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概要
《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
执教:杨敏
一、课题:老人与儿童
二、教材: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三册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学生分析
孩子们非常喜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他们的年龄特征比较熟悉。本课将老人和儿童进行对比,让学生很容易深层次地了解和表达老人与儿童的不同特征,让学生自然、有情感的和老人“面对面”地交流。
五、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品质。
(2)认知目标: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表现手法。(3)能力目标:大胆画出和制作出老人与儿童的外形特征及活动情景。
2、教学重点
老人和儿童不同特征的刻画。
3、教学难点
刻画老人和儿童时线条、色彩的运用。手工制作中老人和儿童不同外形特征的刻画。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欣赏资料、图片若干,相关陶艺作品若干
2、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课程导入
先给同学们看几张图片(展示图片)
(图1)
(图2)
(图3)这些图片中有什么呀?(老人 儿童)
你们是怎么看出来他们是老人与儿童的呢?我们看这幅图片,哪个是老人?哪个是儿童?(出示图1)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他们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总结:老人与儿童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么这节课呢,我们就要来学习研究“老人与儿童。(板书:老人与儿童)
2、讲授新课
(出示图2)这一幅,哪个是老人?哪个是儿童啊? 这个老爷爷和小男孩在干什么啊?(玩电脑)
(出示图3)这一幅上面的老爷爷和小女孩又在干什么呢?(在做游戏)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与儿童在一起非常的开心。
据老师了解,很多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小朋友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大的,对不对啊?那么你们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肯定也发生过许多有趣的、难忘的事情啊,有谁可以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
那么你能不能来模仿一下你爷爷或你奶奶当时的动作、表情和声音呢?再请一个小朋友来跟他配合一下演小孩,小孩是要比你们年龄还要小一点的,想想应该怎么演,要更加的天真、活泼对不对?
(请两组小朋友分别来模仿爷爷、奶奶)
点评:他们的动作、表情模仿的还是很象的,但老师觉得对老人的模仿还是缺少了点什么,老人最明显的特征应该是什么呀?(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幅图,对比一下,老人与儿童有什么不同?(出示老人与儿童的对比照片)
(眼睛、眉毛、胡子、皱纹、粗糙或是光滑的脸、头发、皮肤的光泽等)老人的脸上满是岁月的刻痕,儿童却像幼芽一样稚能嫩,老师这里还有几幅描绘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第一幅作品)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小孩,知道他是用什么方法画的吗?(铅笔、素描)
(出示第二幅作品)这一幅描绘的是什么呀?他们的外形又有什么特点?猜猜这位老爷爷在干什么呀?
(出示第三幅作品)这一幅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画的?画面上这位老爷爷手里拿着什么呀?(拿着烟斗和扇子在树底下乘凉)
(出示第四幅作品)这一幅和前面几幅有什么不一样?画面中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3、布置作业
小朋友们想不想也来表现这样一幅老人与儿童的作品呢?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来画一幅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的这么一幅画,注意在画作品的时候要有故事情节。
4、作业展评
介绍一下你画的是什么? 他们在做些什么?
5、课后拓展
从儿童到老人,展示了生命的历程。下节课我们将用陶泥来表现老人与儿童,希望小朋友们能用陶泥将这生命的历程塑造的更加生动。(第二课时)
1、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用画笔描绘了老人与儿童,那么这一节课呢,我们将用手中的陶泥来塑造老人与儿童。
2、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看书上的几幅作品,小朋友们来说一说,这几幅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看看他们在做什么呀?或者你觉得他们在做什么呀?
3、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就用陶泥来塑造老人与儿童,可以分小组合作,一个做老人,一个做儿童。要做出他们的动作、神态,要看得出他们在干什么。
4、作业展评
先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做的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 小朋友们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啊?
老师喜欢比较有特点的作品,比如瘦瘦的老人、胖胖的老人、大笑的老人、做的很夸张的老人,或者正在生气的小朋友、正在玩耍的小朋友,总的来说小朋友做的都非常的不错。
5、总结
我们每一个小朋友都是在家人无微不至地呵护下成长的,当我们渐渐长大的时候,他们却在慢慢地变老。所以,面对老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关心与帮助,以回报他们曾经对我们的付出!
八、板书设计
老人与儿童
老人的特点:皱纹、白发、朴素的衣着…… 儿童的特点:活泼、表情夸张、皮肤嫩滑…… 作业题目:我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
第二篇:老人与儿童教案
《老人与儿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老人与儿童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演绎着多彩和生命。老人与儿童在生活中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孙子(女)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之间特别亲近,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对这些发生在自已身上的事情都非常熟悉,创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传统美德的教育,我在上这一课主要时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比较来讨论老人与儿童的特点。根据自已的经历或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老人与儿童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工具,材料、手法进行表现。体验绘画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老人与儿童不同的特点,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绘画表现。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创设老人与儿童在一起的情境,让学生体验美术的乐趣。难点是老人与儿童的表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老人的道具。
学生准备:有关老人与儿童的图片,各种工具、材料。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人与儿童》这一课导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的枯燥、单调的平铺直叙式的导入揭题,同时教师也以“朋友”的角色参与整个活动。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走上讲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化妆成老爷爷走进教室)
小主持:请同学们做好,今天我们班将来一位客人,大家猜猜他是谁呢?(教师利用人造动物毛,假发、及时贴等化妆成老人走进教室)‘ 教师:大家好!(模仿老人的语调)(同学们嬉笑,议论,有的同学模信老人的神态„„)教师:猜猜我是谁啊? 学生:老师!
教师:顾老师已经不是以前的老师了,变成爷爷。看看我今天有什么变化? 学生:胡须、白发、皱纹„„
教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老师现在是一个老人而你们是儿童,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学习老人与儿童。
[评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化装成老人与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近距离的接触,而这一“离奇”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整节课兴趣盎然。
(二)、激趣欣赏、分析讨论
新课标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将“课堂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己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同学互动、与以往旧知识互动能力,自己主动建构知识和活动的能力,达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教师:老师是一个冒牌的老人,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真正的老人呢? 学生:想!
教师: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好的图片拿出来,仔细地观察一下图片上老人与儿童,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小组讨论一下。
(生学欣赏图片,小组讨论)。
学生:老人有皱纹,头发也白了而且还有长长的胡须,儿童的皮肤光滑、细嫩„„
教师:下面我想请大家也用课桌上的材料把你的同桌化装成老爷爷、老太太或者是弟弟、妹妹,好不好?
(学生化装表演)„„
教师: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小朋友笔下老人与儿童,看一看他们表现的是什么内容?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欣赏,分组讨论。教师:哪组同学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讨论的结果?(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教师:你们组先来说说。
学生:这幅图片是油画棒画的,表现的是爷爷和孙子两人间的亲昵„„ 学生:这幅是用毛笔画的。
教师:为什么说它一定是毛笔画的? 学生:我感觉它的线条粗细变化多„„ „„
学生:我觉得它是用小棉棒蘸墨画的。
教师(我听了以后感到非常吃惊):为什么你会认为它是用小棉棒画的呢? 学生:因为它的线条粗细比较均匀,而且线条比较短。教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小棉棒的吸墨少,画起来„„ 教师:你以前小棉棒画过画吗? 学生:画过!
教师:你分析的真好!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不 的工具、材料、手法来进行表现自己的作品。大家给他鼓励一下!
[评析]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他们的积极性、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被重视,极大的压抑了小学生内心丰富而好动的内心世界和创新意识。而在这节课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把全班分为多个小组的小群体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上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他们在课外收集所需资料,课堂中进行自已讨论、发言、化装、表演等。在一定意义上说,这节课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相互适应和完善统一。
(三)学生作业、赏评交流
社会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没有个性的存在,没有个性表现的自由,就不会有创造力。美术教学中也应不能忽视学生不同的个性。让学生在更大的自由空间中充分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教师:你想表现一幅什么样的作品呢? 学生:我想把我和爷爷间的小秘密画出来。学生:我想画我小时候爷爷背着我的情景。
学生:爷爷的胡子好硬啊!我准备画的这幅画就是《爷爷的胡子》。„„
教师: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自己手里照片或记忆创作一幅关于老人和儿童的作品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大家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合作。
(学生利用各种材料(素描纸、宣纸、废旧报纸等)、工具(一次性筷子、毛笔、水粉笔、小棉棒、手指等)、手法(印、涂、抹、擦等)进行创作。)
„„
教师:画好的同学可以把你的作品拿上来给大家欣赏一下,好吗?(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送上讲台,作品丰富多彩,形式、手法、内容各不相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师:同学们画的真棒!能不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画的什么内容?用什么材料画的呢?
学生:„„
教师:大家觉得他画的怎么样?
(通过师生、生生和学生自我进行评价,对于学生不足的地方要提出来,让学生自我完善,对于好的地方予以肯定和表扬)。
„„
[反思]艺术不是技艺,他是艺术家体验了感情的表达。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尝试各种工具、材料、手法,尽情涂抹,大胆表达,自主创造。这是本节课学生自由发挥、享受快乐的中心环节。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通过这样的教育,教师把这种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活下有效学习,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评课: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学生心理。首先,李老师从备课,教具准备来看,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
在课堂上,李老师以他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应该说,这是一堂重主体、重合作、重过程、重生活、重创新的在新课程背景下洋溢着现代教育气息的美术课,让人感受耳目一新。
本节课的亮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学是一个预设和开放并存的系统,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属于“封闭教学”,按部就班,缺少拓精神,随着新课标的落实,由“封闭教学”走向“开放教学”已是一种必然。李老师打破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为角色扮演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做到静中有动、动而有序、活而不乱。
二、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李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实施了这一方式。
第三篇:教学设计概要
第四讲教学设计概要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管是课堂革命还是课程改革,不管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离两个环节:备课和上课。
在建筑行业,建筑设计师比现场施工经理的地位要高,因为设计比施工更重要、更专业。在教学领域,同样是备课比上课更重要,备课准备充分了,上课就差不到哪里,二者价值应该说是三七开。不过,在中小学,备课与上课基本上一个人实施,不少教师更重视上课。
备课如此重要,因此,不管什么改革,都绕不开备课这一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师使用的备课模型是简陋的,还是几十年前的凯洛夫模型: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用这样的模型不能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需要。
因此,教师专业化首先要做到备课专业化。本篇以问答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专业化备课的基本问题。
一、备课的专业说法是什么?
备课的专业说法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要理解教学设计,就先得理解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系统、什么是设计。学生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从教中学,就简称为教学,教学设计的祖师爷加涅是这样定义教学的:教学是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加涅)。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习的活动。
教学系统是用于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程序的安排。(加涅)设计简单的定义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直白的说,就是“设计是一个使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学习设计。
加涅认为不存在唯一最佳教学设计模型,但不管什么模型方法都有如下基本的共同假设。
第一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
第二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习原理。教学设计运用学习原理为设计学习事件和学习过程。比如,依据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这个原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需要设计PPT或板书来减轻认知负担。
第三个假设,教学设计要关注的因素非常多,因为学习是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原有知识水平,则高质量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
第四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可识别的子过程组成,比如确定预期的结果、选择教学方法、开发学习材料、设计练习、评价与反馈等。要以系统论观点对这些过程步骤进行有序安排、建立结构。
第五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并不能指望一次形成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将学习者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就不是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利用学习者来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以便决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教学设计是在实践中持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并不设计完美的教学,他们只是使教学设计趋于完美,教学设计永远走在改进的路上。
第六个假设,不同的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比如,概念、原理、技能、能力等教与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概念,不同概念类型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就不可能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
第七个假设,教学设计有多种设计水平上的运用。有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大多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第八个假设,系统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人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某些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好的教育只为受教育者提供养育作用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不必外加任何计划去指引他们的学习。”加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是要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设计需要哪些支撑?
要掌握教学设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外,还要专门学习教学设计的知识,如果要跟上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还要理解核心素养和了解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要理解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涉及教育学、教育哲学等。
要知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怎样,涉及到学习科学、脑科学、教育心理学。
要知道学习内容的分类,不同的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涉及教育目标分类学。
要理解课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
要知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本学科要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深刻的学科知识。
要理解当下教育改革去向,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要掌握以上内容,建议阅读以下书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约翰。安德森),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认知的过程。《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集成了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伯特。斯莱文)、《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依据心理学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教学策略。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加涅)、《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安德森)、《学习心理学》(王小明),这些著作对学习和知识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提供相应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九种教学方法》(赛瑞迪因),《深度学习的7种有效策略》、《聪明教学七原理》(苏珊。安布罗斯),这些著作是学习策略、学习活动的。
《聚焦五星教学》(盛群力编)、《教学模式》(布鲁斯。乔伊斯),这些著作是研究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系统化教学设计》(迪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格兰特。威金斯)、《现代教学设计》(皮连生),这些著作是研究如何做教学设计的。
要做好教学设计,学科知识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要阅读教材教参、学科史、学科教学心理学等方面书籍。
要读这么多书就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更难的事情。
所以,学习教学设计最好的办法是在做中学,要用融合式学习的方法来学。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结构化过程,有结构就有模型。因此,学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模型开始。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是加涅提出的:ADDIE模型。
三、什么是ADDIE模型?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也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加涅把这个过程分为了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简称ADDIE模型。做教学设计,必须要知道ADDIE,否则就是笑话,如同学物理学的人一定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一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施也是设计的一个阶段,是因为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实施中检验、在实施中获得反馈。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开始。如果我们要设计一座住宅,就必须考虑住宅的用途、居住者的性质及其需要、预算、时间限制和必须的资源。同样,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什么内容、学习者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学习需要的资源和限制条件等。
分析阶段是为设计阶段中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性信息。因此,分析阶段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因为大家都想直接进入更具乐趣和创造性的设计阶段。而分析不足是大多数教学失败的通病,所以要认真进行分析。
设计是研究怎么学的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事件进行有效的安排,目的是得到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设计环节包括:把课程目标为学习目标、把单元分解为课或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活动和配置教学策略、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达成状况等。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挑战性过程,既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的教与学技术、又需要灵感和洞察力,这才能设计出有趣有效有价值的学习方案。
开发就是准备学习材料。根据设计的要求,开发教师教的材料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包括开发教学素材、制作评估表格、开发作业、开发学案、制作PPT等。
实施就是上课,把设计好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实施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的执行、课堂管理、课堂文化建设和动机激发等。
评价是ADDIE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在下的教学设计或者为未来的教学设计留下经验。因此,形成性评价不是实施完后再来进行评价,而是边设计可以边评价边修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教学设计者本人。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流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旨在确定是否达成既定目标,总结性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设计者本人也可以是他人。
教学设计模型有几十个,但ADDIE模型是目前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设计模型,其他大部分模型都在ADDIE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ADDIE模型称之为模型中的模型。
第四篇:《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之一
《老人与苹果树》教学设计之一 作者:渝北实验三小 饶娅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识字,认识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老人的美好心灵。
3、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能用重点词语口头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老人美好的心灵。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朗读带。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图形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直接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题
3、出示“苹”、“果”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4、指名读课题。
5、齐读课题。
6、教师设置悬念:小朋友们,老人和苹果树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老人与苹果树》。
二、自学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教学学生无法自己拼读的生字。
三、熟读课文,感知理解。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2、再次播放,学生跟着轻声读一读。
3、学生试着读一读课文。
4、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
5、指名读,其他评议。
6、大家一起读一读。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反馈:课文讲了老人和苹果树间的什么故事?(尽可能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教师出示老人的图片: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看图说一说)
3、教师:你们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平时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师:是呀,爷爷奶奶去世了,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休息了,可是这篇课文中的老人年纪也不小了,可是他却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种树的图片)
5、指名反馈。
6、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学生根据画面的内容质疑)
7、教师导:是呀,这个老爷爷都这么老了,他种树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问他的?
8、指名反馈,老师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种这么多苹果树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这些树才会结出苹果呢,恐怕你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
9、理解上面的话。
(1)出示“着”,指导正确读,区别多音字“着”。
(2)大家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3)指名说一说“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觉得老爷爷不该去种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结合句子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10、读文,了解老人种树的原因。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老爷爷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馈。
(3)集体读一读。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爷爷为什么要种苹果树?
(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学生用生字组词,复习词语。
3、请小朋友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教师导言,引导想象: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苹果树长大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小朋友们,如果你吃到了这又红又大的苹果,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2、教师:是呀,我们假设爷爷现在就在我们的身边,你们想跟爷爷说什么呢?
3、教师:想一想这位种苹果树的老人听到大家刚才说的话心情怎样?(高兴)
4、教师小结: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种的苹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开心,老人也开心极了,他也感到高兴。
5、引导体会: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看到老人为大家做的这件事,你们有什么收获或是感想呢?
6、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小结,教育学生。
三、指导写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字卡片,学生认读,并进行组词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强调书写的注意点和要点及写字双姿。
4、学生练习写字,老师巡视辅导。
5、集体反馈,评析。
第五篇:《乡愁》教学设计)概要
《乡愁》教学设计 许英霞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
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
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乐章深情朗读
余光中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下面我们进入深情朗读的环节。
学生自由选段或全诗试读,师生评价,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点击课件,播放朗读;学生听读,进一步把握朗读技巧,进入诗歌情境。课件展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小结: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第三乐章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从诗歌内容、主题、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1、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2、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3、从写作技巧、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明确:
1、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惟有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离,这时候的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诗人人到中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乡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上。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增强!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诗人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有将乡愁寄托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乡愁本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作者把它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上,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时间的词语又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乐美。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形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他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很有表现力;“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使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出诗人的语言功力。……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
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
墓” 海峡”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 绪。请你以“乡愁是 学生访写、展示。师生评价。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 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 —这就是乡愁!第五乐章 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 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 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乡 愁 四 韵(台湾)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的句式来说话。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故 乡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 色 酒(台湾)舒兰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台湾)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人也圆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色也好 你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教师小结: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 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 诗人余光中所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那头。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 浅浅的海峡,” “ 国之大殇,乡之大愁。” 归来吧,他乡的亲人,母亲在深情地呼唤你!归来吧,漂泊的游子,祖国在张开着怀抱欢迎你!(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 ――― 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 ――― 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 ――― 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 ――― 游子与大陆分离 托物寄情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乡色酒》,回答问题。
1、诗中的“你”指 2 是
3、诗人将、“ 人 也 圆 ”,运用 中 的 “。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圆 ” 的 的修辞。意 思
4、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5、哪句诗点名诗歌的主旨?请工整的抄下来。
6、本诗和于光中的《乡愁》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本诗还用了什 么手法?
二、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席慕蓉的《乡愁》中任选一首,从内 容、写法、结构、语言等角度任选一个进行赏析。作者姓名 许英霞 通讯地址 陕西省洛南县四皓中学 电话 136******** 邮政编码 726109 邮箱 22943991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