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找拱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
难点: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三、三、教学准备:
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拱性的力量,并揭开了拱形承载重物的秘密,谁来说一下这个秘密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哪些拱形的建筑物?引出圆顶形、弧形的概念。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
(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实验)
(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1)演示课件说明。
(2)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使得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教师出示图片介绍中国国家大剧院,悉尼歌剧院。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
(2)观察剪开的塑料瓶,各部分的薄厚相同吗?
(3)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
.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有什么意义?
.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板书:
人工设计的物体 生物体
↖ ↗ 找拱形 ↙ ↘
圆弧形 圆顶形 球形
(拱形的组合)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即让学生以拱形为基础认识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本只能通过出示图片,实例,通过讲解让学生在脑中构想(其实不知道学生是否能真正去消化这样的理解。)对于圆顶形、球形的教授,我都以它们与拱形的关系为先,帮助学生理清,然后进一步探究它们的受力,至于球形的讲解,基于对圆顶形受力特点的理解上,结合教科书的讲解,简单地跟学生进行了梳理。如果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利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观察到圆顶形是以拱形的拱顶和拱脚连线的中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球形是以拱足的连线为轴旋转一周而得效果会更好。
总的说来,本课学生学习后不能真正的理解透,这是我本身的基本功不扎实,如果我能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的话,效果会更好,在以后工作中除了加强动手实验能力,还要在制作课件上多下功夫。
第二篇:找拱形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选自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形状与结构” 单元(第四课),找拱形教学反思。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不规则弧形结构中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 “推理塑料饮料瓶形状设计中的科学道理” “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还是紧贴教材,侧重于“找”拱形,希望通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寻找建筑中的拱形、生活物品中的拱形、以及生物体中的拱形,并且认识到拱形结构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活动中有几个亮点,其中一个环节是请一位勇敢的孩子上来测试圆顶形能承受多大压力,结果同学们呼声很高地选出了班上最壮最高的男生,其实学生是聪明的,并不是因为勇敢等于壮,但他们希望能用最重的同学来测试,以此才能心服口服地说服自己,原来圆顶形真的能够承受这么多力啊,好厉害。圆顶形也确实不辜负众望地撑起了壮壮男生的体重,其他同学发自内心地鼓掌。
另一个环节是小组观察抽屉内的“神秘物体”,找拱形。因为有悬念的设计,所以孩子们异常兴奋,我们小组是勺子、你们小组是鼠标、他们小组是透明塑料瓶……然后就要求细致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合作交流。最终派选代表上到讲台的位置,拿着我们小组的“神秘物体”,边展示边介绍给全班同学,同时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活动记录,学生都以掌声鼓励着交流同学,教学反思《找拱形教学反思》。学生们很质朴很扎实地参与着每一个活动,尽管不善于积极发言,但是我看得到,大家都在课堂中收获到了知识和欢乐,我也跟着很快乐,一直微笑着。
但课堂当中也留下了一些遗憾之处。前面观察感受圆顶形塑料壳和球形塑料壳的时间过长,使得后面生物体中拱形的认识时间紧张,很多好的想法没有足够的时间表达了。例如,原本希望是可以让小组讨论2分钟,看一看、摸一摸人体当中的拱形,并交流小组共识。也希望通过人体模型的呈现更直观地,来总结介绍,从上到下,头骨、耳廓、牙齿、下巴、肋骨、脊柱、关节、足弓等部分的拱形,以及他们的作用。其他生物体中的拱形也不能很好的扩展,只是把自己准备材料的鸡蛋和大葱中的拱形展示给学生,但其实蜗牛、贝壳、海螺、螃蟹等很多海洋生物中都存在拱形。
对于圆顶形是否会产生外推力的猜想,学生很多都认为会产生,这是我未预料到的,还好先前鲁冬菊的课堂中我看到了一种很好的活动处理,因此我马上现学现用了,请了4个孩子当讲台前围成圈,呈现不拉手可以无限外退,但拱足之间其实是紧紧相连的,所以学生手拉手,一旦双手紧拉,那就很难向外退了,因此也很好得解决了难点,圆顶形不产生外推力。
其他还有不足的是,多媒体的使用不熟练,以后要多加练习;ppt要两手备份。活动记录
(一)的设计,原本想借鉴测试的固有模式(1进入2,2进入3),尽管有趣味性的部分但没有得到最大的课堂效益,学生只是发现了,觉得还好玩,但事实和不写的效果是相同的。教学需要花哨的部分,但要花哨到点子上,这样的设计可以有,但是要再琢磨、再推敲。很多物体中拱形的设计并不是纯粹为了能承受更多力,有些是因为美观,有些是因为生物进化的需要,所以选择“神秘物体”的时候,最好是从生活当中拱形能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强度的角度来寻找物品。还有,小组的汇报交流其实是团队成果的展现,所以不能光是请某某同学来发言,而应该是请第几小组的代表来发言,这样更能体现出小组的团队概念,也是尊重学生主体的一种体现。教师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迎合学生,多给孩子参与的机会。
第三篇:《找拱形》教案及反思
《找拱形》教案
蒋银
一、教材分析
《找拱形》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形状与结构” 单元中的第四课。在第三课“拱形的力量”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通过实验研究认识了拱形受力的特点。本课“找拱形”就是要在圆顶形、球形找出拱形的特征和异同,使学生对拱形结构的认识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试图引导学生在经历“解释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特点” “寻找生物体中的拱形”等探究活动中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与结构,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的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圆顶形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过程与方法: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通过观察、实验来分析解释这种现象,并能与生活相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在生活用品、生物体中找拱形。2.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准备
圆顶形塑料壳3个,一个完整的乒乓球,剪开的半个乒乓球。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我们在上一课中知道拱在承受压力时会向下向外传递承受的力,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紧密,所以能承受很大的力,如果抵住拱足呢,拱又能承受更大的力了。
2.在生活中,许多建筑物都设计成拱形→图片欣赏拱形建筑
(二)认识圆顶形
1.生活中还有许多圆弧形的物体:锅盖、安全帽(ppt),你能在这些物体上找到拱形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拱形(板书)。我们把这些物体的形状叫做圆顶形(板书)
2.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圆顶形?我们来感受圆顶形承受力的特点。
(1)出示:一个圆顶形塑料壳
(2)请一位同学看一看塑料的厚薄、捏一捏皮的软硬、再把它扣在桌面上压一压感受一下。你发现什么?
(3)演示:三个这样的圆顶形塑料壳扣在桌面能承受多少本书?
(4)发现:圆顶形能承受很大的力。
3.圆顶形和拱形有什么相似之处?
(1)能在圆顶形中找到拱形吗?(教师手持圆顶形塑料壳)
用手比划一下拱形
(2)直接出示被剪开的半个乒乓球,你有什么发现。
4.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但是圆顶形与拱形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呢,同时出示剪开的乒乓球和完整的半个乒乓球。实验:三个同学围成一个圈,同时往外退,发现了什么?
追问:有什么办法让剪开的乒乓球承受更大的力? 试着用透明胶粘住剪开的拱足,你有什么发现?
5.总结圆顶形的特点: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能承受很大的力,且不产生外推力。
(三)认识球形
1.生活中还有这些圆弧形的物体:灯泡、乒乓球、球形建筑,这种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导出:球形(板书)
2.为什么这些物体要设计成球形?猜测:承受的力大。预设:(1)两个圆顶形组成一个球形,所以球形像圆顶形一样承受力大。
(2)用力按圆形的乒乓球,虽然乒乓球的塑料软而薄,但承受的力大。
实验、交流感受(很难压瘪)。
4.总结球形的特征:球形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散开,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坚固。(教师手持球形塑料壳比划,并画出简图)
(四)认识生活物品中的拱形
1.很多生活物品中也有拱形。
2.小组探究、交流。
总结:勺子、鼠标、水杯、笔、风扇外壳、灯泡、雨伞、纯净水桶等。
(五)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
1.人体的结构巧妙,我们的身上能找到拱形吗?
2.小组活动,看一看自己和小组成员的身体,摸一摸找到拱形,说说身体中拱形的作用。
3.交流人体中的拱形结构
(1)头骨:保护大脑
(2)肋骨:保护内脏
(3)足弓:承受整个人的重量——“扁平足”
4.除了人体中有拱形,其他生物体中有吗?
动物:龟壳、海螺、贝壳、螃蟹、鸡蛋——保护身体„„
植物:西瓜——坚固 葱管叶子——轻巧、坚实„„
(六)随堂练习
(七)家庭作业
回家观察饮料瓶,完成书上35页表格。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第四篇:找拱形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有紧密联系,生物体构造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能识别生活中的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等弧形结构的物体,并通过联想、推理与实验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生物体的拱形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四、教学准备
1、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
2、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3、安全帽、贝壳、锅盖、灯泡、鸡蛋等;
4、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在讨论拱形建筑时,关于这一类物品(出示圆顶形物品、建筑)是否属于拱形有了争议。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类物品。要想了解它们与拱形是否有联系,我们要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形状、承受压力的性能)课件演示拱形的形状与承受压力的示意图。
(二)研究圆顶形、球形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圆顶形物品(课件图片)的形状有什么特点。
2、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它们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
3、观察实验分析:(1)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乒乓球的软硬。(出示实物乒乓球)
(2)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演示实验)
(3)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它与拱形有联系吗?试着解释一下圆顶形承受压力的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后演示课件说明圆顶形可以看成是若干拱形的结合。
(4)提问: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
4、出示整个乒乓球: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与拱形会有什么联系?
(1)学生推理,演示课件。
(2)演示握鸡蛋,说明: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这就是我们平时捏不破鸡蛋的道理。另外比如电灯泡,为了更透亮,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就比较坚固了。
5、我们还能列举出哪些类似拱形受力特点的形状?
(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举出身体结构中的例子,如头、肩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面“塑料瓶形状的分析”与“生物体中的拱形”的活动顺序可以灵活调动)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看来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出示塑料瓶)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塑料瓶,它的形状设计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2、指导研究。
(1)观察:塑料瓶上部、中部、底部是什么形状,表面还有哪些形状?(2)推理:(以底部为例)塑料饮料瓶底部大多做成圆顶形,为什么?(3)验证:比较平底瓶与圆顶形底瓶的承受压力能力。(4)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组自主研究其他部位的形状。
4、汇报交流。
(四)生物体中的拱形
1、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板书:找拱形)
2、观察乌龟、贝壳、蛋壳,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还有哪些生物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
(五)小结:研究了拱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第五篇:找拱形教案
找拱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已有知识对常见的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生物体构造与其生活的联系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2.意识到思考问题时需要多角度、多思维看待。
二、教学准备
乒乓球、一个拱形、两个拱形叠加的结构、10个拱形叠加的结构、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以往教学时,发现学生很难入手去寻找圆顶形、球形与拱形的联系;找到联系后对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征又很难完整贴切地概括出来,基于这些原因,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难点,将重难点设为:
圆顶形、球形等弧形结构与拱形的联系,及它们承受力的特点分析。
重点:圆顶形和球形的受力特点 难点:圆顶形和球形与拱形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拱形的力量,那拱形结构在承载重力时有什么特点? 师:就因为拱形结构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建筑和物体都是拱形的(课件出示书上的三幅图)。像这些圆弧形的结构就是拱形结构。
2.引入新课:那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圆弧形的物体,它们是否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找找生活中的拱形。(板书课题)
二、圆顶形和拱形
1.课件出示锅盖、安全帽等,问:观察这些图片,这些物体做成了什么形状?有什么特点?(引出圆顶形、球形)小结:这类顶上是圆的结构,我们叫圆顶形。(板书:圆顶形)
2.出示半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形状?看一看、捏一捏,它的厚薄、软硬如何?那你觉得它能承载多大的压力呢?
3.教师演示实验:用3个半个乒乓球承载书本。看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话要说?
4.圆顶形的乒乓为什么能承载这么大的压力?它与拱形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实验一:学生实验:
一个拱形和两个拱形交叉而成,比较承重力 1.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要保持不变?
(材料、拱形的宽度和跨度、倒塌的标准等)
要求:四人合作,一人轻轻放垫圈,三人观察,组长做记录,记录到记录单上。
2.学生实验 3.汇报
4.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5.结论:两个拱形交叠而成的结构,它的承重能力明显大于一个拱形的承重能力,而且外推力变小了。
出示受力示意图进行解释。过渡:那三个拱形相互交叠呢? 生:„„(更厉害)
实验二:演示三个拱形组成的材料 得出什么结论?
师:那如果是许多个拱形组合呢?
出示材料,有10个拱形组合在一起的,问10个拱形组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圆顶形)它能够承受多少的重物呢?放钩码或螺帽实验。
现在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圆顶形可以承载更大的压力)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外推力。
师:老师请三位小朋友上台,我们来做个游戏。首先,三位小朋友围成一个圈,各自向后退。而后,相互之间拉起手后,再向后退。为什么现在他们退不下去了?(因为他们要共同退开,但又互相牵制,所以这些外推力相互抵消了。)
生:„„
师:对!那我们从这个游戏中,我们明白了圆顶形可以看成是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受压力的优点,却没有拱形受压时向外推的力。因为,它的拱足之间是互相连接起来的,就好像小朋友之间拉起了手一样,同心协力,共同抵抗外力。板书圆顶形的受力特征。
过渡:把两个半个的乒乓球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乒乓球。
三、球形与拱形
1.师:老师这里有个完整的乒乓球,像它这样的形状我们把它叫做“球形”。
你觉得像这样的球形它坚固吗? 2.学生同桌对推乒乓球
为什么我们使劲地挤压乒乓球,而乒乓球却纹丝不动呢?
刚才我们研究了拱形和圆顶形的联系,那球形,它跟拱形又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乒乓球及拱形演示)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课件出示)
过渡:球形、圆顶形都可看做是拱形的组合,那么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类似拱形的结构吗?师课件出示:一些著名的建筑物: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中国国家大剧院,大家看,这些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都很大,但是里面却连一根柱子都没有,建筑师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过渡:生活中还能在哪找到拱形?
四、生活中的拱形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去找找拱形,有找到吗?请汇报。
1.学生汇报生活中的拱形 2.师出示课件介绍 介绍仿蛋结构
五、课后拓展:矿泉水瓶中的奥秘
请同学们回家观察研究塑料饮料瓶,并填好P35的观察记录表,想想塑料饮料瓶的形状设计包含着呢些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