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部国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小学部国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标
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古典文化精粹,传承中华五千年之美德,健全健康人格,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小学部特开设国学课程。
一、国学课程内容:一年级:《养正歌》《正气歌》
二至四年级:《弟子规》 五六年级:古诗词
二、授课教师:全体语文教师
三、各年级教学目标
(一)、一年级《养正歌》《正气歌》教学目标:
1、对两歌能正确诵读,不读错字、不漏字。
2、到12月份能够全篇背诵。
3、对两歌意思有粗略理解。
4、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初步形成诵读习惯。
5、学会在生活中运用两歌的行为要求,规范言行举止。
(二)、二至四年级《弟子规》教学目标:
1、能够全篇背诵。
2、对全篇意思有粗略的理解,并能讲几个有关弟子规的故事。
3、激发喜爱诵读的兴趣。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4、学习运用《弟子规》所诠释的方法引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三)、五六年级古诗词教学目标:
1、每周学习2首古诗词,要求做到流利背诵并正确默写。
2、初步了解诗词大意、作者及生平。
3、学习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
四、活动设置:
国学课程重在给予学生古文化和精神的熏陶、渗透,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小学部将根据学校实际,配合集团“师生言行标准”活动的实施而开展活动。如:《弟子规》故事比赛、诵读比赛、发放家长调查表、评选国学学习标兵等。
第二篇:岗位设置总结.小学部
后山乡翁贡学校(小学部)专业技术
岗位聘任工作总结
我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以黔人通(2008)165号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事业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的通知;毕地教(2010)183号文件:《毕节地区教育系统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毕地教(2010)190号文件:《毕节地区教育系统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补充规定》文件精神为指导,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面完成了我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为了保证我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校成立了《后山乡翁贡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翁贡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监督小组》,具体分工如下:
1.翁贡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向国茂(校长)
副组长:黄永贵 毕云华 付义章
成 员:谭光文(党支部书记)郑启权(工会主席)张德远(后勤主任)庞冲(翁贡小学教导主任)胡鸿(天灵小学教导主任)代建(平花学校教导主任)田景云(教研组长)苟永胜(教研组长)温美佳(教师代表)黄昌容(教师代表)
2.翁贡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监督小组:
组 长:谭光文(党支部书记)
副组长:郑启权:(工会主席)张德远(党支部委员)
成 员:田景云(教研组长)苟永胜(教研组长)、黄昌容(教师代表)温美佳(教师代表)
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庞冲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专业技术岗位聘任日常工作。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学校多次组织教工学习黔人通(2008)165号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事业单位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的通知;毕地教(2010)183号文件:《毕节地区教育系统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毕地教(2010)190号文件:《毕节地区教育系统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补充规定》,从而使广大教工充分认识到,开展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的需要;是提高教工工作积极性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实施方案
为了使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达到更好地激励教师好好工作的目的,在制定《后山乡翁贡学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实施方案》过程中,学校组织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反复学习省、地、县有关文件,对方案反复修改,成型后,于2010年12月9日向广大教师公布,得到了教师们的拥护后,学校才按照方案开始组织实施。
四、对教师进行考核
(一)师德(20分):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教行为符合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关于规范办学行为规定,坚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尊重家长。根据学校不良记录情况,第一次扣2分,第二次扣4分,第三次扣8分,以此类推,直至扣完。
(二)考勤:10分,早退、迟到一次各扣0.1分,事假一节扣0.3分(行政人员每天折合3课时),旷工一节扣1分。
(三)教学能力
1、工龄每年0.5分,任职年限以取得小学高级(初级)资格为准,每年计1分。
2、学历:小学1分,初中2分,高中3分,中专8分,大专12分,本科15分。
3、考核各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工程中岗位履行情况,工作态度,责任心。
(1)专任教师重在考核备、教、改、辅、考、研等常规教学工作情况,专任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态度端正,责任心强,计10分。反之,酌情扣分。
(2)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分管或承担工作完成计10分,反之,酌情扣分。
(四)工作成绩
(1)五年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每年计基础分4分,未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每年计基础分2分。专任教师中教学人员统评科目近五年中每年每科一个第一名计4分,一个第二名计3分,一个第三名计2分,一个第四名计1分,一个第五名计0.5分,一个第六名计0.1分,以下不计分。
(2)专任教师中非教学人员分管或承担工作完成任务计3分,反之,酌情扣分。
(3)行政人员(校长)承担工作完成任务该年计3分,教导主任计校长得分的80%。反之,酌情扣分。
(4)病假、产假该年计2分。
(五)加分
1、教研成果(以教研室、教科所出具的证明为准)分别加国家3分、省2分、地1分、县0.5分。
2、受表彰分别加:国家5分、省4分、地3分、县2分、乡1分。
3、考核优秀:每次加1分。
五、教师晋级按照文件精神实行直接优先的原则,严格考核上岗,各校提供的考核依据必须真实,否则,由学校负责人承担一切责任,考核结果作竞聘的依据。
后山乡翁贡学校 2011年5月19日
第三篇:国学班课程设置方案
国学班课程设置方案
一、夯实基础——课内必修:3课时
1.主要内容:
完成必修课本的学习,突出课程的基础性,使学生具有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
2.实施要点:
①养成学生学会积累的习惯。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②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能够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③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语境和人际关系,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
⑤引导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⑦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不应片面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重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热情。
二、课内延伸—— 感悟经典
1.主要内容: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综合,以主题的形式,带动古诗文经典篇目的阅读,做到联系课内与课外,沟通现实和历史,润泽学生心灵,激励学生精神。主题分为:劝学篇,感恩篇。
2.实施要点:
①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②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③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在雅言诵读中传承中华文明。
④注重读写结合,记录学生心灵的成长轨迹。
三、深化拓展——校本特色课程学习:
1.主要内容:
①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版块的学习。
②传统文化名句解读。
通过这些板块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实施要点:
①引导学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②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
③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思考,独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④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剖析。
时间安排:
第四篇:课程和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aims)、教育目标(goals)、课程与教学目标(objectives)这三者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三者的涵盖面有大小差异,教育目的涵盖的范围最广,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标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宏观指导,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的最具体的表现。另一方面,教育功能亦有所不同,就教育目标来讲,美国学者麦克唐纳人物,教育目标具有明确教育进展方向、选择理想的学习经验、界定教育计划的范围、提示教育计划的要点、作为评价的重要基础等五项功能。而对课程与教学目标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与教学的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教学评价等活动提供依据。
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反映,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包括:“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取向是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主要取向,体现了“普遍主义”的价值观,虽然认为任何课程与教学目标都能够并应当运用于所有教育情境。但是这种目标取向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目标菜单,仅仅是一般性的原则,很难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作出解释。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在课程与教学领域最早确立了“行为目标”,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对“行为目标”理论进行发展,指出,课程目标应根据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三种来源而得出,并要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的筛选,强调在目标确立之后,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指导的方式来陈述目标,指出课程应关注学生学会一般的行为方式。20世纪中期以后,布卢姆、克拉斯沃尔、梅杰等人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泰勒的“行为目标”理念,并在梅杰的影响下,将“行为目标”发展到顶峰。
“行为目标”取向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布卢姆等人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明确了教育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确定了教育目标要以学说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描述,提出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些提法使得“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概念框架,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质量保障体系,将教育目标由注重“知识”转向注重“理智的能力和技能”,提出对每一类目标都以具体的、外显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从而为目标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创造了条件。“教育目标分类学”还创造性地处理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提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以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理论框架的建立决不是既有的心理学理论的简单运用或引申,而是意味着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上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
虽然“行为目标”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缺陷,一方面,作为“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夸大了“技术理性”的成分,忽略了人作为行为主体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不可预知性。过分强调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机械过程,割裂了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联系,泯灭了人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创造性和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各行为目标之间以及行为目标与亚类行为目标之间的界限不是十分明确,也有人认为,与其将“教育目标分类学”视为层级结构,不如将各目标视为平行范畴。各个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程序都不一样,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应具有“领域特殊性”,没有一种可以应用于所有领域的分类学。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也可认为是过程性目标,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程性,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包括“训练”、“教学”、“引导”三个过程。认为与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相比,技能和知识信息都是次要的和工具性的,“训练”和“教学”理应服从“引导”。斯腾豪斯认为应该把教师从被“防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虽然说“生成性目标”取向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而且在学习中,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学生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价值感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这个过程是持续终生的,也必将促进终生学习。但是“生成性目标”过于理想化,一方面,“生成性目标”的运用要求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多数教师并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即使有这方面能力的教师,也不可能完全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而且学生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该学习什么。
“表现性目标”取向由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提出,反应了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强调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那些复杂的智力性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人的自由与解放。艾斯纳把课程与教学视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的过程,视为提升人的个性差异、发挥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过程,表现出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泰勒认为,课程目标的来源主要有: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
学习者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在确定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是漠视学习者需要的个性差异,并且把成人认为的学习者的需要等同于学习者自己的需要。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包括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方面,不仅指从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也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与未来需求。泰勒曾把当代社会生活分为“健康”、“家庭”、“娱乐”、“职业”、“宗教”、“消费”、“公民”7个方面,以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学科的发展,指的是在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应将学科专家的建议作为重要来源。泰勒认为,由于学科专家谙熟自己的领域,他们能够根据这门学科的训练方法和内容,指出这门学科能对其他人作出哪些可能的贡献。并且指出学科知识具有指向学科本身创造与发现的价值和指向学科知识运用的价值。
思考:“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招致不少批评,人们认为它存在如下缺陷。第一,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这似乎是人为的,因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互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第172页。)此处提到了对教学目标划分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认为在人的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不应人为进行划分。而在我国,新课改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即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也是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提出来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这是否可以认为在理解的时候可以讲这三个方面理解为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应该是三个单独的目标。
第五篇: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
中华民族民间舞是“舞蹈艺术之母”,它取材民间、易于模仿和传承,表现形式生动鲜明,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华民族民间舞系十余名专家教授倾心编创,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感知能力,科学的进行编排,寓教于乐,教材共分为12个标准级和三个表演级,每级包含十个舞目,共四十多个民族的五十个舞种。
学习民族民间舞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
1、训练形体,提升气质
2、传承民族文化,提高综合素养
3、培养各种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二、拉丁舞
拉丁舞类中有伦巴舞、恰恰恰舞、桑巴舞、斗牛舞和牛仔舞五个舞种。拉丁舞音乐节奏强烈,摇摆、旋身、抖肩、展臂、扭腰、送胯,把拉丁舞渲染得风情万种,拉丁舞的感觉很现代,舞者可以尽情地自由发挥。
学习拉丁舞,对于孩子身体成长有很大帮助,形体上会有较大改变外,精神面貌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开朗大方。舞蹈还能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可培养孩子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三、儿童绘画
绘画是一门容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为一体的儿童必修课程,不是简单的兴趣和爱好。
儿童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让儿童参加美术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世界发达国家均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美术教育,这是由于这种活动在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及手脑协调能力、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开发其潜力(特别是右脑潜能)的重要意义,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快乐作文
教学目的:激活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帮助孩子放飞梦想,引领孩子走向成功!
教学特色:
1:借助电脑、电视等多媒体,采用情境作文,观察作文,自主作文,想象作文,个性作文等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
2:与小学课程同步,紧扣新课标编写的系统的1—6年级教材。学生当堂成文。3:教师对学生作业精批细改,具体指导。
4:培训效果
四五六年级学生在40分钟内可轻松完成400--450字作文。
三年级学生40分钟内可轻松完成300--400字作文。
一二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习作兴趣,乐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