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webquest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开发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2009届学士学位论文
基于webquest的中学信息技术教
学设计与开发
学院、专业 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
研 究 方 向
教育技术
学 生 姓 名
崔 娜
学
号
200504417008
指导教师姓名 李晓岩 指导教师职称 讲 师
年 月 日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网络的开放性,多样性及高效性为开展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革,本文在对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作者对网络主题探究模式----WebQuest进行了研究。作者设计开发了一个WebQuest模板,并利用此模板进行了以《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解决》为主题的案例开发,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高质量的WebQuest设计和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展学生的高级 思维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webQuest利用网络为教师、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对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webquest、信息技术、合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方式
Abstract:Probing study is a kind of study way which the present course reform in our country advocates.The opening,varie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network have offered unprecedented superior terms for launching the probing study based on network.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current situation,directed by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and the theory of cooperation study,the author studied WebQuest,which is a probing mode based on network.The author designed and opened up a WebQuest template and developen the case“prevention and solution of computer virus”making use of it.It aims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s,develop students’advanced thinking ability and form the learning way of independence,co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 through the WebQuest design of high quality and the parctice guided by advanced theories.Using the website,WebQuest provides large quantity of resources to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start exploring activities,broad room to students for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equ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 firm stage for evaluation and achievement display.It can act as a instruction to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state of web.Key words:webquest、Information Technology、cooperation learning、learning methods of exploration
目 次
1导论„„„„„„„„„„„„„„„„„„„„„„„„„„„„„„„3 1.1、问题的提出 „„„„„„„„„„„„„„„„„„„„„„„„3 1.2、国内外的现状 „„„„„„„„„„„„„„„„„„„„„„„3 1.2.1 国外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3 1.2.1 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4 1.3、研究课题目标、内容和意义 „„„„„„„„„„„„„„„„„8 1.3.1 研究的目标 „„„„„„„„„„„„„„„„„„„„„„8 1.3.2 研究的内容 „„„„„„„„„„„„„„„„„„„„„„8 1.3.3 研究的意义 „„„„„„„„„„„„„„„„„„„„„„8 2 webquest概述 „„„„„„„„„„„„„„„„„„„„„„„„„„8 2.1、webquest概念 „„„„„„„„„„„„„„„„„„„„„„„8 2.2、webquest模式 „„„„„„„„„„„„„„„„„„„„„„„9 2.2.1 情境 „„„„„„„„„„„„„„„„„„„„„„„„„9 2.2.2 任务 „„„„„„„„„„„„„„„„„„„„„„„„„9 2.2.3 过程 „„„„„„„„„„„„„„„„„„„„„„„„„9 2.2.4 资源 „„„„„„„„„„„„„„„„„„„„„„„„„9 2.2.5 评价 „„„„„„„„„„„„„„„„„„„„„„„„„9 2.2.6 结论„„„„„„„„„„„„„„„„„„„„„„„„„10 2.3、Webquest的理论基础„„„„„„„„„„„„„„„„„„„„„10 2.3.1 建构主义理论 „„„„„„„„„„„„„„„„„„„„„10 2.3.2 合作学习理论 „„„„„„„„„„„„„„„„„„„„„11 2.3.3 教学策略 „„„„„„„„„„„„„„„„„„„„„„„11 3 webquest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12 3.1、webquest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形式„„„„„„„„„„„„„„12 3.2、基于webquest的信息技术教学„„„„„„„„„„„„„„„„13 3.3、webquest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14 4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设计 „„„„„„„„„„„„„„„„„„„„14 4.1、网页设计的技术和特点 „„„„„„„„„„„„„„„„„„„14 4.2、网页设计的案例 „„„„„„„„„„„„„„„„„„„„„„15 5 本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1
计,通过学习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产品完成一定的任务,培养逻辑运算和抽象思维能力。
英国于1995年将“信息技术”的概念拓展为“信息与传播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开始强调信息技术的重要工具作用和网络资源的开发使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工具支持学习和提高传播交流的能力。
为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英国教育机构及时高速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信息技术教育向其他学科教学广泛渗透,使学生能经常地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树立牢固的信息观念。
日本是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为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其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已达较高水平。1986年4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加以培养,一再强调教育要适应信息化社会,提出教育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在于“积极、认真地培养学生具有应用信息的能力”。新加坡的信息技术教学重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推行“教育电子簿”试验。1999年,新加坡教育部开始推行“教育电子簿”试验计划。电子簿实际上就是一种针对中小学教学需要而制作的具有能够完成学习、作业、上网、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的便携式电脑。其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改革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各种软件产品的“使用”的教育。各国的信息技术课的价值定位,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信息技术教育从一门纯工具性课程变成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1.2.2 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特点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以普通中学整体改革为背景的,课程共设置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5个选修模块。
2000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并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
程”。信息技术教育改革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2003年2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出台,并确定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高中新课程方案。同年7月,教育部核准五家出版社根据新课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实验教材,并于秋季将这五套教材推进实验区进行课改实验。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迅速掀起了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讨论、学习的热潮,教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渐渐注重研究新课程的目标,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学习并总结更多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成功案例。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又进一步提出了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理念,增加了许多人文素养的内容,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己经摆脱了传统的课程模式,充分借鉴和接受了外国的课程模式,并在体现自身的特色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内容”、“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知识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作用。我国的课程已经从原来的过分追求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开始探索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策略。
总的来看,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内容跳跃性大、更新快。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教学科目,其内容的变化是极为频繁的,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继之而来的是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也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无论对施教者,还是对受教者都存在一个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潮的重新认识与提高的问题。所以,老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优化教学方案,并以指导者身份,积极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建构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顺利步入不断更新的知识海洋。2)技术性高、实践性强。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技术性高、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锻炼。实践出真知,理论知识,特别是软件应用,不能单凭课堂讲解就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才能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3)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中学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4)利用网络技术环境,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因为计算机课堂有良好的硬件条件,教室随时可以联网,就更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愿望,而且网络本身就是一个虚拟课堂,这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此条件将虚拟课堂与现实课堂相结合,形成一个开放的、共享的、无交流障碍的学习共同林。另外,信息技术教师更可利用技术条件,发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潜在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依据新课标而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造成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需要专家和一线教师进一步地沟通。
有教师反映教材的可操作性差,有的觉得现有教材中章节设计过于简单,有的对如何利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存有疑问,感到一节课要任务讲解、操作演示,时间己经用得差不多了,相关知识与阅读材料里面的知识要点不知如何处理。有些学生对新教材也不太理解,他们反映:“我们上的是语文课吗?怎么总在不停地讨论、总结方法?”不可否认,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师还没有做好迎接课程改革的准备。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似乎关注技术本身更多一些,缺少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规律的深入理解,加之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没有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又不断变化,给教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未能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在采访北京市清河中学时,几位初二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整整一学期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学习Excel制表和W6rd文档。其中的一位学生说:“我自己家里有电脑,老师没教之前我就会用,而现在也得在课上听讲,课下做作业。”另外的几名学生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是从一
点不会开始的,学起来稍嫌吃力,学校上机时间短,家里又没机器。这种学生水平上的参差不齐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
目前,关于“信息技术课应教给学生什么”有几种很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应用软件的使用,有人认为应该谈及编程等高深的技能,还有人认为重要的是信息素养,即搜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加工信息的思维以及整合利用信息的策略等才是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分析一下当前的教学现状,以下几点引人深思: L)信息技术课=电脑培训? 什么是信息技术,难道学生会用电脑打印文件、制表格、画几幅图就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去上几个月的电脑培训班就能做得到,又何必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信息技术课应该有别于电脑培训班的,应用软件的学习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全部,更不是目的。电脑软件的升级换代日新月异,如果是这样,岂不是现在教会学生的知识,等到他们用时已经过时了吗?费了很大力气训练学生一些行将淘汰的技能,则是教育的一种浪费。诚然,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从学科学习中得到锻炼,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内涵理解得太狭隘。
2)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无论是强调信息技术课的应用性还是创造性,它所涉及的只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面,从这个角度说,这些都不是信息技术课最重要的内容。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关键。毕业后,一部分学生会从事计算机应用类职业,一少部分学生会涉及软件编程,但大多数学生却是在运用网络查阅信息。电脑作为网络时代的信息传媒(硬件),人们查询、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将变得十分重要。3)教研问题
我们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研究层次比较低,研究的焦点往往局限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至于在教材、教法、评估考试等环节,其研究基本是空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还不太成熟,管理体制也不太健全,很多地方是由教育行政部直接管理的。还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体制,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教学研究的渠道,没有形成教学研究的风气,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与外界联系较少,在孤军奋战。目前,很多省一级教研室都没有设置专职或兼职的信息技术教研员,因此,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教研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开办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报纸和杂志,多组织和参加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会议等。要加强中学计算机课程建设,参照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系统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理论研
究,提出明确的教学目的、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符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手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体系,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当务之急。1.3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1.3.1研究的目标
本文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工Dreamweaver技术,设计一个WebQuest模式的主题网页。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高质量的WebQuest设计和先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参与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参与网络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1.3.2研究的内容
本文通过对WebQuest模式的背景、现状、结构的阐述,肯定了此模式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实践中现存的问题。本人把WebQuest引进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开发和应用WebQuest,探索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模式。1.3.3研究的意义
WebQuest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教学评价。这些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WebQuest模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WebQuest模式为教师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途径。目前,网络被看作是信息资源的空间,基于资源的学习成为研究的热点。WebQuest利用网络为教师、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大量的资源,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对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2 WebQuest模式概述 2.1 webquest概念
WebQuest有2个水平层次:短周期WebQuest和长周期WebQuest。短周期Web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课程单元设计的,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在每个短周期WebQuest结束的时候,学习者需要处理大量新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认识。长周期WebQuest一般将持续1周到1个月,在3课时以上,其教学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在完成了一个较长期WebQuest以后,学习者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能够将知识进行某种方式的转换和迁移,学习者通过制作一些可供他人在线或离线交互使用的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避免漫无目的任意冲浪,每个WebQuest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它赋予学习者以明确的方向,给学习者一个有趣且可行的任务,并提供必须的、能够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资源,而且还告诉他们
未来的评价方式,以及概括和进一步拓展课程的方式。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情境(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cours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2.2 WebQuest模式 1情境
情境部分需要实现两个目的:第一,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所选主题应与学生过去的经验相关、与学生未来的目标相关,所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吸引力且令人感兴趣。2任务
任务部分要阐明学生在完成WebQuest时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WebQuest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作为WebQuest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完成WebQuest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更高级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这些高级思维技能包括创造性、分析、综合、判断和问题解决等。由教师设计任务,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其集中精力调动各种能力完成任务,并为进一步的交流和互动奠定基础。3过程
过程部分描述学生完成任务所需要经过的步骤。在WebQuest的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的建议。在建议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要扮演的角色或者所要采用的 视角进行描绘,也可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过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建构 知识的脚手架,促进学生实现高水平的认知。它呈现给学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通 过收集、整理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应该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概括出主要问题,并进行比较、判断和综合。在实施过程模块时,教师应引导并 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努力提高思维能力。4资源
资源部分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将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其中大 部分资源是作为超链接指向万维网上的信息。学生使用的所有链接都由教师预先 设定。资源经过了预选,防止学生在网上迷航。相对于信息的搜索,WebQuest更侧重于信息的使用。WebQuest采用了网页的形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但绝不排斥信息来源的其它渠道。可以提供给学生的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网上的发现,非网络性的资源也可以使用,包括录像、录音、书籍、讲座、实地考察等方式。5评价
对基于WebQuest这样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形式,从评价的目的上来说,旨在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探究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从评价的重点来看,应关注学生
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表现,不能把是否探究出结论或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指标。从评价主体来看,可以是学生本身、教师、家长、同学等等。从评价方法来看,难于通过纸笔测验来加以评价,而需要用评价量规表来考察学生的不同方面。从评价的内容看,可以是学生学习表现、书面作业、多媒体作品、网页和其它类型,而每一项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来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内容。6结论
在结论部分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经验总结,鼓励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拓 展和概括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其它领域拓展其所得经验。在这一部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2.3 WebQuest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体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构建的,学习者要想完 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 受、体验。建构主义下的情境教学就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的。WebQuest模式为学生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通过学生和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建构主义者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o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proXimalDevelopmentZone)理论出发,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并建构知识,这就是支架式教学策略。它主要有接收、转换和输出三个步骤。学生在WebQuest活动中接收教师为其设计的支架后,最后要输出支架,完成任务达到教学要求。1.2.基于建构主义的师生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本身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这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了解彼此的想法。WebQuest中课程的内容由师生共同构建,它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这样的角色始终贯穿于webQuest的六个部分。
1.3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①学习者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活动式探究者”“意义和知识的建构者”。②WebQuest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建构主义主张给学生一些完整的任务,学生要分析需要哪些知识和方法,需要先完成什么,后完成什么,这在webQuest得到体现。网络主题探究学习作为一种生成性学习,学习的具体内容不确定,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丰富的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合作学习理论
WebQuest中采用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教学方式,体现出了合作学习的思想。合作学习的创始人约翰逊兄弟提出了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混合编组、积极互赖、个人责任、社会技能、小组自评。WebQuest活动中每个学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角色,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完成任务。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这几个要素。WebQuest小组活动中,学生必须是积极互赖的一一每个学生都应该与小组成员相互依赖,共同合作,否则凭个人力量是不可能圆满完成任务的。每个学生的成功必须取决于同伴的成功,这就是积极互赖的旨趣所在。显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合作学习策略是我们在网络模式的学习中最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策略,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互促互进,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一种教学策略。在WebQuest实践中,合作学习策略贯穿始终。3.教学策略
在WebQuest实践中用到多种教学策略,十字交叉形策略、小组评价策略、反思策略是WebQuest中常用到的。十字交叉形策略是通过为学生建构具有多种角度和观点的情境,引导学习者从多个不同角度交叉学习、理解某一概念,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全面理解的目的。小组评价策略有两种涵义:一种是学习小组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小组的整体评价。在WebQuest中,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成绩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察和测验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评价方式。小组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平时在论坛里的表现,缴交作业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与人合作的能力等。为此,在WebQuest“评价区”里制定了对相应内容的评价标准和等级。学生可以及时地依据小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反思策略是教师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学习过程的策
略,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是一种有效的深化认知的手段。在WebQuest实践中,要求学生反思既在学习结束后进行,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在学习结束后,学生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教师适当做出点评,并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学习过程,并检查所做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是否合理,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webquest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3.1、webquest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形式
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对高科技人才的需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1.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学科分类进行了科学的调整。由于各学科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极大地制约了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信息技术己被各学科的教师所重视,并广泛地应用到了各个学科的课堂上。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的特点也需要其他学科内容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在熟悉的知识环境中获得明确的任务以达到训练动手能力的目的。这种双向渗透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发展到现在和基础学科的课程整合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展示平台,教师利用计算机播放自己找到的录像资料及一些板书,计算机的实质是一个播放器。第二阶段,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是教师做CAl课件,利用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较少。现在,我们提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把学生作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主体,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处理信息的工具来使用。这大大加强了学习的效率,使学生能有效的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这种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就是webQuest。
2.WebQues是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方式
webQuest是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伯尼·道治(BemieDo内e)和汤姆·玛蒂(TomMQrch)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计划。目前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表现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webQuest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习者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实施和完成webQuest。经过分析综合得到的信息,使学习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
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的不是收集信息,而是使用信息,并帮助学习者分析、综合和评价。WebQuest的优势是可以让学习者更合理地使用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WebQuest是一个以探究为取向的活动。webQuest根本目的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2、基于WebQuest的信息技术教学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分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
1、基于课堂讲授的“问题一探究”教学,即Learn-from。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探究性学习,简称网络主题探究(WTI),典型代表为webQuest。
3、基于因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型教学。
4、基于主题学习网页开发型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倡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性、协作性的学习,所以,webQuest模式在广大中小学课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这是一种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虚拟导师与现实导师相结合;虚拟学伴和现实学伴相结合;网上资源和教材相结合,是一种网络新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应用的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可以针对授课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在研究中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WebQuest就是这样一种新兴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学习者所需要的多数信息来源于互联网(Web)。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其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合作和交流,处理不很明确的信息”。这种学习方式提倡学生通过互联网,直接访问专家、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的报道,并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_L提出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主题探究式教学(webQuest)是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主题探究式学习。将webQuest在应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时,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作用,创设一个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网络探究性学习网站的开发是一个综合性的软件开发过程,往往需要多种开发环境的支持。这个网站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课件,而是教学的平台,课内课外都可以使用的平台,并且是真正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一网站平台中和其他同学既是伙伴又是竞争对手,部分进步较快的学生不仅要和同伴协同发展,又要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上课用到的教案和课件都提前发布到网站上去,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案做出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任意交流,可以上传自己学习心得,提出疑问,以及帮助教师来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
其次,可以利用各种认知工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计算机网络特征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有了这样一个基于网络的平台,以后无论教师进行任何主题的学习,都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是一个长期协作学习的过程。在基于网络主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作的网站不仅仅是供来观赏的作品或仅仅是教学课件,因此充分利用网站虚拟社区的交流功能正是基于网络的协作式教学策略的体现。因此,探究如何将webQuest教学模式应用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去是一个新的课题。
3.3、WebQuest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其教学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中心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完成既定任务的学习实践活动。因而其思维往往受到一定的禁锢,形成习惯性接受的思维定势,缺乏创造性,自主性。而在国外,则普遍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教与学的交互性更有利于发展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界面,可以充分体现信息传播的往复性和三元性(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要求,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WebQuest教学模式可以方便的运用信息技术,采用WebQuest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反映出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丰富了教学手段,并且激发学生掌握知识的兴趣,实在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我们当前的教学情形。
四、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设计 4.1、网页设计的技术和特点
本设计主要采用静态网页技术,静态网页技术是一种主要通过HTML标记语言,按一定的格式整合各种媒体,如图片、文字、声音等,结合WEB服务器实现信息的网络发布的技术。常见的制作静态网页的工具有Dreamweaver、FrontPage等工具。在WebQuest中网页呈现部分主要通过静态网页制作技术来表现。其主要特点有a.生动活泼的页面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b.依托课程标准,通过学情分析,确定学习任务,设计探究过程c.展示、分享学生的劳动成果,建立评价标准。d.交互学习的界面,提供师生交流的机会。以讨论、E-mail的形式,提供即时性与错时性两种交互学习环境。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学生可以发表不同见解、评论、答疑,使之成为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的有力补充。e.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提炼网络信息,并提供专题资源库。f.利用局域网进行方
便快捷的作品上传9.模块化结构,适于学生和其他教师按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4.2、网页设计的案例 4.2.1流程
a.确定适合于webQuest的主题
b.分析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内容,确定探究学习目标 c.收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d.分析学习对象的特征,确定教学策略 e.利用模板进行网页设计
4.2.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解决》的WebQuest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宏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沟通与分享的个性品质,增强独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全面、清楚地掌握计算机病毒知识,消除对计算机病毒的 恐惧感,而且对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以后学习更加复杂、抽象的计算机知识打好基础。
道德目标:培养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树立为人类造福、为社会服务的思想观念;不利用高科技制毒、传毒并向他人传播防毒、治毒的科学知识。教学准备:
1、创设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
在第三章中己谈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环境,创 设一个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积极课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建立一个网络探究性学习网站。网站内容可包括“专题知识区”、“专题资源库”、“专题协作性学习的平台”、“师生专题论坛”、“学生成品展示”和“校外专家指导”等部分。这样,学生根据Pl地址,可以随时登陆虚拟的网络学习社区。
2、选择真实主、有意义的任务
WebQuest要求呈现给学生一个真实、有趣、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计算机病毒是人们常谈论的话题,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课的任务也激发了学生的一种社会使命感和道德意识,学生非常愿意解决这个使他人以至整个杜会都困扰的难题。教学流程设计: 导言: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快捷,但信息的高速流动也为病毒的传播提供多宽广的途径,病毒已成为计算机的痛疾,无法得到彻底治愈。尤其
是每年4月26日爆发的CIH病毒让全球的电脑用户惶恐不安,当天,只要一开机,病毒程序就会立即发作,破坏硬盘分区表,全面毁灭硬盘上的所有数据文件。前不久,本校一位教授中了“求职信”病毒:同时“中招”的还有一位作家,数十万字的作品被病毒吞噬一空„„ 任务: 在4月26日即将来临之际,要求学生调查全体师生对病毒防护知识的了解情况,并为他们设计一套方案,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电脑病毒的危害性并提前预防电脑病毒的侵袭。教学资源: 可以使用如下资源来协助你完成研究: l、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 http://www.xiexiebang.com.en/head/liebiao.htm
8、计算机病毒防治教程: ttp://www.vipen.eom/SoftView/SoftView_27047.html 教学过程: 学生仔细阅读导言和任务,了解课程的内容。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学生可以采取自由结对的方式分组,同时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适当调整。在分好的小组内,由成员共同决定每个人扮演什么角色。每个成员一旦有了角色,就要作好使用上面提供的资源进行研究的准备。学生也可以使用、WebQuest中没有列出的资源,但要记住与小组成员共同分享交流。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 A.支架问题:
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对以有知识的回忆和未学知识的渴望。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计算机病毒”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生物病毒吗?
2、为了掩人耳目,病毒程序在计算机内怎么藏身?
3、如果一张有病毒程序的盘拿到计算机上使用,会不会给这台计算机也带来病毒?
4、计算机内染了病毒之后,是立即发作吗?
5、为什么把这种程序称作“病毒”?
6、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有什么影响? B.框架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把这六个侧面的问题细化为“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第二阶段:分工合作、收集信息阶段
由于真实情境中问题比较复杂,凭单个学生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因此合作学习必不可少。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本着学生自主结合的原则,共分成四个小组,着手解决四个子问题:
1、了解病毒的基本知识(定义、存在形式、传播途径及危害性等)
2、了解最新病毒及防范和补救措施
3、调查学校师生对病毒知识的了解程度
4、调查当前流行的杀毒软件和用户使用杀毒软件的情况。
学生们在明确各自要解决的子问题后,前往各处收集信息。第一小组的同学采用去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网上搜索的研究方法进行。第二小组的同学采用专家访谈和网上搜索的研究方法,学习到了许多最新病毒的补救措施第三小组的同学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学校的部分师生进行调查。第四小组的同学采用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走访软件经销商,记录下了当前流行的各种杀毒软件的销售情况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及使用方法。
第三阶段:筛选信息,运用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子项目方案
教学活动重新回到课堂,师生们相互讨论各个小组收集到的信息。各小组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
第四阶段:分享交流大家的信息,合作学习生成总项目阶段
各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可以用自制的展板,或把收集到的信息做成幻灯片和网页展示给大家。各小组在掌握了自己小组收集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认真学习其它小组收集到的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许多电脑小知识,这些都是平时他们想都想不到的。最后,大家把这些零碎的知识贯穿起来,各小组都可以设计一套“计算机病毒防护及解决方案”。
第五阶段:学生主动生成渴望解决其它问题的需求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面对的是真实的生活情境,主动生成了和多门学科相关的问题,不仅有计算机知识,还包括人文科学、语言、政治等相关学科的问题。例如学生对win2000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CMOS参数的设置、注册表的修改及恢复等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和领会学生们的这类学习愿望,及时为学生创造解决这些问题的学习情境。此时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动手做,并为他们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支持。
评价:
结束语: 很多学生感觉电脑知识枯燥、艰深难学,多数学生只会用电脑来玩玩游戏。但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学习的状态下学到了许多电脑知识,强烈激发了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消除了对电脑的恐惧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对事物的探究精神;培养使用计算机的良好道德,教育同学们如果将来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不要故意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毒、传毒给人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五、本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传统的教学设计策略满足了工业化的、依赖于印刷技术的社会需求,而当前的教学设计策略则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课程内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过程。WebQuest在中国发展还只有短短二十儿年的时间,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很多方面它并不完善,但同时也说明它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山于能力和时间所限,本论文的研究只是初步的、不成熟的,不少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也希望能给其它研究者带来些许启示,在实践中把它加以运用,让我们和教师共同建构新的知识,共同探究新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关于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2001(08)
2、张来春 WebQuest—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形式 2005(05)
3、叶平译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模式 2006(05)
4、郑伟 译 使用WebQuest进行教学 2004(07)
5、贾奇生 张天玉 信息技术WebQuest教学设计浅析
6、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3):23-24
7、钟启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档案袋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4,(10)
8、周衍安.在线学习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整合.《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1)
9、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郑伟.WebQuest理论基础综述.钟声教育实验室
11、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2、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3、王跃.单元主题WebQuest的设计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3,(4):43
14、柳栋.“WebQuest设计流程”(翻译).《网络科技时代》.2002(8),(9),(10)
15、张永奎.《信息技术》.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8
1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王维娅.网络学习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2
18、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n):30
19、陈伟.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惟存教育实验室.2002 20、陈丽、陈青等编著.《网络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
《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与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习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景中展开。本堂教学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教学目标。【教材版本】
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第二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材分析】
本课是针对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三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进行教学的设计。本节内容体现的课程内容标准条目是: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采用图表方式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规律并直观形象地表达统计结果,并形成报告。【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育对象是高一新生,学习本节课之前,已学会了电子表格的制作,能够借助简单的函数运算来分析数据。且刚学习过“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会使用工具软件Word加工处理文本信息等,这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和新课标要求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表格的基本修饰方法。
②理解用图表来表现信息的特点与意义。③能根据表格数据关系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2.技能目标
①利用图表向导制作图表并能根据需要修改图表。
②能够利用表格、图表的形式分析数据,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并以图形化的表格数据直观表示。
③能选择合适的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组织信息,表达观点。3.情感目标
①体验表格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了解表格信息加工的思想和方法。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观念,感悟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①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②根据任务需求,利用合适的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表格信息,并以恰当的呈现方式表达意图。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以
恰当的形式充分表达主题。【教法和教学策略】
在已学会了电子表格的制作,本节课的教学将经历“收集表格数据→分析表格数据→根据需求制作图表→形成报告”四个步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为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做统计表,而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的任务,采用自主尝试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主动地探求知识,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交流,实现知识的建构。这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课时安排】
1课时,授课+上机实践操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1.展示阿幼朵个人相片,设疑。
师:图片中的人是谁? 生: 阿幼朵
2.展示阿幼朵演唱歌曲<<醉苗乡>>。
师讲述:今年阿幼朵参加了国际民歌大赛,其中参赛作品有<<醉苗乡>>、<<太阳鼓>>、<<飞向苗乡侗寨>>、<<可爱的苗乡>>、<<多彩贵州>>. 请同学们也为阿幼朵投票,加油!!生:为为阿幼朵投票.
3.展示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统计表(图表)师:统计学生对各曲作品的人际票数.
4.师提问:"同学们思考: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实现该评比活动呢? 既要直观准确,又要能反映人际投票数的具体情况!" 5.引入课题<<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6.师讲述: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过程.P(57页图3_22)二.明确任务需求
1.就上述“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分组进行需求分析的讨论:需要分析的问题有哪些?应怎么做?通过讨论达到共识,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处理“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所产生的数据,用表格的方式把这个数据分析的结果表示出来,并修饰表格. 师:展示表格修饰要求. 生:分组进行处理.
2.请做好的一位学生到讲台演示此表格的制作与修饰方法. 3.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 三.灵机一动
1.我能用更好的方法来表示阿幼朵的人际数.生:学生分组讨论并动手操作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2.图表分析
图表是一种能非常直观地表示数据分析结果的表现手法,它具有“简单、直观、清晰、明了”的特点。根据任务必须制作三张图表,表达以下三点:
(1)阿幼朵歌曲作品人际投票数对比;
选定数据表格中的待呈现数据区域(各作品的投票数),使用Excel中的“图表向导”,选择“图表类型”为“柱形图”,“子图表类型”为“簇状柱形图”,然后点击“完成”.
先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对普遍存在的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展示学生的成果,以促使学生克服困难,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查阅书中相应内容,或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系统”来学习,也可以给予他们个别具体的辅导。3.学习评价
学生通过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产生成果(作品)。教师适时组织学生总结汇报小组或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与体会,通过教学网络给学生展示作品。汇报后,对整个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分别选出学习效果较好和学习效果较差进行讲
解和评述,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帮助学生梳理、小结本课所学的内容。
第三篇:Webquest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Webquest主题学习教学设计——长江
一、导言
大学毕业后,小明决定进行一次毕业旅行,想到大学期间曾经学过一篇关于长江的文章,小明决定此次旅行沿长江进行。小明以长江发源地为起点,边走边玩,途径长江干流流过的各省,最终到达长江入海口所在。只是…小明对长江的了解实在微乎其微,为了将本次旅行完美进行,小明决定向你们进行求助,希望你们能帮助他,使他在你们的细心帮助下对长江有全面了解,并且作出一份周密的旅行计划。
二、任务
目的是通过对长江全面的了解,制定出一份周密的旅行计划供小明亲自实践。首先,你们将自由组合成五个小组进行相关的调查,每个小组分别完成以下任务:
经济组:长江干流流域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长江与经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长江经济带的划分
地理组:长江的相关地理资料,长江的流域分段、水系构成、流域概况,长江的自然景观河地理分布图。
历史组:长江的相关历史资料,关于长江流域的古人类文化遗址介绍,关于长江的神话、传说,长江流域的民俗风情和自然环境的变化。
生态组:长江的水文特征、气候特点,生物种类总数与分布等,长江的现状和主要灾害、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方案等相关环保资料。
文化组:长江的相关文化资料,包括:长江流域主要地区、民族的文化传统,关于长江的散文、诗歌、小说和歌曲等。
每个组根据自己的任务目标,分工合作,进行内容的查找、搜集与整理,各个成员的资料进行共享,供小组讨论交流,并总结成一个系统的、图文并茂的介绍,并根据介绍的内容制作出一个最佳的旅游计划。
最后,各小组进行汇总展示,指导评议修改,对教师同学的问题进行回答。在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听、多思考,各组汇报完毕后再次进行讨论,将各个旅行计划汇总、整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作出最适宜的旅行计划。
三、资源
1.每个小组要了解交通和天气方面的情况
四、过程
五、学习建议
六、评价
七、总结
第四篇:敦煌石窟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敦煌石窟》
一、引言:
敦煌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 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二、任务:
你们的任务将是调查调查敦煌石窟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主要建筑、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破坏情况和怎么样保护。全班同学将分成五个小组,去收集、整理、研究信息资源。
艺术特色了解组: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风格演变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主要建筑了解问组: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
破坏情况了解问组: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保护小组: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三、过程:
(一)分组研究期 课前准备工作。
1、分组、选出组长。
2、小组讨论工作方案,明确各自的工作。
各小组应分头行动,为各自的任务做准备。你们需要了解以下的内容:
A 了解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B 了解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
C 了解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分布情况及有特色的石窟资料。D 了解敦煌莫高窟被破坏的情况。E 研究敦煌石窟的保护方案。
各小组必须充分利用小组每个成员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的报告:(1)敦煌石窟的艺术特色报告。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2)敦煌石窟的风格演变报告。
(3)敦煌石窟的建筑特色报告。
(4)敦煌石窟被破坏的情况报告。(5)敦煌石窟不的保护方案报告。
然后,根据以上报告,展开对敦煌石窟艺术价值的评论。 在开始了解前,提供给大家的参考建议: 组内讨论决定小组中每个人的任务。
请同学们交给我一份每个同学的任务清单,以便老师的辅导。我们在了解各自的信息时,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尽可能的把资料收集的丰富,全面。
我们要学会合作学习。这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学习内容,而不是由单独一个人去完成的。
我们的小组必须了解简报的表达形式,例如:PPT演示、图像、图片、VCD,DVD等。
制定一个每人完成任务的时间计划表,以简报形式布出来。规定一个完成任务的截止期限,以便督促每个人按时完成计划。
(二)综合研究期
各小组收集好自己的资料后,把资料初步整理好,并请哥小组代表面对全班同学进行答辩,展开对敦煌石窟的评论,然后各小组成员把答辩结果进行整和。最后,请每位同学上交一篇与敦煌石窟相关的论文,字数在1200子左右。再写一篇字数不限的学习心得。四:资源: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网站链接表:
五.评价:
在完成这个“敦煌石窟”学习项目后,各小组成员必须做到: 就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向全班提交一份研究简报,方便同学们交流学习。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交流学习:比如通过自己的画作,漫画,影像资料等
六、结论:
通过本次合作性学习,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敦煌石窟艺术价值,认识了敦煌石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合作性学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 a、b、主动、全面的学习知识; 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c、了解怎么样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资料;
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
第五篇:webquest指间的华丽教学设计.doc
《指间的华丽——蔚县剪纸》webquest教学设计
一、引言
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民间美术的精华。由于剪纸的材料和工具极为简单,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美化人们的生活。剪纸的内容题材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人们对社会、对自然的一种真挚、纯朴的审美感受。中国剪纸艺术沧桑几千年,代代传承,延续至今,显示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厚底蕴。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群众基础最深厚,地域性最广泛、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文化形态。
二、任务
2、收集关于剪纸的图片
2、剪纸的历史、题材;剪纸的创作要求(构图方法、造型手段、工具、剪纸刻发);剪纸的创作流程
3、制作简单的窗花剪纸
4、为蔚县剪纸写广告宣传语(或小诗)
三、过程
1、学生分组,确定小组组长和任务,为每位小组成员分配具体任务。
2、收集剪纸图片并制作成ppt展示。
3、考证剪纸的历史渊源和题材介绍;了解剪纸的一般流程和用具要求,形成一篇介绍剪纸的文章。
4、动手制作简单的剪纸,并将其制作过程记录下来,了解剪纸的艺术价值。
5、制作剪纸广告宣传语,并分享。
四、资源1、2、3、、五、评价
1、由各小组给其他小组分享评价品分。
2、对介绍剪纸文章的评分,依据文章写作思路清晰度和用语水平评判。
3、对于制作的剪纸的评分主要依据剪纸的美观和完好程度以及寓意。
4、对于剪纸广告宣传语的评分,依据广告语新颖程度、是否紧扣剪纸且朗朗上口等方面来打分。
六、总结
本课通过对剪纸历史、制作流程方法等的学习,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欣赏、探索、感知、创作、表现、评价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认识民间剪纸的艺术美,体验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并在感受剪纸艺术魅力的同时,学会掌握和运用剪纸的创作技巧与方法,体验剪纸的乐趣,在动手剪刻之中提高脑手协调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
制作者:11中2 李传兴 114010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