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教案
新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新人美版八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中国山水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第二篇:第五课 中国山水画 八年级上
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2、通过看、听、想、讨论,能用自己的话讲评中国山水画作品的内容与艺术美
3、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热爱祖国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中国山水画,并简单谈谈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片段
“这部动画片讲的是什么内容?是根据什么画种制作而成的?”
师生交流中国画的简要知识,如中国画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国画颜料等等)
1、关于中国画你还知道些什么?
2、发展概况: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中国画按照绘画题材可以分为人物、花鸟、山水三大类,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讲如何欣赏山水画以及山水画的一些知识。
一、导入、揭题
播放视频资料《央视宣传片——水墨篇》
“这段视频中的内容,和课前看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 讲述了一个故事,这个是体现的一个国家的精神
老师小结:山水画不仅能表述一个故事,而且还蕴含了许多更深层的东西,比如中国的文化、精神。而早期的山水画主要是呈现了真实的景物,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画家们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融入了其中
二、山水画知识
师:通过描绘自然界中山水树木、天地云气,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变化,山水画画家们把真实的景呈现在纸上,供别人观赏,同时也在这变化莫测的山水间藏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
山水画的特点
出示《溪山行旅图》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画中内容”“画中是怎么表现悬崖峭壁等景物的”“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立轴(又称中堂)
水墨山水就是纯用水墨不设颜色的山水画体
留白: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体现空间的灵活性,白色的雾气萦绕着整个山体,由线条勾勒的整个山体在白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山:整个山壁占据了画面的三分之二,给人一种仰视(由下向上)的感觉,瀑布:从山腰直流而下,从笔直的线条中似乎可以感受出瀑布的那种冲击力十分强大
崖壁上再输茂密,浓浓的墨团几乎占满了山头
山脚下:由近及远的山路凸显出画面的纵深感
动静结合:飞流直下的瀑布与静止的山间景色,形成动静的对比,似乎把画家看到的那刻美景存留了下来。
峻巍的山势造成动人心魄的效果,使人感受自然造物的伟大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老师这里还有一幅与《溪山行旅图》不同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欣赏。
三、赏析
出示《千里江山图》
不同点:
“从构图上讲一讲,这幅作品与《溪山行旅图》的不同之处。”长卷
“从色彩上来讲讲两幅作品的不同点。”水墨山水、青绿山水
知识点:
青绿山水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 “请同学们来谈谈你对这幅画的理解” 生:
“结合桌上的文字资料,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再评价一下《千里江山图》”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分别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赏析了《溪山行旅图》和《千里江山图》,我们在评价一幅艺术作品时,主要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着手的。
四、深入与巩固
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山水画的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学习到的一些山水画知识,来重新排列一下《富春山居图》
出示作品图片,学生交流、讨论、排序1、2、3、4、5
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排列
浅绛山水:以淡红赭色彩渲染为主的山水画
五、作业
请每位同学写一段文字评价
要求:
1、《富春山居图》赏析
2、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
3、文字评价在100字左右
六、评价
1、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对这幅画的评价
2、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也可以补充
3、老师小结:老师也写了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和自己写的比较一下,哪些方面是同学们没有写到的(富春两岸,峰峦坡石,似初秋景色,树木苍苍,疏
密有致地长于山间江畔,其间有村落,平坡、亭台、渔舟小桥,并写有平沙及溪山,远处的飞泉茂林。整个画卷有咫尺千里之势。此图技法和艺术效果上表现如下:
一、构图复杂、富于层次,无堆砌拼凑之感;二,笔墨简洁,活泼自然,无做作;
三、群山杂树,巧为概括;四,笔墨技法,披麻兼斧劈,略施浅绛,显得格外简淡天真。可见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艺术效果的。)
七、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听、想、讨论,从内容、技法、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赏析了中国的山水画,并简单谈了谈自己对不同的中国画的感受。而这三幅山水画都是我校百幅经典名画中的作品,课后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深入地去了解其他的名家之作。
教 学 过 程
1、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祖国各地风光,从名山大川的雄伟到小桥流水的秀美,从滚滚江水的磅礴到江平如镜的娴静,从枫叶如火的热情到枝叶凋零的萧条。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给画家无穷的创作灵感。
2、讨论分析
课件展示多种以风景为题材的绘画作品,(速写、中国画、水彩、水粉、油画、摄影等)。教师抓住时机展示西方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并提出问题:中国的山水画与西方的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西方的风景画成熟阶段,以英国的康斯太勃尔为杰出代表。1821年创作的《干草车》是他的代表作品。画面呈现的是单纯而普通的乡村场景:运送干草的马车在涉水渡河,远处草地上沐浴着闪烁的阳光,广阔的天空中飘动着云彩,一切都那么简洁、质朴、自然。忠实于自然是西方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元代倪瓒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平远构图法,上段是远景,三五座山峦平缓地展开;中景是一片浩瀚而平静的水面,不着一笔,以虚为实;下景为近景,坡丘上几棵稀疏的枯枝,参差错落,枝叶疏朗,风姿绰约。一片空旷孤寂。(教师介绍倪瓒的身世,让学生体会画家借景抒情。)
同样是山水风景画杰作,却各具不同的风貌。一个是散点透视,远看,近看均可,一个是焦点透视;一个崇尚气韵生动,一个追求光色变化;一个讲究笔墨情趣,一个遵循自然真实;一个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个物我两分,忠实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即在于对“气”和“光”的侧重不同。
3、探索发现
中国山水画是如何表现意境的?”以此为题,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山水画作品展开研究。
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画面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但却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漠,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的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的诗意的意境。这正如柳宗元的诗《江雪》所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万山红遍》李可染,用浓重的积墨法画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使全画呈现出秋天的迷人景色,借毛主席诗词中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4:小结:
中国山水画正是通过构图,空白,墨色的运用来寄托画家的人生理想和品格追求的,讲究诗情画意,这就是山水画的灵魂,即画中的意境。
4教师结合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示范山水画的作画步骤。
5、作业:
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诗句散文,用已经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表现山水画意境的中国画。(播放古筝名曲)
6、评价,总结。
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是黄公望为无用师和尚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和尚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意而似天成。
生于上世纪初的画家李可染自称是“苦学派”,即使功成名就,他依然笔耕不辍,70岁高龄还走访名山,写生作画。本期让我们认识这位做人踏踏实实、作画勤勤恳恳的画家李可染。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这是李可染先生(1907——1989)从事艺术探索几十年的一个总结。“胆”更多地是指在笔墨上下苦功,“魂”是指画的意境。李可染用自己一生的创作诠释了这句话的意蕴。
李可染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取名永顺,后改名可染。父亲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双亲均不识字,所以他的童年没有“书香门第”那一套旧礼教的拘束,他可以经常与草丛里的蟋蟀蛐蛐、憨厚老实的水牛、淳朴的牧童为伴,这些大自然中的天然图画成了李可染最早的习作对象。
李可染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画家,六七岁时便能写一手好字;13岁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21岁考上了国立西湖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为了作画,李可染放弃了一般人常有的娱乐和各种嗜好,他的画室除了书籍、画册、文房用品外别无长物。他平时作画常用的也是“实者慧”、“学不辍”、“峰高无坦途”这几枚印章。他常说:“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
李可染除了闭门作画外,就是风尘仆仆地上山下乡。上山采风,是为记下瑰丽苍茫的名山大川;下乡写生,是为观察田间地头的农民劳作。山川乡土之间留下了李可染刻苦作画的身影,速写本里也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写生草图。但李可染并不满足于写生习作中“量”的累积,他经常反复审阅自己的习作,不满意就废掉重新画。这也是李可染为什么作画勤奋,但面世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李可染的山水画,大都是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加工、创作完成的,比如,《山村飞瀑》、《层林尽染》……这些作品都是他从写生稿中反复提炼后才最终面世的作品。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这张水墨设色国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所作。李可染喜爱毛泽东的诗句,并从那激情豪迈的诗里领悟了山水画的境界。这幅画表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深秋的群山,已是一片红林浸染。画面没有远景的衬托,愈显出山的高峻;加之层层皴染,墨和色的不断变化,高峻之外更增添了山的深远。在这幅画上李可染运用层次浑厚的“积墨”与“破墨”手法,创造出了一种如杜甫所说的“元气淋漓帐犹湿”的意境。让人眼前一亮。
宋代苏轼写的西湖美景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寒江独钓图》,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全神贯注,或许此时正有鱼儿咬钩?由于钓者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三篇: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中国山水画
人美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五课《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中国山水画》一课是初中重要的欣赏与造型实践课之一,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中国山水画欣赏方法和基本的造型技能,帮助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用示范教学手段,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造型表现,培养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与学习。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的美入手,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的。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整体的了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要求学生通过课本示图练习能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 步骤,大胆的进行造型表现。学情分析:
鉴于八年级学生对于中国山水画有一定的认知,教学中应做到放手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述,发表自己的感悟与审美体验。鉴于学生们欠缺书法的基本功,在造型表现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落墨表现,不要拘泥于太多的专业技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传统绘画艺术的热情。知识与技能:
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生能概括地表达出所喜欢的山水画的意境;或用学过的笔墨技法,画一幅有意境的山水画,并配上自己喜欢的诗句。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讲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欣赏中的得到美的体验,领悟山水画的艺术美。通过示范教学法,让学生近距离观看山水画的基础知识树石的绘画步骤和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教学重点:
1、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
2、山水画的树石绘画步骤与方法。教学难点:
中国山水画的思想、技巧和形式表现;在山水画的树石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教学过程
一、对比了解、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和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图片:《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搜尽奇峰打草稿》清 石涛、《张大千青绿山水画》《张大千浅绛山水》《万山红遍》现代 李可染
李可染中国现代画家,他的山水画重视意向凝聚。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用积墨法画出山的厚重,大面积使用了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教师小结:
认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二、欣赏分析、用心体会
欣赏中国画作品《平沙落雁》(播放古曲平沙落雁)。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画面:溪流、荒滩(荒漠)、弹琴的老人、大雁......2.讨论法(读画体会意境):
在一望无垠、贫瘠的荒原上,没有树、没有草,没有野兔的奔跑、也没有牛羊的欢叫;有的只是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和那一阵阵卷带着黄沙的寒风掠过……。
总结:作者以最简洁的构图和笔法创造出一个无限开阔、空灵而又古雅的境界。琴声、雁声、水声化合成诗一般的意境。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皮纸的性能,将沙滩与河水画得若隐若现,使画面满而不闷,简而不空。
三、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表现意境的1、位置经营,构图表现;
2、“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意的追求;
3、水墨韵味,墨彩交融
中国山水画技能掌握之树石基础
四、造型表现
1、用中国画工具画一棵树木的造型;
2、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山石的体积与石头的质感;
3、根据所熟悉的古诗词义,画一幅中国山水画。
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介绍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表现方法。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比较观察;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对学生不同感受要给予肯定。
第四篇: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能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初步掌握山石、树木的画法,学习画山水画的方法步骤。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借山川之景抒发情感、表现意境的,通过动手实践,学习和体验山水画的基础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传统绘画的魅力,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而更加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体会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学习用艺术和自然愉悦心灵、丰富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山水画勾、皴、擦、染、点的表现技法。学画一幅简单的山水画的小品。
【难点】
使所画山水画小品能体现笔墨和情趣。
三、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高山流水》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你想到了什么?呈现了什么画面?从而引出课题。
环节二:作品赏析,直观感知
1.教师展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引导学生赏析并提问:看到这幅作品想到什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沁园春长沙》,给人以雄壮豪迈壮阔的景观。2.继续提问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描绘的?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描绘了万千山峰的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画面物象经营布局具形式感,笔墨韵味也得到加强,既有严谨的刻意经营,又不失情感的自然流露。此画以墨作底,红为主调,强调“遍”字。以朱砂色铺陈整个画面,可谓大胆创新之举,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传达出作者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体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环节三:比较欣赏,形式分析
1.教师展示《富春山居图》,你能从这件作品中感受到什么?又能想到什么?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富春山居图》着重把握山水的整体风貌,有过多细微描绘物象表面。而《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幅作品讲究经营布局,注重笔墨韵味,使画面滋润明亮富有层次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赏析《富春山居图》,并提问这幅作品在笔墨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画面以水墨或浅绛作画,淡墨干皴,富于变化。2.教师继续提问:画家体现了什么意境?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运用绘画布局和笔法创新来营造空灵隐遁的意境。
环节四:示范讲解,学生创作
1.教师出示黄山照片与张家界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山石与树木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地质条件的不同,山石形态也有所不同。其中黄山的纹理是长线短线结合,张家界的山石方正,纹理是横折线。
2.教师示范山石的步骤。
山石:勾形状-皴结构-擦质感-点苔
3.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尝试联系用中国画工具画一组山石;注意体现体积与质感;而后选择一首古诗,根据诗词描绘一幅中国山水画。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五:实践展评,小结作业
1.师生进行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主要从作品的构思、笔墨以及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2.师生总结课堂主要内容,并布置作业:把山水画装裱起来,挂在墙上,让更多的人来欣赏作品,也请更多的人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本文由广西中公教育整理提供,供各位考生参考学习!
第五篇: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中国山水画(2课时)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具有对常见数木生长、生理特点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
中国画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
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各一幅。
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展示出山水画二至三幅。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并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鹿角法:
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蟹爪法:
枝条下屈,如蟹爪。(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点染法和双勾法。点染法:
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5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课时:石的画法
课 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启发、示范与创作练习相结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生对几何形体结构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绘画的表现形式,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平时从多种传播媒介接受和贮存的视觉审美信息和各种知识。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山水画的创作步骤。
难点:勾、皴、染、点的运用。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几种山石的皴法挂图一幅。山水画创作步骤图一幅。学具:国画工具-------笔、墨、纸、砚。教学过程
导入: 山水是离不开树、山、石的。上堂课我们已学过树木画法,本堂课我们将学习山石画法,并结合上堂课学的知识,创作一幅山水画。画山先画石,那么我们就从画古一讲起。
石头的画法: 古人画石起手有:石分三面“之说。(边讲边示范)所谓”三面“无非是说,画石开始勾勒轮廓,就要分出它的阴阳向背,凹深凸浅的基本形态,即石头的体积感。(示范画石,要画群石。石的穿插在于大小高低,聚散得宜。)
介绍几种山石的皴法。(将几种山石和皴法的挂图挂出讲解)斧劈皴: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皴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作画时,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皴纹,再用淡墨渲染。
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
荷叶皴: 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绘画步骤
构思、构图。以平时见过的山水风景(影视、画页等都可以)大胆构思,运用学得的画尖技法和皴法,加以变通和发挥,创作一幅全新的山水画。
勾线:(在上幅石头示范画的上面加山、作主体。)凡能用线概括的地方,要分出主次先后。用重墨(相对于整体来看)线尽量明确、肯定地勾出来。遇到有部分败笔也不要怕,不要中途怯场退却,要一直把整体画面的线都勾完后,再根据整体进行调整。
皴擦:皴擦要在大的线的骨架基础之上加以补充,以进一步表现山石的脉络、转折,使画面逐步丰富起来。“皴”和“擦“是一个意思,只是笔触的大小与轻重略有差别。
点染: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同笔法的点加以充实、丰富,逐渐形成画面的整体效果。染,放在最后进行。染,是以水分较多的笔触去画,但不可大面积地瞎涂。当留出的空白,要留出来,不可统统堵死。作业要求
作业用纸,最好用生宣纸或毛边纸。
提倡自己运用“勾、皴、染、点”的画法去变通表现,创作一幅山水画。教学反思:
在美术课正式教授中国画以前,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画。因此,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和形式对学生来说都十分新奇。孩子很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在兴趣中探索、学习正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我在八年级的美术教学中已经开始渗透中国画的教学。首先我让学生观看一系列的水墨画作品,它特有的绘画效果令同学们十分惊奇。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产生这些特殊效果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使用的纸张比较特殊、绘画的工具比较特殊和绘画的颜料比较特殊这三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正是他们对国画这一前所未接触的艺术感兴趣的关键所在。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同学们针对归纳的这几个问题,又进一步思考,提出了动手试一试的想法。同学们通过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比如,为找到宣纸的特殊性,同学们试着往宣纸上 滴水、滴墨、滴颜料。通过动手做,用心观察,同学们马上发现了宣纸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化性。用探索的方式学习中国画,使同学们能真正了解中国画这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并真正做到在兴趣中学习艺术,感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