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19-05-12 17: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二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

课题名称: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课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

4、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小棒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精讲点拨:

1、出示信息图,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看图,找到数学信息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①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②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③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2、解决问题

(1)解决第一个问题: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添加: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1÷3=3(个)„„2(个)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2)教学竖式的写法。

①教师板书竖式,学习写法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②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③理解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④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3)解决第二个问题:

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交流:每一部分是怎样得到的,是怎样试商的。

(4)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可以先引导说再让学生说,①列竖式要注意写法,相同数位要对齐。②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注意:教学这个问题时,通过让学生独立解决,两题对比,使学生观察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引导学生发现余数都比除数小的规律,并强调以后进行除法计算要注意这点。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再次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2、3 练习时,要注意让学生自己计算,重点观察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同时注意余数的大小。

四、系统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六、板书设计: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11÷3=3(个)„„2(个)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巩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名请学生回答。

注意: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再一次强调做这类题目应注意的问题,为本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精讲点拨:

1、讨论交流:

到底需要搭几顶帐篷呢?是5顶还是6顶?为什么? 因为余下的2人也需要搭建1顶帐篷,所以就是5+1=6(顶)(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联系生活实际,确定需要多少顶帐篷。)

2、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怎样列式呢? 17÷3=5(顶)„„2(人)

余下的2人,也需要1顶帐篷,所以5+1=6(顶)答:需要搭6顶帐篷。

3、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藏在哪里吗?请把它找出来。14÷4=3„„2 8÷5=1„„3 16÷3=5„„1 10÷4=2„„2(1)请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说。(2)组织学生指出余数、商。

(3)请学生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4、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第4题

练习时,要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余下的还需要再加1个箱子”。(2)自主练习第5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学生独立解决,鼓励学生利用前面学过的乘法口诀写出多道除法算式。(3)自主练习第6、7题

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要解决问题就是求什么。(4)自主练习第8题,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请学生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首先,请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补充。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用小棒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学生按照上面的分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系统总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7÷3=5(顶)„„2(人)

余下的2人,也需要1顶帐篷,所以5+1=6(顶)答:需要搭6顶帐篷。

第二篇:第八单元 野营信息窗1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名称: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信息窗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出去郊游吗?

说说你们都去过哪里、玩过什么好玩的东西。

2、今天一群小朋友出去郊游,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咱们一块去看看那吧!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信息窗1图

二、精讲点拨

1、学生汇报预习题目:

信息:3个小朋友围在一起分食物,10片饼干,12个草莓,7根火腿肠,17瓶酸奶……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呢?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1)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2)7根火腿肠,每人分3根,可以分给几个人?

(3)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4)17瓶酸奶,每人分3瓶,可以分给几个人?……

2、理解题意,探求新知。

现在我们帮助他们把这些好吃的东西分一分吧!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用圆片代替饼干,每3个分一份,可以分3份,还剩1片。指导学生用小原片摆一摆,分一分。

3、认识余数

是不是分的不是正好呢?剩下一个怎么办呢?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剩1片。

当分后还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我们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4、有余数的除法意义、写法和读法。

10片饼干,每人分3片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0÷3。可以分给3人,就等于3,剩下的1片是余数,咱们把它写在商的后面,并且用6个小圆点把它与整个式子连起来。

根据分的结果,写出除法算式并给出各部分的名称。教师板书: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

讲解除法算式的意义,引出今天的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归纳总结

1、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如果平均分后还有剩余,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

2、余数表示的每份分的同样多后剩下的部分,因此,它的单位与被除数的单位是一致的。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随堂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出示拓展练习,增加的实际应用能力。

(1)独立解决“15个茄子每6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

添加: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有几点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再圈一圈,然后列算式。

(2)独立解决“16个西红柿,每5个装1盒,可以装几盒,还剩几个?”先利用小棒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列算式。(3)独立解决第2题,连一连,填一填。

“把11个玉米平均分到3个篮子里,怎样分?”

提示:先利用小棒分一分的话,你会选择几个几个的分,为什么?请在组内说一说。然后列算式。

(4)剩余问题独立解决。先分小棒再列算式,分小棒前一定确定好几个几个的分;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对比算式,寻找规律。

4、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哪种方法更好。

四、拓展延伸

判断对错:11÷2=4……3 如果不对,请画图说明自己的理由。

五、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六、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0÷3=3(个)……1(个)读作:10除以3等于3余1。7÷3=2(人)……1(根)12÷4=3(人)

13÷4=3(人)……1(个)15÷4=3(人)……3(个)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 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学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解决了野营时的其中一类问题,这节课,我们增加一点难度,通过把不同数量的草莓每4个一份平均分,探索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人?如果有13个、14个、15个或16个呢?

二、精讲点拨

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

1、下面我们以分草莓为例来研究,请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数学信息:预设1:要知道可以分给几个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片。预设2:可以由少到多的一一来试,如每人分1片,每人分2片,……

汇报完整的数学问题:18片饼干每人分一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18片饼干每人分2片,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怎样分? ……

汇报解决方法:你能用算式表示出你的分法吗?

2、精讲点拨

(1)老师也把刚才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了,请看黑板。18÷2=9(人)18÷3=6(人)

18÷4=4(人)……2(片)18÷5=3(人)……3(片)18÷6=3(人)……

(2)对算式进行分类,观察余数与除数关系。(3)小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4)商与余数的单位不同,为什么呢?

3、类化练习: 自主练习第2题2(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

(3)对比1、2题,你有何新发现,如果没有提示,你知道几个几个分吗? 自主练习第3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

(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分的过程。(3)提醒学生一定要写单位。自主练习第4题

试着在脑中想分小棒的过程,来帮助计算;实在想不起来再摆学具。自主练习第5题

(1)引导学生读题,弄懂题意,转化成数学问题。(2)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添加:交流时重点说为什么用“除法”。

三、拓展延伸(聪明小屋)

试试看,用4个数组成正确的除法算式。(1)46 5 6 8(2)39 4 7 8

四、系统总结

请学生说收获。教师小结。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除法

12÷4=9(人)

13÷4=3(人)……1(个)14÷4=3(人)……2(个)15÷4=3(人)……3(个)16÷4=4(人)

余数要比除数小

……

七、课堂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第七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

科目

科目:数学 年级:五 教学设计:刘艳梅 审核:赵淑华 时间:2014-12-27 编号:02

第七单元 绿色家园

——折线统计图

信息窗2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的过程中,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难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滨海市和临江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情况,并且知道了绿色植物对于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这节课我们再一起看看几个城市的绿化情况,好吗?

(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齐读目标。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同学们,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我们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比一比哪个组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1.仔细观察主题图,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

3.用条形统计力表示出部分城市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做在课本上)4.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统计图。(做在课本上)5.根据3、4两题,思考:

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

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比较合适。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自学的很认真,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有信心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学生中的错误。)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1、3题(写到学案上),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完成。要求:认真读题,书写规范,坐姿端正。

三、后教环节

(一)出示学习任务和指导

过渡语:做完的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自学检测题。科目

科目:数学 年级:五 教学设计:刘艳梅 审核:赵淑华 时间:2014-12-27 编号:02

1.纠正反馈指导

(1)小组内两两交换,互相检查,发现错误的用红笔标出来,然后改错。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让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一下错的原因?如果说不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解决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

自主练习1:调查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后全班交流。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多让学生做题的方法。

2.合作探究: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怎样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预设生成和点拨 点拨1: 自主练习第1题:重点引导学生说清你选用哪种统计图?为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点拨2:自主练习第3小题。

引导学生说清楚为什么选用折线统计图?该校近五年培训学员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点拨3: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变化趋势情况。

画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图一横轴下的A、B„„对着的是格子;图二横轴下的2004、2006„„对的是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

总结:比较数量的多少,可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数量变化趋势,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四、训练环节

过渡语: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今天所学的知识,比比谁做的又对又快!完成课本第2题(写到学案上),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先独立完成后后全班展示交流,对出现的错误先由小组帮助改正,再有疑问老师讲解。

【教学反思】

第四篇:3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信息窗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

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3千米=()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1)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五篇:5单元信息窗3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赵婧婧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航,尝试自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森林中谁是大树的医生吗?(啄木鸟、喜鹊和黄鹂)大树公公生病了,他们便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捉大树公公身上的虫子。咱们来看看它们的劳动成果吧(出示信息窗3)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相应的数学信息是:

(1)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2)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虫子;(3)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虫子。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同学们提出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2、独立思考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生: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

师:我们一起把相应的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齐读)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问题:(1)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生:喜鹊和黄鹂)

(2)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谁捉的少?(生:喜鹊捉的多,黄鹂捉的少)(3)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生:多38只)

(4)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自己想不出)

(5)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这些吗?

前三个问题,老师边读题,学生边回答;后两个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听听学生说的。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

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就和小组同学一起想想这三个量的关系,还要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

学生小组学习

三、课堂交流,质疑点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想法。你们组用的什么办法?你们是怎样想的? 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认为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我们是用纸条图表示捉虫只数的。

师:那就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纸条图吧!(利用投影仪展示,一边指着,一边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别的办法吗?(也让学生说一说)

师:不少小组选择了纸条图的办法,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纸条,谁能在白板上摆一摆? 师:老师手中有6根纸条,你想用哪根表示黄鹂,哪根表示喜鹊?为什么这样选? 生:短的表示黄鹂,长的表示喜鹊,喜鹊比黄鹂多。(两纸条左边对齐)师:黄鹂捉了多少只?生:146只(画上大括号写上146只)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学生指一指,老师画出来)师:(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师:这样一来,你能很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吗?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书:146+38=184(只))

师: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师:146、38、184各表示什么?(让学生上来对应纸条图说一说)

四、基础练习,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吗?(一个小组到前面做,其他同学自己做)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2、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师拍2下)师说: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生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3、青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师: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师:你能看明白吗?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学生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4、蜻蜓吃蚊子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 谁来读读题?作到练习纸上。汇报。(直接说算式)

五、梳理总结,应用拓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下载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八单元 信息窗2教学设计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下第一单元信息窗2教学设计(合集5篇)

    信息窗2:新千年的钟声----秒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

    窗2教学设计

    2015-2016-1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通过同数连加引出乘法算式,掌握写法、读法及各部分名称。 3.......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识字8 知识、能力教学目标: 1、认识“初、眉”等十个生字,会写“北、南”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和了解......

    第八单元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备课时间: 教材简析: 本单元公有四篇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猴子种果树》、《会走路的树》、《问银河》。这些课文有的运用童话的描写,教育学生光有美好的理......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9《数星星的孩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并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的三个问题。 3.能按要求......

    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稿 一、教材分析: “第八组”教材单元主题是“走进科技世界”。分别由29课《数星星的孩子》、30课《爱迪生救妈妈》、31课《恐龙的灭绝》、32课《阿......

    信息窗一教学设计

    七 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1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主备人:华丰镇 乔夫政 教学内容:课本P76-8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窗2比较教学设计修改

    《比 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物品的长短、高矮、轻重、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