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两课时)(定稿)
《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两课时)(定稿)
一、复习导入
建构阅读话题
1.检查生字词。
A、出示一组词语,让学生认读(均为生字组成的新词)
填充
踪迹
萝卜
小猪
幼仔
遮掩
隐蔽
不愧
海拔
拨开
(引导比较“拨”和“拔”字形差别,指出“仔”字是多音字)
B、出示第二组词语
苍绿幽静
鸟鸣声声
郁郁葱葱
泉水清清
箭竹茂密
流水涓涓
(认读——引导学生用在脑子里画画的方式来理解其中的一个词语——想象画面意境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词语规律:都是写景的,左边一列是写绿色植物的,右边一列是ABCC的叠词)
2.检查课外搜集大熊猫资料情况(交流5-8位)。
3.导入:大家对大熊猫的知识了解得可真不少,有谁去过大熊猫的故乡?(没有去过。)老师也没有去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去大熊猫的故乡做一次假想考察。
4.创设情景,开始考察之旅。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教师用“苍绿幽静,鸟鸣声声,郁郁葱葱,泉水清清,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等词语描述想象中的大熊猫故乡)同学们睁开眼睛,现在我们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在大熊猫的故乡。
师:第一次来大熊猫的故乡,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生:我感到很新奇„„
师:那你就很新奇地告诉大家你在哪里。生:(读课题)
生:我感到很兴奋„„
师:那请你很兴奋地告诉大家。生:(读课题)
生:我觉得很自豪„„
师:那么你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你在哪里。生:读课题。
二、考察探究
“亲密接触”大熊猫
师:同学们,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原始森林考察了。既然是考察,我们得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你想通过考察了解有关大熊猫的哪些知识呢? 生: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略)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有意思。好,我们带着各自的考察目的进入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吧!请大家打开书本,让我们用读课文的方式,从字里行间发现并搜集你最关心的信息,这就是对大熊猫进行假想考察。(学生开始读书圈划)
师:好,请大家说说,你看到的大熊猫故乡和你想象中的有什么不一样?(生回答,教师请其读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师:大家考察的收获可真多,下面就请大家拿起笔,记下自己的考察成果。(师提示:那么多的内容不必每一项都填,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填写。)
师:考察队员们,让咱们开始汇报考察成果!你对哪块内容感兴趣就从哪儿开始汇报吧!
(学生汇报片段举例)
片断一:
生:我对大熊猫的幼仔感兴趣--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师:想看看幼仔什么样吗?(想)那就请闭上眼睛。(课件出示幼仔刚出生、一个月、三个月的可爱模样)生:哇!(满脸的惊讶)
师:刚才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哇”地叫了起来,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和他的伙伴们在看到幼仔时的表现。
(高兴地嚷了起来——引导反复练读)师:(追问)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高兴地“嚷”起来呢?
(默读前文,从“第一次”,“跋涉了三天”,“经过艰辛的寻找”……等词句中体会我们的喜出望外、激动不已、无比喜爱的情感)
引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分享发现大熊猫的激动与喜悦吧。第一天,看不到大熊猫;第二天,只见到大熊猫的粪便;第三天,终于见到大熊猫幼仔了,我们不由激动地嚷了起来—— 生:“看到了!看到了!” 师:看到了什么呢?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师:海拔1000米,没有大熊猫;海拔2000米,还是没有大熊猫;海拔2950米的高山上,终于见到大熊猫幼崽了,我们不由喜出望外地嚷了起来—— 生:“看到了!看到了!” 师:看到了什么呢?——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师:开阔的山坡上,没有看到大熊猫;潺潺的小溪旁,没有看到大熊猫,终于,在贴近地面的枯树洞内,看到了可爱的小生命。我们不由惊喜地嚷起来: 生:“看到了,看到了!” 师:看到了什么呢?
生:啊!一个多么娇嫩的小生命„„
片断二: 生:我通过考察知道了大熊猫的生活条件。第一个是冷暖适度;第二个是山高谷深;第三个是箭竹茂密;第四个是流水涓涓。
师: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地方一定是令人向往的地方。来,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进入大熊猫栖息的地方。(教师配乐范读,视屏播放大熊猫的风光片段)师:(配乐朗读)果然,卧龙山区苍绿幽静。这里地势高,常年云雾缭绕,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象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从填充着森林里的空间。山下泉水清清,林中鸟鸣声声。远处浅灰色的山峦上,缕缕白云裹着山顶银白色的积雪,好一个大熊猫的天堂!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是啊,大熊猫的故乡太美了,老师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好,现在谁愿意把大家带入这美丽的地方?
生:读课文第一段,教师指导朗读(具体过程略)——配上音乐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尽情地欣赏了大熊猫故乡的风光,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呢? 生:苍绿幽静。生:风景秀丽。生:美不胜收。生:山清水秀。生:山高地险。
师: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哪个呢? 生:是“天堂”!
师:对,让我们一齐赞叹: 生:(齐)好一个大熊猫的故乡!
片断三
生:我喜欢大熊猫的样子--这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
师:好,就让我们把大熊猫请出来。大熊猫需要同学们用好听的声音把她请出来。请同学读读写熊猫妈妈的句子,谁读得最好听,她就出来了。先自己练练。(练后请多个同学读,一个比一个好!)师:大熊猫妈妈终于出来了!(屏幕上出现文静悠闲的大熊猫)可爱吗?那就再一次用书上的语言尽情地赞美它吧!生:同桌自由练读。
师:觉得自己是班级里读得最好的请举手?(好多同学举手)这么多啊!老师真佩服大家的勇气和自信。
生:这圆滚滚的身躯„„,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师:(情不自禁地夸奖)你真不愧是朗读的“明星”,咱们的“班宝”啊!好,咱们一起来读,速度慢一点。生:这圆滚滚的身躯„„
师:老师忽然发现作者在介绍大熊猫的时候,观察得不够仔细,比如没有写大熊猫的嘴巴、尾巴、四肢和鼻子等,是作者观察不够仔细呢还是特意这样写的?
生:我认为不是作者观察不够仔细,而是为了突出大熊猫的特点。因为眼圈、身躯、皮毛,是大熊猫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地方。把这三个地方突出出来,大熊猫的特点就介绍清楚了。
师;总结得好,这么一介绍,一只文静悠闲的大熊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来让我们一起把大熊猫妈妈留在脑子里。(背诵)
片段4
师:考察任务完成得很不错,不过张老师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大熊猫故乡秀丽的风光和大熊猫悠闲地栖息有什么关系吗?
生:真因为环境那么美丽,所以大熊猫才那样悠闲自在.生:因为环境美丽加上符合四个生活条件,因此大熊猫才这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师:是啊,大熊猫故乡那涓涓的流水、茂密的翠竹、葱郁的树木„„这一切,是一幅天然的画,也是一首动人的诗。真因为有了这样如诗如画的地方,大熊猫,才能“诗意地栖息”在自己的故乡。(板书)
三、拓展视野
了解大熊猫生存环境
师:同学们,经过三天紧张而又认真的考察,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但是,此时此刻,你的脑子里,肯定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对于大熊猫和大熊猫的故乡,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祖先和现在栖息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繁殖的情况。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现在还活着多少只? 生:我想知道大熊猫的天敌有哪些? „„
师;老师在网上下载并整理了一篇文章,也许能回答大家的一部分问题。请同学默读以下补充材料。
穿越历史看熊猫
(一)文/ 周晓红
(一)珍贵的“活化石”
目前,世界上只有1000多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分布在我国四川,陕西甘肃等深山老林里。其实早在200万年到100万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及中西部就遍布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后来,由于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大熊猫骤然减少。而现在,剑齿象等动物已经绝灭,大熊猫却幸运而艰难地活了下来。因此,大熊猫一直有“活化石”之称。
(二)大熊猫的平均寿命
生活在杭州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老寿星“培培”终究未能撑过2004年夏天。在走过了33个春秋后,终因年老、内脏各机能严重衰竭,于2004年8月13日上午10时15分安然离我们而去。
据悉,野生大熊猫平均寿命为12-13岁、人工饲养为20岁。按此计算,33的“培培”相当于百岁老人。当天,杭州动物园的兽医师为“培培”进行了遗体解剖,发现由于年老,“培培”的内脏各机能已严重衰竭,从而导致了自然死亡。
(三)大熊猫是“和平的使者”
大熊猫是和平与友好的象征。
1981年,大熊猫第一次作为友好使者参加日本神户人工岛博览会,吸引了一千多万日本人前来观看,在日本关西地区掀起了“熊猫热” ;
1985年,大熊猫“丹丹”作为“友好大使”在比利时皇家动物园展出4个月。
——摘录自《人民网——绿色家园》
穿越历史看熊猫
(二)(四)保护大熊猫迫在眉睫
大熊猫的天敌主要是金猫、豺(chai)、豹(bao)和黄喉貂,幼仔和年老体弱者会受到致命的攻击。
此外,跟过去相比,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减少了4/5,现在仅存的1万多平方公里还分布在30多个县,大熊猫栖息地面临严重的破碎化。这种状况会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抵抗疾病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大熊猫陷于极度濒(bin)危境地。
(五)加强保护区建设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
大熊猫研究中心专家赵学敏说,要使大熊猫摆脱濒危的阴影,最主要的是要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目前,还有近40%的大熊猫在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外,因此,要在适宜地区抓紧建设自然保护区,使绝大多数大熊猫得到保护。
(六)大熊猫保护区是动植物的天然乐园
卧龙自然保护区1980年就被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网。这里不仅动植物种类繁多,而且保存了大量的古老种和特有种。其中植物有4000余种,从低等到高等,从远古到现今,从一般到珍稀,应有尽有。这里的珍稀动物特别多,除大熊猫外,还有金丝猴、牛羚和白唇鹿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以及小熊猫、猕猴、金雕、藏雪鸡等20多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堪称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
——摘录自《人民网——绿色家园》
师:看了这些材料,你对大熊猫以及它的栖息地有了怎样新的认识?
生:想不到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是这样的恶劣。生:我知道了为什么称它为国宝。(具体理由略)生:我想大熊猫也许有一天会真的绝灭。生:大熊猫的栖息地非好好保护不可了。生:„„
四、参与申遗
畅想美好未来
师:看了这份材料,我想每一个同学的心情都会变得沉重起来。大熊猫的故乡,的确需要我们好好地保护。这一点,大熊猫研究专家们比我们更为迫切。因此,四川省政府提出了要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方式来保护大熊猫的故乡。请大家看这样的一则新闻:
屏幕出示: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要申遗
http://www.xiexiebang.com 2005-01-20 02:58:53 来源:中国环境报
据透露,四川省准备申报的大熊猫栖息地包括了邛崃山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卧龙保护区、四姑娘山风景区及夹金山等范围。目前申报委员会正向全国范围征集申遗主题,申报方案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师:作为强烈呼吁并有志于大熊猫保护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呢!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点评——小结升华)
师:(总结)为了支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张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个宣传片。这个片子是一首诗:(诗句在屏幕上缓慢上移)
中国,是大熊猫的故乡 地球,是人类的故乡 大熊猫的故乡,也就是人类自己的故乡。
而今天,在这个繁华富庶的星球上,大熊猫的故乡,只剩下一片小小的绿洲了。
大熊猫所走过的数百万年的路,也许就是我们人类将要走的路,总有一天,人类也会成为保护动物。可是谁来保护我们呢? 总不会,是仁慈的上帝吧?
下课!
板书:
第一次出现:
在大熊猫的故乡
︴
诗意地栖息
第二次将“大熊猫的”四个字擦掉,板书变为
故乡
?
诗意地栖居
第二篇:《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在大熊猫的故乡》教学设计之二 作者:朱巧杭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读通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描写大熊猫的两个自然段能感受卧龙山区的风光美,积累优美词句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看图片、读课文、朗读片段、谈感受等方式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对国宝大熊猫的喜爱之情,体会到人类要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带来一位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它就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对于大熊猫,大家在课外都了解到了些什么呢?
(请三四个同学谈谈知道的知识)
看来同学们对大熊猫的知识了解得真不少。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大熊猫的故乡你们去过吗?(没有)
我也没有去过。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去大熊猫的故乡。
下面,就让我们从萧山国际机场出发,乘坐西南航空公司的客机飞往成都机场。下了飞机,我们转乘大巴,开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好,目的地到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在什么地方?(在大熊猫的故乡)
第一次来大熊猫的故乡,你的心情怎样?(新奇、兴奋、自豪)
让我们一起带上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个题目(出示课题《在大熊猫的故乡》)(齐读课题)
二、亲近大熊猫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
2、读了课文后,你现在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大熊猫)
好,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要求。
刚才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哇”地叫了起来,能说说你的感受吗?(想做些什么)
(很可爱、想抱抱它、想摸一摸)
(很有趣,大小如猫,胖墩墩的,淡淡的短毛下露出粉红色的皮肤。„„)
(很可爱,圆滚滚的身躯,油光光的皮毛,逗人的黑眼圈,文静悠闲的样子„„)
那就请你们读读文中的句子,赞美一下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吧!看谁读得有意思!
谁来对着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尽情地赞美几句?还有谁能读得更可爱?
你们觉得他哪个地方读得特别好?读得特别可爱?
谁还想读,那就站起来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这句话。
二、感受环境的美
1、了解熊猫生存所需条件
刚才有同学说想很想抱一抱大熊猫,老师也很想抱一抱它,那么我们去抱一只回来养养,好吗?(不行的)为什么不行?
那里符合了熊猫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而我们这里没有这样的条件,否则,大熊猫会死的。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条件
(板书:冷暖适度、山高谷深、箭竹茂盛、流水涓涓)
大熊猫能生长得这么可爱,这么充满灵气跟这个环境之间肯定有必然的联系吧!
2、交流自己的感受
下面就请你们再仔细地读一读具体地描写环境的话,把你觉得写得美的,符合大熊猫生存条件的话读一读,圈一圈,划一划。
①卧龙山区苍绿幽静。
(幽静:幽雅寂静(夜色幽静)苍绿幽静:深绿幽雅寂静。说明这里没有人声的嘈杂,浓浓的深绿色更衬托出幽雅寂静)
指导朗读。(苍绿幽静)
②这里地势高,常年云雾缭绕,满山长着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
(地势:地表的状态、形势,地面高低起伏的形势符合了熊猫生长的条件山高谷深;常年:经常、始终不断的;云雾缭绕:云和雾一圈一圈向上飘起;满山:整座山,说明多;郁郁葱葱:草木苍翠茂盛;原始森林:最古老的、未开发的、未开化的森林;)
指导朗读。(云雾缭绕、郁郁葱葱)
③高大的云杉、红桦和松树,像一根根擎天柱威武挺立,青翠的箭竹丛填
充着森林里的空间。
(擎天柱:支撑着天的柱子;威武:有威风有气势;箭竹丛:说明竹子很多,很茂盛;填充:塞满,说明树木肯定长得很茂盛;把森林的空间都塞满了。还符合了熊猫的生长条件箭竹茂盛)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威武挺立)
④林中鸟鸣声声,山下泉水清清
(声声说明叫声多,鸟鸣声声:鸟叫声很清楚,一声声都能听见;泉水清清:这里没有受到过污染,清清的泉水肯定是清澈见底的,符合生长条件流水涓涓)
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⑤远处,浅灰色的山峦上,缕缕白云裹着山顶银白色的积雪。
(缕缕白云:形容白云一条一条,连续不断;裹:缠绕、包扎;银白色的积雪:因为地势很高,所以会有积雪,也保持了常年不变的温度。)
⑥这真是——“大熊猫的天堂”(板书:大熊猫的天堂)
3、整体感受
下面,让我们到画面中去看看,去领略一下这迷人的景色。(师介绍)
看到你们激动的样子都跃跃欲试了,现在,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和画面,请同学们带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4、谈论环境与熊猫生存的关系
你们觉得可爱的熊猫也它生存的环境之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呢?
三、拓展练习(做公益广告)
是啊!在这么一个冷暖适度、山高谷深、箭竹茂密、流水涓涓的环境里生长的生灵也带有了大自然的灵气。大熊猫也因为有了这样的环境才能悠闲的生活,面对现在恶化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老师刚在报纸上看到在征集公益广告,见过电视上的公益广告吗?
什么是公益广告呢?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关于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拿起自己手中的笔,以四人小组为的单位,我们把设计出来的投到中央电视台,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来关心环境。
四、课外延伸
课后作业:收集有关大熊猫的资料,为下节课做准备。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网址,你们可以去网上查询。
第三篇:《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
2.作了解性阅读,理清全文脉。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二)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思想家的敏锐感觉,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在他许多的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进行了形象地剖析、透视。《故乡》一文,认闰土、杨二嫂十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简介背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听录音朗读一遍,思考本文的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
(2)学生讨论后,对上三者明确。
3.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同学思考:
“我”渐近故乡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漂泊的艰辛,思乡的深切,返乡的激动。
(2)渐近故乡时,“我”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景象是“萧索”心情是“悲凉”。
(3)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的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4)见到故乡冬景图后,“我”的感受怎样?用文中话回答。
明确:“啊!„„好得多了。”
(5)怎样理解“啊!„„好得多了。”
明确:写出了现实与记忆中的故乡的反差之大,饱含着对故乡竟然如此的惊异之情。
4.分析第二部分
(1)“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文章第31节说“似乎看到了我美丽的故乡了。”记忆中的故乡到底美丽在何处呢?
提示:景、事、人。
(2)分析景点:
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少年闰土月夜刺猹图)
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充满生气和活力)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少年闰土(事、人)
“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肖像怎样?(“紫色”“圆”“小”“明晃晃”可见少年闰土健康可爱。)
“我”回义了少年闰土哪几件事情?可见他是个什么样的农村少年? 明确:教“我”雪地捕鸟—活泼多知。
邀“我”着瓜刺猹一朴素,热情勇敢,多知。
告诉“我”贝壳,跳鱼儿—见多识广。
哭着不肯分离,互赠礼物—友谊深厚、纯真。
作者怎样更好地突出闰土说话滔滔不绝的?
明确:用了许多省略号。
(4)小结:故乡到底“美丽”在哪里?
明确:美在有许多新鲜景,美在有许多新鲜事,更美在有心里装着无尽希奇事,有着深厚、纯真友谊的童年伙伴。总之,美在儿时的记忆中。
(四)总结、扩展
全文按“我”“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活动为线索,记叙“我”的所见、所闻、所惑。本节课所学内容,除了初步展示现实故乡的萧条外,多在回忆,突出了记忆中故乡的美。在对比中,写出了反差之大,反映了中国农村日趋破产的现实。
(五)布置作业
1.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预习下文,思考杨二嫂的及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
(六)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闰土,杨二嫂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二十年前少年闰土的形象,本节课我们将见到二十年后的闰土,在对闰土二十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及杨二嫂的变化的分析中,努力探究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及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预习:
(1)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
2.分析中年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肖像变化:
“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明了什么?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松树皮”似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结果。)
问:59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明确:重逢的喜悦—想要叙旧、畅谈—想到自己的现状、凄凉—自卑自贱—终于恭敬地称“我”老爷。
称呼的变化:
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
问:“厚障壁”比喻什么?
明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语言变化
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显示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神态变化
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怕羞”“高兴”天真活泼—“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并理解这句话对表达中心意思的巨大作用。
明确:“多子„„木偶人。”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
明确:把未来寄托神佛。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2)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劳苦大众在封建传统观念辖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3.分析杨二嫂形象: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今日肖像:凸颧骨、薄嘴唇、圆规—体现性格波悍、放肆、尖刻
语言、行动:尖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体现性格泼悍、放肆、尖刻 讨东西、造谣,“塞手套”—体现性格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体现性格安分守己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经济破产的另一个侧面。
(2)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一,以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扬二嫂的善良、朴实。
作用二,以杨二嫂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
4.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由下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可见“我”对故乡巨变成如今的样子是十分失望的。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闰土是解放前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传统的美德—勤劳、善良、忠厚,但因长期遭受经济的压迫和思想上的愚弄,他被那个社会折磨得像个木偶人。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读到作者对老一代农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关心和同情。杨二嫂是一个城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是一个既遭受压迫、侮辱,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被扭曲了的人物形象。从她身上,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对她的种种恶习是持否定态度的。
文中,作者着力写两个人的今昔变化,通过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人物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并揭示出小说的主题。
(六)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
(一)分析课文第77~7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1.提一生朗读77~78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1)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
(2)“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
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
(3)“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
师生讨论后明确: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
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4)“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5)“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
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寄希望于下一代了。
(6)“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
(7)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
(8)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
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
(9)“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
(二)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
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
2.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四)总结、扩展
1.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2.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3.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题。
(五)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课外练笔。
(六)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故乡课时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把握小说内容。
2、学习运用圈点勾画、朗读品味的阅读方法,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
3、理解对比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多种形式“读”中,把握小说的内容、感知人物的形象。
(2)运用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从而品析语言的精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憎恨旧社会、同情劳动人民、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用生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对比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时间:2016年11月21日
五、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
七、课型:新授课
八、教学程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乡?请以“ 的故乡”的句式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勾画小说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回“故乡”的感受的句子)“横”“萧索”“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2文章有怎样的感情基调?
三、精读品析、评说人物
1.学生交流问题:“我”为什么会有伤感、悲凉的心情呢? 原因:故乡的景、故乡的人(变)
2.走近故人,感受“人非”—— “现实目睹的闰土(精读54—74)(1)此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妙点揣摩,多角度评析(从字、词、修辞、构思方法、描写等方面)
(2)评说闰土 “他是一个 的人”(从外貌、神态、习惯、变化、经历、命运等方面说)
小结闰土形象:生活困苦,精神麻木,严重的封建等级观念,善良、淳朴。
(3)是什么原因让闰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小英雄”——“木偶人”)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4)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呢? 【多媒体显示】什么是小说、写作背景
四、与作者共希望、同呐喊
1、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感悟。
2、《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请结合文章,谈谈对“呐喊”一词的感悟。(多谋体展示《呐喊.自序》)3.学生总结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与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二十年后,宏儿回故乡”为题目,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续写这篇小说,板书设计
故 乡 鲁 迅
物非人非事事休
闰土(小英雄----木偶人)变化原因:(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第五篇:两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苑漫步》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背景】
著名教育家王栋生老师说:“认识你脚下的土地,认识你存在的根和生命的源头,奠定一生成长的坚实而丰厚的精神底子。”《古诗苑漫步》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课,本着引导学生感受古诗韵味、领略乡土文化的目的,此次活动定位于了解南京和江南等地的文华诗韵,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打好精神的底子。【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欣赏、吟诵、演唱古诗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习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活动准备】
1, 人员安排:全班同学依据各自的兴趣特长以及男女生互补、优等生与后进生互补等原则,组合成四个小组,每组十人左右,各自推选出小组负责人和助理。2.时间安排:
二周 第一周,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制定具体方案,明确成员分工。各小组搜集整理资料、交流学习。包括:(1)阅读老师推荐的相关书目:曾冬《唐诗素描》、王开林《穿越诗经的画 廊》、浅夏《如梦.蝶恋花》,钱理群、王栋生、张中主编的《江南读本》。(2).在图书馆、网络上大量搜集图文资料,并进行筛选。
第二周,各小组选定汇报形式并进行全班汇报展演。
【活动流程】
1、分门别类辑古诗:以“古诗中的──”为题,引导学生围绕选定的专题,将所记得的和能查阅到的相关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如: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古诗中的春夏秋冬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古诗中的豪情壮志 古诗中的怀旧 古诗中的故事 古诗中的哲理 古诗中的典故 古诗中的梦 …… 可以为自己编辑的诗做简介、加点评;也可以为诗集起名、写序、做装饰。全班可展评。
2、别出心裁品古诗:
⑴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写一篇赏析文章,简介这首诗的作者、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⑵ 古人常给画题诗,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引导学生自选古诗,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给所选古诗配上插画。
⑶ 自选古诗为内容,进行书法比赛,张贴、观摩、评比。
3、声情并茂诵古诗:
⑴ 选择喜欢的古诗,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言,把握节奏,设计背景音乐,自己录音,然后全班进行诗歌朗诵录音展播;也可举办现场诗歌朗诵会,评委评比。
⑵ 收集古诗词改编的歌,如《明月几时有》、《月满西楼》、《烟花三月》等,播放磁带,全班学唱;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熟悉的曲调,如民谣、校园歌曲、流行音乐等,为自选的古诗配曲演唱,可举办专题演唱会。
4、妙笔生花改写诗:
⑴ 选一首喜欢的古诗,揣摩其意境,改写成散文,体会两种体裁的不同特点。⑵ 将诗人与其诗作结合起来,改写成散文诗或小品文。如《李白衣冠冢》。
⑶ 将叙事诗改编成微型剧本。如《石豪吏》。⑷ 自选古诗词,设计画面、音乐、人物、服装、道具等,改编成MTV脚本。
⑸ 全班展览,交流,评优。
5、走马观花探词牌:引导对宋词感兴趣的学生收集词牌名,探究词牌的来历及典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增进对诗词的了解,可举办一场研究报告会。
附写作参考例文: 《太白衣冠冢》 你爱月。
唐朝的月亮是从你的诗中升起的,升起了就不曾落下,光轮一直照亮了二十世纪的天空。
你常把皎洁的月光兑在酒中喝,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去写豪放的诗。后人读你的诗,也难免一醉。
终于为月亮殉情了,这墓,是你捞起的江中之月半轮吗?
你将衣冠留下这里,你的一身傲骨呢?
活着,你站立的身躯不曾做权贵的龙头拐杖;死了,你也将傲骨赠予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