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学案
第四课第二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校:芮城五中
主备人:刘卫华
审核人:
学习目标:
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重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学习难点:
我国的基本国情、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感悟:
1、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1)主要特征:
(2)具体表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3)时间:(4)主要矛盾:(5)解决矛盾的方法:
(或根本任务:)
3、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标准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或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4、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1)力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核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及其重要性: 核心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性:
①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要求。②四项基本原则()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__________。
③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进步的______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______。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三个代表的含义、地位:
①党始终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党始终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党始终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学感悟
1、检查预习、归纳总结、解决疑问、简单记忆
2、疑问:
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当堂训练
1、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A、最基本的国情 B、社会的阶级矛盾 C国家的根本任务 D社会的主要矛盾
2、我国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提高的同时也面临看病难、读书难、住房难的问题。这表明()A、人民的温饱问题仍没有解决 B、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达到的小康还是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D、我国仍处于社会 主义的初级阶段
3、强震来袭,胡锦涛飞赴玉树震区指导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A、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B、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把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的根本任务 D、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某校九年级学生把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理解编成了顺口溜‘你认为正确的是()①初级阶段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②初级阶段有发展,日新月异成就显 ③初级阶段很简单就是经济发展慢 ④人口素质不算高,科技水平需干超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0年你最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中国政府网调查显示:房价高排在第一位,还有教育收费、收入差距、社会保障。据此回答这一调查结果说明()A、我国人民的需要水平太高 B、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 D、我国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6、漫画沉重的负担(农民背着教育、医疗、住房吃力的向小康之路迈进)反映了()①当前社会存在住房、就医读书难等问题 ②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还未解决 ④小康之路必定要背上沉重的包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市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是:就业、住房、环保、文体、医疗、交通、治安等民生问题,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人民的根本利益
8、简答:
材料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家财富大增、综合国力提升、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
材料二:目前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人均GTP排在世界百位之后,城乡发展不平衡,西部农村很落后,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
(2)简要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认识。
四、学习体会
五、巩固训练
材料一: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河北石家庄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材料二:石家庄市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问题
(1)当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2)解决材料二中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3)作为石家庄市的小主人,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中,你会怎么做?
第二篇:教学案
班2010---2011学第一学期中,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成绩显著,被评为“三好学生”。特发此状,以资鼓励。
灌云县鲁河中学2010.11.18
第三篇:教学案
上饶县石狮小学教师备课单
(共案)
年级 学科 议课时间
课题
课型 课时 上课时间
第四篇:教学案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习目标:
1、欣赏作品,体验歌曲在节奏、速度、节拍等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2、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布吉-乌吉”、摇滚的不同风格。
3、能通过学习掌握变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进行变奏的改编。重难点:
1、聆听中能分辨出作品的变化。
2、在欣赏中体验牧歌、华尔兹、狐步舞、爵士、摇滚的不同风格。
3、掌握变奏曲的特点。教具: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合唱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的主题部分。
1、用哼鸣的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2、用wu方式。发声练习《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主题部分。
二、新课学习
师:回忆刚才唱过的旋律是哪一首乐曲? 生:《铃儿响叮当》
师:原曲是什么样情绪的?你听过哪几种不同的版本?
1、介绍《铃儿响叮当》背景。
《铃儿响叮当》是圣诞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从十九世纪的英国开始,后来传入美国。进入二十世纪后,他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启神奇的旅行,再次体验这一广为流传的乐曲的历史变迁。
2、聆听乐曲,第一遍 师:你听到了什么?
介绍《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创作背景。《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是由美国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杨鸿年听后进行部分的缩编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合唱作品
3、聆听乐曲,第二遍。师:找一找一共发生了几次变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导这八次变化是围绕主题发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组聆听第三遍
师:注意听自己的部,和主题对比找出三个特征。分组聆听乐曲——讨论总结——分小组说明。
5、分部分聆听,完成游戏:领贴纸。
教师出示不同变奏的对应曲风贴纸,由各小组认领。
6、再次完整,聆听全曲。
由小组将各部分特征在聆听过程中进行展示。
三、了解变奏曲
1、在音乐声中分组讨论变奏曲特点。
2、教师总结变奏特点
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变奏”一词,源出拉丁语variatio,原义是变化,意即主题的演变。手法有装饰变奏、对应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卡农变奏、和声变奏、特性变奏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
四、拓展:创编《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视课堂时间,改编华尔兹和爵士风格
第五篇:教学案
天上的街市
预习
一看
1、作者简介及其文学成就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他是我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他在中国文坛上骁勇地驰骋了60多年,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代表作诗集《女神》、《星空》,话剧《屈原》。
2、时代背景
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
3、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的其他相关的人或物。联想必须有相似点或想关点。
想象:是指在头脑中对已知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新的事物形象,想象必须合理,必须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二做
1、读三遍课文(出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标小节号。
2、读课文,圈划诗中的 生字、新词,并注意使用工具书,掌握音、形、义。
3、整体感知:
你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吗?诗中想像“浅浅”的天河并不宽广,牛郎织女来来往往,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思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双翅”,本诗联想自然、想象丰富,试概括诗中运用的联想、想象之处。
《天上的街市》教案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3.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向往追求理想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深深相爱着的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划出的天河相隔着,只有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能鹊桥相会一次。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生活啊。同学们一定希望牛郎织女在天河中自由地骑着牛儿来往吧!我国著名诗人郭沫若早在80多年前(1921年10月)就凭借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这种美好愿望写进了自己美丽而迷人的诗篇——《天上的街市》。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学者。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20年代初期,此时,“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各派军阀势力窒息着。面对这种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色彩的著名诗篇《天上的街市》.四、朗读诗歌
1、初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朗读要求:
1、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2、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再读文章,注意本诗的节奏和重音(听录音,再齐读)
五、自由朗读、自主思考: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
2、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想法?
3、诗人看到了明星景象产生了遐想,天上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美好、幸福、自由、光明)知识点链接: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相关的其他事物的思维活动; 想象:在一事物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此诗哪一节是联想的内容?怎样联想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几节是想象的内容?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六、合作探究
1、文中也提到了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文中他们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但是传说中的与作者笔下的却不一样,作者为什么改动传说呢?
对比:传说——诗中 人间现实——诗人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例:第四节)
(1)“闲游”一词能否和上节中的“来往”一词互换?
——不能。“来往”是指牛郎织女骑着牛儿雕过浅浅的天河去见织女。而在天街上悠闲地游逛,只能说是“闲游”,强调“悠闲”
(2)这节诗中有个量词用得很别致,请同学们找出来。
——“朵”
换成一颗的“颗”不更通俗明白吗?
——“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3)你觉得还有哪些词用的较好?请找出来,并说一说为什么。
七、归纳总结
本诗通过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上的街市及美好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富足、自由、幸福、光明、美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八、拓展延伸
读完了诗人的美丽诗篇时,当你仰望苍穹,你又想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