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板书:
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
[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幻)黄巢:《不第后赋菊花》
[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课件展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幻灯片)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
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
[交流讨论]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说说咱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分析饮食习惯的原因
[引导过渡]对我们东北的文化特色同学们都很了解,但我们国家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 民歌类)提示:1 贵州: 屯堡 2.江苏周庄 茉莉花3.;福建土楼 客家山歌 4蒙古:毡房 吉祥三宝 5陕北 窑洞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 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 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问题探究](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
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x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材料三:图片: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1.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3.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
第二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
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
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
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
[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
(幻)黄巢:《不第后赋菊花》
[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课件展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
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交流讨论]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说说咱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分析饮食习惯的原因
[引导过渡]对我们东北的文化特色同学们都很了解,但我们国家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 民歌类)
提示:1 贵州: 屯堡2.江苏周庄 茉莉花3.;福建土楼 客家山歌 4蒙古:毡房吉祥三宝 5陕北 窑洞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 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 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
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
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材料二:台湾俗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的根源均处于河洛.因此,河洛地区,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成为他们寻根问祖的圣地
材料三:图片: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1.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2.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①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 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过程与方法
①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②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 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 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板书: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看到这些图片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
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课件展示]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商人手中《孙子兵法》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文豪歌德
问:从外国人的眼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什么位置呢?中华文学艺术有何魅力让外国为之倾倒呢?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 [课件展示]你知道吗?(中国文学常识测试)
[问题探究]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文学艺术的特点 [老师总结]从瑰丽奇特的远古神话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高潮迭起,连绵数千年。中国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而且有独特的魅力,我们一起来品位一下(幻)黄巢:《不第后赋菊花》
[问题探究]这首诗美吗?美在哪里?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为什么?试着将这首诗翻译成英语。看看能否有诗中的意境?试比较这首诗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的感情有何不同? [老师总结]同样是写菊,在不同文人的笔下,在不同的文章里,所渲染的色彩不同,情感的厚重 不同,内涵的分量也不同。正是这品味,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部分之一。是其中的一朵异葩。
[问题探究]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课件展示]李约瑟博士《中国科技》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幻灯片)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 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
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情景设置]谁不说俺家乡好
[交流讨论]俺们这嘎都是东北人,说说咱们家乡的文化特色,分析饮食习惯的原因
[引导过渡]对我们东北的文化特色同学们都很了解,但我们国家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我们看看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课件展示]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民居建筑 民歌类)
提示:1 贵州: 屯堡
2.江苏周庄 茉莉花3.;福建土楼 客家山歌 4蒙古:毡房
吉祥三宝 5陕北 窑洞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课件展示]《狼图腾》探究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从地域上说,中华文化大致由黄河领域 长江流域和草原文化组成,指北方草原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历史上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事件。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军事实力适应战争的需要,毅然决定仿效北方的游牧民族,改“博衣宽带”的华夏服饰为上衣下裤的“胡服”,废除传统的车战,改学骑射。“胡服骑射”对中原民族服饰和军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蒙 满入主中原,更将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华夏文化与胡族文化的融合,如果没有这种融合,就没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而也正是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获得了更加蓬勃旺盛的生机,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问题探究](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和谐共处与中华文化之中,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各地民歌,共同组成了中国民歌的宝库.如果没有各具特色的菜系也就没有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正因为各个区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才使得中华文化宝库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背景音乐;爱我中华)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
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合作探究] 我班同学都是哪个民族的?介绍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学生活动]介绍满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问题探究](1)说说满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2)你知道其他民族的服装 舞蹈和乐器吗?请表演
[学生活动]说民族特色的文化,表演民族服饰
[提示]蒙古的舞蹈奔放,豪情,爽朗流畅;苗族的舞蹈,质朴,浓郁,风情再现;新疆的舞姿自由舒展,绚丽而精彩;彝族的铜鼓舞柔和而细腻;藏族的舞姿宗教色彩浓郁,长袖善舞;高山族的舞步简单而尽兴;
朝鲜族跳舞是轻快,典雅,动中有静
如朝鲜族的筒箫、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高山族的鼻箫、维吾尔族的手鼓、满族的八角鼓、傣族的象脚鼓、瑶族的长鼓、藏族的手抓鼓 蒙古族的马头琴,哈萨克族的柯布斯等。[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3.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课件展示]以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文化为例
材料一:“河洛”狭义指河南洛阳一带,广义指中原地区。台湾的“河洛郎”,是历史上三次大迁徙中由河南经福建再到台湾的居民他们自称“河洛郎”,称自己的方言为“河洛话”。台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仍保留着许多家乡的风俗习惯,材料二:台湾俗语“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而福建则有“陈林满天下,黄郑排满山”之说。其中陈、林、黄、郑等姓氏的根源均处于河洛.因此,河洛地区,对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近年来成为他们寻根问祖的圣地
材料三:图片: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夫人在河南新郑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材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提示]1.河洛、闽台、粤港澳人民有着浓厚的血缘和文化关系。
2.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同心,各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3.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八:本课小结:由学生完成
九:布置作业:设计奥运会的开幕式 要求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十【随堂训练】略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第四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李顺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一、设计理念 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是有所了解的,一方面来自初三《思想品德》课中讲到《灿烂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来自历史书本和各种媒体宣传。如何让学生从身边看到的中华文化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转变,这是本节课的思考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包括许多内容,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时选取学生身边能看到的建筑文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自去看,去感受,在课上交流分享,从而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学生一起设计参观路线,与学生一起分享感受。学生分组参观,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重视课程资源与本土资源的整合。教材在讲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时选用的是文学艺术和科技,这与学生语文与历史课的内容有重合,本课选取学生熟悉又陌生的建筑文化。北京是一个文化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北京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服务,增强了学生的直接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理解建筑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进一步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三个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一起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讨论并进行综合归纳总结,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观点,加深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学生自己看到北京胡同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2.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从建筑文化这个视角跟随几个同学分享他们所见、所闻、所感,进而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第一站我们跟随着某某同学的脚步来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分享他的感想。第一站:谈古建——赞华字之匠心(学生介绍)(结合ppt讲)前段时间我来到“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参观,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了些认识,结合我查的一些资料,来讲一讲中国古代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区别。“中国古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那它到底与西方建筑有哪些区别呢? 1.用料。很多同学都参观过国外的古建筑,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卢浮宫,他们与我们的故宫、天坛等等古建筑相比,材料上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砖木为料,西方则以石块垒建。材料的不同,决定了结构方式的不同。我们的古建筑,以宫殿为例,房子可大可小,结构灵动、优美,这是木性决定的。但同时也决定了没有巨大的建筑。而西方的石头结构,鉴于石头房顶的重量很重,承重的柱子需要非常粗大,所以柱与柱之间距离相对远,其古建筑总体上比较巨大,多了严肃,少了活泼。但是木头的劣势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劣势,比如怕火、怕虫,不耐腐蚀。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东西方同时期建筑的不同命运,秦朝的阿房宫现在已经是一片沃土,同时期意大利的万神庙却还巍巍耸立。2.结构。我们古建筑里面的房子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呢?一言以蔽之,就是榫卯结构,立柱子、利用交叉凸槽、凹槽、木楔子等等把房梁架在柱子上,然后铺设屋顶的筋条,其间纵横交错,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请大家看一个视频,给大家展示一下古建的结构。(播放视频《中国古代建筑》(3分钟)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3.色彩。西方的古建筑,有色彩的地方一般是玻璃,不是建筑主体,因为石头就是石头的颜色,灰黑、灰白。而我国的古建,由于采用是木头用料,怕虫,怕风化,古人就在木头上涂上颜色,既可以防虫,又起到装饰的效果。宫廷建筑色彩非常鲜明、强烈。我这次参观的古代建筑博物馆,其前身就是先农坛,所以几个殿堂就体现了鲜明的中国古建颜色特色:红墙、绿瓦、黄绿蓝三色为主的廊檐勾画。这也是因为砖木结构的优势,可以涂绘的地方很多。比如我们一般在殿堂里面看到的大红柱子,屋檐上的各种图画。4.布局。从建筑的布局看,大多数都是庭院式布局,讲究对称美。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西方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西方的建筑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的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5.文化。西方建筑的文化主题是神,所以神庙、神殿、教堂众多。西方建筑内部基本上全部都是关于神的雕刻或雕塑,体现的是对神的崇拜与信仰;中国自古以来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建筑应与环境协调融合,成为所处环境的有机组合成分。中国古建筑文化包括法度礼教等文化要素,比如祭天、祭地等祭祀场所众多。这种祭祀活动,也体现了一种对称的文化,有天坛,就有地坛;等级制度随处可见:如从屋顶的结构看,有多种造型,庑殿式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而硬山式规格最低;从颜色看,如黄色琉璃瓦的屋顶,只有皇家宫殿才有,因为黄色是五行中金木水火土的土的代表色,土是万物之本,皇帝也是万民之本,所以皇宫多用黄色。土对应是中央正色,象征着皇权;屋顶上的吻兽的数量也是有等级的;多为奇数,奇数为阳,建筑为活人所居;只有太和殿是十个,加上了一个仙人,表达最高的地位,中国古建承载着中华厚重的中华文化。[引导过渡]从同学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建与西方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建筑正是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列成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古建包括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道观建筑、民居等。北京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合院。第二站:逛胡同四合院——品古都之遗韵 [引导过渡]同学去锣鼓巷和烟袋斜街的人最多,我想问一下,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说)(老师总结)同学感受到北京的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建筑就是胡同,胡同的基本元素就是四合院。是不是只有北京有四合院?同学从图片上看,哪个是北京的四合院?为什么?(学生讨论)那它究竟蕴含着哪些文化?为什么是北京的象征?(请某某同学介绍)(学生介绍)(结合ppt讲)我认为最突出一个字“和” 1.建筑与空间的和谐。北京的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这样的朝向,适合了北京的气候,可以采到充足的阳光;北京的主导风向,冬季是西北风,为了御寒,主要房屋的朝向向南,是必然的。正因为这样朝向的四合院连起才形成了东西方向的胡同。整个院落的布局是由相互独立的房屋组成的,有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口”字形。形成了齐整方正的四合院。每个房屋是相互独立的用走廊相连。“合”与“和”通假。2.与人和。正房最重要,一般为主人所居;东西厢房为儿女住,按照这样的礼制,全家人和睦相处;四合院中间是宽敞庭院,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3.与文化相和。北京的四合院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如北京四合院的大门常设在整个四合院的东南角上,用五行八卦四象来解释,东南为“巽”位,按照卦相的解释,象征风,有“顺”、“入”的意思。门开在东南角,这是取“紫气东来”的吉祥之意。而且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以面南为上。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看这个吉祥的装饰图案,表示“松鹤延年”;用梅、兰、竹、菊图案借喻清高和超凡脱俗„„等等。四合院种的植物也有讲究,前庭一般种海棠、玉兰等以求“金玉满堂”,后院多种石榴、葡萄等以求“多子多福”。北京人喜爱饲养金鱼,因“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之意。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四合院,是北京的象征,是北京文化的载体。[引导过渡]锣鼓巷的后圆恩寺胡同有茅盾故居,那茅盾的纪念馆在哪里?我带领同学穿越空间走进最富有江南水乡气质的乌镇。请同学跟我一起分享江南水乡的建筑文化。(结合ppt讲)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因此江南大部分建筑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所以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前门对着街,后门对着河,出行方便,生活方便。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砖结构,上层木结构。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局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庭院的面积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楼房,使宅中拔风采光的天井显得分外高深。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人天井,底层正中有宽敞的大厅,向着天井开放,这是“堂”,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在风水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不至于流向别处,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人自己的家中。江南民居的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与北方的绚丽色彩相比十分淡雅。南方的民居经常房房相连,为了防火中间建风火墙隔断。江南民居古朴庄重,白墙黛瓦,有了马头墙的点缀,原本呆板的墙体,就显示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远远望去,聚族而居的村落,起伏的马头墙,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同时也能显示出整个村落的无限生机。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另外也隐藏着中华阴阳学。阴阳两仪分四象,少阳为木,太阳为火,少阴为金,太阴为水。南方属火,是阳极之象,因此为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需配上极阴。而太阴为水,由建筑上来讲就应配上玄水之色,这便产生了极具特色的黑瓦。又因南方多为木质建筑,木为少阳,而少阴配少阳,阴金为白,是以江南墙体为白。这便形成了我们目前所见的粉黛世界。“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我们再穿越回来,走出古老的胡同,跟随着下一位同学的脚步,走进现代街道旁的中华民族园。第三站:秀民族——赏花园之多彩(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带大家走进民族路旁边的中华民族园,欣赏一下我们看到的一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包括许多内容,我们主要从建筑这方面结合我们所拍的照片和我们查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们的感受。首先介绍一下藏族。这是我拍的几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对称,上下对称,左右对称。藏族建筑风格强调形式的一贯简洁性和自然本质与外来形式相结合的宁静祥和。它可以被理解为佛教追求和平、真理、安宁的表现形式。运用平衡、对比、韵律、和谐、比例、尺度等构图规律,取得美的立体造型,显示出藏族建筑很深的艺术造诣。藏族普遍喜爱在建筑中使用红、白、黄等色,这是为什么?这种喜爱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世界所有事业包括在“息”(温和)“增”(发展)、“怀”(权力)、“伏”(狠)四种范畴内,其色彩表现为:息/白,增/黄、怀/红、伏/黑。所以他们喜爱白、黄、红色而讨厌黑色。居民在外墙上白色,与藏族的白色崇拜相关。接着介绍一下羌族。羌族生活的地方多为高山,所以他们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片和黄泥土。碉楼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各层的四面墙上有外小内大的斗窗,既可用来采光,更主要的功能是在战斗时作为射击孔,由于斗窗结构上的内大外小,外面的敌人很难对隐藏在碉楼内的羌人构成威胁,而羌人则可以有效地杀伤敌人,设计匠心独具。有的碉楼还辟有半地下室,可贮存粮食,还有
第五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 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再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 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能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种成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位置;
②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
②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并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②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③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让学生懂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创中华民族的未来辉煌。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问题研讨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 多媒体展示
七、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背景音乐:SHE的“中国话”)
(引言)今天观看了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感叹桑巴热情的同时,我又想起了我们北京举办的20xx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让我们通过视频再来品味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元素)
提问:这些“中国元素”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征?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课件展示]
看到这些视频资料告诉我你的感受是什么?
[引导过渡]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外国有吗?外国人称我们中国为china ,因为只有我们有china ,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魅力 首先体现在他的独特性,既在世界的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板书:一、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特色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
板书: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艺术你知道多少?
[课件展示]
中国古代文学、书法艺术、瓷器艺术
[问题探究]
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概括文学艺术的地位作用特点吗?
[课件展示]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风格: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文学艺术的重要地位: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重要位置。
[引导过渡]
刚才我们品味中华文学艺术的味道,如果说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堪称独树一帜,那么我们的古代的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史更是当之无愧的“独领风骚‘
板书: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问题探究]:科学技术知多少?
(1)列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一口气能说多少?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有那些?
(3)对世界的影响如何?
[合作学习]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的地位
播放视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都江堰
[合作学习]请总结归纳科学技术的地位、特点和意义。
(幻灯片)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引导过渡]
(展示地图)在华夏大地上诞生的中华文化受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各地方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色
板书二、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观看视频:山东煎饼
[交流讨论] 1、山东煎饼和其他地方饮食有什么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分成四小组,请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问题探究](1)分析区域文化各具特色的`原因,[老师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问题探究](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带有明显自然环境特色和社会人文特点的地方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推动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引导过渡]
在这片华夏热土上生活的是一个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既分裂又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三、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之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56个民族56朵花,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活动]你所知道的民族服饰 饮食 歌舞 文字
(实际操作中的活动环节是:我来表演你来猜。即一个学生表演某个民族的礼节动作或描述服饰、语言等,让另一个同学猜。)
[问题探究](1)说说某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的贡献(例如:旗袍,萨其玛)
[老师总结]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同时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都是民族的瑰宝中华的骄傲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终上所述。绚丽多姿的区域文化,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不仅增添了中华文化的亮丽色彩。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既相互碰撞、交融借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老师总结]:中华之所以为中华,已不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他章显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引导过渡]为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生归纳]
①中华文化包容性,包括两方面: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 包容性的作用: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八:本课小结
九: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十:教学反思
由于本地的文化特色并不是非常明显,所以,如能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文化的特征,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贴近生活,课堂效果会更好。同时,“我来表演你来猜”课堂活动还是比较成功的,使课的进行非常顺利。然而,这一堂课还有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对课堂的时间把握到不够准,使后面的课堂略显仓促,浪费了一些时间,也使得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3.《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教案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
5.博大精深的造句
6.博大精深成语造句
7.博大精深造句
8.用博大精深词组造句
9.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