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道名字的文化内涵
2、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我们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图片法、讲解法、讨论法
导入:本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第一课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揭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汉字的特点及重要作用;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的重要性;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学生阅读一遍)教学活动:
引言:文化、文化的作用
请看视频活动:“见面礼节”大家猜;生回答。
师总结:不同的见面礼节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文化不同,礼节不同,哪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哪些作用呢?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什么是文化?文化的重要性
要求:
1、请同学们对照提问,认真阅读教材,在教材中进行圈画!重点圈画出学科关键词;
2、同桌间相互交换教材,看看对方圈画,取长补短 ?
3、小组长检查本组同学的自学情况? 当堂检测:填空、判断、材料分析;
师:文化好像离我们并不遥远,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请同学们猜猜看? 第一部分:说名字 谈文化、析汉字
“你有,我有,他也有,你叫我,他唤我,每人一个多亲热。
生答,师总结展示“周恩来、猪八戒”名字内涵; 生说自己名字?
师总结:说到名字,我就想到了书写我们名字的汉字?提问:汉字的地位、特点及作用? 自主先学互评互帮:填空、对比;生阅读: 第二部分:中华文化知多少
一、自主先学互评互帮:中华文化的产生、特点、地位
填空、判断;
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来感悟了解,老师做适当的提示。从感悟中体会文化的特点。展示:相关图片:瓷器、园林、文学艺术、科技、等等; 感想:看了以上图片,你有何感想?
1、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3、我应该认真学习。等等
师: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文化在古代长期的发展中,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它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都为世界文化发展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千年来,我国有着众多的文化遗产(图片展示):
二、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我们本地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的建议和意见。国家怎么办? 当地政府怎么办? 我们个人应该怎么办?
师:众多的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三、正确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 实践探究 :
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小小百家讲坛”旨在通过经典诵读、主题演讲等方式,提高中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阅读思考:
1、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它对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有何作用?
2、列举三本中国古代经典书籍。
3、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 解题思路:
谈“意义、好处、重要性”题目解题思路:
1、对个人(知识、能力、情感、身体、心理)
2、对家庭
3、对企业
4、对社会
5、对国家
设问:青少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何意义?(要多读、多思)
“谁”诵读的?对“谁”?
诵读的“什么”?对“什么”
诵读的内容属于什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课堂小结:
1、文化、中华文化、世界文化、中国文化遗产、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文字、汉字
2、学习了本课,你有何收获?
课后练习: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A、文化的重要作用
B、名字、文字、汉字
C、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思想文化
第二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案
九年级第二课第一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学设计 江阴市利港中学刘小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知道汉字与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能力目标:
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连的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一页;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知道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进而热爱中华文化,激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教学重点】
懂得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学难点】
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情感激励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图片导入:东方之冠:中国馆
图片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化的重要性
上海世博246个国家、国际组织的展馆,绚丽多姿,美轮美奂。各国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发展。学生思考原因。
以世博为线索,了解文化的重要性。
姓名与文化
1、“海宝”名字的意义
2、学生活动:我的名字:--------------;长辈给我起这个名字的用意是:-------------------------。
使学生感受名字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特点、作用
多媒体显示: 汉字字体发展史
江苏“苏”的繁体字“蘇” 澄江福地百福图
领会汉字的特点、作用,感悟中华文化的内涵。
小组竞赛
中华文化知多少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中华文化的作用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思考: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承担保护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显示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的视频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互动交流
1、列举一些江阴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
2、就如何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提 出自己的建议。
充分利用江阴本土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承担保护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以世博为例说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首尾呼应,贯穿“世博”这个线索,又使学生明确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课堂小结 练习巩固
由学生总结本课知识。练习巩固。
3、播放音乐《爱我中华》。
知识落实到位。
情感升华: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2011-08-19 16:42:19)转载▼ 标签: 分类: 说课稿
杂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5个方面向大家介绍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因此,本框在全书中具有不容替代的重要的地位。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介绍“中华文化”的个性所在,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今后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而且能够为学生在学好语文、历史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体现学科间的渗透性。
2、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要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及原因,重点培养学会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探究参与文化生活的实践能力;培养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从中获得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这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才能完整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重点:
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这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台湾回归祖国是可以而且是必然会实现的”。
难点: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难点的依据:主要是思维上的难点,学生往往会将二者混为一谈。
二、学情分析
中华文化所及范围至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有很多学生没有离开过浙江,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方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按照“微观事例——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和探究——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手段
利用照片,音乐等制作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学流程 我设计了5个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根据背景我是这样解说的:2002年12月3日,伴着《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现场一片欢腾: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通过情境问题导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感性直观的图片和音乐的渲染,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欲望。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三个活动,探究三目内容)
探究一:学生举例,教师引导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的中华文化。做到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广泛举例,可能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的等等。从丰富的内容中,引导学生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来分析。根据图片学生会举出很多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范例,利用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把零散的范例归类,表格里有时间,成就,世界地位这三项,根据表格提出这三个问题。学生总结,形成观点。科学技术的特点不容易把握,我用这幅图片引入李冰的成名作都江堰。学生通过语文课文都江堰的学习,可以说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最后我做了下面的小诗来总结:中华文化千古传,唐诗宋词元曲连,四大名著真名世,科学技术亦不凡!
该设计意图:本目重在知识感悟与情感体验,学生自己举的例子都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完全根据学生自己举例来分析感悟本目内容,可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探究二:汉沽、滇黔、吴越文化对比 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目的是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学生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汉沽人,首先请学生介绍汉沽文化,可以参看网页。然后请学生介绍他们所去过的其它地方的文化,与汉沽文化进行对比,最后请学生欣赏我去江浙和云南旅游的照片,比较吴越文化和滇黔和汉沽文化的异同。最后学生总结,形成理念。我用小诗总结:一方水土一方人,区域特征不同文,求同存异趋融合,华夏文化永精深。
探究二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景,加深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通过了解其他地域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欲。生活中的照片,给学生一种真实感,并结合课本对材料进行评析,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探究三:分组知识竞赛:民族文化知多少?品味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目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竞赛方式:班级分为两组,4名同学做评委,最后结果取平均分。第一步;每组1分半钟自由陈述民族文化。(10分)
第二步;两组互相提问,根据本课内容每组提问2个问题。(每个问题5分)第三步:必答问题(30分)
这是必答的三个问题:(见大屏幕)
通过一分半钟的陈述,学生感悟中华大文化,是轩辕子孙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三个必答问题中,两个是难点,一个是重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对第一个难点我从哲学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点播;第二个难点从这三个方面点播:通过三个问题顺利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最后小诗总结:中华瑰宝民族傲,四大石窟共同造,各族文学是奇葩,共创华夏文明花。
探究三设计意图: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
首先,梳理本课时的知识体系,其次,我是这样升华本课情感的: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祖国用文化将十余亿的心熔铸在一起,文化让祖国屹立于强国之林。因为文化,使我们感觉祖国日显壮丽;因为文化,使我们与祖国紧紧相依。中华文化是我们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文化是民族之根,精神是民族之魂,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又孕育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呢?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堂课的学习。
第四环节:体验探究
第五环节:学生践行
板书设计(大屏幕)
这个板书设计直观,简练,比较明确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总体呈现一棵大树状,预示中华文化将继续发展壮大。本课内容是根据新课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而设计和选材的,重在通过学生的感受性,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七、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内容,理论性不是太强,难度不大,主要要说明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学环节在设计上鼓励学生列举事例分析说明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征,并且设计了探究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但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总结。避免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本节课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发挥程度,所以课前要组织学生去搜集有用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案
探究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临清清真饮食文化是随商业贸易的流动由阿拉伯、波斯等地传入临清的,具有伊斯兰特色。在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四、当堂检测
1、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四库全书》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
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以下关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A.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B.近代以来,逐步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C.我国古代的科技没有实用性,传播到国外后,才起到作用,如火药、指南针等 D.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据此回答4、5题。
4、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这表明()
A.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彩 B.草原文化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C.北方文化主要是指草原文化 D.北方草原文化最富有地方特色
5、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这主要体现了()
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是中华生态观的重要理念 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题总结
第五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 和兼收并蓄(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 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外,中华文化的魅力还体现为(视频:江南)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由此可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使得 1.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然而不同区域的文化不是自我封闭,不相往来,比如
现在的旗袍,便是我国东北满族服饰于民国经改良所制作的一种时装。顺治、嘉庆年间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日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风格平直宽大,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到了民国时期在上海妇女追求体现女性自然之美风气的影响下,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低领或无领,摆侧开衩,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很好地体现出女性的曲线美。但旗袍的纹样仍继承了满清服饰中常用的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的题材,样式上也是沿袭了满族的连衣长袍,而没有采用汉人妇女的以上衣下裙。可见不同区域的文化在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中 2.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我国的文化不仅区域特征明显,还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视频:民族歌舞)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阅读课本第69页第2自然段及相关链接 2.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于中华文化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得每个民族都能在中华文化中,既找到自己民族文化的身影,又能感受到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因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都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祖先在漫长悠久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的文化成就的汇集和升华,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思想,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高妙绝伦的古典戏曲,不可思议的中华气功,手到病除的中医药、蒙医药和藏医药,意蕴丰富的书法艺术都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国粹,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
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那么中华文化何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呢?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不仅没有被本土的儒家、道家文化所排斥,反而相互会通交融,使得各自都获得新的营养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呈现出文化发展史上罕有的奇妙现象。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这些都说明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即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因为包容,有利交流;由于交流,所以丰富。
(三)课堂总结、点评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历来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成为世界四大古文明的仅存硕果。中华民族以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三次参观秦俑博物馆,他赞叹:“能创造出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出光辉的未来。”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