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在素质教育中立体渗透德育新理念
先进经验材料:
坚持在素质教育中立体渗透德育新理念
阳城县第三中学校
我们阳城三中在更名前是阳城县北城中学。1982 年始建,沧桑二十余载,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探索走向发展,有教训更有经验,有鲜花也有荆棘,然而更多的是成功与创新。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师生共同形成的一种“合动力”,更大限度地发挥着“自我”潜能;坚持“以人为本,示素质教育之范,创全面发展之优”的办学理念,日臻完善“六自·双成”的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靠德育发‘家’,强素质兴校”的特色之路。
一、构建——
一个激活人心的办学模式
作为示范中学的我们,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一直在研究着一个永恒课题,即从素质教育角度不断更新育人理念。要给学生一个真正的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就应该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好一切准备。这种办学理念上的提升,是我校领导班子在认真反思二十年的办学历程,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透视”办学模式的结果。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教育真谛是什么,究竟是充满作业的劳役和考试的恐惧的教育,还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和劳动的欢乐的创造性教育?当然是后者。这些年,我们在“后者”上狠下了功夫。回顾过去,对“教育是一个双刃剑,教育能够兴国,教育也能够误国”的道理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细想起来,长期的“应试”、“片追”,哪象是办学校,简直象是办“小煤矿”,校长是矿长,“矿长”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实行的是“摧残开采”,“竭泽而渔”。我们学校也有过高分低能的“质量辉煌”,真正说,那是短期行为,是缺乏人性化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才使我们明智起来。于是,觉醒了的“三中人”,与时俱进地调整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确立了以“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知识教育与创新教育并重”的办学 宗旨。阳城三中从此亮响了自己的牌子:培养学生的目标不是能够适应21世纪的人才,而是能够创造21世纪的人才。全新的理念必定带来崭新的行为,进入21世纪我校全方位实行了“自主、自信、自立、自育、自强、自创、成功、成才”的“六自双成”办学模式。这是一个激活人心的办学模式,它激活了教与学活动的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使工作的主动性、学习的自觉性涌泉般地迸发出来。在我们学校教师不再是“教书匠”的角色,真正成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们体味的不仅仅是那种甘为人梯的奉献,更有那种成功的创造性的欣慰;学生不再是灌输的对象,而是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完善发展的主体精神的展示。可以说,我校的依法治校,以德施教在“六自双成”的办学模式中更加规范;精诚团结,作风务实的领导班子在“六自双成”中凝合奋力;观念更新、业务求精的教师队伍在“六自双成”中拼搏奉献;“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在“六自双成”中一展风采;“乐学、勤学、会学”的良好学风在“六自双成”中再铸辉煌。素质教育是一种“积累功”,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阳城县屡居第一,去年中考我校获得参考率、优生率、平均分数等多项全县第一。2007年年中考又以考取县重点高中170人的骄人成绩,遥居全县同类学校榜首,在社会上造成强烈轰动效应,这些都是“六自双成”办学模式“积累功”的验证。
二、狠抓——
一项夯基固本的灵魂工程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落实我校“六自双成”办学模式,我们构筑了“学生——老师——家长;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网络,摸索出适合本校特点,力求有自己特色的育人之路,这被我们三中人称为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夯基固本的“灵魂工程”。狠抓这项工程,把力气花在“渗透”上,做到了“立体网络”全,“渗透”是关键。这里,就以办《德育小报》为例,谈谈我们的立体“渗透法”。我校的《德育小报》始于84年,由学生自主自创,自编自发,已办至上百期。小报虽小,但它象 钟表一块,貌似简单,内功复杂,果有“小中见大”、“小中为大”之功效。我校坚持数年,在它简单的表现形式背后,下着“全方位”之内功,通过办报,育人兴校。以校报为“媒”,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垂直渗透,横跨幅射,服务育人,沟通家校。学生、家长、教师全员参与,使《德育小报》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发挥社会功能,更新观念,交流思想。校内传播教学经验,弘扬先进文化,直接为育人服务,校外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走一条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办学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协办的《德育报》以题为《小报架起彩虹桥》报道了我校依托校报构建全方位德育网络的成功经验。《中国教育》也以《德育沐奇葩,素质绘彩虹》为题介绍了我校“小报见大校”的做法。小报多层次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接触社会,感悟人生,提高认识,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们更是把小报作为学校夯实思想基础、牢固地进行“以人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窗口”。正是这个“窗口”功能,使信息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发挥着三种“工程效应”:
一是自育工程效应。小报贴近实际,联系校园生活,通过办报过程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实现了自我教育。自己的报纸自己办,学生自己采稿,自定主题,自己设计版面。从自荐编委到竞选记者,一切都是自主。90余名小记者一直活跃在24个班级的第一线,及时将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采编见报,可以说,“报上好坏见一点,报下工作一大片”,抨劣扬优,日常点评,年度考核,使更多同学参与到自我管理行列中,一方面调动了自己办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收到了“四培养”的成果:一是凸现德育功能,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结合时事适时有机地渗透、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及时地受到了鲜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二是加强审美教育,通过办报的实践,培养了学生辨别美丑的能力。校报注重挖掘学生生活,着力弘扬美的心灵、美的行为、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启迪,进而激 发自尊、自信、自爱、自律、自强。在实践中育德,在生活中激情,在办报中增智。如172班王昊同学在《看三峡壮举,为中国喝彩》一文中写道:在这一时刻,诗境成为现实,在这一时刻,梦想变成了现实„„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祖国的明天会因我们而更加辉煌!”三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培养了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办报时将身边的事更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同时在比较对照中自觉地规范了行为,努力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四是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报上开设“心理门诊”,使办报人和读者同时受益。
二是“共育”工程效应。德育的成功,单凭学校一方是很难凑效的。我校通过《德育小报》使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搭起了培育学生的“立交桥”。教师撰文交流教法,学生写稿畅谈学法,使校报成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个体教育经验的有效补充。为了提高“共育”的效益,校报还设计有交融工程。目的是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学生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教师形象,对教师进言,提出对教师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家长参与校报,请家长通过校报走进学校,如开辟有《心语》栏目,大家共商“盼子成龙,望女成凤”良策,被社会及家长们美誉为“风水宝地”。这样使家庭教育由“配合型”逐步向“参与型”转化,一方面首先把学校素质教育的观念、要求向家长宣传;一方面鼓励家长参与校报对教育问题的讨论,请名教师在报上谈“科学家教”,提高家教的艺术;另一方面鼓励家长为办好学校献计献策,为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作贡献。校报进行的“减负是否会影响成绩”的讨论中,就有64位家长投书校报,发表真知灼见。
三是升华工程效应。德育工作的升华效益是行为。要使道德理念变成道德行为,应该是自律、他律、各种机制的有效契合。如我们的办报理念就已经远远超过了办报的局限性:在小报上,我校师生的教学成绩、育人成果及管理机制,可以说渗透得“一览无余”,在实践中已无意无形的转化为师生参与兴校的一种“职能效应”。学生是办报的主体,更是科研兴校的主体,经过办报使师生从课堂的感性知识层升华到教育科研的理性知识层。如在 《德育报》上开辟教研“精品屋”,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论文、经验、典型教案,在“精品屋”里陈列、表彰。《教研竞争平台》栏成为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才艺展示的阵地,是实现“两个转化”的舞台,“观众”的评价将参与年终考核。几年来,我校有90多篇教育科研文章在校报刊登,与此同时,小报还将中国《德育报》、《现代教育报》、《中国教育》、《太行日报》、《山西青年报》、《阳城报》等刊登我校的实施开放性德育的系列经验、教学成果等进行转载,收到了“小报连大报”、“小报见大效”的升华效应。一位记者在采访我校的德育工作时,感慨地说:你们的校报不仅仅是在办报,更重要的是在立体施行德育,全方位强化素质。今年校报在全国校报校刊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被吸收为“德育报社全国校报校刊联谊会理事单位”。
三、拓宽——
一条启迪人生的实践通道
我们把学校的育人的目标锁定在是给学生的未来生活作好准备,在教书育人的整个活动中明确告诉学生:“你们的未来是社会”。“社会从来就是在矛与盾的较量中发展,在优与劣的竞争中前进。”学校给你准备的是能在较量中发展的素质,能在竞争中前进的能力。在实施“以人为本,示素质教育之范,创全面发展之优”的新型办学理念中,为使走进我们三中的每一位学生努力成功的迈好最关键的一步,学校不断寻求并拓宽可以启迪中学生“初迈人生”之路的实践通道,我们的做法是:知识熏陶多层面,实践学习多渠道,“工程师”把心血花费在熏陶和塑造上。
1、走向生活,在实践中体现自我。学校从各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学会生活的机会:让学生轮班值周,在值周中体验“自治一块天地”之责,自办校报,主持主题班会,领略自我教育之乐;设立校园文明礼仪岗,让学生体验自我管理的敬业风范;开办“青春旋律校园广播”,让学生在主持节目中进行知识熏陶的体味。我校率先把距学校25公里的芹池职业高中确立为“中学生实践基地”,每届学生都要徒步到基地进行军事训练、革命传统教育、磨难教育,让学生从迈向基地的第一步起,吃、住、行、活动、演讲、到总 结收获,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六自双成”的系列模拟,通过实践学习,写下了一篇篇生活味十分浓烈的文章。军事篇的《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170班刘超男)、“包饺子活动的”《做比说更重要》(175班康琦),《青春第一课》(刘金谨等)飞扬在篇章里的“大挑战,不到基地非好汉,”“饺子自己包的香”,“拔河赛,六十等于一”,激昂的语言文字把书本知识的“墨水”与实践体会的“汗水”巧妙的融化在对真实生活的感悟里。未来社会生活是多彩的,我们组织的实践活动也是多样的,且形成系列活动。如爱心月、爱国月、科技周、环保周、运动会、艺术节,每个系列活动都充分体现主题,每个主题又都把学生的求知兴趣、参与实践的愿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综合体现“以人为本,知行结合”,在生活中培养民族意识,增强对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爱的意识,陶冶爱的情操,从爱生活到爱祖国,付诸行动,不尚空谈。汇编成册的《国旗下的讲话》,就是我校学生从《人,要有点精神》、《爱护校园,纯洁心灵》到《用行动爱国》的真实写照。汇编的《体验合作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纪实,正是学生向生活学习的笔录。
2、走向“法庭”,在模拟中完善自我。未来社会是法制的社会,学校在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逐步尝试对学生进行法制熏陶,点拔和启迪初中生的人生之道,在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必须清醒的告诉学生,“社会从来就是薰莸同器而又薰莸不染,从来就是英雄与败类同生,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生活哲理。做一个合格公民,先从简单的日常行为规范引导做起。学校政教处组织“向生活陋习宣战,向不文明习惯告别”的主题活动和“创建文明平安校园百日竞赛”活动,全校师生在国旗下宣誓、签名,结合新《守则》、《规范》的贯彻,开展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优秀中学生”的“青年文明号”系列活动。这些都给学校带来崭新的文明风貌。逐步引深法制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未来的人是遵纪守法、知法用法的人;学校组织“模拟法庭审理实践活动”,让青少年走进“法庭”,学法用法,通过亲临法庭程序、法庭辩论,体验了法在身 边,写出了《法律在我心中》实感性很强的文章。为了深化步入社会后的知法守法意识,我们不仅组织了“公民道德”和“远离网吧,从我做起”签名的“自我执法”行为引导,还组织学生进行实施《环保法》的实践调查,在学生幼小的心里开始栽种“绿色心理”等系列普法教育。为学生及早了解社会、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打下了一定基础。
3、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创新自我。学校教育改革的尝试和探索的聚光点就是社会。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都力求让学生带着它走向社会,去检验“H值”。注重实践教育活动是我校打造的素质教育的“诺亚方舟”,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将每一个学生载运到成功和希望的彼岸。师生的多次课堂创新实验都是从社会的信息捕捉而来,又通过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反馈到了生活的实践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就来源于师生的实践调查。又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广告,你好》,就是学生用一周时间对广告市场的综合调查后,成功地进行的一节“你的是非我评说”的广告知识专题报告课。学生在优秀的广告词中学到了语言艺术,通过评析广告内涵,剖析错别字,提高了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精神。再如,借鉴社会上的“竞选”,我校“学生会主席”竞选就是“青春少年竞风采”的一场社会化实践活动。活动中本着“从学生中来,为学生服务,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学生们在自愿报名、班组推荐的基础上开展“竞出自我,才艺展示”,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育,充分相信自我的演讲稿,敢于享受挑战和挑战自我的责任感,坚信自我成功的使命感,可以说是我校“六自双成”的形象化“缩写”镜头。每一项实践活动或每一节课堂创新演试都是在“我自信、我成功、我成才”的综合素质底蕴光环中迸发出来。这光环上凝结的正是“自信与自爱”撑持起来的“汗水与甘露”的灵魂晶体。
这些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之首,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到100%。先后获“山西省示范初中”、“山西省文明学校”、“山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山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晋城市德育示范学校”、“晋城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晋城市文明学校”、“晋城市法制教育先 进单位”、“阳城县实施新课程示范学校”等称号。我校教师中有6人被评为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人被评为省模范班主任,10人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8人被评为市模范班主任,省、市先进班集体9个,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25人,在国家、省、市举办的学科竞赛中,160名学生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我校学生赵敏芳制作的电子板软件、电子报刊获省级奖励,并选送参加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育软件制作评选。在中华魂读书活动竞赛中,我校学生常凌波获全国二等奖,亲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特别是近三年的中考,我校更创辉煌。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参考率、及格 率、优生率均获全市第一。2007年再创新高,考入阳城一中170人,在全市、全县同类学校中,各项指标都遥居榜首,创造了阳城教育史上的奇迹。
第二篇:在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学永远具有强烈的教育性。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尝试: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在我们的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Good morning!” “How are you?” “Hello!”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我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了德育渗透的载体。
2、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在教学活动中,我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会话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句型时,我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我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我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我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往。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在整个教学中,我会不断地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此时德育便融汇其中。
3、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德育教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作为英语教师,我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第三篇: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模版]
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美育和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加强学校和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全面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美育不仅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而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德育是通过说服、教育、管理、影响等多种方式去把学生塑造成为道德高尚,至少是要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人。因此不难看出美育同德育有异曲同工之用。所以笔者认为在美育中可以渗透德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形象的美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这一特点正好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不谋而合,美育不带有一般教育所具有的强制性,是通过引导学生在对美的形象的感受、认知、鉴赏和创造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引起情感的激荡,使人心甘情愿地甚至不知不觉地培养出高尚的情操。根据美育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美育中渗透德育。
首先,充分利用人皆爱美的心理,引导学生感知美、认识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从有人类以来,人们就有了对美的追求。学生染发,佩戴耳环、项链,穿超短裙,学成年人吸烟等非常“时尚”而学校又不允许的行为,教师往往会三令五申的禁止,但效果不佳,甚至你是越禁止,学生越要去做,因为他们已经认定那就是美。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美,找一些心灵美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认识,或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让学生懂得心灵之美才是真正的美、永恒的美。再如,有的学生喜欢打架斗殴,且屡禁不止,不是因为这些学生会从打架斗殴中得到什么益处或快乐,主要原因恐怕是他们觉得敢于打架斗殴是一种英勇无畏的表现,或让人注意他,或是受一些影视作品中打斗场面的影响,觉得舞枪弄棒是美,飞檐走壁是美。教师可在批评之后,问学生:你觉得电视电影中谁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你认为他是一个英雄?帮助学生弄清英勇、英雄的本质。这恐怕比找家长、写保证书、背守则的效果要好。
其次,充分利用各学科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鉴赏美。特别是语文学科中美的对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渗入德育教育。文中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手工艺作品。优美的对象以清丽、柔媚、娇小、幽静、轻盈的特点让读者感到和谐、平静、松弛、舒畅,从而产生愉快美好的审美心理。如: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亚落日,陈荒煤笔下玉琢冰雕、柔韧又具弹性的玉兰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浓妆淡抹的杭州西湖„„这些形象美,无一不可爱至极,令我们心醉神往。有壮丽的山河、建筑,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强烈的壮美感受。如: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发出雷鸣般轰响的冬天烟台的海,雷霆万均的钱塘潮,怒涛狂啸的黄河,气势恢宏的秦兵马俑,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这些形象以其巨大、急疾、刚强的特点,引起读者舒畅、豪情万丈的审美愉快,让人感受于人类的伟大,大自然的神工鬼斧,激发读者创造的欲望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崇高的人物,我们很难忘记《大江保卫战》中面对肆虐的洪水,没有退缩、勇于抗争的人民子弟兵,手托炸药包、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董存瑞,“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邱少云,轮椅上的霍金,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艾兹病小斗士,舍生忘死的白衣天使叶欣„„这一个个或为正义事业勇于献身的形象,或不屈不挠地同贫穷、病魔、困难作顽强抗争的人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一
次又一次地使我们热泪盈眶,他们崇高的灵魂让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激起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关爱他人,增强自信心,努力地去创造光辉灿烂的人生。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德育教育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进行。
第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创造美。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创造美的平台,启发诱导学生创造美。当学生心中有美,在教师的启发下,会有表达美、赞扬美、创造美的冲动。这时,教师即可诱导学生用相机、色彩、文字、声音等媒质去表达心中最美的东西。学生有了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之后,会用实际行动去助人,或俯下身子捡起一团废纸,或主动去把垃圾倒了,或伸手扶起倾斜的花草树木,或将不慎掸落的雏燕放入窝中„„其人格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
总之,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对美的认识,对美的鉴赏,对美的创造活动的同时,也对学生渗入了德育教育,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一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人,这难道不是每一个教育者所期待的结果吗?
第四篇: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
马秀云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需要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情操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接受品德教育,从而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有人认为英语教学主要是将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德育则可以利用思想品德课进行。但在我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却深深地体会到在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德育”,是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也包括加强学生道德实践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赫尔巴特曾经说:“教学中如果没有德育渗透,那它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爱国主义品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和谐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的活动,即德育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德性的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二、挖掘教材元素。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元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获得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在学习动物“dog、pig、duck、tiger、lion”等单词
时,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在教学实践,我采用戴动物头饰让学生扮演动物并学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动作,再通过活动挂图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保护动物的行为表示赞赏,对有文明行为的小朋友表示喜爱,对不爱护动物、不文明的行为表示不赞赏,并能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而运用学会的新句型和语言知识培养起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保护动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热爱小动物,并愿意和动物交朋友这种美好的感情和兴趣,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三、丰富课外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
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新课程对英语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使学生在学好英语知识的同时,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育人的宗旨。虽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渗透点并辅之于有效的教学法,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只要我们能细心捕捉教育契机,“人为本,德为先”的教育思想之花就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姿!
第五篇:浅谈在课堂教学中 渗透德育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