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反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关键之一。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合理而有创造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易于感受文章,而且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方面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设计好一篇课文的问题,首先要求教师深刻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挖掘文中的新意,为学生提供可思考、想象的空间。新教材的改革,更重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设计问题就是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发表个人独有的感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担负着路标的功用。如何设计好了教学中的问题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理清思路,把握文章脉络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本文作者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先写“百草园”生活,后写“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两种生活调换位置写可以吗?谈谈你的看法。由此启发学生思考按照时空顺序结构文章的好处,又再如教学《谈骨气》这篇议论文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先提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后,引用孟子的三句话从道理上来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观点,接着又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齐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敌人的手枪三个事例从事实上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试说说这三个事例是从哪些角度来阐明观点的?这三个事例调换一下顺序可以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通过对不同的文体,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充分的把握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阅读能力。
二、感悟主题,抓住写作旨意。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爱国情怀,或高扬美好人性,或表达人情冷暖,或展现人生的感悟,或警示世人,或揭露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一文,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孔乙己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教育制度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也揭露了当时国民麻木、迟钝、落后、愚昧的劣根性,表达了作者要唤醒和“改造国民精神”这样的一种写作目的。主题是极其深刻的,是发人深省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偷”、“酒”、“笑”、“打”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孔乙己的形象,展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深意?
三、挽留细节,显示语言特色。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以此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为学生提供学习语言的源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在教学《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运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美景,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展现出春的活力,春的美好,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感悟春天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吗?又如在教学《菜园小记》时,可先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列描写:“那些新芽,条播的行列整齐,撒播的万头攒动,点播的傲然不群,带着笑,发着光,充满了无限生机。一棵新芽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然后设计如下问题:请品味这段描写,然后说说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品味,可以使学生领会本文语言清新自然、质朴生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劳动的无比快乐之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四、放飞思想,拓开联想空间。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并尝试着写一写:请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再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
五、捕捉信息,张扬人文思想
张扬文本的人文思想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渗透的重要渠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文本适时地向学生灌输人文思想。如在《斑羚飞渡》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读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对老斑羚为了挽救种群的不被灭绝,做出了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抉择,对此你有何感受?同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怎样处理人与动物的和谐生存?请淡谈你的看法。由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人文意识;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问题设计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会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的空间,升华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触语文的魅力所在,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初中语文《雨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雨说》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雨说 年级 初三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单元 教 学 目 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悟诗情,陶冶情感。教 学 重 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教 学 思 路 情境导入,激起诗情——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吟咏诗句,探究语言——拓展延伸,创作实践 主要 教学 方法 朗读和欣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 学 资 源 教材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 共 一 课 时
一、情境导入,激起诗情 两套方案,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一:(适用于借班上课)课前播放歌曲《春雨濛濛地下》 同学们,初次见面,刚才这首歌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见面礼。我们虽然只有几十分钟相处,但我不是风,来无影,去无踪;我也不是闪电,快得让你无法捉摸;在这里,我愿是一片云,能化成一阵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的这位诗人,他就是一片云,天边一片孤独的云,一片漂泊海外,乡愁浓烈的云。(放图片)“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他的心灵写照。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雨说》一诗中他化成了一阵雨,一阵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向我们诉说着,他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方案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一位诗人: 他从小跟随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出版的诗集实际算不上多,但他的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不亚于李煜,李商隐; 他的诗把中国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同行称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诗人”(杨牧); 他的诗作大多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表现流浪不安的生活,因此,他又被称为“浪子诗人”,“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是他的心灵写照,他就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雨说》一诗中他化成了一阵雨,一阵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向我们诉说着,他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活动一: 学生倾听,感受。1.在歌声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2.引发对课题的兴趣。3.介绍作者 说明: 作为赛课时借班上课的方案一,导入时用了切合语境的诗意表达,学生听起来自然,亲切,同时又激起了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举两得。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融入了一份春雨的情思。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老师先当一回诗人,用他的口吻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感受一下。(教师通过课件配乐,配画面,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二)老师也给大家配上音乐齐读,好不好?(教师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课文。)评价学生的朗读
(三)诗歌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请大家思考个问题:(课件出示思考题)思考题:1。雨说了什么? 2.你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 明确:
1、老师想先问大家雨能说吗?(不能)这是什么手法?(拟人)。雨说了什么?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绝她的到来;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在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就快乐地安息。全诗5个“雨说”贯穿首尾,整首诗都是雨在说。2.你能不能把每节诗浓缩成一行,组成一首新的诗,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整首诗的脉络。你可以找诗节中的关键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例如:第一节我们就可以浓缩成最后一句话“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师生互动后出示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适当调整)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轻轻地来了 可别拒绝我的到来 我是来亲近你们的 请跟着我一起去迎接春天 我来自遥远的地方 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样整首诗的脉络就把握了。我们看它也是一首诗,可以叫做雨说的浓缩版吧。活动二: 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思考关于诗歌内容的两个思考题,整体感知诗歌。不求全面,只要有所感,有所得。《雨说》一诗清新明快,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词句和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通过朗诵,学生与文本进行沟通,得到美的体验,整体把握诗歌。美文美读是语文教学的一贯主张,在这里,学生和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两个思考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内容到思想感情对诗歌进行整体把握。其中第二个问题既训练了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脉络,也为后面的探究语言板块张本。
三、吟咏诗句,探究语言
(一)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你将课文与浓缩版进行比较,哪个更能打动你,找出这样的地方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出示课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二)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学生回答,老师适时点拨,辅以朗读指导。(学生可从语言的形象,画面的丰富,情感的真挚等方面比较)如: 1.第一节看看这里描绘的一幅幅画面: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小溪干涸。所有的一切道出了大地对春雨的渴望与长久的期待。就在这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正如杜甫春夜喜雨所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而浓缩版读不出这种画面感。这一节要读出急切期盼之情。2.第二节:压缩版就一句话:“我轻轻地来了。”这句很简单,没有形象可感的内容。课文不同,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读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这样的句子,一幅春雨的图画便展现在了眼前。我们仿佛看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雨:“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当读到“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这样生动的拟人,我们也仿佛品味到了杜甫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韵味。这就是春雨啊,一位温柔的爱的使者,她轻轻的来,带着细腻而又无私的爱。这样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体味到真挚的情感美。这一节要要读得轻柔,温和。3.第五节这一节描绘的情景与第一节有什么不同?完全两样。表现了大地因春雨的到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田圃的泥土润如油膏,禁锢的种子发了芽,滞留的鱼儿欢快的跳跃,干涸的溪水又开始了欢唱。大地一片生机,心里多么欢畅啊!这节要读出欢快喜悦之情。4.“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 列举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常见事物,并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表现出春雨滋润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令人不由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而压缩版读很生硬,没这种韵味。这里也要读出活泼欢快的语气。5.“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写春雨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的生活,为此它甘心奉献一切。好一个“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的精神。这就是“雨”的真正来意。(点明中心,照应标题。)6.“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啊,就是我祝福的心意”通过比喻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而压缩版没有这种升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以上要点说到3-4个即可)
(三)以七八两节为例重点品味 是啊,通过刚才的比较,课文与浓缩版哪个更能打动你已经很明显了,浓缩版语言抽象,概括,诗味索然,而课文中我们读到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形象,一声声亲切的诉说,一句句温馨的祝福,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这就是诗歌之美,语言美,画面美和真挚的情感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板书:语言美 画面美 情感美 比如第七八节:(点课件出示文本)(略)1.语言美你能品味到吗?称呼亲切,充满童趣。生动活泼。2.画面美呢?比如:笑弯了腰啊,笑出了泪啊,笑斜了翅膀啊,笑得哗拉拉得响啊,抓住了他们生动的一刹那,表现出生机盎然的画面。3.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雨”为什么“要教你们勇敢的笑”呢?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的教我们勇敢的笑呢?难道我们不能笑,不敢笑吗?诗中的“你们”是指现在的我们吗? 这首诗创作于1979年,中国刚刚结束了“文革”灾难。在十年浩劫中,人们脸上失去了笑容,连小孩子也告别了欢笑。还记得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吗?它就是通过文革前后紫藤萝的由枯到荣的描写,发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感叹,给我们以生活的启迪。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在白云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春雨要去牧场看看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要教我们勇敢的笑了,她是要教我们乐观的生活啊。事实上,不管什么时代,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才会有生机和希望。所以今天我们来读这首诗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勇敢乐观生活的期望。第八节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要读出高昂之气。4.学生齐读
(四)小结: 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发现郑愁予先生的《雨说》确实很动人。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品味了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加深了对诗歌的了解。《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点出课件相应幻灯片)
(五)让我们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和真挚的情感。学生齐读 活动三: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也可质疑。以片段赏读为主,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生动,画面的形象,情感的真挚等方面比较。活动四: 以七、八两节诗为例,和学生一起进行重点探究。点拨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并联系以前所学进行知识的迁移。活动五: 学生在朗读中回味探究的成果。再次感受诗人的语言魅力和真挚的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当好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通过平等的对话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和诗歌朗读能力,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四、拓展延伸,创作实践
(一)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殷殷期盼,情意绵绵,相信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我们。今天已经自由地笑起来了的我们,能不能也对雨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赶快动笔吧!最好用诗的语言。点出课件相应幻灯片
(二)学生创作
(三)点评学生创作
(四)总结: 从同学们的诗中,我们听到了自由快乐的笑声,这正是作者的期望,也是老师的期望,愿笑声伴你成长,愿笑声伴你一生!活动六: 鼓励学生用诗的语言对雨说说心里话。在读和品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通过阅读促进写作,通过写作深化阅读,现代诗歌教学同样也符合这个规律。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也许学生此时的创作还很稚嫩,但就是这一次次真情的释放,也许就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观察,对人生的感悟。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茫,这正是语文人文性的很好地体现。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 与 创新之处 整堂课的流程由美读到品评再到写作,层层深入,思路清晰,学生活动充分。教学过程中把朗读和欣赏相结合,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注重学生朗读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探究语言的环节,引导学生将文本与浓缩版进行比较,针对性强,提高了课堂效率。存在的问题 与不足 诗歌比较长,一节课完成只能选择一些片段窥斑见豹,难以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讲得很细致全面。
第三篇:初中语文试讲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初中语文的一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试讲题目是《陋室铭》。导入 师:上课!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陋室铭》。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讲讲本文的作者——唐代诗豪、哲学家刘禹锡的故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厢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板书: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新授
师:教学千法读为本,学习文言文,诵读尤为重要。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全文。一要读准确,二要读出节奏,三要读出感情。生:„„
师:结合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下面听老师再诵读一遍,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是什么样子的。师:......好的,大家一起来看第一题: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 生:„„
师: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再看第二题:德馨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师: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品性是什么样的? 生:......师: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刚才还有同学引用了前篇课文里的:出淤泥而不染。非常好。
作者的这种通过对陋室的描绘而表达志向的写法叫做什么? 生:......师:托物言志。之前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采用了这种写法。巩固
师: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我们一起学习下这篇文章里的字词和一些特殊用法 1.在(zài):在于,动词。
2.名(míng):出名,著名,文中指因...而著名,名词用作动词。3.灵(líng):名词用作动词,有灵气。
4.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斯:这。是:表示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5.惟吾德馨:好在我(室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惟:犹“以”,强调原因。吾:我,这里是指住屋的人自己。德馨:德行馨香。《尚书 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的痕迹蔓到台阶,苍翠碧绿;青草的颜色映入竹帘,一片青葱。
7.鸿儒(hóng rú):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8.白丁:本义指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的佛经,这里泛指佛道经籍。
11.丝竹:指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12.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3.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结
师: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这而从制,岂不善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好的,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我们的课后作业是:借鉴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情趣,尽量做到语言优美。
第四篇:初中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
初中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遵循课改理念 实施立体教学
——“初中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报告
应城市三合初中语文课题组 吴桂平程 君 黎玉萍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背景及意义
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强弱及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他的阅读能力和读写结合能力密切相关。语文教学的每一知识起点都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迁移联系,每一招每一术都可以唤超学生自主学习感知的萌发追求,每一知识点的落实和运用都能引领学生进入更高的精神状态。正是这样,我们申请了“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研究课题。“综合教学”这个课题的意义是指全方位、多途径、多渠道、多维空间的立体化教学,它以课堂为轴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拓展,使课内语文训练与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形成浑然一体的强有力的结合。这一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一套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达到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验目标,同时也促进了课题实验老师教育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实验的初期我们作了大胆的实验设想:①大量阅读,双轨运行,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目标。②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网络引入语文课堂。③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这一课题研究是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依据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原理,遵循读写相互依存的关系,联系学生的心理和语言实际,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与学生的情感修养、人格健全、生活创造等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立善于思考,大胆怀疑、善于挑战、大胆创新的学习风格,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在整个实施阶段综合采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实践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时间和步骤分三个阶段进行。
1、学习准备阶段(2000年9月——2001年8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01年9月——2004年8月)。
3、总结提高阶段(2004年9月——2007年8月)。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中学语文读写说综合教学”课题研究在我校已开展了七年。在这七年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地、市教科所,教研室的关怀指导,我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语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探索,现在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明确读写关系,抓实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了阅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的课内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强调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要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在几年的实验中,紧紧把握在语文教学中立足课堂,抓实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努力实践。
实践证明,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把握文章重点的前提下,激发学生阅读和表达。例如实验教师黎玉平教学八年级下册《与朱元思书》一文时,带着学生梳理文意后,以选拔船行富春江中一路上看到的美景现场直播主持人的方式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实验教师程君教学张晓风的《行道树》中,最后以让学生试着给行道树写一句广告词赞颂它们精神的方式引导学生完善课堂板书,学生们异常兴奋。通过这一系列的指导活动,阅读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了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同时我们还借助《语文报》及文学社团,引导学生以读促写,以写悟读,努力提高读写结合的能力。通过这方面的实验,教师也在不断收获:雷波琴老师的论文《课内迁移,课外拓展》2002年获湖北省一等奖、撰写的教案设计《马说》2004年获孝感市一等奖、程君老师的论文《让语言“轻舞飞扬”》2007年获应城市一等奖、吴桂平老师的论文《浅谈幽默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2007年获孝感市一等奖。
2、构建以对话交流为中心的课堂格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行为不仅是读者和文本思维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而且还是生与生、生与师的沟通理解交流过程。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尊重学生,逐步探索出四条思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的个性认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要让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做朋友,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同时教学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作品,用他们自己的心去抚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去学习阅读。例如张翠萍老师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抓住文中一句“我们是多么喜欢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啊!”设计问题: “面对长大,特别是你们这些孩子们应该是喜欢,可„英子‟为什么害怕?”让学生尽情表达,与学生老师交流心里想法。课堂上多给学生“倾听”作品的权力,多给学生“言说”感悟的机会,这样做既重视了学生的个性认知,也达到了提高他们读写结合能力的目的。对教材的阅读理解,只有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才有价值。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善于求异,要有挑剔、批判的眼光,对不“人云亦云”,敢于批判的学生应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学七年级上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课了什么,李卫星老师特意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了分组合作探究。这对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旨,挖掘文章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求异,要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以后构思作文拓宽了思路。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不仅重视教材的人文性精神层面,更注重教材的语言层面。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世界里体会沉吟、把玩,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和驾驭能力。例如教学七年级下册《山中访友》时,田艳霞老师通过指导学生个性阅读,最终让他们都懂得了“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教学八年级上册西蒙诺夫的《蜡烛》时,张敏老师通过拓展延伸环节,不仅教会了学生们爱情,而且还让他们懂得了责任及热爱苏联红军的情感。利用现有的教材,通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培养为以后的写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实验教师深刻理解了这一教学原则,实验成果也不断涌现:黎玉萍老师的论文《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2003年获孝感市二等奖、田艳霞老师的优质课《鹤群翔空》2004年获应城市一等奖、黎玉平老师的论文《以情动情,以情悟理》2007年获应城市一等奖、黄晓红老师的论文《呵护母语,提高读写说综合素质》2007年获孝感市一等奖、田艳霞老师的论文《优化语文教学,强化校园文化》2007年获孝感市一等奖、张翠萍老师的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2007年获孝感市二等奖。
3、注重积累收集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厚积薄发是对语文学习过程的比较准确的描述。厚积、接触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后才能形成语感,才能逐渐形成语文能力,才可能提高语文素养。在这方面我们语文课题组也做了一些尝试。课堂教学中,对那些语言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韵味等一类的文章,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背诵积累。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高尔基的《海燕》、光未然的《黄河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活动课上,则组织学生以新课标推荐的名著篇目为主,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自习或课余就布置学生欣赏《语文报》上刊登的佳作,积累语言。有了这些积累,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才不至于思维阻塞,笔力枯竭,无话可写。我们实验教师也通过实验心得撰写了一些优秀论文,有十多篇获奖:其中2004年操雄伟老师撰写的论文《走出作文乏味的死胡同》、黄晓红老师撰写的论文《让我们荡起双桨,尽情泛舟文海》都获得应城市一等奖、吴桂平老师的论文《以读促写,以写悟读》2007年获孝感市一等奖。此外,程君老师还在指导学生作文之余,写出两篇教学札记:《有情才能有效》、《作文病例的使用价值》。
4、拓展学习和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现代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种环境,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感悟和体验,进而上升至智慧,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提倡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在于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文揭示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语文课题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利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训练,让学生走出校园,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漫游语文世界》综合性学习,李卫星老师通过分组布置:错别字门诊小组、广告语小组、店名收集小组。让学生接触外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吴桂平老师确立了“谈谈雨的功与过”研究专题,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更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自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一方面的尝试,我们也有些许收获,其中操雄伟老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案例《春光明媚品清茶》2007年分别获得应城市一等奖、孝感市一等奖。
“荡舟”文学社是我们语文课题组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平台。这几年来,我社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三次社团活动,每年至少出刊一期,收录了各年级各班学生的优秀习作,社刊习作中最为出色最受学生喜爱的作品就推送给地、市级刊物发表,以荣誉促进步,以进步化动力。这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从2002年经过全组教师的努力,全校学生的拼搏,“荡舟”文学社连续五年获奖;2002年评为湖北省二等奖、2003年评为孝感市优秀社刊、2004年评为应城市优秀社刊、2005年评为孝感市优秀社刊、2006年评为中学生优秀社刊、2007年评为孝感市优秀社刊。其中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选送参加地、市级征文评选,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四、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
自从承担课题研究以来,七年中,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坚持研究,努力探索。但是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实效证明,由于当地的经济现状制约、本校教学设施的不够完善、部分教师的观念不能立即转换,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障碍,致使实验效果还不够理想。例如:组织学生阅读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时,书本来源和阅读时间都不够,学生的阅读只能流于形式;遇到文质兼美的作品,想让学生深切感受时,没有设备完善的多媒体教室上课,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有待于提高的。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教师
课题
名称 周荣生 授课课题 科研课题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学生
分析
二、教材
分析
三、教学目
标设计
四、教学
策略
设计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 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1.知识与技能 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 2.过程与方法 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值 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
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
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五、教学
过程
设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个读互评、纠正 齐读 2合作探究(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1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2过
程
设
计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
六、课后 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课外拓展 4.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6.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四、内容总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附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反思
七、课例
评析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三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