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逢老人(教学设计)
《逢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
2.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家有老人)
师: 上周日的时候是九月初九,大家知道是什么日子吗?(重阳节、老人节),对,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大家是怎样给家里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过节的?你们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吗? 生:喜欢
师: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们在一起?(很幸福,很快乐)
师:那么大家平时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相处的时候有没有发生有趣的或是感动的事呢? 生:自由发言。
2、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师: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遇一老人”。有一天,一个小伙子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他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旁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他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小伙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位助人为乐的小伙子就是唐朝的诗人隐峦,他还把这个小故事写成了一首诗呢。诗的题目就叫《逢老人》。板书课题,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师:请大家把书快速翻到29页。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1)借助拼音读一读,有不认识的和难读的字用铅笔标一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还有不会的,问一问同桌或老师,把诗句读通顺。生自读,强调坐姿。你觉得哪个字难读?(逢、鬓、翁、行)
(2)字我们都认识了,谁愿意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举手很多的话,先同位互读,读正确流利)然后小老师领读,男女生比赛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明白这首诗说了什么吗?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2)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课件出示难认字形和相关解释。逢,遇到。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歇,休息。你能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同位先互相说一说,一会找同学来说。师:老爷爷长的怎么样?用诗中的句子来说(两鬓白如雪),他走路怎么样?(四回五回歇)。从这里我们看出,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
(3)理解了意思,再读古诗,会有更深的了解。齐读。
3、现在咱们进行进行小组比赛读。每个大组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听准老师的要求:要读的准确、流利。当别人读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有出声的就要被扣分。及时表扬。
师:听同学们读的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师: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像老师那样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
生:上台表演背诵。(课件出示难认字形和相关解释。)(2位)
师:非常棒,还有很多同学想表演,这样吧,现在大家集体朗读这首诗好吗? 生:全班起立加动作朗读。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背过了,我们试着背一下好吗?(全班齐背)
3、由故事引出古诗《龟虽寿》 师:这位老爷爷头发胡子全白了,走不了几步就需要休息一次,可是,(课件)魏国时期有一位非常有志向的老将军,他取得过很多的胜利。在他五十三岁的那一年,有人要攻打魏国,于是这位老将军就穿起自己的战袍,骑上战马,率领军队出征。不久,这位老将军就打败了敌人。这位老将军就是魏国的曹操。曹操打了胜仗非常得意,于是就写下一首诗表达他高兴的心情。诗的题目就叫《龟虽寿》。师:先听老师读一遍,接下来跟我读这首诗。(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读)理解诗意再来读诗
(课件出示诗文以及解释)曹操想,神龟虽然长寿,能活几千年,却没有远大的志向。战马虽然上了年纪,却还能够驰骋千里。我要向战马学习,即使到了晚年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位老将军的豪情壮志是非常令人敬佩也是大家学习的的榜样。
师:你想不想当一当打了胜仗的曹操?现在请一位同学当当大将军来领读。生:领读。
师:现在大家集体朗读。
4、拓展延伸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两首古诗,第一首描写的是一位老爷爷,第二首描写的是一位老将军。前段时间你们有没有背过这样一首古诗?(回乡偶书)课件。这是一位久别家乡的人回去后的所遇所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生:自由发言
教师鼓励评价:(课件总结)瞧这些人,都是用自己行动在帮助身边的老人,他们做得非常棒,把我们的鼓励送给他们(伸出大拇指),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其实,要帮助老人,我们也不用走那么远,我们身边就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把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第二篇:《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逢入京使》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内容: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作业:
a)背诵课文。
b)默写
第三篇:《北京老人》教学设计
《北京老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情感目标: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含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边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及课后认读字表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文章内容。
二、再读课文,看看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哪几件事?有什么感受?
1.边读边划。(用不同的.标记)
2.画出你不理解的词或句子。
三、交流。
1.作者回忆了北京老人的两件事。
一件事是:五年前我初到北京,一位北京老人耐心为“我”指路,知道“我”迷失方向后,主动把我驮回车站,使我深受感动。
第二件事是:另一位北京老人看见我在公共汽车上屡屡给别人让座,始终没有坐稳当,主动给我让座的事情。
2.作者的两次感受:
(1)那个美丽的秋日,被冷风吹的感觉竟然十分惬意。
(2)可车刚启动,……被认可的感动。
四、理解作者的两次感受。
1.什么是惬意?被冷风吹着应该是冷的,为什么作者却感到十分惬意?
2.作者被什么感动了?
五、感受老人的品质。
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受感动?
六、读第三段,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
作业:摘抄使你受感动的语句。
板书:
我北京老人
迷路耐心指路,驮到终点热心助人
给别人让座给我让座善解人意、懂得心疼别人
教学反思:
在写作写法上,学生知道的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恰当的词语能够写出自己的感受。
《北京老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3个字。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产生学习北京老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的愿望。
3、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重点提示: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
学习过程:
1、重点词语
过客——过路的客人、旅客,泛指过路的人。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无奈——在本文中是可惜的.意思。
要旨——要领,要点,主要的意思。
一头雾水——本文形容头脑不清楚,不明白。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沉淀——本文比喻凝聚、积累。
几多——本文表示不确定的数量。
不为——本文指不做、不干。为:做。
2、习题指导
习题2要求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做这样的习题也要有引导,摘录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拿到一篇文章,通读内容大体了解意思后,就要抓住表现文章主旨的重点语句进一步体会,积累的语句主要也应当从这里面产生,看看重点语句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否则不能算是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可以这样引导:北京老人是怎样热情地、真诚地帮助素不相识的人的?其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启发学生在认真读书、认真思考后,有目的地摘录。
第四篇:看望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页的的《看望老人》
教学目标:
1、创设“看望老人”情景,让学生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2、经历用语言表达物体所在方向(位置)的大致过程,培养空间观念,3、体会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体验。
4、渗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每天上学从家里到学校怎么走?大约走多少米?
(给学生一个可比对象,如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是100米左右)引导学生说清楚从哪儿到哪儿大约多少米?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出示画面)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红要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但不认识路,只有一张图,请大家仔细观察挂图,帮助他们找到所走的方向和路线。
2、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
小红向西走60米到敬老院
小明向北走20米,再向东走50米到敬老院
小刚向西走30米,再向北走50米到敬老院
3、师:请大家算一算谁家离敬老院最远,谁家最近?
看望老人后,他们怎样走才能回到自己的家。
4、组织学生汇报:
小红回家要向东走60米
小明回家要先向西走50米,再向南走20米,小刚向南走50米
向东走30米
二、探究与体验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文:读懂题意,独立完成。
想一想自己确定游乐场的方法,在小组内说给同伴听。(汇报交流)
2、设疑:如果在商场西20米处设停车场,用O标出,怎么确定位置?你还可以确定哪些物体,用适当的符号标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
3、完成“连一连”第2题
出示“寻宝图”引导学生观察,自由说一说小动物的寻宝路线图。
4、小组合作完成,认真观察,自由表述。
5、完成“连一连”第3题。
师:小兔要送信,请你们帮它算一算,从出发到家一共走了多少米?
6、小组内讨论:确定路线,再计算。
说路线,算路程:
顺原路回()
走新路回(),讨论后决定走哪条路最近,班内交流。
三、实践应用
1、“练一练”第4题
师:请你说说回家的路线,要求运用四个 方向准确地表述。
学生小组内说一说
2、把大家说地路线制成一幅线路图。每小组指定一人说,其余同学共同完成。
3、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路线图。(分工合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练习设计:
练一练的1——4题。
六、板书设计:
看望老人
邮局-————敬老院————————小红家
|
50M
|
60M
|20M
|
↑
|
|50M
北
小明家
|
店书————小刚家
30M
第五篇:《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之一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渝北实验三小 饶娅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带。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教师导言,引导想象: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苹果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们,如果你吃到了这又红又大的苹果,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2、教师:是呀,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教师:想一想这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怎样?(高兴)
4、教师小结: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种的苹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开心,老人也开心极了,他也感到高兴。
5、引导体会: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老人为大家做的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想呢?
6、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