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

时间:2019-05-12 17:2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

古代送别诗鉴赏

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

一、概述:

[课题] 《送别诗阅读指导》(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第二专题)[课时] 1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阅读送别诗歌,掌握送别诗的基本常识,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激趣导入———真题归纳———探讨深入———习题演练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认识,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教学重点]:

辨析送别诗歌的意象和感情内涵,积累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规律 [教学难点]:

合作研究高考的考查点,有效答题。

三、教学方法:诵读、合作讨论、习题演练等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黑板演示 学案

五、设计思想

1.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因此理解古诗内容,掌握鉴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生学习往往有从积累到整合、从感受到鉴赏、从思考到领悟的过程,所以,先让学生接触更多送别诗再形成送别诗审美特征的概括,先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什么喜欢这首送别诗,而后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在学

第 1 页 生深入思考之后再引导学生领悟送别诗的丰富内涵。

六、学情分析

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部分诗歌,对古典诗词形成一定的认识,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互补,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提高。学生较少接触选修课的学习,对于所选科目有一定兴趣,但没有经验,缺乏技能与方法,所以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要授予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快乐,取得成效。对于送别诗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让学生通过选修课的学习,形成对送别诗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陶冶思想情操,增强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过程环节 [课前准备] 全班分为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各组人员在课前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网络或工具书查阅资料收集尽可能多的送别诗歌

2、思考这些送别诗体现的主题思想并把成果展示在班级墙报“学习园地”中,和大家共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指名背诵古诗(李白《赠汪伦》)和(高适《别董大》)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请同学们说说这两首诗都是写什么内容?(送别场景)(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唐诗导入,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二、理解送别诗歌的基本常识

1、高考真题回顾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第 2 页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思考:什么是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代表诗人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3、你还知道有哪些送别诗?你还记得其中的名句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二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

第 3 页 载体。”传统文化打在民族精神烙印上的那种坚韧难移的延续性,理应得到发扬光大。背诵古诗词,如同春风拂面、细雨润物,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美好情操的塑造和高尚品格的培养,有助于提高整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

关于送别诗,学生初高中都学了很多,有很多都能熟读成诵。背诵古诗,给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思维。)

4、掌握送别诗的特点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句,说说送别诗有那些特征。(多媒体展示)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思考:送别诗有什么特征?

师要求:按课前分成的四个学习小组,进行深层次探讨,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同学发言,和大家分享你们探讨的成果。(老师巡视指导)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归纳: 从意象方面看:

(1)时间:傍晚、月夜;

(2)地点: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等;

第 4 页(3)景物:物象杨柳、秋、夕阳、日暮、酒、春草、寒蝉、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鹧鸪、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寒鸦等。从内容方面看:

(1)别时情景的渲染;

(2)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3)依依不舍的留恋;(4)坦陈心志的告白;(5)情深意长的勉励等。

从感情色彩方面看:(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表现手法:比喻、反衬、虚实结合、渲染/白描、从对方着笔、借景抒情/直抒胸臆等。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学生学习的过程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诗词鉴赏要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就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

三、掌握送别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规律

1、分析举隅: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明确: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所;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明确: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第 5 页 意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主要内容: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达感情: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方法小结1:

(1)把握诗歌的特定意象,根据意象的特征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2)了解关键词句的特征,诗人的感情往往会通过这些词语表达出来。

2、比较下列送别诗歌表达的内容和感情有什么不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一首诗诗人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诗人送别画。在惜别的依恋中并无一般送别诗的忧伤情绪,相反,倒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二首诗中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更透露出一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凄凉与感伤。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诗虽然都借“水”这个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两位诗人的创作年代不同,第二首诗作者处在晚唐衰微之际,国家腐朽没落,一片衰弊凋零之景,因而诗人还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自己对人生、历史以及社

第 6 页 会的感慨。

(设计意图: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 通过比较学习,探究质疑,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阅读效果,一方面能拓宽学生视野,提升鉴赏能力。)方法小结2:

不同的诗人由于生活朝代不同,个人生活境遇也不同,因而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就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境遇不同,诗中的情感也不一样。因此,从时代背景入手,熟悉作者思想,对把握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感情大有帮助。

(设计意图: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明确了过程与方法,这些讲的都是方法的重要性。诗歌鉴赏方法林林总总,但离不开最基本的一条,即读懂诗歌,而要读懂诗歌,又离不开“知人论世”这一总的原则。《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就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人生际遇。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趣旨。)方法总结:

(1)把握诗歌的特定意象;(2)了解诗歌的关键词句;(3)关注时代背景和诗人生活境遇。

四、课堂演练

师要求:第一、二、三小组合并成A组完成第一首诗,第四、五、六小组合并成B组完成第二首诗

(一)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一、二联中“湖口”所见的景物展现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明确:湘江流水、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离人、孤舟,构成了一

第 7 页 幅江野茫茫、天高地远的空阔迷蒙的送友离别的景象。

(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①烘托,以江头流水、日暮送别、猿声悲啼等烘托伤心之情。②反衬手法 以流水顾自远流的无情衬人之有情。③对比手法,用作者与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出答对友人的牵挂。

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明确:“青山万里”,大江东流,诗人营造了一个开阔的意境,同时更衬托出“孤舟”的渺小与孤单,本句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在于文本的学习,还在于知识的运用,生活的延伸,情操的熏陶。真正落实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育理念。)

五、教学小结:今天,我们把如何鉴赏送别诗歌这个问题做了个“因式分解”,化为三个小问题,第一就是判断是否为送别诗,第二就是了解送别诗的特点,第三就是学会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能运用自如,争得高分!

六、布置作业:

1、诵读资料中送别诗的名句

2、完成优化设计第65页送别诗歌鉴赏习题

第二部分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选修课的特点十分突出。选修课程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学生对所选科目有一定的兴趣,那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供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并且乐此不疲。选修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上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所选科目更深刻的认识,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因此,这节课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对送别诗审美特

第 8 页 征的全面把握,同时形成探究学习的能力,显示选修学习的意义。

2、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这节课老师把选择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自由,把表演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得到提高,学生从诗歌的感性认识中形成送别审美特征的概括,体现学生学习的深入,能够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生成、能力的提高。

3、选择恰当的方法。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更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善于比较,做到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才能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提高能力。设计这堂课我通过设置比较阅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第 9 页

第二篇: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淮安市范集中学 赵秀丽 邮编223215 电话:*** 内容摘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重要一块,了解其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江苏卷考查了王昌龄的《送魏二》,天津卷考查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江西卷考查了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完成送别类题材的诗歌鉴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其特点。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如今年考的四首诗《送魏二》、《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送人归京师》全是送诗。按送别对象则分为:与亲人别,如窦群《送内弟袁德师》;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如高适《别董大》;与爱人别,如柳永《雨霖铃》;与景物别,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与南浦。

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亦称“十里长亭”。唐李白《菩萨蛮》词曰:“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便是明证。水路的舟船停靠的地方则是浦。“南浦”最早见于屈原《九 1 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认为应得力于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道杨柳、并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诗人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即坦陈“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韦承庆《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自然界中,水是与人 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飞花、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鸿雁、寒鸦、鹧鸪、春风、落叶、残红、败荷、细雨等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因而送别诗大多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 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送别诗的情感除了与别相关的,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抒发感情的不仅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真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四、送别诗的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 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触景生情的,如陈与义《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

①虚实: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半写实景,后半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②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用典的又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

③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弥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

④衬托: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陶的《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真是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

①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都是运用比喻的典范。

②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③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④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磧西行军》“都户行营太白西”,点明刘判官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是极言其远的夸张;元稹《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是顶针;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一语双关,“秋”字表面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心”上有“秋”说明“愁”,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总之,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参考文献: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2.《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4.《古今诗粹》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5.《唐诗宋词》 程郁缀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古典诗歌意象系列发微》张其俊著 7.《送魏二》源于2010高考江苏卷

8.《峡口送友人》《送蜀客》源于2010高考天津卷 9.《送人归京师》源于2010高考江西卷

第三篇:姜海珍《送别诗》教学设计

《缘送别》教学设计

东坡小学 姜海珍

一、教学内容:

送别诗一组:《送灵澈上人》、《山中送别》;《南浦别》、《送别》;《送别诗》。

二、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目前的状态(酷爱看诗词大会),以《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高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为指导,让学生在多首送别诗的对比阅读中体会古人的送别之情。

三、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送别之情。

2、了解送别诗的一些共性(地点、时间、方式)

3、培养学生搜集诗歌并能进行分类积累的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喜欢之情。

四、教学重点:

从诗歌描写的对象中去体会送别之情。

五、课前准备:

1、搜集送别诗

2、用自己的方式去诵读和演绎你喜欢的送别诗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读诗思人:

课前一日一句:“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用此诗句谈论以前的老师,引入到送别中来。(板课题:缘送别)

二、“缘送别”群诗阅读:(一)“缘送别”之时间: 傍晚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指名读,学生评价;再齐读

2、这首诗写了什么?描述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山中送别》,发现两首的相同点(送别时间:傍晚)

4、拓展其他傍晚送别古诗,齐读

(二)、“缘送别”之地点:南浦

白居易《南浦别》与王维《送别》

1、同桌合作阅读,读到了什么?体会作者的情感。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

3、对比相同点:送别地点都是南浦

4、师讲“南浦”,并拓展其他南浦之诗,齐读

(三)、“缘送别”之方式:折柳

无名氏《送别诗》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1、用同样的方法读此诗

2、思考:为什么要柳条折尽?

3、讲解诗歌的送别“柳”

4、拓展其他写柳诗歌

三、学生诗歌吟诵展示:

1、学生吟诵展示:送别之长亭、送别之酒

2、用所学的诗歌来送给以前的老师:合唱《水调歌头》

3、总结:送别的时间、地点、还有其他的,以前读诗要学会积累

第四篇:送别诗教学设计 - 副本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歌。

2、学习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3、比较两首诗所写之景及所抒之情的异同,积累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喜欢背诵古诗吗?大概能背诵多少首古诗?什么时候起 开始背诵古诗的,都是谁教你的?

2、你觉得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二、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1、这首古诗你准备应该怎样学习?

(学生交流)

的朋友元二此时是要出使到哪里呢?安西:今天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库车县。我们来看看地图,从渭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咸阳到新疆库车县,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即使是骑马去也要走上半年时间。

这真是一次遥远的别离啊!

2、朋友要去这么远的地方,当然少不了为他设宴送行。

中国人与酒总是有着不解之缘,结婚喝喜酒,朋友间有了误会,杯酒可以

尽释前嫌,有了烦恼,会借酒消愁,曹操的短歌行有一句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送别时,就更是表达别情的最好方式。

在即将离别时,王维对朋友元二说:(齐读三四句。)

3、诗人深深知道,朋友此番西去,面临的是多么艰难的旅程啊!你认为元二此行将会有哪些方面的难处?

(路途遥远,时间久,路难行,孤独寂寞,语言不通„„)

因此,借着这杯酒,诗人想对元二说什么?

元二啊,一路多多保重!来,干了这杯酒吧!(生读。)

4、当然,诗人也还知道,在当时,唐朝与西域交往频繁,出使西域也是一番令人向往的壮举,往往担负着重任。元二此去,注定要历尽磨难,但这也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借这杯酒,他也要对元二说什么?

来,再干了这一杯!(生再读。)

5、万般不舍,无限牵挂,深深祝福,都在这一杯酒中,都汇成一句话:

齐读。

6、接下来我们要来看看写景的两句。看看他们道别的地方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点名读一二句。

7、这两句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新明朗)

8、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9、有的同学会说:老师不是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没有融入作者的情感呢?

(朝雨浥轻尘,老天作美,好像有心为元二创造这样清新洁净的一出发环境,为朋友高兴;写出柳色新,柳象征着离别,表达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希望朋友豪情满怀的出发,有意淡化离别的伤感。)

10、齐读这两句诗。

二、出示两首诗歌。

指名朗读。这两首送别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又同是先写景,后抒情,但所写之景不同,所抒之情也不同。)

三、学习《别董大》

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关于董大,你了解多少?

董大,名字董庭兰,他是一个在音乐方面极有才华的琴师。他一生漂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和高适是十年前在京城认识的。

他们在塞外相逢的时候,正值高适处于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怀着报国的理想来到塞外,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可残酷的现实却令他深深地失望。高适还写了另一首《别董大》,他在这首诗中说,当时他们两个都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甚至连买酒的钱都没有。

董大又要走了,去奔他的渺茫的前程。高适陪着朋友走了很远,聊了很多,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还是到了该说一声再见的时候了。举目四望,眼前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齐读一二句。

从你大脑中储存的词库中,选择一个词来说说这两句景物描写给你什么感觉?

3、再读

(指导:读的时候,一定要在眼前浮现出画面来,朗读速度慢一点,留出空隙来)

4、说一说:你仿佛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塞外狂风起时,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大雪纷飞,雁飞不前„„)

点拨:“北风吹雁”为什么不写“飞雁”?(写出了雁群被北风裹挟,振翅难行的样子。)

5、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诗人在写景的时候,往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景物的描写往往含蓄地抒写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那么,在高适的这两句诗中融入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送别友人,不知何时相见,心情沉重酸楚;诗人内心郁积,生活的艰辛;也似乎暗示两人前途的渺茫)

(可举例:是啊,不同的心情下看相同的景物感受完全不同:同是下雪,在岑参的笔下是: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在此时的高适眼中却是:北风吹雁雪纷纷)

6、再读,读出诗人内心的感受来。

7、天气如此恶劣,现实是如此的困窘,前途又是如此渺茫,但到了分别的那一刻,高适还是对朋友说:齐读

“君”在这里指谁?高适的这番话是想告诉朋友什么?

8、现在,你们是高适,我是董庭兰,把你安慰我的话再对我说一次。(生读)谢谢你们,你的话让我有了力量,对未来有了信心。

9、这番话仅仅是对朋友说的吗?也是对谁说的?他在对自己说什么?

来,高适们,把这句话都给你们自己听!

10、多么响亮有力的话语,穿透了昏暗的天地,穿透了茫茫的风雪。整首诗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诗人在命运面前绝不屈服的灵魂。正如我们刚学过的《人生礼赞》中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背:我们决不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我们要在战斗中当一名闯将!)

11、最后齐读诗歌。

四、五、总结

今天学习的这两首古诗,相对于博大精深的古典诗词宝库来说,不过沧海一粟。进入中学后,我们会接触大量的古诗词杰作,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从古诗文中汲取养分滋养人生。

第五篇:唐代送别诗鉴赏选修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课型:选修课

学校:哈尔滨市第三中学 授课教师:韩冰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送别诗内容分类方法;

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

体会诗歌韵律美。

能力目标: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了解有关的诗歌知识,掌握相关诗 歌的鉴赏方法。

德育目标:了解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送别诗的内容和情感。教学难点:送别诗中情感的细微差别。教学类型:教学反馈型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教师课下指导

(一):将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就送别诗中凄清感伤之别,清新乐观之别,和渗透身世际遇之别的送别诗进行解说欣赏,第四组则进行总结。

教师课下指导

(二):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凄清感伤之别占了送别诗的极大比例。伤别之中又有不同的类别,如亲人之别,友人之别,情人之别等等。在选择欣赏解说的诗歌篇目时应该注意面,避免偏激。

学生活动:第一组——凄清感伤之别 导语:有一种感情“失去才知道珍贵”,这就是离别之情。如果说爱情是缠绵悱恻的悲歌,那么友情则是情牵意绕的古曲,而亲情更是感天动地的乐章。离情中有情人晶莹的泪水,有朋友的依依不舍,有母亲鬓边的白发,更有赤子拳拳的情怀。也许相见就意味着离别,离别就意味着伤感,但有谁能否认这离别是美的,这伤感也是美的。浓烈的感情化作语言的珠玑散落在历史的盘中。

入选篇目:

无 题(李商隐)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送李端(卢纶)

教师课下指导

(三):正如并非所有的聚会都令人欢欣一样,并非一切离别都让人伤怀。有一些诗人对离别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其清新乐观的精神境界会让人耳目一新,了解它们,才能更好地了解送别诗。

学生活动:第二组——清新乐观之别

导语:第一组的同学告诉我们,离别是一种痛,痛得令人肝肠寸断,我想问一句,难道离别只有涟涟的泪水和无尽的哀伤吗?不。通过我们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阅读积累,我们发现:有相当多的诗人敢于跳出送别诗伤感的通套,他们的诗别开天地,或对美景加以赞扬或对友人寄以祝福,清新秀丽,为送别诗添上了明快积极的一笔!

入选篇目:

送人游岭南(戴叔伦)

黄鹤楼送孟皓然之广陵(李白)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送桂林严大夫赴任(韩愈)

教师课下指导

(四):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 情。离别的感情,往往会激发人们更多的感触,而这感触又往往与身世际遇有关。学生活动:第三组——渗透身世际遇之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问题:李白是如何将豪放之语与悲伤情怀有机融合在一首诗歌中的?(赏析后全班同学讨论)

小结:刚才同学们讲伤别、喜别,都是离人一时心情的起伏。而如果一首诗,既包含了心潮的起落,又展示出长久以来多舛命运的感情积淀,那么它所表达的离情别绪就必然更加震人心魄,这就是我们组讲解的送别诗,它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分析这样的诗歌,不能不把特定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来看,像李白,他豪迈的语言归结于他豪迈的性格,悲伤的格调则归结于长期不平的际遇。

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历程构成了一部浩瀚的送别诗史。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却是诗歌的全部。当离人的眼泪化成钻石,当离别的悲歌化为永恒的乐章,让我们期待重逢在灿烂的季节!

教师课下指导

(五):我们将送别诗按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学生活动:第四组——总结

冬夜送人(贾岛)

别董大(高适)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明月夜留别(李冶)

学生总结: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坛上涌现出千百为杰出的诗人和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中最珍贵的瑰宝,而送别诗则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生活中几乎处处可见送别诗的倩影,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细细观察和体味。附:教师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德一件事。生离死别是情感的极至,“咏别”是历代诗歌永久的主题。唐人离情诗中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各异,情感各异。

有的缠绵悱恻,凄清感伤;

有的清新乐观,洒脱放达;

也有的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

下面请各组同学就这三种类型分别加以鉴赏分析。

教师总结:各组同学的分析鉴赏十分出色,各有侧重,切入巧妙。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们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本课今后研究的重点。[1]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葛海丽 《古代送别诗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送别诗一组教学设计

    送别诗一组 安阳市宗村小学王秀玲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五首送别诗,积累诗句,学会运用送别诗名句。 2、 通过五首送别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四个特点。 ①题目......

    五年级送别诗教学设计

    悠悠离别意切切朋友情 ——送别诗赏析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真挚的情感。 2.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10.5送别诗教学设计

    1 知“意象” 读“送别” 走进《送别组诗》 丰阳镇中心小学 苗代兰 一、游戏导入,引入送别:听说咱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肯定平日里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吧。老师想跟你们玩个游戏,给......

    教学设计《赠友送别诗》

    教学设计—— 赠友送别诗的情感定位 刘春苗--河北涞水波峰中学 一、概述 · 高中语文: 高一(人教版必修4) · 课题来源:《雨霖铃》 课时 :第三课时 · 概述学习内容:《雨霖铃》......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诗海拾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博潭小学 颜霞 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经.采薇》《春夜喜雨》。 2、了解有关《诗经》和唐诗的知识。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诗海拾贝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为什么要学诗? 荷尔德林说过:人原本就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合集)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人教版四下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诗画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①学生在语文素养积累中已背诵了《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山中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