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6.2密度教案
第六章 课题2《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密度概念的建立;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引出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课前准备】
天平、砝码、刻度尺、质量不同的铝块若干、质量不同的木块若干、铅笔、直尺、外表相同的哑铃两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游戏】用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哑铃,男女生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过渡】女生怎么获胜?哑铃有问题?哑铃质量不一样?为什么体积相同的哑铃,质量不同? 课件展示两个外表相同的铁块和木块,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过渡】刚刚我们问到最后一个问题,如果铁块和木块的体积和质量都不相同,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呢?结合实际,我们可以知道,木块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是沉在水底,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二、新课学习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呢?
【猜想假设】学生可以随意猜想,同种物质的质量随体积的增大而增大。【设计实验】以铝块进行实验。
【实验器材】天平、砝码、刻度尺、质量不同的铝块、、铅笔、直尺。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体积,记录入表格。
以体积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画图。【分析论证】图像近似于一条直线。【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2、密度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鉴别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
(1)密度: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2)公式:ρ=
(3)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1×103kg/m3=1g/cm3
(4)物理意义:以水的密度为例,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都是定值呢?它们之间相等吗? 【设计实验】以木块进行,按照上述实验步骤,计算出比值。【结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展示不同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
(5)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一定状态下同种物质,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变化;不同种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知识巩固】
1、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B)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不受到重力作用
2、小妍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对四种固体的密度与体积的关系做出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ρ1>ρ2>ρ3>ρ4 B.ρ1<ρ2<ρ3<ρ4
C.体积相同时的固体1的质量最小 D.体积相同时的固体4的质量最大
2、密度的应用
(1)计算物质的质量:m=ρV(主要计算一些大的无法称量的物体的质量)
(2)计算物质的体积:(主要计算一些形状不规则,无法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3)计算物质的密度:ρ=
例题1: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体积为42.6m3的一整块花岗岩,花岗岩的密度是2.6×103kg/m3,碑心石的质量是多少?
(也可以完全按照课本的例题进行)
例题2:一空心铁球质量为15.8g,体积为30cm3。则空心部分体积为 28cm3。(铁的密度为7.9g/cm3).
【知识巩固】
3、A、B、C三种物质的质量m与体积V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A、B、C、三种物质的密度ρA、ρB、ρC和水的密度ρ
水
之间的关系(A)
A.ρA>ρB>ρC.ρA<ρB<ρ
三、课堂练习: C且 C且 ρA>ρ水 B.ρA>ρB>ρρA<ρ水 D.ρA<ρB<ρ
C且 C且
ρC>ρ水 ρA=ρ水 1.关于密度公式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B.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不同的物质密度一定不同 C.不论是不是同一种物质,质量大的密度肯定大
D.体积相同时,密度大的质量就大,密度小的质量就小品
2.如图所示,有三只相同的玻璃杯,盛有等质量的酒精、纯水和盐水.且>>,则甲、乙、丙玻璃杯中盛装的液体分别是(B)
A.甲杯中是纯水、丙杯中是酒精、乙杯中是盐水 B.甲杯中是纯水、乙杯中是酒精、丙杯中是盐水 C.乙杯中是纯水、甲杯中是酒精、丙杯中是盐水 D.丙杯中是纯水、乙杯中是酒精、甲杯中是盐水 课堂小结:
【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
2.密度公式:
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
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3.密度物理意义:ρ水=1.0×103kg/m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它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因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
第二篇:2014-201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6.2 密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密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能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学会用实验数据列表和绘制图象,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2.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密度”是在学习了“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个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在质量的基础上对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做铺垫。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同样也是本节教学的重要内容。密度是表示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可以从物体的颜色、气味、软硬等鉴别,如果从表面无法鉴别时,启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数据,用科学的方法测出物质的密度。通过查密度表来鉴别是什么物质。本节课重点是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列表分析、画图象得出结论。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用到物理中来,理解比值的物理含义。通过实验探究,不仅使学生学习到知识,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三、教学策略
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电功率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对于密度的公式、单位。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kg/m3与g/c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关于密度的应用,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来进行教学,也可以补充习题,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对密度的认识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关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科学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铝块等。
第三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案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第四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河流》教案
《河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掌握我国河流的特点。
2.运用我国内外流河分布图,说出我国外流区和内流区的划分。
3.能从河流的径流量、水位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说出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4.使学生了解长江、黄河水文特征、及其治理与开发。
重点、难点:
1.我国主要河流。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3.掌握住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新课导入可运用下列方式:教师展示挂图“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提出问题: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众多的河湖,我国河流以外流河为主。)
板书 第三节 河流
一、以外流河为主
1.学习内、外流河的概念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2.30 “中国的主要河流的分布”,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这样比较适合初中学生掌握地理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和文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
2.对于河流水文特征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提出以下思考问题: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流?学生通过读图、思考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了解我国外流区河流水文特征的共性,了解不同地区水文特征的差异性,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3.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在图中找出这些河流,说明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气候区。在此基础上,了解
地形、气候对河流的影响,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当学生明确了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塔里木河和罗布泊的图,讨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并与东部外流区河流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异性。
板书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因此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2.了解长江水运状况,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航运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能力比较强,结合地形地势、气候、河道等因素,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明哪些河段航运受到限制,限制的因素是什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3.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可以从P48阅读材料《退田还湖》,使学生了解导致洪涝灾害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围湖造田,减弱了湖泊对河流水量的调蓄能力。对于发生洪涝灾害的其他原因,可以通过讨论等解答。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对洪涝的影响,上、中游地区植被的破坏为什么容易形成洪涝灾害,长江水系干支流的分布特点对洪涝灾害出现的影响等,通过分析,应使学生对于河流发生洪涝灾害的因素有一定了解,并能够初步明确其中的因果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和意识。
分析: 本部分教材主要是围绕长江的源流概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洪涝灾害的治理等问题来展开的。
第一,教材结合图2.34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注入的海洋、流域面积、长度、水量等情况;点明了“水能宝库”“黄金水道”的作用;结合图2.35 “长江干流地形剖面”,让学生理解性地记忆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第二,关于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材详尽地提供了长江流域水系图、干流地形剖面图、长江航运图等项信息,为学生推理分析长江的水能资源优势、现实和潜在的航运价值及当前航运中存在的问题创设了情景,以展示开发长江水能潜力、克服航运阻力的信心和思维过程。其中,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开放性地介绍了荆江裁弯取直的工程原理及意义,通过阅读图中废弃河道信息,加强学生理解该工程对改善长江中游航运效益的意义,以及提高地理推理分析能力的水准;通过分析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设计解决方案,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第三,在介绍长江开发的同时,教材在活动式教材中利用较多的篇幅,提出了长江洪涝
灾害的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树立兴利除弊的环境意识──防治洪涝灾害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长江的水资源,挖掘其航运价值与水能潜力。从以上分析可知,本段内容的选取对学生扩展有关长江洪涝灾害的知识、提高成因分析能力,以及树立防灾减灾、变害为利、人地协调等价值观念意义重大。
教材呈现长江洪涝灾害内容的方式包括两个方面。(1)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因为人与水争地的矛盾,筑堤圈地,使湖泊失去了调蓄江湖水资源的能力,导致历史上长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以思考练习的方式介绍了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度不断加大,让学生从降雨、植被、湖泊及人为等因素入手分析,归纳洪涝灾害的成因。小结:略
板书
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本部分教材的教学,建议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能够较为客观。这部分教材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念的最好实例。
首先从正面入手,引导学生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对应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景观图片,了解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二步,结合P52活动题1,使学生了解黄河的忧患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不同河段产生的环境问题各是什么?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分析成因时,教师应提醒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分析,明确造成黄河中游泥沙含量大的人为因素是什么,自然因素是什么。由中游地区的泥沙含量大,联系不同河段水流速度的变化,结合教材提供的地上河示意图、历史上黄河下游泛滥范围图,说明中游地区的环境问题对下游地区产生什么影响?造成的隐患是什么?
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第三步,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
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小结:略
第五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拍照吧,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一般喜欢拍正面还是背面呢?嗯,老师听到了,大多数同学都喜欢拍正面,极少有人拍背面。其实啊,许多作家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也像大家这样常作正面描写,可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给父爱“定格”时,却别具匠心地“摄下”了父亲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几十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令许多人泪湿衣衫,那作者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到背影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个背影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板书:“背影朱自清”PPT①
二、作者简介
说到朱自清,在学习《春》的时候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朱自清,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好吗?(PPT②)很好,看来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老师PPT上的内容(PPT③),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板书:作者及写作背景
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过课前预习的作业,那老师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查,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读一下老师准备的生字词呢?(PPT④)好,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吧,(板书:生字词)这位同学读的非常准确,可见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到位,(PPT④)同学们可以对照幻灯片,看看自己的注音是否正确,另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些新词的解释(PPT⑤),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文下的注释去掌握一下。
三、划分层次
老师已经把文章的段落层次划分好了(PPT⑥),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标注一下,便于大家更好的理解文章。大家都标完了吧。
四、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PPT⑦),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反应的主题是什么?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讨论。
板书:整体感知
老师看到大多数小组已经讨论完成,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对,以背影为线索,(PPT⑦)板书:背影,主要写谁?(PPT⑦)我的父亲,板书:父亲,那反映的主题是什么呢?(PPT⑦)对,父爱,板书:父爱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那背影一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快速默读文章并找出描写背影的语句。
(下去转)嗯,老师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完成了,文中一共几次写背影啊,四次啊,大家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大家读的很认真,哪位同学能说说第一次写背影在什么地方?
这位同学说第一次是第1自然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PPT⑧)那我们这里概括一下,就是:怀念父亲,惦记背影,板书:怀念父亲,点出背影;好,那这次写背影,有什么作用呢?对,开篇点题“背影”,还有呢?对,这句话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与父亲不相见都二年余了,作者还是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这样,就引导我们继续读下去,是吗?
那我们接着找,第二次是在哪里写到父亲的背影啊?对,第6自然段,这次呢,是写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时候,然后作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对吗?(PPT⑧)那我们概括一下,即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板书: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哪里呢,对,还是这一段,这一段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是吗?(PPT⑧)这一次可以说是怎么样?父子分手,惜别背影,板书:父子分手,惜别背影;
最后一次呢,最后一次是在哪里?对,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PPT⑧)也就是: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板书:别后思念,再现背影。
五、重点分析
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语句我们都已经找出来了,可是作者花最多笔墨写的,是买橘子时父亲的背影,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次的背影到底写了什么。(PPT⑨)
下面请这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认真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刻画背影的。板书:望父买橘
这位同学朗读的很有感情,节奏也把我的很好,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是不是写父亲的穿着:黑、深青;布。看到父亲的穿着,老师想知道作者当时穿的是什么衣服啊?(紫毛大衣)把好的留给儿子,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非常疼爱。同时,父亲自己的穿戴也说明,怎么样?──家境不好,心情忧伤,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还为我买橘子,是不是更加突出父爱的崇高啊。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是不是写父亲走路的姿势啊,对;“蹒跚”是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父亲不是瘸子啊,他走路的姿势为何是蹒跚呢?因为父亲肥胖体衰,所以步履艰难,烘托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不是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啊,首先“探”字写出了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是写手的动作,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时吃力的样子;“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灵活,一撑即上;“向左微倾”是写身体的动作,一是右手支撑有力,二是因为要把右脚跨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
那这一整段通过父亲的穿着、走路的姿势以及爬月台时艰难的动作这一系列的形象刻画都能看出父亲买橘子的过程非常艰难,既然买橘子的过程这么艰难,(PPT⑩)父亲为何还要坚持去买这橘子呢?这位同学说:橘,有吉的谐音,里面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够平平安安;还有同学说是因为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橘子可以为儿子解渴。嗯,同学们都说的很有道理,其实不管怎么说父亲买橘子是不是都是为了儿子,因为他疼爱自己的儿子。
六、拓展延伸
(PPT11)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了吧,其实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接下来,老师为大家播放一个短片。播放短片
七、小结
短片看完了,相信每位同学都有很深的感触。(PPT12)其实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用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用笔记下你们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PPT13)
①找出文中父亲所说的话,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
②写一篇500字的小短文,记述你和你父母之间让你感动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