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学生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教学方式】: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了解了关于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我们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走过了相当长的历程。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那么其博大精深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同走进我们中华文化,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 生:„„
师:相信四大名著我们同学都不觉得陌生了,都有哪些啊? 生:„„
师:没错,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那这四大名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什么方面呢? 生:„„
师:没错,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学篇”。最近这一年里宫廷戏都很火,什么穿越剧啊、甄嬛传之类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大家肯定也注意到了里面用的瓷器是不是很好啊?如果我们谁有这么一个年代久远的瓷器,那可真是价值连城了。那我们看看我们的瓷器都有哪些。生:„„ 师:看到这些瓷器我相信大家更是为我们的祖先们创造出这么美的事物而自豪了吧?除了他们用的瓷器很有特点以外还有什么是我们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呢?想一想他们用什么写字,用什么作画呢? 生:„„
师:没错,就是国画以及我们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艺术篇。那除了这些瓷器以及书法艺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皇家园林的壮观与美丽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生:„„
师:我们刚才所了解的文学、瓷器、书法以及园林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那么我们一同总结一下文学艺术的作用是什么以及我们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特点。生:„„
师:我们说刚刚看到的书法以及园林艺术,还有文学作品等等,这些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那他们是满足我们什么方面的需求啊? 生:„„
师:没错,文学艺术的作用就是在精神方面。总结出来就是: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根据我们刚刚看过的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大家能不能总结出我们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有什么特点呢?和作用呢? 生:„„
师:我们说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有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在作用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看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想想我们中华文化除了这些文学艺术以外还有其他的方面么? 生:„„
师:是的,还有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中华文化的科学技术都有哪些呢? 生:„„ 师:没错,有地动仪、本草纲目、都江堰、日晷。那么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地位以及意义呢? 生:„„
师: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意义: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生:„„
师:我们都知道啊,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有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有云贵高原的滇黔文化、有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有西南的巴蜀文化以及山东的齐鲁文化等等。那么我们同学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文化的不同呢? 生:„„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的区域特征。那这些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呢? 生:„„ 师:我们知道各种文化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着的,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生:„„
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从这句歌词中我们不难理解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然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也少不了各民族对他的贡献。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由古代的各种民族所创造的石窟艺术吧!生:„„
师:有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还有克孜尔千佛洞。这些都是由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接下来我们一同看看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生:„„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师: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关系以及意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说各民族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互相交流的,那么各民族文化的关系:(1)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2)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我们国家的民族众多,只有我们团结起来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更有凝聚力,所以说意义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生:„„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样两个特点,那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
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了解到了关于古代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 生:„„
师:没错,是流传下来的古籍中记载的,那么我国经过了那么多的朝代,并且不同的朝代有可能都是由不同的民族所统治的,那为什么这些古籍资料都能流传下来呢?原因就在于:汉字传承、史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那什么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呢? 生:„„
师: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那经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包容性又有什么意义呢? 生:„„
师: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正是因为我们各民族的团结与繁荣才使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具有竞争力,那么什么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力量呢? 生:„„
师: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③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师:好,看看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课堂小结】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除了源远流长之外的有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大家要知道形成这三种特征的原因以及意义,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中华文化。在这之后我们还要知道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原因就是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对于包容性大家要理解他的内涵及意义,能够阐述中华文化的力量主要变现在那几个方面。【板书设计】:
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文学艺术
2、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原因
2、关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地位
2、关系
3、意义
(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
2、包容性
3、中华文化的力量 【课堂练习】:
1、(2010高考·广东卷32)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这表明 •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2.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得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①自然条件不同
•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二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
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设计 江阴市利港中学刘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知道汉字与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连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知道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热爱中华文化,激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点】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感激励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导入:东方之冠:中国馆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世博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展馆,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学生思考原因。
以世博为线索,了解文化的重要性。
姓名与文化
1、“海宝”名字的意义
2、学生活动:我的名字:--------------;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使学生感受名字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特点、作用
多媒体显示: 汉字字体发展史
江苏“苏”的繁体字“蘇” 澄江福地百福图
领会汉字的特点、作用,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
小组竞赛
中华文化知多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华文化的作用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承担保护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显示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视频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互动交流
1、列举一些江阴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2、就如何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提 出自己的建议。
充分利用江阴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承担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以世博为例说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首尾呼应,贯穿“世博”这个线索,又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由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练习巩固。
3、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知识落实到位。
情感升华: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 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外,中华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为(视频:江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使得 1.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然而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是自我封闭,不相往来,比如
现在的旗袍,便是我国东北满族服饰于民国经改良所制作的一种时装。顺治、嘉庆年间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日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风格平直宽大,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到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妇女追求体现女性自然之美风气的影响下,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低领或无领,摆侧开衩,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但旗袍的纹样仍继承了满清服饰中常用的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的题材,样式上也是沿袭了满族的连衣长袍,而没有采用汉人妇女的以上衣下裙。可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中 2.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我国的文化不仅区域特征明显,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视频:民族歌舞)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课本第69页第2自然段及相关链接 2.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于中华文化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得每个民族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既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身影,又能感受到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因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成就的汇集和升华,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高妙绝伦的古典戏曲,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和藏医药,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那么中华文化何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没有被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所排斥,反而相互会通交融,使得各自都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呈现出文化发展史上罕有的奇妙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即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因为包容,有利交流;由于交流,所以丰富。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四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表现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的重要原因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生源素质很低,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差。因此,我将教材主干知识进行了梳理,设计了符合学生阅读的探究材料,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旧课,导入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
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活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 【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学生探究:(1)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中华文化具有怎样的特征?(源远流长)
(2)根据探究材料说明,汉字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学生活动: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教师设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除了得益于汉字的记载,还有其他原因吗? 展示探究材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一贯重视保存、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历朝历代都重视史官的设置与史书的编撰。在唐太宗时代,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为修史事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国五千年文明史,大都有确切的历史记载,有史书典籍可考。学生活动:列举你所知道的史学典籍,并说明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教师总结: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活动3【练习】误区辨析和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1、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书典籍 【当堂检测】
1、汉字,独特的方块字,字小乾坤大。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仁”字,从人从二,人与人相亲相爱为仁,即仁者爱人;“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这是指对众人、对国家的心态。这体现了
A、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B、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C、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D、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中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史。”这告诉我们
①史书典籍是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要重视文化的传承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教师点拨: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第1题突出汉字本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汉字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故选B;第2题突出了历史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因而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故选D。活动4【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及其表现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中华文化是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的辉煌成果,其所及范围至为宽广,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许多文化元素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例如,独特的语音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形式高妙的古典戏曲等,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说明中华文化还具有什么特征?
教师点拨:注意关键信息:“各区域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文化互融共生”、“别具一格,独树一帜”,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
学生活动: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三个方面列举事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视频:水墨动画《枫桥夜泊》、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宝剑】
教师说明:古典诗词聊聊数语,就能展示一幅生动饱满的水墨画,说明我们的文学艺术风格独特;秦宝剑上涂有一层铬盐化合物,这一技术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就已经掌握,遗憾的是我国这个技术后来失传了。而德国于1937年、美国于1950年才分别发明铬盐氧化处理方法。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处于世界前列,注重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展示: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三个方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活动5【练习】误区辨析及当堂检测 【误区辨析】
3、不同地域决定了不同的文化发展
4、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指的是没有融入外来文化 【当堂检测】
3、福建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于2014年10月在漳州市举行。本届省运会的吉祥物命名为阿福、阿仙(右图),经拟人化塑造出一对可爱的男女娃娃卡通形象,阿福代表福建,阿仙代表漳州,两个娃娃身穿福建民间服饰,衣服上的浪花纹样代表福建海洋环境和传统海洋文化的深厚内涵。吉祥物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4、在科学医学方面,成书于8世纪的藏族《四部医典》是重要的医药学巨著。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科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被元朝颁布实行,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已经涉及微积分的领域。这些材料说明
①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②中华各族的文化具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教师点拨:
地理环境对文化产生影响,但是不起决定作用;中华文化非常注重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第3题突出了文化的地方色彩,故选A;第4题着重强调少数民族在科技方面的贡献,没有体现民族特性,故选C。
活动6【活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既体现在本土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还体现在对域外异质文化的接受和吸纳,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佛教。佛教于东汉时期传人中国。对于这样一种异质文化,我们的先人展现出了豁达的胸襟,不仅不予以排斥,而且任其在朝野上下传播,并积极吸纳其思想元素以融入本土文化。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唐代时已经被演绎得十分精彩、十分优秀。当时的都城长安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中心。学生探究:唐都长安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展示课内探究材料】
2015年“一带一路”战略将实质性启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继承古丝绸之路开放传统,吸纳东亚国家开放的区域主义,“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不会搞封闭、固定、排外的机制。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地域和国别范围也是开放的,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学生活动: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有何意义?文化霸权主义与开放性发展战略,我们如何选择?
教师总结:开放性发展战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的双赢格局;在文化上,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的交流、借鉴、增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正是在于其特有的包容性。活动7【练习】当堂检测 【当堂检测】
5、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东临滨海的齐国吸收了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古老文化存在差异,齐文化尚功利、讲求革新,鲁文化重伦理、尊重传统。这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的形成从侧面反映了
A、中华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特征 C、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D、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特色
教师点拨:齐鲁文化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故选B。活动8【讲授】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古老的中华文明之所以一脉相传,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秉承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发展模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缔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扬包容性发展的优良传统,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展示知识结构图】
第五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时安排]:
一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
(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
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
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
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
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原因
自然条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
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
(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热情奔放,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
(3)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多媒体显示图片和资料)
(1)闻名中外的石窟文化
(2)优秀的民族文化
(3)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借鉴、吸收,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作业布置]:
《创新设计》中的第六自我检测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