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时间:2019-05-12 17:0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第一篇: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在此背景下,西汉政府立国的指导思想是()A.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

解析: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答案:C 2.(2012·济南期中)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A项为孟子的主张;B项为荀子的主张;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D项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答案:D 3.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时,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

C.“大一统”的主张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D.“三纲五常”说

解析:把握材料基本内容,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是解答本题关键。西汉时期董仲舒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天子,代表天统治人间,其所做所为会受到“天”的褒奖或惩罚,灾害其实就是对人君的惩罚或告诫,为求得宽恕,皇帝只好颁布“罪己诏”。答案:A 4.右图为漫画“戴博士帽的博士毕业生”。如今,能成为博士,是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历的证明,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博士”含义却与今天不同,它是指

()A.汉武帝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西汉武帝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故A项正确。答案:A 5.图文探究题(论从史出,用史料印证认知)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1: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1年1月14日 新华网博客

材料2: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1年1月31日

《人民政协报》

[探究主题]儒家思想的发展及价值 [探究目的](1)知识层面:认识理解儒家思想的价值。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1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2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探究思路] 问题(1)第一小问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要求较高。从题干中“代表不了中华文明”“封建统治者的礼”去组织答案;第二小问解答时关键要看清题意,材料1是反对孔子塑像,材料2对孔子持支持态度,学生容易混淆,题目要求运用材料2的观点来论证材料1。审清题意,语言组织较好即可。问题(2)根据材料考查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第一小问可从思想(“汉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维护统一或社会秩序角度)作答;第二小问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可以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个人道德修养、和谐生活构建等角度作答。问题(3)可答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尝试答题](1)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代表中华文明,拔高了孔子的地位。进一步说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人们的创造性。

(2)历史影响: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维护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社会的稳定。现实意义:儒家学说对现实社会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3)应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第二篇: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阶段质量检测:第一部分 第六单元 单元小结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能力。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两者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不同形式,因此C项正确。答案:C 2.(2012·绍兴高二检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在当时,其本质意义是()A.使人民获得了政治权利 B.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C.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D.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由君主专制到主权在民,体现了《临时约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的思想。答案:D 3.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其目标是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③说法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 4.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停了九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A.民权主义思想

C.社会革命思想

B.民族革命思想 D.发展实业计划

解析:当时英国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所以最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是社会革命思想。本题选C。答案:C 5.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这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的基本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较早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杰作是在()A.国民革命时期

C.长征途中

B.创建井冈山根据地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能力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征。“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反对教条主义”主要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反对不顾国情的机械照搬。井冈山根据地创建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又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另外,还注意题干中“较早”这个限制语。答案:B 6.(2012·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著作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B.《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D.《论持久战》——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解析:《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理论著作,指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而不是速胜论或亡国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这给中国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答案:D 7.(2012·太原学业水平检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B.三民主义 D.三个代表

解析: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答案:C 8.毛泽东曾写信给中央宣传部,说:“我的思想(马列)„„不宜当作体系去鼓吹,因为我的体系还没有成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毛泽东思想最终走向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下列哪个会议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故C为正确答案。答案:C 9.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有()①领导力量问题 ②主力军问题 ③革命道路问题④战略步骤问题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毛泽东思想指出中国革命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主力军依靠农民阶级,革命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战略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A 10.(2011.淄博高二检测)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表现在()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①②③

C.①②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限定条件“新中国建立后”,①是建国前的内容,②是1992年,③是1978年,④是1987年,因此D项正确。答案:D 1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大跃进”;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对

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主要是根据国情进行的,由此排除A。B表述不正确;C表述不正确,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答案:D 12.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 ③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④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三个代表”是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而不是关于外交的思想,因此含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答案: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2: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3: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9分)(2)根据材料2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6分)(3)根据材料3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5分)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2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14.(2012·福州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毛泽东在同周世钊的谈话中,谈了中国革命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前,因为没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或者结合得不好,走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的亏,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1935年起,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比较好地结合起来,到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正确思想体系,可以说已经到了成熟的地步了。于是,大家觉得很有必要给这种思想体系安个名称。”他说:“党中央当时确定把这种正确思想体系叫做‘毛泽东思想’,绝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完全是我一个人的思想。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当然,在这种正确思想体系里面,我的东西可能要多一点。”

——陈明新《领袖毛泽东与周世钊》

材料2:1956年,毛泽东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和教训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梁柱《毛泽东倡导实行马克思 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材料3: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4:邓小平审阅中共十四大的政治报告稿时,郑重指出:“报告稿中讲我的功绩,一定要放在集体领导范围内。可以体现以我为主体,但绝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报告对我的作用不要讲得太过分,一个人、几个人,干不出这么大的事情。”

——《论党与刘少奇的晚年悲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请概括出什么是“毛泽东思想”?(4分)(2)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出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时期及其该时期的最重大理论成果。(6分)(3)材料2中标志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探索自己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文献是什么?(2分)(4)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形成的理论成果分别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4分)(5)根据材料1和4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体现了怎样的个人品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它是包括一班人的正确思想在内的”进行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及教材知识不难作答。第(3)问要结合“1956年”这一关键时间进行分析。第(4)问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结合邓小平理论即可得出解决的重大问题。第(5)问要依据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2)形成时期:井冈山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熟时期:延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3)《论十大关系》。

(4)邓小平理论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5)体现了个人的高风亮节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品格;摆正了个人与党的组织、与党的领导集体的位置,反对个人崇拜的庸俗之风。

第三篇: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 按章节 分课时 逐题解析 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

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第四篇: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含基础训练有答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和“儒学成为正统”3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有关董仲舒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

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教学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既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由此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马上打天下”的局面已经结束,当务之急是非常需要安定的环境来恢复封建经济和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做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经过:楚汉战争时期,为了对付项羽,刘邦曾经分封了7个异姓王。西汉初年,刘邦将异姓王逐一翦除,却又错误地总结了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分封了9个同姓王,形成了西汉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现象。到了汉景帝时期,一度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叛乱虽然被平定,但是王国依然存在,很不利于中央集权。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此时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贤良对策”。董仲舒便3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①南北边境不宁;②王国威胁中央;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3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

(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 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思想主张的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5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3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5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问: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②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汉武帝的这3点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2 000多年。

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2.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

请同学结合西汉的儒学教育状况谈谈为什么儒家思想能够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其中《诗》就是《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就是《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礼》就是《周礼》,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规范;《易》就是《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著作;《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主线所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汉武帝还立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博士”。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设置经学博士7人。这是西汉大力弘扬儒学最切实际的举措。

②兴办太学,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前124年,汉武帝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定太学以教救国”,在长安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一次。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以做官。太学,是中国历史上董仲舒第一个创办的第一所大学,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的正规大学。太学是官办的最高学府。起初,太学有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子弟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 000人。东汉时期更达到3万余人。可以说,太学不但是中国第一个官办最高学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时代为官的规矩,使得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至此,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与之对应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风云一时的诸子百家学说渐渐沉寂无闻。

③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汉武帝下令全国郡县设置学校,这一措施真正使得儒学在民间光大,处于独尊地位。汉武帝还鼓励学者从事私家的儒学教育,为弘扬儒学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3.独尊儒术的结果

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2 000年之久。

三、问题研讨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积极可取的有: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②“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③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

四、实例分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参考答案:(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如能答出如下内容:都主张以一种服务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来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权力干预和控制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则可以加分。)不同点: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前者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后者强调教化和灌输;前者主张以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2.简述战国、秦、西汉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现象,概述其演变轨迹及其发生这样的演变的政治根源,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秦朝采用法家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前期,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占统治地位,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呈现为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向思想文化专制的方向演变。与国家的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相关。任何思想文化现象都受特定的历史时代制约。

五、基础训练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曾发生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

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

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60多年的休养生息 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 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

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 5.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A.《诗经》

B.《论语》

C.《春秋繁露》

D.《周易》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材料表达不出的历史信息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C.要实行大一统

D.汉初各家学派仍很活跃

7.董仲舒的上述言论是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时的对策,他()A.批评了汉武帝的错误

B.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C.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D.迎合了汉武帝的意愿 8.董仲舒的上述言论产生了如下结果()①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②“三纲五常”的提出

③巩固君主的权力

④百家指意趋同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9.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来长安投考太学,他作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10.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是指()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11.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12.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A.推行儒家教育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学制度配套

D.推行义务教育

参考答案:1.C 2.B 3.C 4.B 5.C 6.B 7.D 8.A 9.C 10.A 11.C 12.A

六、教学资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行 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武帝采纳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卫绾没有直接指斥黄老之言,但是好黄老的窦太后(武帝祖母)仍然力加反对,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可是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儒家经学在官府中反而更加齐备。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死,武帝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以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儒家逐步发展,成为此后2 000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于学术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第五篇:201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3课随堂巩固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年12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遗产证书颁发仪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指出,世界遗产作为人类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不可再生的资源。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前已有38个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遗产保护事业,从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科研教育、交流合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方式确立世界文化遗产,并予以保护。这是因为()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②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文化遗产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因。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2009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发表《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演讲时说,文明存在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各种文明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共同追求。在中华文明中,早就有“和为贵”、“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伟大思想。伊斯兰文明也蕴含着崇尚和平、倡导宽容的理念。《古兰经》就有一百多处讲到和平。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明观。这表明()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②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各国都应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演讲内容表明了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各国应在多样性中把握统一。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选D。

翻开人类文化的历史,可以看到,各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发展的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上的一切文化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的宝贵贡献,不同的文化有历史长短之分,并无高下优劣之别。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体现了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是()①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③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④历史上的一切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C。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即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4.采取以上态度的原因是()①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同步发展 ④实现各民族文化走向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A。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③中的“同步”、④中的“统一”不正确。

5.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时表示,当今社会媒体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辐射日益加强,对人们思想、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深入,正因为如此,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任何时候更为重要。这表明()A.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

B.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新的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D.大众传媒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真实

解析:选B。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C本身表述不正确。A是针对印刷,D针对电视,都与材料不一致,B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6.《国语·郑语》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意思是万物相和相生,纷乱、争端不利于事物的发展,但若单一无变化,万事万物就会停滞不前。正如声音单调不好听,颜色单一无色彩,一种味道就没有滋味。

从这段古语中,我们能否感受到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多样性的作用,难度不大。文化多样性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无讲”的意思有相通之处。此类题型在考查时运用文言词句,若没有解释意思,在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难度,这点就要靠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积累了。

答案: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又存在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多种文化的并存共生,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取长补短,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

下载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随堂基础巩固:第一部分 第一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