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 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
2、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教学过程
一、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图片:《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 石涛、《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张大千浅绛山水》《万山红遍》现代 李可染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
三、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中国山水画技能掌握之树石基础
四、造型表现
1、用中国画工具画一棵树木的造型;
2、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3、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
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
第二篇:第五课 中国山水画 八年级上
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课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 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赏析
出示《千里江山图》
不同点:
“从构图上讲一讲,这幅作品与《溪山行旅图》的不同之处。”长卷
“从色彩上来讲讲两幅作品的不同点。”水墨山水、青绿山水
知识点: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 生:
“结合桌上的文字资料,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再评价一下《千里江山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千里江山图》,我们在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深入与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学习到的一些山水画知识,来重新排列一下《富春山居图》
出示作品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排序1、2、3、4、5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浅绛山水:以淡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五、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段文字评价
要求:
1、《富春山居图》赏析
2、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
3、文字评价在100字左右
六、评价
1、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对这幅画的评价
2、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也可以补充
3、老师小结:老师也写了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和自己写的比较一下,哪些方面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富春两岸,峰峦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
密有致地长于山间江畔,其间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并写有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整个画卷有咫尺千里之势。此图技法和艺术效果上表现如下:
一、构图复杂、富于层次,无堆砌拼凑之感;二,笔墨简洁,活泼自然,无做作;
三、群山杂树,巧为概括;四,笔墨技法,披麻兼斧劈,略施浅绛,显得格外简淡天真。可见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了中国的山水画,并简单谈了谈自己对不同的中国画的感受。而这三幅山水画都是我校百幅经典名画中的作品,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其他的名家之作。
教 学 过 程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2、讨论分析
课件展示多种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速写、中国画、水彩、水粉、油画、摄影等)。教师抓住时机展示西方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一片空旷孤寂。(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3、探索发现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的诗意的意境。这正如柳宗元的诗《江雪》所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山红遍》李可染,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秋天的迷人景色,借毛主席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4:小结:
中国山水画正是通过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来寄托画家的人生理想和品格追求的,讲究诗情画意,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即画中的意境。
4教师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示范山水画的作画步骤。
5、作业:
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用已经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表现山水画意境的中国画。(播放古筝名曲)
6、评价,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意而似天成。
生于上世纪初的画家李可染自称是“苦学派”,即使功成名就,他依然笔耕不辍,70岁高龄还走访名山,写生作画。本期让我们认识这位做人踏踏实实、作画勤勤恳恳的画家李可染。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是李可染先生(1907——1989)从事艺术探索几十年的一个总结。“胆”更多地是指在笔墨上下苦功,“魂”是指画的意境。李可染用自己一生的创作诠释了这句话的意蕴。
李可染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后改名可染。父亲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双亲均不识字,所以他的童年没有“书香门第”那一套旧礼教的拘束,他可以经常与草丛里的蟋蟀蛐蛐、憨厚老实的水牛、淳朴的牧童为伴,这些大自然中的天然图画成了李可染最早的习作对象。
李可染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六七岁时便能写一手好字;13岁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21岁考上了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为了作画,李可染放弃了一般人常有的娱乐和各种嗜好,他的画室除了书籍、画册、文房用品外别无长物。他平时作画常用的也是“实者慧”、“学不辍”、“峰高无坦途”这几枚印章。他常说:“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
李可染除了闭门作画外,就是风尘仆仆地上山下乡。上山采风,是为记下瑰丽苍茫的名山大川;下乡写生,是为观察田间地头的农民劳作。山川乡土之间留下了李可染刻苦作画的身影,速写本里也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写生草图。但李可染并不满足于写生习作中“量”的累积,他经常反复审阅自己的习作,不满意就废掉重新画。这也是李可染为什么作画勤奋,但面世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李可染的山水画,大都是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完成的,比如,《山村飞瀑》、《层林尽染》……这些作品都是他从写生稿中反复提炼后才最终面世的作品。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这张水墨设色国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李可染喜爱毛泽东的诗句,并从那激情豪迈的诗里领悟了山水画的境界。这幅画表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深秋的群山,已是一片红林浸染。画面没有远景的衬托,愈显出山的高峻;加之层层皴染,墨和色的不断变化,高峻之外更增添了山的深远。在这幅画上李可染运用层次浑厚的“积墨”与“破墨”手法,创造出了一种如杜甫所说的“元气淋漓帐犹湿”的意境。让人眼前一亮。
宋代苏轼写的西湖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寒江独钓图》,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三篇:【新版】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中国山水画》名师教案【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中国山水画》参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具有对常见树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祖国山水的视频。
师:同学们,你们都欣赏过哪些祖国山水美景?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国画表达山水。
(二)授新
1、名作欣赏分析: 李可染《万山红遍》
视频欣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白雪石《山色空蒙雨亦奇》 马远《寒江独钓图》 溥儒《春水芳洲》
2、国画工具:
师:这些作品中都有哪些要素? 生:山,水,石,树木,房子等。
师:中国画需要哪些工具呢?古人都是如何来表现这些要素的呢? 教师图片展示毛笔、墨、宣纸、砚台等。
3、国画石,树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展示ppt。
(三)创作
试着用课本介绍的画法步骤,画一幅山水小品。
(四)小结
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中国画,使同学们能真正了解中国画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并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艺术,感受艺术。
第四篇: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赏析《富春山居图》,并提问这幅作品在笔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墨干皴,富于变化。2.教师继续提问:画家体现了什么意境?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运用绘画布局和笔法创新来营造空灵隐遁的意境。
环节四:示范讲解,学生创作
1.教师出示黄山照片与张家界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山石与树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山石形态也有所不同。其中黄山的纹理是长线短线结合,张家界的山石方正,纹理是横折线。
2.教师示范山石的步骤。
山石:勾形状-皴结构-擦质感-点苔
3.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尝试联系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体积与质感;而后选择一首古诗,根据诗词描绘一幅中国山水画。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
1.师生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主要从作品的构思、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2.师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把山水画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作品,也请更多的人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五篇:美术鉴赏论文《中国山水画欣赏》[模版]
美 术
学院:文法学院 姓名:赵骊珠 联系方式:***
鉴 赏
班级:118612 学号:1108195066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助于激发业余或专业山水画鉴赏者的兴趣以及加深其对绘画作品的理解。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色度的浓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笔痕,不至于到干后成了糊涂的一片。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成功的关键决定于笔法,笔笔有力,行笔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总之,积墨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可寻。2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刚健的锋中要参以巧运,“扛鼎中有妩媚。”故一笔中要能刚健婀娜兼有之。
6、要巧拙互用,用笔朴质显得老实,故要在巧笔中夹几笔拙,在拙笔中夹几笔巧,应巧拙互用,方为得法。
二、山水画常选对象的画法
(一)山石
(1)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后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后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后较为浑厚,富有变化。
(二)树木
树木是山水画学习的必修课,凡画山水者少不了要穿插些树木,以提高山水画的美感和质量。古人画山水画是先画树而后画山,树木围绕在山石中、河流边、暴布之间穿插,使得山水画美丽迷人,似如仙境。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即:“鹿角法”和“蟹爪法”。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三)树叶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1)点染法:
①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②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③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④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2)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三、名画赏析佳作
粗略了解了大致的中国山水技法与所选对象的画法,但是这还是不足的,想要进一步掌握欣赏中国山水画的方法,最有效的一步便是尝试着自己写一些赏析性的文章。下面列举一篇同学对唐代马远作品的赏析为例作为本篇论文的收笔。
马远 南宋画家。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生长钱塘(今浙江杭州),曾祖贲、祖兴祖、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均曾任画院画家。远承家学,光宗、宁宗时(1190-1224)历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取法李唐,而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所画山石,以带水笔作大斧劈皴,方硬有棱角;写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所绘楼阁,大都运用界尺,而加以衬染,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时人以其构图别具一格,称其为“马一角”(后人或以为此系为南宋偏安写照)。又工画水,兼精人物、花鸟。后人将其与夏圭并称“马夏”,又与李唐、刘松年合称“南宋四家”。
马远的独创性风格首先体现在山水画方面,一般认为,他在绘画上取得的成就也以山水画为最高。马远山水源出李唐,从他早年作品《春游赋诗图》可以看出和李唐《江山小景图》卷有一脉相通之处,但已显示出马远的匠心:在局部取景中,上画根,下画梢,比李唐更进一步,后来,马远很快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在构图方面,李唐、马远虽然都是局部取景,但总体来说,马远更为简约、概括,画面烘托的气氛和表现的意境更具特色。马远绘画常把主景置于一隅,其余则用渲染手法逐渐淡化为朦胧的远树水脚、烟岚雾雨,并通过指点眺望的人物把观赏者的注意力引向旷远的空间,勾起人们无限遐思。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马远作品是“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此边角之景也。”确实比较恰当地描述了马远的山水画构 图特点。五代、北宋荆浩、关仝以来的山水画,常作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布局以近、中、远景层层重叠,常要求远景也清楚写实。马远的画却无中景,远近直接对立。近景以胸中丘壑驾驭画面,或山之一角,或水之一涯;远景则减到不能再减,画面上常留出大片空白,以表示空旷渺远的气氛。这在中国画构图上是新的创造,似虚而实,虚中有实,如司空图论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雪景》卷便是这种构图的典型范例。此图由四段横幅集合成一卷,写阴霾天色中江上雪景,皆取“边角”之景,简赅传神。第一段,画面集中在左下角,右端仅伸出一带孤丘,细长如一白练。左端相叠两座雪山,山右侧一群建筑物中高耸着一座殿阁,青松等绕于四周。建筑物上面覆盖厚厚的积雪,下衬树叶极浓重。对比之下,空旷处愈显空旷。整个画面给人以荒凉幽寂的感觉。第二段,仅在画面上端偏右部分,用方直的线条勾出重重叠叠隐约可见的山岭,如露在水面的一线鱼背。山峰上稀疏地点着几株小松。山峰之下皆隐于氤氲迷雾之中,水天山雾一色,尤如混化的世界。画的左下角寥寥几笔勾出一叶小舟,二人拨桨,舟前仅三道波纹,舟后拖出一条水浪。全图着墨处不到画面的十分之一。第三四段亦极简练空寂。此卷以少胜多,所谓“清古数笔而神致完备”,充分体现了南宋画的艺术特色。
马远也有一些表现“全境”的作品,描绘的景物也很丰富,但在构图设想上和南宋以前的山水画却有不同,打破了传统的鸟瞰式俯视法,改用平视和近视、远视来取景,多用烟云遮断为前后数层,不作实满之景,使远景清淡旷远,近景凝重精整,对比强烈,暗衬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他的中年力作《踏歌图》,画面中间是一片云烟,云烟上部左半高峰直耸,似剑插空。偏中,云层上一片树林映出楼台殿阁。偏右的远处亦画两高峰,和左两高峰相对。画面下部左边两大巨石,右边一株疏柳。烟云掩映中,显示出辽阔的空间和光的感觉。再下面一条大道横穿左右,道上有老农、妇人、稚童共六人,或连臂踏歌,或回首观望,互相呼应,点出主题。全幅构图洗练,以风景为主,人物为辅,对大自然复杂的形态进行了巧妙的剪裁,把观者导入了深远渺茫、意蕴悠远的世界。
马远的作品中,我个人最喜欢《对月图》,这副作品就是对所谓“马一角”的最好体现,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他作品的第3个特色。“马一角”是说马远的山水构图,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为背景。马远的这种构图对中国后来的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构图会影响人们审美趣味。到了近现代,构图更成为了摄影作品优劣的一个评判标准,我们现在衡量一张照片的好坏,首先就要看构图。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写到:其小幅或翘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月下孤舟,而一人独坐,皆边角之景也。
他的这段话几近白话,意思非常好懂,前半部分说的就是“马一角”,后半部分其实意思是,马远的作品开始强调近景和远景的对比,从而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和深度感。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十分简单,但是这却是视觉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绘画发展的内在规律,你去看西方,也和我们中国一样。
两宋的宫廷绘画的写实已经达到了中国绘画历史的颠峰,中西绘画写实的根本不同概括起来就一句话:中国传统技法中没有光影关系和透视关系。我们随意翻出一幅风景油画和山水国画比较就能很直接的看出来:中国古代的写实从来不考虑形成物象的光来自何方,也不需要画出物体周围的阴影。这就是为什么学油画的人总要从素描开始,对着一对静物,找阴影,找高光点,而学国画的人就不要这个过程,而是直接从模仿开始,边模仿边体会。
参考文献: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白雪石,中国美术出版社,2008-12版
(二)山水画名家技法图库 卢辅圣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06版
(三)中国画山水(1-10级)徐建明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07版
(四)中国山水画教程 杜伯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2版
(五)学画宋画:山水小品 李旭飞 天津杨柳青画社,2011-01版
(六)山水画,费明华,古吴轩出版社,2007-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