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新课标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西游记》教案2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人教新课标高二《中国小说欣赏》《西游记》教案2
一、设计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1、自主学习:课前阅读原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进行精读,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熟悉故事内容,摘抄积累优美词句。
2、合作学习: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绘画、表演等环节,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合作。
3、探究学习:利用多种途径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体会作品中天马行空的想象,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看法。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学习唐三藏一行人毫不退缩的坚定勇气。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1、阅读原著,精读一个自己喜欢的《西游记》故事,摘抄积累优美词句,为这个故事画一幅插图。
2、小组合作表演一分钟精彩片断。(如“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等)
3、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以及小说的形成及影响等。教师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刻录电视剧《西游记》片花。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刚才有的同学情不自禁跟着哼唱,看来喜欢这首歌,那应该也会喜欢《西游记》吧?
2、自由发言: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参见“知识链接”)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改编的作品代替不了原著。同学们前段时间已对这部著作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整体感知:
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2、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明确:奇、妙等。总结: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它就象是一部妙趣横生、兴味无穷的童话,充满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想象和幻想,从文学欣赏角度说那就是“美”。
(三)品读赏析
1、情节美
⑴先请欣赏各小组表演的一分钟精彩片断,猜猜他们表演的是哪个情节。(板书“情节”)小组表演,学生抢答。
⑵为什么选择这个情节来表演呢?请小组代表谈谈理由,建议用这样的句式:我们认为„„情节精彩。因为„„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来总结:比如:(1)、我认为第四、五、六、七回很精彩。这可以概括为“大闹天宫”。因为它很曲折,比如:先封他为弼马温,他听说是“没有品从”下界了,自称“齐天大圣”,招安后让他看管蟠桃园,结果他乱了蟠桃会,反了天宫。并且它最能反映孙悟空的叛逆性格和反抗精神。取经路上的许多妖怪一听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就胆战心惊。)
⑶同学们还觉得书中有哪些情节很精彩? 自由发言。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教师总结:这些故事是相对完整而又相互关联的,这一百回就采用了这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作为小说,情节生动这是拥有读者的决定因素,吴承恩在这方面可谓功底深厚!
2、人物美
除了情节,还有没有你最喜欢的认为美的地方?(人物。)
教师点拨:在这部神魔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形象。(师板书“人物”)关于神佛你能说出几个?(玉帝、如来佛、菩萨、土地神等(多媒体演示剧照)。当然也有大大小小的妖精。同学们说说看?黄袍怪、红孩儿、蜘蛛精、蝎子精„„
可谓人物繁多,不能一一细数,我们就只来看师徒四人吧。(显示四人剧照。)这师徒四人中除了唐僧之外,他们都是神性、人性、动物性的和谐统一,那么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谁?拿出理由来证明你的看法。
例:(1)我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武艺高强,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变化无穷。他还聪明机智。能识破机关,看清真面目。比如:答应菩萨西天取经前他曾要了个条件:“叫天天应,救地地灵”,还要了三根救命毫毛,这为后来遇难留了后路。但孙悟空也是有缺点的。比如,不愿让人提起“弼马温”那不光彩的过去,有时还管不住自己。„„
教师总结:说得很好,常言说:人无完人。孙悟空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的约束。正因为他性格的多彩多变,亦庄亦谐,我们才更喜欢他。
(2)我喜欢猪八戒。因为他能吃苦。比如:在高老庄时,丈人称他“倒也勤劳,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他强硬,被捉后往往骂不绝口,不求饶。他勇敢、单纯,能与悟空协力合作,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但是他好色、贪吃、懒惰。在天宫调戏嫦娥被贬,高老庄又强抢民女,让他巡山他却睡了。他还爱贪小便宜,留有私房钱,不坚定,动不动就分行李打退堂鼓。
教师总结:猪八戒身上的这些缺点其实也是我们人性的一些弱点,在这四个人当中他就是一位丑角,正因为他的“丑”才增强了幽默感和作品的真实感,在艺术上才“美”起来。(3)我喜欢唐僧的正派、有同情心。如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中要嫁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女儿给他时,他“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一心向佛。在第五十四、五十五回中也体现了这一点。但他好坏不分,软弱。在第二十七回国误信坏话将悟空赶走,是不能原谅的。
教师点拨:所以作者也写了让他自食其果的情节。哪位同学举个例子?(在第三十回中他被妖怪变成了一只斑斓猛虎。悟空笑他:“师父啊,你是个好和尚,怎么弄出这等个恶模样来也?)
教师点拨:其实,唐僧毕竟是肉眼凡胎,对妖魔鬼怪是无能为力的。沙僧呢?有没有喜欢的?
(4)不喜欢沙僧,他太老实了;喜欢,这就是他的特点,老实本份,任劳任怨 教师总结:这四个人物形象各具特点,有优点也有不足。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性格最为鲜明,充分体现了个性美。那么你从中有何体会呢?
明确:要全面、公正,要学会欣赏别人,不能以偏概全。
3、环境美
在小说中作者提到了海外仙山,天上灵霄宝殿,水中龙王宫,地下阎罗城,这一切都光怪陆离,每一处都极尽了描摹功夫。接下来我们该欣赏什么了?(环境)
教师提问:(1)、那么你认为最美的段落是什么?可以读,可以背,可以谈。
例如:第一回作者在写寻访菩提祖师时,写到了他的住处,我认为这段很美。教师点拨:这哪里是小说中的句子,这简直就是一首诗。你认为它美在哪里?它是先总写,再分写的,句式也很整齐,对偶排比用得好。小说中还有很多的自然景物的描写,比如说第五回中,对蟠桃园内景色描写。他把把熟的桃子说成是“簇胭脂”“酒醉”非常形象。
(2)、揣摩句子,不仅要看它用了什么修辞,什么句式等表面特征,还要发现其内在的技巧。比如:(多媒体展示相关段落)地上有四大部洲,东胜神州海外有傲来国,傲来国海外有花果山,花果山上有仙石,石猴自仙石诞生„„。這些描寫皆依循着“拉镜头”的结构,从宇宙到地球,从大陆到小岛,从山顶到仙石,最后焦点对准主角--石猴。好像电影中先用长镜头,越拉越近,然后变成大特写,非常具有视觉效果。
再如“大闹五庄观”中孙悟空寻找人参树一段:“推开两扇门,呀!却是一座花园”;“又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见一层门,推开看处,却是一座菜园”;“走过菜园,又见一层门”。参照标出的句子你发现了什么?(有一种悬念,把主要的写在后面,层层推进,能吸引读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教师总结:景物描写一般有衬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书中很多美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读这样的句子真是一种享受!
4、自由质疑
当然,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遇到难题,产生疑问。下面,大家可以自由提问,同学之间互相切磋,讨论。
如:有学生提出不用唐僧,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就好了!讨论明确:书中交代了取经人是经过选择的,金蝉子转世的唐僧才符合条件。孙悟空是三性统一的形象,他的“猴性”需要唐僧的约束。而且,就像西方小说《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一样,《西游记》是一部人类战胜困难的战斗史,也是一曲战胜自然的凯歌,这么写也在于为这一主旨服务。
(四)智慧抢答
1、《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到()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了()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五百年,后受观世音菩萨规劝皈依佛门,给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
2、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机智灵活勇敢的是();憨态可掬、好耍小聪明的是(),法名是();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
3、《西游记》共()回,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大闹()、真假()、三借()。
4、《西游记》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回目是()
(五)链接生活
1、我们刚才一起来探讨了西游记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相关的情节和景物描写,大家说得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非常好,那么结合我们的实践来看一下,阅读《西游记》后,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明确:作品意义——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实现某一崇高的目标。(允许其他理解)
2、识妖降妖的孙悟空令人赞叹不已。假如你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你将如何?请你以“假如我得了孙悟空的神通”为题,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中讨论,即兴上台讲讲。
(六)总结全课
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汲取了智慧,净化了心灵,丰富了精神,愉悦了人生。
这部作品人美、景美、情节美,是世界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广泛的杰作之一。今天我们只欣赏了当中几个生动的情节,四个主要的人物,几处美丽的景致,它还有更广泛、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发掘。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一年、五年,再读这部书,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
附录: 知识链接
1、《西游记》产生于明朝嘉靖时期(公元1522 —1566),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2、《西游记》共一百回,是以唐玄奘上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为主干,记述了三藏法师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扫尽沿途妖魔鬼怪、取回真经的故事。这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的中国古代神话幻想小说,它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小说,其神幻离奇、浪漫诙谐、雅俗共赏,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堪称文林独秀,因而流传极广,征服了亿万读者。
《西游记》着重表现了孙悟空斩妖除怪、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斗争精神和美好品德,突出地表现了他在跟妖魔作斗争中显示出的坚强的斗争决心和高超的斗争艺术,例如,他善于透过迷人的假象认清妖怪的本来面目;他总是除恶务尽,从不心慈手软;斗争中注重了解敌情,知己知彼,克敌制胜,根据不同的斗争对象,变换不同的策略和战术,等等。凡此,都是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长期社会斗争经验的艺术概括。
主要人物除孙悟空外,比较突出的是猪八戒和唐僧。猪八戒是一个有缺点而又令人喜爱的人物形象。他憨厚纯朴,能吃苦耐劳,对敌斗争从不屈服,是孙悟空斩妖除怪不可缺少的助手。但他贪馋好色,自私偷懒;对取经事业缺乏坚定性,一遇困难就要散伙回家;嫉妒心强,好拨弄是非。他的小聪明具有一种憨厚本色的特点,作者对他弄巧成拙的嘲笑,表现了对现实生活中小生产者落后意识的善意批评。唐僧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士人气质的人物,作者对他是批评多于肯定。他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乃至迂腐顽固,而又胆小懦弱,而且常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无理责骂和残忍地处罚为取经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孙悟空。唐僧由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一个被歌颂的人物,变成一个被讽刺嘲笑的对象,这一点是《西游记》和传统的取经故事一个很大不同之处。
《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人物的活动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施展其超人的本领。情节生动、奇幻、曲折,表现了丰富大胆的艺术想像力。《西游记》可以说是一部最能体现我国民族丰富想像力的小说,也是一部最接近儿童文学的古代小说。
《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它问世以后即产生广泛的影响。明清两代,续作、补作《西游记》的小说有多部出现。《西游记》故事在清代还被改编为戏曲搬上舞台。一直到现代,《西游记》故事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和电视荧屏上。许多人小时候就听过《西游记》的故事,无不为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长大后还不断地阅读这本古代名著,可以说,这部小说对中国人的心理品质和言语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3、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阳山(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奇情幻想。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岁贡生,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除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现存的吴承恩作品还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等诗集。
1981年淮安进行的吴承恩墓地调查证实了他的最后官职。同时发现了一块骨头,据此复制了吴承恩的立体半身塑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惟一有科学依据的可靠塑像。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教案
会员交流资料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篇:《中国小说欣赏》教案
第一单元 历史与英雄
教学目标
一、了解历史演义与英雄传奇两类小说的发展概貌。
二、把握两类小说的主要特点。
三、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及其主要特色。
四、欣赏所选片段的人物刻画和精彩描写。
单元介绍
一、两类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小说产生以来,演绎历史与谱写英雄一直是绵延不衰的两个主题,其中的代表作就是本单元所选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个主题有共性,主要表现为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叙史的同时关照英雄人物,如《三国演义》;也有各自的特点,像《水浒传》基本上是群雄谱,当然小说一开始也写宋朝廷乐极生悲,京师流行瘟疫,请人祈禳天灾,结果却放出一百零八个魔君,这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演绎着历史,但总的说是以歌颂英雄为主。
1.历史演义系列小说
《三国演义》自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以后,模仿它的历史演义小说开始大量出现,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小说一个最重要的流派。《三国演义》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产生了列国志传系列小说、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以及宋史演义和明史演义系列小说,主要有《新列国志》(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蔡元放)、《隋唐志传》等,其中隋唐志传系列小说中的《隋唐演义》(褚人获)是影响最大的一部。
《隋唐演义》共20卷100回,叙述的内容始于隋文帝伐陈,终于唐玄宗还都而死,历时170余年。小说所涉事件多,时间跨度长,头绪庞杂,但作者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杂而不乱,松而不散,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小说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一是以秦琼、单雄信、程咬金为中心人物的“乱世英雄”起兵反隋的故事;一是以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唐代宫廷故事。其中瓦岗寨英雄起兵反隋部分,艺术地描写了隋末历史现实,颂扬了这些草莽英雄的侠义勇武,人物形象也较为鲜明生动。有人评说《隋唐演义》吸收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的创作特色同时又有一些新意,它既有真实的历史线索可寻,又塑造了一群草莽英雄的形象,而且还能看到才子佳人小说的踪影。
2.英雄传奇系列小说
《水浒传》的问世,也为英雄传奇小说铺平了道路。在此后的英雄传奇创作中,以说唐、说岳与杨家将系列最为突出,各自影响最大的作品分别为《隋史遗文》(袁于令)、《说岳全传》(钱彩、金丰,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和《杨家府演义》(纪振伦,又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传》)。
《说岳全传》共20卷80回,是明代以来各种岳飞故事的集大成者。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岳飞为首的宋朝将领,力主抗金,屡建奇功。但是以秦桧为首的权奸集团,卖国求荣,陷害忠良,最后将岳飞害死在**亭。小说对人物的塑造总的来说过于概念化,但也不乏一些个性化描写,因此,“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朮(zhú)之横”等,也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两部小说比较
1.类型不同。按小说的类型划分,《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虚构描写英雄人物,主要按历史顺序展开故事,构成情节;《水浒传》则属于英雄传奇,更关注人物的命运,围绕主要人物的经历与事迹来突出其性情与神采,同时通过各路英雄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
2.塑造的人物不同。这两部小说都有生动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都带有理想化的传奇色彩,但其中又有本质的不同。一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部分带有定型化的特点,看不出他们的个性与出身遭遇、具体的生活环境等有什么关系,如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曹操生来就奸诈,关云长与生俱来就义薄云天等等;而《水浒传》的人物性格,则与其出身、环境、遭遇都有血肉联系,因而随着人物生活环境和遭遇的变化而变化。二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主要是进行粗线条的勾勒,细节描写比较少;而《水浒传》则有比较丰富的细节描写,人物更富于个性化,立体化。
3.语体色彩不同。《三国演义》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水浒传》则用纯粹的白话写成,完全是人们当时使用的口语。《三国演义》
综述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巧妙结合
《三国演义》描写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宠信宦官,致使朝纲大乱,政治腐败,黄巾军揭竿而起,四方州牧乘机割据,国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成型,最后统一于晋。其中对于战争的场面、英雄与枭雄之间的斗争,以及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勾心斗角,都有十分精彩的笔墨。当然,《三国演义》不是正史,所谓“七分写实,三分虚构”并非妄说,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正史。人们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大部分来自《三国演义》,而不是正史《三国志》。例如小说叙述关羽温酒斩华雄,其神勇的形象深植人心,而事实上斩华雄的并非关公,而是孙坚。又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并没有相关的记载,不过是小说的虚构而已。
《三国演义》在依据正史、博采传说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虚实结合,巧妙构思,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全书主干、框架是史实,而具体情节与人物性格多有虚构,例如三顾茅庐,《三国志·诸葛亮传》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作者忠于“三顾”的史实,但其具体情节,则完全是根据传说虚构而成的。清人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这个比例不一定恰当,关键是作者将虚与实结合得十分巧妙,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有些地方更是做到化虚为实,人们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
†三国演义‡用‚依史以演义‛(李渔†三国志演义序‡)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依史‛,就是‚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对历史的事实有所认同,也有所选择,有所加工;‚演义‛,则渗透着作者主观的价值判断,用一种自认为理想的‚义‛,泾渭分明地去褒贬人物,重塑历史,评价是非。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舀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主旨。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主题
对这部小说的主题,专家学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学生用书基本上持“拥刘反曹”说。
《三国演义》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是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把魏国的曹操等作为奸邪权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历史上,曹、刘孰为正统的问题,从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在正统的史学著作中,大致自朱熹的《通鉴纲目》起,一般都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僭国。至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中,从来就有尊刘贬曹的倾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刘备是“帝室胄裔”,多少有点儿正统的血缘关系;二是刘备向来以“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著称,容易被接受。特别是在宋元以来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人心思汉”,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因而将这位既是“汉室宗亲”,又能“仁德及人”的刘备树为仁君,奉为正统,是最能迎合大众的接受心理,符合广大民众的善良愿望的。
建国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情况综述
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五种观点。
1.‚正统‛说。持这种观点的人历来很多。他们认为,所谓‚尊刘抑曹‛乃是正统思想的具体化,而这正是†三国演义‡主题思想的舂心。作者不仅从刘汉正统的观点出发,百般暴露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伪,同情汉献帝的傀儡处境,尽情地歌颂董承、吉平、王子服等人谋杀曹操恢复后汉正统的行动,而且,以蜀汉为正统,热情地颂扬了辬榜恢复汉室的英雄们──刘、关、张和诸葛亮的业绩。有的同志还指出,†三国演义‡舂的正统思想有三个来源:一是三国历史本身原有的正统思想。在东汉末年军阀彼此混战,魏、蜀、吴三国尚未出现的时期,名义上还是‚汉家天下‛,大多数军阀表面上也都承认皇室的合法性。刘备自然要抓住正统思想作武器,打起‚兴复汉室‛的旗号来反对曹操。到了三国割据已经形成之后,蜀汉仍然以正统自居,也是很自然的事。二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三国演义‡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记述三国史实的著作。由于正统思想是封建主义历史观的一部分,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部历史著作都不能不拥护正统思想。从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到朱熹的†通鉴纲目‡都是以蜀汉为正统,因此罗贯舂写†三国演义‡时就接受了这种影响。三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继承了宋元以来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和杂剧从现实生活舂提取出来的正统思想。它表现了汉族广大人民在异族的入侵和压迫下渴望光复故国,因而把刘备政权当做汉族政权的象征来拥护的感情。这是†三国演义‡取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很多。他们也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尊刘抑曹‛,或者叫做‚拥刘反曹‛,但不同意说罗贯舂是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来写作的。他们认为,罗贯舂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背景下,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当时思想水平的高度,从浩瀚纷繁的三国历史题材舂,提炼出‚拥刘反曹‛的主题。这个主题,表达了人民舂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愿望,寄托了人民的爱和理想。同时,罗贯舂是一位献身于通俗文学的艺术大师,接受了唐、宋、元以来流传于民间的‚拥刘反曹‛历史故事的影响。他在历代群众创作的基础上,参考各种正史、野史、传说、佚闻,塑造了人民喜爱的栩栩如生的传奇英雄的典型,刻画了人民憎恶的反面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拥刘反曹‛主题的形成,既有它的现实基础和时代需要,又是植根于人民群众创作的肥沃土壤之舂。
3.‚忠义‛说。这种观点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从作品所反映的伦理思想来认识作品的主题,认为†三国演义‡主要是以忠义思想来臧否褒贬人物的。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都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毕生宗旨,都是忠义的典型,而作者竭力鞭挞的董卓、曹操等则是不忠不义的典型。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是讴歌忠义观念和忠义英雄的史诗。
4.‚反映三国兴亡‛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是,通过对东汉末年统舀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宦官外戚之间的矛盾,舂小士族和非士族人士与大士族之间的矛盾,军阀与军阀之间的矛盾等等)的描写,特别 3 是通过对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舀、军事斗争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舀阶级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阶级本臼和残杀压迫人民的罪行,是一部形象的三国兴亡史。
5.‚讴歌封建贤才‛说。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也是对人民群众影响最大的人物。他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他的忠于职守、坚贞不贰,他的公正严明、信赏必罚,他的精明练达、臹慧无穷,以及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受到作者的热烈赞颂,被当做理想的封建政舀家的典范,当做封建社会里才臹之士的楷模,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不仅为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今天的群众所欣赏
三、家喻户晓的故事
《三国演义》描写三国时代英雄的风云际会与斗争,书中的故事,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如“桃园三结义”“煮酒论英雄”“舌战群儒”等。
1.桃园三结义
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讲述的故事。当时的三个普通百姓──刘备、关羽、张飞,因为一道招军榜文走到一起来了。小说在对三人做了介绍以后,便集中描写他们结拜兄弟这件事。结拜兄弟,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一种民间风俗,在三国时代并没有,而作者安排他们三人结拜,是有其用意的。在东汉末年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他们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目的是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且立下誓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谁要是违背了这个誓言,谁就是忘恩负义,为天地所不容。故事的发展表明:他们都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尽管后来刘备成了君王,关羽、张飞成为臣子,但他们仍把兄弟的情谊看得高于一切,兄弟关系超过了君臣关系。
2.煮酒论英雄
这是小说第二十一回讲述的故事。这个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强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假意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作为韬晦之计。关云长和张飞蒙在鼓里,说刘备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之事。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请他赴宴。两人见面后,曹操不动声色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这句话将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心下来。接着,曹操又荡开话头,说起“望梅止渴”的往事,引出青梅煮酒小宴。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当世谁可称为英雄。刘备装做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时正想探测刘备内心,看他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然后,单刀直入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听,此时内心的震撼和惊恐可以想见,手中的筷子也不觉掉到地上。不过他很快镇定下来,巧借恰在此时到来的雷声掩饰了自己的窘态,从容地拾起了地上的筷子。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刘备随机应变的一面。他的机智,消除了曹操的疑心,避免了曹操的迫害,为他成大事打下了基础。
3.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叙述的是诸葛亮与东吴谋士的一场辩论。当时,面对压境大兵,孙权手下乱做一团。文臣希望苟且偷生,武将渴望战死疆场,谁也没抱着胜利的希望。诸葛亮在此情境之下来到江东,其险情险境可见一斑。但是,历史总是会成就一些冒险家的事业的。诸葛亮凭借聪明才智和伶俐口才,以一当百,晓以厉害,舌战群儒,极尽其铺张之声势、讽刺挖苦之能事,终于说服孙权下定决心,为孙刘联军合伙抗曹奠下基础。在这场口舌之战中,七八个儒生轮番诘问,步步紧逼,一个比一个严厉尖刻。但诸葛亮从容不迫,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他用含讥带讽的辞令,把张昭等人驳得或“满面羞愧”,或“低头丧气”,充分表现出不辱使命的外交家风度。
此外有影响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些甚至成了成语或俗语,如“借东风”“失街亭”“三顾茅庐”“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蒋干中计”“空城计”“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徐庶进曹营”“周瑜打黄盖”等等。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国演义》在演绎历史的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厚仁义的刘备,忠勇双全的关羽,乱世奸雄曹操等。
《三国演义》塑造人物有几点值得称道处。其一,抓住特征,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勾勒,使其神采毕现。比如写外貌,刘备是“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关羽是“髯长三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如此略去外貌取其精神,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其二,抓住人物活动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节,描绘人物的思想性格。比如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曹操军粮告竭,正在焦急之际,忽报袁绍谋士许攸来投。此时,曹操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跣足出迎”“先拜于地”,好似仁爱而谦恭;但是当许攸问他军粮情况时,他却一再隐瞒,不肯以实相告,则又昭示出他奸猾狡诈的一面。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舂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舂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此外,对比、夸张、烘托等手法的运用,也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增光添色不少。
下边介绍几位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1.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先后任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很多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其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实践。他效仿“姜太公钓鱼”隐居卧龙岗,自言是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又有感于刘备的恩宠,一生跟随刘备,为蜀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事无巨细,一概躬亲”,终于“出师未捷身先死”,年仅54岁便因操劳过度而死在征战途中。《三国演义》突出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同时又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2.刘备
蜀汉昭烈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少年孤独贫困,与母亲贩鞋子、织草席为生,后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因剿除黄巾军有功,任安喜县尉。建安十二年(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221年正式称帝。后为关羽、张飞报仇,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是作者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让他落入了“无能”的境地,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3.关羽
刘备的义弟,五虎大将排名第一。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人。因战乱而逃亡至涿郡。其后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曾因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官渡之战前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侯,为曹操杀了袁绍名将颜良、文丑。其后千里走单骑,骑赤兔马,提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回到蜀国后,攻曹仁于樊城,水淹七军,收降曹操大将于禁,杀庞德,让华佗刮骨疗毒,威名远扬。但终因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兵败麦城,被孙权所杀。关羽一生重情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在《三国演义》中,他被塑造成“义”的化身。
4.曹操
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其父曹嵩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也因为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寿《三国志·武帝传》)。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他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刘反曹”的倾向,因此小说虽然展示了曹操雄才大略、有勇有谋、惜才爱才的一面,但他的另一面,多疑、残忍、奸诈、自私的一面却被无限夸大了。在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成了一代“奸雄”的代表。对曹操性格的分析,可参考下面的资料。
†三国演义‡舂的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一个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比如曹操的奸诈,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忠贞和臹慧,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莽,等等。人们只要提到他们舂间的任何一个,脑子舂立刻会联想到他的主要性格特征……†三国演义‡舂人物还达到了性格的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体现了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以曹操来说,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曹操是既奸且雄的,而且这奸与雄的两方面,又不是可以断然分开的,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这就是曹操独特的个性。罗贯舂笔下的曹操,首先是东汉末年,在社会大**舂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战争舂崭露头角;在反对腐朽的宦官势力的斗争舂,他表现得非常活跃,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当董卓阴谋篡权的时候,他挺身而出谋刺董卓,谋刺不成,首先树起义旗,声讨董卓……因此,曹操首先是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活跃在三国舞台上的,罗贯舂把握住这个基调,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招纳贤才,善于吸纳意见,多谋善断等许多好的方面。特别是在曹操的早期,优点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然而,曹操不单是一个英雄,他还是英雄舂的奸雄,或者说由英雄发展为一个奸雄。曹操的这个演变并非突然,而是有他心理、思想的依据。曹操这个人,从小就比别人多些心眼,比别的孩子要狡诈,会权谋机变,他装舂风欺骗他的叔叔、父亲便是其例。曹操从小养成了他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这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在他内心里,是一个以自我为舂心的王国。曹操的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与刘备等人‚下安黎庶,上报国家‛的思想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曹操的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与他的聪明、狡诈结合起来,促成了他政舀野心的大爆发。正因为如此,如果说曹操在早年,还做出了许多英雄业绩的话,那么,随着他政舀势力的发展,政舀经验的成熟,曹操的野心也就越来越显露,他的奸诈、残暴的一面也就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曹操最终还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矗立在读者的面前。
(选自傅隆基《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此外,《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如张飞、赵云、孙权、董卓、吕布、司马懿等等,或刚烈、或勇猛、或优柔、或残暴、或见利忘义、或老奸巨滑,也都是栩栩如生,令人回味。
†三国演义‡在人格构建上的价值取向,是恪守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全书写人论事,都鲜明地以此来区分善恶,评定高下,而不问其身处什么集团,也不论其出身贵贱和性别,只要‚义不负心,忠不顾死‛,都一律加以赞美。特别是对 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作者更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把他们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诸葛亮的一生,连他的敌人也佩服他‚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如第四次伐魏时,形势大好,后主却听信谗言,将他召回。此时,‚如不从之,是欺主矣;若从之而退兵,祁山再难得也‛。在‚正好建功‛与完善道德的两难之舂,他还是为了维护‚忠‛的人格而放弃了千载难逢的建功良机。关羽死守下沛,身陷绝境时,就决心为义而死。后来又是从大义出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所动心。当他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便挂印封金,夺关斩将而去。他们的忠义观念、道德品格显然是属于封建性臼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小说通过赵云投刘备、徐晃归曹操、田丰为袁绍所忌等故事的描写,反复强调‚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说明这种‚忠‛并不是忠于一姓之天下,也不是仅忠于‚正统‛的刘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性。他们的‚义‛,又包含着‚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精神。因此,†三国演义‡舂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辬准,又与渗透着民间理想的政舀辬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着当时的一种较为普辫的社会心理。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而在华容道上不顾一切地放走了曹操,也被小说的作者称之为‚义重如山‛。关羽的‚义‛在本臼上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回报和温情,与江湖上流行的道德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关羽这个形象在民间越来越被神化,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他的崇敬,而不仅仅是由于历代的统舀阶级不断地予以尊崇、追封的结果。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1.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大臣伍孚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2.节选以后的情节
接下来是第五回,标题是: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后,陈宫弃他而去。他遂连夜到陈留,找到父亲,细说前事,并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听从父亲劝告,置办酒席,拜请卫弘到家,说:“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公乃忠义之士,敢求相助!”卫弘曰:“吾有是心久矣,恨未遇英雄耳。既孟德有大志,愿将家资相助。”曹操非常高兴,于是先发矫诏,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很快,袁绍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十七镇诸侯也先后起兵响应。此时,刘备也弃去县令之职,带关羽、张飞前来。
众诸侯陆续到来后,各自安营下寨,连营二百余里。曹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准备进兵,讨罚董卓。三国历史前奏由此揭开,关公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此时也开始上演了。
二、节选部分赏析 课文一共包括两个情节:刺杀董卓未果;逃亡途中杀死其父结义弟兄吕伯奢全家。而这两个情节,恰恰反映了曹操性格的两个方面:既“雄”且“奸”。
王允得袁绍书,苦无良计,诈称生日而邀旧臣于家中相聚。相聚之时,正当众臣为董卓谋位相对而泣,“坐中一人抚掌大笑”,这人是谁呢?正是曹操。他说些什么?说得有无道理呢?“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质问时,他又慨然曰: “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曹操先“笑”众人无计,再凛然说出自己的打算,难道他早就有杀董卓之心?曹下边的答话,不仅让王允及众臣疑窦尽开,也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英雄豪气:“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这段话,既显示出曹操的识大义,有谋略,又表现出他的勇猛与胆识,是描绘曹操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接下来行刺未遂,但前边一席话已将他过人的胆识、超人的谋略表现无遗。
曹操行刺未成,开始逃亡,但天意不亡曹,所以他虽途经中牟县被守关军士所获,县令陈宫却“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董卓弄权不得人心,一方面也是因为曹操一席话让陈宫感到他的英雄志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既表壮志未酬,又显其视死如归之概,让人闻之动容。“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何等忠义之士,身处窘境,仍然身系国家安危。曹操当年风发之义气于此可见一斑。以上是写他英雄的一面,识大义的一面。
但曹操自幼又有多疑、狡诈、残忍、自私的另一面,而这一面在选段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是曹父的结义兄弟,像父辈一样细心周到地款待匆匆而来的曹操与陈宫。但曹操呢?他先是疑心重重,见伯奢“良久乃出”,已心存疑惑;待见到伯奢言买酒“匆匆上驴而去”,疑心更重;直到听到磨刀之声,马上变了脸: “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拔剑而入,杀死了伯奢家人。让人更觉残忍的是,他明明知道杀错了人,当再见盛意相邀的吕伯奢,竟连伯奢也杀了以绝后患。当陈宫指责他不义时,他竟堂而皇之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残忍、自私的自白怎能不让人切齿痛恨呢!这就是曹操。即便读者是第一次接触曹操其人,读完这一片段,他的形象也会凸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欣赏这个选段,要较多地注意其中的语言描写,通过曹操自身的语言解读他的思想性格。
研讨完这一选段后,如果有余力,还可以选一些其他有关曹操的重点片段读一读,从更广泛的方面去了解和认识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思考”导引
一此题要求用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概括节选文字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大体了解一下章回小说的特点。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祖,开创了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历史。章回小说是受话本的影响而产生的。“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话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讲史”。“讲史”篇幅一般比较长,一次讲不完,于是就在一个要紧处打住,说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正是这样的做法启示了中国小说,形成了分章分回的章回体。
章回体小说每一回都有题目,叫“回目”。“回目”一般是整齐对仗的两句话,能概括这一回的主要内容。以下列举一些回目:
《三国演义》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水浒传》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
第二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官寺
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二此题分析曹操人物性格,是本课欣赏的重点。注意题目中已经将其两方面的性格特征做了概括,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字,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两方面性格的。可结合语言、动作描写和某些事件的处理,举例进行分析。
三此题意在通过改写,引导学生品味早期白话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从而把握《三国演义》语言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1.单元介绍,重点是两大主题的发展历史及对后代小说的影响。如果学生感兴趣,可采用讨论的形式,因为这两个主题在学生以往的自由阅读中应该接触较多。不妨设置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交流:
①你了解或阅读过哪些有关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小说,留下怎样的印象? ②你知道哪些英雄传奇人物,最感兴趣的是谁?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如果学生对单元内容不甚感兴趣,不妨将相关的几部主要小说简单介绍一下。
2.《三国演义》介绍,重点是史实与虚构的结合。不妨先让一两位学生讲一讲他们所知道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或者老师介绍一两个故事,并将小说中的叙述与历史记载做比较,体会虚构在小说中的作用。
以上两项内容可用1课时完成。3.节选部分欣赏,重点欣赏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注意先就所选材料进行分析,在把握节选部分的基础上,通过某些辅助的材料用联系的眼光分析人物。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人物不要简单概括,而要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把握其主要性格特征。
4.结合曹操这一形象,了解《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
二、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重点放在节选部分及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上。
1.节选部分所展示的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什么?你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理由是什么? 课前请学生搜集以下材料,可以小组形式分别进行,然后在课上互相补充:
①有关曹操的历史记载,注意查找与人物性格有关的事件和言行。
②汇集《三国演义》中能够展示曹操性格的段落,并对其性格做简要分析。
③观看过电视剧(或戏曲、电影)的同学,选一两个片段分析。
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相同。试结合这部小说的主题,想想作者为什么将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可结合《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拥刘反曹倾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扩展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臵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曰: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二人按剑而立。操问二人何来。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关、张拜谢。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玄德以落筯事说与关、张。关、张问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筯。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关、张曰:‚兄真高见!‛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官渡之战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迟疑未决,乃作书遣人赴许昌问荀彧。彧以书报之。书略曰:
承尊命,使决进退之疑。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惟明公裁察焉。
曹操得书大喜,令将士效力死守。绍军约退三十余里,操遣将出营巡哨。有徐晃部将史涣获得袁军细作,解见徐晃。晃问其军中虚实。答曰:‚早晚大将韩猛运粮至军前接济,先令我等探路。‛徐晃便将此事报知曹操。荀攸曰:‚韩猛匹夫之勇耳。若遣一人引轻骑数千,从半路击之,断其粮草,绍军自乱。‛操曰:‚谁人可往?‛攸曰:‚即遣徐晃可也。‛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当夜韩猛押粮车数千辆,解赴绍寨。正走之间,山谷内徐晃、史涣引军截住去路。韩猛飞马来战,徐晃接住厮杀。史涣便杀散人夫,放火焚烧粮车。韩猛抵挡不住,拨回马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袁绍军中,望见西北上火起,正惊疑间,败军报来:‚粮草被劫!‛绍急遣张郃、高览去截大路,正遇徐晃烧粮而回。恰欲交锋,背后张辽、许褚军到。两下夹攻,杀散袁军,四将合兵一处,回官渡寨中。曹操大喜,重加赏劳。又分军于寨前结营,为掎角之势。
却说韩猛败军还营,绍大怒,欲斩韩猛,众官劝免。审配曰:‚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袁绍曰:‚吾筹策已定。汝可回邺都监督粮草,休教缺乏。‛审配领命而去。袁绍遣大将淳于琼,部领督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引二万人马,守乌巢。那淳于琼性刚好酒,军士多畏之;既至乌巢,终日与诸将聚饮。
且说曹操军粮告竭,急发使往许昌教荀彧作速措办粮草,星夜解赴军前接济。使者赍书而往,行不上三十里,被袁军捉住,缚见谋士许攸。那许攸字子远,少时曾与曹操为友,此时却在袁绍处为谋士。当下搜得使者所赍曹操催粮书信,径来见绍曰:‚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绍曰:‚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攸曰:‚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正话间,忽有使者自邺郡来,呈上审配书。书中先说运粮事;后言许攸在冀州时,尝滥受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钱粮入己,今已收其子侄下狱矣。绍见书大怒曰:‚滥行匹夫!尚有面目于吾前献计耶!汝与曹操有旧,想今亦受他财贿,为他作奸细,啜赚吾军耳!本当斩首,今权且寄头在项!可速退出,今后不许相见!‛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纳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后人有诗叹曰:
本初豪气盖中华,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争得属曹家?
却说许攸暗步出营,径投曹寨,伏路军人拿住。攸曰:‚我是曹丞相故友,快与我通报,说南阳许攸来见。‛军士忙报入寨中。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何谦恭如此?‛操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攸曰:‚某不能择主,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愿赐收录。‛操曰:‚子远肯来,吾事济矣!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攸曰:‚吾曾教袁绍以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 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操愕然曰:‚何以知之?‛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所写?‛操惊问曰:‚何处得之?‛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即有以教我。‛攸曰:‚明公以孤军抗大敌,而不求急胜之方,此取死之道也。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明公还肯听否?‛操喜曰:‚愿闻良策。‛攸曰:‚袁绍军粮辎重,尽积乌巢,今拨淳于琼守把,琼嗜酒无备。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间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三日将自乱矣。‛操大喜,重待许攸,留于寨中。
次日,操自选马步军士五千,准备往乌巢劫粮。张辽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操曰:‚不然。许攸此来,天败袁绍。今吾军粮不给,难以久持;若不用许攸之计,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诈,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粮之举,计在必行,君请勿疑。‛辽曰:‚亦须防袁绍乘虚来袭。‛操笑曰:‚吾已筹之熟矣。‛便教荀攸、贾诩、曹洪同许攸守大寨,夏侯惇、夏侯渊领一军伏于左,曹仁、李典领一军伏于右,以备不虞。教张辽、许褚在前,徐晃、于禁在后,操自引诸将居中:共五千人马,打着袁军旗号,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黄昏时分,望乌巢进发。是夜星光满天。
且说沮授被袁绍拘禁在军中,是夜因见众星朗列,乃命监者引出中庭,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遂连夜求见袁绍。时绍已醉卧,听说沮授有密事启报,唤入问之。授曰:‚适观天象,见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恐有贼兵劫掠之害。乌巢屯粮之所,不可不提备。宜速遣精兵猛将,于间道山路巡哨,免为曹操所算。‛绍怒叱曰:‚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众!‛因叱监者曰:‚吾令汝拘囚之,何敢放出!‛遂命斩监者,别唤人监押沮授。授出,掩泪叹曰:‚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后人有诗叹曰:
逆耳忠言反见仇,独夫袁绍少机谋。
乌巢粮尽根基拔,犹欲区区守冀州。
却说曹操领兵夜行,前过袁绍别寨,寨兵问是何处军马。操使人应曰:‚蒋奇奉命往乌巢护粮。‛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凡过数处,皆诈称蒋奇之兵,并无阻碍。及到乌巢,四更已尽。操教军士将束草周围举火,众将校鼓噪直入。时淳于琼方与众将饮了酒,醉卧帐中;闻鼓噪之声,连忙跳起问:‚何故喧闹?‛言未已,早被挠钩拖翻。眭元进、赵睿运粮方回,见屯上火起,急来救应。曹军飞报曹操,说:‚贼兵在后,请分军拒之。‛操大喝曰:‚诸将只顾奋力向前,待贼至背后,方可回战!‛于是众军将无不争先掩杀。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眭、赵二将驱兵来救,操勒马回战。二将抵敌不住,皆被曹军所杀,粮草尽行烧绝。淳于琼被擒见操,操命割去其耳鼻手指,缚于马上,放回绍营以辱之。
却说袁绍在帐中,闻报正北上火光满天,知是乌巢有失,急出帐召文武各官,商议遣兵往救。张郃曰:‚某与高览同往救之。‛郭图曰:‚不可。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张郃曰: ‚非也。曹操多谋,外出必为内备,以防不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郭图曰:‚曹操只顾劫粮,岂留兵在寨耶!‛再三请劫曹营。绍乃遣张郃、高览引军五千,往官渡击曹营;遣蒋奇领兵一万,往救乌巢。
且说曹操杀散淳于琼部卒,尽夺其衣甲旗臶,伪作淳于琼部下败军回寨,至山僻小路,正遇蒋奇军马。奇军问之,称是乌巢败军奔回。奇遂不疑,驱马径过。张辽、许褚忽至,大喝:‚蒋奇休走!‛奇措手不及,被张辽斩于马下,尽杀蒋奇之兵。又使人当先伪报云:‚蒋奇已自杀散乌巢兵了。‛袁绍因不复遣人接应乌巢,只添兵往官渡。
却说张郃、高览攻打曹营,左边夏侯惇,右边曹仁,中路曹洪,一齐冲出:三下攻击,袁军大败。比及接应军到,曹操又从背后杀来,四下围住掩杀。张郃、高览夺路走脱。袁绍收得乌巢败残军马归寨,见淳于琼耳鼻皆无,手足尽落。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郭图恐张郃、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郃、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绍曰:‚何出此言?‛图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人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惇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营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却说袁绍既去了许攸,又去了张郃、高览,又失了乌巢粮,军心皇皇。许攸又劝曹操作速进兵;张郃、高览请为先锋;操从之。即令张郃、高览领兵往劫绍寨。当夜三更时分,出军三路劫寨。混战到明,各自收兵,绍军折其大半。荀攸献计曰:‚今可扬言调拨人马,一路取酸枣,攻邺郡;一路取黎阳,断袁兵归路。袁绍闻之,必然惊惶,分兵拒我;我乘其兵动时击之,绍可破也。‛操用其计,使大小三军,四远扬言。绍军闻此信,来寨中报说:‚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取黎阳去也。‛绍大惊,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连夜起行。曹操探知袁绍兵动,便分大队军马,八路齐出,直冲绍营。袁军俱无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溃。袁绍披甲不迭,单衣幅巾上马;幼子袁尚后随。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员将,引军追赶袁绍。绍急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操军追之不及,尽获遗下之物。所杀八万余人,血流盈沟,溺水死者不计其数。操获全胜。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水浒传》
综述
一、内容及主题
1.内容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以北宋末年史书记载的宋江起义作为主要依据,结合民间传统的戏曲、话本中有关故事加工创作而成。
小说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为主线,通过一百零八位传奇式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
高俅是封建统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小说以他的发迹作为故事的开端,意在表明“乱自上作”。作者还写了大批的贪官污吏和地方恶霸,如西门庆、郑屠、毛太公等,正是他们狼狈为奸,渔肉百姓,才迫使善良而正直的人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奋起反抗。小说深刻地挖掘出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深层原因──官逼民反,倾向鲜明地描写了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的行动。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通过对一百零八位英雄的描写,概括了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从觉醒到反抗的斗争道路。像鲁智深的反恶霸,林冲的受凌辱,宋江的被迫害,武松报杀兄之仇,晁盖、吴用劫取不义之财,以及浔阳江上的张横、张顺,揭阳岭上的李俊、李立,梁山泊岸边的阮氏兄弟等,他们都是由于受迫害而不得不起来反抗,从而汇成一股狂波巨澜,奔向梁山泊。小说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宋江原是一位救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接受招安,终于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2.主题
在《水浒传》的主题研究中,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争议,主要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歌颂的是忠义(“忠义”说),二是认为写的是农民起义(“农民起义”说),三是认为表现的是市民的意识与追求(“为市井细民写心”说)。其他的观点都是从这三种基本观点中派生出来的。
其实这些争论并非产生于现代,而是自该书出现后就一直存在。比如在明清两代便有该书究竟是写“强盗”还是表现“忠义”的激烈争论,而鲁迅就说过该书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话。应该说这些观点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揭示了作品所包含的一些思想意蕴。
解放后一直到现在,杨绍萱、王利器、冯雪峰等学者先后提出“农民起义”说或“农民运动”“农民革命”说。称《水浒传》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是“无数次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以文学形象为手段所做出的一个总结”;是“雄伟的农民战争史诗”;“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小说”等。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郭预衡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采纳了这种观点。
我们认为,小说主题出现多元理解,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一是北宋末年宋江起义属于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二是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对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三是小说成书时经过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始终贯穿全书。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故事又在民间经过几代人的不断积累和加工,全书的思想内涵就显得丰富复杂,并非‚忠义‛两字所能概括。长期以来,广大群众之所以喜爱这部小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臹慧,歌颂了真诚。†水浒‡舂的不少英雄都是‚力‛和‚勇‛的象征。他们空手打虎,倒拔杨柳,杀贪官污吏,拒千军万马,一往无前,‚敢于大弄‛。他们臹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神机妙算,出奇臸胜,其斗争的计谋与策略,实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特别是当这种勇力和臹谋表现在为百姓抱不平、申正义时,更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鲁臹深的‚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武松说‚从来只要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都由于建筑在保护弱者的基础上而更加激动人心。小说舂的李逵、阮小
七、鲁臹深等一些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些被封建理学扭曲了人性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致晚明的批评家李卓吾、叶昼、金圣叹等纷纷称赞他们是‚**‛‚上上人物‛‚一片天真烂漫‛‚使人对之,龌龊销尽‛。这也说明了†水浒‡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带有一定的市民意识,与后来涌动的个性思潮息息相通。至于小说反对钱财的积聚与贪求,强调‚疏财‛以成‚义士‛;追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的气息。
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以及故事在流传过程舂羼入了多少市井细民的意识,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舂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尽管领导这支义军的主要领袖并不出身于农民,且在思想上打着‚忠义‛的烙印,但也不能否认其舂有些领袖出身于‚庄稼田户‛和其他下层劳动人民,他们有一种‚兀自要和大宋皇帝作个对头‛的气概和‚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梁山义军的基本队伍是一大批庄客佃户、农民渔夫。这正如第七回结尾处所指出的那样:‚大闹舂原,纵横海内。直教农夫背上添心号,渔父舟舂插认旗。‛他们在官逼下造反,组织武装队伍,提出政舀口号,开展军事斗争,以与封建的国家机器相对抗。这就清楚地规定了梁山义军的基本性臼是农民起义。小说作者站在造反英雄的立场上,沿着‚乱自上作‛‚造反有理‛的思路,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艺术地再现了舂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并从舂总结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在整部舂国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难能可贵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水浒‡是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选自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二、英雄人物的塑造
《水浒传》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原因之一就是对既真实又带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小说描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但每个人的面目都很清晰,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金圣叹语)。
首先,《水浒传》的人物是传奇性与真实性的完美结合。这里的人物大都是草莽英雄,他们又多带有传奇色彩,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石秀跳楼救人,花荣箭无虚发等等。但作者在写这些时,又将传奇行为置于真实的基础之上,不给人以虚假之感。比如写武松打虎,先写他因醉酒而壮着胆子上冈,又写他得知有虎后碍着面子硬着头皮上山,再写他发现老虎后慌乱中打折哨棒而不得不徒手搏虎,最后写他打死老虎后用尽力气而又遇两虎时失声惊叫等等,都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其次,注意到人物性格的矛盾与发展变化。《水浒传》将许多人物统合在“忠”与“义”的矛盾统一体中,同时又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增加了性格的立体感,使人物更富于个性化。比如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家庭富足,受父亲的封建传统思想熏陶极深,因此他虽然仗义疏财,结识不少江湖好汉,但并不主张造反。他的性格中既有忠孝的成分,又有对江湖义气的追求。在上梁山前,他为了江湖义气,私自将官府缉捕生辰纲要犯的消息通报给晁盖等人;在杀死阎婆惜后,又因为要尽孝于父亲,便到处躲藏不愿落草为寇。但他最终还是受到造反者的“牵连”,处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之中,直到报效朝廷无望,无路可走才上了梁山。上山后,他一面用义来投合李逵、武松等江湖好汉的野性,一面又用忠来满足朝廷降将的心理平衡,从而使他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领袖人物。但是他又始终不能与封建正统思想决裂,一旦有了适宜的气候,又念念不忘朝廷招安,如此等等,都充分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除了宋江,整部小说中,林冲的性格发展变化可以说是描写得最为突出的。下边引文还将有详细的分析,可供参考。
再次,《水浒传》多使用白话文,使人物语言个性突出。金圣叹说:“《水浒传》并无之乎者也等字,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这句评语点明白话对于语言个性化的重要性。如李逵初见宋江时,其语言就显示出高度的个性化色彩:
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司,你看这厮恁么粗卤,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地是粗卤?‛戴宗道:‚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倒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卤,却是甚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他的义士哥哥。‛李逵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等几时!‛李逵道:‚若真个是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赚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便道:‚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教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
这段对话全用日常口语,惟妙惟肖地展示了李逵和戴宗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李逵出身于农民家庭,目不识丁,性格爽快粗鲁,不拘礼节,不会客套,所以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粗话;戴宗多年混迹官场,习惯于官场的礼数,养成了敬上的性格,语言带有拘礼自高的成分。
对《水浒传》人物形象刻画的评论
别一部书看过一辫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臼,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金圣叹†水浒传序三‡)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挺粗鲁是气臼不好。(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
†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辨。如鲁臹深、李逵、武松、阮小
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叶昼†容与堂本‡第三回评)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水浒‡的人物描写,向来就受到最高的评价。所谓一百单八人个个面目不同,固然不免言之过甚,但全书重要人物舂至少有一打以上各有各的面目,却是事实……
个个面目不同,这是一句笼统的评语;仅仅这一句话,还不足以说明†水浒‡的人物描写的特点。试举林冲、杨志、鲁达这三个人物为例。这三个人在落草以前,都是军官,都有一身好武艺,这是他们相同之处;他们三个本来都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要落草的,然而终于落草了,可是各人落草的原因又颇不相同。因为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杨志呢,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舂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不料因祸得福,又在梁舂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亡命江湖,落草了事。只有鲁达,他的遭遇却是‚主动‛的。最初为了仗义救人,军官做不成了,做了和尚;后来又为了仗义救人,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水浒‡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遭遇舂刻画了三个人的性格。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不同的思想意识上表示出三个人之不同遭遇的必然性。杨志一心想做官,‚博个封妻荫子‛,结果是赔尽小心,依然落得一场空。林冲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结果被逼得无处容身。只有鲁达,一无顾虑,敢做敢为,也就不曾吃过亏。对于杨志,我们虽可怜其遭遇,却鄙薄其为人;对于林冲,我们既寄以满腔的同情,却又深惜其认识不够;对于鲁达,我们却除了赞叹,别无可言。†水浒‡就是这样通过绚烂的形象使我们对于这三个人发生了不同的感情。不但如此,†水浒‡又从这三个人的思想意识上说明了这三个人出身于不同的阶层。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所以一心不忘做官,‚封妻荫子‛,只要有官做,梁舂书也是他的好上司。林冲出自枪棒教师的家庭,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技术人员,他有正义感,但苟安于现状,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来决心。至于鲁达,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光景是贫农或手艺出身而由行伍提升的军官。†水浒‡并没叙述这三人的出身(只在杨志口舂自己表白是将门之后),但是在描写这三个人的性格时,处处都扣紧了他们的阶级成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善于从阶级意识舂去描写人物的立身行事,是†水浒‡的人物描写的最大一个特点。
其次,†水浒‡人物描写的又一特点便是关于人物的一切都由人物本身的行动去说明,作者绝不下一按语。仍以林冲等三人为例,这三个人物出场的当儿,都是在别人事件的舂间骤然出现的;鲁达的出场在史进寻找王教头的事件舂,林冲的出场在鲁达演习武艺的时候,而杨志的出场则在林冲觅取投名状的当儿。这三个人物出场之时,除了简短的容貌描写而外,别无一言介绍他们的身世,自然更无一言叙述他们的品性了;所有他们的身世和品性都是在他们的后来的行动舂逐渐点明,直到他们的主要故事完了的时候,我们这才全部认清了他们的身世和性格。这就好比一人远远而来,最初我们只看到他穿的是长衣或短褂,然后又看清了他是肥是瘦,然后又看清了他是方脸或圆脸,最后,这才看清了他的眉目乃至音容笑貌:这时候,我们算把他全部看清了。†水浒‡写人物,用的就是这样的由远渐近的方法,故能引人入胜,非常生动。
(茅盾)
三、结构
《水浒传》以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人物一个个出场,故事一件件展开;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开始下一个故事;结构单纯而不单调,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比如小说以高俅发迹为开端,有交代起义背景的作用;高俅逼走王进,是官逼民反的开始。由王进引出史进,由史进引出陈达、朱武、杨春,一个引出一个或几个,像滚雪球一样,直到一百单八将齐集梁山。每一个人物出场时,都是伴随着事件而来的,有时一个人伴随着几件事同时而来,如鲁智深、林冲、武松、杨志等;有时一个人的几件事是间隔着来的,如李逵、杨雄、燕青、石秀等。人与事经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水浒传》结构安排的最大特色。
《水浒传》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可以独立成为短篇或中篇;将某个人的几篇故事串连起来,又可以成为人物有声有色的“传记”。我们曾学过“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他如“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景阳冈打虎”“三打祝家庄”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章节。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
从全书看来,†水浒‡的结构不是有机的结构。我们可以把若干主要人物的故事分别编为各自独立的短篇和舂篇而无割裂之感。但是,从一个人物的故事看来,†水浒‡的结构是严密的,甚至也是有机的。在这一点上,足可证明†水浒‡当其尚为口头文学的时候是同一母题而各自独立的许多故事。
这些各自独立、自成整体的故事,在结构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大概而言,第一,故事的发展,前后勾联,一步紧一步,但又疏密相间,摇曳多姿。第二,善于运用变化错综的手法,避免平铺直叙。试以林冲的故事为例。林冲故事,从岳庙烧香到水泊落草,一共有五回书,故事一开始就提出那个决定了林冲命运的问题,从此步步向顶点发展,但这根发展的线不是垂直地一味紧下去的,而是曲折的,一松一紧的;判决充军沧州,是整个故事舂间的一个大段落,可不是顶点,顶点是上梁山,林冲故事也就于此结束。在这五回书舂,行文方面,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使读者忽而愤怒,忽而破涕为笑,刚刚代林冲高兴过,又马上为他担忧。甚至故事舂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插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再看杨志的故事。杨志的故事一共只有三回书,一万五六千字,首尾三大段落:卖刀,得官,失陷生辰纲。在结构上,杨志的故事和林冲的故事是不同的。林冲故事先提出全篇主眼,然后一步紧一步向顶点发展,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志、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之梦,从结构上看,高潮在舂段。在权贵高俅那里,杨志触了霉头,但在另一权贵梁舂书那里,杨志却一开始就受到提拔,似乎可以一帆风顺了,但在权贵门下做奴才也并不容易。奴才舂间有派别,经常互相倾轧。梁舂书用人不专,注定了杨志的幻灭。同时也就注定了黄泥冈上杨志一定要失败。故事发展的逻辑是这样的,但小说结构发展的逻辑却经过一连串的一正一反的螺旋到达顶点。杨志一行人还没出发,吴用他们已经布好了圈套,这在书舂是明写的;与之对照的,便是杨志的精明的对策。读者此时急要知道的,是吴用等对于此十万贯金珠究竟是‚软取‛呢或是‚硬取‛?如果‚软取‛,又怎样瞒过杨志那精明的眼光?这谜底,直到故事终了时揭晓,结构上的纵横开合,便是这样造成的。
(茅盾)
关于节选部分
一、节选前后的主要情节
这一课节选自第七十三回,上回“柴进簪花入禁院李逵元夜闹东京”,写的是宋江到东京观灯,李逵、燕青等随行。李师师是东京名妓,暗与皇上有往来。宋江到东京后,先后两次到李师师家,想通过李师师直接面见宋徽宗,请求招安。李逵不知内情,以为宋江等无非是贪恋女色,寻花问柳,于是怒火中烧。正当皇上与李师师私下相会,宋江等暗下商量趁此机会促使皇上招安时,李逵在门外闹将起来。他怒打杨太尉,火烧李师师家,大闹东京,使得宋江一干人等无功而返,慌忙杀出东京城。
宋江等杀出京城,却不见了李逵,宋江让燕青稍候,自己便带大队人马回了梁山。没想到,燕青和李逵这一路上又横生了一些枝节:先是在四柳村乔装成“真人”,替庄主狄太公捉“鬼”;然后路过荆门镇,又发生了课文中所叙的故事。
二、节选部分赏析
节选部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开端,李逵、燕青回山寨路过荆门镇,听刘太公说女儿被宋江劫去,李逵大怒,上山要与宋江决裂。
第二部分(第2-4段),故事发展,李逵大闹山寨,发誓要杀宋江,并立军令状,以人头为质去找刘太公对证。
第三部分(第5-7段),故事发展,宋江与李逵同到荆门镇对证,李逵负荆请罪。
第四部分(第8-12段),故事高潮,李逵与燕青捉到假宋江,救出刘太公女儿。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故事结局。
这是一个喜剧片段,刻画出李逵粗莽正直、嫉恶如仇、崇尚正义的性格,即便是对他最崇敬的宋大哥,也是如此。
说起对宋江的崇敬与忠诚,在梁山泊所有的好汉中,李逵当数第一。在江州,李逵初见宋江,当他得知面前的“黑汉子”就是他日思夜想要去投奔的宋公明时,他“扑翻身躯便拜”。不久宋江因写了“反诗”被官府绑赴刑场,在不知道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李逵一个人去劫法场,准备用自己的性命去换取宋江的性命。从此,李逵一辈子追随宋江,忠心耿耿,从未三心二意。甚至最后宋江让他喝下毒酒,他明白后,仍然说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他对宋江的忠诚,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然而,就是对这样一个自己崇拜的人,一旦发觉他做了不仁义的事,李逵也绝对不会客气,选文就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当他听说宋江抢夺民女,顿时火冒三丈,回到梁山后,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接着,“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除了矮脚虎王英等几人之外)都不近女色,但他们容不得对女性有半点儿轻侮,鲁智深打死镇关西如此,李逵要杀宋江也是如此。这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生动地展示了李逵的性格,既正直,又鲁莽。李逵眼睛里揉不进沙子,耳朵里听不进“奸”字,他对事情的真伪根本不作判断,就采取了行动。他和宋江立下军令状,并以人头为赌注,后来发现抢夺民女之事并非宋江所为,只好认赌服输,在燕青的劝说下,到宋江面前负荆请罪。但是,即使在请罪的时候,李逵的嘴也还是硬的:“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一个活脱脱的硬汉形象,给我们诠释着英雄的本真。后来李逵戴罪立功,抓住假宋江,为民除害,故事以喜剧的方式收场。在整部《水浒传》中,李逵的结局很惨。当宋江喝了御赐的药酒之后,自知必死无疑。他想到自己死后,李逵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于是派人去润州叫来李逵,也让他喝下药酒。李逵回来后就死了,死在自己一向奉若神明的大哥之手,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李逵在小说中又是一个喜剧性的人物,他粗卤直率到天真的地步,常常成为人们耍弄的对象;他有勇有胆但没有思想,遇事欠三思而因此常常吃亏;他嗜斗、嗜杀,伴随着他的往往是浓浓的血腥气,也因此常常遭到惩罚。比如第三十八回,李逵不仅抢鱼,还要打人,被浪里白条张顺诱到水里,呛得半死;第五十三回李逵斧劈罗真人未果,反被罗真人戏弄了一番,把他弄到蓟州府,淋了狗血和尿粪。这些场面都充满了喜剧效果。
“思考”导引
一此题要求以两个精彩片段为据,通过鲁智深和李逵各自的语言和动作,分析比较二人“粗豪”性格的不同之处。这一题可结合“赏析”中有关讲解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抓住主要区别:鲁智深的“粗”是性急,但粗中有细,有谋略;李逵的“粗”是蛮,有勇无谋,甚至不讲道理。
选段中,李逵有很多不问青红皂白的语言和动作。太公一说,他便相信确有此事:“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甚至连自己一向敬重的哥哥也直呼其名了:“既是宋江夺了你的女儿,我去讨来还你。”当着宋江的面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怒气:“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你不要赖,早早把女儿送还老刘,倒有个商量。你若不把女儿还他时,我早做早杀了你,晚做晚杀了你。”当他负荆请罪宋江故意激他时,他又说:“哥哥既是不肯饶我,把刀来割这颗头去,也是了当。”描写李逵动作之处也很多,如他回到梁山,二话不说,“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宋江让他捉住假冒之人将功赎罪时,他“跳将起来说道”;他和燕青来到牛头山时,燕青让他等天亮再说,他却“那里忍耐得,腾地跳将过去了”,怒从心中来,大开杀戒。这样的语言和行动,都可以看出李逵粗莽的性格,虽是嫉恶如仇,但也不免有很多妄断、不分是非、不讲道理的成分。
鲁智深也“粗”,焦躁起来,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还唤来酒保训斥等。但是他不是一味地粗,而是粗中有细,有勇有谋。他放走金家父女,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便“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他等金家父女走后,才把二两银子丢还给李忠,一方面说明他看不起别人的小气,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很顾忌别人的面子,做事很妥帖。他打完郑屠后,明知他已死,但为了躲避官差,却“假意道”“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也表现了他的机智和细心周到。
二此题是语言揣摩题,重点是品味写景妙笔。一方面要扣住题干所说的“精练、生动、传神”来体会,另一方面有些地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所起的作用。
三此题是依据上下文辨析词语含义的练习,其实不光是阅读古代作品,就是阅读现代文,也常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篇文章生僻词语不超过总量的3%,一般来说不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上下文会帮助读者大致理解这些生僻词语的含义。生僻词语以外,还有一些多义词、一些富有言外之意的词,也往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它们表达的确切含义。参考答案: 1.兀自:独自。
2.假:假托,假冒。穷:追究,弄明白。浪:没有约束,随意。
3.蹊跷:奇怪可疑。
4.消耗:消息,信息,影子。
5.剪径:路上打劫,抢人钱财。
“扩展”导引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扩展”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本单元对历史英雄的描写中走出来,通过不同的媒介了解更多的好汉,认识更多的英雄。其中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将历史与文学结合起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构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第二个活动重点是理解历史上的农民英雄,并选择其一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个活动是将视野放开,从文学、历史扩展到其他媒体,了解不同媒体对英雄人物各自性格的不同理解与表达。可以几人一组,在充分探讨的基础上完成本次“扩展”活动,然后在班上交流。
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及教学重点
1.《水浒传》介绍,重点是小说的内容和结构,有时间还可以适当与《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因为初中和高中必修教材都曾经选过《水浒传》的某些章回,所以小说的内容可请学生来讲,互相补充。《水浒传》的结构很有特色,可以由老师提示,由学生提供相关情节证明,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于两部小说的比较,可采用讨论的方式,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以上内容可用
1课时完成。如有富余时间,可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选段。
2.节选部分赏析,重点欣赏李逵这个人物形象,可引导学生分四步完成:
①欣赏节选部分,弄清主要情节及涉及的主要人物。
②结合选段以及“赏析”中相关内容的讲解,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出发,重点分析李逵的主要性格特点。
③结合“思考一”,将李逵与鲁智深(可以讲一讲“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但是只有故事不好让学生做分析,所以最好将“扩展阅读”中的这个选段复印给学生看)做比较研究。
④着眼整部小说中有关李逵的某些情节,结合《水浒传》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全面认识李逵形象。完成这一步,可由老师重点介绍《水浒传》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也可由学生讨论完成。特别是学生学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引导他们结合林冲的性格来谈。
以上内容可用1课时完成。
3.整部小说的学习也可以用几个活动贯穿起来,把这节课上成一次整部小说综合欣赏课。活动内容大致包括(也可以依据本班实际情况有调整):
①《水浒传》全接触,包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手法等(不必求全、求完美)。
②精彩情节大家谈(演),可以讲故事,可以简介某些内容,还可以简单地表演某些情节。
③传奇人物赞(展示),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看法,也可以几人合作演示人物的某些细节,让其他人猜一猜。
活动步骤:
①根据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三组(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己选择)。
②小组讨论确定本内容在全班的呈现方式,然后分头进行准备。
③选定两位主持人,了解各组准备的情况。
④全班进行交流。
二、问题研究
1.《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与《三国演义》这部历史演义在结构安排上有不同的特色,《水浒传》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安排来完成传奇英雄塑造的呢?
2.《水浒传》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这种个性化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呢?
可结合学过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略做些扩展,以林冲为例,完成这一问题的研讨。
3.中国古典小说中有“四大粗人”形象:《水浒传》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岳飞传》中的牛皋。他们都是“粗”人,但每个人的“粗”又各有不同,感兴趣的同学可就此做些简单的探讨。
扩展阅读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拣个齐楚阁儿里坐下。提辖坐了主位,李忠对席,史进下首坐了。酒保唱了喏,认得是鲁提辖,便道:‚提辖官人,打多少酒?‛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鲁达道:‚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厮,只顾来聒噪!‛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
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鲁达道:‚洒家要甚么!你也须认得洒家!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酒保道:‚官人息怒。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这个哭的是绰酒座儿唱的父女两人,不知官人们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鲁提辖道:‚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酒保去叫。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为甚啼哭?‛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女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做妾。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得,他又有钱有势。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女父们盘缠。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羞耻。女父们想起这苦楚来,无处告诉,因此啼哭。不想误触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么?在那个客店里歇?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孩儿小字翠莲。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鲁达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何如?‛父女两个告道:‚若能彀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
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再说金老得了这一十五两银子,回到店中,安顿了女儿,先去城外远处觅下一辆车儿,回来收拾了行李,还了房宿钱,算清了柴米钱,只等来日天明。当夜无事。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小二道:‚金公,鲁提辖在此寻你。‛金公开了房门道:‚提辖官人,里面请坐。‛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甚么!‛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那店小二那里肯放。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郑屠道:‚使得,──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叫人送去?‛鲁达道:‚送甚么!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分付洒家,谁敢问他?‛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整弄了一早辰,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鲁达道:‚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众邻居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街坊邻舍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节选自《水浒传》第三回《史太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景阳冈武松打虎
只说武松自与宋江分别之后,当晚投客店歇了;次日早,起来打火吃了饭,还了房钱,拴束包裹,提了哨棒,便走上路;寻思道:‚江湖上只闻说及时雨宋公明,果然不虚!结识得这般弟兄,也不枉了!‛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治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随即再筛一碗酒。武松吃了道:‚好酒!‛又筛下一碗。
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酒家见武松全然不动,又筛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主人家,我吃一碗还你一碗酒钱,只顾筛来。‛酒家道:‚客官,休只管要饮。这酒端的要醉倒人,没药医!‛武松道:‚休得胡鸟说!便是你使蒙汗药在里面,我也有鼻子!‛
店家被他发话不过,一连又筛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
武松吃得口滑,只顾要吃;去身边取出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酒家看了道:‚有余,还有些贴钱与你。‛武松道:‚不要你贴钱,只将酒来筛。‛酒家道:‚客官,你要吃酒时,还有五六碗酒哩!只怕你吃不得了。‛武松道:‚就有五六碗多时,你尽数筛将来。‛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
酒家那里肯将酒来筛。武松焦燥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引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五碗,绰了哨棒,立起身来道:‚我却又不曾醉!‛走出门前来笑道:‚却不说‘三碗不过冈’!‛手提哨棒便走。
酒家赶出来叫道:‚客官那里去!‛武松立住了,问道:‚叫我做甚么?我又不少你酒钱,唤我怎地?‛酒家叫道:‚我是好意。你且回来我家,看抄白官司榜文。‛武松道:‚甚么榜文?‛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多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务要等伴结伙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的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酒家道: ‚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时,进来看官司榜文。‛武松道:‚你鸟子声!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酒家道:‚你看么!我是一片好心,反做恶意,倒落得你恁地!你不信我时,请尊便自行!‛正是:
前车倒了千千辆,后车过了亦如然。
分明指与平川路,却把忠言当恶言。
那酒店里主人摇着头,自进店里去了。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约行了四五里路,来到冈子下,见一大树,刮去了皮,一片白,上写两行字。武松也颇识几字,抬头看时,上面写道:
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伙成队过冈,勿请自误。
武松看了,笑道:‚这是酒家诡诈,惊吓那等客人,便去那厮家里宿歇。我却怕甚么鸟!‛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行到庙前,见这庙门上贴着一张印信榜文。武松住了脚读时,上面写道:
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现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语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古人有四句诗单道那风:
无形无影透人怀,四季能吹万物开。
就树撮将黄叶去,入山推出白云来。
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肐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有一篇古风单道景阳冈武松打虎:
景阳冈头风正狂,万里阴云霾日光。
触目晚霞挂林薮,侵人冷雾弥穹苍。
忽闻一声霹雳响,山腰飞出兽中王。
昂头踊跃逞牙爪,麋鹿之属皆奔忙。
清河壮士酒未醒,冈头独坐忙相迎。
上下寻人虎饥渴,一掀一扑何狰狞!
虎来扑人似山倒,人往迎虎如岩倾。
臂腕落时坠飞炮,爪牙爬处成泥坑。
拳头脚尖如雨点,淋漓两手猩红染。
腥风血雨满松林,散乱毛须坠山奄。
近看千钧势有余,远观八面威风敛。
身横野草锦斑销,紧闭双睛光不闪。
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苏软了。武松再来青石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32 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且挣扎下冈子去,明早却来理会。‛就石头边寻了毡笠儿,转过乱树林边,一步步挨下冈子来。
走不到半里多路,只见枯草丛中,钻出两只大虫来。武松道:‚阿呀!我今番罢了!‛只见那两个大虫,于黑影里直立起来。武松定睛看时,却是两个人,把虎皮缝做衣裳,紧紧拼在身上。那两个人手里各拿着一条五股叉,见了武松,吃一惊道:‚你那人吃了律心、豹子肝、狮子腿,胆倒包着身躯,如何敢独自一个,昏黑将夜,又没器械,走过冈子来!不知你是人是鬼?‛武松道:‚你两个是甚么人?‛那个人道:‚我们是本处猎户。‛武松道:‚你们上岭来做甚么?‛两个猎户失惊道:‚你兀自不知哩!如今景阳冈上,有一只极大的大虫,夜夜出来伤人。只我们猎户,也折了七八个;过往客人,不记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本县知县着落当乡里正和我们猎户人等捕捉。那业畜势大难近,谁敢向前!我们为他,正不知吃了多少限棒,只捉他不得!今夜又该我们两个捕猎,和十数个乡夫在此,上上下下,放了窝弓药箭等他。正在这里埋伏,却见你大剌剌地从冈子上走将下来,我两个吃了一惊。你却正是甚人?曾见大虫么?‛武松道:‚我是清河县人氏,姓武,排行第二。却才冈子上乱树林边,正撞见那大虫,被我一顿拳脚打死了。‛两个猎户听得痴呆了,说道:‚怕没这话?‛武松道:‚你不信时,只看我身上兀自有血迹。‛两个道:‚怎地打来?‛武松把那打大虫的本事,再说了一遍。两个猎户听了,又惊又喜,叫拢那十个乡夫来。
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武松问道:‚他们众人,如何不随着你两个上山?‛猎户道:‚便是那畜生利害,他们如何敢上来?‛一伙十数个人,都在面前。两个猎户把武松打杀大虫的事,说向众人,众人都不肯信。武松道:‚你众人不信时,我和你去看便了。‛众人身边都有火刀、火石,随即发出火来,点起五七个火把。众人都跟着武松,一同再上冈子来,看见那大虫做一堆儿死在那里。众人见了大喜,先叫一个去报知本县里正并该管上户。这里五七个乡夫,自把大虫缚了,抬下冈子来。
到得岭下,早有七八十人,都哄将来,先把死大虫抬在前面,将一乘兜轿,抬了武松,径投本处一个上户家来。那户里正,都在庄前迎接,把这大虫扛到草厅上。却有本乡上户,本乡猎户,三二十人,都来相探武松。众人问道:‚壮士高姓大名?贵乡何处?‛武松道:‚小人是此间邻郡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因从沧州回乡来,昨晚在冈子那边酒店吃得大醉了,上冈子来,正撞见这畜生。‛把那打虎的身分,拳脚,细说了一遍。众上户道:‚真乃英雄好汉!‛
第二单元 谈神说鬼寄幽怀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
二、引导学生阅读两部神鬼小说的代表作品《西游记》和《聊斋志异》,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奇幻世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及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三、在初中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创作主旨、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精读《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欣赏《西游记》出色的人物塑造手法和语言表现方式。
四、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聊斋志异》的作者以及艺术成就,并通过精读《香玉》和《王六郎》,欣赏《聊斋志异》感人至深的人神之恋和人鬼交往。
单元介绍
一、古代神鬼小说发展史
神话是小说的源头之一,虽然中国的神话保存得并不系统,但对小说的发展,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的文学传统打开了一扇扇想像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系统中一条崇“奇”贵“幻”的艺术道路;一是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神鬼小说直接继承了神话的艺术手法,发展开来。同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神鬼小说也有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文言小说系统以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小说”为代表,发展到清代,随着《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出现,艺术上达到了顶峰。与“志怪小说”注重“实录”,不尚“虚构”不同,《聊斋志异》多是有意识地杜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心灵创造,并且在其中有所寄托、寓意。因而个性色彩更浓,情节和人物也更引人入胜。
白话小说系统则以明代后期广泛兴起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为代表。这些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两部小说比较
本单元选取了《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试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鬼小说的两种类型和崇“奇”贵“幻”的艺术手法。
这两部作品在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相同的地方,比如都刻画了一系列幻化的艺术形象,描绘了一些奇幻的境界,人物形象塑造都体现了人性和物性的完美结合,都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并且对现实都有所影射,以及多用幻想、变形、夸张、奇特组合等艺术手法。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其一,语体的不同。一为白话,质朴自然;一为文言,简洁典雅。
其二,作品塑造的神鬼形象有所不同。《西游记》除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正面的神怪形象之外,其他鬼怪的形象大都貌恶,且在外形上留有很多物相。如黄风怪的模样“血精精的赤膊身躯,红媸媸的弯环腿足。火焰焰的两鬓蓬松,硬搠搠的双眉直竖。白森森的四个钢牙,光耀耀的一双金眼。气昂昂的努力大哮,雄赳赳的厉声高喊。”(第二十回)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站在唐僧师徒的反面,性格雷同,基本上都是作恶多端、面目狰狞、凶狠残暴,在他们身上,兽性多于人性。而在蒲松龄笔下,由妖狐鬼怪变化的人物多是女性,大都是外貌极美的:像娇娜“娇波流慧,细柳生姿”(《娇娜》);公孙九娘“笑弯秋月,羞晕朝霞”(《公孙九娘》);香玉“艳丽双绝”(《香玉》);青凤“弱态生娇,秋波流慧”(《青凤》)。更重要的是她们不但貌美且心善:《红玉》中的红玉主动帮助贫士冯相如娶了妻子卫氏,并在冯相如遭到恶霸欺辱,父亡妻死子散后帮助他重整破碎的家园;《封三娘》里的封三娘,热情帮助她的好友范十一娘择婿。而且,她们性格各不相同,婴宁的纯洁无邪、天真烂漫,小翠的无视礼法、智慧超群,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们身上,作者寄托了自己对美好人性的渴望。
其三,《西游记》对现实的影射,往往曲折地暗含在人物的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或者暗含在作者描绘的神奇世界中。《聊斋志异》则有一些作品,像《梦狼》《席方平》等,直接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和社会的黑暗。
不同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读后感,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并从三篇课文中找到相应的例证。3 《西游记》
综述
一、关于作者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古人眼里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创作小说的人,也往往为当时文士所不屑,因此中国古代的小说在刊刻的时候往往并不署名,这就为后世考证作者造成了很多笔墨官司。和其他小说一样,《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是在几代作者的创作中逐渐成型的,但最后的写定者是谁,迄今并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明刻本《西游记》并无作者署名。前人曾认为百回本《西游记》为元代全真教道士丘长春所作,20世纪初,经鲁迅和胡适等人的认定,作者应为淮安人吴承恩。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此不断提出新的证据质疑,但支持吴承恩的学者也对此进行了反驳。在目前尚无确证推翻这一结论的前提下,我们还是将吴承恩暂定为《西游记》的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幼年“即以文鸣于淮”,但屡试不第,约四十余岁时,始补岁贡生。因母老家贫,曾出任长兴县丞两年,“耻折腰,遂拂袖而归”。后又补为荆王府纪善,但可能未曾赴任。晚年放浪诗酒,终老于家。他长期过的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二、关于主题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研究,一直都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明清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道书,阐述的是道教的金丹妙诀,这一观点到了近代逐渐被人抛弃。学者们开始从政治、哲学、思想等不同角度关注《西游记》奇幻故事背后的主旨和深意(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西游记》只不过是部游戏之作,并没有什么“微言大义”,也可备一说)。
从建国以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普遍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阐释《西游记》,把《西游记》看做是一部借神魔故事来影射现实生活的政治小说,其中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西游记》中的神魔进行了阶级划分,把故事中的角色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各阶级阶层人物对号入座。
从80年代初开始,学者们逐渐摆脱了“政治图解”式的解读模式,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西游记》主题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
一是思想说。《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是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的心法,因为取经故事的原型出自佛教,取经的过程就是一个通过修行,破除种种魔障,最终取得正果的过程。有的学者则认为是道家思想,虽然书中道士一出场,就没有好事,作者对于道士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但作者批判的是道教的符箓派和外丹派,对于“性命双修”的内丹派,作者是认同的,所以作品中充满了道教的术语和修炼的知识。更有学者认为小说充满了强烈的儒家入世精神,“人物言语取之于儒家经典,行为遵守儒家之规范,评判事物的价值取向以儒家的伦理道理为基础”,而且取经的故事实际上是“修心”的过程,符合“心学”的观点。当然,更多的学者从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背景出发,认为《西游记》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实际。
《西游记》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一是哲理说。很多学者持这种观点,不过他们认为《西游记》所表现的具体哲理则各不相同。有人认为:“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所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问题在内。”有人认为《西游记》主题是“将功赎罪”,表现了人们的一种“被动入世”的精神;有人认为“《西游记》是一部情理小说”,其主题就是表现“情理之争”;有人认为《西游记》“归根结底是奉告那些曾经犯过各种错误的人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并掌握生存的本领”。
总起来看,每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都从不同角度看到了作品某个方面的实质。即使是现在看起来有点“荒唐”的“政治说”,也因为它指出了《西游记》现实性的一面,因而也有其合理性。虽然各种观点争执不下,但有些东西还是为大家普遍认可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孙悟空作为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他的言语举止、性格特征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旨归,因此,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就成为解读《西游记》的一把钥匙。
2.《西游记》虽然披着佛教的外衣,但并不是一部宗教小说,并不以阐述和宣扬宗教教义为目的,相反,对于佛道两教,都采取了揶揄的态度,比如孙悟空称如来为“妖精的外甥”,书的结尾借阿南、迦叶索要“人事”一事进行了讽刺等,都打破了宗教的神圣,增添了世俗生活的色彩。从它所依托的思想来看,恐怕并不是简单的“崇佛抑道”或者宣扬“金丹大道”所能概括的,而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兼而有之。
3.《西游记》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取经过程中所经九国国王或荒淫无耻,或平庸无能,所遇妖怪与佛、仙关系的盘根错节等,都是对现实的影射。但是,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作者也并不见得是刻意为之,对此不必拔高。
4.《西游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一—七回)主要写孙悟空的出世及大闹天宫等事情,后一部分主要写取经缘由(八—十二回)和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经过(十三—一百回)。有人认为这两部分存在矛盾,前面的孙悟空无所畏惧,崇尚自由,后面的孙悟空却显得老实本分,即使有反抗,也是缓和而又软弱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发现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或者说探讨孙悟空这种转变的原因,是探究作者意旨的重要线索。
†西游记‡……就其最主要和最有特征性的精神来看,应该说还是在于‚游戏舂暗藏密谛‛(李卓吾评本†西游记总批‡),在神幻、诙谐之舂蕴涵着哲理。这个哲理就是被明代个性思潮冲击、改造过了的心学。因而作家主观上想通过塑造孙悟空的艺术形象来宣扬‚明心见性‛,维护封建社会的正常臺序,但客观上倒是张扬了人的自我价值和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西游记‡想通过孙悟空的形象来宣扬‚三教合一‛化了的心学是一清二楚的。心学的基本思想是‚求放心‛‚致良知‛,即是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纵不羁的心,回归到良知的自觉境界。小说特别选用了‚心猿‛这一典型的比喻躁动心灵的宗教用语来作为孙悟空的别称。一些回目和诗赞也非常直接和明白地表现了这一寓意,回目如‚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一回),‚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第九十九回)等不少就是用修心炼性的术语所构成的。在诗赞舂,说美猴王道:‚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第一回);‚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第七回)。这也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是把孙悟空当做人心的幻相来刻画的。再从全书内容的构架来看,大致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孙悟空大闹天宫;
二、被压于五行山下;
三、西行取经成正果。这实际上隐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过程。这种喻意在小说舂多有提示,如在前七回,孙悟空上天入地大闹乾坤,即在回目上说他是‚心何足‛‚意未宁‛(第四回);第七回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就叫做‚定心猿‛;以后去西天取经,常称是‚心猿归正‛(第十四回)‚炼魔‛(第五十一回)‚魔灭尽‛与‚道归根‛(第九十九回)等。为了表现‚心猿归正‛的总体设计,作品还让孙悟空不时地向唐僧直接宣传‚明心见性‛的主张。例如,第二十四回唐僧问悟空何时可到西天雷音,悟空答道:‚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第八十五回,悟空还用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提醒唐僧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顿使唐僧明了:‚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正因为†西游记‡在总体上是十分清楚地宣扬了与道家‚修心炼性‛、佛家‚明心见性‛相融合的心学,故难怪早期的批评家都认同†西游记‡隐喻着‚魔以心生,亦以心舏‛的思想主旨,乃至到鲁迅在强调小说‚出于游戏‛的同时,也说:‚如果我们一定要问他的大旨,则我觉得明人谢肇淛说的‘†西游记‡……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这几句话,已经很足以说尽了。‛(†舂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第五讲)
†西游记‡的作者在改造和加工传统的大闹天宫和取经的故事时,纳入了时尚的心学的框架,但心学本身在发展舂又有张扬个性和道德完善的不同倾向,这又和西游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舂积淀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相结合,就使†西游记‡在具体的描绘舂,实际上所表现的精神明显地突破、超越了这一预设的理性框架,并向着肯定自我价值和追求人性完美倾斜。具体而言,假如说前七回主观上想谴责‚放心‛之害,而在客观上倒是赞颂了自由和个性的话,那么以第七回‚定心‛为转机,以后取经‚修心‛的过程,就是反复说明了师徒四人在不断扫除外部邪恶的同时完成了人性的升华,孙悟空最终成了一个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
孙悟空出世不久,在花果山就不想‚受老天之气‛,‚独自为王‛‚享乐天真‛。从表面上看来,他‚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但当他想到暗舂还有个‚阎王老子管着‛,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于是他想方设法,打到阴司,将生死簿上的猴属名字一概勾掉,向十殿阎王宣告:‚今番不伏你管了!‛作者在具体描写美猴王的这种不受任何管束、追求自由自在的所作所为时,并没有直接说明这就是‚放心‛行径的形象注脚,甚至也没有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多少贬意,故留给读者的印象只是他能为追求自由而敢作敢为,像明代叶昼评悟空在阴司的除名之举时就赞道:‚爽利,的是妙人!‛后来他大闹天宫,原由是:‚玉帝轻贤‛‚这般渺视老孙!‛第一次请他上天,只安排他做一个未入流的‚弼马温‛,他深感到自己这个‚天生圣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个人的尊严受到了侮辱:‚老孙有无穷的本事,为何教我替他养马?‛‚活活的羞杀人!‛于是打出南天门而去。第二次请他上天,虽然依着他给了个‚齐天大圣‛的空衔,却是‚有官无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尊重,于是他‚先偷桃,后偷酒,搅乱了蟠桃大会,又窃了老君仙丹‛,反出天门。他说‚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甚至说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都是顺着强调自我的思路而发出的比较鲜明和极端的声音。这种希望凭借个人的能力去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正是明代个性思潮涌动、人生价值观念转向的生动反映。然而,作者并不赞成孙悟空‚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不希望否定整个宗法等级臸度,当孙悟空‚欺天罔上‛,叫嚷‚将天宫让与我‛时,作者
就让如来佛易如反掌地将他压在五行山下。这形象地反映了封建的等级社会还是不可动摇,维护这个社会的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不论你叫嚷‚强者为尊‛,还是追求‚自由自在‛,都只能在适度的范围内进行。总之,从孙悟空出世到大闹天宫,作品通过刻画一个恣意‚放心‛的‚大圣‛,有限度而不自觉地赞颂了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相合拍的追求个性和自由的精神。
小说的主要篇幅是描写孙悟空从唐僧师徒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这八十一难有不少是模式相同的,前后很难找到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因而给人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感觉。这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是用来作为修心过程舂障碍的象征。小说第十七回曾予以点明:‚菩萨、妖精,总是一念。‛换言之,妖魔实即生于一念之差。所谓‚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小说描写了八十一难的磨炼,无非是隐喻着明心见性必须经过一个长期艰苦的‚渐悟‛过程。但是,当作者在具体描绘孙悟空等人历尽艰险,横扫群魔的所作所为时,往往使这‚意在笔先‛的框架‚淡出‛,而使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凸现。在这些形象舂,孙悟空尤为鲜明地饱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时代的精神。
孙悟空在取经过程舂,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桀骛不驯的个性特点。这正如在第二十三回舂猪八戒对他的评价:‚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他不愿处于‚为奴‛的地位(第七十一回),从不轻易地对人下拜,‚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喏便罢了‛(第十五回)。至于一般的神灵更是不放在眼里,稍不称意,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同上)作为一个皈依教门的和尚,却还把闯地府、闹天宫当做光荣的历史屡加夸耀;对于那个专用来‚拘系‛‚收管‛他,不让他‚逍遥自由耍子‛的紧箍儿,则一直念念不忘能‚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第一百回)。这都表现了取经路上的孙悟空还是那样地反对束缚、尊重自我和向往自由,具有一种强烈的个性精神。但是,这时的孙悟空毕竟不同于先前的齐天大圣,他已肩负着协助唐僧去西天取得真经的崇高使命。取经,本是一种事业,但实际上已成了他所坚忍不拔地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象征。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翻山越岭,擒魔捉怪,吃尽千辛万苦,排除重重困难,从不考虑个人私利,一心以事业为重,即使在被人误解,遭到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唐僧念着紧箍咒、赶回花果山时,还是‚身回水帘洞,心逐取经僧‛(第三十回)。这种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就成了取经路上孙悟空的一个明显的性格特征。当然,孙悟空等在经历八十一难的具体过程舂,是作为一个解除魔难的英雄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在他眼里,没有越不过的险阻,没有镇不住的妖魔,凭着他的顽强拼搏,都能化险为夷,逢凶变吉。在战斗舂,他又能随机应变,善于斗臹,一会儿变做小虫出入内外,一会儿又化成妖精的母亲或丈夫等去迷惑他们,常常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之舂,弄得敌人晕头转向,防不胜防。孙悟空的这种大臹大勇的英雄精神,与其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个性精神相结合,呈现出了独特的光彩。随着他历经八十一难,扫除众魔,自己也由魔变成了佛,这也就自然地使他的品格更显出完美性和普辫性。而事实上,他的那种英雄风采,正是明代舂后期人们所普辫追求的一种人性美。孙悟空就成了有个性、有理想、有能力的人性美的象征。†西游记‡就在游戏之舂呼唤着孙悟空这样的英雄。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详见胡适†西游记考证‡)。……
评议此书者有清人山阴悟一子陈士斌†西游真诠‡(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张书绅†西游正旨‡(乾隆戊辰序)与悟元道人刘一明†西游原旨‡(嘉庆十五年序),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 39 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臸,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
(选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三、艺术特色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诡异的想像、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境、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妖除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这种奇幻美,看来‚极幻‛,却又令人感到‚极真‛。因为那些变幻莫测、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那富丽堂皇、至高无上的天宫,就像人间朝廷在天上的造影;那等级森严、昏庸无能的仙卿,使人想起当朝的百官;扫荡横行霸道、凶残暴虐的妖魔,隐寓着铲除社会恶势力的愿望;歌颂升天入地、无拘无束的生活,也寄托着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理想。小说舂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像‚三调芭蕉扇‛写铁扇公主的失子之痛;牛魔王的喜新厌旧;铁扇公主在假丈夫面前所表现的百般无奈,万种风情;玉面公主在真丈夫面前的恃宠撒娇,吃醋使泼,真是分不清是在写妖还是写人,写幻还是写真。这正如†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的批语所指出的:†西游记‡舂的神魔都写得‚极似世上人情‛,‚作†西游记‡者不过借妖魔来画个影子耳‛(第七十六回总批)。这部小说就在极幻之文舂,含有极真之情;在极奇之事舂,寓有极真之理。
与小说在整体上‚幻‛与‚真‛相结合的精神一致,†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也自有其特色,即能做到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鸟精会飞,蝎子精有毒刺,蜘蛛精能吐丝;就是他们的性格,也往往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老鼠胆小,松柏有诗人之风,杏树呈轻佻之姿。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化为‚幻‛。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他们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相融合,从而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的创造。如孙悟空,长得一副毛脸雷公嘴的猴相,具有机敏、乖巧、好动等习性。他神通广大,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本领。但千变万化,往往还要露出‚红屁股‛或‚有尾巴‛的真相。他是一只神猴,却又是人们理想舂的人间英雄。他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而又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容易冲动,爱捉弄人,具有凡人的一些弱点,乃至如信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遵守‚男不与女斗‛的规则等等,都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他就是一只石猴在神化与人化的交叉点上创造出来的‚幻舂有真‛的艺术典型。
†西游记‡舂的神魔形象之所以能给人以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很重要的一点是注意把人物臵于日常的平民社会舂,多色调地去刻画其复杂的性格。比如孙悟空身上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言谈舂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但他主要作为一个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作者让他超越了凡人的感官欲望。他的弱点一般是气臼性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感官的贪求。与孙悟空不同,猪八戒尽管是天蓬元帅出身,长得长喙大耳,其貌不扬,却更像一个普通的人,更具浓厚的人情味。他本性憨厚、纯朴,在高老庄上干活‚倒也勤谨‛,帮高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在取经路上,一担行李,始终由他挑着。在斩妖除怪的战斗舂,他是悟空的得力助手。初入取经队伍,就一钉钯把虎怪的头颅筑了九个窟窿。大战流沙河时,他‚虚幌一钯,佯输诈败‛,在勇敢舂也常耍一点聪明。在顽敌面前,从不示弱,即使被俘,也不屈服,虽受气而‚还不倒了旗枪‛,不失为英雄本色。八百里荆棘岭,仗他日夜兼程开道;七绝岭稀柿衕,靠他顶着恶臭拱路。十万八千里取经道上,他有苦劳,也有 40 功劳,最后理所当然地取得了正果。但是,他的食、色两欲,一时难以泯灭;偷懒、贪小,又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看到美酒佳肴、馒头贡品,常常是流涎三尺,丢人现眼,还多次因嘴馋而遭到妖怪的欺骗。遇见美色,就更是心痒难挠,出乖露丑,乃至快到西天了,还动‚淫心‛,扯住嫦娥道:‚姐姐,我与你是旧相识,我和你耍子儿去也。‛(第九十五回)他偷懒贪睡,叫他去化斋、巡山,却一头钻进草丛里呼呼大睡。一事当前,不顾同伴的安危,先算计自己不要吃亏,有时因此而临阵逃脱。他还偷偷地积攒‚私房‛钱,有时还要说谎,撺掇师父念紧箍咒整舀、赶走大师兄,或者自己嚷着‚分行李‛,散伙回高老庄。他的这些毛病,往往是出于人的本能欲求,反映了人性的普辫弱点。这无疑有落后、自私、狭隘的一面,但同时往往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他不忘情于世俗的享受,但还执著地追求理想;他使乖弄巧,好占便宜,而又纯朴天真,呆得可爱;他贪图安逸,偷懒散漫,而又不畏艰难,勇敢坚强;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显然,†西游记‡用多角度、多色调描绘出来的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与†三国‡舂的帝王将相、†水浒‡舂的英雄豪杰相比,更贴近现实生活,因而也更具真实性。它无疑是舂国古代长篇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一个重要辬志。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舂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着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这种戏言,有时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只是为了调节气氛,增加小说的趣味性。比如第四十二回写悟空去问观音借净瓶时,观音要他‚脑后救命的毫毛拔一根与我作当‛,悟空只是不肯,观音就骂道:‚你这猴子!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这‚一毛不拔‛就是顺手点缀的‚趣话‛,给人以轻松的一笑。但有的戏言还是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第二十九回写猪八戒在宝象国,先是吹嘘‚第一会降(妖)的是我‛,卖弄手段时,说能‚把青天也拱个大窟窿‛,牛皮吹得震天响。结果与妖怪战不上八九个回合,就撇下沙僧先溜走,说:‚沙僧,你且上前来与他斗着,让老猪出恭来。‛‚他就顾不得沙僧,一溜往那蒿草薜萝、荆棘葛藤里,不分好歹,一顿钻进;那管刮破头皮,搠伤嘴脸,一毂辘睡倒,再也不敢出来。但留半边耳朵,听着梆声。‛这一段戏笔,无疑是对好说大话、只顾自己的猪八戒作了辛辣的嘲笑。另外,有的游戏笔墨也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例如第四十四回写到车迟国国王迫害和尚,各府州县都张挂着御笔亲题的和尚的‚影身图‛,凡拿得一个和尚就有奖赏,所以都走不脱。此时忽然插进一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四下里快手又多,缉事的又广,凭你怎么也是难脱。‛此语看似风趣而夸张,实是对当时厂卫密布、特务横行的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在†西游记‡舂,还有的戏谑文字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人情化的催化剂。神圣的天帝佛祖,凶恶的妖魔鬼怪,一经调侃、揶揄之后,就淡化了头上的光圈或狰狞的面目,与凡人之间缩短了距离,甚至与凡人一样显得滑稽可笑。比如第七十七回,写唐僧受困狮驼城,悟空往灵山向如来哭诉;当佛祖说起‚那妖精我认得他时‛,行者猛然提起:‚如来!我听见人说讲,那妖精与你有亲哩!‛当如来说明妖精的来历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哩!‛这一句俏皮话,就把佛祖从天堂拉到了人间。后来如来佛祖解释唐僧等未送‚人事‛,传白经时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辫……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第九十八回)当八戒为封得‚净坛使者‛而表示不满,吵吵嚷嚷时,如来又道:‚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第一百回)如此这般,作者让这尊法相庄严的教主讲出一连串令人发噱的市井话,就使人感到他不那么神圣,而是那么凡俗、亲近。神,就被风趣的戏笔淡化为了人。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关于节选部分
牛魔王和孙悟空可以说是渊源颇深,早在孙悟空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时候,两人就已经结成了兄弟。当孙悟空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之后,牛魔王及其“家属”却给他造成了无穷的麻烦。八十一难中,和牛魔王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就有四难,课文节选部分叙述了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给唐僧师徒制造的磨难,而孙悟空最终凭借观音的力量收服了红孩儿,这也成为后边火焰山借芭蕉扇、破儿洞取落胎泉颇费周折的起因。
这段故事中,红孩儿和孙悟空斗智斗勇,情节曲折复杂,颇有趣味。先是红孩儿听说唐僧到此,想吃掉唐僧,以图“延生长寿”,却不料被孙悟空识破了行踪,没有下手的机会。红孩儿认识到如果贸然动粗,一定不能成功,而“以善迷他”,“哄得他心迷惑”,却可能找到下手的好机会。计议停当,红孩儿假扮七岁顽童,高呼救命。又幸亏孙悟空精明,唐僧虽肉眼凡胎,不识好歹,却也未能上当。但如此三番五次,却激化了孙悟空和唐僧的矛盾,最终凭借编造好的谎言,红孩儿骗取了唐僧的信任,并且顺顺当当地要孙悟空驮他。接着,两个人开始了角力,红孩儿弄了重身法,想压住孙悟空,孙悟空却把他所借的尸骸摔了个粉碎。借着孙悟空发怒的空儿,红孩儿弄了一阵旋风,将唐僧摄了去。如此一来,两个人的矛盾彻底激化,暗里的斗智斗勇,就变成了正面的真刀真枪的战斗。单纯从实力上,红孩儿并不是孙悟空的对手,但怎奈红孩儿的三昧真火练得精纯,内中浓烟滚滚,使得孙悟空找不到红孩儿的踪影,只得败下阵来。
应该说,红孩儿之所以阴谋得逞,除了他的精明和审时度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他抓住了唐僧的心理。所谓“君子可欺之以方”,唐僧是一个一心向善的人,平日连蝼蚁都不敢踩死一个。红孩儿变成一个七岁小孩,高呼救命,就是希望以此激起唐僧的同情心和善心,使他能够接近,伺机下手。结果也正如他预料的,唐僧听到“救命”的声音,确实动了慈悲之心,以至于麻痹了自己的神经,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其二是红孩儿抓住了取经队伍中的矛盾,尤其是孙悟空和师傅唐僧的矛盾。孙悟空对红孩儿的伎俩有着清醒的判断,所以三番五次催促唐僧快走,不要管闲事。但红孩儿三番五次故弄玄虚,使得唐僧对于悟空的警觉失去了耐心,认为他“虚多实少”,是在捉弄他,并以念紧箍咒相威胁,使得悟空“再也不敢回言”。等到红孩儿以小孩子涕泪涟涟的面貌出现在唐僧面前,更使得唐僧善心大发,失去了警惕,再也不信悟空的话,再加上猪八戒在中间怂恿,最终让孙悟空驮起了妖怪。这样,孙悟空虽然是取经队伍中的最强者,却没有发言权,而最弱的唐僧,却有着支配的权力,正是这种错位,这种师徒之间的矛盾,给了许多妖怪可乘之机。
虽然这篇文章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鲜明。唐僧的迂弱、不辨是非、刚愎自用,孙悟空的精明能干、大智大勇,猪八戒的贪吃懒惰,沙僧的执著忠诚都通过各自的言语、行为表现得生动形象。这里以孙悟空和沙僧为例具体阐述一下。
孙悟空是一个“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的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首先具有猴的特点,“毛脸雷公腮”,一副猴子相,喜欢吃桃子,做事总是毛毛糙糙的,还有红红的屁股,永远变不去的尾巴等,都体现了猴子的特点。在课文中,他“将身一纵,跳上那巅崄峰头”,则表现了猴子的机灵、敏捷。其次,他是一个神,有着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无穷的神通,能够呼风唤雨,随意召唤天神地仙。最重要的,他具有一个凡人的性格特征。他很自信,当三藏在马上心惊时,他一再表示“只管走路,莫再多心。老孙自有防护”。但他并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自信是建立在高强的本领、蔑视一切的正义感和精明、警觉之上的。在故事中,正是他时时警惕,才使得红孩儿一直没有下手的机会。而一发现妖怪的踪迹,总要停下来,吩咐师兄弟“仔细”,并把师傅护在中间,体现了他的细心和警觉。他还是幽默诙谐的。当唐僧问道是什么人在叫时,他偷换概念回答说:“师傅只管走路,莫缠甚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这样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既化解了唐僧的紧张情绪,又转移了唐僧的注意力,防止他一直追问下去,上当受骗。当然,他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躁、冲动,当师傅被妖怪掠走之后,心急之下,他也赌气说过散伙的话:“兄弟们,我等自此就该散了。”私下寻找师傅,却“没个音信”的时候,42 他也会通过舞动棍棒,随处乱打发泄一番。但他总归是明白事理,而且冷静的,所以在沙僧劝说之后,他回嗔作喜,强调还要兄弟们“结同心”才可。
沙僧虽然是取经四人中的一员,但因为行事、言语较少,形象比起其他三人明显暗淡得多,却也有着自己的性格,是取经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他任劳任怨、老实本分、嫉恶如仇的性格,在整本书中都有体现,具体到本文中,他主要表现了两个重要的性格特点。一是对取经事业的忠诚。当孙悟空因为心焦而赌气说散伙,猪八戒随声附和的时候,他却“闻言,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并且劝说师兄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否则就会“违了菩萨的善果,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说我们有始无终”。二是冷静的性格。当孙悟空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时,认为自己和牛魔王是结拜兄弟,应该可以借此很容易了结此事。沙僧冷静地分析说:“哥啊,常言道:‘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哩。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那里与你认甚么亲耶?”事实果然印证了他的话。除此之外,他还是这个充满矛盾的取经四人团体中的平衡力量,当唐僧要对孙悟空念紧箍咒的时候,总是他在一旁苦劝,在矛盾中,他起到了调和与平衡的作用。
除了四个主人公之外,他们的对头红孩儿的性格刻画得也非常鲜明。他首先有着与其他妖怪共同的特点:贪婪、狡猾、邪恶。同时有着自己的特点:他虽然已经三百多岁了,却生就一副小孩的面容,而且形容美貌俊朗──“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更奇特的在于,他的行事与他的形貌如出一辙,行为乖张,就像小孩子的把戏,比如他常常把山神土地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而山神土地一出场“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穷困样子,看上去似乎就是小孩的恶作剧。这一切,使得文章增添了一丝戏谑的成分,虽然红孩儿作为妖魔,但并不令人讨厌,这也为以后他被观音菩萨收服作了善财童子埋下了伏笔。
“思考”导引
一参见“关于节选部分”。
二《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照笔下的神幻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现实有所揭露和批判。本文中,山神土地所受的种种盘剥,其实影射了现实中豪强霸占一方,巧取豪夺,令民不聊生的现实,而作者嘲笑算命不通的“卯酉星法”,嘲笑败家的“红百万”变做“红十万”,讽刺亲戚之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的世态炎凉,也体现了作者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调侃。
三还有一些,但并非对于社会人生的调侃,而是书中人物的互相调侃,为课文增添了一些诙谐、幽默的氛围。比如:
行者向前道:“师傅只管走路,莫缠什么‘人轿’‘骡轿’‘明轿’‘睡轿’。这所在,就有轿,也没个人抬你。”
沙僧道:“是个灯草做的,想被一风卷去也。”
八戒笑道:“这厮放赖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来,搽红了脸,往那里告我们去耶?”
八戒慌了道:“哥哥,不停当!这一钻在火里,莫想得活,把老猪弄做个烧熟的,加上香料,尽他受用哩!快走!快走!”
教学建议
一、《西游记》在初中曾推荐学生阅读,因此在教学之前,可以开一个小型的读书讨论会,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游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的理解。老师根据交流的情况,再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二、课文情节比较复杂,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叙事脉络。特别是孙悟空与红孩儿斗智斗勇的部分,值得细细品读。
三、虽然是节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有明显的语句表现出来,结合《西游记》人物刻画“三位一体”的特点,引导学生划出表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并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聊斋志异》
综述
一、关于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舂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舂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舂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辬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舂惟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舂固然存在着热舂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舂,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舂。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药祟书‡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路大荒)
二、思想内容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所收作品将近500篇。故事的来源非常广泛,或者出于作者的亲身见闻,或者是借鉴过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间传说,或者是作者的虚构。虽然有些故事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但因为加入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和创作理念,所以能够旧瓶装新酒,传达出独特的意蕴。
《聊斋志异》第二单元谈神说鬼寄幽怀《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抒发公愤,刺贪刺虐
这是《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败、官吏的贪虐、豪强的横行霸道、民生的痛苦无奈,在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比如《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悲欢离合,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席方平》则通过席方平魂赴地下,历尽曲折,为父伸冤的故事,写出了官吏的贪赃枉法和人民的痛苦无奈,虽然写的是幽冥,其实是现实的反映;《公孙夏》写王子的门客、与督抚有故交的公孙夏,劝说一位太学生行冥贿、图阴官的荒诞故事,将现实社会中官场的肮脏交易做了讽刺性的揭露。
2.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
蒲松龄19岁进学,文名日起,却屡应乡试不中,断绝了功名之路。他饱受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如《素秋》《神女》等揭露科场的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司文郎》《于去恶》等讽刺考官的不学无术、颟顸无能,大都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尤其是《司文郎》,文笔幽默,讽刺更为尖刻。故事中,一位盲僧人能够凭嗅觉判别文章优劣,但他评价好的王生却名落孙山,于是他气愤地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是讽刺考官一窍不通。《贾奉雉》中又有一位异人,深知科举弊病,劝贾奉雉效法拙劣文章应试,说“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他教贾奉雉“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在科场中神差鬼使地写了出来,竟中了经魁。放榜后,贾奉雉再读其文,汗流浃背,感到这是“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这些幻设的讽刺,矛头仅指向科场考官,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也表达出像作者一样怀才不遇的文士的愤懑心情。
3.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
†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舂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有理由认为这正是他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舂的精神补偿。他长期在缙绅人家坐馆,受雇于人,一年舂只在年节假日返家小住几日,他曾在题为†家居‡的诗里感慨说:‚久以鹤梅当妻子,且将家舍作邮亭。‛独自生活的寂寞,不免假想像自遣自慰,如他在独居毕氏宅第外花园时曾有诗云:‚石丈犹堪文字友,薇花定结欢喜缘。‛(†聊斋诗集〃逃暑石隐园‡)†绿衣女‡†香玉‡等篇,不过是将这等自遣寂寞的诗意转化为幻想故事。
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蒲松龄曾写过一出小戏†闹馆‡和俗曲†学究自嘲‡,反映穷书生做乡村塾师的辛酸,其舂自然有他个人的亲身感受。写河间徐生坐鬼馆的†爱奴‡却是另一番景象:鬼馆东蒋夫人礼遇厚待徐生,徐生为她‚既从儿懒,又责儿工‛大发脾气,她赶忙‚遣婢谢过‛,最后还将徐生喜爱的婢女相赠,‚聊慰客馆寂寞‛。篇末异史氏曰:‚夫人教子,无异人世,而所以待师之厚也,不亦贤乎!‛这正是一般做塾师的书生们跂予望之的。狐女凤仙将穷秀才刘赤水带到了家舂,狐翁对女婿们‚以贫富为爱憎‛,凤仙以丈夫‚不能为床头人吐气‛为憾,留下一面镜子相激励。刘赤水‚朝夕悬之,如对师保,如此二年,一举而捷‛。篇末异史氏曰:‚吾愿恒河沙数仙人,并遣娇女婚嫁人间,则贫穷海舂,少苦众生矣!‛(†凤仙‡)这也只能是像作者一样困于场屋的书生的天真幻想。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关注社会风气和家庭伦理的作品
与上述几类故事不同,大约是由于立意在于劝诫,这类篇章多数是直写现实人生,少用幻化之笔,而且是以现实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美刺的原则。这样,当他讥刺社会、家庭舂的负义、伪孝、弃妇种种失德现象的时候,笔锋是犀利的;而要为社会树立一种道德楷模的时候,如†张诚‡†曾有于‡,以主人公的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调和家庭嫡庶兄弟关系为美德,虽然表现了淳风厚俗的愿望,但却失之迂阔。†珊瑚‡†邵女‡等篇舂精心塑造的现实妇女的典型,珊瑚被休而不再嫁,受凶姑悍娌虐待而无怨;邵文甘心作人妾,受大妇的凌辱至于炮烙,而‚以分自守‛,更是鼓吹了女性为夫权而牺牲一切的奴性。
还有颇可注意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实际的感受突破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对人生的某些问题有了独特的思索。†乔女‡舂的主人公形体丑陋,而心性善良,承受着丑陋带来的不幸。老而且贫的丈夫死后,她拒绝了亟待续弦的孟生的求婚,理由是‚残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耳。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孟生‚益贤之,向慕尤殷‛,她终未相许。然而,当孟生暴卒后,她却前往哭吊,并在孟家遭到侵凌时,挺身而出,为之护理家业,抚育幼子至成人。以丑女作为正面颂扬的主人公已是小说舂的超俗之作,写她未许身再嫁,却许之以心,实际上做了孟生的没有名分的‚未亡人‛,作者和他的小说人物一样,都已走出了旧道德的藩篱。
†田七郎‡是写社会交往的:猎户田七郎受了富家公子的救助之恩,后来又为报恩而拼上性命。小说突出展示的是田七郎意识到受人恩就要报人恩,极不愿意受人之恩,以避免承担报恩的义务,但由于家贫而未能幸免。这样,报恩的故事也就含有了深刻的悲剧内蕴,显示出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准则:‚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表面上是彼此平等的,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别,用以为报的也就不同:‚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知恩报恩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片面的、不公平的。蒲松龄演绎的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当时崇尚的、文学家反复讴歌的人际道德原则之一的‚义‛的思考、臼疑,也可称之为一种思想觉醒。
(选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除此之外,《聊斋志异》中还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颂扬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颜氏》《狐谐》《仙人岛》;有的描写了儿童的胆量和计谋,如《贾儿》《牧竖》等;有的则纯是描述奇闻异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则是通过一些奇闻异事,表达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骂鸭》《狼三则》《螳螂捕蛇》等。
三、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想像丰富、构思奇妙、情节曲折、境界瑰丽。鲁迅†舂国小说史略‡说它‚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指出了†聊斋志异‡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的基本样式,就是历史传记和‚传奇‛的结合。书舂有190余篇作品,篇末缀有‚异史氏‛评语,类似†史记‡舂的‚太史公曰‛。从体裁看,†聊斋志异‡大部分作品有完整的故事、曲折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具备短篇小说的体臸。有一部分作品则篇幅短小、记述简略,仍保留着魏晋‚残丛小语‛的形式,如†蛙曲‡†鼠戏‡†刘亮采‡†狐入瓶‡†斫蟒‡等。小部分记述作者自身见闻的作品,又像随笔杂录,具有素描的性臼。
†聊斋志异‡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大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比如同是狐狸幻化的女性,婴宁天真烂漫,憨态可掬(†婴宁‡);小翠顽皮善谑,喜开玩笑(†小翠‡);青凤温柔拘谨,情意缠绵(†青凤‡)。同是鬼女,聂小倩‚绰约可爱‛,被胁迷人却又心地善良(†聂小倩‡);林四娘‚意绪风流‛,喜诗善歌而心境凄苦(†林四娘‡);连琐‚瘦怯凝寒‛,多情善感(†连琐‡);小谢活泼调皮,乐不知愁(†小谢‡);李女羞涩怯弱,感情笃厚(†莲香‡)。同是妓女,鸦头激烈拗执(†鸦头‡);瑞云蕴藉斯文(†瑞云‡)。又如同是痴情的青年男子,孙子楚为人迂讷(†阿宝‡);乔生心意真诚(†连城‡);耿去病‚狂放不羁‛(†青凤‡);安幼舆‚挥霍好义‛(†花姑子‡),也都‚人各面目‛,很少雷同。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作者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舂国小说史略‡)。如†红玉‡舂的狐女红玉,为冯相如谋聘佳偶,哺育子女,重振家业,与常人无异;但她飘忽无定,来去自由,却表现了非人的特征。又如†绿衣人‡舂由蜂幻化的女子,‚绿衣长裙,婉妙无比‛;唱起曲来,‚声细如蝇‛,‚宛转滑烈‛;遇难被救后,又‚徐登砚池,自以身投墨汁,出伏几上。走作‘谢’字‛。真是‚写色写声,写形写神,俱从蜂曲曲绘出……短篇舂具赋物之妙‛(但明伦评)。其他如葛巾是牡丹花妖,写她‚异香竟体‛(†葛巾‡);花姑子是香獐精,写她‚气息肌肤,无处不香‛(†花姑子‡);阿英是鹦鹉精,写她‚娇婉善言‛(†阿英‡);白秋练是鱼精,便写她每食必加少许湖水的习惯(†白秋练‡);阿纤是鼠精,写她善于积粟舀家(†阿纤‡);俞士忱是蠹鱼精,写他读书‚最慧,目下十行‛(†素秋‡);苗生是虎精,写他性情粗豪,长啸一声,‚山谷响应‛(†苗生‡)。这些铺叙和点染,既写出了狐魅花妖原有的物性,又赋予它们以人的面貌和性格。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荒诞不经,†聊斋志异‡则能于奇谲之外,示以平常,表现出独到之处。
†聊斋志异‡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她初见耿生时,‚辄俯其首‛,再见时,‚骇而却退,遽阖双扉‛;当她与耿生私会被叔父撞见时,则‚俯首倚床,拈带不语‛;被叔父诃诟时,便‚低头急去‛,‚嘤嘤啜泣‛;遇难被耿生救出后,又‚依依哀啼,阘耳戢首‛;这些描写,细腻真实,收到很
好的艺术效果。此外,如†辛十四娘‡写辛十四娘初见冯生时的羞缩不安、†王桂菴‡写芸娘被王桂菴逗引时的矜持端庄、†湘裙‡写湘裙追求尚仲时的主动大胆,都很生动。
†聊斋志异‡还常常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绪。如†婴宁‡用杂花生树的山村、桃柳夹墙的茅屋、豆棚花架的庭院,来映衬婴宁的纯真爽朗;†连琐‡用古墓白杨、凄风荒草的旷野景象,来烘托连琐的幽情苦绪;†王桂菴‡用夜色昏蒙、星点满江的江舂夜景来渲染王桂菴妻子投江后的悔恨、悲恸和冷清;†公孙九娘‡用‚坟兆万接,迷目榛荒,鬼火狐鸣‛的凄惨境况,来表现公孙九娘的沉冤遗恨;†天宫‡用叠阁曲廊、绣帐香衾的居处陈设,来显示女主人那高贵而又空虚、腐朽的灵魂;†晚霞‡用龙宫花飞蝶舞、燕语莺歌的旖旎风光,来反衬阿端和晚霞的幽囚生活和痛苦心情等等,都落笔不多,而情景逼真,对刻画人物起了很好的作用。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称†聊斋志异‡为‚史家列传体‛,但它记人叙事‚似幻似真‛,‚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很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有致,引人入胜,而避免攻坚摭实,平铺直叙。这是†聊斋志异‡在艺术结构上的很大特色。如†葛巾‡写常大用和葛巾相爱,从花园邂逅到书斋欢会,纵横诡变,反复离奇,舂间就经过许多曲折。又如†促织‡紧紧围绕蟋蟀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主人公成名由悲而喜,喜极生悲,悲辍复喜,故事逶迤推进,读者的心弦也随之忽张忽弛。再如†胭脂‡写一桩人命案件从酿因到破获的过程,人物不多,也没有神奇色彩,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波澜起伏,高潮迭出,冤外有冤,错舂有错,戏剧性很强。此外,如†宦娘‡写温生与宦娘、良工的爱情纠葛,时隐时显,一转三回;†西湖主‡写陈生因祸得福,与西湖主结为良缘的经过,几起几落,委曲宛转;†张鸿渐‡写张鸿渐几番磨难,流离坎坷数十年,波折迭起,变化多端等等,这些故事,情节都很曲折离奇,扣人心弦,能够紧紧吸引住读者。†聊斋志异‡虽然情节曲折多变,但它叙次周密、脉络贯通,因此显得结构十分谨严。
†聊斋志异‡的想像是很丰富和惊人的。它谈鬼说狐,写仙描神,百幻并作,无奇不有,展示出一个个神奇瑰丽的迷人境界。如†翩翩‡里的仙女,同丈夫吃着落叶变成的鸡鱼,穿着芭蕉和白云做的衣裳,诡异离奇,驰想天外;但他们‚不羡贵官‛‚不羡绮纨‛,只愿有‚佳儿‛‚佳妇‛的生活愿望,则可近可亲。又如†巩仙‡舂巩道人的‚袖里乾坤‛,虚无缥缈,怪奇荒幻;但里面‚有天地,有日月,可以娶妻生子,而又无催科之苦,人事之烦‛,则又幻迹人区,寄托着作者的悲愤感慨。至于书舂红莲能变成美女(†荷花三娘子‡)、裙子可当做帆船(†粉蝶‡)、襟袖间会飞出‚五色花朵‛(†晚霞‡)、天空能飘落彩船(†彭海秋‡)、诵诗可以舀病(†白秋练‡)等的描写,更俯拾皆是。这些想像,大大增强了故事情节的感染力。
†聊斋志异‡的语言很有特色。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的文学语言,同时又大量提炼和融会进了当时的方言俗语,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绘声绘色,多彩多姿,曲尽形态,词汇异常丰富。有时还在单行奇句舂,间用骈词俪语,句法富于变化。人物语言雅舂有俗,俗舂见雅,雅俗结合,更生动活脱,谐谑有趣。如†邵女‡舂媒婆的声口,†刘姓‡舂恶霸的流氓腔调,†小翠‡舂姑娘们斗嘴的神态,†阎王‡舂村妇的口吻,都写得神采飞扬,声口如闻。尤其是†翩翩‡舂翩翩和花城娘子的一段对话,把古语典故和俚语方言熔铸一起,运用自如,不着痕迹。此外如†仙人岛‡†狐梦‡†狐谐‡†聂小倩‡等篇,人物的对话也颇多传神之笔。不过,有时用典过多,失之古奥,也增加了读者的困难。至于书舂短篇,文字虽不似长篇出色,然叙事简净,用笔明雅,清新可读者亦复不少。如†骂鸭‡†狼三则‡†沂水秀才‡†牧‡†农妇‡等。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作者张俊)
关于节选部分
香玉
《聊斋志异》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写人妖之恋、人鬼之亲的作品,作者刻画了许多本是花妖狐鬼的异类幻化成的女性形象,她们容貌艳丽、温柔多情,在她们身上,作者寄托了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在这类小说中,有一个序列很值得注意,即写花精的几篇小说,主要包括写牡丹花的《葛巾》《香玉》,写菊花的《黄英》和写荷花的《荷花三娘子》等四篇。相对于写狐鬼的小说,这些作品少了一些阴森和鬼气,多了一份飘逸与芬芳。《香玉》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正如教材中分析的那样,这篇文章以“冷”“热”“温”三种色调的转换结构全文,既写了黄生与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又表现了他们与绛雪之间纯洁真挚的友情,爱的浓烈与友的淡泊相互映衬,使它有别于一般描写爱情和友情的作品。
至情应该是作者歌颂的对象,正如作者在结尾发表感慨说:“情之至者,鬼神可通”,黄生和香玉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正是作者理想中的“情之至者”。黄生独居崂山下清宫,寂寞无聊之时,偶遇一神秘女子香玉,“艳丽”无比,黄生“爱慕弥切”,感动了香玉,两人往来盘桓,感情日笃,“一日之去,如千里之别”。怎奈“天有不测风云”,故事到此,情景急转,香玉原身被人掘走,“日就萎悴”,此时,黄生方悟香玉原来是牡丹花精。但黄生不以花妖见弃,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冷雨幽窗,苦怀香玉,辗转床头,泪凝枕席”,展现了其一往情深的至情。此情感动了花神,使变为花鬼的香玉回到了黄生身边。二人执著的爱,加上黄生的细心培植和呵护,终于使香玉可以复生。作者对此评论说:“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
香玉复生时的情景,作者作了精心描绘:“次年四月至宫,则花一朵,含苞未放;方流连间,花遥遥欲拆;少时已开,花大如盘,俨然有小美人坐蕊中,裁三四指许;转瞬飘然欲下,则香玉也。”抒情的笔调,丰富的想像,娇美的情态,使香玉复生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将二人情深意浓的爱情刻画得摇曳多姿,升华到诗的境界。正如但明伦所评:“种则情种,根则情根,苞则情苞,蕊则情蕊„„无限深情,一时全绽”。
其后,黄生与香玉“款洽一如从前”,并定下了生死的盟誓:“我他日寄魂于此,当生卿之左”。十余年后,黄生果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化为无花牡丹,陪伴香玉左右,从此可以和妻、友日日夜夜相守相伴。对于黄生而言,这样的死又有何哀?所以,他欣然面对死亡,把死亡说成自己的“生期”。这段神奇的想像,令人想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诗意而美妙,使整篇小说呈现出诗一样的美丽意境,也使爱情、友情所代表的人间至情成为一种美好的追求。
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作者显然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表现这种“生死以之”的坚贞的爱情和友情的力量,他设计了一个凄婉的结局:当小道士将无花牡丹斫去之后,“一去而两殉之”,牡丹花(香玉)和耐冬(绛雪)也因伤心憔悴而死去。这个
第三篇: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2全套教案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案(人教新课标版必修2)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
《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而把那个著者的亲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于是朱自清给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
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朱自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一文,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
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
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
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名“荷塘月色’。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
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在解放前,到清华念书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独处”的地方了。
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
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你看他在 “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在弥留之际,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
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有新篇了。
(摘自《光明日报》)
四、《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示范教案】
荷 塘 月 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
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解决办法
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
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寓的思想感情。
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练习。教学要点
讲解《荷塘月色》,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中很有代表性。
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
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
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即第 1 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五、讲读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
(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
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
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六、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
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
漫步——思索(线索)(板书)
(二)讲读第 2 节:
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三)讲读第 3节:
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四)讲读第 4 节:
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
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五)讲读第 5 节:
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
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
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七、讲读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八、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富有韵味。作者是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如此美的?
(1)作者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使语言准确、贴切,创造出生动的意境。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九、归纳中心思想。让学生归纳,教师总结。从荷塘月色美丽景色的描绘中,表露了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结、扩展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于通过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去把握其中寄寓的情感。而鉴赏作者的景物描写,要善于分析景物描写的层次、景物描写的技巧造成的效果,要品味景物的特点,最后归结到美感特征。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绿》,领悟寄寓在梅雨潭的绿中的思想感情,并与《荷塘月色》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比较。布置作业
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附:板书设计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荷叶像裙
形态美 月下荷塘 荷
塘
荷塘月色 月
色
荷塘四面
荷花似星
荷香比歌
叶颤如电
“波浪”凝碧
流水含情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灌木黑阴斑驳
杨柳倩影如画
光影和谐似曲胧 树色如烟似雾
杨柳风姿绰约
远山隐隐约约
灯光没精打采
蝉蛙静中显闹
动态美
静态美
正面为主
侧面为主
静
↑
↑
衬
动 素 淡 朦
胧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必修2指导教案:离骚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离 骚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离骚》是我国古代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它的内容和思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修姱(kuā)羁(jī jī)謇謇(jiǎn)...侘傺(chà chì)溘死(kâ)蕙(xiāng)...揽茝(chǎi)谣诼(zhuï)方圜(yuán)...攘诟(gîu)鸷鸟(zhì)延伫(zhù)...芰荷(jì)岌岌(jíjí)杂糅(rïu)....兰皋(gāo)可惩(chãng)好修姱(hào)...相(xiàng)谇(suì)偭(miǎn)忳(tún)....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太息:叹息。
好:爱慕。
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指束缚。
修姱:修洁而美好。
揽茝:采集芳芷。比喻高尚的德行。
谇:谏诤。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余虽好修姱以羁(羁,马缰绳和马笼头。此处名词用作动词,约束、束缚。)
屈心而抑志兮(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抑,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抑。)
伏清白以死直兮(伏,为动用法,为„„而伏;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高余冠之岌岌兮(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
长余佩之陆离(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长。)
四、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冠之岌岌”即“岌岌之冠”,“佩之陆离”即“陆离之佩”,“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羁”“替”,此处均为被动词:被约束,遭贬黜。)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体解”的主语是“吾”,承后省略,是被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五、文学常识
1.屈原(约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在流放期间,他以其出众的才华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的诗章。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2.“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六、名篇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我长声叹息止不住泪流满面,哀怜着人民的生活多么艰难。
剖析: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和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2.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译文: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剖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这一条“美人香草”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节选内容每两句一小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主旨探讨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诗人自述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2.作者回顾自己从政遭遇的艰难,写了自己与小人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也表明了自己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对楚怀王的怨愤。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血泪凝结成的生命挽歌
——浅析《离骚》中屈原的悲剧形象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强大、富裕的道路。
大家知道,儒家高扬道德大旗,主张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屈原,不仅把“修能”(修饰才能)作为圣人的目标,而且具有浓厚的以圣人自诩的倾向。他在诗中借香草喻内在的美德,用美人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所有的这些都刻画出高洁动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试图以道德理想促成“美政”理想的实现,通过高扬道德理性来整治政治秩序。然而,事实上,他发现现实中的楚王与理想中的圣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于是,对楚王的怨愤和对“党人”的鄙弃萦绕于怀,诗人最终遭谗见废,导致“美政”理想的幻灭,“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原悲剧性的人生结局,令人深思。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昏庸的君王面前,在奸邪的“党人”面前,既不能改变自己,也不能改变楚国,且又不愿离开自己的祖国(“忍而不能舍也”),只能选择以死明志,去殉他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