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

第一篇: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

课题: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2)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2.会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由具体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重点: 难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流程:

一、课前回顾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3.指出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并说明为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1).3 + x = 5

(2).3x + 2y = 7(3)2 + 3 = 3 + 2

(4)a + b = b + a(a、b已知)

二、情境引入

(1)小莹今年a岁,小亮今年b岁,再过c年他们分别是多少岁?

(2)如果小莹和小亮同岁,(即a=b),那么再过c年他们的岁数还相同吗?C年前呢?为什么?

探究1:

我们利用天平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并用语言叙述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分别放入一个铁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再在两边都加上相同的木块,天平仍平衡,再拿掉木块天平仍平衡.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完全正确!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总结得出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是等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下面的实验,并用语言表述出这个实验过程.生: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小球和砝码,天平平衡,如果把两边小球与砝码的数量都变成原来的3倍,那么天平仍平衡.师:与上面一样,如果我们把天平看成是等式,那么又有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师:我们可以得出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多媒体展示: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性质

2、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或除以同一 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三、自主思考(打“√”或“×”)(1)若3x+2=7,则3x=7-2.(√)(2)若3ax=3ay,则x=y.(×)(3)若x+3y=3y+1,则x=1.(√)(4)若 2x1x,则2(2x+1)=3x.(√)32(5)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四、合作探究

1、解下列方程:

(1)x + 2 = 5(2)3 = x3x =15;(2)学以致用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并检验

n2x + 1 可得出4x + = 1.(3)由等式3x + 2 = 6 的两边都,得 3x = 4.(4)由方程 – 2x = 4,两边同时乘以,得 x =-2.(5)在等式5y – 4 = 6 中,两边同时,可得到 5y = 10,再两边同时,可得到y = 2。

2.如图1,天平呈平衡状态,其中左侧盘中有一袋玻璃球,右侧盘中也有一袋玻璃球,还有2个各20克的砝码.现将左侧袋中一颗玻璃球移至右侧盘称盘,并拿走右侧盘中的1个砝码,天平仍呈平衡状态,如图2.则移动的玻璃球质量为()

1图2【解题思路】设图1中的左盘大袋子质量为A克,右盘小袋子质量为B克,移动至右侧盘中的一颗玻璃球质量为x克,则图

1、图2天平平衡所呈现的两个等式为:(1)A=B+40;(2)A-x=B+20+x,两个等式相减,即可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解之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3.要把等式

(m4)xa化成x

七、体验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等式的基本性质。

a,m4m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注意:当我们获得了方程解的后还应检验,要养成检验的习惯。

七、布置作业

P134习题5.2 知识技能1 问题解决4、5、6、7

第二篇: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导学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目标:

1、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会分析实际问题,找准相等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学习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学习难点: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特征的理解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方程的概念:

“2x-5=21”这个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像这样叫做方程。

判断方程的条件:

①②

练习:选一选: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是的打“√不是的打“x”

(1).-2+5=3()(2).3x-1=7()

(3).m=0()(4).x﹥3()

(5).x+y=8()(6).2a +b()

(7).()2x25x10

知识点二:一元一次方程

1、试一试:思考下列情境中的问题,列出方程。

1)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升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00厘米?

如果设x周后树苗升高到100厘米,那么可以得到程:。

2)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

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 x km,可以得到方程:。

3)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截至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147.3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

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 m2,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为(x+25)m。由此可得到方程::.2、自己尝试归纳新知

1)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

2)方程2x-5=21,40+15x=10,x+147.30%x=8930或x(1+147.30%)=8930有什么共同特点?

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条件:

①②

练一练:

1、在下列方程中:

①2χ+1=3;②y2-2y+1=0;③2a+b=3;④2-6y=1;⑤2x2+5=6;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2、方程3xm2+ 5=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 4m-5=。

3、方程(a+6)x2+3x-8=7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a=。

3)在一个方程中,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叫做方程的解。

知识点三: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自己尝试归纳列方程的一般步骤:

课堂小结与反思:

1.本节课你在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

2.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判断时应注意哪几个关键?

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达标练习:

1、在下列方程中:

①2χ=3;②y2-1=2y;③2x+y=-3;④6m-2=0;⑤8x2+5y=1;

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有。

2、方程2xa1+ 3=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5a+6=。

3、方程(m-2)x2+5x-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则m=。

4、根据条件列方程。

1)、某数χ的相反数比它的大1。

2)、某数a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把某数y增加20%后比这数的80%大5.

5、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一卷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草卷中,记载着一些数学问题。其中

一个问题翻译过来是:“啊哈,它的全部,它的其和等于19。” 你能求出问题中的“它”7,34

吗?

2)、甲、乙两队开展足球对抗赛,规定每队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甲队与乙队一共比赛了10场,甲队保持了不败记录,一共得了22 分,甲队胜了多少场?平了多少场?

第三篇:认识一元一次方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用数学符号表达;

2、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3、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严密性.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们来解方程 难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等式变形.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那么方程的解是怎样获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的解法吗?比如x+2=4.生1:x+2-2=4-2,x=2.生2: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所以x=4-2,x=2.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师板书课题)等式就像平衡的天平,你能否通过加、减天平两边的重量,使天平继续保持平衡呢?大家动手实验一下.(组织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利用天平进一步探索、体会这种等式的变化.这次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分成几种情况,并试着用精炼的语言叙述出来,或分组推荐代表回答.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新问题,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充满好奇心和获取知识的欲望.然后提供实验器材,通过天平实验,形象直观的展示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丰富教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要求学生除了在操作时注意记录个人获得的成功体验外,还要多了解他人的想法,把在试验和观察中获得的直观感受,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多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实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下图:

教师:通过以上这两个图形,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同样的量,天平保持平衡;反过来,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减去同样的量,天平仍保持平衡.教师:你们能够根据天平的性质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吗? 学生: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后,其结果仍相等.教师:如果扩大范围,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呢?结果还是等式吗?请大家试一试.组织学生小组内列举,交流,得到肯定答案.教师:上述性质该怎么样叙述呢?

学生: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教师:你能试着用数学符号表达出这个性质吗?

学生:若x=y,则x+c=y+c(c为代数式);x-c=y-c(c为代数式).教师再让学生观察下图:

教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幅图片,它反映的问题和第一幅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这里的物品数是成倍增加的.教师:如果天平两边的物品的重量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 学生:仍平衡.教师:你能模仿性质1总结一下吗?

(这里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并且出现了像“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不正确的结论,教师要把握好,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确定性质2所必需的限制条件.)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用数学符号可以表示为:

若x=y,则cx=cy(c为一数值);(c为一数值,且c≠0).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学生从活动中总结规律,经历知识形成的重要过程.学生在天平实验的操作过程中,通过多次演示,能够收集到许多和等式的性质有关的信息,而把这些信息先梳理,再分类,最后用文字语言表述出来,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特别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也要及时修正表述中不确切的语句,特别要突出性质2中对于除法运算中零不能作除数这个限制条件,反复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我们今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依据,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例1:解下列方程(1)x+2=5;(2)3=x-5.解:(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5,分别得到x+2-2=5-2,3+5=x-5+5,于是分别可得解x=3于是8=x,习惯上,我们写成x=8.(先让学生尝试自己解方程,然后请他们讲解每一步的步骤,并说出依据,体会等式的性质在解方程中的应用.)教师:你们解得的答案对不对呢?怎样验证你的答案? 学生:将解得的答案带入原方程,计算方程两边的值是否相等.教师:怎样检验呢? 学生:把 =3入原方程 左边= +2=3+2=5,右边=5,因为左边=右边.所以 =3是原方程的解.设计意图: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一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引进及有理数运算的介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相比小学的逆运算更具理性思维.在经历等式变形的过程中,增强学生数学理性思维问题的意识,规范的数学书写格式.实际效果:学生习惯于用加法和减法逆运算的算理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读书能看懂,但有点思维不习惯,学生都能理解将未知数写在等号左边,值写在等号右边.有同学提出:检验方程的解.应给予肯定和表扬.例2:解下列方程(1)-3x=15;(2).解:(1)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化简得x=-5(2)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化简,得,方程两边同时乘-3,得n=-36.本例题有师生共同完成,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示范性板书解题过程,对于学生不同的解法和思维,教师予以肯定,错误的及时纠正,并强调书写的格式.设计意图: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一、二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规范的数学书写格式.实际效果:学生在感受了例1的思考过程后,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本例的解答.学生习惯于用乘法和除法逆运算的算理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有点思维不习惯,学生对等式性质中的限制性条件理解不深刻.如“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运用不够好.教学建议:讲授以上两例时,创设一种师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此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给予恰倒好处的点拨.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对等式基本性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如:解方程 时,整理得.有同学说方程两边都乘以-3,得n=-36;也有同学说方程两边都除以,得n=-36.以上两种思考方式教师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只要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原来的方程变形成 =a(a为常数)的形式即可.)

四、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33页的随堂练习和134页2、3两小题,做完后同学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指导.课堂小结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哪些困惑?你还希望在哪方面老师给你再进行指导?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主要内容:等式的基本性质及注意事项.通过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归纳,一方面清晰地梳理出本课学过的基本知识及数学思想;另一方面,习惯地将新学的知识及方法构建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找出“承前启后”的“承接点”、“启发点”.)

课堂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第四篇: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一、说教材

因为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简易方程,所以七年级的学生对方程这个模型并不陌生。不过与初中的要求相比,已学过的这些知识的规范性、严谨性还不够,对知识的理解比较表层,而且受小学算术解法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体会到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和重要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学习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本节课先让学生对多种实际问题进行分析,逐步过渡到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观察再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这样由易到难,层次深入,便于学生有效掌握。为此,我设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特征,并且能从现实情境中提炼等量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经历“建立数学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通过现实情境建立方程模型的概念。教学难点:1.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特征的理解。2.从现实情境建立方程模型的思想。

二、说教法、学法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你怎样去教,也许比你教什么更为重要。”为此,在教法上我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创设具体问题情境,提供丰富感性材料,激发学生求知欲;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从具体事例中逐步进行抽象概括;三是注重有机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方式方法。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做好三人方面:一是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是提供探索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三是在解决问题情境时注重对引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合作探讨从而选择正确结果。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游戏:把你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告诉我,我就知道你今年几岁。问题1: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问题2:你能用符号语言表述其中的数量关系么?

教师顺势切入课题,并请学生口述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环节

二、讲解新课,探究新知

1.问题引入

问题1:小颖种了一棵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cm,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5cm,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m?

如果设x周后树苗长高到1m,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5x=100.问题2.甲、乙两地相距22km,张叔叔从甲地出发到乙地,每时比原计划多行走

1km,因此提前12min到达乙地,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多少千米?设张叔叔原计划每时行走xkm,可以得到方程:。问题3.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0 时,全国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8930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了147.30%.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

如果设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每10万人中约有x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那么可以得到方程:(1+147.30%)x=8930.2问题4.某长方形操场的面积是5850m,长和宽之差为25m,这个操场的长与宽分

别是多少米?

如果设这个操场的宽为xm,那么长是(x+25)m.由此可以得到方程:x

(x+25)=5850.2.归纳概念

议一议:

① 由上面的问题你得到了哪些方程?其中哪些是你熟悉的方程?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时从未知数的个数及未知数的指数两个角度进行思考)② 方程40+5x=100,(1+147.30%)x=8930,x(x+25)=5850有什么共同点? 定义: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

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随堂练习2:指出下列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2⑴xy=x+1;⑵ +1=7;⑶x=5;⑷y2-x=0.x

环节

三、尝试成功,应用新知

在第二环节学生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练习设计的趣味性、层次性与有效性。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环节

四、课堂小结

第四阶段,我结合本节内容,让学生对自己课堂上的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作全面客观的评价。

本节课我通过创设有效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巧妙地将书中的例题及教学目标融入其中,再通过简洁有效地练习,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五篇:七年级数学第五章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七年级数学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全章教案

5.1:《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②会根据数量关系或简单问题情境列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判断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

②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已知的方程推导出未知量,形成概念,通过本节的学习,感受数学的实际价值,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法是学习方程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一;本节内容还提出用尝试、检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难点二。四:教学方法:

1页

.本节课宜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交流练习互相穿插的活动课形式。同时,利用发现法和问题讨论等教学方法。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老师活动: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数学王国里的几位新朋友。认识新朋友,可也别忘了我们的老朋友。看,老朋友来了!

(1)1+2=3(2)5=7-2(3)3+b=2b+1(4)4+x=7(5)2x-2=6 同学们,你们还认识它们吗?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等式,方程的概念。

老师活动:好,再和老朋友加深一下印象。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

(1)-2+5=3()(2)3χ-1=7()(3)m=0()(4)χ﹥ 3()(5)χ+y=8()(6)2χ2-5χ+1=0()(7)2a +b()(8)x=4()

学生活动:积极判断

老师活动: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方程”这位老朋友的特征? 学生活动:判断方程的两要素: ①有未知数 ②是等式 老师活动:看,这边有两位小朋友在玩猜年龄的游戏,瞧瞧去!老师活动:引导学生看投影仪(课本130页),并思考怎样算年龄。

学生活动:算术法或方程法

2页

.老师活动:小彬同学遇到点儿困难,我们看能不能帮帮她。学生活动:继续看投影仪,并列方程。老师活动:继续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P130---P131四个问题根据题意列方程 老师活动:“方程”真是我们的好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么多的问题!那,请同 学们思考一下,怎样列方程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总结列方程的步骤

(1)设未知数,看题目中求的是什么,一般求什么就设什么为

x(设其 他量也可以)

(2)分析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

(3)把相等关系的左、右两边的量用含

x(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列方程)

老师活动:同学们观察所列方程,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特征 Ⅱ、交流对话,探求新知 引出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大家观察这几个方程,思考一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知识点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观察,找出方程的特点,并引导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等号两边都是整式这个特征学生较难得出,教师需适当引导。)

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

3页

.知数的指数是1的方程。

引导:联系概念的名称,发现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一元”、“一次”、“这样的方程”

老师活动: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特征你记住了吗?同桌两个相互检查一下,再考考你们的眼力。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xy=x+1(2)1/x +2=7(3)x=2(4)y2-x=0(5)3(x+1)+5x/2=4(6)3x-y=2 学生活动:再试身手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2)1+3x(3)y²=4+y(4)x+y=5

(5)1/x=4x(6)4x +(x+4)=8

2、已知 8Xa-1+5=0是关于x一元一次方程,则a的值为

老师活动:1是5x=0 的解吗?怎么验证?

学生活动:(急切的)只要代入方程„„(一起计算,得到验证)老师活动: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知识点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应用练习:2是2x=4的解吗? 拓展练习:3是2x+1=8的解吗?

Ⅲ、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例 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x-3=2x-8的解

(1)X=5(2)X=-2

4页

.解(1)把x=5代入方程左右两边,左边=5-3=2,右边=2×5-8=2,左边=右边.

所以x=5是方程x-3=2x-8的解.(2)把x=-2代入方程左右两边,左边=-2-3=-5,右边=2×(-2)-8=-12,左边 ≠ 右边.

所以x=-2不是方程x-3=2x-8的解.

学生活动:总结检验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的步骤:

1、将数值代入方程左边进行计算,2、将数值代入方程右边进行计算,3、比较左右两边的值,若左边=右边,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Ⅳ、梳理概括,知识内化

提问: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呢?体会到哪些数学思想呢?

1、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方程的解的概念;

3、用尝试检验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应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比小学的算术法更优越。Ⅳ、推荐作业,拓展应用

5页

.1、书面作业:作业本5.1

2、智力闯关,谁是英雄

① 第一关:xk-1+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第二关:xk+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第三关:(k-1)xlkl+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第四关:(k+2)x2+kx+21=0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

② 已知5是关于x的方程3x-2a=7的解,则a的值为()

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V 教学反思:

V板书设计: 课题

1)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

2)方程的解

6页

.7页

下载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讲学稿 执笔:苏阳 审核: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2.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地模型,认识......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一元一次方程(1)公开课教案 授课:张福仁 地点:七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估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2.过程与方法.通......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3.1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上课人:周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及其解的概念,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能力目标:通过列方......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南岭中学范荣华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2、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第1课时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1.在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过程中感受方程模型的意义; 2.借助类比、归纳的方式概括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在概括的过程中体验归纳方法; 3.使学生在......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 5.1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 卫城中学 罗艳琴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教案1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打折问题中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商品的利润率=利润÷成本×100%. 2、探索打折问题中的......

    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和解法教案(共五则)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学习目标:能够判断区分一元一次方程,掌握等式的性质。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即“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