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

时间:2019-10-11 16:2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要一心一意的道理。下面给大家分享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5.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

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3.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7.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8.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3.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孩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全体学生唱《数鸭歌》。唱完心情如何?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鸭子。

一.导入:

1.今天一起来学习更一种小动物,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2.出示谜语,猜谜底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

谜底:小猴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扛 捧 掰 摘 抱 追 扔 蹦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齐读,分男生女生读

3.再组词读

扛玉米 捧着 掰玉米 摘桃子

扔垃圾 追兔子 抱孩子 蹦蹦跳跳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读,标出自然段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画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

3.读给同桌听

4.读后交流:小猴子下山的路线是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白兔

四.学习课文

结合插图和课文,边学边思考:

他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

总结: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

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则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巩固延伸

一()玉米地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白兔

第二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7个字。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

情感目标: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空手而回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一致,有始有终。

二、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明白“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三、教具准备:PPT课件、识字写字检测量表、字卡。

四、教学过程:

1、(PPT:猴子图片)师:认识它吗?对,是小猴子,认识这三个字吗?单独这一个字还认识吗?(出示:猴)这是我们今天需要认读的一个生字。拼音节读一读吧。你能用猴组个词吗?

师:有一天,这只顽皮的小猴子想下山来玩耍,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你瞧,小猴子多开心呀,可是,回家的时候却变得垂头丧气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T:猴子高兴和垂头丧气的图片)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请大家跟我一起写)生齐读课题。

写时互动:小字都会写了,竖钩、点、点,反犬旁,横撇,弯钩、横,横平竖直点,竖要长,竖折,竖。

2、识字情况检测: 师:读好故事首先要认识这些生字。(PPT生字:1猴2结3掰4扛5满6扔7摘8捧9瓜10抱11蹦12追)其中哪些你不认识呢?赶快用笔圈出来吧。完成后就安静端正地坐好。

生生说出不认识或拿不准的字,老师把字卡板贴在黑板上。

3、识字:(1)拼音识字:

师:这是它们的拼音朋友,现在老师贴在上面。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拼音节读一读。结的读音。PPT(2)自主识字:

师:拼音识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识字方法,你们平时还用什么办法来识字呢?

(生说识字方法,师适当补充: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组词,问同学,问老师)

下面就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自己识字,等一会去掉拼音朋友,看看还能不能认识。完成后就安静端正地坐好。时间2分钟,开始吧。生自主识字后检查反馈:①指生读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②组词领读(3)规律识字:

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字宝宝放在一起,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动词;带提手旁说明和手有关)

师:这是表示动作的词,人们通常叫它们动词。用眼睛看,用心想,会读,会发现规律,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猴子一起来做做这些动作吧。(PPT)一生读字,其他生做动作。

小结:读的正确,动作做的到位,掌声送给自己吧。

4、识字检测:

师:学到现在,这些生字你是不是都认识了呢?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吧。看到生字条,同桌互相检查,这边的同学先读,另一边的同学当小评委,读完再交换。(PPT:全部读对得A;读错一个得B;读错两个得C;读错三个或三个以上得D)如果同桌还有不认识的,你可以当他的小老师教教他。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开始吧。检测完毕后统计结果。

小结:为得A级的孩子点赞,你们是名副其实的识字大王。得B、C、D的同学也不要着急,虽然你们现在还没有达到我们这节课的识字要求,但是字可以反复读,下课后你可以和同学,回到家可以和爸爸妈妈再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会认识的。

5、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就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想不想自己去读读这个故事?提醒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文中插图。(1)生自由朗读。

(2)展示朗读。师随要评价。(你再读一遍,一定会读的更熟练。大家可以把掌声送给他,这就是进步。)(3)老师把故事编了一首儿歌,一起来读一读。问:你想对小猴子说点什么?

小结:做事情要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坚持专心做好一件事,这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习惯。下面我们就来专心地写两个字吧。

6、写字练习:

师: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很多外国人都在学习汉字,写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非常重要,别人都会向你学习。想不想把字写端正又漂亮?首先要认真观察,看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笔画的长短等)观察非字,你有什么发现?师范写,生描红,临写两个字。师指导。评价:写的非常棒!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写非字的?(PPT:观察、描红、临写)下面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写“常”字,老师相信一定比非字写的更漂亮。

自我评价:(PPT)(1)写字姿势正确。(2)笔顺笔画正确。(3)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以上三条做到几条得几颗星,看看你能得几颗星?

7、总结:

师:这节课我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的很高兴,你们高不高兴啊?我们班同学真棒!课下刘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回家把《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个故事比较长,如果忘了,怎么办,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诀:记住文中插图。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正确地朗读课文,练习讲故事。2: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体会的过程,明白做事要专心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3:学习并运用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质疑导入。

1:教师出示本课词语,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师质疑过度:是啊,小猴子下山遇到了那么多好吃的,可是最终却空着手回家,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小猴子下山吧!二 精读故事,收获启发。进行小组展示 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小红下山走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2):指明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3):教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4):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5):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朗读,说一说,看到什么做了什么?(2):学生交流,教师适当小结,小猴子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3):出示“满树又大又红的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会想些什么?(4):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拽”的动作。(5):再次一起齐读第二自然段.3: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四自然段。(1):自己读一读三、四,自然段,看看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又做了什么,互相交流。(2):指名学生提问。(3):重点指导:出示图片,“又大又圆”和“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的意思。4:齐读第五自然段,了解故事结局,“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5:回顾全文交流收获。(1):为什么空着手回家?(2):不要学习半途而废,从而一事无成。三:巩固学习情境表演。

1:教师:这篇故事中对小猴子的描写表示动作的词语有哪些?用笔圈出来互相交流。2:指明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掰、扛、扔、摘、捧、抱、指名学生认读。3:教师出示动作,学生猜是哪个字,学生表演动作,教师学生共同猜。4:语文课外阅读《小猴蹦哒哒》提问:课文中的“哎哟”是小猴子怎么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故事中的小猴子由于做事没有目标,不专心,半途而废,最终却两手空空。我们要学习吗要学习什么?要学习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把事做好做事必须一心一意!五:下课,师生再见!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猴、结、掰”等生字,会写“块、非、常”等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插图讲述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给下列汉字注音。

掰()扔()摘

()捧()蹦()追

三、学习第1自然段(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

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2.理解“掰、扛”两个动词。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

(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来到了,看到的玉米。

3.小猴子非常高兴。“非常”一词可以用来替换。(填序号)

A.时常

B.十分

C.经常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

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

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

(3)有表情地朗读课文。4.照样子,说一说。

(又大又多的)玉米

()苹果

()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板书。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猴子后来去了和。摘到了和。桃树下(扔摘捧)

西瓜地里(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三、学习第5自然段

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

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喜新厌旧)

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像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6.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

2.学习量词。

(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2)指名学生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

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

(3)拓展运用。

①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知道的“又()又()”的词语。

②老师提示: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③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

5.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玉米地

一()玉米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兔子

6.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掰扛扔摘捧抱

[教学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

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

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良好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会写“块、非、常”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__又__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孩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全体学生唱《数鸭歌》。唱完心情如何?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鸭子。

一、导入

1、今天一起来学习更一种小动物,看看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2、出示谜语,猜谜底

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

——(打一动物)。

谜底:小猴子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扛、捧、掰、摘、抱、追、扔、蹦

1、指名学生读

2、学生齐读,分男生女生读

3、再组词读

扛玉米、捧着、掰玉米、摘桃子

扔垃圾、追兔子、抱孩子、蹦蹦跳跳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读,标出自然段

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画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画出来。

3、读给同桌听

4、读后交流:小猴子下山的路线是什么?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小白兔

四、学习课文

结合插图和课文,边学边思考:

他来到了哪里?

看到了什么?

心情怎么样?

总结:扔玉米,摘桃子——扔桃子,摘西瓜

最后为什么空着手回家了?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我们要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事以后才能去做另外的事情,否则一件事也做不好!

五、巩固延伸

一()玉米地

一()桃树

一()瓜地

一()小白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3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第13《小猴子下山》。

二、新:、请同学们把书翻到3页,教师范读文。学生想: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

4、分段指名朗读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习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文的2、3、4自然段。、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习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习。

②、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3、我们一起学习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习。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平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平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又大又多掰扛

桃树下又大又红扔摘空着手

西瓜地又大又圆扔摘回家去

往回走蹦蹦跳跳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会写“空”。

2、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4、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自读全文。

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

2、排列图片。

读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路线图。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再走到一棵(),接着走过一片(),最后看见了一只()。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随机学习:掰、扛。

3、练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课文2、3、4段!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汇报。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4、练读2、3、4段。

(三)学习第五段,得到启示

1、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兔子也没有追上,你想想现在小猴子的表情?

2、为什么会这样呢?

五、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空”。

2、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的道理。

2.理解“只好,空着手……”辟词的意思,会看图正确选用动词“扛、捧、抱、扔、检、摘”,会用“又……又……”的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并组词读。

(2)看了课题《小猴子下山》,你有什么想问的?(小猴子下山干什么?最后结果怎样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课,学完了课文你就找到了答案。

(二)讲读课文

(1)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小猴子下山路过哪些地方?看见了什么?(读后讨论,师贴板书)

小猴子图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玉米图桃子图西瓜图

白兔图

(指图)又()又()抓住了事物的不同特点,前后调一调意思不变。

出示课文作业4,谁能很快填一填。

地里的玉米又()又()。

树上的桃子又()又()。(指名回答,填在作业本上。)

地里的西瓜又()又()。

(2)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看见这些东西是怎么做的呢?请看(出示图1)

①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着谁?在于什么?(指名回答)

②找找,写小猴子掰玉米的是课文的哪一段?(第1段)

③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想一想:小猴子先来到什么地方?心里觉得怎么样?(高兴)从哪句话中看出来?(非常高兴)该怎样朗读?(指名朗读)小猴子是怎样做的?(板书:掰)“掰”什么意思?(两手把东西分开)出示青菜,演示“掰”原意是把东西分开,也可以是把东西折断,课文中指小猴子把玉米从玉米秆上折断。(插图)

④小结:小朋友们,第1段告诉我们什么?(出示黑板)

猴子走到(),看见(),就()。

什么地方什么怎么做

(指名回答)

(3)①刚才学习第一段时,老师先请小朋友们(板书: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再请你们(板书:找节),找一找在课文的第几小节,最后请小朋友们学文(板书:学文)想想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怎么做。看图——找节——文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根据这个方法学习第二段。(出示图画)要求学生照学法自学第二段。

②师生讨论:小猴子又走到(),看见(),就()。(板书:摘—扔一)

这时候的小猴子会说些什么?

③这一段该怎么读?(指名朗读一评读一齐读)

(4)小猴子捧着又红又大的桃子高高兴兴地向前走,你看,它又于了些什么?(出示图三。四)

①我们已经学会了一种学习方法,首先干什么?(看图)指名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接着怎样?(找节)指名回答画的是课文中的哪几节?(第三、四节)最后怎样?(学文)

②请小朋友同桌之间一起读读这二节,再按刚才小黑板的`问题进行讨论,请学得最认真的小老师来教。(学生同桌学文)

③第三节请小老师提问,(内容见小黑板)指名学生回答,(板书:摘—扔)齐读这一节。

④第四节通过提问朗读教学:小猴子走到什么地方?(读文回答)看见什么?(读文回答)它怎么做?(读文回答)在“小猴子怎么做”的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板书:追)齐读这句话。(评读)

(5)小结板书。

从小猴这“三扔”中可以看出什么?(小猴子见一样爱一样,做事有始无终。)(板书:有始无终)

(6)①我们看见小猴这样做结果怎样?(一无所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板书:空着手)

比较句子: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加上“只好”?

②这时候的小猴子心情怎样?(板书:难过)看图五,从图上什么地方看出来?(齐读最后一节)

(7)你看(指图)小猴子下山时高高兴兴,课文中还一连用了四个“非常高兴”,回去的时候却那么难过。这时候,如果你在路上碰到小猴,你会怎么对他说?

(三)总结谈话

小朋友们,小猴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有始无终,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我们可不能像j、猴那样,老师多么希望你们在学习、生括中能够有始有终,做任何事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把事做好。

(四)课堂练习

(1)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看图选字

扛、抱、扔、捡、摘

①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②谁能表演一下这些动作?

③填在作业本上。

(3)做个摘桃游戏:

教师板画:长满桃子的桃树

老师这里有许多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每个桃干都有一个秘密,谁能开动脑筋,解答问题,就能摘到桃子。

题1,葡萄又()又(),梨又()又()。

题2:小猴子下山走过哪些地方?

题3:小猴子下山做了些什么事?

题4:想象填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一路上,一边走一边。

(板书)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10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好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棵、蹦、跳”等生字形与义的联系;注意量词词组及“又X又X”词组的积累掌握。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2.抄有第一段课文的小黑板。

3.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在一座山上住着一只小猴子。有一天,小猴子跑下山来,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手拿好书,眼睛看着书,耳朵听录音。一边听,一边想: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音。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齐读生字,注意纠正字音。

4.再次自由读课文的提问: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板书:一块玉米地一棵桃下一片瓜地往回走)

三、由扶到放,学习课文

1.指导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其他人注意看课文及标点,听清停顿。(出示第一段课文)

(2)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先来到什么地方?请学生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

(3)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指名读第二句。

(板书:又大又多掰扛)教师用双手掰一块饼干,让学生通过动作了解“掰”字义。

请学生连起来读读第一段,可边读边做动作。

2.半扶半放学习第二段。

(1)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底下。指导学习“棵”,看挂图上的桃树,告诉学生“棵”的“木”表示这个字与树林木有关。

(2)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呢?学生读句子,教师(板书:又大又红扔摘)看挂图上的桃子,引导读好“又大又红”。让学生通过做“扔、摘”的动作,知道它们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是提手旁。

(3)练习表演朗读第二段。

3.组织自学三-五段。

(1)小猴子后来到什么地方?它看见什么就怎么做了?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三-五段。

(2)请同学表演朗读课文,大家评议。在表演朗读、评议过程中,相机板书(又大又圆扔摘一只小兔蹦蹦跳跳扔追),还要帮助学生明确:“捧、抱”都与手有关,所以都有提手旁。

四、回顾全文,表演朗读

1.学生自由表演朗读全文。

2.汇报表演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先自由读,再齐读、指名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包括认识的字)第一遍读可带拼音,第一遍读可去拼音。

1.自己描描生字,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描、记完后,重点讨论“着、蹦、跳”等字怎么记。“着”可联系“看”来记,“蹦、跳”可借助熟字“山、朋、桃”记字形。

2.指导写字。注意提醒学生把握整个字的总体形状,写每一笔时注意与横中线、竖中线的相互关系。要由描到仿,加强个别指导。

要注意指导写好下面几个字。

非:两边的横要对称。

圆:方框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太小。

蹦:笔画多,要写紧凑。

跳:不要把最后两笔“撇、点”,连成一笔。

四、词句训练

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带有“又X又X”的词组读一读。

2.联系课文,看看这几个词组分别用在什么事物后面,体会词语搭配的准确性。

3.练习用“又X又X”说词语,说句子。

五、课堂练习

1.默写本课生字。

2.写出带有木字旁的字。

3.完成课后练习3。

板书设计:

一块玉米地

又大又多

一棵桃树

又大又红

一片瓜地

又大又圆

往回走

蹦蹦跳跳

(一只小兔)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蹦”等动作词。

教具准备:

课件、小猴子的头饰。

一、以图导言激趣: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小朋友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学生自由)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的生字词有:玉米地?桃树底下?西瓜地

掰?扛?扔?摘?捧?抱?追

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小朋友,你们仔细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学习第一节(掰玉米)

1、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怎么做的呢?(板书:玉米地)

电脑出示:

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__________,非常高兴,就_____________。

板?书(掰?扛)

2、理解“掰?扛”两个词语。

(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

3、指导表情朗读

(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甭提有多高兴了!现在同学们请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一段。

(2)指名上台表演读。

4、小结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一段的方法。

1、小猴子来到哪里,怎么做的?

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词。

3、表情朗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课文1、2、3、4自然段结构类似,下面,四人小组选择二、三、四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利用学法学习第二、三、四段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选择一段学习。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学习向导:

①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

②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

③议一议:找出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

④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

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板书:?桃树底下?(扔?摘?捧)

西瓜地?扔(摘?抱)

回家路上?扔(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过渡:小朋友们,小猴子下山来,它掰到过又打又多的玉米,摘到过——又大又红的桃子,摘到过——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空着手回家?)

1、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送词: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

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象小猴子一样的事情呢?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8

一、创设情境。

昨天我们和小猴子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水帘洞,在游玩的过程中还学习了知识,小朋友们玩的开心吗?可是,今天调皮的小猴子又不见了,那它究竟去哪儿了呢?我们不妨来猜猜看吧!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39页。

二、引导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先看第一、第二幅图:桃子的`个数有什么变化?你能提什么问题?

生答。

师板书: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你会解决吗?学生试做。

汇报交流,板书:9—4=5

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生汇报:1、我是一个一个的减得。2、我是想9的组成,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3、我是想因为4+5=9,所以9—4=5、

肯定学生的各种做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2、继续观察第三、第三幅图,你还能想刚才一样提出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以小组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小组长做好分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马上动手做,然后再吧自己的算式汇报给组长。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答方案?师板书算式:

4—4=0

8—5=3

2—0=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4—4=0,思考:为什么等于0呢?

那你会算5—5=?吗,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也说一道这样的题目吗?

我们再来一起看2—0=2,思考:为什么还是原数2呢?

步骤同上。

三、编故事。

小朋友,你能把这四幅图连起来,并且开动你的小脑筋,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变成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吗?

谁想试一试?你可真勇敢!

请大家想一下:小猴子最后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它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得到呢?

对学生进行端正学习态度的思想教育: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

四、巩固练习。

伸手指和数卡片的游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的怎么样?打算以后怎么做?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做到:

(1)能流畅朗读课文。

(2)能回答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3)能看图复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任务分析

(1)在原有知识方面,经过上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阅读该文的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通读全文。

(2)教学任务类型:关于处事态度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原因知识

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始新授课教学

(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大家讨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第二自然段之后,发现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

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

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

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

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

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

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

问:为什么?大家讨论一下。请几位学生回答。

综合那么多的同学的意见,我们觉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不能三心二意;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

2、呈现“小猴子下山”的挂图,请几位用学看着挂图讲一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习《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习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习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习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 (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 了解故事内容。

4、 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 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 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 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 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 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 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 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 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 (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 读后交流:

(1) 玉米地

(2) 桃树下

(3) 瓜地里

(4) 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 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 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 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 )又( )又( )。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 用“小猴子走到......看见...... 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习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习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习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习,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习和字词学习、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习、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习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这也是一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 使 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

本课计划两课时

二、学习目标 :

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

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

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

三、重难点:

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

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

四、学情分析 :

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

五、教学策略:

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

六、教学资 源:

录像碟片、ppt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

重点 :熟记词语,学会愚弄

难点 :学习运用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结合看图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做事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这样才会有收获。

2.学会本课生字和懂得“非常、只好、回家”等词的意思,会看图正确选用动词:“扛、抱、扔、摘”,会用“又……又……”的.句式说话。

3.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看懂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学会生字,认识反大旁。

3.会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出示图)谁来了?(在山上放小猴图)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9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再点图)这只小猴子下山时高兴吗?(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出示最后一幅图的幻灯)小猴子回去还像下山时那么高兴吗?(不高兴)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这是为什么?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看图说图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猴于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自由讲)指名按要求说图意。

图1:小猴子在玉米地里掰玉米。

图2:小猴子在桃园里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图3:小猴子在西瓜地里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图4:小猴子在回家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

图5:小猴子没有逮着小兔,空着手回家去。

这五幅图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课文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呢?(听录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自学课文

要求读懂课文,然后按照“看拼音读准音,看结构认字形,连成词句理解义,读读课文标小节”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齐读生字词,开火车读,抽读。

(五)复习巩固

(1)做拍手游戏辨对错。

①“空”穴宝盖(对)

②“常”四笔,中字旁(错)

(2)齐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生字:常、追、圆。要求照老师的样子在本子上各写一个。

(2)完成课堂作业1、2题。

下载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18 小猴子下山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1)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2)重点句段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准备:制作本课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之三 详细介绍:教学本文时,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圈出以下动词:掰、扛、扔、摘、捧、抱、追。教师再要求学生各自做做这些......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专题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汇编)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洛阳小学 张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

    18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18、小猴子下山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由此,本课设计力争突出随文识字策略,采用......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