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设计概要
《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设计
新疆兵团农七师高级中学 何友林
李万彪 【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使学生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在设计“人造地球卫星”这节课时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体现。我认为对中学生来说,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发现问题再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及创造性思维发展和培养的途径。
因此本节课采用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模式,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交互式教学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自己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这样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这节课的流程如下:
学生已掌握了匀速圆周运动、平抛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对宇宙中的天然天体的运动规律已有初步了解,而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人造天体也略有所闻,内心渴望对这些高新技术进一步探究。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牛顿所描绘的人造卫星的原理图,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牛顿的思维程序。
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并提出人造地
球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半径、最小发射速度及卫星绕地球运转的最小周期分别为多大的思考题,在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轨道半径r、环绕速度v和周期T的相互制约关系式。
接着通过Internet网查阅有关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知识。安排学生课外上网查阅有关赤道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知识,人造卫星的发射方式。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
当物体的速度足够大时,以致物体所受到地球引力全部用来提供它环绕地球运转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就不会落向地面,将成为人造卫星。
2能力目标
在推导得出第一宇宙速度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获取有关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探究的思维方式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介绍我国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重点和难点】
(l)重点: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绕地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难点:人造地球卫星的能量分析及变量讨论。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月球在边自转边绕地球公转。地球也是边自转边绕太阳公转。
师:能否发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它和月球一样,绕地心运转呢?能否发射一颗人造行星,使它和地球一样绕太阳运转呢?
2新课教学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牛顿当初所绘的人造卫星原理图。师:请同学们猜想当时牛顿的思维。
生:(通过生生议论后)地球对周围物体有引力作用,因而在山顶上平抛出的物体要落回地面。但抛出物的初速越大,物体飞得越远,如果没有空气阻力,当初速很大时,物体有可能永远不会落回地面上,它将绕地心作匀速圆周运动或作椭圆轨道运动,成为地球的一颗人造卫星。
师:人造地球卫星是用多级火箭发射获得必要的速度的。设想地球周围没有空气阻力,那么,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轨道为圆)、最小运转周期T分别为多大?能不能发射一颗运转周期为83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经学生讨论和计算后,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推导最小发射速度V和最小周期T。
生:当卫星贴近地面附近运行时,最小轨道半径就约等于地球半径R6.37106m6.4106m。
由地球对人造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GMmmv2m42R,当R6.4106m时,F引F向,得22RRTGM6.67101116103vm/s7.910m/s; 6R6.410R3(6.4106)33T223.145.110s85min周期的1124GM6.671061024最小值为85min,不能发射周期为83 min的人造地球卫星。
师:v17.9km/s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它是物体在地面附近贴近地面绕地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它也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当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时,则7.9km/2 v21.2km/s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又称脱离速度。它是物体挣脱地球束缚,绕太阳运转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此时物体成为人造行星。 v316.7km/s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又称逃逸速度,它是物体能挣脱太阳的束缚,超出太阳系,进入恒星际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 师:(继续设疑提问)若引力恒量G和地球质量M的数值不告诉你,能否计算求得第一宇宙速度? 生:(此时学生很活跃)利用在地面附近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mg,而g9.8m/s2,也能算出第一宇宙速度。运算过程如下:GMmv2mgm,2RR所以vGMRg6.41069.8m/s7.9103m/s。R 师:如果卫星绕地心运转的轨道半径为r,能否得出与此对应的人造地球卫星绕地心运转的线速度v、周期T的表达式? GMmv242GM师:由F引F向,得2mm2r,所以v; rrrT1r3;由于GM=定值,所以v;Tr3。由此可知,T2rGM当h变大,v变小,T变大。 师:请同学们请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资料。 请同学们介绍从网络上获取的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知识。 生: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地球赤道静止不动的卫星,由于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4h,那么卫星必须与地球自转同步,其周期也等于24h。这样的卫星必须在地球赤道平面内运动,距地面高度h和绕地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可由下式求得: 由GMmv242mm2(Rh)2Rh(Rh)T,得 vGMRh,2GMTh3R,把R6.37106m,T=24h=86400s代入上式,可求24得v3.06103m/s,h3.57107m。 师:回答得很好。只有在地球赤道上空距地面3.57104km,在赤道平面内以3.06km/s的线速度绕地心运转的卫星,才相对地面是静止的,其运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其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等。这样的卫星是地球同步卫星中的一种,往往用作通 讯,称为通讯卫星。发射同步卫星的技术要求很高,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射通讯卫星的国家之一。 师:我们在中学阶段只能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还有大量的知识有待同学们进入高校后进一步学习。对天体运动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网上查阅有关人造卫星资料。 课后作业:请同学们上网查阅有关赤道轨道卫星、极地轨道卫星、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及卫星的发射方式。以有关内容写一篇科学说明文。 第四讲教学设计概要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管是课堂革命还是课程改革,不管是三维目标还是核心素养,都离两个环节:备课和上课。 在建筑行业,建筑设计师比现场施工经理的地位要高,因为设计比施工更重要、更专业。在教学领域,同样是备课比上课更重要,备课准备充分了,上课就差不到哪里,二者价值应该说是三七开。不过,在中小学,备课与上课基本上一个人实施,不少教师更重视上课。 备课如此重要,因此,不管什么改革,都绕不开备课这一重要环节。 我国目前大部分教师使用的备课模型是简陋的,还是几十年前的凯洛夫模型: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用这样的模型不能适应核心素养时代的需要。 因此,教师专业化首先要做到备课专业化。本篇以问答的方式来回答什么是专业化备课的基本问题。 一、备课的专业说法是什么? 备课的专业说法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 要理解教学设计,就先得理解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系统、什么是设计。学生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从教中学,就简称为教学,教学设计的祖师爷加涅是这样定义教学的:教学是嵌于有目的活动中的促进学习的一系列事件(加涅)。简单来说,就是有目的有计划促进学习的活动。 教学系统是用于促进学习的资源和程序的安排。(加涅)设计简单的定义是:有目的的创作行为。直白的说,就是“设计是一个使梦想变成现实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学习设计。 加涅认为不存在唯一最佳教学设计模型,但不管什么模型方法都有如下基本的共同假设。 第一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而不是教学过程为目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教学设计也是以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偶然”学习为目的。 第二个假设,教学设计必须基于学习原理。教学设计运用学习原理为设计学习事件和学习过程。比如,依据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这个原理,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就需要设计PPT或板书来减轻认知负担。 第三个假设,教学设计要关注的因素非常多,因为学习是受许多变量影响的复杂过程,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复杂性。例如,如果不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原有知识水平,则高质量的教学不可能是有效的。 第四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教学设计是由一系列相关的、可识别的子过程组成,比如确定预期的结果、选择教学方法、开发学习材料、设计练习、评价与反馈等。要以系统论观点对这些过程步骤进行有序安排、建立结构。 第五个假设,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并不能指望一次形成一个完美的教学设计。不将学习者包括在设计过程中就不是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利用学习者来对教学设计进行检验,以便决定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教学设计是在实践中持续完善的过程。因此,设计者并不设计完美的教学,他们只是使教学设计趋于完美,教学设计永远走在改进的路上。 第六个假设,不同的类型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学。比如,概念、原理、技能、能力等教与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使是概念,不同概念类型教学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不让学生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就不可能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 第七个假设,教学设计有多种设计水平上的运用。有针对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项目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有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师大多针对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 第八个假设,系统的教学设计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人可以从教中学、育中学、养中学、做中学。某些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好的教育只为受教育者提供养育作用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不必外加任何计划去指引他们的学习。”加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因是要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大大提高学习质量。 二、教学设计需要哪些支撑? 要掌握教学设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除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外,还要专门学习教学设计的知识,如果要跟上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还要理解核心素养和了解项目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 要理解教育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涉及教育学、教育哲学等。 要知道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的过程是怎样,涉及到学习科学、脑科学、教育心理学。 要知道学习内容的分类,不同的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涉及教育目标分类学。 要理解课堂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 要知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对本学科要有充分的理解,并且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要有丰富深刻的学科知识。 要理解当下教育改革去向,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要掌握以上内容,建议阅读以下书目: 《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约翰。安德森),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研究认知的过程。《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集成了学习研究的新成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罗伯特。斯莱文)、《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依据心理学研究为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用教学策略。 《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加涅)、《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安德森)、《学习心理学》(王小明),这些著作对学习和知识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提供相应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九种教学方法》(赛瑞迪因),《深度学习的7种有效策略》、《聪明教学七原理》(苏珊。安布罗斯),这些著作是学习策略、学习活动的。 《聚焦五星教学》(盛群力编)、《教学模式》(布鲁斯。乔伊斯),这些著作是研究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设计原理》(加涅)、《系统化教学设计》(迪克)、《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格兰特。威金斯)、《现代教学设计》(皮连生),这些著作是研究如何做教学设计的。 要做好教学设计,学科知识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要阅读教材教参、学科史、学科教学心理学等方面书籍。 要读这么多书就不容易了,更不容易的是,如何把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去,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这才是更难的事情。 所以,学习教学设计最好的办法是在做中学,要用融合式学习的方法来学。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一个结构化过程,有结构就有模型。因此,学教学设计从教学设计模型开始。最经典的教学设计是加涅提出的:ADDIE模型。 三、什么是ADDIE模型? 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也称之为教学系统设计。加涅把这个过程分为了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评价(evaluation)五个阶段,简称ADDIE模型。做教学设计,必须要知道ADDIE,否则就是笑话,如同学物理学的人一定要知道牛顿三大定律一样。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实施也是设计的一个阶段,是因为加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实施中检验、在实施中获得反馈。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开始。如果我们要设计一座住宅,就必须考虑住宅的用途、居住者的性质及其需要、预算、时间限制和必须的资源。同样,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也要考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学什么内容、学习者做好学习的准备了吗、学习需要的资源和限制条件等。 分析阶段是为设计阶段中的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性信息。因此,分析阶段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因为大家都想直接进入更具乐趣和创造性的设计阶段。而分析不足是大多数教学失败的通病,所以要认真进行分析。 设计是研究怎么学的阶段,对学习资源和学习事件进行有效的安排,目的是得到具体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方案。设计环节包括:把课程目标为学习目标、把单元分解为课或学习活动、安排学习活动和配置教学策略、设计评估学生学习达成状况等。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挑战性过程,既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过硬的教与学技术、又需要灵感和洞察力,这才能设计出有趣有效有价值的学习方案。 开发就是准备学习材料。根据设计的要求,开发教师教的材料和学生学习的材料,包括开发教学素材、制作评估表格、开发作业、开发学案、制作PPT等。 实施就是上课,把设计好的东西如何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实施主要包括:课前准备、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的执行、课堂管理、课堂文化建设和动机激发等。 评价是ADDIE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旨在改进在下的教学设计或者为未来的教学设计留下经验。因此,形成性评价不是实施完后再来进行评价,而是边设计可以边评价边修改。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主体是教学设计者本人。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设计流程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旨在确定是否达成既定目标,总结性评价主体既可以是设计者本人也可以是他人。 教学设计模型有几十个,但ADDIE模型是目前最著名、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设计模型,其他大部分模型都在ADDIE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ADDIE模型称之为模型中的模型。 《乡愁》教学设计 许英霞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 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白玉苦瓜》《春天,遂想起》等。《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诗人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 是流传最广的一首。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 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去听听他心底的呼唤,去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第二乐章深情朗读 余光中说:“一首诗是要读出来,生命才算完成,朗读者要像演奏家一样,把诗歌的潜在生命激发出来,这样才能吸引人。”下面我们进入深情朗读的环节。 学生自由选段或全诗试读,师生评价,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调、轻重音和感情基调。点击课件,播放朗读;学生听读,进一步把握朗读技巧,进入诗歌情境。课件展示: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后来呵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教师小结: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节奏、轻重音、语速语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第三乐章研读赏析 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合作探究,从诗歌内容、主题、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生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1、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2、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3、从写作技巧、写作顺序、语言特点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本诗。明确: 1、诗人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惟有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小小的邮票。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与爱人分离,这时候的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诗人人到中年,母亲离开了人世,一方矮矮的坟墓把诗人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乡愁便只有寄托在那一方矮矮的坟墓上。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增强!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把诗人和大陆隔开了,诗人只有将乡愁寄托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深化主题,余味无穷。 3、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写。乡愁本是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情感体验,作者把它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事物上,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四个意象分别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相承的。而表示时间的词语又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富于建筑美和音乐美。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建筑美;旋律上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体现出一种音乐的美感。 语言富有表现力。诗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词看起来都是形容面积小程度轻,但正是他们反衬了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很有表现力;“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使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体现出诗人的语言功力。……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 在研读中,作者的思乡念国之情一定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诗人借用“邮票”“船票”“坟 墓” 海峡”等四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寄托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 其实,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许多物象能触动你的情思,引起思乡的愁 绪。请你以“乡愁是 学生访写、展示。师生评价。教师小结: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块苇地、一 曲歌、一架木桥、一头耕牛,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 —这就是乡愁!第五乐章 拓展延伸 半个世纪以来,乡愁已经成为一种美丽的流行病,深深地感染着台岛 的每一个有识之士。我们来读下面的乡愁诗,进一步体会海外游子的 思乡之情,也增强我们鉴赏诗歌的能力。乡 愁 四 韵(台湾)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的句式来说话。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故 乡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 色 酒(台湾)舒兰 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台湾)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人也圆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色也好 你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 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教师小结:诗歌反映的不仅仅是诗人家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而升华为中华民族的情感。那一衣带水的 海峡,割断了多少血脉联系,酿成了多少华夏子孙难耐的乡愁。正如 诗人余光中所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 那头。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纽约会见华人华侨时说: 浅浅的海峡,” “ 国之大殇,乡之大愁。” 归来吧,他乡的亲人,母亲在深情地呼唤你!归来吧,漂泊的游子,祖国在张开着怀抱欢迎你!(多媒体播放歌曲《乡愁》,在歌声中结束学习。)【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 ――― 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 ――― 夫妻分离 后来啊―――坟墓 ――― 母子死别 而现在―――海峡 ――― 游子与大陆分离 托物寄情 【研讨与练习】 一、阅读《乡色酒》,回答问题。 1、诗中的“你”指 2 是 3、诗人将、“ 人 也 圆 ”,运用 中 的 “。比喻为乡色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圆 ” 的 的修辞。意 思 4、同样是圆月,为何上节说“圆”,下节说“满”? 5、哪句诗点名诗歌的主旨?请工整的抄下来。 6、本诗和于光中的《乡愁》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处?本诗还用了什 么手法? 二、从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席慕蓉的《乡愁》中任选一首,从内 容、写法、结构、语言等角度任选一个进行赏析。作者姓名 许英霞 通讯地址 陕西省洛南县四皓中学 电话 136******** 邮政编码 726109 邮箱 229439917@qq.com 15.人造地球卫星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学习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就是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航天技术的杰出成就,通过查阅资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更多地球卫星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研究探索地球卫星运动规律和原理的兴趣。模拟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推力思维能力,体会地球的引力导致卫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原理。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调查出各国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2.能按照一定标准对人造地球卫星进行分类。3.能有根据地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4.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主动与同学交流各种人造地球卫星的用途。 三、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对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获得卫星用途方面的知识。难点是用模拟实验来研究卫星的运动规律。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卫星的图片。课时建议: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讲述: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它是人类进入太空的见证,反映了航天技术的杰出成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多种功能的卫星 老师:今天我们来聊聊人造卫星的话题。我相信大家已经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现在我们分小组整理自己的资料,并按照你们自己的标准给他们进行分类。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各自的资料以及分类结果。◆活动2:模拟人造卫星的飞行 老师:人类真了不起!能把这么多的卫星送上太空!那么这些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为什么不掉下来呢? 学生猜测。 老师:我们用一个实验模拟一下。(参见P74)介绍实验的做法并提出问题:乒乓球模拟什么?当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时,握线的手有什么感觉?如果没有绳子,乒乓球还会绕自己作圆周运动吗?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 老师:人造卫星绕地球飞行与乒乓球作圆周运动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这时的拉力不是绳子而是地球引力。 讨论:如果改变乒乓球的质量、棉线的长度、转动的速度,手受到的力有什么不同?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交流。 ★拓展:地球同步卫星 设计一个实验来解释地球同步卫星的运动原理。板书设计: 第十五课 人造地球卫星 1.人造卫星的种类和用途:(1)导航卫星(2)气象卫星(3)静止通信卫星(4)欧洲红外天文卫星(5)日本地球资源卫星 (6)美国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 2.人造卫星的飞行原理: 地球引力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感城中心校王运清 教学内容: 《铃儿响叮当》 教材分析: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歌谱(旋律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走到咱们的课堂当中来,大家紧不紧张啊?老师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有些紧张,大家能不能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啊?![设计意图:减轻学生压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导入部分: 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师示范,生跟唱。 4/4 5---| 5---|……板书:较小起伏的旋律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连贯、流畅的声音。] 师: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来模仿。“WU”。4/4 5---| 5---|……板书:起伏较大的旋律线。(粗线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有力的声音,并意识到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 4/4 5 5 5 5 | 5 5 5 5 | ……板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从而找到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 师: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设计意图:初步体验合唱的美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2/4(15| 5| …… WU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三声部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验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难点。] 生答:……就像圣诞老人驾着马车给我们送礼物来了…… 师: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生答: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1xx xx | xx xx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师:来,我们来甩一甩马鞭,让马车跑得再快一点? 师生一起:“嗨!” 加入刚才的练习,最后“嗨!”结束。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歌唱的气息支撑,解决歌曲难点。] 三、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师弹电子琴演奏老师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师电子琴演奏《铃儿响叮当》 第一段:电子琴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 第二段:电子琴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旋律,尤其是A部分低声部旋律,用身体动作来体验A、B部分的音乐情绪的不同。]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出示课题。(多媒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下面我们就来听一听这首歌的录音,听的时候注意,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 生答:……2拍子,欢快…… [设计意图: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师:跟着老师的电子琴划拍视唱全曲。(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设计意图:熟悉旋律,会用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 分声部视唱第三部分。 [设计意图:进一步分析歌曲,解决歌曲的难点。] 5、生视奏A部分,双声部合奏。并视唱A部分。 [设计意图:建立和声的概念,并完成。] 6、师讲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A——B——A` 7、师:刚才我们把A部分和A`部分学会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还用老师教吗?(跟琴视唱。 8、讲解弱起。(B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并知道弱起在歌曲中的作用。]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视唱。 10、跟琴试唱歌词。 11、师电子琴弹唱范唱全曲。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节课作铺垫。]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词的问题留待下节课解决。 四、拓展部分: 师:我们唱了一节课想必大家也很累了,来听一段音乐休息一下。要求:情绪怎样? 录音:《铃儿响叮当》3拍子版本。生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师:和刚才我们唱的有什么区别? 生答:拍子不同。 师:节拍的变化它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知速度、节拍对于塑造音乐形象的作用。] 五、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设计意图:课程的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终结,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增长知识。]第二篇:教学设计概要
第三篇:《乡愁》教学设计)概要
第四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人造地球卫星》教学设计
第五篇:《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