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扛、扔、摘、捧”等12个字(特别是7个表示动作的字),了解“提手”旁的含义;用数笔画、换偏旁等方法记住“块、非、往”三个字的字形,并能口头组词。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2)用做动作的方法了解“掰、扛、扔、摘、捧、抱”的意思。
(3)用图文对照、读文想象的方式反复练习读课文,达到通顺、流利,能借助提示说出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及词语。
2、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首三分钟:讲故事
一、导入新课
大家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没错,就是小猴子。板书:小猴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课文练读查读。
1、教师读故事,学生看图。(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2、学生自由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多读几遍。
3、标段、圈生字词,把难读的句子多读直至读通顺。
4、查读难读的句子。(指名读、开火车读)(难读句子见课件)
6、分行齐读、全班齐读。
三、随文识字学词。
1、出示:掰 扛
扔
摘
捧
抱(表示动作的词语)
利用看图,做动作的方式,完成课后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2、练习运用“一只、一块、一个、一棵”等量词。
3、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
四、写字指导说清楚观察的关键点。1、观察字的结构。
2、观察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非“:按先左后右的笔顺规则,左边有三横,右边有三横。“瓜” 独体字,具体笔顺如下:
(描一对二写三)
3、提示学生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
第二篇: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习,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习“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习1、2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 小三角 ”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习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一年级《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
2.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3.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4.课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5.《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6.《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设计
7.小猴子下山精品教学设计
8.《小猴子下山》的教案
9.《小猴子下山》教案
第三篇: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认读“提手旁”生字,积累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4)学习看图复述故事。
(5)拓展阅读丛书中的一篇文章。【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难点】
学习看图复述故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
(1)复习生字:出示:扛、扔、摘、捧、抱 做动作,并选择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2)、回顾主要内容:小猴子下山都到了哪些地方?
板书“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课件出示图片)2.精读指导
(1)过渡语:小猴子来到这些地方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结果怎样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引读,以问促读
小猴子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习第二、三、四自然段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4)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5)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是口语交际的训练点)
(6)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3.拓展阅读 4.写字
重点强调:“往”和“进”
(“走之旁“的第一笔偏右书写;第二笔不能写得太正,宜稍斜;第三笔的起笔在垂直方向要对准第二笔的起笔。”走之旁"与其它结构单位组成半包围结构,属左下包,因此,书写被包部分时要偏右书写.)
5.课堂小结。
6.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下课。
第四篇:《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掰”“扛”“扔”等7个生字。
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追”等动词。
3、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联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掰”“抗”“扔”“摘”“捧”“抱”“追”等动词。教学难点:理解“掰”“抗”“扔”“摘”“捧”“抱”“追”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西瓜、玉米、桃子、小兔子等道具,板贴,生字卡,面包、饼干、橘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出示小猴子图片)小朋友们,你看这是什么小动物啊?——(猴子)。2.我们以前学过一片关于小猴子的课文,是什么——(猴子捞月)。
3.今天我们要来一起读一篇关于小猴子的故事,想去读读吗?(揭题《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朗读题目两遍)
4.你们想见见这只可爱的小猴子吗?(播放《小猴子下山》视频)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导朗读
(1)教师读前边的,学生读后边的。
(2)教师学生交换,学生读前边的,教师读后边的。(3)男生读前边的,女生读后边的。(4)男女生交换,女生读前边,男生读后边。
2、小猴子去的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1)玉米地
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了,老师要考考你们,你们知道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吗?——(玉米地)。那你知道在玉米地里,他看到了什么吗?——(又大又多的玉米)。那又做了什么呢?——(掰玉米)。玉米是怎样带走的呢?——(扛着走的)。(板贴玉米地、又大又多,板书掰、扛)
(2)桃树下
师:他又去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些什么?——(去了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那他又干了什么了?——(摘了桃子)。但是他还扛着玉米啊,怎么去摘啊。——(要先把玉米扔了)。哦,原来先扔了玉米,再去摘桃子。桃子他是怎样带走的呢?——(捧着走的)。(板贴桃树下、又大又红,板书扔、摘、捧)
(3)瓜地里
师:接下来该来哪里了?——(瓜地里)。在瓜地里又看到了什么?——(又大又圆的西瓜)。他又干了什么?——(摘西瓜)。摘西瓜之前,要先把什么扔了?——(桃子)。西瓜又是怎样带走的?——(抱着走的)。(板贴西瓜地、又大又圆,板书扔、摘、抱)
(4)回家的路上
师:你们摘了那么大个西瓜,想不想带回家啊?小猴子也是,他也想把西瓜抱回家,所以他就往回走,可是,他把西瓜带回家了吗?——(没有)。因为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小兔子)。怎样的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又干嘛啦?——(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板贴回家路上、蹦蹦跳跳,板书扔、追)
三、读演结合,理解动词
1.(指着板书的动词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全是动词)。2.集中出示动词“掰
扛
扔
摘
捧
抱
追”,指导朗读。3.表演动词
为什么动词好玩呢,因为动词不仅可以读,还可以演,你们能演这些动词吗?(1)预设1:扛
他表演的是哪个?——(扛)。
师问学生1:是不是啊?——(是)。小猴子,你扛的是什么呀?——(玉米),真厉害,你们说说他在干什么?——(扛玉米)。真棒,你肯定理解了这个动词!大家一起来扛一扛!
(2)预设2:扔
他表演的又是什么呀?——(扔)。
师问学生2:小猴子,你在扔什么呢?——(玉米)。
小猴子都扔了什么呢?看看黑板(请学生上来分别拿着玉米、桃子、西瓜)你们准备好表演,同学们发指令。
(3)预设3:摘
这是什么动作?——(摘)。
师问学生3:小猴子,你在摘什么?——(摘西瓜)除了摘西瓜,还会摘什么?来我们来摘摘桃子,再摘摘西瓜。(4)预设4:捧
摘完桃子是怎么带走的?——(捧着走的)。那你能给大家捧一捧桃子吗?(上一个学生继续表演)
(5)预设5:抱
他表演的又是哪个呢?——(抱)。你看我会抱什么?(教师抱书、抱西瓜)(6)预设6:追
这个动作我来猜一猜,追,对吗。假如现在你们都是小猫,你们会追什么?——(追老鼠),你们都是警察,你们会追什么——(追小偷)。
(7)预设7:掰
师:这个是什么呀?——(掰)。谁再来演一演?你看,老师会掰什么,仔细看我的手,我用了几只手,把粉笔分开的,就叫做“掰”。所以我们能掰什么?我带了点东西你们来掰一掰。(拿出面包、饼干、橘子,请学生来演)他演的时候你们就说出来,掰什么?
4.带动作表演课文
刚才的动作这么有趣,想不想带到课文中去表演呀?——想!那就请同学上来当小猴子(小猴子上台戴上头饰)。一排的同学拿出抽屉里的道具,你们是什么?——(玉米),对啦,你们现在就当玉米;二三排的同学拿出道具,你们是什么呀?——(桃子),那桃子,就位咯;四排的同学拿道具,你们是——(西瓜),就位了;五排的同学是——(小兔子)。待会儿它追哪只小兔子,你就要蹦蹦跳跳的哦。
表演完后评价,一共表演两轮,完了之后将道具放进抽屉里,西瓜依次上来放好。
四、课堂总结
刚才小猴子们表演得好不好?——(好)!那把掌声送给他们。刚才你们表演得好不好?——(好)!那把掌声也送给自己。你们觉得好不好玩?——(好玩)。这都是因为有了这些动词,所以才这么好玩。我们再来理一理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吧,来到玉米地里,掰了玉米,来到桃树下,扔了玉米,摘桃子,来到瓜地里,扔了桃子摘西瓜,回去的路上,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最后追着了吗?这节课我们学了“掰、扛”等一系列动词,知道小猴子都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你有什么想对小猴子说的呢,下节课再告诉大家。
第五篇: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第18课
小猴子下山
第1课时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 吴有荭
一、教材分析
《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本文语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摘、捧、抱”等动词说话。本文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把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猴”字,能正确认读后面带“子”的轻声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会写“非、常”两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会用“先()再()接着()最后()”的形式说说小猴子下山路线。
3.情感目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来带着表情、动作、语气学文讲故事。
三、教学难重点
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小猴子的“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圆形的彩色生字卡片
3.小猴、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贴图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1.故事激趣导出小猴子。贴图(小猴子),板画(山)。
2.指导学生认识“猴”。
3.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4.指导读好课题
(二)整体感知,明确路线
1.自由地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请同学们边读别找小猴子走过的地方。
2.出示图片说说路线。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投入啊!现读完故事了,那你能根据图片的先后顺序看看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对吗?
3.练说路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再走到(),接着走过(),最后看见了小兔子追到了()。
(三)以“小猴子所见” 为线索,积累并读好词语
1.找出课文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看,故事中的小猴子出来了,发现了吗?它的表情——?指名说。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那么高兴吗?指名说。
师:是啊,它下山来看到都是些好东西啊!小猴子看到了那些好东西了呢?指名说:小猴子看到了()非常高兴。随学生说出故事中的“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把图片贴到黑板上。再出示词语:玉米、桃子、西瓜、兔子.指导读好“玉米、桃子、西瓜、兔子”的词语
师:小猴子下山,碰到这么好吃好玩的东西,难怪它会那么高兴啊!能带着小猴子那样高兴的心情读好这些词语吗?指导读词。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体会动词
师:同学们带着表情地读,读得真好。小猴子看见玉米、桃子、西瓜、兔子,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呢?下面就请同学读读词语。
1.出示词语学生自由地读,再指名带读
2.去拼音开火车读
3.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与“手”有关)解释“掰”字源
4.结合图做动作读词
5.游戏“我说你做”,区别“捧”和“抱”的不同
6.出示有关提手旁的字读一读
(五)以“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见什么做了什么。”为句式学文讲故事
师:刚才我们带着表情和动作把词语读得棒棒的,下面我们也带着第一秘诀表情,第二秘诀动作,第三秘诀语气来先自己试着讲讲课文的1到3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我们就带着表情、动作、语气来学讲故事。看课文哪自然段是讲这幅图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这段话共有几句话?(2句话)分别请同学读,第一句话写什么?
指名读: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为什么高兴?生回答再指导读“又大又多”
师:小猴子看到玉米又大又多会干什么呢?指名说
师:(出示卡片“掰”)你来带大家读读这个生字吧!指名读
师:那我们能看着这个字来做动作吗?出示“掰”字源理解掰的意思。指名说
师:是呀,用两只手把一样东西分开就是掰!来,咱们一边做动作一边再读读这个字。学生齐读
师:出示图看看小猴子是怎样掰玉米的?学生结合图边做动作边读一读“掰玉米”
学习“扛”
师:(出示卡片“扛”)这个字请你来读!你也来读读!(快速读字)
师:谁也来做做这个动作?(贴“扛”)
生:做动作
师:(紧接着问)小猴子,为什么要扛着玉米往前走啊?(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生接说)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又来到了什么地方呢?出示图和段落。师:请你结合图试着填一填?指名说(随机出示)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桃子长得怎样呢?(又大又红)指名读,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
师:小猴子看见桃子又大又红怎么做了呢?先说摘——摘可以说是摘桃子,注意里面是个古,我们把它贴到桃子旁边。
摘还可以说是摘什么?
师: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生说理由。
师:是呀,小猴子看见它的最爱又大又红心情是怎样的?(非常高兴)女生男生分别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2自然段也是几句话?(2句话)第一句写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第二句写它看到什么非常高兴就干什么了。下面就按这样请同学们结合图同桌互相讲一讲。指名讲,随后读(又大又圆)
师:下猴子为什么要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呢?你瞧他那高兴劲,来我们一起打开课文读第三自然段。
(六)结合板书,小结课文
小结: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见()非常高兴,再来到桃树下看见()非常高兴,接着来到西瓜地看见()非常高兴。
六、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看字析字
非:一要注意什么?(左竖短右竖长)二要注意什么?(横的长短不同,中间的横最短而且写在横中线)三要注意笔顺要正确(师生一起书空)
常:上中下结构,上宽下窄,秃宝盖一定写宽,中间口扁横在横中线,竖要写在竖中线
2.师范写
3.生练写
4.师生交流评价
七、结合儿歌,巩固生字
课中操(结合儿歌巩固生字)
师:看,几个动作躲进了一首儿歌里,它们想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念一念呢!出示儿歌和音乐:“小猴子,下山来,掰了玉米扛着走,摘了桃子捧着走,摘了西瓜抱着走,见了兔子追着跑,见了一样扔一样,只好空手把家回,只好空手把家回。”
师:来,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吧!师生一起边做拍手边读儿歌。
师:咱们还可以边做动作边来念呢!(生:集体做动作念)
八、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小猴子一路掰过了玉米,摘过桃子,还摘过西瓜,可小猴子为什么还是空手回家去?(出示课件)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讨论学习。
九、板书设计,图文并茂
小猴子下山
山(简笔画)
小猴子 玉米 桃子 西瓜 兔子 表情
(贴图)(贴图)(贴图)(贴图)(贴图)动作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