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方案范文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我市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均十分重视这一工作,纷纷将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校发展的“双翼”,学校教育技术应用的科研日益增强。本课题所立足的中学具有开展这一应用研究的迫切性:一方面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在加强;学校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计算机网络及大量软件等)在具备、完善;学校教师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学校还存在着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够、教育教学中运用流于形式及相关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而且,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正将面临着技术设备达到一定标准,其推广应用便是主要矛盾、便是长期工作要点的现实问题。因此,本课题力图通过实践,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达到推动开展、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目的。本课题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当前学校拥有的校园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闭路电视网和常规电教设备,以及与之相配运用的教育软件及资源等,它们是学校现代教育手段的组成部分。“中学教育教学”是指初中、高中的一些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侧重选取初中英语、高中研究性课程、职业高中的旅游专业以及校园学习环境等为主要对象进行研究,同时,也在其他方面择要开展研究。“开发与运用”为本项研究的关键所在,我们努力做到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经验;形成一些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研制出和应用好一批适用于中学教 育教学的软件,并加强网络环境下资源库的建设;从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使信息化建设与运用达到新的水平。
本课题由“成都市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牵头,有成都实验中学、彭州中学、成都市旅游职业学校、成都南洋学校参加。围绕本课题,四校分别承担了如下专题研究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英语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旅游景点信息化教材的制作与应用研究》、《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均制定有《研究方案》)。本课题拟:
1、以点带面推动实践活动,以四校为重点辐射到其他学校,从中学研究促进小学相关研究。
2、在不同类别的四校(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中学),研究中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个性与共性问题;
3、侧重研究学科教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
二、课题的依据
1.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逐步深入,在“三个面向”的指引下,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 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础策略国家报告》也提出了“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二十 一世纪挑战的能力”等要求。目前,方兴未艾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们搞好本课题的强大支撑和动力。
2.本课题的研究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和获取教育理论上的支持。主要有如下一些教育理论为依据:
(1)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与四周环境相互作用时,通过同化--调节--平衡过程的多次反
复,使自身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活动。因此,在设计和组织学习活动时不仅要注意同化过程的引导,还要注重如何增强刺激,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有效的学习。这是本课题实施中把握教育信息资源以及媒体应用时必须重视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一强调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并要求教师从传授者转为指导者的教育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很有意义。其“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要素是本课题实施中教学应用的着力点。
(3)传播学理论 根据香农--魏弗传播模式,尤其反馈环节的列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教育信息传递由单向到双向变化的意义。传播内容的来源、传播媒体的利用、传播效率的条件等都是课题实施中要下工夫之处。
此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教学整合的理念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课题实施,我们的研究才有高度、才有价值。
3.课题的实施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开展条件。课题由市教育局主管业务部门牵头,并与四所有相当实力的学校联合承担,有上下协调、以点带面、优势互补的特点。市“中心”(在原市电教馆基础上组建)已有在“九五”期间组织、参与、指导、管理全国级、省级及市级电教课题(共48项)的经验;四所学校也有承担市级以上课题研究的经验,而且已有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项。参加本课题研究的主研人员均为兼有行政职能的中学高级教师或特级教师,有长期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有较强的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学校参研教师积极认真,他们多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这些学校还具备了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物质条件,常规电教设备、多媒体设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大量的软件,资源库正在建立、完善和提高。各承担
单位还将采取措施,从时间、经费等方面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三、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我们拟通过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对于学校与教师不仅要对信息技术作理性化的认识与陈述,更要营造一个让其有效利用的条件与环境,促进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着眼点应当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应当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着力点应在于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于信息技术应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其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资源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基于这一研究目的,我们将在各实验学校认真开展实验与研究,以寻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教育改革和教育技术发展的实践路径。
1. 本课题确定了如下研究目标:
(1)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教育活动、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其优化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探索其有效实施的策略与途径。
(2)收集、组合、研制、开发一批适用于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促进资源库及网络环境的建设。
(3)促使广大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他们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以提高教育
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一代新人。
课题将对信息化背景下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变革作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各课题承担学校还以此确定了各自的研究目标(见各校方案)。
2. 本课题拟定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资源环境建设方面:信息技术条件下中学教育环境的构建策略。中学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研究性学习支持网,研究
其结构、模块及功能。
学科教学应用方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优化主要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与主要学科整合的途径。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英语的教与学。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
软件开发方面:开发、研制一批适用于教学的系统软件。开发、构建基于网络环境运行的教育信息资源。
教师提高方面:教师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培训办法。教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的教学研讨活动及管理措施。各课题承担学校还根据要求,进行分解,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内容(见各校方案)。
作为一联合研究的区域性课题,我们还将从宏观角度确定推动大面积工作开展的研究任务,即:
1、总结信息技术在中学推广运用的经验,探索其有效途径。
2、构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中运行的机制与体系。
3、推动区域性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四、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中学:示范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民办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着力研究中学学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管理、评价诸问题,并选择、确定一些教师和一批班级与学生为样本。研究工作将依托各学校教科室和现代教育技术室(电教组)进行。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等开展研究。为完成本课题我们将作到整体协调、分工合作、定期研讨、共同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构建教育技术在不同类型中学应用的策略及体系:为信息技术在中学教育教学中运用提供规律、原则、方法及有效的经验。同时也努力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事实性、经验性支撑以及一定的理论依据。在研究实施阶段以及在成果获取之后,我们将在我市更大的范围内--在中学,也在小学推广这些身边鲜活的经验,促使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更实在更有力。
五、研究的步骤与措施
1.准备阶段:2002.5-2002.8
在这一期间,做好论证、研讨和方案草拟的工作。各承担课题实验的学校开展前测活动,做好设备配置及条件创建工作。
2.实施阶段:2002.9-2005.
2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我们将采取有分有合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作到学期有研讨活动,学年有总结交流。
2003年底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05.3-2005.5
各校汇总、分析、资料,组织进行检测工作。
在各校总结基础上,通过分析、研讨、交流和总结等活动,形成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研究期间,在“成都市教育信息网”上设置课题交流栏目;在《成都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特刊》上刊登文章,以开展交流。
六、期成果
1.在总结阶段,拟出本课题研究《论文集)。刊登课题参研单位及成员的有关经验文章及论文。
2.研究期间形成一批适合中学教育教学的软件,并建立《资源库》,做到网上运行,达到资源共享。
3.在研究中期,形成课题实施《中期研究报告》,从而回顾工作,总结经验,认识不足,调整提高,以提高研究水平。
4.在总结阶段,拟出《教案集锦》。推出一批课题研究中有研讨价值、有教学实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5.课题实施中拟拍摄、收集一批录象资料,如反映教学情况的课例和教育活动的记实。
6.在总结阶段,本课题和各实验学校的专项课题均完成《工作报告》、《研究报告》以及《检测报告》。
七、课题的检测
本课题的检测包括过程测评、结果测评、人员测评。对按方案计划的实施,实施中的资料积累,事例、数据、材料的真实性,以及人员参与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检测评估。
检测的项目主要参照研究目标来制定,测查目标达成 量状况。拟通过调查、查资料、座谈、听课、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从教育教学的方法、模式和策略,教育软件的质量 及数量,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教师的认识与技能等方 面来评估本课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从而进一步认定该项研究对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八、组织和管理
1.组织(从略)
2.管理
(1)建立建全管理机制。由课题负责人牵头,主研人员组成领导班子,每学期召开会议,统筹协调、促进开展。实验学校也组建相应的小组,召开会议,组织活动,开展研讨,研究和解决问题。
(2)确保研究的落实。作到保证参加研究人员的稳定,研究时间、经费、资料的落实,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实施。
(3)各实验学校将参研人员的课题研究工作纳入教学管理;对其成果予以奖励,积极鼓励和支持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4)根据本方案设计与安排,加强参研单位及教师之间的联系,搞好研讨交流活动,推广经验成果。
第二篇: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南漳县武安镇白龙中心小学 尹松刚老师
内容摘要: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本文论证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多媒体 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师要尽量运用多媒体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内容,改变教学的呈现方式,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现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由于语文本身包罗万象的特性和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课堂里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这样,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
如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春在哪里》创设情景引入,随之通过多媒体向大家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再用一系列的配音图片(如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小河流水声,夜晚中各种昆虫的混叫声等等),描述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听觉、视觉的刺激,让学生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好像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新奇的知识,引起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学习过程中再播放文章朗诵,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确实存在着语言。这样让学生在自身与课文文字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并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情景教学”在学习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而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学”的一个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
俱备的这种特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
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由于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各种云的形状,但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字,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到了相应的图片,并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一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既加深了学生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容量。
语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段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认识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就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上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而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性强,反馈及时,这个特点对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认识基础,不同的兴趣爱好及不同的学习情形,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材料,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自觉地探究有关问题,对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解决学习疑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如在教学《荔枝蜜》一文时,针对本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用《荔枝蜜》作为题目,而不用《蜜蜂》作为题目呢?他还写了哪些文章?作品的主要风格是什么?他的这篇文章想告诉人们什么?从作者的这篇文章或其他作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答案,去探讨问题,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或提示。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寻求现代 教育技术与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以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材
第三篇: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兰光小学
杨金莲
语文教学中写作训练是最关键、最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一个环节。我从事语文教学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拓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的联姻,新世纪的教学时空如星云一般空前拓展,面对丰富和快捷,前瞻的选择或许就是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冲浪”的阵地。我经过几年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的尝试,深切感受到多媒体犹如一缕春风,一扫以往作文课的枯燥沉闷,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 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艺术形象,引起学生共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而多媒体网络中,浩如烟海的信息,恰恰可以让学生汲取丰富的知识,可以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未知领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1、要写好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 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将文字、声音、图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电脑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天》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稻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寻找去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我到果园里寻找去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3 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的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3、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三、改变评改方式,提高评改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复,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于是,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 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总之,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为学生的作文引来了活水,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沭阳县正德中学 王平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中学教育中已不可少的部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是中学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关键字:教育心理学 教师 学生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在现代教学中,中学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非常的严重,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由初期的偏重教学转而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师师水平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现代教师的教学已经和八九十年代不同。以前对教师的要求只局限在教学。只要教学质量过关,那别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但是现在的学生问题已经逼着老师不得不改变 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要教学质量,思想教育同样也不能轻视。这就要求老师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师资水平,不断的去学习教育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心理学的知识去教育改变自己。另外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并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本校有一位老师,在新课改开始时,他依然用过去的老方法教学。学生看着新的课本,听着老师陈腐的教学方式,很是不适应。这导致了在期中总结考试中,他的班级的成绩和别的班级出现了很大的落差。这个案例警示我们,育人素质已经早早提上日程,我们要用科学去不断的武装自己。在新的教改下,让我们教师队伍越发强大。
其次,老师可以根据心理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可以感受学生的认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现在的学生心思是很复杂的,老师按正常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学生的变化。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来掌握学生学习动向,理解学生心理从而来督促学生的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高二一个成绩一般却爱好体育的学生整天把时间都用在了篮球上。他曾代表学校获得了市里的奖项。班主任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教室大肆表扬他的优点,提升他在学生中的地位,让学生对他产生一种崇拜心理,顺带着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既然学生这么推崇你,如果你只在 体育上有所成就,是不是欠缺了?”这个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以后,主动学习,在不久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优异的成绩。这位班主任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把一位成绩一般但体育优异的学生拔高到了德智体都很优异的高度。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育心理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生是中学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心理学在中学教育中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
首先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建设。
中学生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在这一关键时期,无论家长还是学校都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发展已经逐步成熟,但由于中国教育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一向很少,所以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他们在思想上产生极大地负担。在这个时候,如果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老师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状态,那么学生就会走入思想的误区,做出很多让学生、家长、社会都难以承受的后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 用教育心理学来教育调整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
其次,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高中的活动是如此的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精彩,学生可以做很多以前不具备的事情。比如玩手机,上网,平板电脑,社交……在这个迷茫的青春阶段,不论如何学生都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升上去。一位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小说,家长劝说,老师教育……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后来老师心理学中的认知和遗忘这两点成功的把这个学生从网络的泥潭中拔了出来。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可以运用时就一定要用的实处,让学生的的学习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总之,学习和应用中学教育心理学,是中学生加强自身思想教育,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要铭记这一点,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去运用去联系实际,争取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 申斯基 《人是教育的对象》,《心理学与生活》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日报出版社
第五篇: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范文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一.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进入网络教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往往非常愉快,兴致也很高,这时教师要将这种兴趣及时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效果就会很明显。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新的教学情景的设置,新课的巧妙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进行教学时,考虑到本节内容的知识点和图形较多,怕学生感觉到难,于是我精心制作了一份课件,在课件的开头以一些常见的生活实例的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进而我把握这个机会,继续展示了正态曲线及其变化,让学生在变化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成功地把知识点贯穿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再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再现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想结论,发现定理和结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双曲线的教学时,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已经学习过的椭圆的图形及将要学习的双曲线的图形,然后让学生结合图形各椭圆的性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想猜想双曲线的性质,通过演示,再次展示其性质的发现、证明过程,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三.化静为动,突破重点、难点
数学教学内容有时比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计算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样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直线的斜率》的教学中,有一道题是“已知两点
、,直线
过点
且与线段MN相交,求直线
的斜率
的取值范围.”,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先画出线段MN,再过点
画直线
,度量直线
的斜率,拖动直线
上的一关键自由点,直线
绕着点
转动,使直线
与线段MN相交,让学生观察直线
的斜率的变化情况,很容易得出答案,同时根据演示,找出斜率的变化规律。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只能在黑板上通过板书、作图来传递知识,而一些动态的数学知识教学,教师不得不借助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将动态画面说“动”,而这样抽象的知识学生仍只能够“感受”。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三角函数的图象、圆锥曲线、简单几何体等等,用多媒体研究问题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如函数图象的平移,可以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还有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运动以及每种位置关系下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CAI的演示,以及旋转几何体的得法等等,都让学生能更直观理形象地接受和理解。
四.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传统的教学一般只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很少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问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提供一个便于学生探讨的环境,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例如在介绍“平行六面体”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展开平行四边行的平移过程,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五.互动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精神
辅助的反馈系统可以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及时,有利于学生意志的培养。例如在算法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计算机的话那么算法程序的教学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借助多媒体进行本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算法语言写得正否正确,鼓励学生自己订正,反复练习,正确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举行各种数学知识竞赛、兴趣小组等,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与交流。
生活因网络而变得精彩,学习因信息技术而变得更轻松。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注入旺盛的活力,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必将推动中学教育改革的进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注意一些问题:教师不能够充当放映员,要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共同为之去努力、去开发、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应用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学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