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巨翅老人》教学设计
巨翅老人
南平一中 蔡伟潭
一、教学内容分析
《巨翅老人》系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略读课文。本单元为小说单元,旨在“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了解古今中外小说刻划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要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及其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语文版本单元“教学说明”)。
《巨翅老人》为马尔克斯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写法上属于“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为幻想,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它把现实与幻想、真实与荒诞、写实与夸张、严肃与嘲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似历史而非历史,似神话而非神话,似现实而非现实,巧妙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世界。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上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的主流,对我国文学创作也有影响。故事发生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落难的年老天使被暴雨冲进贝拉约夫妇家的院子里。在这里天使成了贝拉约夫妇招徕看客的摇钱树和居民们亵玩、戏弄、议论的对象,后来居民们对天使失去了好奇和兴趣,孤独衰老的天使却在平静中渐渐恢复了生机,振翅而去。小说影射了拉美社会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冷漠。本文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可视为了解外国文学创作的窗口;其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对学生也有明辨是非、激发爱心、完善人格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语文版教材的语文必修一选用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学生对于小说的荒诞和象征写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小说阅读能力上,能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结构,能理解自然环境的象征意义。但其社会环境的象征意义,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众生看天使和天使看众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1.根据课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生百态,丰富、深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正确理解外国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从中吸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提升艺术欣赏品位,丰富精神生活。
3.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应该源于作品本身,对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的理解,应从文本中读出来,而不是教师凭借一个外在的依托给以解决,如果先介绍马尔克斯的创作风格,或者用魔幻小说对号入座,倘这样,学生只是知道了作者和魔幻小说这一流派,审美水准并未得到切实地提升。
4.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确切的定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体验,关注学生能力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并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3.阅读鉴赏,“读”是“赏”的前提。所以强调预习,为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在预习要求中预设可供课堂讨论问题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巨翅老人”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揭示作品的主题,着重注意“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上的奇特与荒诞性,而在细节描绘和作品主题上的现实性。认识到文学创作中艺术性对创作及阅读产生的巨大效力。
2.通过文本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培养学生明辨是非、激发爱心、完善人格,提升文明素养。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分析“巨翅老人”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主题。3.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
难点:1.多角度分析“巨翅老人”的象征意义。2.小说所运用的双重叙述技巧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
1.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以“巨翅老人”的行踪为序,情节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巨翅老人降落人间。
第二部分(3—12段),写镇子里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第三部分(13、14段),写巨翅老人飞离镇子。
2.摘抄课文关于“巨翅老人”的形象的描写,根据摘抄内容提取关键词。小说关于巨翅老人的形象有很多详尽、确切的描写,例如:
“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第1段)
“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第2段)
“在惊慌的鸡群中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第3段)
“……他的翅膀,竟然在这完全是人的肌体上长得那么自然。”(第10段)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
3.要求学生画出巨翅老人言行相关的语句,根据内容提取关键词。关于巨翅老人言行的语句:
“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第2段)“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第3段)
“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一种费解的语言表示愤怒,他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大风简直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第6段)
“天使对这个孩子也同对其他人一样,有时也恼怒,但是他常常是像一只普普通通驯顺的狗一样忍耐着孩子的恶作剧,这样一来倒使埃里森达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家务活了。”(第10段)
“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最后一年冬天,天使不知为什么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几乎连毛管都没有剩下。贝拉约用一床被子把他裹起来,仁慈地把他带到棚屋里去睡。直到这时贝拉约夫妇才发现老人睡在暖屋里过夜时整宿地发出呻吟声,毫无挪威老人的天趣可言。”(第11段)
关键词——“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二、课堂实施
(一)学生交流课前预习作业
1.情节结构的划分及理由。(指定学生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2.关键词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人将自己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讨论。)
(二)巨翅老人外貌奇特,肮脏,语言又费解,他为什么“愤怒”?何以“忍耐”?(学生讨论)
参考思路:
是由于巨翅老人降临人间后,镇上人们对待他的举动造成的。(1)身份的认定
女邻居认为他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而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接着是人们的否定,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否定了天使的圣洁,也就否定了对一切美丽事物的虔诚向善之心。)
(2)恶劣的举动
“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3)行为的发展
形形色色的人们蜂拥而来,“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造成了一场“震撼地球的**”。贝拉约夫妇趁机大发其财。但当人们找到新的娱乐对象后,仍然被囚禁在鸡笼里的天使受到了冷落,贝拉约夫妇在发财后早已嫌恶巨翅老人,“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4)贝拉约夫妇接触巨翅老人的情绪的变化脉络 “贝拉约被这恶梦般的景象吓坏了(巨翅老人出现)”——“贝拉手持警棍整个下午从厨房里监视着他”(戒备)——贝拉约夫妇好处捞尽,人们热情退却的冷漠——“贝拉约的院子又恢复了三天前阴雨连绵、螃蟹满地时的孤寂”——“后来他们就忘记了害怕,逐渐习惯了这种瘟疫”(不带感情色彩的习惯性存在)——埃丽森达看着他又长出羽毛来飞走(如释重负)
(三)巨翅老人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参考思路:
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
畸形的社会环境: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等。
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四)小说使用了什么技巧,将巨翅老人和众生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参考思路:
小说有两个叙述层面:①天使经历了“落难—遭劫—飞升”的过程最终离去;②小镇的居民在一场闹剧般的热闹之后恢复了平静。
小说运用的是双重叙述技巧——众生看天使和叙述人看众生。
(五)对小说情节的描写、叙述,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思路:
巨翅老人是不是天使,在小说中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由愤怒到痛苦地忍受、承担。这正是小说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的地方。
(六)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简要阐述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对马尔克斯创造价值的评价。要点:
①魔幻性:奇特、不可思议的奇迹、荒诞不经的传说。
②现实性: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细腻的景物描写、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
(七)小结
《巨翅老人》在总体构思上是魔幻的,作者通过虚拟的想象,怪诞的情节,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再现现实的社会生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但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比如对老人形貌和心理的描摹,却是真实的准确的,作者就是这样把如实的描写和艺术的夸张巧妙的融合起来,影射了拉美的社会现实。
三、板书设计(多媒体展示)
神秘的 与传说中的天使形象迥异的巨翅老人的外貌和举动 巨翅老人降临人间(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
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这就是人们生活的环境!)
虚幻的 社会环境: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
镇子上的人物风情 所产生的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这就是小说展示的人群)
课堂延展
1.结合《巨翅老人》,谈一谈你对瑞典文学院授奖辞的理解。
参考思路: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之能事,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
(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的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
(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反省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2.阅读《百年孤独》的第一章,感受马尔克斯的作品魅力。
七、教学反思
1.一堂课承载的东西是有限的,无法要求一堂课顾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因此,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界定在“感受人物形象,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和文本“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法”上。同时,由于文本主旨的隐蔽,更能使学生“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极好范本。
2.文学作品的审美过程必须依托文本,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与感知,审美感受应该源于作品本身,而不能是一个外在的、虚假的依托。无论是教师的预设,还是学生的置疑,问题都必须是特定的文本所独有的,这是由文本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巨翅老人》所展示的虚幻世界的人生百态,所揭露的人类丑恶的一面,必须让学生阅读中感受、理解,而不能由教师通过外部手段强加给学生。如果先介绍魔幻主义,再用文本对号入座,验证的指向性太强,学生的阅读就成了概念的实验性操作了。基于此,本教学设计的处理,将瑞典文学院授奖辞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介绍放在阅读文本之后,以避免概念的先入为主干扰了学生的感受。
3.对话必须以文本为出发点,以文本为立足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领悟、审美的提升、素养的培养,一切都要围绕文本这个中心。“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是读书”(课标组长巢宗祺语)要让学生反复读,以完成与文本对话这一环节。课前预习预设的作业,尤其是摘抄和提取关键词,就是保证“读”的。但,预习任务占用的时间略多了一些。
4.课堂实施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前阅读的情况。“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语)这是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出发点。因而在学生阅读水平高下不一的情况下,考虑可能产生的生成,从不同视角预设多种问题,以保证课堂实施的顺利进行。
5.问题的预设,要考虑能够构成环环相因的递进性问题。本教学设计预设的问题,思路上尽量形成一个问题套问题的结构:
巨翅老人的外貌和举动(由愤怒、忍耐引入)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人群的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由社会环境引入)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象征意义)本文为例阐释授诺贝尔文学奖时给马尔克斯的授奖辞。问题的预设是要体现在过程上,而不是体现在结果上。以保证问题不断产生,又不断释放思考的张力。
(南平一中 蔡伟潭)
八、点评
《巨翅老人》被编入教材,表现出新教材编选者对现代派文学的极大关注,也透露出编者对新世纪的青少年了解多元文化、接触新型文学门类的期望。面对这一崭新的教材内容,教师如何根据课程目标、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构建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是否能实现课程目标?是否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的教学,目前老师们有一些不同的处理方法:
1、学生用课外时间自行阅读,因为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兴趣不大。
2、先在课堂上列出若干个问题(基本上是课后思考练习或基于练习的简单变形),给学生一定时间快速阅读课文,提问几个学生,老师根据参考书上的说法小结了这些问题。
3、介绍相关的文学知识;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致的内容;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创作主旨。这样的“讲深讲透”,是因为有一些学生对作品的解读有困难,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有一些引导;另外,是因为执教教师本人对其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有兴趣。这三种教学处理,也许比较符合考试的实际,但很难体现出新课程“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先进理念。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外国现代派文学的教学内容。
本设计在外国现代派文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首先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去感受文本,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对话。设计者摒弃了通常“概念先行,文本套说法”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以整体感知梳理零碎感觉,以理性情感梳理非理性情绪,以清晰的生命体悟解读晦涩的言语暗示。让学生对外国现代派文学有一些切实的感受和认知,从而有效达成课程目标。
第二篇:巨翅老人读后感
巨翅老人读后感
(一)对世界的善意
——读《巨翅老人》有感
沐沐
提到诺布尔文学奖获奖者加夫列尔·马尔克斯,大家记忆犹深的还是那部家喻户晓的《百年孤独》。但我偏爱他的短篇小说,下面说到这篇《巨翅老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这样一个世界:倾盆的大雨、腐烂生物带来的瘟疫、高烧不止的婴儿、昏暗的天空、被水和烂泥侵泡的海滩和庭院。这是一个封闭的原始社会形态。然而巨翅老人的出现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形形色色的人们凭借着愚昧的头脑对老人做出了种种异想开天的推测和判断,贪婪的人利用好奇心敛财,冷漠的人不断挑衅。巨翅老人遭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直到另外一个有着离奇身世的可怜女孩分散了人群的注意力,人们慢慢的恢复到生活的常规。被忽视的巨翅老人在寒冬中奄奄一息,却出人意料的在下个春天复苏,他挥舞着巨大的翅膀,飞翔,飞回属于他的天空。
在这个短小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不同生活形式之间的冲突。新的人和事物突然出现时,传统生活形式本能的会出现抵触和冷漠,进而带来排斥和摩擦。小说中那个原始而平静的小世界,每个人对陌生人始终保持着戒备心态,即使是看起来温和没有攻击性的老人也无法获得同期和理解。人们本能的排斥异己,害怕他成为障碍、希望他消失。没有人愿意因为老人的到来而改变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而老人呢,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在苦难殆尽之后,他默默的离开了。
老子曾经提出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已经不适合现代高速发展的文明,但巨翅老人的遭遇仍然被现实社会默默的影射。
当你去到某个城市开拓市场时,却发现当地人抱成团,排斥外地人进入他们的市场。
当你因为好友的孜孜不倦地邀请而进入她原本稳固的小圈子,却没有获得她圈子里的人的认可和接受,对你来说,也就没有什么乐趣,甚至是折磨了。
甚至当你或是游学回家,或是打工归乡,家乡的环境也在你不在的那段时光悄悄的变化着,你会发现你已经无法和家乡进行无缝对接了。生活习惯变化了,消费观念变化了,甚至是聊天的话题也改变了。你默认的被隔断在家乡之外,但你并没有沮丧,度过几天假日后,你还是高兴的返回属于或者不属于你的城市,继续你习惯了的生活。
我们习惯对指向性并不确定的新生事物进行观望,习惯了用没有接纳性的眼光对待那些可能让自己精神富足灵魂升华的事物。如果实现知道明确的答案时,我们很容易果断的做出决定,无论结果是好还是坏;然而当事物像巨翅老人一样无法确定结果和未来时,我们会犹豫,并尽量少的去做尝试性努力。
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付出有没有回报,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努力能不能收获果实,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投入能不能获得收益。大多数时候我们犹豫不决,错失了很多机遇。我们警惕,但不够自信。
巨翅老人没有给人们带来实际的好处,在他飞走后,大家会松一口气,或许还有“幸好当时我没有怎么怎么样,不然就白做了”之类的言论出现,可是那个当时却是谁知道呢?谁知道如果有人以善意和接纳对待巨翅老人,结果会怎样?会不会有所获得?没有人尝试,就没有人知道答案。
有时候我想,多点付出,哪怕是无谓的,对我们影响也不会很大。
对待亲人,吃点亏又有什么关系?
对待爱人,爱的比他(她)多又有什么关系?
对待朋友,信任比背叛多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对待陌生人,微笑比冷漠多一些又有什么关系?
世界很大,一生很短。错过的很多,遇到的很少。
也许此时你对无意闯入你生活的某个路人的露出微笑,只是为了证明虽然所有的事物都在不停变化,你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对这个世界从始至终的善意。
巨翅老人读后感
(二)天使的境遇
有一天,天使竟然这样地降临人间了,可是这位天使却全然不如人们传统理念中的想象一样,他“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的几颗牙齿”,他虽然天生一对翅膀,但早已是“十分肮脏”,羽毛落掉了一半,这样的一副丑态自然令充斥在“压迫,掠夺和孤单”中的拉丁美洲人民难以信服。于是天使和人们之间的隔膜就这样的生成了。
巨翅老人的到来本来是出于爱心,正像文中那位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了孩子来的”,但是蒙昧和残忍的人们并未给他应有的招待,他落魄的仪容让自己备受迫害,人们像对待重刑犯一样地欺辱着他,像对待马戏团的小丑一样地戏弄着他,()如原文描述的那样:“贝拉约手持警棍,整个下午从厨房里监视着他”;“临睡觉前,他(贝拉约)把老人从烂泥中拖出来,同母鸡一起圈在铁丝鸡笼里”;“所有的邻居都在鸡笼前围观,毫无虔诚地戏耍着那位天使,从铁丝网的小孔向他投些吃的东西。”而天使呢?忍耐是他的宿命,拯救是他的职责,于是他任凭着残废人从他的身上拔去羽毛触摸伤口;也任凭着被人的误解,而仍然给那位发烧的孩子带去福音和健康。作者这样书写的目的无疑是想让天使的忍耐和拯救意识与人间的愚昧和残忍构成对比。为了更加突出这样一种性格的对比,作家还另外引入了一个意象:天使的语言。在人们的眼中,天使操着一口“难懂的方言”,而不懂属于“上帝的语言”的拉丁语,这本来就是一个讽刺,天使是为上帝传递消息的人,是上帝最为亲密的使者,他所使用的语言也一定是最为纯正的“上帝的语言”.人们蒙昧的理解只能说明他们再也听不懂上帝的话,他们自以为是,却早已与上帝之间产生了很大的隔膜,他们否认纯正的真理,并使用“方言”这样的字眼加以鄙视,却让自己在无知和愚昧的沼泽中越陷越深。当然,从其他角度来说,这样的一个意象似乎也有作家对于神职人员的嘲弄和否定,他们打着帮助上帝救赎人类的幌子,却实际连天使和魔鬼也分不清,(范_文_先_生_网)更不要说是通过语言“问候上帝的使者”这样高深的事情了,呆滞的工作方式只教会了他们“写一封信给他的主教,让主教再写一封信给罗马教皇陛下”这样的方式,而此外,那位在小说里被形容为“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只消一眼”便认出了天使,但她所知晓的也只是些皮毛而已,其实并非真正地懂得天使,之后她神职毫无道理地认为樟脑球是天使的特殊食物,并让信徒用这个去喂巨翅老人,可实际上天使“连看也不看一下”.马尔克斯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在这篇小说中,作家依然不懈地持有着这一流派作家的“魔幻”以及“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但这种形式的创作并非是“为了杜撰或为了魔幻而魔幻”,实质上确是借此而用“冷静的态度和毫不辩解的口吻”来反映拉丁美洲甚至是整个世界上都存在着的现实。“科学的发展不能取消生活的神秘,而神秘作为现实出现时,却成为牟利的工具,似乎只有金钱是贯通神秘和现实的不变工具。”的确如此,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巨翅老人俨然是唯一的一个“没有从整个事情里捞到好处的人”,其他的大小人物都无一例外地享受到了金钱或是健康的恩惠,在蒙受这些恩惠的时候,他们早已不在乎巨翅老人是神,是魔,还是人了。在小说里,贝拉约夫妇用收门票的钱盖起了一座“有阳台和花园的两层楼住宅”;“孩子烧退醒了过来,想吃东西了”;“不能恢复视力的盲人又长出三颗新的牙齿”;杂耍班的流动演出也从中获利许多。实际上,天使早已用他的这些恩泽人们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只是庸众们难以发觉而已。
除此之外,在小说中还有着不少颠覆性的力量。首先是天使的形象,他全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孩童的样子,而是一位病残的老人,并且拖着一双肮脏的翅膀;另外,在我们的观念中,天使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至少食物应该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但事实上,他也像我们大家一样,是吃茄子泥的,并靠普通的食物维持生命。
《巨翅老人》,我所读过的马尔克斯的第一部作品,即使全然没有《百年孤独》里庞大而震撼人心的史诗般家族叙事;没有《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但平凡而简短的《巨翅老人》却一样给人心灵上的不平静和由衷而生的悲悯情怀。
第三篇:《巨翅老人》教案
《巨翅老人》教案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从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入手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了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
【教学设想】
一、梳理情节后,以把握巨翅老人的形象特点和身份确认为重点,以体会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为难点,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落实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二、梳理小说情节。
三、分析小说中巨翅老人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预习环节的反馈
瘟疫蠕动妨碍老态龙钟精辟(多音字的字音字义辨析)
拂晓鹞鹰不胫而走震撼栖身巢穴肚脐眼
惩戒相形见绌(与“笨拙”的“拙”的辨析)
慰藉(多音字的字音字义辨析)回光返照若无其事
注:加点字为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应着重关注的。
2教师补充明确知识点)
讨论问题(初步感知):以前接触过马尔克斯的作品吗?读完小说后的感性印象如何?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
(1)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小说界涌现出的一个流派,20世纪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印第安神话传说、原始宗教观念与习俗等),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和地域、民族特色。
(2)马尔克斯——加布里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出生。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学生年代,喜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幻作品,醉心于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和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小说。1967年,他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引起轰动。1972年,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纯真的埃雷迪拉》。作家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是《家长的没落》,成功塑造了一个军事独裁者形象。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3)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莫言小说中传达出的神秘、超现实的色彩。
二、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按情节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交流,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明确统一下来)
第一部分(1—2段),写巨翅老人降落人间。
第二部分(3—12段),写镇子里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
第三部分(13、14段),写巨翅老人飞离镇子。
三、巨翅老人形象分析
找到关于巨翅老人外貌描写的语句)
小说对巨翅老人的外在形象给予了详尽、确切的描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第1段)
“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第2段)
“在惊慌的鸡群中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第3段)
“……他的翅膀,竟然在这完全是人的肌体上长得那么自然。”(第10段)
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
2行?(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一二部分,找到相关的语句)
“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第2段,与贝拉约夫妇见面)
“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第3段)
“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一种费解的语言表示愤怒,他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大风简直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第6段)
“天使对这个孩子也同对其他人一样,有时也恼怒,但是他常常是像一只普普通通驯顺的狗一样忍耐着孩子的恶作剧,这样一来倒使埃里森达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家务活了。”(第10段)
“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最后一年冬天,天使不知为什么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几乎连毛管都没有剩下。贝拉约用一床被子把他裹起来,仁慈地把他带到棚屋里去睡。直到这时贝拉约夫妇才发现老人睡在暖屋里过夜时整宿地发出呻吟声,毫无挪威老人的天趣可言。”(第11段)
关键词——“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3(1)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使的形象。(随堂完成并交流)
(2)粗略介绍有关天使的知识。
在基督教传说中,天使是由上帝所造的专门事奉他的精灵,圣经里多次提到,天使显现在人的面前,说:“我是上帝差遣来的使者。”上帝差遣他们是为了向人间传达上帝旨意,帮助那些需要拯救的人。邪恶的精灵即是恶魔。有些天使以人的形象出现,也有的天使同时具有人、老鹰、狮子和牛的形象,也有的生有翅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表现的天使大多是有翅膀的天真烂漫的小娃娃。
(3)在小说中,镇子上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身份有哪些猜测?你怎样看?
巨翅老人是海员、天使还是怪物、魔鬼,人们为之猜疑不定,这样的猜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待”?
讨论,明确:
女邻居认为他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而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接着是人们的否定,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否定了天使的圣洁,也就否定了对一切美丽事物的虔诚向善之心。
关键词:“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5多长时间?(督促学生更细地阅读小说)镇上的人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
(1)巨翅老人刚到镇子上时,贝拉约夫妇的孩子刚刚降生,等巨翅老人飞离时,孩子已经上学了。
(2)形形色色的人们蜂拥而来,“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造成了一场“震撼地球的**”。贝拉约夫妇趁机大发其财。但当人们找到新的娱乐对象后,仍然被囚禁在鸡笼里的天使受到了冷落,贝拉约夫妇在发财后早已嫌恶巨翅老人,“埃丽森达经常生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
讨论,明确:
是不是天使,在小说中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巨翅老人,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痛苦地忍受、承担。阅读中,我们的情感已然滑向这个弱者身上,小说中的描写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
四、思考作业
小说的情节设计有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分析和思考。
二、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特色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交流思考作业
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巨翅老人降临人间的情节,我们可称之为“天使落难记”,这样的构思与写一个病弱需要救助的老年人或乞丐来到镇上相比较,作者想要实现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
教师明确:的镇子上的人物风情,扩大了作者再现生活的视野。在两个巨大翅膀的“荫庇”下,到贝拉约家围观的好奇者之多、之形形色色,以及流动杂耍班的蜘蛛女孩和一切奇异怪诞的人或事都具有了存在的空间。
2生感和困惑,这种心理感受驱使我们仔细体味小说里的世界可能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去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二、把握小说怪诞表层下的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
巨翅老人降临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讨论,明确:
首先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
其次是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比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更是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怪异色彩。
这一切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抑的、悖谬的、荒诞不经的,天使的到来也不能使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相反,天使反倒做了一次被人消遣娱乐的对象。
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
“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价马尔克斯的创造价值的?
关键词:
(1)奇特、不可思议的奇迹、荒诞不经的传说——魔幻性
(2)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细腻的景物描写、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现实性
2这段授奖辞的。
讨论,明确: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之能事,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
(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的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
(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的镇子,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难道不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吗?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似乎也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
(4)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反省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四、作业
拓展阅读:
力。
2代作家的作品中的“魔幻”色彩。
第四篇:《巨翅老人》教案
【教学目的】
一、从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塑造、环境描写入手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了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教学设想】
一、梳理情节后,以把握巨翅老人的形象特点和身份确认为重点,以体会小说中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批判为难点,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课堂讨论。
二、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落实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二、梳理小说情节。
三、分析小说中巨翅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预习环节的反馈
1弊执实幕累(以在课文中出现的次序为序)
瘟疫 蠕动 妨碍 老态龙钟 精辟(多音字的字音字义辨析)拂晓 鹞鹰 不胫而走 震撼 栖身 巢穴 肚脐眼 惩戒 相形见绌(与“笨拙”的“拙”的辨析)
慰藉(多音字的字音字义辨析)回光返照 若无其事
2蔽难сj兜幕累(由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补充明确知识点)讨论问题(初步感知):以前接触过马尔克斯的作品吗?读完小说后的感性印象如何?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小说界涌现出的一个流派,20世纪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深深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古老的印第安神话传说、原始宗教观念与习俗等),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带有鲜明的“魔幻”色彩和地域、民族特色。(2)马尔克斯――加布里尔(3)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莫言小说中传达出的神秘、超现实的色彩。
二、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按情节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学生交流,为了课堂教学的方便,明确统一下来)第一部分(1―2段),写巨翅老人降落人间。第二部分(3―12段),写镇子里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第三部分(13、14段),写巨翅老人飞离镇子。
三、巨翅老人形象分析
1本蕹崂先说男蚊蔡氐闶窃跹的?(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找到关于巨翅老人外貌描写的语句)小说对巨翅老人的外在形象给予了详尽、确切的描写,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一位十分年迈的老人,他嘴巴朝下伏卧在烂泥里,尽管死命地挣扎,依然不能站起,因为有张巨大的翅膀妨碍着他的活动。”(第1段)
“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第2段)“在惊慌的鸡群中倒很像一只可怜的老母鸡”,“从近处看他完全是个人:他身上有一种难闻的气味,翅膀的背面满是寄生的藻类和被台风伤害的巨大羽毛,他那可悲的模样同天使的崇高的尊严毫无共同之处”。(第3段)
“„„他的翅膀,竟然在这完全是人的肌体上长得那么自然。”(第10段)关键词――“巨大的翅膀”“老态龙钟”“肮脏”“可悲”
2本蕹崂先擞性跹的言行?(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小说一二部分,找到相关的语句)“用一种难懂的方言但却是一种航海人的好嗓音回答他们。”(第2段,与贝拉约夫妇见面)“他躺在一个角落里,伸展着翅膀晒太阳,四围满是清晨来的那些人投进来的果皮和吃剩的早点。当贡萨加神父走进鸡笼用拉丁语向他问候时,这位全然不懂人间无礼言行的老者几乎连他那老态龙钟的眼睛也不抬一下,嘴里只是用他的方言咕哝了点什么。”(第3段)“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可他却突然醒过来,用一种费解的语言表示愤怒,他眼里噙着泪水,扇动了两下翅膀,那翅膀带起的一阵旋风把鸡笼里的粪便和尘土卷了起来,这恐怖的大风简直不像是这个世界上的。”(第6段)
“天使对这个孩子也同对其他人一样,有时也恼怒,但是他常常是像一只普普通通驯顺的狗一样忍耐着孩子的恶作剧,这样一来倒使埃里森达有更多的时间去干家务活了。”(第10段)“不再受约束的天使像一只垂死的动物一样到处爬动„„最后一年冬天,天使不知为什么突然苍老了,几乎连动都不能动,他那浑浊不清的老眼,竟然昏花到经常撞树干的地步。他的翅膀光秃秃的,几乎连毛管都没有剩下。贝拉约用一床被子把他裹起来,仁慈地把他带到棚屋里去睡。直到这时贝拉约夫妇才发现老人睡在暖屋里过夜时整宿地发出呻吟声,毫无挪威老人的天趣可言。”(第11段)关键词――“费解的方言”“愤怒”“忍耐” 3本蕹崂先苏庋的形象特点符合天使的传说吗?
(1)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描绘出自己心中的天使的形象。(随堂完成并交流)(2)粗略介绍有关天使的知识。
在基督教传说中,天使是由上帝所造的专门事奉他的精灵,圣经里多次提到,天使显现在人的面前,说:“我是上帝差遣来的使者。”上帝差遣他们是为了向人间传达上帝旨意,帮助那些需要拯救的人。邪恶的精灵即是恶魔。有些天使以人的形象出现,也有的天使同时具有人、老鹰、狮子和牛的形象,也有的生有翅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中表现的天使大多是有翅膀的天真烂漫的小娃娃。
(3)在小说中,镇子上的人们对巨翅老人的身份有哪些猜测?你怎样看?
巨翅老人是海员、天使还是怪物、魔鬼,人们为之猜疑不定,这样的猜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本蕹崂先私盗偃思浜螅受到了镇上人们怎样的“礼待”? 讨论,明确:
女邻居认为他是一位天使,“肯定是为孩子而来的,但是这个可怜的人实在太衰老了,雷雨把他打落在地上了”。
接着是人们的否定,认为“当代的天使都是一些在一次天堂叛乱中逃亡出来的幸存者”。――否定了天使的圣洁,也就否定了对一切美丽事物的虔诚向善之心。关键词:“圈在铁丝鸡笼里”、“戏耍”、“俘获”、“观看”、“收取门票”、“拔他的羽毛”、“投掷石头”、“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
5本蕹崂先俗詈蠓衫肓诵≌蜃樱他一共在镇子上呆了多长时间?(督促学生更细地阅读小说)镇上的人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
(1)巨翅老人刚到镇子上时,贝拉约夫妇的孩子刚刚降生,等巨翅老人飞离时,孩子已经上学了。
(2)形形色色的人们蜂拥而来,“似乎那并不是什么神的使者,而是头马戏团的动物”,“对这个俘虏的前途作着各种各样的推测”,“以至于不得不派来上了刺刀的军队来驱散都快把房子挤倒的人群”,造成了一场“震撼地球的**”。贝拉约夫妇趁机大发其财。但当人们找到新的娱乐对象后,仍然被囚禁在鸡笼里的天使受到了冷落,贝拉约夫妇在发财后早已嫌恶巨翅老人,“埃丽森达经常生
气地大叫自己是这个充满天使的地狱里的一个最倒霉的人”。6本蕹崂先说男蜗蠓治觥 讨论,明确:
是不是天使,在小说中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巨翅老人,他年迈孤苦、衰弱无力,面对凌侮,他痛苦地忍受、承担。阅读中,我们的情感已然滑向这个弱者身上,小说中的描写触动读者的悲悯情怀。
四、思考作业
小说的情节设计有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对小说中社会环境的分析和思考。
二、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艺术特色的体会和把握。【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交流思考作业
小说中设计了一个巨翅老人降临人间的情节,我们可称之为“天使落难记”,这样的构思与写一个病弱需要救助的老年人或乞丐来到镇上相比较,作者想要实现怎样的艺术表达效果?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鄙了缸拍щ蒙彩的故事情节,带出了一个神秘、虚幻的镇子上的人物风情,扩大了作者再现生活的视野。在两个巨大翅膀的“荫庇”下,到贝拉约家围观的好奇者之多、之形形色色,以及流动杂耍班的蜘蛛女孩和一切奇异怪诞的人或事都具有了存在的空间。
2笔苟琳咴谠亩列∷凳保对现实的世界产生巨大的陌生感和困惑,这种心理感受驱使我们仔细体味小说里的世界可能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去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蕴。
二、把握小说怪诞表层下的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反思 巨翅老人降临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讨论,明确:
首先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连降大雨,螃蟹满地,瘟疫横行,海天苍茫,一切黯淡凄凉。其次是无聊猎奇、病残不正常的人群,以及种种庸俗、丑恶、荒诞的怪现象。比如,神父辨别巨翅老人身份的依据以及为此与教皇的通信情形,杂耍班里的杂技学员长有蝙蝠翅膀,还有那些病人们,计算自己心跳数目的妇女,受星星噪音折磨整夜失眠的葡萄牙人,无可救药的梦游症患者,尤其是那位蜘蛛体形的少女,更是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怪异色彩。
这一切给读者的感觉是压抑的、悖谬的、荒诞不经的,天使的到来也不能使这个世界有所改变,相反,天使反倒做了一次被人消遣娱乐的对象。对巨翅老人而言,人世间无异于群魔乱舞的地狱。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982年10月2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马尔克斯,授奖的理由之一是这样的:“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即围绕着那个由他虚构出来的马孔多小镇的世界。自五十年代末,他的小说就把我们引进了这个奇特的地方。那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作者的想象力在驰骋翱翔:荒诞不经的传说、具体的村镇生活、比拟与影射、细腻的景物描写,都以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再现出来。”
1蹦闳衔瑞典文学院的授奖辞是从哪几个方面高度评价马尔克斯的创造价值的? 关键词:
(1)奇特、不可思议的奇迹、荒诞不经的传说――魔幻性
(2)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细腻的景物描写、新闻报道般的准确性――现实性 2苯岷稀毒蕹崂先恕氛馄小说,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段授奖辞的。讨论,明确:
(1)对人间世界的丑恶、虚伪的描绘极尽夸张、嘲讽之能事,借助离奇的幻想,将现实与梦幻交织,造成“魔幻”的艺术效果。(2)同时,一些细节处的描写又是逼真、详尽、确切的,如对于巨翅老人的虚弱衰老的刻画,对于自然景色的描摹。(3)魔幻境界无时不在影射和暗示着作者要表达的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批判。小说中的镇子,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小镇,恶劣的环境、怪诞的人和事,难道不正象征着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灵魂的孤独和精神的扭曲吗?而最后巨翅老人的飞离镇子,似乎也传达出对这个人间世界的否定,他要去寻求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4)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反思、反省和批判,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是任何一个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必备的品格。
四、作业 拓展阅读:
1痹亩痢栋倌旯露馈返牡谝徽拢感受马尔克斯的作品魅力。2北冉显亩粒憾聊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体会我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中的“魔幻”色彩。
第五篇:《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巨人和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生词。
2.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理出结构。
3.体会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领会作品主题,认识作品意义。
2.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3.初步掌握运用拟人手法增添色彩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含义。
2.培养学生待人真诚、无私的品质。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变化过程,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
2.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巨人禁止孩子们进入花园后,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和秋天?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体裁:
童话
教学方法:
教法:设疑、启发、诱导、分析、归纳、总结
学法:朗读、查资料、讨论、领会、圈点批注、概述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和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今天我们学习的童话《巨人和孩子》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板书课题《巨人和孩子》
二、课前检查
.本文是()国作家()写的一篇()。
2.童话有什么特点?(生答后出示小黑板)
3.读准加点字的音并解词
栖()息:停留。
肆()意: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
聆()听:恭敬地听。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4.回忆作者的写作思路。(师生共同完成)
三、授新课。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内容,理出结构。
明确: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巨人不在——孩子玩耍————春驻花园
第二部分(3—10):巨人自私——禁孩嬉戏————冬驻花园
第三部分(11—21):巨人省悟——与孩共玩————春回花园
2.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2)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设题意图)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思路点拨1)巨人由于自私带来什么后果?
2)孩子到来,花园发生什么变化?
3)哪件事使巨人深受感动,深深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引生归纳主题:爱心使人欢乐,自私使己痛苦。
3、能力迁移。
例:人们常说“爱心无限”,“爱心千秋”,在爱的蜜缸中长大的你们,也能向爷爷、奶奶,父母、老师亲朋好友表达一点爱心吗?说说你想怎么做。
设题意图:考查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思维点拨:调动自己的体验,做到爱的回报就可以。
参考答案:做卡片,用压岁钱买礼物,打扫一次卫生,做一顿饭等。
四、总结全文
献“爱心”能使自己终生受益,也会使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师生齐唱《爱的奉献》结束全文。
五,布置作业。
、探究性问题。
课文结尾说:人们看到巨人和孩子们在他们所见到的最美丽的花园中游戏玩耍。请想象他们是如何游戏、玩耍的,描述当时的情景,不超过150字。
剖析:可描写花园如何美丽,也可描写巨人和孩子玩耍的内容。
2、知识拓展
搜集三条赞美胸怀宽广的格言。
3、积累
将文中优美的拟人句抄到摘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