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时间:2019-05-12 17:3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一)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什么事情啊?“竺爷爷()。“竺爷爷,杏花开啦!”()。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 “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1.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学生讨论后交流。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ɡōnɡ)、“曲”(qǔ)的读音。2.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蜜蜂》 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证明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 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1(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两个小时以后„„”到“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从“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我”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2000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2003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1 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2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3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3.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

教版)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一)文本细读: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三部分:1——5自然段讲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6——15自然段讲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16——17自然段讲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本课的学习,应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感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训练。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提前预习课文。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揭课导入:(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可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问:你知道每年第一朵美丽的杏花是什么时候开的吗?(通过学生的预习回答)

3.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竺可桢爷爷是用什么办法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绽开”、“吹皱”教师可以问:“什么东西可以绽开呀?”

“吹皱”找出文中的句子来理解,想象这美丽的景色。

如:“习惯”、“顷刻间”、“需要”、“搞研究”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

如:“估计”、“推断”、“规律”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A:我明白了竺可桢爷爷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请学生读1——5自然段,并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你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吗?”(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读)

重点指导读第3自然段,体会这些词句的作用。(“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B:我明白了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请学生读6——15自然段)

问:“当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自由试读)

在读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想想每一句是谁说的?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并帮它加个提示语。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填一填。

如1:“爷爷,您又看花来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

“竺爷爷,杏花开啦!”()。

如2: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如3:孩子边跑边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问:“什么事情呀?”

孩子()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问:“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讨论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填提示语读出语气,指导朗读。从中学生明白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师:引导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有可能问:“竺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呀?”(让学生读一读15自然段,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c:我明白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很认真,从来不使用“大概”和“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师:那大家怎样理解这句话呢?你能用一个成语说说他这个人吗?(一丝不苟、专心致志……)

师:竺可桢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这样么得来的。

4.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说一说从竺可桢爷爷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

2.教师还可以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3.鼓励学生交流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植物的“感情”》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植物的“感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事例介绍了植物神奇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出“植物似乎也是有感情的”,这与人们平常认为的“草木无情”的常理相背,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文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同的植物表现的感情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着重点介绍了植物之间的“感情”既丰富又奇特。课文第三自然段进行了概括说明。“萎靡不振”“和睦相处”点明了植物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说明了植物间相处的两种不同情况。

课文的第四、五、六自然段就围绕这两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大豆和玉米是一对好邻居;棉花特别欢迎大蒜在身边。”

“黄瓜讨厌西红柿,喜欢菜豆角做伴;铃兰花和丁香花势不两立,而喜欢勿忘我作邻居。”“谷子与水果长时间在一起,谷子霉烂而水果干瘪。”你看,不光植物之间有感情,就连植物的果实之间也有感情。

植物之间为什么会有感情呢?第七自然段回答了这一问题,这是由于植物有一种生长的本能:

.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养料,排斥对自己生长不利的因素。

2.外界的能量对植物新陈代谢有影响。这一部分讲的是植物有感情的本质,与前面讲的植物有感情的表象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从表达上,运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和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十三个要求会写的生字。了解“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这些词语的意思,掌握“曲”和“给”多音字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读课文的同时,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了解植物神奇的“感情”,培养学生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植物生长方面的有关知识及植物之间相互影响的事例。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揭课导入:(板书课题:植物的“感情”)师:“同学们,人有感情,其实植物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它的表达方式与我们人类不同,你知道那些植物是有感情的?”(学生交流课下搜集的资料)

2.师: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去看看植物“神奇”、“有趣”的感情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含羞草”、“丁香花”、“货轮”、“棉花”可以借助图片帮助理解;

“迅速”、“较浅”、“讨厌”、“竞赛”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恰恰”一词可以让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进行换近义词的方法帮助理解;

如:“促使”、“供给”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萎靡不振”、“和睦相处”、“势不两立”、“新陈代谢”、“干瘪”、“霉烂”“窒息”等放在文本中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读书中的句子)

A:我明白了含羞草、向日葵、西红柿三种植物是有“感情”的。(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植物奇妙的感情)

B:我明白了有的植物碰到合不来的伙伴会萎靡不振。农民就给它们安排能够和睦相处的邻居。

师问:“你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

(引导学生读4——6自然段)

4.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理解刚才那些不明白的词语。

5.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①植物为什么有感情呀?②题目中的感情为什么加引号呀?)

学生讨论后交流。

6.整体回顾全文。

7.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对这些植物说的吗?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感情很神奇、可爱、有趣、奇特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注意读准“较”(jiào)、“供”(ɡōnɡ)、“曲”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注意“迅”字的比画书写顺序。“勿”不要写成“匆”,“柿”右半部分是“市”。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学生知道的其它植物的感情说一说。

《蜜蜂》 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人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他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证明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13个生字,掌握“扔、劣、免、弃、闷、证、阻、环、拥、沿、括”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法布尔是通过怎样的实验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

3.在读课文的同时,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学习法布尔提出问题和用实验证明问题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扎实认真对待科学的态度。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媒体】

课前让学生搜集动物奇特的本领。

教师准备:法布尔的常识和他的《昆虫记》。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先出示介绍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学生可以补充)

2.师问:你知道为什么法布尔能够成为昆虫学家?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观察实验的吗?

3.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抛弃”、“扔到”、“货轮”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如:“避免”、“一拥而出”、“恶劣”、“阻力”、“包括”、“沿途”、“丰富”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自己理解;

如:“证实”、“闷了”、“凭借”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另外学生有可能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如:“眺望”、“触到”、“逆向”等小组内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法布尔进行“蜜蜂”实验的目的、过程和实验得到的结论。

3.引导学生抓住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无论蜜蜂被抛弃到哪里,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

(让学生找出能证明蜜蜂有辨认方向能力的有关语句。)

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带它们走了二里半路;(引导学生明白从距离上说明在这样的距离范围内蜜蜂回到蜂巢没有问题。)

2“我在屋檐下的蜂窝里捉了四十只蜜蜂”、“有二十多只蜜蜂受到损伤”、“有十七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它们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从数量上说明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

3“空中吹起了微风。”、“沿途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从环境上说明,情况很复杂,对蜜蜂认路增加了难度。)

4“蜜蜂们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说明蜜蜂辨认方向不是像我们人类一样选择大的景物作为参考,并出示课后第二题,地一句话,学生理解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实验的过程,其它两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一下。(同时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4.讨论:读了课文,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说出:

A:办事应该像法布尔那样仔细认真;

B:从文中可以看出,法布尔是一个充满爱心与同情心的人。

……

5.师:我们身边有多少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也曾产生过多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我们像法布尔一样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我们也能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6.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中可以用“熟字+偏旁”的方法识记“劣、闷、证、阻、环、拥、括”;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扔(仍)”“免(兔)”“弃(弄)”“沿(没)”。注意“扔”的右边“乃”不要写成“及”;“免”字不要多一点写成“兔”;“弃”字不要少写一点,上面写成“亡”。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师:许多动物有着奇特的本领。“词句积累”中列举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对课后列举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动物趣闻。

《矿矿的研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这是旅美华裔学者黄全愈写的一篇介绍自己的儿子在国外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完成蓝鲸研究论文的。本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内容却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巨大的冲击。

事情的经过可以分成如下三部分:

从开头到“……你们可以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去看看。”是第一部分,讲儿子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我”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从“两个小时以后……”到“这回矿矿告诉了我不少我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讲儿子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儿子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学到许多知识。

从“矿矿终于完成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到结束。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我”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

2.阅读课文,知道矿矿是怎样查阅资料完成他关于“蓝鲸”的研究的,了解矿矿写的论文的大致内容。

3.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过程与方法

.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阅读“矿矿的研究”中,使自己生发感慨、感悟,甚至研究与创造的冲动。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向孩子介绍黄全愈,而后过渡到他在国外上小学的孩子。

黄全愈,美籍华裔教育的学者。XX年出版《素质教育在美国》,成为当年国内非文艺类的第一畅销书。XX年,黄全愈又推出了“新书”《生存教育在美国》和《“高考”在美国》。其他的请学生介绍。

2.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生字卡片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比如:“纠缠”;另外“迈阿密大学”可以看图片或由教师介绍;

(除了要求认的字、词语外,学生还有可能提出“抱怨”等,教师给予及时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只有读正确、读通顺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的重点进行交流,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1我明白了矿矿要写蓝鲸的研究论文,得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爸爸对儿子的能力表示怀疑。

○2矿矿在妈妈的陪同下借阅了许多关于蓝鲸的书籍,在矿矿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爸爸也学到许多知识。

○3讲矿矿完成了他的蓝鲸研究报告,这是爸爸看到的最简短最感兴趣的论文。

以上交流的重点是体会矿矿的认真和执着,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可以补充矿矿在美国学习的一些常识。(见参考书)

3.讨论:读了课文,你有过矿矿这样类似的研究成果吗?

4.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5.整体回顾全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本课要求认识11个生字,要求掌握“介、订、纠、迈、寿、攻、吨、矿、妻、岩、临”等11个生字。教学中注意比较“介——分”是“人”字头,不是“八”字头。

2.用形声字比较字形的方法记忆“订、攻、吨、矿”等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把孩子领到图书室,或者把孩子引导到丰富的生活,去问父母、大人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某些专业人士,让孩子从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也像矿矿一样完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安排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最好的老师》、《突兀的大石头》、《最佳路径》五篇课文,一个阅读链接《第十二座雕像》及综合学习五。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中,“美丽”的是居里夫人如勇敢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般献身精神,是居里夫人那持之以恒、淡定通达的优秀品格,跨越百年永远吸引我们的就是这种“理性的美丽”。《“两弹元勋”邓稼先》人们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邓稼先用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印证着这句话,“爱国”是闪烁在这位科学家身上的强烈光芒。《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最好的老师”?因为他所倡导的“合理怀疑”是优良的科学品质。《突兀的大石头》反映出了李四光作为一个地质学家的敏感与对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最佳路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迪斯尼乐园创造的最佳路径,体现了灵感来自“以人为本”。“最佳”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是科学精神的根本。离开了实践,就不能发现真理,也不能发展真理,科学精神也无从谈起。阅读链接中的梁思成再次体现了执著、坚韧、求实、严谨是科学家共有的科学精神、科学品质。

二、第五单元设计预想

本单元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围绕文化主题,本单元共选入了五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两弹元勋”邓稼先》、《我最好的老师》、《突兀的大石头》、《最佳路径》五篇课文和一个阅读链接《第十二座雕像》。另外,作为对单元文化主题的概括和延伸,《综合学习五》同样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 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与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抓住“美丽”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且,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启迪学生都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这当然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文在材料运用上与其它同类文章也有很大的不同:丰富的联想,大量的引用,多处的类比和对比。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也使居里夫人在各种比较中更为丰满,更为美丽。但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掌握,因此将此作为教学的难点。

把“美丽”一词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串起文本内在结构,由回顾居里夫人“容貌秀丽”到重点品读“精神美丽”,到感叹她“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让其人物形象不断凸显,“美丽”含义逐步深化,使学生悟其情——为科学献身、为人类作贡献的永恒之美;得其法——紧抓词语理解感悟人物品质。从揭题感知,走向“美丽”——百年回眸,定格“美丽”——执著追求,感悟“美丽”——整体回归,追寻“美丽”——深层拓展,延续“美丽”,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两弹元勋”邓稼先》

1.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对邓稼先有全面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甘愿奉献、热爱祖国、无所畏惧的崇高精神,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借助邓稼先的故事,在孩子们的心种下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种子,让“爱国”的光芒闪烁在每个孩子的身上。

2.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研究原子弹、氢弹的重大意义。从而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走进人物内心,深入体会邓稼先的爱国情怀。

《我最好的老师》

1.这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流畅,富有情趣,初读课文可以采用自由读,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课文中的一些新词的意思,可以结合课文研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2.课文蕴含的科学精神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要多运用感性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文中一些富有情趣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还原当时的情境,在情境中体会、感悟。

《突兀的大石头》

1.让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文章的构思:围绕“玩中产生疑问——请教老师、父亲——自己想——去国外学习后猜测——回家乡专门考察,终于得出结果”这一线索展开,理清文章脉络。

2.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分析对话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

3.可以设置主观作业:读了李四光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读思结合,深刻领会李四光的可贵品质。

《最佳路径》

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迪斯尼乐园谈起,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整理的响过资料进行交流。

2.利用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把握住课文的内容,然后按着理解路径基本特点、理解设计师的设计理念、理解“最佳路径”的含义。

3.通过品词析句,和学生一起感悟设计大师以人为本、予人自由的科学设计思路以及他精益求精的的科学态度。

三、学情分析: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小学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具体有以下几方面:1.学习的特点。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3.情意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4.个性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深刻,渐渐摆脱对外部控制的依赖,逐渐形成了内化的行为准则作为监督、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的依据,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部品质的更深入的评价。

四、单元教学目标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认识22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30个生字。书写有一定的速度,力求美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浏览整组课文的过程中边读边想,并按照学习提示进行勾画圈点,加以批注。学习用扫读的方式浏览课文,提取有效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以及运用拆字解词、找近义词反义词等方法,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学习运用根据文章典型画面概括提炼,并用连接画面标题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继续运用提炼要素法概括《我最好的老师》《突兀的大石头》《最佳路径》的主要内容。

5、继续感受倒序、插叙的写法

7、能通过读、背、评、写等多种方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8、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乐于书面表达,逐步树立习作的自信心。能利用多种形式搜集资料,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尝试整理运用,尝试写简单的建议书或调查报告等。

9、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想法。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10、对文本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居里夫人、邓稼先伟大的人格魅力、对科学的态度、对事业的精神、对祖国的挚爱。能够从《我最好的老师》欣赏和学会“合理怀疑”,追求真理的品质。从李四光身上学习善于思考和执着追求,从《最佳路径》体会出实践与创新的魅力。

五、课时安排:

1、单元导读课1课时

2、《跨越百年的美丽》2课时

3、《综合学习——我的采蜜集》+《邓稼先》+《综合学习——读读背背》

4、《我最好的老师》1课时

5、《突兀的大石头》+《第十二座雕像》1课时

6、口语交际1课时

8、习作2课时

9、单元整理1课时

10、单元检测2课时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吹糖人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满着浓浓的乡情和友情。题目是吹糖人,但实际上讲的是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享受。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对糖人的企盼,对糖人师傅手艺的惊奇,对糖人的分享,使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8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吹糖人给孩子们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的享受,学会品味生活中平凡的乐趣与美。

重难点分析:

1.本课生字比较多,主要是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自主交流或教师点拨来学习。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可以借助字、词典来理解,还可以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情感是文章的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读进去,能抓住重点字、词、句读出相应的情感,以语感引发情感,以情感带动语感,尝试达到声情一致的朗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糖人,搜集吹糖人的有关文字资料、图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吹糖人。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糖人的资料。

交流预设:

学生可以展示搜集到的糖人图片。

可以展示实物。

可以介绍糖人的制作过程。

可以介绍糖人的色、香、味。

还可以针对糖人的历史进行介绍。

„„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糖人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展示相关课件。

(三)教师在学生对糖人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能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2.出示词语:清脆、脚板下生风、诞生、惊奇、宁静、郑重、羡慕、端详、融化。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小组讨论如何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出示课件。

例:“脆”字在理解字义后,可以用猜谜的形式记忆。“看似月照危楼,实是肉块进嘴中;只因肉嫩骨头少,吃起来真酥松。”

“巧”字可以用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物件曲曲又弯弯,做工精巧不一般。”

(二)指导重点字的书写。注意本课生字除了“凭”是上下结构,其他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在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划”字例外是左宽右窄。

(三)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预设:

学生可能要说课文讲的是一件吹糖人的事,还有可能会说课文讲述了孩子们看吹糖人以及分糖人吃的情景„„

如果孩子有这样的回答,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进行修正评述,最后归纳为:这篇课文实际讲的是吹糖人给孩子们的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享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一)检查学生生字认读情况。

(二)采取分组方式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一)品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

2.针对这一问题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词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来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内容及重点语句理解的相关课件

1.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自然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3.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二)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预设:作者对糖人的回忆,不仅有童年的快乐,还有作者对故乡、对童年伙伴的深切怀念之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即可。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品读《吹糖人》,我们品到了“甜”。“甜”在哪里?“甜”在对童年的回忆,有浓浓的深情在里面。“甜”在对故乡的回忆,有浓浓的乡情在里面。糖人粘连起了乡情,粘连起了现实与童年,粘连起了他乡与故乡,粘连起了我与童年的小伙伴。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1.读一读有关童年的故事、散文、诗歌等。

2.练习课后生字。五月的田野

教材分析:

读《五月的田野》,感受至深的是跃动的童心和贯穿全篇的童趣。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文的写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在田野这个广阔的背景下,儿童那极纯朴、纯净的日子构成本文独特的意境,田野因孩子们而富有生气,孩子们因田野而快乐;二是作者只通过田野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植物“麦子”和“豆荚”展开全文,描绘出一幅惬意、自由的童年生活图景,线条简单,语言凝练;三是情景交融,物随情移,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所以笔端流溢出的都是田野带给自己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本文适宜伴着音乐欣赏田野美丽的景象,将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情境中。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1.读懂课文,感受五月田野的美丽以及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是本文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读、画、说、议的方法自主学习,再加上教师适时地点拨和媒体辅助,给学生充分地创设语言情境,从而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一)教师板书课题“五月的田野”,学生齐读课题。

(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三)教师课件展示五月的田野的魅力景色,引导学生谈感受。

交流预设:

五月的田野多么美丽、多么惬意、多么有趣、多么神奇、多么广阔„„

(四)教师与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感受五月的田野,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出示词语:田埂、竹管、铁锅、忙碌、喷香、清香、撒欢儿、撵鸭子。

2.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然后读一读。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多种形式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全班进行交流。

例如:“田埂”、“竹管”可以利用图片进行交流。

“喷香”、“清香”、“忙碌”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3.学生自由练读词、句,指名练读。

4.学生将文中的好词佳句积累到《我的采蜜集》中。

三、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先进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二)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小组内推选一位同学汇报组内讨论结果。

2.教师进行总结:课文从对田野风景的勾勒,到对田间孩子们的描摹,让我们了解到农村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感受到了那浓浓的乡土气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教师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二)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一)自读要求:出示课件

1.边读边思考: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全班交流。

五月的田野是一幅广阔的、美丽的、快乐的、有趣的„„画面。

交流预设:出示课文段落及相关解释

1.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

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笑”字表面上是写麦子和豆荚的快乐,实际上却更表现了乡下孩子的快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

2.第三自然段“光脚在田埂上走”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和自己的童年生活对照。可以让学生想象,再通过朗读,抓住“泥土软软的”、“冷不丁”、“冒”等词语体会光脚走的乐趣。

从“撵着鸭子”、“赶着羊群”、“为小兔拔草”的语句中引导学生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体会孩子们的懂事和勤劳。可以从“那里的草虫最多”、“那里的青草真嫩”体会乡村孩子们的纯朴、善良。

引导想象农村除了养羊和鸭,还会养什么?仿照课文中的样子来说一说。

把(),那里();

把(),那里()。

3.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4.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

5.引导学生体会“!”中所蕴涵的快乐的情感。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文章的节奏,读出文中蕴涵的情感。

三、整体回味。

(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对五月的田野的喜爱与留恋,伴着优美的乐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五月的田野》。播放音乐,出示课文文字。

(二)在反复朗读课文后,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一)认读本课生字,组词,并能用词语说一句话。

(二)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三)指导重点字“摘”、“嫩”、“喷”的书写。

(四)学生练习生字。

五、拓展练习,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作者能留心生活,细心体会生活,把五月的田野描绘得如此美妙。我们也可以到田野里去玩耍,也可以用美丽的画笔或文字记录下美好的时刻、美妙的感受,再把它珍藏在小本本上。

18* 书本里的蚂蚁

教材分析:

《书本里的蚂蚁》是一篇童话。这篇作品从形象塑造上来说,非常简单,全篇只有一个形象“蚂蚁”,而且发生在这个形象身上的故事也非常简单:小蚂蚁爬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小字了。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情节,因为作家的构思非常巧妙,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和恰当的比喻,把偶然的事件变成了必然的故事。“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2个生字,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

重难点分析: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神奇的魅力,成为本课的重难点。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如引导学生在书上做批注或自己讲解课文等形式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热情。

1.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动物的童话。

2.教师板书课题:书本里的蚂蚁。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走进文本:书本里的蚂蚁又给我们带来怎样神奇有趣的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一)初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

2.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小组内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

(二)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小组内读课文,教师指名读课文。

2.教师检查认读字词情况。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

花蕊、陈旧、细碎、密密麻麻、挺乐意、封面。

“花蕊”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陈旧”、“密密麻麻”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教师仍然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形式来理解词语。

3.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学习书写。

小组内讨论如何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如何把字写好看。教师重点指导“喂”和“碎”的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1.同桌互读课文。

2.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全班同学交流。

交流预设:小蚂蚁趴在花蕊里睡觉,一个小姑娘把小蚂蚁睡觉其中的花采了下来,夹进了书本,这样小蚂蚁被夹得扁扁的,像书本里的一个会走动的小字。

四、整体感知文本,走近童话的人物。

(一)课件出示读文提示:

1.学生反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在书中做批注。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二)问题预设:课件出示

1.书本里为什么会有一只小蚂蚁?

2.书本里的这只小蚂蚁都做了什么?

3.书本里的蚂蚁为什么会使旧书变成新书?

„„

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相机指导。

教师总结:“书本里有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这是一种十分灵动的生命的力量的冲击,是一种想象力的张扬。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气息”,书本里的故事才因为有了“小蚂蚁”而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神奇迷人。课件出示教师总结

五、学生回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复述课文。

六、拓展阅读。课件出示

1.阅读一些经典童话。

2.对比一下这篇童话和以往的童话有什么不同。带雨的花

教材分析:

《带雨的花》是一首叙事诗。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为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偷跑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第三小节具体地讲了“我”淘气地追赶蝴蝶,好奇地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和害怕。文中字字洋溢着童心,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在担忧“挨一顿打,还是一顿骂”时,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雨的花;二是对生活的爱,“妈妈最爱带雨的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达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这首诗歌与孩子的生活非常贴近,需要孩子在读中感悟,边读边议,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以此激发孩子们读诗的兴趣,感受诗的韵律美,享受美好的儿童诗的润泽。

重难点分析:

1.课文中有几个字例如“诱”“躲”等比较难写,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

留意这些字,并能通过查字、词典理解它的意思,以便更好地记忆,也为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图片放映等多种形式进行美读,并及时指导背诵,由此更加充分地激发学生与诗中的小朋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一)教师板书课题:带雨的花。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金波的作品,例如《春的消息》。

(二)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作家金波的资料。

(三)教师针对学生介绍资料的情况加以总结及补充。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1.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文中小朋友都跑到哪里玩了?

(二)教师检查初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诱饵、尽情、原谅、香甜、鱼缸。

“诱饵”“鱼缸”可以通过学生的介绍或者图片展示让学生明白词语的意思。

“尽情”“原谅”“香甜”等词语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具体事例来理解。

2.学生自由练读,指名练读。

3.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课文讲述了“我”偷偷跑出了家的经历。学生还可以说得更具体一些。

“我”去追赶蝴蝶,在湖边看叔叔钓鱼,看爷爷网小虾,在雨中采野花„„

(四)指导书写。

本课大部分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所以要注意书写时笔画间的紧凑。

1.偷、请、谅、诱、虾、顿在书写时注意都是左窄右宽。

2.躲、叔在书写时注意左右宽窄差不多。

3.疼字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一)听写本课生字。

(二)用一句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读文本,情感体验。

(一)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小声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明理由。还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二)交流预设:课件出示每一小节,及导读提示。

1.学习第一小节。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偷偷地”、“尽情”、“忘记”等词语进行理解。

(2)联系实际,学生谈一谈:你有没有偷跑出去尽情地玩耍过?当时的心情如何?

(3)总结:文中的孩子是一个贪玩的、不听话的、淘气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2.学习第二、第三、第四小节。

(1)教师重点抓住“香甜”、“鲜嫩”、“蹦蹦跳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我”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热爱小动物的孩子。

3.学习第五、第六小节。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我”太贪玩,以至于下雨了才想起家。下雨了“我”还想着给妈妈采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爱妈妈的孩子。

4.学习第七、第八小节

(1)“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教师引导学生谈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时的心情如何?

(2)由此体会出“我”在做错事后的心虚和害怕。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时,要注意适时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可以指导背诵。

三、情感朗读,加深理解。

(一)学生练习朗读,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自己读,可以同桌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

(二)扮演文中不听话的孩子,伴着音乐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课件出示

(三)试着背诵诗歌。

四、补充金波其他作品。

(一)阅读《雨》、《红蜻蜓》两篇文章。课件出示两篇文章

(二)体会其中与课文的异曲同工之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出示课件

(一)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二)阅读金波其他作品。珍贵的教科书

教材分析:

《珍贵的教科书》记述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记述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全文突出了“珍贵”,从写缺书、取书、护书到最后的嘱咐,真实形象地写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所发生的真挚感人的事迹,让我们明白了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了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7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新词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勾画批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方式在品读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这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3.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升华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懂得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重难点分析:

1.理解教科书的珍贵是课文的重点,主要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本文重点。

2.理解教科书的珍贵也是课文的难点,通过拓展活动,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让学生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走进文本。

(一)教师板书课题:珍贵的教科书。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教师根据学生搜集到的背景资料进行补充说明,并课件展示。

1947年春天,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和毛主席采取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的方针,毅然于3月中旬放弃延安,之后在延安西北战场上消灭了蒋军十多万。延安小学的转移正是在胡宗南部队猖狂进攻的时候,所以当时环境十分险恶。

(三)教师在学生对背景充分了解后,引导学生理解“珍贵”的意思。

(四)质疑课题,走进文本。

交流预设:

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

教科书珍贵在什么地方?

„„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生词。

(一)课件出示初读课文要求: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最后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2.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二)教师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教师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文中“持、刷、抄、睁”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

2.课件出示词语:珍贵、炮火连天、渴望、振奋人心、争先恐后、俯冲、叨念。

3、学生在文中将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指导本课生字的书写。

书写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找出字的偏旁;学习书写,知道每个生字的笔顺笔画。

三、再读课文,概括大意。

(一)再读课文要求:出示相关课件

1.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2.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二)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

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学习环境下坚持学习的事,重点写了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

(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

交流预设:缺书——取书——护书——最后的嘱咐。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导入新课。

(一)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解释“珍贵”这个词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蕴涵的情感。

(一)精读学习要求:出示课件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围绕“教科书为什么这么珍贵?”这一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2.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预设:

1.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哪些自然段讲的是在战争环境中,我们渴望得到印好的教科书的?”自己找出要学习的段落。

(2)根据课文填空,理解当时条件的艰苦。课件出示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没有(),就()。

教师总结:填写的内容,让同学们一目了然地看清楚当时的困难和同学们是怎样克服困难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突出的困难是没有书,从而使同学们体会渴望得到教科书的迫切心情。

(3)理解“渴望”一词,与“盼望”、“希望”两词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教科书的奇缺。课件出示

2.学习二至七自然段。出示课件

(1)“我们”领到教科书回村时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

(2)在路上“我”和指导员会说些什么呢?大家猜猜。

在充分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后,引导学生怀着“渴望”得到书和听到有书以后的兴奋心情朗读第二至七自然段。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跨着大步”、“恨不得一步回到村里”这些词句,体会指导员和我在领到书后的高兴心情。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第7自然段。

3.学习第八至十一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什么情况?出示课件

(2)讨论并体会第九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用法,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

“快卧倒„„”(表示说话声音被打断,因为当时情况非常紧急,非常危险,指导员的喊声刚出口,就被炸弹的爆炸声打断了。)

“我两耳一阵轰鸣,就什么也不知道了„„”(省略“我”被炸伤昏迷后发生的事情。)

(3)在第九自然段中找出指导员受伤的句子,重点理解、体会“完整无缺”的意思,感受张指导员用生命护书的崇高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提问来完成这一段的学习:课件出示

① 完整无缺的书是什么样子?

② 这捆书是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的?

③ 这捆书怎么会压在张指导员的身子下面?

④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希望是什么?

(4)理解第十自然段中省略号的作用,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书„„书„„”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因为伤势过重,生命垂危,没有力气,说话断断续续的语气,指导朗读。

“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前两个表示指导员伤势严重,说话断断续续,后一个表示话没有说完就牺牲了。

(5)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张指导员要说的话的内容,补充完整,体会指导员的崇高精神。

(6)教师引导学生总体回顾“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出示课件

交流预设:

在艰苦条件下得到的书。

书是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党中央节省文件用纸而印制的。

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

那捆教科书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三、拓展活动。出示课件

可以在班上举行一次专题活动,主题为“我和先辈比童年”。忆过去,说现在,谈未来,激发学生热爱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情。

第五篇: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燕子》教学设计

《燕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

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3.情感目标

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

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

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 翅膀 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 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11. 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 下)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 风 柳 草 叶 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说“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 下)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

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7.学生口述。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惊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10. 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你们想怎么像曲谱?--------△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4.齐读第四节。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冀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阳气》教学设计(★)

    5 阳气 胡里学校 温雨路 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件网 www.xiexiebang.com 免费教学资源下载基地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口语交际 围绕本组的专题,此单元安排了以“我们能做点什么”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字词积累】 、认识“秆、绣”等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翠、秆”等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等16个词语。 2、读准......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中 段 篇 三年级整体教学设计精选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读《翠鸟》,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捉鱼本领的关系,初步知......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总结

    六.早晨 1. 作者介绍和生词解释。 高尔基,前苏联作家。代表作《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早晨》写景文章,哪些景?怎样的景色?作者在其中融入了怎......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六单元教学计划

    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语言。 2.通过朗读,默读,背诵,讲故事,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一颗小豌豆》《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引导学......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麻湾完全小学李晓强 《旋转与平移》教学反思 《旋转与平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数学思想......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单元课文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通过教学,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本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