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

时间:2019-05-12 17:5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

第一篇: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

第四章

中国文化的内部冲突与融摄

——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着长期的**。动荡不安的政局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引起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大量的人口流动,它象汹涌的波涛,冲决了秦、汉帝国相继垒筑的中央集权的大堤。民族政权林立,各族冲突不断,一方面延缓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另方面又为各族文化的交流、融会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官学屡遭毁坏,门阀家学成为典章学术传承的重要形式;中原的礼乐政刑在两晋之际随逃亡士人迁到江左,在那里得到新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时又回传到中原,造成南北文化对流融会的生动态势;佛道文化在动荡中相争相补,空前发达;玄学为填补世族心灵的空虚应运而生;由于各民族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促动,科技、文艺和史学奇遇般地得到进步;制度、风俗也在**中整合创新。总之,中华文明经历近四个世纪的磨炼后,又在自我扬弃与融汇各族优秀文化成分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成为高耸于世界东方的一座峥嵘的丰碑。

第一节 玄学与无神论

一 玄学的产生及代表人物

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尊崇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周易》,将其合称为“三玄”。他们力图通过对“三玄”的探索,阐发道家崇尚虚无自然和儒家崇尚名教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精神寄托,并为其统治服务。所谓玄学,实际上就是糅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新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的核心是“无”。《老子》云:“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家王弼注云:“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

玄学创始于曹魏正始(240——249)前后的何晏与王弼。何晏(190——249),字平叔,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是东汉末年灵帝时国舅大将军何进之孙,少以才华出众而知名,又尚曹魏公主,官至尚书,爵至列侯。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翦除曹氏集团势力,何晏惨遭杀害,并灭族。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人。他“幼而察慧”,“通辩能言”,官至尚书郎,与尚书何晏友善。在何晏被杀的同一年,王弼亦被免职,不久病死,年仅24岁。

何晏著有《论语集注》和《道德论》,王弼著有《易注》和《老子注》,都是玄学的重要著作。他们发挥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何晏说:“自然者,道也,道本无名。”王弼也说:“道者,无之称也。”在他们看来,道即无之称,是产生出天地万物的本体,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们所说的“无”,是虚无、神秘的,而不是物质的。正是这种“无”,产生了世界万物即“有”。这种精神产生物质的学说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他们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人君体现自然无为,而大臣代表有、名教,应有为。他们的结论是,君主无为、臣下有为。这种主张有助于 大臣专制。稍晚于何晏、王弼的玄学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和嵇康都属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所处的时代,正是魏晋政权交替的乱世,以司马懿父子为代表的世家大族集团,和以曹爽、曹髦为核心的豪强地主集团之间,进行着一场夺权与反夺权的激烈斗争。经过近20年的较量后,司马氏集团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并为后来由司马炎(司马懿之孙)篡魏建晋铺平了道路。虽然司马氏在政治上得到了极大的胜利,而在道义上却是一败涂地。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正统和名教是封建道德最重要的标准,推崇无为也只是以“名教本于自然” 的面目出现。“高平陵”事变后,不仅曹氏集团惨遭打击,何晏、王凌、王广、夏侯玄、李丰等人被杀,就是与曹氏集团并无密切关系的名 1“竹林七贤”是魏晋政权交替之际的七位名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和阮籍之侄阮咸。这些人曾在山阳(今河南修武县)“作竹林之游”,故以为名。

士也多被牵连致死。司马懿父子的作法,使那些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又颇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为之侧目。他们既不肯违背自己的心愿去投靠或依附司马氏集团,又担心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在严酷的政治现实面前,表现出不关心政治,终日纵酒谈玄,从《老》、《庄》、《易》中去寻求慰藉,以放诞生活消除烦闷。“竹林七贤”,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其中又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官至散骑常侍,转步兵校尉,故世称阮步兵。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銍(安徽宿县)人,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后为司马昭所杀,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曹魏中期,曹氏及司马氏两大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十分激烈。鉴于司马氏集团标榜名教,在名教的幌子下打击曹氏集团,何晏、王弼倾向于曹氏,而且是掌权者,所以主张名教出于自然。他们这样说的目的在于说明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要求司马氏集团安于现状,借以维护自己掌权的地位。司马氏集团根本不理会这一套,在夺取实权后,大肆杀伐,翦除异己,却进一步标榜名教。这种虚伪残暴的行径,使倾向于曹氏的名士嵇康和阮籍等人既恐惧又愤慨,他们感到自然和名教难以调和,走上了使酒任性,玩世不恭,独尚自然的道路。他们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猛烈抨击名教和礼法,认为它是乱危死亡之术,进而否定儒家推崇的汤、武、周、孔等圣人,讽刺那些所谓礼法之士,不过象裤裆中的虱子一样,“行不敢离缝隙,动不敢出裤裆”,实际上是一群利禄虫。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官至散骑常侍。郭象(252——312),字子玄,籍贯不详。官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太傅府主簿。向秀和郭象均著有《庄子注》,这两本书代表了他们二人的思想。西晋后期,门阀士族的各种特权已确立,最高统治者得意忘形,肆意纵恶作乐。为此,向秀和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观点。他们认为名教礼法、君臣上下、尊卑贵贱都是“天理自然”,人们应任其发展,不应干涉强求。如果以小求大,就是违背天理自然。甚至说“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即说,不管门阀世族地主怎样为非作歹,他们的本质依然是十分清高的。至此,玄学为门阀统治辩护的使命大体上完成了。

玄学是在两汉经学解体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又加速了经学的解体和改造。玄学各派都崇尚“自然”、都以“无”为贵,否定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经学。尽管其主观上是为门阀统治寻找理论根据,客观上却是对两汉以来传统统治思想的冲击和挑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有解放思想的作用。玄学各派争论和探索的“无”、“有”、“名教”、“自然”、“道”等命题,则为后来哲学的发展提供和积累了资料。二 范缜与《神灭论》

在佛教空前广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奋起抵制,其中以范缜 的《神灭论》在理论上取的成就最为突出。

范缜(约450——515),字子真,顺阳南乡(今河南淅川)人,“少孤弱”,从当时名儒刘瓛读书。他“性质直,好危言高论”,是一位勇敢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齐梁之际,正是佛教炽盛泛滥的时期,灵魂不灭与因果报应之说甚嚣尘上,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敬奉佛法为事。而范缜却迥然不同,坚持反对佛教。齐竟陵王萧子良笃信佛法,于永明七年(489)组织萧衍(即后来的梁武帝)、沈约、王融、范云等名士及玄畅、僧法安等,相继撰写了30余篇文章,与范缜展开辩论。萧子良首先发难,他问道:“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贱贫?”范缜回答说:“人之生譬如一棵树,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坠,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粪溷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范缜的意思是,人的富贵贫贱并不是前生注定或因果报应的结果,而是客观条件促成的。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佛教的虚语妄言,使竟陵王萧子良理屈词穷。于是,萧子良又派王融去游说,企图用中书郎的官职引诱范缜放弃无神论观点。但范缜却大笑着说:“使范缜卖论取官,已至令仆矣,何但中书郎邪!”范缜这种坚持真理,不以真理换官的高尚品德,赢得世人的景仰。

萧衍代齐后,于天监三年(504)定佛教为国教。不久他又以皇帝的身份对范缜发起一场更大规模的围攻。他在《敕答臣下神灭论》中说:“欲谈我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辨其短长。”又说神灭论是“违经背义,言语可息。”企图逼迫范缜放弃真理。范缜不但不屈服,反而勇敢地接受他的挑战,采用自问自答的文体写成了著名的《神灭论》。《神灭论》全文共三十余条,主要内容是:

(1)关于形与神的关系问题。针对佛教宣传的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独立存在的荒谬论点,提出了“形神相即”的观点。他认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神随形存,是第二性的;只有物质的形体才是第一性的。所以他又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形之于用,犹刀之于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刀,舍刀无利。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存?”他利用刀与利的关系来说明形与神的关系,说明形与神虽密切相连而又不可分割,但神却是形派生的。这种观点对古代唯物主义理论是一个重大发展。

(2)精神活动只有人的“质”才具备,而且是只有人之“生形”即具有生命力的人之形体才具备。“死形”即没有生命的死人是不会产生精神活动的。这就驳斥了佛教和一切有神论者所宣传的“人灭而为鬼,鬼灭而为人”的谬说。

(3)精神活动以活人的生理器官为基础。范缜说:“是非之虑,心器所主”;“痛痒之知”由于“手足”。这就是说人的感觉、思维诸种活动是人的一定生理器官活动的结果,是以具有生形之人的一定生理器官为基础。

天监六年(507),在《神灭论》发表前后,梁武帝组织王公朝贵64人,先后写了75篇有关神不灭思想的论文,企图以强大的攻势压服范缜,但范缜坚持自己的观点,始终没有退却。

范缜的“神灭”论发展了唯物主义无神论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佛教唯心主义核心理论即“神不灭”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超过了前人的成就,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他的理论也有局限性,如他认为富贵贫贱都是由偶然因素决定;人的聪明才智的不同是由于天赋的形质不同等,这些 显然都是错误的。

第二节 文艺和史学成果

一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尤以诗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五言诗在东汉时期已经趋向成熟。建安时期(196——220)的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幹、应瑒)以及女诗人蔡文姬在五言诗方面成绩斐然,创作出许多现实主义的美丽诗篇。所谓“三曹”,是指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三人均才华绝代,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蒿里行》、《短歌行》等诗脍炙人口。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是我国现存最早文人创作的七言诗。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诗“骨气高奇,词采华茂”,刘宋诗人谢灵运认为:假若天下的文才只有一石的话,那么,曹植一人就占去八斗。“才高八斗”的典故即出于此。今存

他的诗歌八十余首,散文、辞赋约四十篇。“建安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文论》,他们的诗大多反映社会**和个人的人生感悟,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建安作家中,女诗人蔡琰的成就可与“七子”相颉颃。蔡琰,字文姬,汉代文学家蔡邕之女,其现存作品有《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全文五百四十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叙事诗。它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反映了汉末**社会中广大人民尤其是妇女的痛苦。东晋时期产生的田园诗以陶源明为代表。陶源明,一名潜,江西浔阳柴桑(江西九江市)人。名作有《归田园居》、《桃花园诗》、《归去来兮辞》。他的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类似口语,读来亲切。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后人称其为山水诗派祖师。在谢灵运的笔下,山川有意,草木多情,一派生机盎然的图画,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这对于陶冶人们的性情,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具有积极的意义。自谢灵运之后,不少诗人步其后尘,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风光的诗篇。

梁陈间诗坛出现了一种词句艳丽,讲求声律和谐,内容矫柔造作,且多涉声色的诗体,世称其为“宫体”诗。代表人物有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陈后主叔宝、以及徐陵、庾信、江总、孔范等人。他们所写的宫体诗,在徐陵搜编的《玉台新咏》中多有记述。宫体诗过分追求声调格律,思想贫乏,内容空虚,但从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来看,还有它的积极意义。它荡涤了两晋时代的玄言诗风,横扫了那种一味歌功颂德的雅音正声,把诗歌的题材开拓的得加广泛。同时,宫体诗中那种“流连哀思”和“轻灵摇荡”的生活题材,看来固然是一种病态,但它却是当时淫侈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宫体诗比较讲究声律的和谐和韵律的回旋,注意措辞和炼字,强调形式美,并被之管弦,对于唐代律诗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出现的又一批口头创作的人民文学,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这一时期的民歌风格多样,绚丽夺目。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加之政治、经济、民族和习俗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南北民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南方民歌以流行于太湖流域的《吴声歌》及流行于江汉地区的《西曲歌》为主。这些民歌大都是情歌,措辞委婉,感情真挚,其形式及内容,已和五言绝句相近,对唐代五言绝句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北方民歌内容比南方广泛,它明显地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语言质朴,表情直率,风格豪放,少忸怩作态之气,多果敢粗犷之情。代表作有《敕勒川》和《木兰辞》。《木兰辞》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改扮代父从军的叙事诗,它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孔雀东南飞》共353句,1700多字,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长的五言叙事诗,有“长诗之冠”的美誉。

魏晋南北朝人将诗辞歌赋等有韵的文字泛称为文,而散文则称之为笔。南朝的文有时也指除诗以外的韵文,因其都是骈俪对偶,又称之为骈文。南朝骈文的风格与汉代的辞赋一样华丽,但是与汉代的辞赋相比,则又显得清新流丽,读时朗朗上口。传世的代表作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选录了自先秦到萧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是研究萧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传世最早的散文应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小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繁盛。这时,写作小说几乎成为一种风气,不仅作品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这一时期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闻小说。前者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后者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搜神记》共计454条,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唐代传奇就是在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人物的遗闻轶事,它是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建安以前,中国没有文学批评的专著。建安时期,由于政治社会状况及时代思潮的变化,文学创作的活跃,文学创作的自觉精神有明显的提高,再加上东汉桓灵之世品评人物的清议之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发展很快。代表作有曹丕的《典论·文论》、南朝齐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典论·文论》是我国最早关于文学评论的专著。《文心雕龙》则是我国现存最早自成系统的古典文学研究的专著,它兼及诗文,系统论述了各种文体及其创作方法。《诗品》是我国专门评论诗歌的最早的专著。

三 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造像、建筑、音乐、舞蹈等大放光彩。中国书法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门艺术。它体多而善变,与绘画艺术密切相连。早在两汉时代,我国书法已有隶、行、草书,这从大量出土的简牍和帛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魏晋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时代,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这一时期不仅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家,而且书法艺术有了飞跃,人们由注重汉字形体美上升到追求书法作品的神韵,以表现作者的精神风貌。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重要的人物。他们的字在唐代就被视为极品。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书圣”。其《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其草书亦直追草圣张芝。王献之的字骨力稍逊于其父而富有媚趣,被称为小圣。父子二人合称“二王”。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及王珣(王羲之从弟王洽之子)的《伯远帖》被清代的乾隆皇帝视为三件稀世艺术珍品,著名的“三希堂”就是因此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绘画,名家辈出,绘画理论也有了发展。吴国画家曹不兴善画佛像和龙,他的弟子卫协在西晋时与张墨并称画圣。宋宗炳善画山水,齐谢赫擅长人物写真,并著有《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在画论上作出了贡献。梁张僧繇善画寺壁。民间传说他画龙不敢点睛,“点则飞去”。在绘画领域中成就最大的是东晋的顾恺之,他既善画人物,又善画山水,尤以画人物为突出。他画人物重在点睛传神,他常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遗留至今的画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一时期的雕刻继承两汉的传统,同时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风格。雕刻作品主要保存在石窟艺术中。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流传而发展起来,是雕刻和绘画的综合,最为著名的是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莫高窟绵亘于1.5公里多长的崖壁上,它开凿于前秦统治时期,现存480余个洞窟中,有三十来个属于前秦到北朝时期。云岗石窟共53窟,造像十万多(今存五万一百多),主要是五世纪末叶的作品。最早开凿于笃信佛教的魏文成帝拓拔浚时期。最高的佛像高达七丈,庄严雄伟。其中开凿最早的昙曜五洞,有明显的犍陀罗艺术特点,如鼻直而高,唇薄肩阔,衣服短瘦,衣纹左右对称。龙门石窟现存佛龛2100个,佛像10万多尊,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初年(497)开凿。造像的十分之三属于北朝时期,十分之六属于唐代。其中古阳洞和宾阳洞是北朝后期的代表作。其特点是面部秀润,表情温和,唇厚肩窄,衣服宽松,衣纹飘动而流畅,使雕像更切近现实。就艺术风格而言,中国化倾向已较明显。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著名的石窟还有开凿于北齐高洋时期的河北响堂山石窟,最早开凿于西秦建弘元年的甘肃炳灵寺石窟和开凿于北魏、西魏时期的甘肃麦积山石窟等等。

这一时期的建筑也取的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尤以佛寺和宝塔的建筑最有特色。佛寺是僧尼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场所。佛塔俗称宝塔、“浮屠”、“佛图”等,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等,它由台座、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构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泛滥,佛寺和宝塔建造非常普遍。仅在南朝梁都城建康一地,佛寺就多达500多所,唐代诗人杜

牧《江南春》中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诗句。在北魏都城洛阳一地,则更多达1367所。这些佛寺和宝塔的造型艺术,已受中国楼台宫室建筑艺术的影响。洛阳的永宁寺是北魏规模最宏伟、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寺院,具有我国早期佛寺的特点。它是熙平五年(516),由孝明帝母亲灵太后发起创建,由殿中将军郭安兴主持修造。永宁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约305米,东西约215米,周长1060米。寺内的木构楼阁式塔有九层,高40余丈,据说在京师百里之外都可以看见塔顶相轮上的金宝瓶。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的嵩岳寺塔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12边形的平面塔,它坐落在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内。共15层,高约39.5 米。全塔除塔刹用石雕外,其余全用灰黄色砖砌成。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在宫殿、都城、园林建筑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 史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不仅正史极为发达,而且注疏、谱牒也很兴盛,尤其是私 家撰史的风气十分流行,呈现出多途发展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地方史、民族史的撰述,以及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记述,还有家史、谱牒和别传,通史和笔记的撰述,都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趋势的重要方面。这一时期流传至今的重要史书有:

《后汉书》120卷,南朝宋范晔撰,为纪传体断代史。它起自东汉建武元年(25),讫于建安二十五年(220),记载东汉195年间的史事。汉魏两晋,撰后汉书者多达18家,元嘉元年(424),范晔以班固等所撰《东观汉纪》为底本,补入各家之史料,于元嘉二十二年(446)撰成《后汉书》。因十志未成,仅得90篇。后得刘昭注补8志,成为完本。《后汉书》计帝、后纪10,列传80,志30。创党锢、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6传,为后世史家所仿效。西羌、西域、南匈奴、乌桓、鲜卑等传,叙事条理清晰;崔寔、桓谭、冯衍、张衡、蔡邕等人的论著,因是书而存。梁刘昭为之作注,并补以晋司马彪《续汉书》之8志30卷。唐李贤专为本纪、列传作注。北宋时,以李贤注纪传与刘昭注8志合刊,为传世之本。清惠栋《后汉书补注》为名作。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网罗唐宋诸家之说,为最完善的注本。

《三国志》65卷,晋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分国史书。起自东汉末年(220),讫于晋统一初年(280),记述魏、蜀、吴三国60年间的史事。晋泰始十年(274),陈寿根据魏、蜀、吴史官所录及鱼豢、王沈、韦昭、王崇、谯周等所著各国史书修撰,于晋太康十年(289)编成,后又增修。全书计《魏志》30,《蜀志》15,《吴志》20,均有纪传而无表志。南朝宋裴松之作《三国志注》,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家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所引之书达210种,文字总数超出正文3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百纳本二十四史》影印之宋绍熙本,为现存最早版本。《史记》、《汉书》、《后汉书》与《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宋书》100卷,齐沈约撰。纪传体断代史书。起自晋元熙二年(420),讫于宋升明三年(479),记南朝刘宋59间的史事。初由元嘉时著作郎何承天编纂,后有山谦之、苏宝生等继续撰。大明六年,徐爰续成。齐永明六年(487),沈约奉诏编修。删定徐氏旧著,并撰补十余年,于永明六年毕功。全书计本纪10,志30,列传60。叙事上溯魏晋,不以宋为限;《州郡志》概括记载南方之地理沿革及侨置州郡;《乐志》存汉魏以还乐府诗篇,均颇有价值。是书北宋已多散失。今本100卷,系取李延寿《南史》及高峻《高氏小史》补足。

《南齐书》原60卷,今存59卷,梁萧子显撰。纪传体断代史书。起自齐建元元年

(479),讫于齐中兴二年(502),记23年间南齐史事。南齐设有史官,江淹曾撰《齐史》10志,沈约撰《齐记》20卷,吴均撰《齐春秋》30卷,王逸有《齐典》5卷,熊襄有《齐典》10卷。约齐天监十三年(514),萧子显据齐史官之旧作编修,于梁普通七年(526)毕功。全书计本纪8,志11,列传40。《自序》1卷,亡佚于唐。江淹10志,除《食货》、《艺文》、《刑法》被删,余皆存于此书。类叙人物,笔法成熟。《文学传》列入祖冲之,记载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

《魏书》130卷,北齐魏收撰。纪传体断代史书。起自拓跋珪建国(386),讫于东魏孝静帝(550),记165年北魏史事。北魏建国后即设史官,尚书郎邓渊《代记》10余卷为修史之始。后崔浩、崔鸿、邢恋、温子昇、元晖业等均有修撰。北齐天保二年(551),魏收奉诏编修。搜采亡遗,缀续后事,至天保五年撰讫初稿。后经3次修改。原为130卷,至北宋,已有残缺,刘恕等校定时,取隋魏澹《魏书》、唐李延寿《北史》及张太素《后魏书》、高峻《高氏小史》、《修文殿御览》等补全,仍分为作130卷。全书计帝纪14,列传96,志20。创《释老志》,述佛道之源流。

这一时期的史学著作还有东晋袁宏撰的《后汉记》30卷,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12卷,附录1卷,该书保存了巴、蜀地区佛寺、史地状况。南朝梁僧慧皎撰的《高僧传》,记录了许多高僧的活动,是研究佛教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资料。

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时期豪门大族为了垄断政治权利而制定的一种人材选任制度。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前,为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接受了颖川士人陈群的建议,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其法是: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士族门阀,使他们担任本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为上上、中上、下上、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下一个简短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品和状写好后呈报吏部,以此作为政府选官的依据。定品时虽也考虑士人的德才,但主要是按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出身,于是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第二篇:时文短语教案

时文短评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09、10年高考新增题型——时文短评的特点与类型;

2、把握概括与短评的一般要求。能力目标:

1、掌握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2、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教学重、难点】

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步骤。

【教学过程】

一、课件投影:

时文:时效性比较强的网络、报刊文摘。(捕捉社会热点)

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评说,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二、介绍09、10年高考对时文短评的要求及其题型

这道题是09年1月份的省质检才出现的新题型,它的题型设置一般是:

提供两则简短时文。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准确捕捉基本信息;

(2)对材料所阐述的内容(现象、观点)有何看法?请阐述。——做出自己的评判。

今天我们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题型来学习时文短评主要的写法和答题规范。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道题——一句话概括。三、一句话概括

1、师生一起做示例: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1)、请大家拿出红笔,先通读材料,后画出材料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子,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归纳出一句话。

关键词:材料一:贫困生、补助、“隐形”提供

材料二:贫困生、捐助、参观式的慰问

共同点:陈述对象都是贫困学生的扶助

不同点:材料一:“隐形”提供补助

材料二:参观式的慰问

(2)、概括答案: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2、强调:

(1)概括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概括材料必须是一个句子,而且要用陈述句。

区别句子与短语:

例如: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的不同观念和做法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3)概括的句子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只需客观概括材料事实即可。

3、概括两则材料的关系

这两则材料陈述对象相同,都是讲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但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对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他们的不同点。

4、练习: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参考答案:网络语言“疾风扑面”。(网络语言悄然兴起/网络语言成为时尚。)(3分)

这两则材料与上一题不同,陈述对象相同,内容是互为补充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互补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相同点。

5、总结:

A、如何概括材料:

抽出新闻材料五要素(时,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重组”方式依材料则数、性质而定:单则的直接进行;两则及以上的,按材料“似”或“异” 的组合展开同或异向合并。

B、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 通读材料

第二步:分析关系(相对型、互补型)

第三步:提炼筛选(异同点)

第四步:整合表达

四、短 评

1、师生一起做示例:

见前面的材料(略)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00字左右,至少两个理由)(7分)

提示:(1)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A、从正面肯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B、从反面否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C、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

矛盾。

(2)时文短评的答题步骤

1、亮观点(旗帜鲜明)

2、讲道理(两点为宜)

3、总述(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3)评说的对象可以从捐助者或贫困生两个角度。

答案示例

①资助贫困生要顾及他们的自尊心。(从“施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如果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这样的资助会给其内心留下阴影。(从事件结果角度分说理由)科大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了一份尊重(从事件做法角度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答案示例

②贫困生接受资助应有平常心。(从“受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经济上的贫穷并不等于地位的低贱。再说,他人对你的资助是出于真诚的。(从事件起因做法角度分说理由)对此不应有自卑心理(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2、练习: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何看法?请简述。(7分)参考答案:

①使用网络语言无可非议。网络新词语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词汇。如果往前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现在已经非常熟悉,如“下载” “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

②我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规范性差。它是对传统语言的破坏、颠覆,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因之受到影响。

3、总结:

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没有观点或者观点含糊其辞。

(2)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4)字数严重超标。

(5)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

五、课堂演练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材料一:为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一学校不允许学生留长发,老师甚至校长在门口站岗,一发现不规范的,就用剪刀剪掉,一时间不少学生为飘落的头发伤心至泣;佛山一所中学要求女生不得留长发,否则不得进学校。

材料二:厦门某学校在全校集会时,校长发布新规——凡是期末各科成绩进入年段前20名的学生都允许漂染头发。全校哗然的同时,染发的学生都乖乖

地“返彩归黑”。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不会漂染头发,而他们也禁不起舆论压力。因为同学看到了会说,“几日不见,学业大长,进入年段前20名,可喜可贺啊!”(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学生染发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1)答案示例:规范学生的仪容仪表,不同学校有不同做法。

(2)答案示例1:中小学生染发存在很多不好的问题。①因为染发剂是化学用品,对身体发育可能会有负面影响。②且有些学生因为过分追求打扮、穿着,而产生攀比心理,增加心理压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所以,中学生不要染发。

答案示例2:学生染发是时代潮流发展带来的结果。①染发的学生不一定都是问题学生,学生染发只是“求异”心理起作用,只是想体现自己的个性而已。②染发只是学生爱美心理在作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中学生染发并不是需要一味制止的。

六、强调:写作中有几点须注意

1、先吃准现象;

2、注意报道者对新闻现象的评价有褒有贬,这给观点提炼暗示正反等方向。不过,仍应“开放性”地牢固树立正、反、正反结合等多向酝酿观点的写作意识。

3、以直接亮出观点的总―分、总—分―总两种结构为宜。

4、结构以直接亮出观点的总―分、总—分―总两种结构为宜。语法层次是因果关系。

亮出观点应旗帜鲜明,决不含糊。可“开放性”地作肯定观、否定观、肯定否定兼及的辨证观;应单刀直入,一针见血,不能有废话和太多的曲折。在分说部分,强调富有逻辑自圆其说地说理,不作事例列举;强调发散思维,联系事件的起因、结果、做法等对事理多从横向及纵深“探究性”地挖掘,铺排语法层次以句群和复句中的并列、递进等关系为主。

七、复习建议:

1、多关注

2、多思考

3、多训练

八、推荐——常常看看

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今日关注》、《今日说法》等;

报刊 :《杂文报》、《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等; 九、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 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参考答案:

(1)对中小学校园里使用手机有不同看(做)法。

(2)示例一:用行政手段禁止在校园内使用手机的决定太过僵化。(观点)有违资讯时代人们及时沟通、及时获取信息的需要,只要能够协调好学习工作与资讯沟通的关系,(分析)手机进校园也不是不可以的。(总述)

示例

二、中小学校园内不应该使用手机。(观点)校园内师生因为工作学习的特性,对资讯获取的及时性要求并不太高。随身带着手机进入校园,会让师生在工作学习中分心,降低工作学习效率。(分析)所以校园内应该明令禁止使用手机。(总述)

二、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1)答案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2)答案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

(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3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1)答案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2)答案示例1: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答案示例2: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四、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的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所说的现象。(3分)(2)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参考答案:

(1)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2)答案示例1:对贫困学生的扶助要考虑到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如果在给贫困学生物质帮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贫困学生的自尊心,这样的扶助会给贫困学生的内心留下阴影。科大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了一份尊重。

答案示例2:贫困学生应有平常心。作为受助学生,经济上的贫穷并不等于地位的低贱,面对他人善意的关怀与捐助,应有一颗平常心,坦然地接受,而不应有自卑心理。

五、阅读下列文字,回答相关问题(10分)材料一:今天上午,记者对城区月饼销售市场进行了一次暗访,发现每家月饼摊位都可以将便宜月饼包装成高档月饼。从1块5一个的纸盒到120块的金盒,看起来漂亮极了,花花绿绿的盒子,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月饼,豪华、精装、贵族的大礼盒就形成了。而且买散装月饼的顾客很少,购买精美包装的月饼礼盒的顾客居多。大家普遍认为,中秋送礼,月饼当家,有送领导的,有送客户的,有送长辈的,有送朋友的,这月饼值不了几个钱,但是遇到个好盒子,多有派头啊,看起来很有面子,拿得出手。

材料二:近日听到有一位女士拿上两个月饼盒去废品回收店,对老板说:“我这两个每盒500元的月饼,内里每盒只八个月饼,那么这月饼盒总要值点钱吧?”谁知老板只是摇头,说:“分文不值!”结果拒收。因为目前对非单一材质的月饼盒无法分离,所以回收店对非纸质的月饼盒不回收。该女士感叹:如此高档的包装实在是太浪费了。

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市场上100—150元的月饼礼盒最为畅销,这些礼盒大部分使用精美的纸盒包装,吃完月饼之后,这些精美的纸盒就只能进废品回收店了。专家建议有关市场管理部门,“封杀”因包装精美而价格逾百元的月饼。(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7分)(1)人们对月饼的精美包装持不同看法。(2)我不赞同对月饼进行过度精美的包装。

①月饼包装盒基本上是用纸张或木材等原料做成的,精美的包装盒还需多种印染材料和繁琐的制作工艺,如果大家都选择精美的包装盒,那么将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所以我不赞同对月饼进行精美的包装。

②这些精美的包装盒有些虽能回收,便也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再利用。而那些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包装盒只能成为生活垃圾,这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所以我不赞同对月饼进行精美的包装。(2)我赞同对月饼进行精美的包装。①中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月饼是这个节日的象征和符号,富有传统特色的图案、缤纷的色彩、各异的造型,这些精美的包装使月饼犹如春节时的烟花、鞭炮一样,能营造出更浓郁的节日气氛。所以,我赞同对月饼进行精美的包装。

②中秋走亲访友送月饼是中国的老传统,“人靠衣装,马靠鞍”,很普通的月饼,配上精美的包装,就显得美观大方,送礼的人有面子,收礼的人也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许多公司还借送月饼与客户联络感情,简陋包装的月饼显然有损公司形象。所以,我赞同对月饼进行精美的包装。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l0分)河南安阳的“曹操墓”正被炒作,四川的彭山县莲花村村民又开始联名上书四川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请求对莲花坝皇墓进行勘测、挖掘,期望能确认该墓为“刘备墓”。

这无疑又是一颗“社会新闻”类的重磅炸弹。尽管所谓的彭山“刘备墓”目前存在的疑问很大,但这并不影响一些人神往和计划的经济“前景”:慕名而来的游客,规划的景区,村民们摩拳擦掌的“农家乐”。地下的坟墓,分明已演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金矿”。

“考古界不会主动去找刘备墓、孙权墓,希望大家不要把'考古’和'挖宝’混淆起来。”面对蔚然成风的 “皇坟热”,一名考古专家痛心地表示。他说,搞考古的人都反对挖墓,现在发掘的很多古墓都是因为基建或者被盗的情况下进行的抢救性挖掘。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内容。(3分)(2)针对时下的这股“皇坟热”,谈谈你的观点态度和理由。(7分)(1)“皇坟热”有人欢喜有人忧(村民和专家对挖“皇坟”的态度不一)。

(2)我反对继续挖皇墓。①因为目前我国乃至国际对出土的文物保护措施有限,许多珍贵的文物可能因无法保护在空气中灰飞烟灭,让这些人类历史的瑰宝静静在地下长眠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②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相比,我们眼前的任何经济利益都只是暂时的,却可能对未来长远的文化遗产保护造成严重的伤害。③个人的“猎奇心理”应该服从于历史责任,“经济”的单一指针和“挖宝”心态下的鲁莽举动,将使我们无法对子孙交代。④文化遗产不属于某个地区、某个团体,而属于全人类,“挖宝”不应成为某个地区、某个团体发财致富的手段。

(2)我赞同发掘皇墓。①因为皇墓的发掘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和民生发展。皇墓一挖掘,就会引来慕名而来的游客,就会拉动当地的旅游业,并且“农家乐”之类的休闲旅游方式也可让村民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旅游纪念品、当地特产的销售无疑会增加地方收入。②皇墓中的出土文物比一般陵墓的更具有考古价值,对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更有帮助。③并且现代科技水平日益提高,有更多更好保护文物的措施和方法。

七、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10分)

材料一: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材料二: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⑴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3分)

⑵你对上述材料中讨论的话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1)人们对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现象看法不一。(3分)

(2)对经典名著的“浅阅读”是中小学生的一种明智的选择。生活节奏愈来愈快,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字斟句酌。快速的“浅阅读”能使我们能尽早熟悉经典的概貌,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自己的水平、兴趣、爱好加以选择,从而使我们经典阅读的成效更高;浅阅读还能使我们尽早了解经典的魅力;这些都能极大地提高我们对经典的兴趣。经典名著博大精深,对经典的浅阅读既适应我们的欣赏水平,还能为将来我们对经典由浅入深的阅读打好基础(7分)(反面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八、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记者发现,教师节前夕,有网络商家推出价值138888元的水晶碧玺等“天价礼物”。材料二:送花也成为不少花店老板的“主推”项目,如35000元的9999朵玫瑰等。“让全办公室的老师羡慕”——这是某鲜花商家在淘宝网上打出的口号,不过从记录和收藏来看,似乎无人问津。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1)教师节网上贵重礼物遇冷/教师节网上贵重礼物不受欢迎。(2)观点一:送自制礼物最合适。观点二:创意和温情是最好的礼物 【示例】

我认为送自制的礼物最合适。教师节是一个尊师重教的节日,送礼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和感谢是应该的。礼物不在贵,在学生的心意。甚至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也是一份礼物。送礼的方式很多,应该选择最朴实的最有创意的。一件签满全班同学名字的T恤送给老师,老师会更高兴,因为这是最真诚的祝福。

九、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日,全国首款以孔子以及《论语》为主题的福利彩票,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发行。这套名为“中华名人——孔子”的彩票,票面选取了三幅作于明清时期的孔子画像,将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用作奖符,对应不同级别的奖金。如一等奖奖符为“礼之用,和为贵”。中奖者可领取30万元的奖金,最低第八级能够拿10元奖金,奖符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彩票发行一个星期以来,销售额已经超过200万元,表现好于其他同类别的即开型彩票。中心最初设计彩票的理念其实十分简单,希望在销售彩票募集公益金的同时宣传儒家文

化,但不少人认为发行“孔子彩票”与弘扬儒家学说和孔子思想没有任何关联,这是借文化之名行敛财之举。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孔子彩票的发行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7分)

(1)孔子彩票的发行引发热议。(3分)

(2)示例:我赞同孔子彩票的发行。首先有利于宣传儒家文化,在彩票上印孔子画像和《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让更多的人了解孔子及其言论,甚至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孔子彩票借用文化主题的影响力来扩大福彩公益金的募集能力。在满足彩民购彩习理的同时,引导彩民关注社会困难群体。这恰恰符合孔子“仁者爱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仁爱精神。

示例:我反对孔子彩票的发行。首先福利彩票之于广大民众而言,博彩的乐趣可能才是第一位的,购买彩票的普通群众对儒家文化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些奖符让他们学习孔子思想,有点缘木求鱼。其次孔子彩票的发行亵渎孔子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虽然孔子也主张言传身教、有教无类,“寓教于彩”“寓教于赌”,已经歪曲了儒家文化的本意,逾越了儒家学说以及文化传播的底线。

十、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 南京市政府9月30日透露,从11月12日起,中山陵陵寝将实施免费开放。有关中山陵免费开放的呼声由来已久。此前,中山陵与风景区内的灵谷寺、音乐台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票价80元。中山陵园风景区每年接待500万人次左右的中外游客,其中一大半是参观和拜谒中山陵的。【材料二】面对“为何不学西湖免费模式”的质疑,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解释说,那种模式难以直接借鉴。他表示,西湖是从湖外可以免费进,入园后景点分开售票,票价也比之前有所提升,在这种“大门开、小门关”的免费模式下,西湖免费开放后第一年门票收入反而高了5.6%。同时,西湖由于地处城市中间,可以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收入。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2)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园,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

(1)争议之后,中山陵园终将实施免费开放。

(2)示例一:我支持免费开放中山陵园。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可以提高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品质,让市民享有更多的参观机会;第三,有利于以景点的吸引力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多方拉动城市经济向前迈进。

示例二:我反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园。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会明显影响中山陵园的门票收入,并有可能因它的免费开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南京市的旅游业发展;其次,免费开放后形成的游客数量的增多,会明显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压力;第三,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游客人数过多,对中山陵园文物保护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0分)在今年的招生工作规定中,特别添加一条,教育部要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时,须签订诚信

承诺书,承诺本人所提供的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5月29日《京华时报》)⑴、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所说的现象。(3分)

⑵、针对这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7分)(150字左右)(1)考生必须承诺提交材料真实(3分)

(2)示例一:我支持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签订诚信承诺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教育的载体,签订过程也是诚信态度的一种积极“引导”和“塑造”。在我看来,这样的形式有比没有好。它可以进一步强化考生心中的诚信之弦,相信大部分考生会遵守自己的承诺的。示例二:我不支持考生签订诚信承诺书。因为如果不消除滋生高考造假和舞弊的土壤和利益诱因,一纸承诺书也是无用的;反之如果考试诚信已经足够完善,一纸承诺则纯属多余。让学生签订承诺书,颇有点“对天诅咒发誓”的意味,它透露出主管部门在日益严重的高考违规舞弊现象面前的无奈,只是给自己披上“我有所作为”的“遮羞布”而已。这种既不治标又不治本的做法,不过是对责任的推卸和对公众的敷衍。

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全文没有观点,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2)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4)字数严重超标。小结

 从上述例题中可以看出,和其他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对文本的赏析、鉴赏不同的是,时文(资料)评说是把重心放在考查对时文(资料)的解读、评说上,是让大家对现实生活作出个人反应。由于受试卷篇幅的制约,时文(资料)评说所提供的文本字数不可能太多,一般情况下,字数在200字之内为宜。答题时更应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字数在100字之内为宜。像“申论”那样“一概括二对策三论证”的考法是不太现实的。

 但无论怎么说,时文(资料)评说是微型的议论文或小评论,这种说法是可以说的通的。它要对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状进行评论。 答题时,首先必须对所提供的文本(资料)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进行分析、评说。读懂材料,并不太难,关键在于后者,怎么评说。

第三篇:时文短评教案

时文短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09高考新增题型——时文短评的特点与类型

2、把握概括与短评的一般要求

能力目标:

1、掌握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2、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教学重、难点】

掌握短评的主要写法与答题步骤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印发课堂要做的练习给学生

2、上课前播放歌曲——化学版的《青花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刚大家所听的歌曲是广东的一位化学教师为方便学生记忆而改版的《青花瓷》,大家对他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吗?(学生回答后展示《新民晚报》 2009、08、08上刊登的一些学生和老师对这件事发表的评论)

像这种对最近发生的新闻或现象进行评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时文评论》。

课件投影:

时文:时效性比较强的网络、报刊文摘。(捕捉社会热点)

短评:“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评说,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二、介绍09年高考以来对时文短评的要求及其题型

这道题是09年1月份的质检才出现的新题型,它的题型设置一般是:

提供两则简短时文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准确捕捉基本信息

(2)对材料所阐述的内容(现象、观点)有何看法?请阐述。——做出自己的评判

今天我们主要就是针对这两种题型来学习时文短评主要的写法和答题规范。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道题——一句话概括。三、一句话概括

1、师生一起做示例:《龙岩质检卷》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

(1)、请大家拿出红笔,先通读材料,后画出材料的关键词语与关键句子,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整理归纳出一句话。

关键词:材料一:贫困生、补助、“隐形”提供

材料二:贫困生、捐助、参观式的慰问

共同点:陈述对象都是贫困学生的扶助

不同点:材料一:“隐形”提供补助

材料二:参观式的慰问

(2)、概括答案: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2、强调:

(1)、概括要注意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的错误。

(2)、概括材料必须是一个句子,而且要用陈述句。

区别句子与短语:

例如: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的不同观念和做法

对贫困学生的扶助存在不同的观念和做法

我写的作业。

我写了作业。

(3)、概括的句子不需要加入自己的主观评价,只需客观概括材料事实即可。

3、概括两则材料的关系

这两则材料陈述对象相同,都是讲对贫困学生的扶助,但方法不同,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相对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他们的不同点。

4、练习1:《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参考答案:网络语言“疾风扑面”。(网络语言悄然兴起。网络语言成为时尚。)(2分)

这两则材料与上一题不同,陈述对象相同,内容是互为补充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互补型的材料关系,概括时要着眼于相同点

5、总结:

A、如何概括 材料

抽出新闻材料五要素(时,地,人或物,事,因,果)中的核心二要素人或物及事展开信息重组,形成“何人或物做何事”的概括模式。“重组”方式依材料则数、性质而定:单则的直接进行;两则及以上的,按材料“似”或“异” 的组合展开同或异向合并。

B、概括材料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 通读材料

第二步:分析关系(相对型、互补型)

第三步:提炼筛选(异同点)

第四步:整合表达

练习: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1)答案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1)答案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

(2)答案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

(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四、短

1、师生一起做示例:《09龙岩质检卷》

材料一

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方在入学的第二个月,意外发现自己的就餐卡上多了一笔钱。原来,科大采用“校园一卡通”网络技术,对学生的就餐情况进行监控,若学生在食堂月均用餐60次以上,消费总额却在150元以下者,则无需申请,其就餐卡上就会多出一笔由学校“隐形”提供的补助。

材料二

“这房子能住吗?”“饭能吃吗?”2月10日,30多名小学生寒假期间在老师的带领下慰问贫困生,当他们走进一名叫关鹤琳的学生家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现场捐助770余元的爱心款能解决关鹤琳半个学期的费用,但是参观式的慰问却让关鹤琳很受伤。

针对上面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简要分析。(100字左右,至少两个理由)(4分)

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A、从正面肯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B、从反面否定。

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C、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2)、时文短评的答题步骤

1、亮观点(旗帜鲜明)

2、讲道理(二到三点理由为宜)

3、总述(或重申观点或提出建议)

(3)、评说的对象可以从捐助者或贫困生两个角度。

答案示例①资助贫困生要顾及他们的自尊心。(从“施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因果

如果在给贫困生资助的同时却在客观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这样的资助会给其内心留下阴影。(从事件结果角度分说理由)∣因果

科大的做法不仅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了一份尊重(从事件做法角度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答案示例②贫困生接受资助应有平常心。(从“受事”角度总说作肯定观)∣因果

经济上的贫穷并不等于地位的低贱。∣∣递进

再说,他人对你的资助是出于真诚的。(从事件起因做法角度分说理由)∣因果

对此不应有自卑心理(回应总说再作肯定观)。

2、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没有观点或者观点含糊其辞。

(2)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

(4)字数太少或严重超标。

(5)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备受瞩目的央视春晚2月13日揭开了面纱。而在此之前,各种形式的“网络春晚”也登上了国内主要网站的首页,并向央视春晚发出了明确的挑战信号。

材料二:有网友认为,“网络春晚”越来越棒,也许是创意班子不同,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差异,也许是充分发挥了民间优秀人才的表演能力,也许是受到的限制更少。央视春晚今晚今年的小虎队和王菲的节目,看了很感动,去年宋祖英和周杰伦的搭档效果非常好,但能吸引“80后”这代人的节目还是少了点.(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表述分析:

五、课堂练兵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据2010年3月9日《重庆晚报》报道,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总经理沈长富近日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语,如“3Q”、“bt”,还有“囧”、“槑”等。他认为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用语:会产生不好影响。附:相关网络用语解释

3Q:同英语“Thankyou'’。bt:即“变态”。

囧:古同“炯”,明亮有神。网友依字形引申为“郁闷、悲伤、无奈”。

槑:古同“梅”。网友依字形引申为“很呆、很傻、很天真”。(2)沈长富建议“屏蔽网络不良用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阐述你的理由。(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我反对屏蔽这些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融入网民生活并且影响到现实语境了。屏蔽这些字词不难,但习惯了创造的网民会很快制造出新的代替字词,难道一直要继续屏蔽下去?人类创造文字就是为了便于更好地交流,出于这个目的,字词翻新,可以视为科技进步催生的新思维方式,屏蔽“囧”和“槑”等语不是明智之举。[答案示例二]我赞成屏蔽这些网络语言。像“3Q”、“bt”以及“囧”、“槑”等网络语言或是生造的字符或是生僻的汉字,都是不规范的用语,与我们国家倡导和推行规范汉字的政策背道而驰,而且它们的存在和发展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如果青少年长期接触这些网络语言并形成习惯,会影响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和语文学习,而且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

六、强调几个注意点:

1、先吃准现象;

2、亮出观点应旗帜鲜明,决不含糊。可“开放性”地作肯定观、否定观、肯定否定兼及的辨证观;应单刀直入。

3、以总―分、总—分―总两种结构为宜。一般不作其它事例的列举;强调发散思维,联系该事件的起因、结果、做法等对事理“探究性”地挖掘。

七、复习建议

关心时政热点,推荐阅读

新闻节目:《焦点访谈》、《今日关注》、《时事辩论会》等有新闻评论的;

报刊 :《杂文报》、《杂文选刊》、《讽刺与幽默》等;

时评:

人民时评:http://opinion.people.com.cn/

西岸时评:http://www.xiexiebang.com/jxcomment/

新华时评:http://www.xiexiebang.com/comments/

九: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1:《西游记》被多次翻拍,《红楼梦》翻拍海选刚刚落幕,《四世同堂》翻拍已经完成,4月28日中央一套开始播出。

材料2:1985版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新版刚播出一集,新旧版的对比就越来越热闹,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2分)

(2)对上面材料反映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150字左右)

(1)名著翻拍热引发不同看法。(2)赞成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风格唯美细腻更精致,整体气质青春靓丽也文化;能够推动年轻人重新关注名著;可以把随着年代久远,具象感觉越来越遥远的文化氛围,重新抛光与打磨,符合现代人品味;改变了老版中那个年代流行的话剧表演模式与节奏缓慢的问题„„

反对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浪费资源,很难超越;翻拍情节变化太快,仓促凌乱,少了些举重若轻的名著味道;名著展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景,现代的“西游”“北京胡同”使名著面目全非;迎合观众品位是亵渎名著„„

练习1:《三明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材料一:一天,甲乙相逢,甲说:“你很靓很精神,一定做俯卧撑了,又腰肌挺好,比猪坚强多了。是股奴,还是车奴、房奴?打酱油吗?”乙回答道:“我什么奴也不是,也不打酱油。--你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我听不明白。”

材料二:调查发现,经常使“顶”“囧”“雷”“粉丝”等网络语言的人群中,20岁以上的超过90%,30岁以上的也达到了37.66%。

问题:你对网络语言的使用有何看法?请简述。(5分)

参考答案:(5分)①使用网络语言无可非议。网络新词语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丰富了汉语词汇。如果往前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曾经陌生的网络语言现在已经非常熟悉,如“下载” “链接”“复制”等等,早已被我们接受。

②我不赞成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规范性差。它是对传统语言的破坏、颠覆,汉语的纯洁性也会因之受到影响。

第四篇:时文短评教案

时文短评 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标题(同上)课本页码 47页 教参页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短评的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短评的主要写作方法。3.情感目标:学会运用短评表达自我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短评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短评的主要写作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具、学具):多媒体,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内容和练习。

五、教学时数:两课时,知识讲解一开始,练习一课时。

六、学情分析:本知识点是今年我省高考语用题的新题型。几次考试之后,学生的掌握情况非常不理想。安排这堂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这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内容(主要信息)、关系等角度去把握材料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语言的整理。另外一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评说。

七、教学步骤(问题聚集):

(一)、导入:

 今年我省语文高考语用题中新增加了时文(资料)评说的题型,与以往的缩写、扩写、仿写、改写等题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的特征。此类题型,虽然个别省市也曾出现过,但对它的定义还不是特别明确,因此有必要对这个新题型加以一番认真的研究分析,以便能尽快地熟悉它,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时评知识小集:

1、概念:

①时评是评论时事的文章或言论。(《现代汉语词典》)

②时评是一种就目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科技、娱乐等发表见解、看法、主张,提出观点和解决问题方法等的独特的新闻体裁,对维护社会稳定、激发国民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和指示努力方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现实作用,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时评与述评类似,但还有较大的区别:时评更突出“评”,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指示性质;而 “述评”更突出新闻性,重在“述”,重在读者对新闻、消息的全面了解,让读者了解事实真相,从而认同作者的观点、主张和看法。

2、种类:

①依据内容的繁简划分,有长篇时评和短篇时评;

②依据内容的性质划分,有政治时评、经济时评、文化时评、社会时评、教育时评、体育时评、科技时评、娱乐时评等。

③依据撰写人的不同划分,有公共时评(或叫做“官方时评”)和个人时评。公共时评主要是各个报社的评论员代表国家或社会撰写,就目前重大时事对全社会进行倡导,掌握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就是最典型的公共时评。个人时评是个人就时事或某种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主张撰写的,其作用不可小视。个人时评的撰写不仅教育、惊醒、约束着作者本人,也能感染、教育、影响着读者,在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安定和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互联网高速发展、普及的今天,个人时评的撰写呈几何级增长,对于沟通上下情,联接政府和个人、实现公民管理国家事务,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④依据体裁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有两大类:一类以议论说明为主,其目的在于发表观点、看法、主张,或者指出问题的解决办法、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一类以抒情为主,目的在于呼吁、感染人们,集聚社会力量,解决目前的重大问题。有关汶川地震的大多数时评就属于这一类。

⑤依据语言风格的不同划分,有两大类:一是平实型时评,(也可叫做“本色时评”),一是文采型的时评(艺术时评)。关于汶川地震的大多是时评就属于“文采型的时评”。

(二)、例题精析:

 请看《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单科质量检查语文试题》16小题: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 材料1: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报小记者、××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营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 材料2: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1)名片热正在中学生中悄然兴起。(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1:中学生使用名片无可非议。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直接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另外,中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地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 答案示例2: 中学生使用名片为时尚早。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悉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另外,过早地使用名片,也会助长一些人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补充答案 示例:

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中学生使用名片,有利有弊。使用名片,即节省了交际时间,又扩大了影响,名片便于归类保存,这是利。但中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如制作高档的名片,尚需一定的费用,势必增加家庭负担,罗列一大堆头衔,容易助长虚荣心,名不副实,令人生厌,这是弊。

二、概括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材料.即通读语段或材料,抓住主要信息.找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语句,就是记叙文的要素。或通读全部材料(语段),弄清(语段)材料的说明对象

第二步:概括归纳。即在通读的基础上,将其准确切分层次,概括归纳信息内容。或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即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作用、功能等。

第三步:提炼筛选。即将概括归纳的信息进行提炼筛选,或分析材料(语段)共涉及哪些方面,删除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

第四步:整合表达。即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来的主要信息用简洁凝练、准确连贯的语句表达出来,要保证语句的通顺(无语病),结枸合理。课堂练习:

今年全国将有超过700万的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形式异常严峻。危机当前,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疏散就业压力,从政府官员到专家学者,不断奉献出或惊奇或或雷人的主意。2009年2月8日《羊城晚报》消息说,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副主委温洋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公务员属于就业观念固化。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大学生也不妨转变观念——当当个体户、小商贩。

用一句话概述以上材料所说的内容。(50字以内)参考答案:大学生就业难,政府建议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当小贩

(三)、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1、从正面肯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再用简单论据进行论证。

2、从反面否定。简明扼要亮出观点。可以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也可以间接反驳错误的见解。

3、可以采用多分法进行分析,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要注意不要自相矛盾。

(四)、短评的一般要求

1、要旗帜鲜明。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2、要有的放矢。写短评,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针对性越强越有战斗力。不要脱离现实,回避矛盾。

3、要客观辩证。要讲究真实性和科学性,说理要客观、全面、辩证。不说假大空话。

4、要通情达理。短评主要是说理,但并不排斥情感,相反,有情有理的评说将更有力量,更能取得好效果。

(五)、再看例子

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 材料1:京剧是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之一。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在北京演出,于嘉靖、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接受昆剧、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而成。

 材料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出通知,从2008年3月开始,全国十省市开展音乐课教京剧的试点工作,并公布了15部“京剧进校园”剧目中的唱段。此通知一出台,人们议论纷纷,赞叹声、反对声此起彼伏,莫衷一是。(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如何看待“京剧进校园”这个问题?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1)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部开展“京剧进校园”试点工作。(意思对即可)(2)答案示例1:京剧进校园是件大好事。徽班进京已有二百多年了,京剧是京城文化的一块活化石,人们通过它,了解了历史,了解了文化„„唱念做打的艺术更是令人陶醉,它是北京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因此,我喜欢它,希望更多的人接近它,爱上它!

 答案示例2:目前京剧进校园条件尚不成熟。它的受众面极其狭窄,除了有闲情逸致的老年观众外,中青年几不涉及;它过于程式化,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限制;剧情过于拖沓;最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脸谱化,好人坏人,让人一眼洞穿、拖腔又太长,要改进才有出路。 答案示例3: 对京剧进校园不要操之过急。要成立一个类似议会的机制,对其进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实时调整。还可采用1+X模式。1是指固定剧目,X是指选修剧目,可以是地方戏,也可以是其他优秀剧目。让学生通过学京剧和其他戏曲接受传统优良品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 答案示例4:中学生接受真正的传统文化熏陶是非常必要的。京剧进课堂,当然是件好事。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脸谱是绘画艺术,身段是形体艺术,即便单看唱词,夹叙夹议,如诗如歌,也是很好的文学范本。哪怕仅仅是读读这些经典唱段,也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生活常识;还能学到许多修辞方法,至少对写作文是一种帮助吧。

 答案示例5:京剧进课堂,未必非得培养出一批名角或者一批票友。说到底,京剧注定不会像流行歌曲一样遍地传唱,更不可能迎来遍地戏迷。但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不喜欢,甚至可以讨厌,但我们不能对它一无所知——如果因为无知而远离它,那不仅是京剧的悲哀,也是我们的悲哀。反面例子

 我不知道这事好还是不好。我整天埋在书堆中,有读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从鸡叫忙到鬼叫,连坐在抽水马桶上,还得背英语单词,把我累的骨架都要散了!你爱看京剧你看去,别理我,烦着呢!德行!(态度不恭,牢骚满腹)

 京剧算啥玩意儿?不就是整天咿咿呀呀地唱,动作慢吞吞地,你说烦人不烦人,看京剧,不把人憋死才怪呢!哪像看动漫那么有趣,就是看日剧韩剧也比看京剧强一百倍!哇塞!我看那个出这馊主意的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着,就让他一个人在剧场里呆着吧!886!(崇洋媚外,令人不齿)

 京剧好啊!它是北京的戏剧。你知道吗?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你不爱京剧,就是不爱北京,就是不爱国!不爱国,就是卖国贼!你要知道,当卖国贼是要挨骂的!因此,你必须看京剧,慢慢地你就会喜欢上它的,不信,咱就骑着驴子听唱本——走着瞧!(强人所难,无法服人)

(六)、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1)全文没有观点,大量转引原材料,没有分析,说理不透。

(2)观点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3)条理不清,语无伦次。(4)字数严重超标。

(七)、小结:从上述例题中可以看出,和其他文本阅读重在考查对文本的赏析、鉴赏不同的是,时文(资料)评说是把重心放在考查对时文(资料)的解读、评说上,是让大家对现实 生活作出个人反应。由于受试卷篇幅的制约,时文(资料)评说所提供的文本字数不可能太多,一般情况下,字数在200字之内为宜。答题时更应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字数在100字之内为宜。像“申论”那样“一概括二对策三论证”的考法是不太现实的。

 但无论怎么说,时文(资料)评说是微型的议论文或小评论,这种说法是可以说的通的。它要对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现状进行评论。

 答题时,首先必须对所提供的文本(资料)的内容进行概括;然后进行分析、评说。读懂材料,并不太难,关键在于后者,怎么评说。

(八)、课堂练习题: 1.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 材料1:2009年1月24日,台湾创世、华山、人安策略联盟在全台8个县市同步举办“街友暨独居老人尾牙(除夕前一天的俗称)席”1200桌,给街友、独居老人等送上温暖的爱心。20年前,创办人曹庆先生因看到流浪的游民新年无处吃饭,便号召义工送出爱心便当,次年就在万华火车站前开办尾牙席。

 材料2:2009年1月24日,20名顺昌孤儿和河南的13名艾滋孤儿会合后一起从深圳出境。走至尖沙站时,香港巴士之家的义工们早已等候在红色双层巴士前。孤儿们到巴士之家会议室里,收到义工们分发的红包和小礼物后,陆续被爱心人士接回家去,他们将住在香港的爱心人士家里,度过2009年春节。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你对以上行动有何看法?请简述。(4分)

(1)参考答案:台湾香港民间兴起春节爱心行动(意思对即可)

(2)答案示例1:台湾香港的爱心人士春节不忘爱心行动,这种精神值得发扬光大。他们牢记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时时刻刻向弱势群体奉献自己的爱心,使传统佳节更增添了浓烈的喜庆色彩。

 答案示例2:民间爱心行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台湾香港爱心人士经常开展扶助弱势群体活动,尤其在春节到来之际,伸出无私的援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爱心让人温暖,又会让更多的爱心萌芽。

八、作业设计:赢在高考优化设计相关内容和练习。

九、板书设计: 时文短评

一、时评知识:

1、概念:

2、种类: ①篇幅:短篇

②内容:文化、社会、教育等方面 ③撰写人:个人 ④表达方式:议论 ⑤语言风格平实型

二、例题精析:

1、概括主要信息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通读材料。第二步:概括归纳。第三步:提炼筛选。第四步:整合表达。

2、短评的主要写法有: ①从正面肯定。②从反面否定。

③既肯定正面,又否定反面。

3、短评的一般要求: ①鲜明。 ②要有的放矢。 ③要客观辩证。④要通情达理。

4、注意几个禁忌问题:

①没有观点,没有分析,说理不透。②偏激,强词夺理,令人无法接受。③条理不清,语无伦次。④字数不够或超标。

十、教学反思:

第五篇:魏晋数学史教案

篇一:林寿数学史教案-第三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第三讲:中世纪的东西方数学i 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文艺复兴长达1000多年的欧洲历史称为欧洲中世纪。

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与兴盛: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

1、中算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数学体系的形成秦汉时期形成中国传统数学体系。

《算数书》: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编纂于西汉末年,天文学著作。两项重要数学成就:勾股定理的普遍形式,数学在天文测量中的应用。

《九章算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著作,全书246个问题,分成九章。它完整地叙述了当时已有的数学成就,在长达一千多年间,一直作为中国的数学教科书,并被公认为世界数学古典名著之一。

《九章算术》标志以筹算为基础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正式形成。

2、中算发展的第二次高峰:数学稳步发展

从公元220年东汉分裂,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史称魏晋南北朝。数学上以注释《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的形式出现。这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独特而丰产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稳步发展的时期。

《九章算术》注释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刘徽和祖冲之父子。2.1 刘徽(公元3世纪)

公元263年撰《九章算术注》,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与数学原理,奠定了这位数学家在中国数学史上的不朽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数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刘徽数学成就中最突出的是“割圆术”,求出圆周率为3927/1250(=3.1416),主张利用圆内接正192边形的面积求出157/50(=3.14)作为圆周率,后人常把这个值称为“徽率”。这使刘徽成为中算史上第一位用可靠的理论来推算圆周率的数学家,享有国际声誉。2.2 祖冲之(429-500年)

著作《缀术》取得了圆周率的计算和球体体积的推导两大数学成就。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以355/113(=3.1415929„)

为密率,22/7(=3.1428„)为约率。

《缀术》的另一贡献是祖氏原理 :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在西方文献中称为卡瓦列里原理,或不可分量原理。

唐代主要的数学成就在于建立中国数学教育制度。唐初李淳风(604-672年)等人注释并校订了《算经十书》(约656年),十部算经对继承古代数学经典有积极的意义,显示了汉唐千余年间中国数学发展的水平,是当时科举考试的必读书。

3、中算发展的第三次高峰:数学全盛时期

宋元时期(960—1368年)重新统一了的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数学发展的变化,以筹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数学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许多杰出的数学家和先进的数学计算技术,其印刷出版、记载着中国传统数学最高成就的宋元算书,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3.1 贾宪三角

贾宪(约公元11世纪)约1050年完成《黄帝九章算术细草》,发明了“增乘开方法”,创造了“开方作法本源图”。3.2 隙积术

沈括(1030-1094年)《梦溪笔谈》(1093年)影响极大,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他对数学的主要成就有“会圆术”与“隙积术”。3.3天元术

李冶(1192-1279年)1248年撰成代数名著《测圆海镜》,该书是首部系统论述“天元术”的著作,是符号代数的尝试,在数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3.4 大衍术

秦九韶(约1202-1261年)1247年完成数学名著《数书九章》,其中两项贡献使得宋代算书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一是创立了“大衍求一术”(中国剩余定理),二是提出了“正负开方术”(秦九韶法)。

3.5 垛积术 杨辉(公元13世纪)1261年完成《详解九章算法》,其中主要的数学贡献是“垛积术”,另一贡献是所谓的“杨辉三角”,其实是记载了贾宪的工作。3.6 四元术

朱世杰(约1260-1320年)1303年在扬州刊刻了他的代表作《四元玉鉴》,它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主要贡献有四元术。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萨顿(1884-1956年)说:朱世杰是汉民族,他所生存时代的,同时也是贯穿古今的一位最杰出的数学家。

3.7 内插法 郭守敬(1231-1316年)128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郭守敬建造的河南登封观星台(1276)留存至今。

古希腊数学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具有公理化模式,与中国传统数学以计算为中心、具有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模式相辉映,交替影响世界数学的发展。

4、中算的衰落

朱世杰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性人物,是中国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古代数学发展的顶峰,而《四元玉鉴》可以说是宋元(960-1368年)数学的绝唱。明清两朝(1368-1911年)共543年,不仅未能产生出与《数书九章》、《四元玉鉴》相媲美的数学杰作,而且在18世纪中叶“乾嘉学派”重新发掘研究以前,像“四元术”这样一些宋元数学的精粹长期失传、无人通晓。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历史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讲述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等重要著作。过程与方法目标:

将收集的小故事和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分组介绍,相互交流,学会合作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的复杂数字概念 [课时]1课时

[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授课过程] 篇三:第22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第22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说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地理.农学三方面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课始终贯穿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诱思教学为主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刻苦钻研是成功的秘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用讲述法与诱思法相结合。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祖冲之和圆周率”相关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教师可生动介绍引言中关于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和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均以祖冲之命名的令中国人深感骄傲的事实(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一、祖冲之与圆周率

教师安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概括归纳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及著作,并找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最主要成就。教师重点讲解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的突出成就: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结合教材,让学生思考讨论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二、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在讲述时应具体说明:大约在汉魏的时候,我国出现一部以全国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水经》。郦道元撰写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著。这部巨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受到后世地理学家的重视,也为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农田水利学家、文学家所重视。三、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先简介贾思勰的生平事迹,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概括《齐民要术》的内容及评价。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齐民要术》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农学著作?”要求学生结合教材正文与小字进行回答。

3、小结:提出两个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

附:板书设计

一、祖冲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000多年,著有《缀术》。

二、地理学:郦道元著有《水经注》

三、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篇四:整理好的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探寻诗一般的境界,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体悟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中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庄重。前人对《兰亭集序》书法有这样的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书圣王羲之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他的书法,还要一起来赏析他的文章,一同走进王羲之诗意的境界。

二. 教师范读课文(可配以古典、幽雅的古筝曲)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a)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生僻字的读音。

b)简介“序”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写书意图(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四. 探寻诗一般的思想境界

1.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哪两个字可以显示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乐”与“悲”。

2.如何理解作者的“乐”?

明确:有三“雅”。

(1)景雅。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反复吟咏,学生的心胸会变得灵秀爽快。

(2)人雅。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微之、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

(3)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看到这幅画,似乎时光倒流,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今人之豪情。)

此时此地,风景秀丽,山辉川媚,作者仰观俯察,景情宜人,于是感万物盎然,宇宙博大。欢愉之情,溢于言表。“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兰亭集会的畅快。

3.根据本段词句写一副对联,老师给出上联,请学生写下联和横批。

上联是:仰观宇宙之大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参考:下联:俯察品类之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横批:信可乐也 4.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同是写江南春天风光,《兰亭集序》与《忆江南》有什么不同?你能从中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天、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精心塑造的人格精神或人格理想的标尺。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缰绳束缚之时,“山水”便成为人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逼真呈现——这才是作者“乐”之根源。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可分解为以下两个小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读文思考。

(1)“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命,第2段结束,作者所言之“痛”,“痛”在何处?“痛”是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明确:王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保全性命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他们有的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功业无成,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

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短长,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的,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此处之“痛”,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

(2)第3段作者慷慨生悲,此处的“悲”与上段的“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明确: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但作者认为,作为士大夫当兼济天下,不宜空谈玄理,应积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这种生活观对作者个人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再由于作者对生命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

这里,作者立足现时,将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类,叩问古今,由对当下个人体验的感性抒发,上升为对人类生命的理性思考。这里的“悲”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都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6.总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7.延伸: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参考: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也正是这一点,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

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这一写法也正是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体现。

五. 语言积累

(略)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设计说明: 景雅 王羲之 信 可 乐 也景陈 人老 事迁 人雅 事雅 岂 不 痛 哉

古人自我后人 千 古 同 悲

《兰亭集序》是古文精品之一。阅读此文,想到了那位高唱着“归去来兮”,兴高采烈地走在回家路上的大彻大悟的诗人;想到了瓦尔登湖畔梭罗先生简单而愉快的生活——他悠闲地穿越村子,吹着口哨,像微服出行的小王子;还想到了荷尔德林关于“诗意地栖居”的名言??在质朴的自然和瑰丽的艺术世界里,这些人类的精神大师们目光清纯、心灵洁净,他们在大自然鲜泽的阳光下看到了梦想、光明、生机和道路??没有这些人文智慧的烛照,人类的精神之旅将会越发变得黑暗而漫长。

因此,我想,我们的教学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心灵的小窗,让阳光照进来,让诗意飞进去。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商品社会,对学生的心灵构建、人格茹养更显得紧迫而必要。因此,我以为《兰亭集序》除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了解语意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还是要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我们的学生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认识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以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生命形态,从而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够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一切遭遇和经历。

给学生一个瑰丽的世界,在语文学习中关注学生人格的铸造,我们的学生将不会成为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漂泊者。

(二)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文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作者及《兰亭集序》:

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请同学介绍一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下载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魏晋时文明 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汉魏晋诗三首》教案 《迢迢牵牛星》 一、引入:(1分钟) 汉末魏晋时期,文人的诗歌创作开始有意识地向民歌发展,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走向成熟。之后被南朝的萧统选编一起的《古诗......

    时文短评

    时文短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高考新增题型——时文短评的特点与类型 2、把握概括与短评的一般要求 能力目标: 1、掌握一句话概括的主要写法与答题规范 2、掌握短......

    时文短评

    时文短评一、导入什么是短评?顾名思义,“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时文短评是一种就目前热点、焦点等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和提出解决问......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案——魏晋

    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http://www.xiexiebang.com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社会及文化的转型特点 汉代大一统王朝及其社会文化的特点。汉末社会及文......

    时文选粹读后感

    经老师推荐,父母为我买下了一套名为《时文选粹》的丛书。《时文选粹》中,每一篇文章都说的是人生真谛和万物旺盛的生命力,以及生活的丰富多彩。打开书往下念,人生的一个个真谛就......

    时文选粹读后感

    时文选粹读后感 时文选粹读后感1 每个人对书的喜爱千差万别,有人喜欢读童话故事,也有人喜欢读悬疑小说,还有人喜欢读百科全书,但我喜欢读文摘杂志,最偏爱的一本是《时文选粹》。......

    时文选粹读后感

    《时文选粹》读后感一这是令多人曾受益匪浅的书;这是令许多人爱不释手的书;这是许多老师将其列入学生必读的书,也是我最喜爱的书。读《时文选粹》的时候,那一篇篇闪着智慧火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