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单元《战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战争》
【单元教材说明】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六篇课文:乐府诗《十五从军征》、七言绝句《出塞》、记叙文《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狼牙山五壮士》,文言文《螳螂捕蝉》。教材还编写了《孙子兵法》中的格言和古诗《塞下曲》。课文的编排思路是:《古诗二首》重在反映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和《狼牙山五壮士》歌颂了在正义的战争中,为了保卫祖国,不怕牺牲,与侵略者英勇战斗的英雄精神,塑造人物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个体形象,也有群体形象。《孙子兵法》中的格言以及寓言《螳螂捕蝉》告诉我们,和平是人民向往、追求的,有利于人们生活的安定、社会的发展。
这个单元的“综合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伟大的抗日战争展开调查,了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终于用了八年的时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可歌可泣的英勇史实,激励学生不忘国耻,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贡献力量。在活动中,要结合“金钥匙”,有目的、有组织、有重点、有实效地做好搜集、整理、使用资料的工作。【各课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课文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 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
★《夜莺之歌》是一篇高年级传统课文,故事很有趣。写的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把一股德寇引进游击队的埋伏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表现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和平的教育。注意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快速阅读课文,迅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行为体会人物的形象。
★《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引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敢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
★《螳螂捕蝉》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单元教学要点】
1、提高默读速度和默读质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感受在正义的战争中,人们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团结奋战、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继续学习按照正确的步骤和方法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写好自读笔记,与同学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及基本的表达方法。
3、独立识字学词,写好摘录笔记,理解“劫难、趔趄、沉寂、埋伏、聚精会神、阻击、兴致勃勃”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开展“综合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呼吁和平。
5、继续培养学生查找、整理、使用资料的能力。
6、完成有关战争题材的调查报告、读后感或观后感。【教学准备】
设计单元导学单、多媒体课件
【单元教学预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个性化修改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小英雄雨来》
【教材简析】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课文共有六个部分,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教学设想】
1、通过阅读速度的递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
略读课文篇幅较长,为了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需要有较快的速度。三次读文本,分别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快速地读课文”三种要求,就是要学生学习并掌握较快地阅读文本的能力。
2、培养合作意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英雄雨来》一文内容较长,但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课文的各部分都是紧紧地围绕课文中的主要人物雨来的斗争事迹展开描述的,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围绕课文重点、难点,抓住主要人物,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3、渗透对话意识,彰显个性体验。
阅读教学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小英雄雨来》一文所讲述的内容和孩子们现在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如何拉近这个距离,这就需要我们既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又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与同学的对话,甚至与文本中人物的对话,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交流,并在交流不断修正,从而感受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英雄本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
4、给课文的每个部分加小标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难点是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释题引疑。
1.课件演示: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问:你们想认识这位小英雄吗?
2、出示课题:
(1)理解课题:齐读课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到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是一位小英雄?)
(二)汇报预习,以学定教。
1、自由读文,交流预习自得。分节读文,相机正音释词。浏览课文,初步了解文意。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以小标题着手,理清各段联系。
(1)小组读,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2)默读,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游泳高手 第二部分:夜校读书 第三部分:爸爸夜归 第四部分:智救交通员 第五部分:坚贞不屈 第六部分:水底脱险
2、限时读,讨论段间的联系。
(1)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智救交通员、坚贞不屈)
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 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 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2)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 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4、用对比读方式,领悟景物描写作用。
(1)“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2)“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3)“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四)课外拓展
认识其他革命小英雄
《夜莺之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夜莺之歌》是一篇描写战争的课文,在众多的写战争的文章中属于非常经典的一篇,它记叙了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称作为“夜莺”的孩子,把一支德国部队引进游击圈,使游击队全歼德寇的故事。文中的“夜莺”是作者倾注感情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将这一人物置于前苏联卫国战争这背景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赞扬了前苏联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
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对文本的理解和学生的发展,又要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突出文整体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于文素养的形成,以及指导对战争形成正确的评价。因而,教学本课时,教师、学生、文本要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多元对话,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感情语言的个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树立开放的语文学习观,力求使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本真的课堂、人文的课 9 堂。
【学情分析】
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以下能力:
1、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感知和认识能力,对战争的评价能力。
2、对文本的领悟能力,理解能力。
3、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生能在课前根据要求,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小英雄故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4、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用完整通顺的语言回答问题,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对话。
5、一定的自主合作和阅读理解的能力。【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夜莺的歌声》音乐,了解二次世界大战。阅读战争中小英雄题材的文学作品。
2、学生准备:查找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战争中的中英雄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夜莺的歌声”音乐。
2、师:谁在唱歌?是的,它的歌声如高山流水,似鼓乐叮咚,可是这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夜莺的歌声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含义,他竟有着杀敌制胜的能力。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聆听小夜莺那神奇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3、《夜莺之歌》是一篇外国文学作品,主要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苏联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呢?请大家汇报自己在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4、听完大家的汇报,我们知道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学习的《夜莺之歌》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保卫家园故事中的最生动的一例。齐读课题。
围绕课题质疑,你最想知道什么?(自由交流)
二、交流预习:
1、解决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3、引导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联系以下文理解词语 婉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凝神:精神高度集中。轻蔑:看不起,轻视。
4、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快速读全文、想想课文是什么顺序来记叙的?(按事情发生顺序或以小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每一部分分别写什么?加上小标题: 第一部分:引诱敌人上钩。(诱敌)第二部分:途中传递情报。(带路)第三部分:歼灭来敌。(歼敌)第四部分:歌声又起。(再诱)
6、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合作交流:
讨论: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小组交流)
夜莺的歌声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围绕夜莺的歌声记叙了小夜莺给敌人带路、巧送情报、全歼敌人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以“夜莺之歌”为题具有明确线索,赞颂人物的作用。
三、品读感悟
一个战争中的小英雄、年龄与我们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投入战斗,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你能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呢?
(学生静心读书,勾画相关句子,分组交流谈感受。)
1、找出文中描写描写小夜莺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外貌——有个孩子坐在河沟边,耷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一件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将一个机灵、略带顽皮的小夜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心生爱意。同时为下文诱敌成功做铺垫;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问用鸟叫报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怀疑埋下了伏笔,显示出机智和勇敢来)动作——孩子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或者弯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一甩一甩、拾、踢三个动词既传神地写出了孩子活泼、机智、灵巧的特点,也传达出作者对小夜莺的喜爱)
明确: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说一说文中的小夜莺具有哪些的优秀品质?
小夜莺是一个机智、勇敢、活泼、灵巧的,具有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写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写——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揭示了夜莺诱敌的原因承前启后,帮助情节发展。
第(21)段景物描写——山高要密,是适合伏击敌人的好战场.帮助情节发展
四、讨论
文章的结构有何特点?
文章前后照应、首尾相连,一方面使文章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五、学生小结
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写的作用上来谈一谈)
六、作业
俗话说“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少年英雄的故事层出不穷,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请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
通过关键词句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教学过程:
一、播放材料、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入新课
1、谈话引入新课
1937年7月-1945年9月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日寇对中国同胞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去感受一下当时人民的苦难„„(播放日军侵华的影片)
2、同时这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这次抗战中,有无数抗击日寇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狼牙山五壮士》只是其中的一个。
二、讲授新课
(一)略讲接受任务
默读并思考本段告诉我们什么?(接受任务,掩护群众)
引导学生说出在什么情况下接受的。(在日寇集中兵力,大举进犯的情况下接受的。敌我力量悬殊,3万敌人对5人,敢于接受这样的重任的确需要胆量。难道五位战士没有想到任务的艰巨性吗?他们虽有完成任务的决心,但他们能完成这任务吗?(接下来学习第二段)
(二)讲诱敌上山
1、学生齐读并思考写的什么?
2、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这表现了什么?
(三)讲引上绝路
1、掩护任务完成了,应该准备转移追上连队,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没有,这时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做的?(板书:引上绝路)
2、生活是美好的,人在生死关头,总有一种求生的欲望。五位战士可以选择一条生路,可他们却自愿走上了绝路?(学生结合影片、战争背景、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3、文中哪些字最能体现五战士对人民的深情。(走)“走”字体现了五壮士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4、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四)讲第四段
1、把你认为最能体现五壮士英雄气概、顶天立地的形象的句子划出来,并说说是围绕哪方面来描写他们殊死搏斗的?
(五)讲第五段
1、五位战士虽弹尽粮绝,但他们完成了党交给他们的任务,面对疯狂逼近的敌人,他们怎么做的?(学生观看电影片段)
2、问:从刚才的片子中可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
3、体会跳崖前战士们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如果换了你,你会跳吗?
4、找出表现五壮士跳崖壮烈的词语,用你的话评价一下五位战士的精神品质?
5、理解最后一句话。
6、小结:这声音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战到底的誓言,它庄严地向世界宣告:英勇的中华儿女不可侮。
四、课堂总结
本文围绕一个“壮”字,写了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勇猛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的顶峰,在完成任务的跳下悬 崖,表现了五位战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
附:板书
接受重任 壮志
诱敌上山 壮行 不怕牺牲 狼牙山五壮士 引上绝路 壮举
顶峰歼敌 壮行 英勇顽强
英勇跳崖
壮举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少年:聪明、勇敢。
16(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
(2)指名分角色朗读 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
(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2)学生自练(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 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
(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5)学生互说。
(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附板书设计:
10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只顾身后隐患 不顾眼前利益
吴王攻楚
第七单元教学手记、反思
第二篇:第七单元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美丽富饶,蕴藏丰富;我们的祖国文化灿烂,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祖国位居其中,四大发明,惠泽世界!可正是因为这块土地如此富饶,正是因为这块土地蕴藏丰富,使得国门外的豺狼时时窥探!你们可曾知道,我们美丽的祖国曾经被人践踏得满目沧痍、伤痕累累!
对于南京大屠杀想必同学们早有所闻吧,早几天我收看了电影《南京大屠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流淌热泪,我的拳头握得紧紧的!在这场空前大屠杀中,中国军队死伤三十多万,日本杀害南京的老百姓三十多万,他们把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捆绑起来,用机枪扫射,甚至活埋,制造了几十个万人坑,他们甚至在南京城里将活人当枪靶,杀人取乐!电影里说,这种勾当只有禽兽才会去做,只有禽兽才能如此残忍!
1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鸡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新县城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这一切,都来源于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来源于先辈们为之付出的智慧和汗水!但是,今天,直到今天日本人仍然没有死心。他们仍然想霸占我们的钓鱼岛,仍然想侵占我们的东海油田,仍然想篡改教科书企图掩盖那段罪恶的历史,仍然在参拜他们死去的刽子手!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不忘国耻,时刻记住这段令中国遭受痛苦和磨难的历史,面对这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钻研科学,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让我大呼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六一”节前夕,我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书。
从书中,我了解到圆明园内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如明镜,山似叠翠。园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变给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草,数不清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优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器的珍奇,圆明园都堪称世界上的杰作。
可是,随着书页的翻动,我越来越生气。书中写到: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看见这么多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就像饿狼见到了猎物,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尽量拿走,手里拿不了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品做包袱,背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一连几天,侵略者又让骑兵团分头到圆明园同时放火,霎时间,圆明园各处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庄严华贵的宫殿和优美玲珑的亭台楼阁被火光烟雾吞没,在烈焰中噼噼啪啪响了一阵后,一座座都倒塌下去。整个圆明园变成了一堆堆的焦土和残砖破瓦。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建筑群从此消失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国有光荣的历史,也有屈辱的过去,火烧圆明园便是祖国屈辱的一面。为什么帝国主义敢在我们的国土上肆意地践踏蹂躏?为什么我们的祖这样软弱?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王朝使我们的祖国在许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清政府对于外来的侵略者无力抵抗,又不敢抵抗,还是人民的反抗,给了侵略军应有的惩罚。
看完这部书,我非常气愤,看看过去,想想现在,如今我们的祖国就像条巨龙腾飞在世界东方。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名胜古迹重放异彩,祖国的变化,吸引了无数外宾来我国旅游观光,那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在我们中国人面前也会点头微笑了。但是他们就是再点头,再微笑,我也永远不会忘记英法联军侵略中国时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窃读记》有感
ㄍ窃读记》中'窃”总有一丝不光彩的含义,'窃读”?怀着好奇,我仔细地品味这篇文章ο'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这多少有点逆向思维,回家去美美地往嘴里塞着零食,还欣赏着电视机奉献的精彩卡通,多带劲呀ヘ干嘛跑去书店站酸了腿呢?
读到这里,我忽然对作者有了第一印象:傻里傻气——因为书'从大人的腋下逃票”为进书店门口,小作者首闯第一关;'逢上顾客满盈”,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大人身边,至少可以光明正大读上几本书;逢上下雨,以避雨为由,在书店'磨蹭”时光……这一切'花招”,给了我第二个印象;聪明绝顶——因为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概念ο'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地亮了起来”这时的'我”才也猛然发现自己处于现实这个空间ο空着肚子看书可不是一件舒服事,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竟能熬过两个多钟头,看着作者的身影,我的第三感也油然而生;执着——因为书百思不得其解,小女孩的动力从何而生?回答是:书的魅力,我素不知道竟能拥有如此强效的魔力ο作者结尾处作了精辟地回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每逢读书,难道没有一种汲取智慧的愉悦吗?难怪她'脚站得有些麻木,却浑身有轻松之感ο”
仔细地品尝完ㄍ窃读记》,脑中浮现出了写自古勤读书的程度的词儿:'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孜孜不倦……”这些词儿,仿佛在鼓励我,嗯,我想,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读书,积累更多的词汇,让我的'优势”如虎添翼,'足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书中了解世界,我正醉其中,又有一种冲动劲涌上心头,我甚至还想写一本书呢,在品读ㄍ窃读记》中我发现我正在一点点长大…… 英雄的壮举,不朽的史话
-----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我深受感动。(开篇简洁)
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1941年秋,七连六班的五位壮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把 敌人引上狼牙山,痛击敌人,最后子弹打光了,五人英勇地跳下悬崖。这篇文章把五位壮士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的精神,描写得淋漓尽致。(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整体概述)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 的关头,脑海中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和祁连队主力,我们的牺牲就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临行时,荆轲唱了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还是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结合历史的经验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与书中相近、相似人和事。)
此外还有董存瑞,罗盛教„„这些壮士在危急时刻,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啊!他们是我心中最钦佩的人!(点明中心,说明感动的原因。)
第三篇:单元作文:战争
单元作文:战争
战争,在我心中就是一个百分百的贬义词,我对他的形容就是讨厌、可恶。因为只要有他的地方就会有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变成一个个无家可归的孤儿,就会有一个个和睦的家庭妻离子散。
曾经的中国也是那样,可后来,中国富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是无辜的,但是那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那娇嫩的“和平之花”。在战争中的人民过着漫天烽火、无家可归的日子。让我们来一起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和鲜花吧!不再让那罪恶的子弹去威胁那娇嫩的“和平之花”。
让老母亲不再失去儿子,让儿子不再失去爸爸,让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这些,让我们一起呼唤和平、呼唤美好的未来。
让世界人民一起呼喊:我们不要战争,只要和平!让和平永驻人间吧!
六年级:李涵颖
第四篇:口译第七单元
Unit 7 Dialogue A: 你听说过一个词叫做“蚁族”吗?
B: Of course.As a matter of fact, I am one of the ants.A: 是真的吗?太凑巧了。我觉得“蚁族”这个词很有趣,但是我不太明白它到底是什么 意思。
B: “Ant tribe”, a term coined by China’s sociologists is to describe the struggling young migrants like me, who, armed with our diplomas, scramble to big cities in hope of a better life only to find low-paying jobs and awful living conditions A: 明白了。这么说“蚁族”主要生活中国大城市里。请原谅我这样称呼你。不过你知道 “蚁族”这个人群的具体数量吗?
B: According to a survey in the Blue Book About the Country’s Talents, which was released by the Social Sciences Academy Press, more than 1 million such “ants” live in the big cities of China.The survey said more than 100,000 low-income college graduates live in Beijing, and such groups also exist in large scales in cities like Guangzhou, Xi’an, Chongqing, Taiyuan, Zhengzhou and Nanjing.A: 所以在中国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有庞大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毫无疑问这对你们是不小的 挑战。
B: Quite right.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aged 22 to 29, has been growing since China greatly expanded its university enroll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jumped from 1.07 million in 2000 to 6.11 million in 2009.A: 李,原谅我的好奇心。不过我很想知道你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B: I don’t have a stable job and my average salary is around 2,000 yuan per month.I live far away from the city.I rent an 8-square-meter room that costs 500 yuan a month, a quarter of my salary.Many people like me living in clusters, and we are the so called “ant tribe”.The shabby houses where we live usually have many tiny restaurants, Internet bars, hair salons and clinics around.A: 现在我知道了“蚁族”每天要面对比较糟糕的生活条件。你们和蚂蚁有着许多类似特
点:群居在狭小的空间中;高智商,勤劳肯干,但却默默无闻,收入微薄。
B: My story is similar to that of many low-income graduates who have moved into the fringes of China’s wealthiest cities like Beijing and Shanghai to squeeze out a living.A: 那么,李,你的生活梦想是什么呢?你不是北京人,对吧?
B: No, I’m not.I’m a 27-year-old native of Northeast China’s Heilongjiang province.My dream of life is trying to save every penny I can to buy an apartment in the national capital.A: 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不错。北京的确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不是吗?瞧那些欧式 别墅、豪华汽车以及灯火通明的购物中心。这一切都非常吸引人。
B: My dream is to own an apartment.To be frank with you, my determination to one day become a homeowner has become even stronger after my fiancee dumped me last month when I refused to buy a second-hand car and an engagement ring for her.A: 哦,太遗憾了。我为你感到难过。
B: She hated the fact that I used to bring my drinking water from home and only bought her a cup of coffee when we went out.My monthly salary is only 2,000 yuan.So you calculate how many cups of coffee I can afford.A: 从一方面讲,在大城市里生活是不错的。可另一方面,人们感到孤独,压力过大。这 种不幸福感可能来自多种原因:有些人对自己的居住状况感到不满,有些人不满意自 己的收入以及存款,还有的人觉得购房按揭是他们最大的负担。
B: The reasons you listed can all be counted as economic factors.But besides this, I believe people are under pressure due to work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as well.A: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都市的生活压力会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有些人受挫时找不到 发泄途径。李,你面对瞬时压力时会怎么做呢?
B: I choose to take a nap or stay silent, or consult my families and friends and sometimes “go out and have some fun”.A: 随着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中国已步入后工业时代社会。在一个后工业社会中,人们容易感到孤独,压力过大。大多数人将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否的重要标准。B: But that is only part of the reality.Sometimes the problem is that people tend to remember unpleasant experiences more vividly.That’s why there are the ones who have high income, yet still are not happy.Passage 1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联合国大会关于两性平等和增强妇女能力的非正式辩论中的发言
我荣幸地在国际妇女节前两天与你们一起参加关于这个至关重要主题的辩论。
实现两性平等和增强妇女能力既是一项目标,也是建设更加健康、有更高教育程度、更加和平和更加繁荣社会的一个条件。
如果充分增强妇女能力,实现妇女充分参与,那么,全社会都将受益。唯有如此,我 们才能成功地应对当前世界面临的各项巨大挑战,从解决冲突、建设和平到防治艾滋病和 实现所有其他千年发展目标,无一例外。
这是我们从无数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出席2005 年世界首脑会议的领袖们宣布,两性平等和人人享有人权是促进发展、和平和安全的关键。
在两性平等和增强妇女能力方面,我们制订了全球目标,并且作出了承诺,但要充分 实现这些目标和承诺,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入学率,还是妇女经济独立,抑或妇 女在决策机构中的代表性,在所有这些方面都是如此。
在几乎所有国家,妇女担任决策职务的人数仍然不足。妇女的工作价值仍然被低估,报酬仍然不足,甚至根本没有报酬。一亿多儿童未入学,其中多数是女童。八亿多成年人 不识字,其中多数是妇女。
最糟糕的是,在所有大陆、国家和文化中,对妇女和女童的暴力行为有增无减。暴力 行为对妇女的生活、对她们的家庭乃至对整个社会都造成毁灭性伤害。多数社会都禁止这 种行为,然而,现实情形是,这种行为往往被遮盖或默许。我们所有人,无论男女,都必须作出努力,促进永远改变价值观和观念,这样才能改 变上述状况。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社会所有阶层的男女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国际组 织、民间社会和私营部门必须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努力。这意味着男人必须承担其责任。这意味着必须保证妇女和女童充分享受其权利,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地位。这意味着在若干方面同时开展行动:
● 保证男人在家庭和家庭照顾方面承担更大责任;
● 向阻碍妇女和女童发展的传统和习俗、定型观念和有害做法挑战; ● 保证妇女有机会获得教育和医疗保健、财产和土地; ● 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减少妇女和女童的时间负担; ● 促进人权和人身安全,包括使她们免遭暴力侵害;
● 将社会性别问题纳入联合国决议和决定的后续工作,包括纳入建设和平委员会和人 权理事会等最近建立的机构的工作。
各位都知道,我在组建我的高级管理团队时,考虑的一项根本因素就是两性平衡。因 此,这个团队当然包括非常得力的常务副秘书长阿莎-罗丝· 米吉罗博士。
我承诺将力促以合作和协调手段处理社会性别观点问题,使整个联合国系统参与并支 持会员国促进两性平等和增强妇女能力的工作。在这方面,我知道你们一直在研究改进联合国性别结构的提议。我希望你们考虑以一个以两性平等和增强妇女能力为工作焦点、充满活力的联合国单一工作实体取代现有若干
组织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实体将在全球一级动员改革力量,促进在国家层面取得更大成果。各位阁下,各位代表,我期待着今后与你们共同努力,促进全人类的这个共同事业。谢谢各位。
美国第一夫人在儿童肥胖峰会上的讲话
谢谢大家,非常感谢,很高兴见到你们。我首先要感谢美乐迪的热情介绍和精彩讲
述。这件事在全美国的厨房和家庭发生着,而孩子们也在以动求变。我还要感谢美乐迪对 工作小组的领导,她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我们都看到在她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展。这是一项政府各部门全面参与的工作,我为这个团队深感自豪,政府里的每个人都以 相当的热情和承诺拥护这件事。正因如此,我们今天才能够站在这里,在很短的时间里取 得这么大的进步。
这样的会议以前在白宫从未举行过。在此次会议上,我们邀请了教师、儿童维权者、医生、护士、商界领袖、公务员、研究人员和健康专家,一起来讨论当今我们的孩子所面 临的最严峻、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即儿童肥胖的盛行。
我们相聚在这里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深切地关注美国儿童的健康和福祉,我们把大家 从全国各地、从各个相关领域邀请到这里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的参与。
这就是“让我们动起来”运动的核心。
发起这一运动旨在提升人们对儿童肥胖问题的意识,集中思考我们这个国家怎样才可 以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
我丈夫签署了一项总统备忘录,创建了第一个政府全面参与的儿童肥胖工作小组,成 员由政府主要部门的代表组成。从那时起,我就与许多人进行了交谈,也聆听了许多人的 意见。
我与市长和州长们会晤,要求他们为建设更为健康的城市和州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与 学校营养协会的成员们会晤,他们是决定学校提供什么样的膳食的人,我要求他们为向在 校学生提供更健康的伙食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与食品生产商会晤,要求他们提高自己生产的食品质量,更好地向孩子们营销营养 食品。
我与孩子们会晤——前几天在我的第一次公开会议上我见到了不少的孩子,全是孩
子——他们都很棒。我告诉他们,他们才是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因为得由他们来 作出不同的决定,让他们的父母在尝试新事物、引入身体锻炼方面能容易一些。我还与父母们会晤,因为我们都需要做好我们分内的事儿。事实是,我们的孩子无法 自己做到。他们不能决定苏打水里的糖分含量或是电视节目中的广告内容,他们不能决定 学校午餐提供什么,也不应该决定家里的晚餐有什么。他们也不能决定一天中是否有时间,或是否有钱去了解健康饮食,或到外面玩耍。这些决定是由我们来做的,取决于我们。我知道这有多难。我知道作为父母,当你被垃圾食品的广告狂轰滥炸时,当你被何谓
健康何谓不健康的种种矛盾说法密集扫射时,当你觉得无法达到为有工作的父母——不管 什么样的父母——所设立的一些不可能实现的标准时,这有多困难。
我们也知道这非常困难。学校只有几美元却要提供营养午餐;在这样艰难的时期地方 政府预算紧张;运动场和棒球场要与电子游戏和社交场所争抢地盘;孩子们更多的时候会 选择吃得不好,静坐不动,而不是吃得健康并参加运动。
但我们也知道这一点——在过去30 年,美国的儿童肥胖率增加了两倍,这是事实。
现在全美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体重超重或是过于肥胖,这是事实。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行 动,事情只会变得更糟,这也是事实。
“让我们动起来”运动认识到这一现实,并意识到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着手干几件事,我们可以带来很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要帮助父母,向消费者赋权,鼓励公司提供更健康的选择,提供更多顾客 友好型标签,这样人们就可以分辨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东西。
其次,有3,100 万儿童通过联邦政府的午餐计划获取午餐,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向他们提供可供他们消耗大半天的健康饮食和小吃。
我高兴地看到,参议院农业委员会已为实现总统的目标作出了很大贡献,每年追加了 十亿美元,确保学校提供给孩子们的饮食营养而健康,让这个国家几乎没有儿童会挨饿。第三,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多,确保所有家庭在他们自己的社区也可以获得健康的、买
得起的食品。有2,350 万美国人,包括650 万儿童居住在没有超市的社区,这就意味着有如此多的家庭花即使很大力气也没有多少健康食品可选择,他们得不到所需的资源去做 我们要求他们做的事情。
最后,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很多的事情来帮助孩子们在校内外都保持身体的活跃。如果我们可以在这四个领域取得实在的进步,那么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可做。但 这四点(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国家,我们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而“让我们动起来”的 最终目标就是通过一代人的努力解决儿童的肥胖问题,这样今天出生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 有健康的体重,懂得什么是健康,有更好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更为常规的身体锻 炼,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孩子像美乐迪描述的那样,知道饮食健康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我们 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你们所有人。我们需要你们大家——你们的洞察力,你们 的经验,你们的指导。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把你们分成小组,由工作小组的成员带领,集中讨论“让我们 动起来”的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收集到的信息对形成工作小组的最终报告至关 重要——这个报告会作为非常重要的路线图,有目标、有基准、有可测量的成果,并有助 于我们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那么,我现在想说的就是,让我们动起来,让我们开始工作。非常感谢大家,谢谢你 们的努力,你们的专业技能,也谢谢我们的政府。我很有信心,因为我们从孩子们那儿听 到了,他们愿意动起来,他们不仅仅只是愿意。他们在等待我们的行动,所以让我们开始吧。谢谢你们,祝会议卓有成效。谢谢。Passage 3 Remarks at the UN Meeting to Commemorate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y Meng Xiaosi, Vice Chairperson of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Excerpt)Your Excellency,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Distinguished delegates, Dear friends and sisters, Today we gather here to grandly celebrate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I am greatly honored to be here to express the aspirations of Chinese wome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women’s cause, and forward greetings and best wishes from Chinese women to women of the world.March 8th has become a day of celebration for women in many countries.For women of all races, colors, classes, ethnicities or religions, whether disabled or not, we share the same name “women”.No other moment enable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our connections and our shared destiny.In China, the Women’s Day this year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At the arrival of the centenary of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the Chinese
women’s movement stands on a new starting point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Over the 60 years, the status of Chinese women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Hundreds of millions of Chinese women are no longer the oppressed and fettered group of the past, but masters of the country, the society and their own destiny.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has brought along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progress of women.Through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competition and by meeting challenges in the spirits of selfrespect,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and self-development, Chinese women have played positive roles in economic, political, scientific, educational and health affairs, and hold up “half of the sk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of New China.Decades’ experience of advancing women’s cause in China shows that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and that women’s advance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ong political will of the government, as well a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ontribution of all citizens.Only when 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go hand in hand can we blaze a longer and broader path Forward.Distinguished delegates, dear friends, Global gender equality has registered enormous progress with impressive outcomes in the areas of legislation, education of girls and cross-sector cooperation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many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still remain for achieving full gender equality.Today women account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 1 billion people in poverty;each year 536,000 women and girls die of pregnancy or maternity or within 6 weeks after delivery;the global average of women in parliaments stand at 18.7% only;women face vulnerable situation in employment;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s in its various forms are still widespread and rampant.It is undeniable that male thinking dominates the core power that moves this world.On trade, financial and budgetary issues, women’s voices are extremely weak.Around the decision tables on water, air, energies, which affects our lives, and on war and peace, which determine life or death, women are barely represented… There are still many obstacles on our way forward, but difficulties only ignite our strength and perseverance, and challenges only strengthen our will.On the way to gender equality, we will never stop, never give up, and never turn back.Dear sisters, do you realize that on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each year, our societies seem to turn into “women’s friends”: successful women are recognized and awarded, the value of women comes to the spotlight;we can have a day off work and men would send us beautiful flowers.Even the most critical media pays more attention to our status and concerns.Men would even ask in jealousy “why isn’t there a Men’s Day?” But, for every woman, what we aspire is not just one day like this every year, but living in respect and equality each and every moment of our lives.Dear friends, we expect until one day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becomes real history, because then every day is as good as the Women’s Day, and then men and women equally share and create everything in this world.And this, is a responsibility shared by everyone of us present here, by you and me.Lastly I would like to say that men and women share this world while enjoy different splendors.Women and men are never born enemies, but equal partners.Women’s advancement not only brings integrity and
happiness to women but also better life and joy to all.In this sense, 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not only belongs to women but also to all people of the world.Hereby, please allow me to extend, on behalf of Chinese women, our best wishes to our sisters around the world for a 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also warmly invite all men to share our celebration and happiness!Thank you all for your attention.Passage 4 Population Ag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We are aging—not just as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but as a world.In 2006, almost 5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were 65 and older.By 2030, that total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to 1 billion—1 in every 8 of the earth’s inhabitants.Significantly, the most rapid increases in the 65-and-older population are occur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will see a jump of 140 percent by 2030.68 women, our best wishes to our sisters around the world for a Happy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and also warmly invite all men to share our celebration and happiness!Thank you all for your attention.Passage 4 Population Ag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We are aging—not just as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but as a world.In 2006, almost 5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were 65 and older.By 2030, that total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to 1 billion—1 in every 8 of the earth’s inhabitants.Significantly, the most rapid increases in the 65-and-older population are occurr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will see a jump of 140 percent by 2030.While global aging represents a triumph of med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advances over disease, it also presents tremendous challenges.Population aging strains social insurance and pension systems and challenges existing models of social support.It affects economic growth, trade, migration, disease patterns and prevalence, and fundamental assumptions about growing older.Using data from the United Nations, U.S.Census Bureau, and Statistical Office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as well as regional surveys and scientific journals, the U.S.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NIA), with input from demographers, economists, and experts on aging, identified nine emerging trends in global aging.Together, these trends present a snapshot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clearly show why population aging matters.● The overall population is aging.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and probably the only time in human history, people age 65 and over will outnumber children under age 5.● Life expectancy is increasing.Most countries, including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w a steady increase in longevity over time, which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much further life expectancy will in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oldest people is rising.People age 85 and over are now the fastest growing portion of many national populations.●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becoming a growing burden.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re now the major cause of death among older people in both more developed and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Some populations will shrink in the next few decades.While world population is ag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some countries is simultaneously declining.● Family structures are changing.As people live longer and have fewer children, family structures are transformed, leaving older people with fewer options for care.● Patterns of work and retirement are shifting.Shrinking ratios of workers to pensioners and people spending a larger portion of their lives in retirement increasingly strain existing health and pension systems.● Social insurance systems are evolving.As social insurance expenditures escalat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untries are evalu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se systems.● New economic challenges are emerging.Population aging will have dramatic effects on social entitlement programs, labor supply, trade, and savings around the globe and may demand new fiscal approaches to accommodate a changing world.Some governments have begun to plan for the long term, but most have not.The window of opportunity for reform is closing fast as the pace of population aging accelerates.While Europe currently has four people of working age for every older person, it will have only two workers per older person by 2050.In some countries the shar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voted to social insurance for older people is expected to more than double in upcoming years.Countries therefore have only a few years to intensify efforts before demographic effects come to bear.The challenges may seem daunting, but a host of opportunities await us as well.For instance, countries that have begun to address issues of population aging can share their experiences.There are exciting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expansion and cross-national collaboration as well, but we must act now or the costs of waiting—financial and social—will be overwhelming.
第五篇:第七单元读后感
第七单元读后感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 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 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
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换看一看,交流 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写法告诉你:
一定听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但是,是不是读书多了,就
一定能够写好文章呢?有许多爱读书的少年朋友,说起书中的故事,他们就会滔滔不 绝地讲个不停。可是若要提起读书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却东拉西扯,说不到点子上,这 次习作,我们就要学习写读后感,老师教大家几招,准保有效!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某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 得到的启示写成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 是受书中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和联想,可以是因读书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 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要写好 有体验、有见解、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
原作讲的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 真,才能有所感。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 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作品通过记人叙 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情感,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感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动等等。、第二,选准感动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动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 西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动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 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动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 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三,要处理好“读”和“感”的关系。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我们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步骤:先简 单谈谈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再具体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怎样好;再联系我们的实际 生活谈谈我们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得到什么启发,明白了什么道理。在表现手法上,我 们可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议为主,将自己体会深的地方写详细、写具体。感想和体 会一定要真实可信,要避免空谈和说大话。
第四,叙述要简明、扼要。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 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事例。总之,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对
“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明、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以下习作素材供你参考:
素材1读了爱因斯坦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明白了“成功之花,人们只惊异雹 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当初它的芽,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对“勤毹 补拙”有了深刻的体会。
素材2读完了《镜子小史>,我不光了解了镜子的发展历史及作用,还对一段翻
感触很深:“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人们石 生活中也许需要镜子。
素材3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对照邱少云,我羞愧牙 已。回想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底下小讲„„如今这篇课文像明灯,闪炳 心头;像战鼓,在身畔震撼;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踏上前进的征程!
素材4《未来的房屋》主要介绍了未来房屋的一些设备。掩卷沉思,我想了许
多;从古代猿人住洞穴到现代人住瓦房、楼房,人类在不断地进步着„„这些成就靠什 么来创造呢?这就靠科学知识。一个人有了知识,再加上勤奋的劳动和聪明才智,就 可以创造美好的东西。
素材5《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故事,它主要讲了一个刻板的郑国人想去市场买 鞋,便在家里量出鞋的尺码,最后却因把量好的尺码忘在家里,而没能买成鞋子的故 事。读完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灵活,不可以生搬硬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