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综合实践七年级下册《手拉手,心连心》主题活动设计备课参考
手拉手,心连心
一、设计思路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却在淡漠化。近期,不少城市的统计局就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中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日渐淡薄的趋势,在他们的理想中缺少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责任,缺少了忧患意识。而且,还有许多中学生看不起农民,也不懂得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的道理。
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设计了两组活动,一是跨越城乡我们“手拉手”,从城乡互访活动入手,加强城乡学生的联系。二是团结互助我们“心连心”,从民族联谊活动着手,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旨在教育学生互相尊重、相互团结,共同进步,构建和谐校园。
二、活动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加强城乡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增强学生计划、组织、协调和自主、自立、协作的意识与能力。
3、使学生学会尊重、分享和合作,善于与人交往、服务社会。
三、课时建议
本次活动建议8课时完成。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和拓展。
四、活动计划
本主题活动设计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你知道城乡学校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吗?你对建立“手拉手”学校(班级)有什么建议?我们能够为新疆各民族青少年的团结进步做些什么?
在这里,我们没有给出详细的设计表,一方面是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因地制宜地选择活动内容。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认真地进行讨论,同时能主动地征求老师或家长的意见,使活动计划尽可能周密、完善、切实可行。
五、活动分析
(一)、跨越城乡我们“手拉手”
1、互游、交友。农村学生不熟悉城市生活,城市学生相对而言更不熟悉农村生活。前不久山东组织过一次城市学生下乡三日游,下乡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农村情况的陌生与排斥,让组织者瞠目结舌。我们设计的这个活动,以城乡之间的美丽图片为引子,引出主题,然后组织一次城乡学生“结对子”的活动。
在结对子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注意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城市学生到农村去,对有些偏远农村简陋的生活条件要给予理解与同情,而不是嘲笑与鄙视。
2、调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全面的了解,这是互访交友前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我们在表格里留下的空间很小,仅仅提供了一个调查范围,学生需要查找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给予必要的关注。
3、设计。这个活动是要学生设计一张“自我介绍卡”,把自己的基本情况罗列出来,和将要前往的学校同学进行交换。应提示学生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
4、想一想。在互访交友的活动中,学生除了向“对子”展示自己的情况外,还需要了解对子的情况,这其中包括他(她)的家庭、生活、学习、交友等方面。但如果涉及到个人隐私,应该提醒学生不要轻易打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结成的对子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在了解对方情况后,看看他有什么困难,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帮助。
5、悄悄话。朋友之间需要加强联系,这里是提示学生在交往中根据双方的条件约定联络方式,加强交流与沟通。
6、下乡、进城。前面我们设计的活动“互游、交友”,只是让城乡学生互相认识与熟悉。这里是希望有条件的学校组织一次“下乡、进城”活动,建议乡村的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到城市里开展调查,重点了解城市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情况;城市学生以“考察”的方式到乡村了解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了解农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下乡、进城”涉及到很多相关问题,教师必须精心组织。
7、报告。考察结束后,应该有所收获,建议学生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一总结。在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里,我们已经介绍过调查报告的基本写法,初中阶段应对调查报告的规范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8、互勉。引导自己的学生和“手拉手”对子一起总结这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采用各种方式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连接友谊的纽带。
(二)、团结互助我们“心连心”
1、调查。目前我区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志把子女送到汉语学校里就学,北疆某些地区有的班级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甚至达到一比一的比例。这说明新疆有优良的民族团结传统和坚实的民族团结基础,但少数民族同学和汉族同学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如何加强各民族同学间的交流,有效地沟通感情,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新课题。这个活动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班级里的民族构成与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讲述。我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媒体上收集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如果在学生身边有民族团结的例子当然更好。这个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设计。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中出现的调查问卷,是可以修改的。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直遵循一个原则:资源包不是教科书或教材,而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辅助工具。所以如果存在课程资源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资源不能满足教学的情况,教师完全可以自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课程资源的意义,才能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
也许在实际调查时,会遇到被调查者不配合的情况,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实践,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出主意、改变策略和方法,求得被调查者的理解和支持。
4、了解。前面有个调查活动是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那毕竟是书面的调查,不是学生亲身的体验。这个活动是想通过学生之间的谈话聊天,加深友谊,了解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5、做客。随着活动的深入,学生之间在彼此了解对方情况的前提下,可以到同学家里互访。教师要提示学生,到同学家里做客,应注意文明礼貌,尊重对方的风俗和习惯。
6、实录、班会。把活动中的花絮记录下来,并通过本次活动,组织一次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题班会。
六、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活动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和感受,与此同时注意积累经验,寻找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活动。
2、拓展延伸。
前面的“心连心”活动基本上在班级内部展开的,这里安排的延伸活动是希望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民、汉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形式可以自己选择。民族团结关乎我们新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学校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开展此类活动。
参考资料
缩小我区基础教育差距的政策选择与行动建议
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化解基础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因此,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应当也必须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来考虑。
众所周知,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建设繁荣稳定的新疆,主要取决于有无足够的人才资源和大批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口的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被全社会所认同。我区广大农村及南疆贫困地区之所以形成与城市、与北疆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差距所致。教育的贫困导致经济、文化的贫困,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花大力气促进农村、南疆和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缩小与城市、北疆和汉族的教育差距,不仅是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民群众享受公平教育的要求,也是基础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标选择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也是完成“普九”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将会伴随着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2010):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巩固提高工作,努力降低辍学率,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按时入学,并完成学业,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第二阶段,(2010-2015):努力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改善办学条件,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实现教育条件的均等。
第三阶段,(2016-2020):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育教学管理,落实素质教育,使城乡、南北和民汉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少年儿童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获得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均等。
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选择
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教育的城乡差距。从长远发展看,需要在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的学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同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从现实出发,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率先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策略选择上可以考虑实施“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城乡差距为主要目标,从县(市、区)入手,制定规划,采取措施,建立机制,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二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南北差距为主要目标,从宏观调控着手,制定政策,加强督导,形成机制,推进南北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三步,按照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目标,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以缩小民汉差距为主要目标,从教师素质和教学管理着手,强化培训,规范办学,提高质量,推进民汉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缩小基础教育差距,更新观念是前提,科学规划是关键,构建政策保障机制是重点。就目前我区的情况看,缩小基础教育差距,首先要逐步弱化并最终消除人为扩大教育差距的有关政策;其次是根据城市反哺农村、东部反哺西部的思想,制定新的均衡发展的政策;第三是对现行的某些政策作必要的调整。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是:
(一)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由于目前基础教育缺乏办学的底线标准,所以无法统计处于底线标准以下学校的数量,无法制定满足最低办学标准的目标和步骤,也就不能明确消除最低标准线以下学校的责任,更不可能形成消除最低标准以下学校的政策和措施。因此,有必要像制定贫困人口生活标准那样制定基础教育最低办学标准,从政策层面保证我区所有学校都能满足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1、调整制定基础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
.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首先要对现行的、城乡和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尤其是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进行重新核算和评估。并根据均衡发展的原则,做出调整和解释,使城乡和不同地区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统一。
对于同一地区的基础教育学校,应当一视同仁,以学生数为基础,实行均等拨款制度,确保区域内部的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实现基础教育经费的均衡配置。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核定标准,稳定合理的收费水平,坚决禁止乱收费,同时强化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
2、调整制定基础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
公办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主要包括财政工资和学校补贴,由于学校补贴部分通常因学校获得预算外收人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存在差异,教职工工资总体水平的差异主要源自这一部分。而缩小差距的办法,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性投人;二是加强对学校预算外收入的监管。
学校预算外收入是造成城乡和不同学校之间教职工工资收人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区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学校补贴部分的最高限额和最低标准做出明确规定,并通过财政干预使其落实到位,保证同一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同的工资水平。
3、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
研究制定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最低标准,研究制定改造低于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学校的时间表,明确责任主体,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以此约束各级政府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使城乡和不同地区基础教育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逐步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补助经费困难的薄弱学校,改变这些学校因经费不足、设备短缺而造成的硬件薄弱状况,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在帮助和支持薄弱学校达到法定标准的同时,对原来基础较好的学校硬件建设也应规定上限标准,限制过量投资,以制止部分学校在硬件建设上的攀比现象。
4、制定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扶持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如前所述,南疆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20XX年南疆(样本地区)初中入学率为86.29%,初中升学率仅为27.10%,说明南疆地区每年有接近14%的小学毕业生和接近73%的初中毕业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而谋生又无一技之长的情况下走上了社会。这些学生既缺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又极易受坏人的挑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因此,对南疆地区要从政策上给以重点扶持,一方面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集中自治区财力打攻坚战。关于政策建议,一是加大硬件投资力度,努力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提高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所需资金;三是增加贫困地区工资补贴,提高教职工待遇,使其安居乐业;四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步实施免费教育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的支持对南疆贫困地区实施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并通过寄宿制的形式,吸引和鼓励适龄青少年入学并完成学业。
(二)建立和完善学龄人口入学保障机制。
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入学机会的平等体现的是一种起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没有这种公平,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公平都将无法实现。当前我区城乡教育差距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没有给城乡学生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不平等集中体现为城乡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入学机会上的分配差距,且这种差距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扩大。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理念
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不仅包括入学、升学的机会,也包括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这种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成为农村人口贫困的根源,进而这种贫困状态又滋生了新的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如此循环的“马太效应”使城乡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所以,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最为重要的是要以公平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和调整现行的教育政策,如:教育投资比例、重点学校政策、教师编制标准等。同时根据我区实际研究和制定新的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确保城乡学龄人口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2、依法执教,保障农村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
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和义务,也是政府的应尽职责,更是公民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重要标志。前面我们已经对我区城乡学龄人口在入学率、辍学率上,以及城乡人口受教育水平上的巨大差距作了描述和分析,这些差距主要是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免费制度将有助于提高农村学龄人口入学率,减少在校生辍学现象,有效缩小城乡教育普及水平的差距。
我区应在争取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的同时,调整教育投资比例,加大自治区财力对农村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两免一补”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免费义务教育,保证学龄人口的学习权利,提高教育普及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共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资源短缺则是形成我区城乡、南北、民汉基础教育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区农村学校、南疆贫困地区学校、少数民族学校在资源配置、吸纳、整合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
1、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进行教育手段的创新。一方面自治区和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技术硬环境的建设,不断改善设施装备,给教师、学生提供能够随时调用信息,进行备课、教学和学习的条件;另一方面自治区和各地也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设施,开发、收集和制作包括多媒体素材、课件、教案、影视、教研成果等教育教学资源,借助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实现城市和乡村、南疆和北疆、民语授课学校和汉语授课学校优质资源的共享。
鉴于我区目前在信息资源开发中多头管理、重复建设的现状,应考虑组建自治区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管理中心。集中人力、物力,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为中小学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源,逐步实现我区教育资源的共享。
2、建立教育共同体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城乡学校之间、民汉学校之间的联手合作,建立和完善“民汉合校”、“城乡一体学校”、“优弱捆绑学校”等教育发展共同体,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双方在学校管理、师资交流、生源均衡、和谐发展等方面融为一体,逐步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机制。
当前应尽早出台“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抑制择校现象”的有关政策,并及时总结“教育发展共同体”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抓点带面,逐步消解城乡学校之间、民汉学校之间的不均衡状态,促进我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师资交流机制
我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办学条件之外,更多的表现为师资、管理、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等软件方面。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师资和管理队伍轮岗交流机制,是改变学校软环境的应选之策。
1、建立学校领导定期轮岗制度。
众所周知,一个校长素质和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从学校均衡发展的角度来说,对校长实行定期轮岗交流非常必要,而且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发展策略建章立制。
校长轮岗不应仅在行政区域范围内实行,从全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考虑,可以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协调,逐步实行跨地区的校长轮岗交流,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校长轮岗交流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调任、兼职、挂职、帮扶和捆绑发展等。
2、广开渠道实施教师交流制度。
师资力量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最重要的环节。而实现教师队伍的均衡,必须推进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支教,鼓励汉语系教师到民语系学校支教,同时为农村教师到城市名校学习提供机会,充分发挥名校、名师的辐射作用。原则上城区教师评聘职称和晋级时,应当具有在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随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落实,特别是随着教师管理权限上收到县(市、区),为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进教师交流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但跨县市、跨地区的教师交流制度还需从政策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做一些研究,各地应积极进行探索,通过试验、总结、推广,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轮岗交流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重点保障机制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是我区教育事业的重点。我区基础教育办学效益的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事业发展是否均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状况。如前所述,目前我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因此,只有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措施,才可能有跨越式的发展。
1、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努力抓好双语教师培训
全面实施双语教学,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师培训,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促进我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建设人才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缩小我区民汉基础教育之间差距、缩小我区民汉教师之间差距的重大举措。
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达到“民汉兼通”的要求。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及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客观地分析城乡、区域、学校的不同基础和条件,在科学规划、量力而行的原则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师的培训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主渠道作用,贯彻以培养为主,培训为辅的原则。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地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双语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使少数民族学校教师尽快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
2、大力推进民汉合校建设
大力推进民汉合校,是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提高我区基础教育质量,加快少数民族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步伐,而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民汉合校的实践证明,它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区双语教学环境的问题,而且为增进民汉学校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使少年儿童从小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施民汉合校工程也是缩小我区民汉基础教育发展差距的重大举措,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是这项工程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无庸质疑的,积极稳步地的推进民汉合校建设无疑是我们正确地选择。
为了保证这项战略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可以考虑为民汉合校立法,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
3、加强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公平,从内容上看都应该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方面。就民汉基础教育差距而言,其结果的公平集中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而提高质量,缩小差距的关键在于加强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培训,制定配套的校长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评估督导力度,把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直接与校长的业绩考核挂钩,使学校的管理者关心教学、研究教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及工作目标的落实,以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中小学教师合同聘用制,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三,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指导和评价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第四、建立自治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少数民族教育教学成果进行评选和奖励,鼓励民族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科研成果和教育改革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六)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仅有决策和思想上的认同是不够的,要使基础教育的各个子系统、各个方面都能够均衡、协调的发展,必须依托相关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建立科学的监测、督导、评估机制。
1、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监控体系。
政策建议的基本思路是,参照基尼系数的思想和方法,选择生均经费、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生辍学率等比较敏感、重要的教育指标,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制定我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并通过定期的动态分析,对城乡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估,获得发展偏离程度的有效信息。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决策部门起到预警作用。
2、建立健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机制。
各地(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责成有关部门根据评估方案,定期对辖区内基础教育城乡之间、民汉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估和督导。对各方面的均衡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对达到临界状态的单位提前预警,并及时向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反馈信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指数下线做出行政上的规定,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将均衡系数控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
3、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责制度。
强化各级政府制度建设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缩小基础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政府问责制度,将这项工作与政府主要领导政绩考核挂钩,加大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监管力度,保证区域内城乡、民汉、学校教育之间能够均衡协调的发展。
新疆: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改革发展局面喜人
新疆是祖国西部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视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采取多种方式营造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社会氛围,全区各级党政部门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这个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大力实施民心工程,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最希望办好的事情,努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开创建设和谐新疆的新局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认为,在新形势下增进民族团结和睦,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富裕的新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要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不断创新和深化民族团结工作,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当地少数民族喜闻乐见的活动,使民族团结有了丰富多彩的载体和实实在在的效果。这表现在:一是民族团结观念深入人心。自治区连续24年集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采取宣传辅导、座谈讨论、家庭访问、文艺演出、民族联谊等形式,把维护民族团结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惜民族团结。二是创建活动成效卓著。1982年以来,自治区召开了4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目前,全自治区受到国务院、国家民委、自治区表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773个(次),模范个人1303人(次)。三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政治稳定,着力解决影响团结稳定的突出问题。
200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启动了“兴边富民”行动,5年来安排边境县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953万元,实施517个项目。在边境县市共扶持118所中小学校,扶持142所县乡医院(卫生院),扶持100个乡村文化站室、民族文化项目,扶持27个基层广播电视台,扶持小型农田水利、道路、养殖、种植等项目124个,在边境地区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据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介绍,新疆将努力把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新疆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全区将继续实施抗震安居工程、“双语”教育工程、防病改厕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村村通工程等事关各族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继续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力争五年实现七大目标:一是明显改变边境地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二是基本消除边境一线乡镇的危旧房,有效保障守边固土贫困边民的基本生活;三是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基本解决目前存在的边民上学难、看病难、看电视难等问题;四是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五是边境贸易得到较快发展,重点边民互市点和口岸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领域继续扩大;六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七是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
第二篇: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初中七年级下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分割三角形
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即三角形由3条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依次相连接组成的图形,它有3个顶点、3跳边和3个内角,并且3个内角和是180等等。
2.经历探索若干图形的构成规律、猜想一般结论的过程,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到成功的无限欢乐。活动准备
铅笔、橡皮、直尺 活动内容 1.画图
(1)在格点三角形(顶点都在网格格点上)内任选1个格点,
第三篇:《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主题活动方案
《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主题活动方案
【活动主题】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
【活动背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受到大家的重视。我校留守儿童学校。许多留守儿童在走进新学校,面对新的同学、老师时,表现出了一种自卑倾向,而他们上所体现出的淳朴、勤俭、不怕吃苦的品质又恰恰是许多孩子们所缺少,针对这一情况,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活动,让孩子们快快牵起手来,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起过节日„„,通过真情体验,感悟友情,使两个原本不同的群体很快融合到了一起,并提出了“自己的朋友自己找,自己的伙伴自己帮,自己的进步自己争”的口号。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队员们真切地体会一份真挚的友谊,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让城乡的孩子结成手拉手伙伴,增进双方的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引导双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促动,共同进步。使之都能感觉班集体是他们温暖的大家庭,他们当中谁有困难,大家都来帮,学习、生活、玩耍样样都能非常开心。
【活动形式】讨论、唱歌、表演。【活动准备】
1.课前提前录制一些学生们在校共同学习、生活的场面,现场播放。3.同桌或住址较接近的优秀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同学结成对子。一种是同学自由选择对象结对子;一种是教师帮助找对象结对子。2.搜集一些与本次活动相关的信息:包括诗朗诵、歌曲等。3.课前搜集一些自己为班级所做的好事及班级对你的帮助的事件。4.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友情卡。【活动过程】
一、回顾篇——走近生活
1.多媒体播放学生在校捐款、学校给留守儿童发放文具的场景。(播《爱的奉献》歌曲,在歌曲中主持人上场)
(主持A)同学们,生活在城市的我们,有长辈的疼爱,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当你在爸爸妈妈的护送下,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校园,从不因为学费、书包、文具而发愁的时候„„你可曾注意到,就在你的身边,一些和我们同样大的孩子却因为家庭原因,过早的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的甚至交不起学费上不起学。
(主持B)他们无法像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地上学读书,尽情享受家庭的温馨。在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同学,他们生长贫困,父母去城市打工,虽然我们生长环境不同,但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让我们伸出手来,握在一起,绽开笑脸,共同渡过一个美好时光吧!
“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 活动现在开始。
2.小组诗朗诵《我们手拉手,我们肩并肩》
(主持A)一条金色的纽带,把43颗水晶般透明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在集体中,我们懂得了同学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谦让。让团结友爱的种子深深扎在我们心中,请听诗歌朗诵《我们手拉手,我们肩并肩》
我们手拉手,我们肩并肩,我们凝望着,飞满和平鸽的蓝天。
我们手拉手,我们肩并肩,我们相聚在榕树下,五湖四海都是一家。
我们手拉手,我们肩并肩,我们用热情,为新世纪写下美丽的诗篇。
手拉手是朋友,手拉手是爱心,手拉手是交流。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 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共同编织爱的摇篮!
3.听故事,说感受。
(主持A)请我们班的故事大王黄文静讲《蚂蚁搬粮食》的故事。故事梗概:一只小蚂蚁看到一只大蜗牛,它很想把蜗牛扛回家,让兄弟姐妹们饱餐一顿。可是它使尽了所有力气也搬不动,怎么办呢?小蚂蚁想出了好办法,回到家把兄弟姐妹都叫来:“一、二、三”大家一用力,大蜗牛给抬起来了。
(主持B)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动大蜗牛,许多蚂蚁却搬起来了呢?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小结。
(主持A)我们班出现了哪些团结友爱的好人好事呢?(指名几位同学谈谈)
二、拥抱篇——你我同乐 1.游戏《心有灵犀》
(主持B)亲爱的同学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都需要别人帮助。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心有灵犀!
游戏规则:两人一组参赛。有四组卡片:动物、蔬菜水果、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四类,任选一类。一个人背对卡片,一个人比划或解释卡片上的词,但是不能出现卡片上的字。背对卡片的同学根据提示帮助,能猜出三个以上词语的就为胜者。
2..小武术队表演
(主持A)大家看,谁来了?欢迎我们班的武术队!
3.孩子童心同乐。以书画、剪纸竞技(小窍门、小绝活表演)的形式,同演同乐并挖掘孩子的创造天赋。
4.游戏《齐心协力》(主持B)“人心齐,泰山移”。只有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大家团结互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事情办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齐心协力。
游戏规则是:每组选两人,分别将两人的左右脚绑在一起,从讲台出发到后面黑板,再返回。优胜的小组授予“团结协作”小组称号。
三、行动篇——关注未来、奉献爱心 1.赠送手拉手友情卡。(主持A)播撒一份爱心,(主持B)收获万般深情。
(主持A)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班里将会冷酷无情。(主持B)如果人人都献上一份爱心,班里将会充满阳光。(主持A)同学们,让我们伴着美妙的旋律将自己的友谊通过小小的友情卡传递到每一个同学的心里去吧!(学生互相赠送友情卡片或节日礼物)
2留守儿童代表讲话。
(主持A)送走了一年的学习生活;(主持B)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主持A)历史已经走过,成绩也属于过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现在吧!
(主持B)我们41个人,共同走过了一年,今年,又有两名同学走进了我们的大家庭,那让我们听听他们在来到这个新的家庭后的感想吧!(新来的两名农民工子女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在来到这个集体后的感受)
3.互动歌曲《假如幸福就拍拍手》
(主持A)让我们的集体同春天的脚步一起成长
(主持B)让我们的集体在歌声中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你感到幸福
(合)就让我们一起拍拍手吧!(音乐响起)4.校领导发言,提出希望,赠送节日蛋糕。5.辅导员讲话。
四、宣布活动结束(主持A)这是心的呼唤(主持B)这是爱的奉献。(主持A)这是人间的春风,(主持B)这是生命的源泉。
(主持A)让我们的明天变成一个充满爱的田原。(主持B)让关爱之花开遍世界每一个角落吧!
(合)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手拉手,一个都不能少,“你我手拉手,成长心连心”到此结束。
为孩子找一个成长伙伴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手拉手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为孩子找一个成长伙伴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活动理念: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依托现实,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我校的孩子大都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生活过于安逸,体验不到“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他们衣食无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且缺乏责任感,对贫穷的生活和单调的生活方式缺少了解,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缺少一份必要的关爱。“手拉手”活动能让队员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友爱,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三、活动目的:
1、让本校三、四两个年级24名学生结成“一对一”的手拉手伙伴,通过系列的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加深彼此间的友谊,引导双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促动,共同进步。
2、通过活动,让队员们真切地体会一份真挚的友谊,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四、活动内容:
(1)、以开展学生“手拉手”结对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给小伙伴送上一份礼物、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新本领)。
(2)、组织开展“成长伙伴相聚”活动,将对方孩子接到我校体验生活(两天一夜),让他们深入了解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增进友谊,为手拉手小伙伴赠送学习用品及助学金。(3)、以“同在蓝天下”为主题,组织队活动。
(4)、组织游艺竞技活动,组织队员与对方队员通过有益的游戏活动联络感情,增进友谊。
五、活动安排:
1、手拉手找朋友:(3月第二个星期)
校少先队大队部与樊田校方联系洽谈,做好今年具体活动策划,并填好结对表,帮助队员“一 对一”结成手拉手好朋友。
2、手拉手交朋友:(1)时间:3月第三个星期
(2)对学生的要标:要做到“五个一”: 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中主要介绍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家庭、学校的情况,并表达对远方朋友的关心和祝福、写信寄信全要由队员本人独立完成,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我们提倡给小伙伴写交友信时一定要随信寄上邮票,信纸和一个未用过信封,这样做是为了不增加贫困地区小朋友的负担,保证交友活动顺利进行。当孩子们接到远方朋友的回信时,要提醒他们保持联系,持之以恒,使友谊不断加深,成为真正的好朋友。要提倡互相学习,教给孩子们怎样交友收获大。让孩子们从一封封信件这个小窗口中去找大世界,去了解对方小伙伴们的生活,珍惜今天,更加奋发努力。使孩子们通过信件从对比中找到自身的责任,找到助人的快乐);给小伙伴送一本好书(我校学生可将自己读过的优秀图书送给对方的小伙伴,使少年儿童通过读书、读报更新观念,获取真知,更茁壮成长);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
3、手拉手看朋友:
(1)时间:3月第四个星期(2)地点:多媒体教室(3)开展以生活体验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学校将对方24名队员接到本校,与结对子的小伙伴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娱乐,并赠送小伙伴学习用品及捐款,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展联谊活动,以促进双方的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
第四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贺兰县如意湖中学 杨凤玲
一、主题的确定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对生活中一些简单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对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缺乏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
绿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杂粮之一,绿豆的发芽,周期短,见效快,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适于在家庭或学校进行发芽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结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小豆芽》主题的确立,就是从学生生活中最简单的绿豆发芽切入,通过学生实践种绿豆,体验营销过程,进而产生种植兴趣为线索,展开系列实验、调查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1、学习绿豆种植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尝试掌握种植小植物的基本技能;
2、了解“绿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及保鲜技术和一些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技术,进行绿豆芽销售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通过绿色食品的研究,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制定研究方案的能力和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
4、通过出售绿豆芽活动,进入社会情境,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使学生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人类生活基本活动,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三、活动内容
本次主题活动共设计《种植绿豆》、《出售绿豆芽》、《绿色食品探密》、《绿色行动》等四个活动专题。其中《种植绿豆》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掌握绿豆的种植方法,了解对比实验的方法;《出售绿豆芽》是教师引导学生设计绿豆芽的营销方案,让学生在体验绿豆的销售过程中,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绿色食品探密》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方案,在调查、访问、上网查询资料等活动中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绿色食品及保鲜技术的相关知识,并能撰写出相关主题的调查报告;《绿色行动》是在学生已掌握种植绿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种植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花卉、蔬菜),在种植中了解一些家用工具及农用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知道安全操作。通过此项活动,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种植绿豆(2课时)活动目标:
1、学习绿豆种植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学会用“水生法”或“播种法”种植绿豆,初步了解种子生长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为掌握种植技术奠定基础;
2、了解对比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观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及随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3、展示绿豆的发芽成果,养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活动过程:
教师讲解、演示“水生法”种植绿豆和“播种法”种植绿豆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学建议:最好教师与学生都进行种植绿豆的对比实验,第一可以提供给教师最直接的实验结果,第二,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生在家里进行对比种植绿豆实验;一个盆用“水生法”种植绿豆,一个盆用“播种法”种植绿豆。有条件的也可在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同一时间观察,这样,对比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两种实验的结果,如:出芽时间,芽叶的形状,根茎的形态等,并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写出观察日记
4、绿豆出芽后,以展览会或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及活动体验,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新的主题研究。
评价: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为主,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全班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价的侧重点应以学生种植绿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观察记录为主。设计意图:《种植绿豆》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以种植绿豆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活动二:出售绿豆芽(2课时)活动目标:
1、通过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绿豆芽的销售,了解销售的基本程序及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设计绿豆芽的销售方案,初步理解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2、通过销售绿豆芽,在和他人接触、交流中,体验销售过程,懂得尊重人、体谅人;
3、鼓励学生在体验销售过程中,产生求异设想与思路,增强探究欲望,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活动过程:
1、销售活动前,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绿豆销售方案。
这个方案可以包括:销售的任务,公关项目(市场摆摊、向小商贩兜售或其他困难)人员分工、场合、地点、……
2、在销售过程中与人接触、交流,体验销售过程,并将这种体验及时作以记录。
3、销售后,教师组织学生将销售过程中的问题或体验进行交流,并将学生在销售中生成的其它问题引导学生他们展开思路,形成活动主题。这里应让学生了解“绿色食品”的加工制作及保鲜技术和一些农副产品的贮藏与加工技术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听讲和发言时,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学会提问,要重视培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民主氛围。
评价:可以将学生在出售绿豆芽的过程记录和体验记录作为评价依据,教师可对能产生求异设想与思路的学生给予口头或书面表扬,以此鼓励学生新的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热情,并在学习中积极实践、勇于实践创新。
设计意图: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已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出售绿豆芽》活动,就是要把学生认知为主的生活与体验为主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尝试、体验等各种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形成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 活动三:绿色食品探密(2课时)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调查研究方案,学会用调查、访问、上网查询等方法来收集并整理绿色食品相关资料,通过问题探究,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并能自主地撰写有关绿色食品的研究报告,得出结论,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
2、通过在探究绿色食品的活动中与其他学生的合作、交流,汇报研究过程的体会与心得,大胆地向他人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养成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态度和能力。活动过程:
1、可根据学生的选题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划分,选出组长,并根据小组成员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确立为小组的研究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教学建议:小组活动是综合初中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教师不过多介入他们的选择,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
2、教师在学生对选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前,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方法的简单培训。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调查法,调查法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并要具体介绍一些主要的调查方法,如访谈、观察、测验等。对于访谈的方法,建议学生在访谈前,要注意做好相关知识的准备,对于有特定目标的访谈,要准备一份详细的采访提纲,要与计划采访的专家或单位取得联系,争取获得人员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在调查采访过程中,要注意礼貌,遵守被访者规定,做好访谈记录,填写“访谈记录表”。
3、教师要提示学生外出活动时注意安全问题。
4、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访问与调查,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进行资料的查询。在研究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调查研究报告,还可以让学生以《我的收获》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5、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汇报程序。可以是个人自由发言,谈个人在整个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汇报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研究成果,还应该包括整个活动的过程,组员的参与程度,活动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活动的收获等。在汇报时,尽量将本组所收集的各种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资料都向同学们展示,以供大家分享。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鼓励创新,既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体验。
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合作精神:是否乐于助人、主动与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为小组的学习做积极的贡献等;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如: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事理材料、运用工具等方面。
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表格式评价、等级评价等,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促进研究活动目标的达成。
设计意图:《绿色食品探密》活动的设计是在学生劳动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绿色”进行研究,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习和掌握研究的方法。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活动四:绿色行动(1课时)活动目标:
1、进一步掌握植物(花卉、蔬菜)的栽培技术,初步学会家用工具或农用工具的使用与保养方法,知道安全操作;
2、在种植花卉、或蔬菜活动中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收获期间,将种植成果服务家庭,奉献社会,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活动过程:
1、教师、家长或学校在活动前,为学生提供喜欢的植物或种子,让学生选种进行种植和管理。在这期间,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而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经验成果交流,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或师评。
3、学生学会了简单花卉或蔬菜的种植技术,服务于家庭或社会。
4、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小豆芽》活动过程及心得体验写一篇感想。评价:可采用家长与相关人员(专家、技术员、服务人员)评价的方式进行。
设计意图:《绿色行动》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开放和实施的,它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对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对学科的逻辑体系的超越。具体实施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五:活动评价 评价提示:
《小豆芽》的评价要在每个专题活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可将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取得的实践成果等,以有效的形式加以呈现。评价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实践方法的改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参考资料】 “生豆芽”步骤和方法
1、选豆:清水洗净,洗时注意将全部漂浮的绿豆全部去除,这些是未成熟或者已经变坏的豆子,它们的发芽率很低。
2、准备容器:托盘、缸或大塑料盒,或其他容器(材料无所谓,干净无油即可,底部可排水)。
3、种植:铺一层约5厘米厚度的干净沙子,将洗净并已泡至膨胀开裂的开口子在沙子上均匀地铺上一层。豆子上再均匀覆盖一层干净沙子,厚度约为1厘米即可。没有沙子的,可在豆芽上边放一块湿布,布上面放重物,越重越好,这样长出来的豆芽比较粗。
4、每天浇水数次,保持湿度。
5、数天后豆芽就会钻出来。在清水中将沙子洗去即可。技术要点:
1、生豆芽的容器不能有油。
2、清洗时去掉坏豆。
3、要维持足够的湿度,容器排水状况要好,还要让豆子泡在水中。
4、豆子见阳光,马上就会变绿。覆盖沙子可以避免阳光,也可以用盖子盖住容器。
5、豆子发芽以后生长很快,因此,收获要及时!
第五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庐江盛桥中学 徐乐天
一、主题的确定
我们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生活在农村,普遍存在不了解农作物和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对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些简单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缺乏一定的了解和实践,对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缺乏认识,缺少社会生活经验。
为此,我们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农作物栽培管理知识,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让学生亲自观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农作物栽培管理》主题的确立,就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最简单的作物切入,通过学生实践,体验种植过程,进而产生种植兴趣为线索,展开系列实验、实习、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
了解与我们生活相关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通过这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植物和植物生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遗传育种》、《农业气象》、《植物保护》以及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林果的栽培知识,尝试掌握种植农作物的基本技能;
三、活动内容 本次主题活动共设计《作物栽培(小麦、油菜)》、《作物栽培(棉花)》、《作物栽培(水稻)》、《作物栽培(玉米、山芋、大豆、花生)》《蔬菜栽培》、《林果栽培》等六个活动专题。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方法,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积累社会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研究方案,在调查、访问、上网查询资料等活动中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有关农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此项活动,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四、活动实施:
活动一:油菜生产的重要意义及油菜栽培的生物学特性((油菜的类型、品种、生育过程、器官的生长和环境条件(3课时)活动目标:
1、了解油菜生产的意义和我省的栽培概况,了解白菜型油菜与甘蓝型油菜的主要区别及优缺点,学习油菜栽培的生物学特性,掌握油菜的生育过程,了解每个时期的生长特点,掌握油菜器官的生长和环境条件,了解油菜产量的现成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油菜的栽培和管理技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也为掌握种植技术奠定基础;
2、了解对比实验所需要的条件,掌握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实习、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及随时记录的学习习惯。
3、展示、交流、分享自己实践成果。活动过程: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讲解、有条件的演示油菜栽培管理的各个过程、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最能动手种植两种不同类型的油菜。
2、有条件的也可在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同一时间观察,这样,对比实验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加。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结果,如:发芽时间、温度、影响因素,芽叶的形状,根茎的形态等,并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写出观察日记
4、最好在苗期、蕾苔期、开花期、角果成熟期,以交流会的形式,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及活动体验,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引导学生进行新的实验研究。
评价: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家长评价为主,也可以让每个学生谈谈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然后全班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评价的侧重点应以学生种植油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观察记录为主。设计意图:《油菜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