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

时间:2019-05-12 17: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原则、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研究背景(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思想、理念、观念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整合;

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整合;

4、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整合;

5、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

6、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

7、初步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

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初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编号:ZD453号)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略)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确立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知识构建的认知工具,将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个别辅导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信息加工与知识构建工具、协作工具、研发工具、情感激励工具等。

2、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主导——主体——主线”三位一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它自始至终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成学习共同体,协作完成任务。

(二)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

课题组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包括“几何画板”、“Z+Z智能知识平台”、“图形计算器”、“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和联接因特网的校园网组成。

1、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

2、Z+Z智能知识平台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及广州大学兼兼职院士张景中先生研制开发的Z+Z智能知识平台,是一种能够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由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知识平台组成,适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和学生利用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知识平台。Z+Z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革中学数学课的一个有效工具。

3、图形计算器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计算器从函数型时代跨入了绘图型的时代.在绘图型计算器中,尤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TI-83plus以及TI-92plus计算器影响最大,目前已经有多所中学在探索性课程中使用了这两种型号的计算器。图形计算器有别于传统工具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探索功能和多重表示功能。前者使得学生在使用它时,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自己认识数学的过程。在对数学的不断探索之中,建构自我的数学认识。后者使得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得到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图形计算器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无论是从数学的本体论来看,还是从数学教学的认识过程来看,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4、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

首页策略库资料库题库积件库课件库软件库教案库课题研究档案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

本学习系统为高中数学学习软件,可供教师教学使用,也可供学生自学选用。

本学习系统的内容包括:策略库、资料库、题库、积件库、课件库、软件库、教案库和课题研究档案等,可根据需要调用。

友情链接策略库课件库友情链接

中国数学网资料库软件库几何画板世界

中学数学教育网站题库课题研究档案图形计算器世界

数学奥林匹克俱乐部积件库教案库孙悟空搜索引擎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数学教与学趣味数学王国

注:本学习软件由江西省乐平中学“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课题组制作。

(三)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1]如图

2、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的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

⑴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⑵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⑶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

⑷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⑸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2]

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数学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面向21世纪的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高中数学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确定课题——组成课题组——实施研究——撰写报告——交流研讨——成果鉴定,其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四)基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

1、“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原则: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2、“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流程

3、“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3]

五、课题研究的自我评价

1、主要特色

⑴教学改革思路的创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重塑高中数学教学结构。

⑵教学环境的创新:由单一的“粉笔+黑板”封闭型环境转变为多样化的“多媒体网络”开放型环境。

⑶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由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⑷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认知工具理论、学习环境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2、不足之处

课题组虽然按预期时间较好地完成各项研究任务,我们组建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已初具规模,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远未发挥它应有作用。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整合有一定的研究,但还不深入,我们计划在将教学设计作为下一个研究课题。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专题讲座

盘县二中数学组——王启波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作为教师的教学辅助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学生的认知工具,构筑数字化学习资源,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被动接受式学习真正转变为自主探究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尤其要构建基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原则、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

课题组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教学平台系统主要包括“几何画板”、“Z+Z智能知识平台”、“图形计算器”、“高中数学虚拟实验室”和联接因特网的校园网组成。

1、几何画板——21世纪的动态几何

《几何画板》是一个适用于几何(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教学的软件平台,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几何图形内在关系的环境。《几何画板》操作简单,只要用鼠标点取工具栏和菜单就可以开发课件,它无需编制任何程序,一切都要借助于几何关系来表现,用《几何画板》进行开发速度非常快。《几何画板》还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进行几何“实验”的环境:学生可以任意拖动图形、观察图形、猜测并验证,在观察、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加对各种图形的感性认识,形成丰厚的几何经验背景,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证明。《几何画板》是一个“个性化”的面向学科的工具平台,这样的平台能帮助所有愿意使用技术的老师在教学中使用技术,也能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学科的内在实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并发展思维能力。

2、Z+Z智能知识平台

由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及广州大学兼兼职院士张景中先生研制开发的Z+Z智能知识平台,是一种能够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的计算机软件平台。它由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等课程的知识平台组成,适合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支持教师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二次开发,是一个便于在课堂演示教学和学生利用光盘进行个别化学习的知识平台。Z+Z平台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改革中学数学课的一个有效工具。

3、图形计算器

目前, 科学技术的发展, 已使计算器从函数型时代跨入了绘图型的时代.在绘图型计算器中, 尤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TI-83 plus 以及TI-92 plus 计算器影响最大, 目前已经有多所中学在探索性课程中使用了这两种型号的计算器。图形计算器有别于传统工具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探索功能和多重表示功能。前者使得学生在使用它时,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了自己认识数学的过程。在对数学的不断探索之中,建构自我的数学认识。后者使得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得到了实现的可能性。所以图形计算器与数学教学的结合无论是从数学的本体论来看,还是从数学教学的认识过程来看,都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二.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加以整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数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学习环境”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

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1]

2、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协作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构建的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载体的网上协作探究式模式有竞争、辩论、协同、伙伴、角色扮演等五种模式;

⑴ 竞争式协作学习模式:两个或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或学习情景,进行竞争性学习,看谁能够首先达到教育目标。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网络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或由学生自由选择竞争者,或由教师指点竞争对手,然后由开始独立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随时监看对手的问题解决情况。

⑵ 辩论式协作学习模式: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虚拟图书馆或互联网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他们的观点进行甄别,选出正方与反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进行可以由双方各自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辩驳;最后由辅导教师(或中立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裁决,观点论证充分的一方获胜。

⑶ 协同式协作学习模式:多个学习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互相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

⑷ 伙伴式协作学习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学习伙伴,学生通过选择自已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网络查找正在学习同一内容的学习者,选择其中之一经双方同意结为学习伙伴,当其中一方遇到问题时,双方便相互讨论,从不同角度交换对同一问题的看法,相互帮助和提醒,直到问题解决。

⑸ 角色扮演式协作学习模式: 让不同的学生分别扮演学习者和指导导者的角色,学习者负责解答问题,而指导者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在学习过程中,双方角色可以互换。网上协作的主要途径有人机协作、生生协作、师生协作等三种途经。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2]

3、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完全探究式教学模式

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数学科研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面向21世纪的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方式的高中数学完全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提供选题——确定课题——组成课题组——实施研究——撰写报告——交流研讨——成果鉴定,其模式流程图如下所示:

(四)基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

1、“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原则: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强调学习任务的复杂性;强调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反对过分细化的标准参照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

2、“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教学设计流程

3、“主导——主体——主线”教学设计的特点: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3]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_浅谈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概率与统计部分的教与学

高中数学课程改革“概率与统计”部分的教与学的几点看法

王雪钗

[摘要]:“概率与统计”是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反映数学应用性的课程.本文从“概率与统计”的背景和地位,内容与要求以及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及高考的要求来分析阐述高中“概率与统计”的教与学.[关键词]:概率 统计 特点 方法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统计背景和地位 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概率的基础知识为必修部分。选修部分分文理科两种:文科内容包括: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理科包括: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等。这些以前是大学讲授的课程,现如今在中学的教材中出现,充分体现其重要性和实用性.虽然所讲授的概率和统计内容属于简单部分,但是它为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认识数学应用性的平台,为学生以后进入大学阶段学习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过度阶段。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和特点分析

(一)统计部分内容

(1)随机抽样 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

(2)用样本估计总体 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数字特征,如均值,方差等;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变量的相关性 要求利用散点图,来认识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根据公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二)概率部分内容:

(1)随机事件的概念,频率与概率区别与联系

(2)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独立重复试验

(3)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几何概型

(三)教材特点分析:(1)强调典型案例的作用 教科书无论在背景材料、例题和阅读与思考栏目的选材上都注意联系实际.(2)注重统计思想和计算结果的解释 教科书中突出统计思想的解释,如在概率的意义部分,利用概率解释了统计中似然法的思想,解释了遗传机理中的统计规律.统计试验中随机模拟方法的原理就是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在古典概型部分,每道例题在计算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后,都给出相应结果的解释或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由于概率统计本身的特点,统计需要分析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概率中随机模拟方法需要产生大量的模拟试验结果,并需要分析和综合试验结果,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就显得更为必要.三、“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突出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因此结果具有随机性,统计推断是 1

有可能犯错误的,但同时,统计思维又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由不确定的数据进行推理随机事件的基本事件数和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同样是有力而普遍的方法.因此使学生体会统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以使学生认识统计的作用。

(二)统计教学通过案例来进行并要注重数据的收集 高中阶段统计教学应通过案例的进行,使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来学习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具体的案例也容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方法的实质,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三)注重对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理解

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由于随机试验结果不确定,导致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表面看无规律可循,但当我们大量重复实验时,实验的每一个结果都会出现其频率的稳定性.应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来体会这一点,可多设案例,多做实验来解决

(四)重视对概率模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和其他数学知识的结合

学生学习时,首要的是对各种概率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经历从多个实例中概括出具体的概率模型的过程,体会这些例子中的共同特点,从而理解各种概率模型,并且在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识别模型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与其他高中数学知识的结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是相通的,激发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兴趣。

(五)注重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生存在着一些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概率的基础,但是其中往往有一些是错误的.怎样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概率;然后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最后可以建立理论的概率模型,并与实际结果联系起来,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实验结果和理论概率进行比较,这将促进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经验,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四、高考对概率统计部分的考察

几种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其计算是高中新课程概率部分的必修内容,试题设计比较基本,注重考查灵活应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互斥事件的概率的加法”或“先求事件的对立事件的概率”等基础知识处理问题,从而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高考在选修部分的命题中,努力体现文理科内容上的不同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文科试卷集中在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总体期望值和方差的估计。其中随机抽样中,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是等概率抽样。试题考查数理统计中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的计算技能。而理科试卷则集中在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要求考生能够识别题中提出的随机变量服从什么分布,并应用相关公式,求出其分布列、期望值和方差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2003.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教师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本站推荐)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努力做好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关键词】 现代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增强,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和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我认为主要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方面:“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品和桌面介绍等等。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Intel未来教育”的思想。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例如上课前演示一个用Qbasic编写的动画程序实例,让学生马上动手制作,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5分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程序实现的原理和该程序中用到的基本的函数,指出哪些同学找对了 哪些路子,再让学生自己各显神通,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实现,然后教师再总结归纳……,同时这种方法也能有效地让学生快速安静下来并集中精神听教师讲解。

1、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心情变得愉快,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亢奋的学习劲头。为了激发这种兴趣,我们应该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比如,录入、编辑文章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操作,我便针对现代中学生的追星现象,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篇题目为“我的偶像”的小作文,作文的内容各自编写。于是,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完成了任务,他们不仅掌握了录入文章的基本规则,而且当出现错误时,还学会了修改文章的技巧,可谓是一箭双雕。

再比如,指法练习在学生看来是最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不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我便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这一特点,选取金山打字通软件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步先让学生用其中的“吃苹果”、“打地鼠”等游戏进行单个字母的练习,达到一定目标后,再让学生在“青蛙过河”中练习单词的输入,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由组合,进行“警察抓小偷”竞赛。结合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优化教学,学生们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熟悉了键盘指法。

2、注重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因此,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堂,寓庄于谐,寓理于谐,能使学生好学、乐学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记忆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我在讲解软盘的使用时,常用的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时为写保护,而学生则易将保护与未保护两种状态混淆。讲到这一点时,我拿出了一张3.5寸软盘,将写保护划片打开,让盘片上两个孔对准两只眼睛的位置,告诉学生,软盘上有两只“眼睛”,当两只“眼睛”都瞪着时,则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是不可侵犯的,即为“写保护”。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时(把划片封上)是放松状态,即为“不保护”。听到这一比喻时,学生们笑声一片,连连点头称是,至此,这一教学难点在幽默的情境中得以突破。

三、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

努力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例如,由教师组织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学到的各种计算机知识,动手制作各学科简单的课件,几个学生组成1个小组,从策划、写脚本、美工、到运用学过的各种软件制作、处理各学科素材、然后整合集成、得出结论或成果,让学生把学过的各学科知识消化揉合,变成一种综合能力。

2、坚持分类原则、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如有的同学喜欢程序设计,有的同学喜欢动画制作、有的同学爱好图象处理、有的同学热衷网页制作,把这些学生分组对待,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懂的再向教师提问;同时,把各组学生又分成A、B、C三个小组,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 2 在基础教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上机实习时对各小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请A小组学生作C小组学生的小老师,做到人人有长进,个个有提高,同时减轻教师的负担,使分类辅导成为可能。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优秀学生作品及行为,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较差的学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

3、教育理念和教学知识应该先进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因此对学生进行的计算机操作和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育时,应把计算机定位成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让学生感受到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求教师具有超前意识,尽量让学生接触到代表电脑操作系统发展方向的最先进的操作环境,并经常性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流行的、最新的应用软件或小程序,介绍它们的用途和综合运用方法。也可以让个别学生上台介绍他们使用某个软件的心得和同学们共享。通过这些做法,让学生自觉接受、学习、探究计算机知识。

4、不墨守成规,对学生宽严有度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络这个庞大的资源。充分利用电脑游戏软件。电脑游戏做为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都喜欢的东西,教师不应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对不同游戏区别对待,对健康的益智类或策略游戏,允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游戏,偶尔也可以网络对战的形式分组比赛,活跃课堂气氛;而对于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游戏,则明确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态度:“绝对不行”。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反感,反而能听教师的话,和老师走得更近。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思想意识上明确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学习兴趣是必要的手段,培养信息技术素养是根本。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我们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实验中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

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新人教版

摘 要: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关键词:新课程;现代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不仅只是参加整合教材的实验,在日常教学中摸索和体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身体力行地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并不断从中获益。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宜整合,然后考虑采用怎样的形式与方式整合,探索最佳整合点,寻找最佳切入口,为学生学习建构高中数学知识创设情境,搭建舞台。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比较

认识建构观指导下的数学教与学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使其有可能从辅助教学手段向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发展。计算机工具使我们能从与传统方法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数学及其教与学。学习者可以形成一种动态过程的观点,对数学的多重表示可以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在数学活动中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加直观具体的概念图像,对于知识的重新组织也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很多优势,将以前难以用粉笔和黑板解决的问题却很容易解决。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代替部分数学文字信息的板书,节省了画图与书写的时间,增加课堂密度,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使教师、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交流。

数学传统教学一般是权威模式的接受教学。教师主导学生的一切,学生的主动性只是体现在他能否顺利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解题,教师很少考虑学生的认知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反映教学思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计算机的及时反馈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运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最欠缺的一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测量功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及时跟踪测量结果,使学生对所学问题确信无疑,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主动建构了新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不仅在教学手段上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了重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教师观念上的变化。这体现在尊重学生、深信学生认知活动中的潜力。因而在教学设计上会更接近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规律,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及自主选择、探索。

信息技术可以提供猜测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寻找某些数学规律时,只能通过极其有限的几个例子让学生去体会和猜想,这种情况下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很难猜想到正确的答案。而信息技术下的数学教学便可以克服这种局限。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可以列举很多数据,让学生充分体会其规律,从而可以正确的猜想,接着找到解答的思路。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让教师的“教”活起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思想。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变抽象的知识为具体、形象的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想起到较好的效率,少不了课前的准备,因此在备课过程中要将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要考虑到,这就更需要教师能熟练把握教材,对前后知识能一体地了解,无论对哪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关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我们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如此,还应该视之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当然,除这些传统的东西,还需要加一些有关信息技术的元素与血液。比如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的能力等,在制定好了教学目标之后,应该设计一个好的引入,这就需要媒体的运用,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很困难,利用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晰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例如,幂函数图像错综复杂,种类繁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列表、作图,然后进行归纳,费时费力。我在讲授幂函数一节时,作了一次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探索的教学尝试,效果很好。

我事先找到幂函数的几何画板课件并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修改。在课堂上先提出教学目标:

①作出幂函数当指数取不同有理数时的图像,归纳出幂函数图像的种类;

②归纳幂函数性质。

用几何画板画图方便快捷,学生只要说出指数的值,运用课件图像就会立刻出现。一会儿电脑上都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图像,学生的兴致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为奇、偶数的图像呈现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分数指数对图像的影响与分数分子、分母的奇偶有关。这样,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完整地获得了幂函数的性质,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从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探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高中数学里有很多定理、性质、规律和结论,实际上往往都是先通过一定的观察、分析整理得到的。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在理解上很可能会产生困难,很难接受。可是现在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使他们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要理解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例如三角函数图像的教学,过去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师依次画出y=Asinx、y=sinωx、y=sin(x+φ)的图像,然后通过推理合成函数的图像,再分析这个函数的性质。这样教学,许多学生不但对函数性质的理解感到困难,而且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认识顺序。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实验的方法:先为学生准备好演示软件,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探索当A、ω、?准取不同的值时图像怎样变化,研究它们对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单调区间的影响;接着让学生对A、ω、?准自由赋值,输入后观察图像的变化;再让学生变换输入这三个值的先后顺序,反复实验、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实验、互相交流和探讨,很快发现了规律,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正,正确写出函数的周期、取值范围和单调区间。特别是,通过实践,他们懂得了在分析若干个参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应该对各参数分别研究,改变一个参数的值时要保持其他参数的值不变。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探究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探究活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

3、利用数学知识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 2 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在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导教育的手段和工具被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中心由“教”转变为“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由主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辅导者。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在上三角函数的图像、“立体几何”导言课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2、拓宽学习资源,通过“情境再现”,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运用电脑模拟数学发现的历程,使用计算机进行数学试验,通过电脑证明数学定理,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发现、提出、探究、解决过程的情景再现,意识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重要的问题历来就是推动数学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讲解解析几何内容时就通过课件《奇妙的坐标系》向学生展示了坐标系的诞生、完善及应用历程,使数学教学成为了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

3、创设想象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贝弗里奇教授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一切可共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表现二次曲线的形成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很难画的准确,更难展现二次曲线的连续变化,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离心率的大小变化与圆锥曲线的形状变化,这种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美的展现出来。同时,也可展示出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看似不相关”的二次曲线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的服务器上的课件,让学生独立探索得出结论。

4、创设纠错情境,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此我针对学生常犯的隐晦错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良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例如:学生常常想当然的把平面几何的有关性质照搬到立体几何中,教师在黑板中很难表示清楚,我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了“边对应垂直的两个角”的课件,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纠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但也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无节制,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

下载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研究报告~(doc-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初探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指出“数学课程的......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性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2、 了解三......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析究文/宋连昌摘 要:论述了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注意要点,并从PBL、学案导学、学习系统、交流评价等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常规教......

    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精选)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内容简介: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要把握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注重创新思维......

    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论文大赛

    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山西省临县一中 林雪平摘要:随着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5篇范文)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教法的改革带来了契机。精心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成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