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2 18:2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

第一篇: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和物体内能的转移——热传递以及热量的概念。

首先,联系八年级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内能的概念,通过一个小实验说明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关系,进而分析说明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实例说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引申建立了热量的感念,同时联系八年级比热容的概念介绍关于热传递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简单计算。

第二篇:热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一课教学反思

刘成波

《热的传递》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是用金属棒粘上火柴进行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离火源越近越先掉落,越远越后掉落。

二.实验的设计: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先作猜想,并画出示意图,讲解从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如果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如果从中间加热,热向两端传递。

三.效果: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时,基本上能按操作步骤进行。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也通过了让学生交流、汇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

第三篇:热的传递教学反思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8篇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1

《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2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

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3

在复习本单元的时候,我是领着大家进行复习。我在复习的时候,我领着学生复习每一课。复习的时候,我首先在按照授课的顺序进行各个知识点的复习。复习每一课的知识,现在提示各个知识,然后学生进行背诵。在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的时候,我没有要求进行死记硬背的,而是指导学生形象和想象记忆。指导学生在自己的脑子中,想象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做的时候,通过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学生能够更好的明白和掌握值得产生和结论。这样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多的好处的,同时学生在进行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虽然我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我现在发现虽然学生知道怎样复习,但是还是很多的不去应用。督促学生进行应用,这是个问题。我想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方式上还是需要多下一些功夫的。

还有这样的复习的.方式,还是效率太低。通过一节课的复习,本单元才复习第三课,还是剩下两课没有复习啊。这样的效率还是很差的啊。现在想来,这节课教给学生进行复习的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自己的复习。然后再进行检查督促,这样效果会更好。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4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5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冷和热》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设计上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以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动画片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要环节: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尝试解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知识源于生活,回归自然。

在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这个环节中,传导、对流是有介质传递,是教材的重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所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

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只对金属匙进行加热,无论是从材料和形式上都比较单一,另外,金属匙作为实验材料,可能是为了考虑更好地体现生活化,但是,没有必要非得选择我们的餐具作为实验材料,用金属丝完全可以代替。还有,用金属匙进行实验,会使学生认为:热在固体中是沿直线传递,从一端到另一端。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沿着自身形状传递,我们在备课时,曾经想到用多种不同形状的材料,如直的,弯的,圆的,方的,长方体等等,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最后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直的和弯的金属丝,和圆形金属片。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众多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规律。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目的虽然达到了,但是材料的增加,使课堂的时间有些紧。

二、介质的选择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我们看不到,而且还不能摸,这样在实验中,就需要借助其它材料在热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教材中,采用的是在金属匙上滴蜡油,等蜡油凝固后,再对金属匙进行加热,观察热传递的现象。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滴蜡油时,弄的到处都是,加热时,蜡油在匙上很快融化后,到处流,分散了学生对实验现象观察的注意力,效果不理想。后来在姜老师的'启发下,我们采用了在金属丝上套蜡环,不但易于操作,而且效果明显,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蜡环的制作,我用自制的模具10多分钟可以制作几十个蜡环,用起来很方便。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实验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三、实验的设计

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只在金属材料的一端加热是不能说明问题的,所以我采用了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这样,学生实验后所看到的热从一端向另一端,从中间向两边,或者从中间向四周传递的现象,显然不能说明热传递的规律,进而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由于是三种金属材料,并且有两种加热方式,学生会出现六种不同的猜测,在此,我引导每个小组验证不同的的猜测,这样可以从众多实验现象中总结出热传递的规律。

本节课,我在实验设计这个环节中,用了大量的时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弄清楚几个问题:

①为什么用蜡环?

②用几个蜡环?

③蜡环怎么放?

④怎样使用酒精灯?

⑤为什么先放蜡环后加热等等?

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能够说出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在语言表达上还有欠缺,对于借助蜡环来观察实验现象这种方法,大多数同学都能想得到,这也为后面在水中放入锯末来观察热在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打下了基础。

四、课件的设计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即使是通过实验学生也无法看到,只能根据实验的现象推想出热传递的规律,所以我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大家请看,这是一个Flash动画,任意单击一个按钮,就会出现相应的实验现象,这样做其目的有三个:

第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肉眼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通过课件揭示热传递的实质。 第二,它可以帮助学生看到其他组的实验现象。

第三,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时播放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 从本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课件的运用确实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就到这,希望各位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6

《热的传递》这节课,首先我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导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提出问题:热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是怎样传递的?由此引出本课的重点:研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由于时间的问题,我就本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传导这个实验的设计,结合课堂呈现的效果做如下反思:

一.材料的选择:教材中,传导这个实验是用金属棒粘上火柴进行加热,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离火源越近越先掉落,越远越后掉落。

二.实验的设计:为了体现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我引导学生先作猜想,并画出示意图,讲解从一端或者中间加热两种方式,引导学生从温度上加以区分,从而得出热在固体中传递的规律:如果从一端加热,热向另一端传递;如果从中间加热,热向两端传递。

三.效果: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在实验时,基本上能按操作步骤进行。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也通过了让学生交流、汇报,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但学生的语言表达上有点欠缺。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7

《热的传递》一课,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从实验到概念的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物体所辐射的电磁波波长随温度而变。温度较低时,主要是不可见的红外辐射;在500℃以上,则逐渐发射较强的可见光,直至紫外辐射。此外,物体温度越高辐射越强。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热的传递教学反思8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对科学课的理解我有这样一些思考:

首先,我觉得要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我希望以后我的科学课堂上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束缚”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但是就这节课来讲由于我对学生的不了解同时又担心时间的问题,我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理想的空间,而是在出示了相关材料后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固定的材料设计实验。虽然学生设计出了实验并且也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但我总是觉得在某种成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其次,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第三,我觉得设计好的问题是引导的关键。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比如: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提出“铝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都能够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第四篇:第三章热量传递 练习题

第三章、热量传递 练习题

一、填空(10小题,共20分)

1. 热流体和冷流体在列管换热器内换热,若冷流体传热膜系数远大于热流体传热膜系数, 则此时管壁温度接近于 流体温度。

2. 某间壁式换热器传热面积为2.5 m2,传热平均温差为45 K,传热速率为9000 W,则该换热器此时的总传热系数K=。

3. 由化工手册中查得常温下钢的导热系数为42 kcal·h‐1·m‐1·K‐1(原工程制单位),换算成国际单位制(SI)单位,应为。

4. 流体需要加热到100~180 ℃的温度范围时,最适宜的加热剂是;流体需要冷却到30~80 ℃的温度范围时,最适宜的冷却剂是。

5. 在规定条件下,新的换热器用饱和水蒸气可将流体从323 K加热至338 K。使用一段时间后,管壁出现污垢,在完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进行换热,则此时被加热流体的出口温度将 338 K。6.

两种流体在套管换热器中进行逆流换热(无相变)时,若热流体进口温度T1上升,而热流体质量流量、冷流体质量流量将。、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及物性数据均保持不变,则冷流体出口温度7. 两流体在套管换热器中逆流换热, 热流体从125 ℃降到60 ℃, 冷流体从25 ℃升到80 ℃, 则其平均温度差为

K。

8. 多程列管式热交换器的程数多少视需要而定。工业上,常用的U形管式列管热交换器为一种 程热交换器。多程列管式热交换器有利于传热,但随程数增多,流体阻力就会。

9. 用饱和蒸汽的冷凝来加热冷流体,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不变,以逆流和并流两种方式进行间壁换热,逆流时对数平均温差为,并流时为,其大小为。

10. 管内用水作冷却剂冷凝管外水蒸气,若要强化传热,应设法增大管 侧的传热膜系数才比较有效。

二、判断题(5小题,共10分)1.

在对流传热过程中,若两种流体的传热膜系数分别为1和2,且1》2,在忽略固体壁面热阻的情况下,总传热系数K接近于1。………………………………………()2.

为提高总传热系数K,必须改善传热膜系数大的一侧的换热条件。………………()3.

冷、热两流体经间壁换热时,若间壁两侧均为定态变温传热,则逆流操作的传热温差比并流大。…………………………………………………………………………………()4.

流体流动时,流动速度越大,流动的阻力越大;传热与流体流动相似,流动速度越大,传热阻力也越大。……………………………………………………………………………()5.

工业上气固相催化反应器采用各种换热方式移去反应热。流化床反应器中设置的废热锅炉采用的是间接换热方式,而多段冷激式反应器采用的则是直接换热方式。………()

三、选择(10小题,共20分)1.

在多层固体平壁中进行一维定常导热时,各层的温度降与各相应层的热阻之间呈何种关系?……………………………………………………………………………………()

A、反比关系; B、无关系; C、正比关系; D、不确定关系。2.

在下列换热器中,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最大的通常是………………………………()A、套管式换热器;B、夹套式换热器;C、板式换热器;D、管壳式换器。3.

金属材料,液体和气体的导热系数为,和,通常它们的大小顺序为()

A、>>;B、>>;

C、4. >>;D、>>。

常温下,钢、不锈钢、水和空气的导热系数分别为………………………………()

A、45 W·m·K ,15 W·m·K ,0.6 W·m·K 和0.026 W·m·K;B、0.6 W·m‐1·K‐1 ,0.026 W·m‐1·K‐1 ,45 W·m‐1·K‐1 和15 W·m‐1·K‐1;C、0.026 W·m‐1·K‐1 ,0.6 W·m‐1·K‐1 ,15 W·m‐1·K‐1 和45 W·m‐1·K‐1 ; D、15 W·m‐1·K‐1 ,45 W·m‐1·K‐1 ,0.6 W·m‐1·K‐1 和0.026 W·m‐1·K‐1.5.

在通常操作条件下的同类换热器中,设空气的传热膜系数为1,水的传热膜系数为2,饱和水蒸气冷凝的传热膜系数为3,则有………………………………………()

A、C、6.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为……………………………………………………………()

A、蒸气的冷凝; B、液体的沸腾; C、冷、热流体的混合; D、传导、对流和辐射。7.

评价热交换器结构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单位体积内传热面积的大小。工业上常用的热交换器中,该项指标最差的是……………………………………………………………()A、管壳式热交换器;B、套管式热交换器;C、夹套式热交换器;D、蛇管式热交换器。8.

1‐1‐

1‐1

‐1

‐1

‐1

‐1

‐1>32>23;B、1

2>>

3>>

1;.>>;D、21

3对一台正在工作的列管式换热器,已知一侧传热膜系数 W·m·K,另一

‐2‐1侧传热膜系数 W·m‐2·K‐1,管壁热阻很小,那么要提高传热总系数,最有效的措施是………………………………………………………………………………………()A、设法增大的值;B、设法同时增大和的值;C、设法增大的值;D、改用导热系数大的金属管。9.

在下列管壳式换热器中,没有降低或消除由温差引起的热应力补偿措施的换热器是………………………………………………………………………………………………()A、U形管式换热器;B、浮头式换热器;C、壳体带有膨胀圈的管壳式换热器;D、固定管板式换热器。10.

不同流体的传热膜系数相差很大。假设气体被加热或冷却时的传热膜系数为 W·m‐2·K‐1,液体被加热或冷却的传热膜系数为2 W·m‐2·K‐1,饱和水蒸气冷凝时的传热膜‐2‐1系数为3 W·m·K,则其大小顺序为………………………………………()

A、3<2<; B、2<

3<;

C、3<<2; D、<

2<

3。

四、计算问答(5小题,共50分)1.

电解食盐水生产NaOH时, 需将20%NaOH料液真空蒸发浓缩至50%。蒸发过程需消耗0.3 MPa的饱和水蒸气(416 K)0.760 kg·s-1。冷凝液在饱和温度下排出, 其冷凝热为 2.14×103 kJ· kg-1。蒸发过程中料液温度恒为394.4 K。试问选用传热面积A =65 m2, 总传热系数K=1.60×103 W·m-2·K-1蒸发器可行吗?

2.用套管式热交换器以363 K的热水将303 K的油预热到343 K。热水和油的流量分别为

3-1-1每小时1.5 吨和0.9 吨, 热水和油的比定压热容分别为4.2 ×10 J· kg·K和 2.5×103 J· kg-1·K-1。试求:(1)热水的出口温度;(2)当传热系数为300 W·m-2·K-1时, 在逆流操作方式下, 热交换器所需的传热面积。3.

在逆流操作的列管式换热器中, 用水冷却液态化学制剂。水的进口和出口温度分别为

-1-1-325 ℃和50 ℃;制剂比定压热容为1.9 kJ·kg·K, 密度为850 kg·m, 进口和出口温度分别为80 ℃和40 ℃。换热器的列管由φ25 mm×2.5 mm钢管组成。管程水一侧和

-2-1壳程制剂一侧的传热膜系数分别为0.85 kW·m·K和1.70 kW·m-2·K-1。污垢热阻可

2忽略不计。若传热面积为9 m, 试求化学制剂的质量流量。4.

在一列管式换热器中进行冷、热流体的热交换, 并采用逆流操作。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20 ℃和70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20 ℃和60 ℃。该换热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污垢热阻的影响,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上升至80 ℃。设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及物性均保持不变,试求:污垢层热阻占原总热阻的百分比? 5.

在一套管换热器中, 用饱和水蒸气将内管内作湍流流动的空气加热, 则此时的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于空气的传热膜系数。今要求空气质量流量增加三倍, 而保持空气进出口温度不变, 若空气的物性数据和换热器内管直径不变, 试问换热器传热管的长度应增加多少倍

答案

一、填空(10小题,共50分)1.冷

2.80 W·m-2·K-1 3. W·m‐1·K‐1 4.饱和水蒸气;冷水 5.低于(或达不到)6.增加

7.40 8.双;增大

9.10.内

二、判断题(5小题,共50分)1.错 2.错 3.对 4.错 5.对

三、选择(10小题,共50分)1.C 2.C 3.C 4.A 5.C 6.D 7.C 8.A 9.D 10.D

四、计算问答(5小题,共50分)1.T =416 K T′=399.4 K

=416-399.4=16.6 K =0.760×2.14×106=1.63×106 W 实际需要的传热面积

A′===61.4 m

2选用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A =65 m2 A > A′,可行。

2.(1)由热量衡算可得: ==

即:×2.5×103×(343-303)= ×4.2×103×(363-T2)解得: T2=348.7 K(2)由传热速率基本方程可求得其传热面积: ==31.1 K ==×2.5×103×(343-303)=2.5×104 W A===2.68 m2。

3.==21.6 ℃

K===549 W·m·K

-2-1==

===1.4 kg·s-1=5.1×103 kg·h-1

4.由冷、热流体的热量衡算:

(无污垢)

(有污垢)

得:,则℃

无污垢时:(60+50)=55 ℃

有污垢时:(68+60)=64 ℃

又:

即:,则

则污垢热阻占原总电阻百分比为:。

5.空气质量流量为时, 传热速率: === ①

空气质量流量为=4时, 传热速率: =4== 由此可得: =4, =40.8(因为Re0.8)K ' ≈=40.8=3.03 K’

===1.32 管子需再增长32%。

第五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天祝县城关小学胡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的实验和火柴依次掉落和依次燃烧的实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在小组分工是进行了细化,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小组自主学习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小黑板出示内容,研究主题、实验方法、材料、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小组长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小组的汇报来评价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各小组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为了集体荣誉,各小组成员就会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才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保证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学习,有效探究,不流于形式。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我在课前导入与课后例举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做事的例子的设计,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传导的认识。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两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的每节课中,我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下载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热传递以及热量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王畈中心小学 刘 乔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自己探索为主,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热的对流的感知,又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热的辐射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反思

    在前五课,学生不断的经历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也体会到水、气体和液体都会热胀冷缩,尤其是在研究固体上,学生感受给铜球、金属条加热,手握的地方会变热,热从哪里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对于......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材分析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一课内容。本课主要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递。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个部分:一.学......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2.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4.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5.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

    《热传递》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热传递》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2、 会做固体热传递实验;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3、 会做液体对流实验。 4、 知道传导、对流、辐射式......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

    《热 的 传 递》 教 学 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上册 《热的传递》授课时数:1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五篇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