出:
燃料燃烧放热计算公式 Q=qm Q=qV
四、燃料燃烧燃料利用效率
在实际利用燃料中,燃料很难完全燃烧,而且放出的内能不能被完全利用,有效利用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1、炉子的效率:有效利用的热量与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比值。
2、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
(1)改善燃烧的条件,使燃料尽可能充分燃烧。(2)尽可能减少各种热量损失。
五、课堂小结: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布置作业: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第四篇:九年级物理 新课有关热量的计算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新课 有关热量的计算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九年级新课:有关热量的计算
二.重点、难点:
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3.一题多解
三.知识点分析:
“热量的计算”,首先通过利用算术计算出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进而归纳出物体受热时吸收热量的公式。并用同样的道理,给出了物体散热时放出热量的公式。并利用放热公式计算例题2,从而加深学生对物质的比热的理解。
本节所能归纳出的定量计算公式,仅适用于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的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因为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体吸收的热量不一定用于升温(如晶体的熔化时温度保持在熔点而不变化),有可能物体吸收的热量一部分用于物态的变化,另一部分用于物体的升温(如非晶体的熔化),上述公式只有当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全部用于该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而不能是其他去向时才能适用。虽然初中生不需掌握,但举到的例子中不能涉及有物态的变化。
【典型例题】
[例1] 有一高温物体被投入质量为10kg、温度为20℃的水中,如果传给水的热量是2.73×106J,则水的温度会升高到多少度。
分析:将热量的计算公式变形,然后代入数值即可求解。解:由公式Q吸=cm(t-t0)变形可得
Q2.73106tt020C65C20C85C 3cm4.210J/(kgC)10kg答:水的温度会升高到85℃。
[例2] 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质量的4倍,当甲的温度从20℃升高到70℃,乙的温度从40℃升高到60℃时,甲,乙两物体吸收的热量之比为5∶1,则甲的比热与乙的比热之比是多少?
分析:根据比热公式cQ可直接求比值。mtQ甲吸m乙t乙升c甲m甲t甲升Q甲吸Q解:由比热公式c可得 Q乙吸mtc乙m甲t甲升Q乙吸m乙t乙升
51(6040)1
4(7020)12
答:甲、乙两物体的比热之比是1∶2。
[例3] 使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铁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互相接触(c铜 A.热量从铜块传到铁块 B.热量从铁块传到铜块 C.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确定 分析: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物体存在温度差,要确定铜块和铁块之间是否有热量传递,决定于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各自的末温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则不发生热传递;如果不相等,那么热量就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根据热量公式 Q吸=cm·Δt升得物体升高的温度t升Q收cm。当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质量相等时,由于c铜 答:D。 [例4] 将500克温度为94℃的水兑入2.5千克温度为15℃的水中,热平衡后的水温是多少摄氏度?假设没有热量损失。 分析: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它们之间不会产生热传递,在物理学上称这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当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放出热量时,高温物体的温度将降低,低温物体的温度要升高,这个过程一直要进行到两物体的温度相等为止,即进行到两物体达到热平衡状态为止;在没在热量损失的情况下,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所吸收的热量。 设本题中冷热水兑混合后的热平衡温度是t,高温水初始温度是t1=94℃,质量是m1=0.5千克,放出的热量是: Q放=cm1(t1-t) 低温水的初始温度是t2=15℃,质量是m2=2.5千克,吸收的热量是: Q吸=cm2(t-t2) 热平衡时,Q放=Q吸,所以有 cm1(t1-t)=cm2(t-t2) 经整理后得: t=(m1t1+m2t2)/(m1+m2) =(0.5×94+2.5×15)/(0.5+2.5) =28.2℃ 上式中的比热c在整理方程式中被约去了,由数学知识我们知道这并不影响最终的解(因为比热c不可能为零),但却简化了运算,所以在物理学解题中应尽量用文字代号先运算,最后再代入具体数字。 [例5] 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铁块,在吸收了相等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 A.相同 B.铝块升高的温度较多 C.铁块升高的温度较多 D.不能确定 分析:在物体状态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物体的质量m、比热c以及吸热终了的温度t2与吸热开始时的温度t1之差(t2-t1),可用下面的代数式表达: Q吸=cm(t2-t1)① 式中的温度差(t2-t1)越大,说明升高的温度越高,显然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质量m相同,比热c也相同,则升高的温度越高(温度差t2-t1越大),所需吸收的热量也越多;反之,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其温度上升的也越多,(t2-t1)只是物体在吸热时的一个数量上的差值,将上式作变换: t2-t1=Q吸/(cm)② 可见在Q吸、c和m都已确定的情况下,温度是(t2-t1)也是定值,与开始温度没有关系,因此选项D是错误的。 如果有两个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向它们供给相同的热量Q吸。因为比热是物质固有特性之一,两物体材料相同就是说两物体的比热相同,从②可看出,这时温度差决定于两物体的质量大小,质量大的上升的温度低,因为铝块与铁块不是同种物质,所以据此尚无法判断哪个选项正确。 从②式还可分析出,对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其温度的升高与物质的比热成反比,比热大的温度上升较低,查物质比热表知道,铝的比热为c铝=0.88×103焦/(千克·℃),铁的比热是c铁=4.6×102焦/(千克·℃),铁的比热小于铝的比热,所以铁升高的温度比铝升高的温度高,选项C是正确的,选项A和B都是错误的。 答:C [例6] 质量均为m的水和酒精,各向外释放了相同的热量Q放,温度降得较多的是_________。 分析:因为这是放热现象,所以初温度高于末温度,根据放热的代数式并将其变换形式写成: t1-t2=Q吸/(cm)① 水和酒精的质量相同,放出的热量也相同,但查比热表知道,水的比热大于酒精的比热,故根据①式可判断出水降低的温度少。 [例7] 在温度为25℃的房间内,将20℃的水1千克与10℃的水2千克混合,由于装置不够精密,与周围物体有8.4千焦的热量交换,求混合后的温度是多少? 分析:题目中告诉“由于装置不够精密,与周围物体有8.4千焦的热量交换”没有说明是混合水从周围物体中吸热,还是放热给周围物体,但题目中告诉房间温度为25℃,而混合前温水和凉水的温度均低于25℃,根据热传递的特点,应该是混合水从周围物体上吸收了8.4千焦的热量。 解:这道题,不仅要用到热量计算公式Q吸=cm(t-t0),Q放=cm(t0-t),以及热传递等知识,还要求学生会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物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是一道较好的题目。 其解法有如下几种: 解法一: 由于温水和凉水的温度都低于房间温度,所以可以认为温水和凉水都从房间的物体上吸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温水和凉水吸收的总热量等于混合水从周围物体中吸收的热量即: Q=Q温+Q凉=c水m温(t-t0温)+c水m凉(t-t0凉)把Q=8.4×103焦,C=4.2×103焦/(千克·℃),m温=1千克,m凉=2千克,t0温=20℃,t0凉=10℃代入上式,解得 t=14℃,即:混合后水的温度为14℃。 解法二: 由于温水和凉水温度均低于房间温度,所以凉水从温水中吸热的过程中,还从周围物体上吸热,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凉水吸收的热量(Q吸)等于温水放出的热量(Q放)加上Q热交换。即Q吸=Q放+Q热交换。 c水m凉(t-t0凉)=c水m温(t0温-t)+Q热交换 把已知条件(同解法一)代入上式解得t=14℃。 解法三: 先假定温水与凉水与周围物体无热交换,混合后温度为t’,则Q吸=c水m凉(t’-t0凉) Q放=c水m温(t0温-t’)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有:Q吸=Q放 即c水m凉(t’-t0凉)=c水m温(t0温-t’) 把已知条件(同解法一),代入上式解得t’=13.33℃,然后,混合水又从周围物体上吸收了8.4千焦的热量,温度升高到t。 Q=cm(t凉-t’) 其中Q=8.4×103焦,C=4.2×103焦/(千克·℃),m=3千克,t’=13.33℃,把已知条件代入上式,解得t=14℃。 即:混合后水的温度为14℃。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说,Q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m表示______,t0表示______,t表示______。2.如果物体温度升高,则物体______热量,采用公式Q吸=______计算其______的热量。3.如果物体温度降低,则物体______热量,采用公式Q放=______计算其______的热量。4.一般来说,用符号______表示热量,符号______表示物质的比热,m表示______,t0表示______,t表示______。 5.如果物体______,则物体吸收热量,采用公式Q吸=______计算其吸收的热量。6.如果物体______,则物体放出热量,采用公式Q放=______计算其放出的热量。7.40g水和40g冰,温度都升高10℃,则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__,冰吸收的热量是______。8.甲、乙物质,比热之比为2:1,质量之比为2:1,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甲升高了20℃,则乙物体温度可以升高______℃(无物态变化)。 二.选择题 1.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水和铁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再将铁块放入水中,则热的传递是() A.从铁块向水传递 B.从水向铁块传递 C.不发生热传递 D.无法判断 2.有甲、乙两个金属球,它们的比热之比3:2,吸收的热量之比4:1,那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和升高的温度之比可能分别是() A.2:1,4:1 B.3:2,4:1 C.4:5,3:10 D.4:5,10:3 3.一个铜球,体积是1cm3,当温度从20℃升高到30℃时,吸收的热量是3.906J,则这个铜球是() A.空心 B实心 C.无法判断 三.计算题 1.现有掺水后浓度为50%的酒精20千克,如果其温度降低1℃,则将放出多少热量? 2.某一液体吸收了13.86×106焦的热量后温度升高55℃。已知该液体的质量为60千克,问这是哪种液体? 3.温度为25℃的酒精100千克吸收了1.8×106焦的热量后,温度将升至多少摄氏度? 4.质量为400克的铝壶装有2千克的水,把这壶水从20℃加热到100℃时,壶和水总共吸收了多少热量? 5.将质量为30千克、温度为10℃的水与质量为40千克、温度为80℃的水混合后,它们的温度为多少摄氏度?不计热量损失。 6.将80千克、温度为50℃的水放入地窖,过了一段时间,水温降至5℃。请问这些水放出的热量能使质量为5000千克的水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 【试题答案】 一.1.热量,物质的比热容,物质的质量,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物体后来的温度(末温)2.吸收,cm(t-t0),吸收 3.放出,cm(t0-t),放出 4.Q,c,物体的质量,物体原来的温度(初温),物体后来的温度(末温)5.温度升高,cm(t-t0)6.温度降低,cm(t0-t)7.1.68×103J,0.84×103J 8.80℃ 二.1.B 2.D 3.A 三.1.6.6×104焦 2.4.2×103焦/(千克·℃)水 5.50℃ 6.0.72℃ 3.32.5℃4.7.01×105焦 计算:区分左右 活动目标:(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2.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活动准备:手环人手一个。 活动过程: 1.猜谜激趣。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①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只手,招招手。 ②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右手? ③伸出左手摇一摇。 ④出示手环,请把手环戴在右手。 ⑤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2)区别左右脚。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在教室里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 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按手环颜色分组进行比赛 (2)比赛中用五角星进行评价 6.评出冠军组。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 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身体上的单双数 【活动目标】 1、通过圈画数数活动学习区分单双数。 2、能正确判断、区分单双数。【活动准备】 1、图片十张,1—10的数字卡一套,笔一支。 2、箱子一个,小布袋若干。(里面各种物品,数量1—10 不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教学,用说梦引起课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1、教师展示十张图片,集体点数每张图片上的图画,并贴上相应的数字卡片。 2、请几名幼儿上来给图画圈,要求两个两个圈在一起,重点让幼儿会两个两个圈在一起,边圈边让幼儿数数。 3、引导幼儿观察已画过的图片,是不是每张图片上的画都被圈起来了?那几张图片是全圈完的?让幼儿说一说是哪几个数字?没有圈完的是那几张图片?是哪几个数字? 4、请几名幼儿回答后,那几个是全圈完的,那几个是没圈完的,全圈完的2、4、6、8、10、是双数,没圈完的1、3、5、7、9、是单数。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全部数完的是双数,2、4、6、8、10是双数;1、3、5、7、9是单数。请幼儿说一说1—10数字中的双数有哪些,单数有哪些? 三、幼儿一起做游戏:摸宝 1、教师讲解游戏的规则:幼儿从箱中摸出宝贝后,打开数数里面有几个,是单数还是双数。并提问为什么是单数、双数。 2、一起做游戏1—2遍。 四、复习巩固延伸寻找身体上和活动室内的单双数。 1、身体上找一找那些东西是单数,那些是双数。例:一个头是单数,两只手是双数,鼻子是单数等 2、请幼儿寻找活动室内什么东西是单?什么东西是双数?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继续寻找家里的东西什么是单数,什么东西是双数,并记录下来,明天来幼儿园后交给老师。 计算:二等分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索多种二等份的方法,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体会二等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美化作用。(培养幼儿的比较和判断能力)活动材料; 教具:小蚂蚁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 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 (1)小蚂蚁邀请你们到蚂蚁王国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第二组:毛线、彩带、吸管、尺、剪刀。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第四组:量杯、水。 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 (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 4、游戏“看谁说得对” 小蚂蚁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试试四等份、五等份......计算:简单规律有趣的排序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事物间的简单规律(自然现象及特定的规律)。(1、尝试和发现不同的排序规律,并体验排序活动的乐趣; 2、了解排序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2、培养幼儿细致观察、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3、体验思维训练的乐趣。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各一(○□○□○□;○□□○□□○□□;○□△○□△○□△);“奇妙的书”课件(封面是彩虹,从第一页到第七页依次是一颗红色的草莓、两只橙色的橘子、三根黄色的香蕉、四只绿色的西瓜、五只青色的苹果、六颗蓝色的梅子、七串紫色的葡萄:图片几组(从儿童到少年到成人再到老年人;从树芽到小树再到大树;从鸡蛋到小鸡再到母鸡,等等)。 2、学具准备:操作纸、记号笔、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若干。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1、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的范例条,请幼儿读一读每张范例条上的图形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范例条○□○□○□,提问:有哪些图形宝宝在排队呀?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它们的队伍后面还可以怎么排呢?它们的队伍排列得很整齐,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可以看得更清楚,用A表示圆形,用B表示正方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 AB A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的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2)出示范例条○□□○□□○□□,提问:看看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它们的队伍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它们的排列规律是怎样的呢?(引导幼儿ABB ABB ABB分组,教师在范例条下方记录,帮助幼儿小结规律。) (3)同样,出示范例条○□△○□△○□△,引导幼儿小结ABC ABC ABC排列的规律。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找出书中的规律。 (1)引导幼儿观察“奇妙的书”从封面到第三页。 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第一页上是一颗红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依次猜猜后面几页上有什么,是怎么猜的。(按照页码猜水果的个数,按照彩虹的颜色来猜水果的颜色。)教师肯定幼儿的猜测,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中的规律。(水果的个数跟书页数一样都是从少到多;水果的颜色跟彩虹颜色排列的规律一样,都是从红色到紫色。) (2)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人的生长规律(出示图片)都是从小慢慢长大,最后变老。植物也是这样(出示图片),树从树芽到小树苗慢慢长大,最后变成大树……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3、幼儿操作活动(自由选择操作材料)。 (1)看图形找规律,用字母表示出来。(2)按照排列规律粘贴图形。(3)按照动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4)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排列图片。 幼儿展示操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几种简单的规律,这些简单的规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发现,让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规律,好吗? 计算:感知10以内的序数 活动目的: 1、初步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感知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方位,以及从不同的方向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中物体所处的位置。活动 (一):感知5以内的序数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火车车厢,引导幼儿观察: (1)火车有几节车厢,邀请小动物坐上火车。 (2)从前后不同的方位说一说:小动物坐第几节车厢? 2、幼儿操作:按教师指令的要求,邀请小动物坐火车郊游。 3、游戏:开火车:听指令,请乘客下车。 3、幼儿跑组活动: (1)、小树排队:提供5棵高矮不一的小树排队,并用数字卡片标上序号。(2)、串珠子:提供5粒不同颜色的珠子,幼儿串好珠子后记录珠子的序号。(3)送小动物住新房:根据卡片的要求,把动物送回家。活动 (二):感知10以内的序数 活动过程: 1、出示“动物旅馆”的挂图,提问: (1)动物旅馆有几层,每层有几个房间? (2)小兔、小猫、小狗分别住在第几层的第几间?(从不同的方向判断动物所在的位置) 2、游戏:猜一猜,它住哪里? 规则:按教师的指令把动物准确送回家。 3、幼儿跑组活动: (1)找座位:幼儿两两玩找座位游戏,甲幼儿拿电影票,由乙幼儿随意抽出一张,并把电影票插入座位中。再由甲幼儿检查是否正确,游戏交换进行。 (2)跳格子:5个幼儿共同玩,比一比谁跳得最远,并说一说“我跳的是第几行的第几格?”(1)练一练:提供10以内粗细、宽窄不同的物体,幼儿按顺序排列并放上相应的数字卡片。(4)看谁飞得远:提供纸飞机,幼儿站在同一起点线上飞,飞机落地后,说“我的飞机落在第几行的第几格?” 学目标: 1、认识1"10 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1)按数拍手。“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2)认识序数。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 空的。”教师巡回 大班综合活动:钟老头买钟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时间的流逝性; 2、树立时间观念,培养幼儿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活动准备: 1、绘本故事书《钟老头买钟》、故事CD; 2、时钟一个; 3、视频片段《蓝猫的星期天》。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故事 1、听一听(课件演示:钟表的滴嗒声) 2、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钟表) 3、说一说:钟表的作用? 小结:钟可以让我们知道准确的时间,才能正确有序地安排时间。 二、出示绘本故事封面《钟老头买钟》理解故事 1、第一次听故事 (1)钟老头家里有没有钟,在哪里呢?(2)为什么钟老头还要去买钟呢? (3)为什么钟表店的老板用自己的小钟一对,又全是准的呢?到底是钟老头的钟不准,还是什么原因? 2、第二次听故事 (1)钟表店老板检查钟表有问题吗?(2)那为什么钟老头在卧室看的时间和客厅里的有不一样呢? 讨论:钟老头在跑上跑下的过程中时间正在悄悄地过去,所以看到的每一个时间都是不一样的。 三、感知、体验 1、倾听时钟走动的声音,时间会停住吗? 小结:时间匆匆过去,永远不回头,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时间。 2、讨论:应该怎样珍惜时间? 小结:时间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学会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 3、模仿秀:快乐星期天,《蓝猫的星期天》。电视机前的小朋友,你们想和我一起过一个星期天吗?下面就跟我来吧。 几时起床?(6时)穿衣服洗脸吃早饭,看几时了(7时)骑自行车,到了公园,大约几点(大约8时)进了公园,先跑步,再打羽毛球,休息一下,几时啦(9时)到了读英语的时间,拿出一本英语书。咕噜咕噜肚子饿了,一看大约几时了?(大约11时)吃饭了。吃好饭,划着小船荡啊荡,慢慢睡着了,一觉醒来几时了?(大约2时)拿起画笔画啊画,画好了,太阳下山啦,几时啦?(4时)你马上背上东西骑上自行车回家。到家一看几时啦?(6时)为什么有两个六时?让学生讨论得出,一天有早上的六时和晚上的六时,时针在钟面上走2圈。 延伸活动 大班艺术活动:钟老头买钟 活动目标: 1、感受和理解故事的角色特征; 2、乐意参与表演游戏,并通过语言及动作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活动准备: 1、立体教具:座钟、闹钟、挂钟、小钟; 2、头饰:钟老头、钟表店老板若干; 3、故事及音乐磁带、录音机。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导入活动 1、教师播放故事,请幼儿仔细听。 2、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场景(场景一:客厅 场景二:卧室 场景三:厨房 场景四:钟表店 场景五:钟老头的家) 3、引导幼儿学习故事对话 重点引导幼儿学习钟老头与钟表店老板的对话。 二、情景表演 1、创编人物行为动作及脸部表情。(1)讨论:钟老头怎样走路。(如:弯腰、手扶拐杖、慢慢等)(2)创编钟老头的动作及表情,幼儿表演 2、创编钟老头与钟表店老板的谈话与动作。 3、幼儿集体表演故事内容。 小结:由于钟老头年纪大了,走路慢了,才会闹出这样有趣的故事。 三、欣赏、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我爷爷走得慢》。 2、学唱歌曲。 附歌曲: 1=G 4/4 我爷爷走得慢 汪爱丽 译配 1—2—|3—1—|2—1—|7—5—|1—2—|3—5—| ..爷 爷 弯 腰 手 扶 拐 杖,慢 慢 慢 慢 5—6—|5—0 0|5—4—|3—5 5|4—3—|2—4 4| 走 啊 走。 “等 等 我,我的小 家 伙!”他说 3—1—|6—2—|1—7—|1—0 0|| ..“我 太 老,我走 不 快。” 附场景: (1)场景一:客厅(钟老头买了一套大大的新房子,心想:我得先有一只钟。他就买了一只座钟,放在客厅里 大班数学活动:争分夺秒 活动目标: 1、努力探索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运转关系,会读整点时间。 2、知道一分钟时间可以做很多事情,懂得珍惜时间。活动准备: 可操作大钟表一个,可操作小钟表若干个。活动过程: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师:先让大家猜个谜语。(课件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好朋友是谁?) 2、揭示谜底:钟表。(出示自制钟表教具。) 二、认识钟面,感悟体验 1、教师发给每组幼儿操作材料:闹钟,请幼儿观察探索。 2、幼儿观察: (1)1—12数字是怎样排列的?(2)观察钟面上的三根针有什么不同? 3、教师操作三根针,请幼儿观察三根针的运动情况,并试说哪根针跑得最快,哪根针跑的最慢? 小结:长度最短、跑得最慢的是时针,长度最长,跑得最快的是秒针,剩下的不快不慢,不长不短的是分针。 三、认识整点,幼儿操作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整点,学会看钟表。(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最后看秒针) 2、教师操作,将时间拨到1点、6点、9点等,并请幼儿读时间。 3、教师请幼儿操作整点时间,教师指导检查。四、一分钟有多长 1、第一次体验 (1)幼儿观察钟表上运转一分钟; 小结:秒针走一圈,滴答滴答60下就是一分钟。(2)幼儿感受钟表的运转,并跟着秒针的节奏拍手。 2、第二次体验 (1)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一分钟内能做哪些事?(2)体验活动:“送你一分钟” 给幼儿一分钟,让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小结:一分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活动延伸: 游戏——争分夺秒 教师预先设置好5个任务在各个区角。请幼儿在规定的5分钟时间内完成任务。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在记录表格的对应项内打“√”。比赛结束,请幼儿来介绍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评出完成任务最多的幼儿。提示:任务可有班级根据幼儿情况来安排,比如:拍乒乓球50下、将图书排列在书架上等。 大班语言活动:小溪邮递员 塘下镇中心幼儿园 张丹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语句。 2、尝试仿编诗句,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活动准备:课前谈话:四季的特征(形容词的组织);背景图、大山、娃娃图、蜡笔、纸;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邮递员吗?邮递员都干些什么的呢? 2、多神气的邮递员呀,今天小溪也当邮递员了。(出示小溪图片)一条小溪怎么会变成邮递员呢?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快)我们来仔细听一首散文诗,可能你会找到答案! 二、欣赏散文诗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语句。 1、教师第一次完整朗诵散文诗。(停留几秒,师:我的散文诗朗诵完了。)⑴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出示字卡《小溪邮递员》) ⑵散文诗里的邮递员是谁啊?为什么是小溪邮递员?你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些优美的语句呢? 2、教师再次完整朗诵散文诗。(那接下来,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再来听一次,你还听到了什么?) ⑴春天来了,大山要给谁寄信呢?(出示大山、娃娃图片)小溪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红艳艳的花瓣)(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春天来了,大山为什么要寄红艳艳地花瓣给山外的娃娃呢?(因为,在春天里,大山会开满红艳艳地花瓣儿。) ⑵秋天来了,大山要给谁寄信呢?小溪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金灿灿的落叶)。(散文诗里有一个好听的词叫做“金灿灿的落叶”,我们一起来学一学)秋天来了,大山为什么要寄金灿灿的落叶给山外的娃娃?(小结) 3、配乐,请幼儿欣赏感受。(原来小溪是这样当邮递员的呀!现在呢,你就是一位小溪邮递员,我们来感受一下小溪是怎样送信的,小朋友也可以轻轻地念一念)欣赏 欣赏后提问:⑴小溪日日夜夜地跑,你们觉得他累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从哪一句听出来的?(一个个酒窝装甜甜的笑)⑵你们看,小溪帮助了别人,自己得到了快乐。那你们有帮助过别人吗?你们觉得快乐吗? 小结:小溪帮助了别人,所以一个个酒窝装甜甜的笑。咦,小朋友知道酒窝是长在哪里的吗?(脸上)对了,有的小朋友微笑的时候脸颊上就会有小酒窝,只有微笑才能将小酒窝露出来。(看,小朋友咧开小嘴巴露出甜甜的笑呢) ⑶来,让我们一起来用甜甜的声音来把这首散文诗念一念。 三、幼儿尝试仿编。 (一)1、你们看,春天来了,小溪除了会送红艳艳的花瓣儿,还会送什么信呢?补充提问:春天的大山会有什么?(幼儿说,师画,创编)好听的词。 2、那秋天来了,小溪除了会送金灿灿的落叶,还会送什么信呢?补充提问:秋天的大山会有什么?(幼儿说,师画创编) 3、放入整首散文诗念一念。 (二)幼儿作画 1、那我们也来当当小溪邮递员,(1)要先想好你想在哪个季节送信(2)送什么信?把自己要 寄的信用蜡笔画下来。(3)贴在相应的季节里。(4)并用诗歌里好听的话来说一说。也可以和旁边的小朋友分享一下你编的诗歌。 2、个别讲述。(放入整首散文诗) 四、延伸活动 1、一年四季除了春天和秋天,还有哪几个季节呢? 3、那夏天来了,小溪会给山外的娃娃送什么信呢?冬天来了,小溪会给山外的娃娃送什么信呢?(幼儿简单说)总结:夏天,小溪邮递员会给山外的娃娃送 信,冬天,小溪邮递员会给山外的娃娃送 信,嗯,大山的一年四季都很美,我们可以回到教室,把你编的散文诗念给你的好朋友听一听。 大班语言活动:小溪邮递员 塘下镇中心幼儿园 张丹 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 2、尝试仿编诗句,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活动准备: 课前谈话:四季的特征;背景图、小溪、大山、娃娃图、蜡笔、纸、背景音乐。活动过程: 一、谈话:邮递员,引出课题。 二、欣赏散文诗《小溪邮递员》 1、教师第一次完整朗诵散文诗。 ⑴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 ⑵散文诗里的邮递员是谁?为什么小溪是邮递员?你喜欢散文诗里的哪些优美的句子? 2、教师再次完整朗诵散文诗。 ⑴春天来了,大山要给谁寄信呢?小溪怎么说怎么做? 为什么要寄红艳艳地花瓣儿呢? ⑵秋天来了,大山又要给谁寄信呢?小溪又是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要寄金灿灿的落叶? 3、感受散文诗 小溪日日夜夜的跑,你们觉得他累吗? 小溪帮助了别人,自己得到了快乐。小朋友帮助过别人吗?你们觉得快乐吗? 4、配乐,幼儿朗诵散文诗 三、幼儿尝试仿编。 (一)编一编 (二)画一画 (三)念一念 四、活动延伸 谈话:以夏天、冬天作为延伸。 中班健康活动:好玩的海洋球(详案) 塘下镇中心幼儿园 张丹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夹、运海洋球,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 2、体验与同伴合作玩的乐趣。活动准备: 1、音乐《QQ智慧星》、背景音乐,; 2、海洋球200个,大篮筐5只; 3、太阳、月亮图片、红旗即时贴; 4、场地布置:终点、起点,独木桥(平衡木)两座。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播放音乐1) (拿着球进场)每人拿着两个海洋球随音乐《QQ智慧星》做律动。(海洋球律动中有敲击身体各部位、两两合作等动作,目的是让幼儿熟悉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既为下一个活动环节作铺垫,又借此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2、探索用身体各部位夹球的方法(1)捉迷藏 师:(将两个海洋球分别夹在左右两个胳肢窝)我的海洋球哪儿去了? 师:原来胳肢窝可以夹住海洋球,大家试试看。(2)尝试夹球 师: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夹住球?大家站起来找一个空的位置试试看。 ①幼儿尝试(引导你这里试一下,能不能夹住,你走一下会不会掉)(提示用其他部位,特殊的大家一起来试一试,你们会吗?试试看) ②集中交流(坐下来):你发现身体的什么部位也可以夹住球?(个别幼儿交流示范,大家来试试看)挑选难度大一点的动作。 小结:海洋球真有趣,不用双手也能玩。脖子下面夹一夹,胳肢窝里夹一夹,手臂弯曲夹一夹,双腿中间夹一夹,双脚中间夹一夹。 ③怎样让你的球夹得牢又不掉下来。(幼儿尝试夹着球走一走)。(教师指导) 3、探索夹得多的方法 第一次探索 (1)师:如果我们把身体能夹住球的地方全用上,那最多能夹住几个球?我们也来试一试,但是我有一个要求:在夹的时候要数一数你夹了几个海洋球,注意不能让球掉下来。 (2)(播放音乐2)幼儿尝试,教师指导。(指导语:你夹住了几个球?你是用哪个地方夹的?)(3)(坐)师:你夹住了几个球?你是怎么夹的?(请夹得多的幼儿示范) (3)师小结:原来下巴、脖子、胳肢窝、手臂、腿、脚等部位都可以夹住球,把海洋球夹到这些地方才能夹得多。(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球?找原因)(拎出来讲:刚才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手托住球(教师示范)这个是夹吗? 第二次探索(验证) (1)师:那我们再来试一试能不能夹到更多的海洋球呢,但是这一次要加大难度了:①我们要用身体夹住更多的球,②有一点非常重要,听仔细了,就是我们夹着球走的时候不能用手托住球,掉下来的球也不能伸手捡,你能做到吗?我们比一比看最后谁夹的海洋球最多。 (2)《示范》(播放音乐2)教师带领幼儿探索,走一走:走走走走走,扭扭你的小屁股。(指导语:这个是夹吗?教师示范,幼儿纠正,我用手指戳一戳)并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3)交流 师:好,停,赶紧数一数,看看你现在身上还有几个海洋球? 师:身体上的哪些部位夹的球多又不容易掉下来? 小结:原来用手臂、胳肢窝、腿这些地方夹球夹的球多,又不容易掉。 4、运球比赛(播放音乐3) 幼儿分成太阳队、月亮队,排成两列纵队用身体各部位夹满球,按顺序越过障碍物,将球运送到对面的篮筐里,比一比哪队运的球多,并记录在黑板上。(比赛共进行两次。第一次是走独木桥,第一次游戏结束后讨论:为什么那队运的球多,因为他们用身体上夹球多的地方运球。第二次增加了跳过小河的内容,以提高运球难度,锻炼幼儿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 要求:帮助幼儿分组太阳队、月亮队,师:这里是起点,前面的线是终点。小朋友要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夹满球,然后小心地走过独木桥,将球运送到对面的篮筐里,注意回来的时候要从两边过。但是要求我们夹着球走的时候不能用手碰球,掉下来的球也不能伸手捡,听好音乐,音乐停了,小朋友就停止运球,你能做到吗?我们比一比看最后哪一队,夹的海洋球最多。 5、放松活动,整理。(播放音乐4) 有 趣 的 图 形 活动目标: 1、感知和了解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愿意和同伴共同探索。 3、喜欢并乐意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电线人手一根,多媒体课件〈一〉〈二〉,泡沫板一块(上附若干粘钩); 2、幼儿操作垫四块,背景图一张。活动过程: (一)出示电线,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 1、幼儿自由玩电线,引导幼儿变出不同的图形 (1)这是一根神奇的电线,它能变出许多不同的图形,今天就请你们来当小小魔术师,看看都能变出哪些图形??(请幼儿每人拿一根电线) (2)你变出的是什么图形?那就请变出圆形的小朋友举起来看看。(引导幼儿依次变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展示图形,及时发现、引导幼儿没变出的图形 (1)师:看看,这些图形妈妈想找到自己的孩子,那请我们的小朋友帮手里的图形宝宝送回去吧。教师提要求:在图形妈妈下面已经给大家准备了粘钩,找到后把它挂在上面。(教师及时引导幼儿没变出的图形) (2)请幼儿数数分别有几个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 3、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讲述生活中类似图形的东西 师:想想看生活中的哪些东西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 4、教师演示课件〈一〉,引导幼儿感知和了解生活中的图形应用(1)老师去外面拍到了很多有图形的东西,想看看吗?(2)(配班教师演示)看完之后请小朋友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你想看哪个图形中的东西?——教师根据幼儿想看的图形,依次观看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中的事物。 5、小组合作图形拼图 (1)提问:那如果几个图形朋友拼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2)四人一组合作拼搭(如果不够的话还可以来老师这来拿) (3)讲述:你们拼的是什么?拼了几个---图形,几个---图形(由小组中的一人代表) 6、感知生活中的许多东西由不同的图形组成。 (1)这些图形真调皮,它们经常呆在一起变成许多好看的图片。(2)(教师演示〈二〉)这是什么?你都看到有什么图形拼成? 7、整体构图 请幼儿合作将已经完成的作品端到到背景图上,给画面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总结:其实,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由图形组成的,除了这些图形还有许多种图形,在生活中图形无处不在。我们再到外面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是由图形组成的,好吗?第五篇:计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