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多种手段创建语言训练平台。借助本文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识字与阅读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在有趣的故事情节的推动下,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即: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讲故事,边思考,(指一名学生把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按顺序贴在黑板上,并说出小猴子先后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一无所有

二、围绕“所见”,积累词语

1.自由读课文,找出 “又~又~”式词语。(1)教师引学: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

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2)你也能用“又~又~”式的词语来说一说吗?(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3)进行说话训练。太阳____________、苹果____________;(提供主语)独立用“又~又~”式词语说话。

2.教师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板画:眼睛),就那么吸引小猴子了!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式词语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式词语来连接的。)

三、围绕“所做”,体会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掰、扛。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教师导学: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地这部分没有配插图,请小朋友们帮忙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什么样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教师导学: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地,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2.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指两名学生表演“捧”和“抱”。)(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拿掉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4.指导朗读。(1)“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示范: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

(2)“他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他会把玉米扔了?(指导: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3)“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谁来试试,指名读。

(4)“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觉得小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语气读。)(5)“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要读出小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6)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四、想象创造,续编故事

1.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猴妈妈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猴妈妈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他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2.同桌复述;连贯复述;全班展示。

五、布置作业,拓展复述

1.搜集其他提手旁的汉字,做一做这样的动作。2.根据故事先后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复述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掰”“扛”“扔”等7个生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3、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掰”“抗”“扔”“摘”“捧”“抱”“追”等动词。教学难点:理解“掰”“抗”“扔”“摘”“捧”“抱”“追”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西瓜、玉米、桃子、小兔子等道具,板贴,生字卡,面包、饼干、橘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出示小猴子图片)小朋友们,你看这是什么小动物啊?——(猴子)。2.我们以前学过一片关于小猴子的课文,是什么——(猴子捞月)。

3.今天我们要来一起读一篇关于小猴子的故事,想去读读吗?(揭题《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朗读题目两遍)

4.你们想见见这只可爱的小猴子吗?(播放《小猴子下山》视频)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导朗读

(1)教师读前边的,学生读后边的。

(2)教师学生交换,学生读前边的,教师读后边的。(3)男生读前边的,女生读后边的。(4)男女生交换,女生读前边,男生读后边。

2、小猴子去的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1)玉米地

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吗?——(玉米地)。那你知道在玉米地里,他看到了什么吗?——(又大又多的玉米)。那又做了什么呢?——(掰玉米)。玉米是怎样带走的呢?——(扛着走的)。(板贴玉米地、又大又多,板书掰、扛)

(2)桃树下

师:他又去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些什么?——(去了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那他又干了什么了?——(摘了桃子)。但是他还扛着玉米啊,怎么去摘啊。——(要先把玉米扔了)。哦,原来先扔了玉米,再去摘桃子。桃子他是怎样带走的呢?——(捧着走的)。(板贴桃树下、又大又红,板书扔、摘、捧)

(3)瓜地里

师:接下来该来哪里了?——(瓜地里)。在瓜地里又看到了什么?——(又大又圆的西瓜)。他又干了什么?——(摘西瓜)。摘西瓜之前,要先把什么扔了?——(桃子)。西瓜又是怎样带走的?——(抱着走的)。(板贴西瓜地、又大又圆,板书扔、摘、抱)

(4)回家的路上

师:你们摘了那么大个西瓜,想不想带回家啊?小猴子也是,他也想把西瓜抱回家,所以他就往回走,可是,他把西瓜带回家了吗?——(没有)。因为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小兔子)。怎样的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又干嘛啦?——(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板贴回家路上、蹦蹦跳跳,板书扔、追)

三、读演结合,理解动词

1.(指着板书的动词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全是动词)。2.集中出示动词“掰

追”,指导朗读。3.表演动词

为什么动词好玩呢,因为动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演,你们能演这些动词吗?(1)预设1:扛

他表演的是哪个?——(扛)。

师问学生1:是不是啊?——(是)。小猴子,你扛的是什么呀?——(玉米),真厉害,你们说说他在干什么?——(扛玉米)。真棒,你肯定理解了这个动词!大家一起来扛一扛!

(2)预设2:扔

他表演的又是什么呀?——(扔)。

师问学生2:小猴子,你在扔什么呢?——(玉米)。

小猴子都扔了什么呢?看看黑板(请学生上来分别拿着玉米、桃子、西瓜)你们准备好表演,同学们发指令。

(3)预设3:摘

这是什么动作?——(摘)。

师问学生3:小猴子,你在摘什么?——(摘西瓜)除了摘西瓜,还会摘什么?来我们来摘摘桃子,再摘摘西瓜。(4)预设4:捧

摘完桃子是怎么带走的?——(捧着走的)。那你能给大家捧一捧桃子吗?(上一个学生继续表演)

(5)预设5:抱

他表演的又是哪个呢?——(抱)。你看我会抱什么?(教师抱书、抱西瓜)(6)预设6:追

这个动作我来猜一猜,追,对吗。假如现在你们都是小猫,你们会追什么?——(追老鼠),你们都是警察,你们会追什么——(追小偷)。

(7)预设7:掰

师:这个是什么呀?——(掰)。谁再来演一演?你看,老师会掰什么,仔细看我的手,我用了几只手,把粉笔分开的,就叫做“掰”。所以我们能掰什么?我带了点东西你们来掰一掰。(拿出面包、饼干、橘子,请学生来演)他演的时候你们就说出来,掰什么?

4.带动作表演课文

刚才的动作这么有趣,想不想带到课文中去表演呀?——想!那就请同学上来当小猴子(小猴子上台戴上头饰)。一排的同学拿出抽屉里的道具,你们是什么?——(玉米),对啦,你们现在就当玉米;二三排的同学拿出道具,你们是什么呀?——(桃子),那桃子,就位咯;四排的同学拿道具,你们是——(西瓜),就位了;五排的同学是——(小兔子)。待会儿它追哪只小兔子,你就要蹦蹦跳跳的哦。

表演完后评价,一共表演两轮,完了之后将道具放进抽屉里,西瓜依次上来放好。

四、课堂总结

刚才小猴子们表演得好不好?——(好)!那把掌声送给他们。刚才你们表演得好不好?——(好)!那把掌声也送给自己。你们觉得好不好玩?——(好玩)。这都是因为有了这些动词,所以才这么好玩。我们再来理一理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吧,来到玉米地里,掰了玉米,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子,来到瓜地里,扔了桃子摘西瓜,回去的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最后追着了吗?这节课我们学了“掰、扛”等一系列动词,知道小猴子都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想对小猴子说的呢,下节课再告诉大家。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 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的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

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的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看看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看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 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都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看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看到了()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

3.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与“手”有关)解释“掰”字源

4.结合图做动作读词

5.游戏“我说你做”,区别“捧”和“抱”的不同

6.出示有关提手旁的字读一读

(五)以“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做了什么。”为句式学文讲故事

师:刚才我们带着表情和动作把词语读得棒棒的,下面我们也带着第一秘诀表情,第二秘诀动作,第三秘诀语气来先自己试着讲讲课文的1到3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学讲故事。看课文哪自然段是讲这幅图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这段话共有几句话?(2句话)分别请同学读,第一句话写什么?

指名读: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为什么高兴?生回答再指导读“又大又多”

师: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会干什么呢?指名说

师:(出示卡片“掰”)你来带大家读读这个生字吧!指名读

师:那我们能看着这个字来做动作吗?出示“掰”字源理解掰的意思。指名说

师:是呀,用两只手把一样东西分开就是掰!来,咱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读读这个字。学生齐读

师:出示图看看小猴子是怎样掰玉米的?学生结合图边做动作边读一读“掰玉米”

学习“扛”

师:(出示卡片“扛”)这个字请你来读!你也来读读!(快速读字)

师:谁也来做做这个动作?(贴“扛”)

生:做动作

师:(紧接着问)小猴子,为什么要扛着玉米往前走啊?(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生接说)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又来到了什么地方呢?出示图和段落。师:请你结合图试着填一填?指名说(随机出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桃子长得怎样呢?(又大又红)指名读,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师:小猴子看见桃子又大又红怎么做了呢?先说摘——摘可以说是摘桃子,注意里面是个古,我们把它贴到桃子旁边。

摘还可以说是摘什么?

师: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生说理由。

师:是呀,小猴子看见它的最爱又大又红心情是怎样的?(非常高兴)女生男生分别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也是几句话?(2句话)第一句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第二句写它看到什么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下面就按这样请同学们结合图同桌互相讲一讲。指名讲,随后读(又大又圆)

师:下猴子为什么要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你瞧他那高兴劲,来我们一起打开课文读第三自然段。

(六)结合板书,小结课文

小结: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见()非常高兴,再来到桃树下看见()非常高兴,接着来到西瓜地看见()非常高兴。

六、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看字析字

非:一要注意什么?(左竖短右竖长)二要注意什么?(横的长短不同,中间的横最短而且写在横中线)三要注意笔顺要正确(师生一起书空)

常:上中下结构,上宽下窄,秃宝盖一定写宽,中间口扁横在横中线,竖要写在竖中线

2.师范写

3.生练写

4.师生交流评价

七、结合儿歌,巩固生字

课中操(结合儿歌巩固生字)

师:看,几个动作躲进了一首儿歌里,它们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念一念呢!出示儿歌和音乐:“小猴子,下山来,掰了玉米扛着走,摘了桃子捧着走,摘了西瓜抱着走,见了兔子追着跑,见了一样扔一样,只好空手把家回,只好空手把家回。”

师: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吧!师生一起边做拍手边读儿歌。

师:咱们还可以边做动作边来念呢!(生:集体做动作念)

八、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小猴子一路掰过了玉米,摘过桃子,还摘过西瓜,可小猴子为什么还是空手回家去?(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学习。

九、板书设计,图文并茂

小猴子下山

山(简笔画)

小猴子 玉米 桃子 西瓜 兔子 表情

(贴图)(贴图)(贴图)(贴图)(贴图)动作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语气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详细介绍:

教学本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圈出以下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追。教师再要求学生各自做做这些动作,重点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文,另一位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最后在正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如由“摘挑子”一词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摘茄子”“摘苹果”等词语。

[评析] 低年级小学生对表演特别感兴趣。教者据此设计小猴动作的表演、积累词语的练说,掀起了堂教学小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下载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正确地朗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2: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的过程,明白做事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3:学习并运用文中描写小猴......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专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 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情感目标......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汇编)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阳小学 张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

    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2个生字。2.正确流利读课文。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教学重难点:了解表动作的词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