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面对错误”教材解读MicrosoftWord文档
让错误绽放美丽---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面对错误”教材解读 如果说,数学有一条线,牵一发而动全身,像直泻而下的瀑布,那么,语文知识点多、广,就好比是茫茫无边而又深不可测的大海。孩子们怎样才能在这样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呢?作为导航者的语文老师,肩负重任。而透彻地领会教材,领悟编者意图,明确教学任务,无疑是最基础的。
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面对错误”的教材内容。我交流的题目是《让错误绽放美丽》 我的解说流程是: 研读课标
明确方向 分析体例
确立目标 灵活处理
尽显高效
一、研读课标,明确方向
在第二学段各方面能力训练的基础上,第三学段课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学段基本的能力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文章顺序,体会作者感情,初步领悟表达方法。提出看法,作出判断。
3.推想词句内涵,体会表达效果。
4.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受到感染和激励。5.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三)习作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四)口语交际
1、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五)综合性学习
1.策划简单的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2、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通过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思维及语文学习能力,但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不强,对文章重点句段的理解、阅读体验和感受还不太深。领会其表达要领的能力,语言分析能力都比较弱。第三学段加强了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将继续加强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而本单元将加强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掌握倒叙的表达方法和画情节曲线图表现故事情节以及如何有详有略地记叙,并把它们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二、分析体例,确立目标
教材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第七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错误”,依然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本单元编排了三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北师大版教材在二年级上册“诚实”、下册“讲信用”三年级下册“尊重与平等”、五年级下册“信任”、六年级上册“美与丑”,教育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与人交往互相尊重信任,能明辨是与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虽然编者考虑的角度不一样,教材的侧重点也不同。这样的编排特点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充分体现了北师大版教材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在文章的选用上注重多元化,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多种体裁,有记叙文《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有诗歌《我们的错误》;剧本《负荆请罪》。内容紧紧针对当代少年儿童对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时普遍存在道德意识与行为实践方面的问题。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伟人与凡人、英雄与儿童正确对待错误的故事,使学生的思维获得启迪。
《迟到》作者用倒叙的手法记叙了“我”在父亲的管教下改正了上学迟到的毛病,从中体会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成吉思汗和鹰》通过成吉思汗杀鹰的教训,懂得“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思、总结教训。《我们的错误》激励人们正确对待错误,上好改正错误的一课使自己成熟起来。《负荆请罪》从廉颇对待自己的错误和蔺相如对待别人的错误的故事中受到教益。“语文天地”中的学习活动中安排了 “日积月累”、“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 加深对单元主题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人无完人,要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改正。针对课标要求,对应本单元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我设立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认字9个,写字24个。
2、理解“管教、懒惰、狼狈”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能力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理解人物的阅读方法,学习倒叙的表达方法和画情节曲线图表现故事情节。
2、学习写记叙文,努力写得详略分明;用“有详有略”及学过的其他标准修改习作。
3、学会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敢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反省。
2、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的活动,加深对“面对错误”认识。
三、灵活处理
尽显高效 “激发兴趣,文化积累,整体推进,学会学习”既是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依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编写特点,结合本单元内容,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一)整体推进,单元整合。
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特点体现单元的整合性,也就是说,语文天地的各项训练应穿插在主体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化整为零,分散教学。“面对错误”单元可采取这样的整体教学设计方案,以真正发挥语文天地的功效,实现整合。根据教材编排特点,以下是我对本单元内容的整合。第一步
教学《迟到》,学习p65页“金钥匙”。
第二步
教学《成吉思汗和鹰》学习p68页“金钥匙”,完成 “日积月累”2题。
第三步
教学《我们的错误》,背诵“日积月累”第3题。布置 “初显身手”。
第四步
自读《负荆请罪》完成 交流“初显身手” 第五步
完成“畅所欲言”,布置“笔下生花”。第六步
交流习作并修改。学习“金钥匙”,复习检查。
(二)方法指导,学会学习。北师大版的教材中有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版块,就是“金钥匙”。“金钥匙”指的是学习方法,孩子们在学习中要综合使用掌握的“金钥匙”进行语文学习。所以,教师要有效利用金钥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如学习《迟到》时,借助65页“金钥匙”,抓住人物的语气、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体会父亲当时又急又气的心情。以《迟到》11自然段为例分析动作描写: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拖”、“抄”、“倒转来拿”、“一抡”这些词突出了父亲打得用力,打得狠。将父亲当时由于恨铁不成钢,转而极气愤的样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学习《成吉思汗和鹰》时,借助68页画情节曲线图帮助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三)增量阅读,文化积累。
课标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学完本单元之后,我发挥教材文本的优势,鼓励学生看林含音写的《城南旧事》,并搜集一些有关面对错误的小故事、名人名言、诗歌等在班上互相传阅,并且进行了讲故事比赛、还举办了一期有关“面对错误”手抄报比赛。
罗曼罗兰说过:“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一个善于从错误中站起来的人,他的人生会更丰富,他的目光会更深邃,他会更懂得怎样在关键时刻走上自我拯救的光明之路。正确面对错误,在错误中成长,让人生绽放美丽之花。
第二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面对错误(共)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迟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阅读课文,使学生在对比的体验中,感悟出作者是如何在父亲的严厉与慈爱中认识与改正自己的错误的。
2.抓住关键性词句,体会插叙写法的作用。3.使学生懂得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4.学文后练笔,提升对文本的理解与认识。教学重、难点
阅读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部分,体会父亲的严厉与慈爱都是为了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运用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体会等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收集关于作者的资料,了解她的文艺创作及成就。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方法1:
师:人无完人,人都会犯错,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当你做错事时,你的家人是怎么对待你的?现在你改过来了吗?(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互相交流,说一说)
师: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误——迟到,我们一起看看她的经历吧。(板书课题)
方法2:
提前布置学生完成“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的采访,课前组织学生交流汇报,重点谈谈“你自己是如何面对错误的?你尊敬的人(或你的亲人)是怎么对待你的错误的?”学生谈后,适时引出课文。注意控制好交流时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自读、同桌互读、小组分自然段读)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自己选择读书方式,自由读文,读后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四、比较阅读,感悟重点
1.学习2~14自然段,感受父亲的严厉。
师:“我”最初是如何犯下和对待迟到的错误的?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找出有关句段,并在句子旁边用简单的话批注自己的想法与理解,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父亲之所以严厉的训斥我,原因是什么?”(学生默读有关自然段,并做出批注,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小组间讨论问题,教师巡视,相机引导)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师:谁来代表你的小组向全班汇报?可以用书上的话,如果能加进你们组交流后新的理解或想法更好。(指名学生回答,其他人补充,教师对有新意的回答给予赞赏)
师:文章开头写到“父亲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对于“我”的错误,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父亲“严厉的管教”的?请同学们认真地朗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有关语句。
(学生按要求边读边圈画相关的句子,师巡视)
师:谁愿意来朗读表现父亲严厉管教的句段?大家细心听然后评价她读的怎么样?(指名学生朗读有关内容,可能有的学生会抓住7~11自然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的语句去读比如“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一把鸡毛掸子„„”等等;也可能会有学生抓住12—13段中描写“我”的行为感受的语句来读比如“我像一只狼狈的小狗„„”“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等等,这都是正确的,只要学生能读出真情实感,都要给予鼓励)
预设:在初读课文后,也许有的学生会提出这样的看法,认为“小作者不该挨打”,针对这种疑议的出现,教师可这样引导。
师:请同学们先阅读11、12、13自然段,画出“我”挨打的关键词语句。(学生会比较容易找到描写比如打的动作、声音等的有关语句)
师:刚才有人提出了认为“我”不该挨打,那么“我”究竟是否该打呢?(学生会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那就让我们以“我”是否该挨打为话题来一次辩论吧。(学生中意见不同的双方陈述自己的理由,大家在辩论中会说出“我”犯下错误的原因及对待错误的态度,以及父亲打“我”的原因)
师:(学生辩论差不多时)大家所陈述的似乎各有道理,那么父亲为什么要选择这种严厉的态度对待女儿呢?请同学们思考。(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注意启发学生懂得父亲的严厉正是为了让女儿敢于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
2.学习15~18自然段,感受父亲的慈爱。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18自然段,把后来父亲的态度与前面进行对比,读后,看看你会有什么新的感受,和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
(学生自读,将这部分内容与上文对照理解,认真思考,和同桌谈自己的认识)师:假如你就是当年的林海音,爸爸到学校给你送来了花夹袄和两个铜板,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心情如何?
师:还记得在课前同学们自学的畅所欲言中的词语吗?(把“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等词语板书在黑板上)一会儿在谈体会时,看谁能用到有关的词语来说一说?
(学生与作者换位思考,在比较阅读后,谈出自己的体会与感悟,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慈爱。对于能
运用畅所欲言中的词语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赞扬)
师:书中有两幅截然不同的插图,请同学们细细的观察,想一想,文中的父亲究竟是不是一个好父亲呢?(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及互相补充中,明白父亲的严厉和慈爱都是为了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让“我”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3.学习19自然段,体会感激之情。
师:课前,大家收集到了许多关于作者林海音的资料,谁来给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林海音?(指名几个学生介绍关于作者的作品及成就,教师也把收集到的相关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共享)
师:正是因为有了父亲这份严厉而又慈祥的爱,使本文的作者林海音从小就学会了正确的面对错误并改正错误,长大后才成了一个优秀的女作家,让我们齐读19自然段,感谢这位好父亲吧。(学生集体诵读,在读中既深化理解,又品味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五、兼顾首尾,学习写法
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有一件事我永远也忘不了——”与结尾的“后来怎么样了,我已不记得”两个关键句,体会文章插叙的写法及作用,鼓励学生学习运用。
六、课后练笔,升华认识
方法1:在课文17自然段后,以第一人称的方法续编,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想法(也许是生气、也许是委屈、也许是感动)
方法2:写读文后的心得体会,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9册教材,是“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第二篇主体文章。
“面对错误”主题单元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伟人与凡人、英雄与儿童正确对待错误的故事。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从中发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继续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能力;抓重点词句品读,在读中自悟的能力;积累与应用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文章主要写伟人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口渴难忍,四处找水解渴,当他艰难地找到水后,鹰四次撞翻他的杯子,成吉思汗气急败坏射死了鹰,当他发现鹰是他的救命恩人时懊悔莫及,顿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在课文中,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展开故事情节。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忠诚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高潮,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虽是说理文章,却没有任何理论分析,“道理”来的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
4. 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写学了课文后的感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 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2. 能够通过自主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动脑思考、同桌交流、表达反馈的课文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 能够通过说、读、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或看法;
4. 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把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道理。
三、学情分析
1.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2. 学生对伟人故事的有一定的兴趣。
3.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 学生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情感表达能力,这样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2、资源准备: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成吉思汗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 2.你对这位历史伟人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3.板题、读题。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4.检测生字。
5.师:本课文是一则寓意深刻的故事,你认为学习本文要掌握什么知识点?(生说师板书)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掌握这些知识?(生说师板书)
[点评: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整理、运用资料的习惯,实现资源共享。特别体现学习方式的指导,“教是为了不教”嘛。]
二、初学课文,理解内容
1.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先读通全文。(师提醒生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2.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理解和掌握黑板上板书出来的1—2个知识点。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师巡堂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
3.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师提示汇报金点子:自报家门——说学法——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解——检测。(可考他人亦可请他人检测本组成员)
4.当有同学汇报“文章的写作顺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师相机引导分段:是呀!文章写得可有条理了,哪些自然段写起因?哪些自然段写发展?哪些自然段写高潮?哪些自然段写结果?可分为几部分呢? 这则故事全文按照故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写,可把文章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述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国王和勇士。(强调他的身份,使学生了解伟大的人物在面对错误的表现,凸现课文文化的指导性和育人的针对性。)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叙述了成吉思汗狩猎时,口渴得厉害,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滴水的泉眼。这一部分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情节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9~18自然段),写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情景。这段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地再现了四幅画面。
第四部分(第19~23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故事的高潮,毒蛇的出现改变了成吉思汗的固执,很具有震撼力。
第五部分(第24自然段),写成吉思汗的懊悔和顿悟。
5.当有汇报员汇报文章抓住鹰四次撞翻成吉思汗的杯子展开描写故事情节这一知识点时,师适时提问:(1)鹰为什么一次次去撞成吉思汗的杯子?(2)成吉思汗的心情怎样?哪些地方体现他的心情?(3)最后采取什么行动?(4)结果得到什么沉痛的教训? 6.填写学习卡。并点评。次数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鹰怎样做
成吉思汗的心情如何 一 打掉了水 不生气 二
俯冲下去,撞掉杯子 有点生气
最后鹰被射死懊悔、顿悟、永远不在„„ 7.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并设身处地的读一读。
8.师点拨:文章中关于成吉思汗的心情描写,有的直接写,有的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写,今后,同学在写作中也要这样写,能够更感染别人。
[点评:这样做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能抓住学习课文这个知识点构建平台,通过完成学习卡的填写,引导学生抓住鹰四次打翻杯子以及成吉思汗的心情变化,这一重点环节来学习,为明理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练笔——学习心情描写打下基础。]
三、加深明理
1.齐读成吉思汗顿悟出来的道理:今天我得到了一个沉痛的教训,那就是,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
2.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提示:从正反两方面,如遇事冲动会怎样?反之冷静对待又会换来什么结果?
3.师小结:是呀!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是因为他们能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这多么令人感到震撼呀!
[点评:此环节的做法以说促想促悟,达到明理的目的。]
四、总结
小孩会犯错误,伟人也会犯错误,人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假如我们在事情面前保持冷静,就能减免悲剧的发生,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就能健康地成长!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句。2.复述故事。
3.课外阅读其他伟人的故事。
[点评:这样做重视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并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效果好!]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
还是撞翻了杯子 真的生气 四
飞扑下去,扑掉杯子 气急败坏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成吉思汗因口渴而急于喝水,但被他的宠鹰四次打翻水杯,于是一怒之下射杀了猎鹰,事后发现水里有毒,发现自己错怪了忠心救主的猎鹰。他得到了一个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二、理解文中人物
a)成吉思汗是怎样的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君王和勇士)b)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用来打猎的鹰、听话的鹰„„)过渡:这的确是是一只可爱的,听话的,聪明的鹰 c)成吉思汗和鹰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句子,说理由,读文本。生:主仆,朋友,恩人„„ d)是啊,他们的关系是那样的密切,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生:亲密无间、密友、形影不离
三、质疑,引发思考。
1、过渡:这么„„的一对好朋友,最后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生:成吉思汗把它杀了。
2、孩子们请看大屏: 1课件 “那只鹰救了我的命!„„”读
3、你读了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质疑:
e)鹰怎么救成吉思汗的? 板书“救”并标上箭头 f)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杀鹰? 板书“杀”并标上箭头 g)„„
四、解决问题
1、孩子们,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你们有信心吗? 咱们先解决刚才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杀鹰?
生简要回答:因为成吉思汗口渴得厉害,老鹰连续四次打翻了水杯,他十分气愤,杀了老鹰。
2、成吉思汗是怎样杀死这只鹰的?个别找,说,读 板书:气急败坏 你和我找得一样吗? 2课件:“成吉思汗气急败坏„„”齐读
3、过渡:这只深受成吉思汗宠爱的鹰死去了;这只聪明的鹰,掉落在血泊当中;这只„„(生的语句)渲染气氛,突出鹰的惨死。3课件:配乐朗读
4、看到鹰的惨死,你想说些什么?生说,并读一读。有同样的感受吗?齐读 过渡:是啊,这只„„(学生的话)的鹰就这样(学生的话)地死去了。孩子们,这只鹰到底该杀还是不该杀? 4课件 :这只鹰该不该杀?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五、讨论中心问题:鹰该不该杀? 方法: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看法,再用自己理解的情感读文本。
鹰的角度,不该杀:
1、忠诚,永远陪伴在左右。(只要„„就„„ 认得回家的路,盘旋)
2、勇敢,冒死也要救主。(四次中的第三次和第四次。)
3、目光敏锐,具有绝对的高度。发现危险(水有毒,成吉思汗接水,送到嘴边,举到嘴边)
4、聪明,知道怎样化解危险。(四次撞掉杯子,最后的扑掉让杯子落在岩石中,全力的一扑。)
5、善解人意:(只要„„就„„ 明白主人的意图,知道主人心中想的是什么。)
6、不平凡的鹰:可爱的——可怜的——可敬的
成吉思汗的角度,该杀——后悔杀——得到沉痛的教训
1、打猎不多(没有打到想象的那么多猎物)
2、孤独,没有人陪伴
3、天气炎热,自己口渴难耐
4、老鹰一次又一次打翻自己急切想喝的,一点、一点接的水。
5、老鹰没有听自己主人的话,不听命令了。他气急败坏了
6、发现真相,明白鹰的用意。
7、后悔,发楞,发呆 小心翼翼(心疼,惋惜,不愿再让它受到伤害)
8、自言自语(对自己,对老鹰,对同学,对所有的人)
9、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正确认识错误,他是真正很的君王。
六、幡然醒悟,引发沉痛的懊悔
1、过渡:当初成吉思汗是那么坚定地要把鹰杀掉,可是现在呢?生谈„„
2、孩子们说得不错,此时的成吉思汗内心一定有千言万语,读5课件“那鹰救了我的命„„”
3、引读:“那鹰救了我的命,那鹰救了我的命啊”他大声地喊道,(生读)“可我是怎么回报它的呢?我把它杀了呀!”
4、孩子们,他在问谁呢? 生:自己,自己的内心
5、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 所以他大声地喊道:“那鹰救了我的命„„”
6、孩子们你还认为这只鹰是可怜的鹰吗? 生:不是
7、那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鹰? 生:可敬的,英勇的
8、为什么呢?
板书:用生命救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9、过渡:这只(用生命)救了成吉思汗的鹰,让一代君王幡然醒悟。读 6课件:他懊悔不已„„
10、怎样拾起来的?生,小心翼翼
11、你说说,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中会对这只可敬的鹰说些什么?生:自由发挥想象 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还有谁来感受,读一读。
七、面对错误,勇于改正
1、孩子们,成吉思汗,他可是一位大名鼎鼎的 ? 生:成吉思汗是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2、这样一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在面对错误时,有没有回避?读 7课件:“他自言自语:今天我得到了„„” 板书:沉痛的教训
3、他自言自语在对谁说呢?个别回答 读出来 8课件:“他自言自语地对 鹰 说:„„”
4、还会在对谁说? 个别回答 读出来
5、还能对谁说? 个别回答 读出来
(同学,老师,所有的人)
小结:成吉思汗,他这位著名的君王和勇士,他都能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令我们钦佩。让我们再来读读句话.9课件:“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
结束:让我们记住这位著名的君王成吉思汗,记住这只忠诚、可敬的鹰。
我们的错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一、导入
同学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错误总象抛甩不掉的尾巴伴随人的终生,总是和人们如影随形。无论你是凡人还是伟人,也无论你情愿还是不情愿,错误就象一位不速之客,时不时的
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不期而至,和人们相遇相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外国诗歌,名字叫《我们的错误》。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和同桌读课文,要求:要校准字音,可以把有争议的字或不理解的词用批注的方式记下来,再想方法解决。
师:有没有两人解决不了的字词问题,说出来大家解决。(生说)师:谁来读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听,看看从诗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师:谁来把你从诗中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生1:我知道了人都会犯错误。
生2:我知道天才伟人也会犯错误,只是他们没有被错误吓倒,而是爬起来重新上路。生3:我了解到把错误读懂,我们就会幼稚。„„
师:同学们自身读诗就能有这么多收获,真是了不起。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老师引读第一小节,下几节分组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美。
生:这首诗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我要向作者学习。生:我也想写一首小诗。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再来细读课文,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三、细读课文,联系实际,悟通道理
师:请全体女同学读第一小节。大家看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学习击鼓和练习舞蹈都会出错。
师:是呀!生活中除了这两种常见的错误,你还犯过什么错误? 生:我认字、写字都错过。师:学习认字,总有读错的时候。生:我算题时也爱出错。
师:计算习题也难免会出现错误,你发现老师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像课文中的话。
师:说得不错,我们也可以试试把自身的错误用诗一样的语言说出来,说给同桌听听,好吗?(生练说略)
师:作者虽然只举了两种错误,却让我们从中联想到了自身的许多事情,这些错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生:每个人都会犯错误。
师:好,你说了一个陈说句。看诗中用什么语气说明这一点的? 生:反问语气。
师:能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 生:年轻人啊,谁又能不犯错误?
1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师:假如犯了错误,该怎么办呢?生答,你是在哪一小节中知道的?请全体男同学读第二小节。
生:“知道错了,不难把错误根除”,就是让我们知错就改。生: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胜利之母。
师:说得好,假如我们都能勇于供认错误,做到知错就改,那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优秀的人,了不起的人。
师:那么天才、伟人会犯错误吗?你在哪一小节中找到答案的,齐读第三小节。师:你知道哪个“天才、伟人”的错误吗?他们又是怎样对待错误的呢?(生答)齐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爬起来,重新上路!”
师:可怕的是什么呢?(生答)
课件出示:(1)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2)错误不可怕,错误地对待错误才可怕。
师:对(1)我们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齐读。
师:为什么说错误地对待错误才可怕?请你再联系上下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结合生活实际来说说。
师:“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革命导师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伟大诗人李白小时候逃学。天才伟人也犯错误,只是(引读)“错误,不会使他们畏缩不前,跌倒了爬起来,重新上路!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师:你能用“畏缩不前”说一句话吗?
生:在趣味运动会上,我们班的同学没有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而是坚持不懈,最后取得了胜利。
师:列宁勇于供认错误,李白勇于改正缺点,不是旁人的逼迫,而是他们深深地知道(引读“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并背诵这一句。
师:假如错误地对待错误就会造成“错误可能是再一次错误的开始”。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错误地对待错误吗?生答略
师:错误地面对错误会怎样呢?
生:错误地面对错误,就会一错再错,一直错下去。生:那样我们就会找不到正确的前进方向,会走错路的。师:是啊,我们认识到错误的危害,这真是太好了。
总结:人生的道路曲曲折折,错误如影随行,请不要害怕,这是一个人生长的规律,我们要正确面对错误,最后有勇气改正错误,正如沙班.罗伯特所感叹:
(三)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对待错误呢?学习第四小节
师:能来读读课文第4小节,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这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错误是一种美丽,是生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每个人都要细细研读。生: “读懂错误”我们才会幼稚,才干不会糊涂。
师:再细读第四小节。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在这一小节里,每一句的最后一句和开头
1面对错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句有什么关系。(生读)
生:我发现,每句的句尾与下一句的开头是同样的话。
师:是啊,上句尾与下句首的重复,这也是本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诗歌上句尾与下句尾重复的效果。通过反复吟咏,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作者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不要怕犯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错误,我们就会走向幼稚。他担心年轻人不能正确面对错误,听了这话,我不再为犯错而耿耿于怀。
„„
师:是呀(读中感悟,课件出示)错误是一种美丽,是生长过程中的必修课,每个人都要去细细研读,“读懂错误”我们才会幼稚,才干不会糊涂。
师: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这个道理告诉自身——读:告诉班上的每一位同学——读;告诉在座的每一位老师——读!
四、诵读感悟诗人情怀。
师: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以什么身份来写这首诗歌的?
课件出示: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人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生齐读。
师:让我们把自身当成诗人,语重心长地来细细叮嘱。我们再来读诗,请读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来吧。
五、回归整体,拓展课堂
1、师:这首诗的原作不是这样的,你们想去欣赏一下吗?出示原作。自由读。喜欢吗?喜欢教材上修改后的诗歌可以,原作也可以,很重要的是把自身的有感悟放进诗歌,读出感情来。
2、师: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课件出示:(你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处置,学了这篇文,你觉得当时处置得好吗?今后你打算怎样面对错误?)课后请把它写进日记本。
师总结:正如谚语所说的“不怕百战失利,只怕灰心丧气”,对待错误我们不应该灰心畏缩不前,更不应该固执地错上加错,如菲力普斯所言:“失败是一种教训,它是情况好转的第一步。”我们要勇于供认和改正错误,重新上路,胜利属于我们!
板书设计:(吸取教训,勇敢面对)我们的错误 错误 不可怕
错误地对待错误 才可怕
第三篇:第七单元面对错误
第七单元 面对错误
单元说明:
这一单元围绕“面对错误”这一主题,选取了《迟到》、《成吉思汗和鹰》、《我们的错误》三篇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负荆请罪》。这几篇课文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有着多元的文化,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内容针对当代少年儿童面对自己与他人的错误时普遍存在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实践方面的问题,创造了一个多维的认知空间。课文中的故事与语言非常朴实,富有哲理,耐人寻味,有益于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与行为的指导。
主体课文《迟到》是一篇语言朴实、耐人寻味的记叙文,课文用回忆的方式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迟到发生在她与父亲之间的一个故事,表现了一个既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对孩子的深沉父爱,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而又有深刻寓意的文章,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课文通过叙述成吉思汗在一次狩猎时因鹰四次打落自己好不容易才接到的从岩石边滴下的解渴泉水而一怒之下射死了鹰之后,才发现鹰这样做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而从中悔悟“永远不要在自己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的故事,说明遇事要冷静,懂得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我们的错误》则是一首外国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非常符合学生的阅读口味。因此,教学这一课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悟诗中的内涵。
“语文天地”中的拓展阅读课文《负荆请罪》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改写的话剧。这个剧本通过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的描写,赞扬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以及廉颇勇于改错的精神,也赞扬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说明为了顾大局,我们不但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而且要有广阔的胸襟,正确对待他人的错误的道理。由于课文是一个话剧的脚本,是一种新的文体,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因此,教学本课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和表演来感悟文中的内涵。“语文天地”中的“畅所欲言”这一内容的设置目的在于训练学生不仅要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而且要从量的积累提高到结合实际的理解与应用上来。而“笔下生花”也是阅读积累的应用,是习作实践。因此,这两项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教学,达到互相促进提高的效果。“初显身手”是一次比较开放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跟主体课文围绕同一主题设计的,形成了一个整体。它可以与主体课文整合,既可作为主体课文的前置作业,也可以作为主体课文的延伸作业。
这一单元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伟人与凡人、英雄与儿童正确对待错误的故事。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从中发现,其实每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与帮助。继续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能力;抓重点词句品读,在读中自悟的能力;积累与应用的能力以及收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认字写字。积累词语,并尝试运用学到的新词;积累如何对待错误的名言警句。
2、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
3、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每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和帮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和应该积累的词语。
5、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
单元重点: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感悟对待错误要敢于面对,勇于改正。要善于反思和自省。
单元难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其实,每一个人在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既需要个人主观的努力,也离不开客观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和帮助。
单元训练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和应该积累的词语。
单元拓展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单元课时数:7课时
迟 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面对错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课前能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课标:把握课文内容,产生不同感受),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
4、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学生能理解父亲对我的严和疼,以及我的变化,从而体会父亲对我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资料,尤其要重点查阅关于作者成绩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今天,同学们来的很早,没有一个迟到的,谁曾经有过迟到的经历?(分清主观与客观原因)谁曾经有过经常迟到的经历?今天,我们也来读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大家齐读课题——
点评:本环节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为引导学生理解下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此环节重视了向课前开放,做到了课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新理念倡导的大语文观,体现了开放性。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情况,要注意重点检查是否把字音读正确、读流利了。同位互相进行评价。教师可重点对易读错的个别字进行检查。
2、整体感知: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可引导学生从①主要内容,②所写事情,③文中人物——“我”和“父亲”,等不同方面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内容。如,我读 懂了这是一位对我要求很严、又很疼爱我的父亲。
3、教师小结:总结所计懂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表达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等。
4、质疑问难: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预计可能提出的疑难问题:①父亲为什么要打我?②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评析: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和直接阅读文本的时间与空间。本环节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直接对话,例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既发展了思维,又为实现个性化阅读做了准备,同时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个性阅读,品赏感悟
1、细读解疑。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狠狠地打我?
(1)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在阅读时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前后联系、展开想象、品词析句、比较等阅读方法进行阅读。(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悟。教师循视、引导、点拨。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同是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交流时,教师要给以引导点拨,力求让学生能理解全面、深刻了。
引导:你从哪儿能读出父亲打得打得很狠?①可引导从父亲打我时的动作来体会,“结果从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抡,就发出咻咻的声音。”从“抄起”、“倒转”、“一抡”等词语可体会出父亲打得非常用力,打得很狠。②引导从打的过程来体会:“从床头打到床尾”、“哭号”等可以看出打得厉害。③引导从打的程度来体会:“那一条条鼓起的鞭痕,红肿的,而且发着热”。从“一条条”、“鞭痕”、“红肿”、“发着热”,可看出本次打得的确很狠,出乎人的预料。
为什么会打得这么狠呢?直接原因(即从表面上看):因为本次下雨天我不仅起晚了,还不想上学了,在妈和爸反复催促仍然无动于衷的情况下,实在气极了,打了我。间接原因:运用联系上文的方法领悟出,上一年级时,我就“天天”迟到,再不打就很难改了。从打的效果来看,眼前效果,“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长远效果看,后来我“每天早晨”再也不迟到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隐形原因:怕将来养不成好的习惯,体现了父亲的对我的关心——深深的父爱。(4)教师小结。
2、细读解疑。解决第二个问题:打了我为什么还要给我送东西?
(1)引导读一读爸爸送东西的三个自然段。
(2)思考回答:想象回答。
(3)配乐朗读,体会伟大的父爱。
(4)利用有效信息,体会情感。引导学生补充林海音的信息,体会爸爸对我的严厉和疼爱,让我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3、让我发生那么大的变化的原因还有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教师的引导”、“自我认识与反省”。
评析: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在围绕着“自读生疑、再读释疑、品读感悟、升华情感”这一流程,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感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培养了语文能力,练习了方法。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有效信息深入品读文本,进行了有效地个性化阅读。教师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能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以点拨和引导,渗透了阅读方法的指导,如比较阅读的方法等,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进程,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训练了语感。
四、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总结提炼学习方法。
2、布置作业。
(1)阅读林海音的作品。
(2)写一件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五、板书
迟到
爸爸 打 我
父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面对错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比较阅读、查阅运用有效信息等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初步领悟本文前后照应的方法,先总结后分述的方法。
2、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的资料,尤其要重点查阅关于作者成绩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情诱趣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父亲究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在课文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1、指名学生读句子。父亲给我留下了怎么样的印象?抓住“疼”和“严”。
2、把“严”组一个词来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严厉、严肃、严格,感受严的具体内容)
3、比较句子理解“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说说这两个句子的区别,体会严的程度。
二、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一)体会父亲的“严”
师:是呀!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这节课我们走进文本,一起去体会一下林海音父亲的严和疼。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10自然段,边读边找出父亲怎么打“我”的段落。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出示):
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 桌上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我哭号,躲避,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2、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一部分,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了父亲对我管教很严?(提示:找出这一段中爸爸打“我”的动词)用“○”做上记号。再自由读读,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打“我”的词中感受到什么?与同桌交流感受。3、学生集中交流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交流:
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拖起来”、“左看右看”、“抄起”、“一抡”
抓住表示打的声音的词语:“嗖嗖”
抓住“我挨打了!”这句话中的“!” 4、我究竟该不该挨打?
师过渡:父亲气极了把林海音一下拖起来,抄起一把鸡毛掸子,打在林海音稚嫩的皮肤上,我们再一起来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可能都有挨打的经历,想想作者当时的哭号声中对父亲是怎样的情感(害怕,愤恨、委屈)?“我”挨打了,父亲狠狠地打了“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那么,我究竟该不该挨打呢?同学们请再读课文3——10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文中找出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5、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指名交流)师:那么请勾画出“我”的表现的语句,我的哪些表现惹得爸爸气极了,而致使“我”挨打?
学生勾画生交流。
师:你首先找着了哪一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师: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联系上文:下大雨,穿大雨鞋)②师:这里有一个字值得我们大家细细地去体会——“竟”字。这么不舒服,可作者为什么却说“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竟”字说明作者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怎么样?
生:惊讶,想不到
师:对,你刚才有一个词用得很好“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谈谈吗?(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交流)
师:你们看,联系上下文,说出的道理,就是能够让人信服。是啊!面对老师的罚站、同学的嘲笑还有父亲的责骂或责打,作者“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这不是找打吗?对自己的意想不到的做法,文中只用了一个字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竟”。同学们再齐读这句话。(生读,教师相机评价“竟”字是否读出了感情)③接着从哪儿能体会到她的做法让父亲生气了?
生:“但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已经晚了,我就不要去上学了吧。’”
师:平时上学总迟到。今天居然还不上学,当然要惹爸爸生气了,你觉得该怎么读出“哀求“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④然后从哪儿能体会到他不想上学,让父亲生气了? 生:从课文5——8自然段体会到(师相机出示:)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⑴师::同学们,我们仔细看看这段话,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了吗?不是,你能抓组重点的词语,说说父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⑵师抓“快起!快起!”——“起!”感受情绪的变化。
生:通过母亲的劝说,可作者还是不起来。父亲进来了很生气。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父亲是瞪着我说:“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
师:你体会得很好,虽然父亲只说了短短的几个字,但确实表现出很生气。你读一读。
师:可面对生气的父亲,“我”是怎样说的? 生答:作者是硬着头皮说“晚了,爸!”
师:是啊!明明想到会挨骂或者挨打,作者还硬着头皮说“晚了,爸!”这不是找打吗?紧接着,父亲又是怎样呢?
(生快速找到)这次父亲只说了一个字“起!”联系下文: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说明父亲更生气了。(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抓住“居然”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过渡):面对父亲可怕的命令,这时的“我”是怎么做的?(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什么是不挪动?(动都不动,丝毫没移动)“居然”这里又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生:意想不到。师:谁来读一读
⑷对比“竟”和“居然”,整体感知这部分父亲的严厉。
师:开始作者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而后居然有勇气不挪动,这里“竟”“居然”都是代表意想不到的意思,可对父亲来说,情绪有变化吗?(出示:不满——生气——气极了)我们从这段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父亲终于是气极了,于是一把抓起“我”就是一顿打。
⑸分角色朗读
从“他瘦瘦高高的……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
(二)体会父亲的“爱”
师:这命令没起任何作用,父亲气极了,把小海音狠狠地打了一顿,小海音被打走了,屋子里由吵闹变得安静,伴着窗外的雨声,孩子的哭声似乎还在父亲耳边回响。同学们,此时,父亲心理是什么滋味啊?他会想些什么呢?(体会出后悔、自责、心疼……)
师:的确,打在女儿身上,疼在父母心上。此时此刻,他有千言万语想对小海音说,于是他冒着大雨急匆匆赶往学校,可见到女儿时,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出示第15自然段)
1、读句子,找表示动作的词,透过这几个动作,你听到父亲在说什么?(学生展开想象,用“孩子,你……”开头说话练习)
当他打开包袱,拿出我的花夹袄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把花夹袄递给我,看着我穿上时,我听见他在说…… 当他从衣服里拿出两块钱给我时,我听见他在说……
2、看到父亲关爱的眼神,看到那一缕缕被雨水打湿的头发,小海音会说些什么呢?(体会严厉、深沉、无言的父爱)
指导感情朗读这段话,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3、那么。小海音究竟明白了这一点没有呢?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说说她明白了什么?
4、师小结:正因为有父亲这样的“严”和“疼”,她从迟到变为了早到,她改变的不仅是上学路上的迟到,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她再也没有迟到过,时时早事事早,她的一生为我们奉献了许多好作品,她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许多年过去了,她想起迟到这件事,情不自禁饱含深情写下了这样的文字:(出示)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齐读,这一次,我们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严中有爱,严即是爱)
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学习方法、思想认识上说收获。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迟到》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收获,我们可真的感谢它呢。这篇课文选自《爸爸的花儿落了》,文中的父亲在林海音很小的时候就离她而去了,2001年林海音又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一直对一件事念念不忘:(出示句子)
我七十多岁了,一生经历的事不少,但这件“迟到”的事,对我却是刻骨铭心的。如果爸爸影响了我,我又影响了读者,该是一件多么好的事!学生齐读
师:多好啊,爸爸影响了她,她又影响了读者,影响了在座的我们。同学们,让我们真诚的感谢林海英,是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父爱,明白了如何面对错误。让我们记住林海英,记住这篇课文———《迟到》(学生齐读课题)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同桌讲一个曾经让你感动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迟到
总是迟到
→
天天早到
严
爱
又愁又怕
→
轻松愉快 教学反思:
成吉思汗和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吉思汗和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2、指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而后结局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
3、学习课文,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知道“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使学生学会遇事能够冷静。教学重点:
1、体会成吉思汗四次接水时都被鹰撞翻了的心情变化。
2、指导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而后结局的顺序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去感悟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知道“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使学生学会遇事能够冷静。教学准备:查找成吉思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生活当中有很多事情不尽人意,所以每个人也都有生气、发怒的时候,但是我们也常常遇到因为没有弄清楚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冲动发怒,过后又后悔的情况。想一想,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学生简短的交流之后,指名发言。
师生对话。教师也可以讲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学生平等沟通。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气、发怒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同的是面对自己的错误采取不同的态度,往往就有不同的结果。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一个伟大的人物的故事。(板书课题:成吉思汗和鹰)同学们结合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谈一谈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对鹰的认识。学生发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播放下面的资料,但要注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资料:
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他波澜壮阔、金戈铁马的一生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大多认为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统帅之一。有人曾经统计过,成吉思汗一生共进行了60多次战争,除十三翼之战因实力悬殊主动撤退外,没有一次失败过。因此有学者说:“成吉思汗是后人难以比肩的战争奇才。”“什么人才能称得上战神?惟有成吉思汗!”成吉思汉曾经说过:“要让青草覆盖的地方都成为我的牧马之地”。尽管后人对他残酷的攻城掠地多有微词,但这并不影响他做为马背天骄的伟人的地位。
鹰——内蒙古大草原上正义的象征。它强健、凶悍,是猛禽之一,生活在我国北方地区。幼鹰常常被牧民驯养,成为猎鹰,帮助人们捕抓野兔等猎物。
[设计意图: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因此本环节设计没有急于让学生接触文本,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把生活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结合学生已有经验,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二、整体感知
出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读书,结合教材后面“生字条”,给文中出现的生字注上拼音。利用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如:悠闲自得、宠爱、满载而归、懊悔不已等。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初步读书的感受。找出“鹰四次打翻成吉思汗的水杯”的部分,反复阅读。2.生生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在学生独立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发现问题。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适时找出重点的语句段落,指名朗读。让学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五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发挥自己宏观调控的作用,帮助学生梳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比较杂乱的问题。本环节还重视了学生积累词语的训练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重点词语的理解一般有三个步骤:不理解、结合工具书理解、工具书与文本创设的语言环境结合 来理解。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关键的词语,实际上也就基本理解了教材的内容,为后面的深入研读奠定了基础。]
三、及时巩固,读写结合
1.抄写课文中你认为应该重点记住的生字和词语,不太熟练的可以多写几遍,但一定要注意工整规范地写好每一个字。
2.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填写下面的括号。()的泉水()的季节()的天气()的狩猎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成吉思汗_______次接水都被鹰撞翻了,于是他就__________。结果把那只鹰_________射杀了。他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后,感到_____________。成吉思汗从这个教训中领悟了一个道理,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但是并没有要求削弱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因此听说读写,不可偏废,语文基本功训练要扎实到位。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动口、动脑、动手相结合,各种学习感官的积极配合,不单使得课堂结构错落有致,张弛有度,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减。]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想法。
2、写生字字帖。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成吉思汗 射杀 鹰
四次打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吉思汗和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成吉思汗心理的变化。
3.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的含义,注意积累语言。教学准备:查找成吉思汗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面的词语:
悠闲自得、狩猎、手腕、拧断、懊悔不已、宠爱、小心翼翼、满载而归 2.用一句话说出《成吉思汗和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走进文本,研读课文 抓住成吉思汗四次接水都被鹰撞翻的内容,指导读书,体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1.快速找到第一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想一想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把自己的个性理解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抓住“悠闲自得”、“他最喜爱的鹰”、“它在前面飞行,它认得回家的路”等描写,体会成吉思汗和鹰之间的密切关系。又要抓住“渴的急不可耐”与“正准备一饮而尽”来理解成吉思汗的境况,来体会他的情绪。
从“嗖”的一声、“这只鹰前前后后飞了好几个来回,一直在他的上空盘旋。”等描写便不难体会到鹰是怎样“想”的。
2.用学习“第一次打翻水”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找出第二次、第三次接水和打翻水的句子,想一想此时此刻成吉思汗心里想什么,鹰心里在想什么?怎么读?成吉思汗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又接满了第四杯水,鹰是怎样做的?成吉思汗是怎样做的?这段话该怎样读?要读出变化的语气来。
教师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把重点放在有感情的阅读指导上。
[设计意图:抓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品读、研究。学生能够快速找出“成吉思汗发怒杀了鹰”这一点,但他们容易忽略 “为什么愉快变成了愤怒”,这个环节把体会人物 的内心活动作为重点来探究,不但使教学仅仅围绕中心目标展开,而且完成了“把书读薄”到“把书读厚”的经过,学生在切身体验的情况下,会情由心生,情动而辞发!课堂就不但是读书的过程,还是学生经历生命成长的过程。]
三、升华认识,汲取文本精华
1.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成吉思汗终于发现了鹰撞翻水杯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是用鹰的生命换来的。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成吉思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鹰是一只什么样的鹰?
学生可能各抒己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但又不要盲从学生的认识,特别是对成吉思汗的认识可能存在分歧:成吉思汗既有叱咤风云的一面,又有凶悍暴戾的一面,但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吉思汗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来全面认识伟人的形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面对错误,成吉思汗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行动?对你有什么启发?
安排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发生,他“懊悔不已”,但是没有一味的“苦恼”,而是积极面对:不找借口,积极弥补过失,并善于从错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设计意图:语文课堂闪烁着人性的关怀。教学不是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欣赏方面,而是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的精髓部分。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门交际和交流的工具,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帮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面对世界的本领。]
四、课堂延伸,设置作业
从下面的作业中任选一项来完成。
1.学习《成吉思汗和鹰》一课,有什么认识、感想和体会,认真组织语言写一篇读书心得。2.搜集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错误,采取的不同态度的材料,扩大阅读量,总结经验。
[设计意图:积极使用教材,并努力凭借教材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立足课堂教学,并努力超越课堂的局限,使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 作业设计: 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成吉思汗和鹰
愤怒 懊悔
课后反思:
我们的错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们的错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理解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
2、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3、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4、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学重点:
朗读理解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教学准备:参考资料(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采访你身边最敬佩的人怎样看待错误的,让大家当了一回记者,现在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采访发布会,请各组的首席记者简要地说说采访的情况。(各组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外国儿童诗《我们的错误》,相信能让大家对“错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课题,生齐读。)
[结合本单元“语文天地”中“初显身手”环节,课前指导学生调查采访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如何看待错误,让学生合作完成采访任务,既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为上课伊始营造氛围打下感情基础,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同桌互检识字情况。[学生的识字水平各有不同,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利用了学生本身具有的资源,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自己练读课文2~3次,把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做批注。3.四人小组练读课文,读后交流讨论不理解的问题。
三、品读诗歌,感悟内涵
1.开展“读诗擂台赛”:各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师生接力读;个人挑战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把读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碰撞心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相互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读中 感知,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
2.各学习组选一小节诗品读,讨论说说对该小节诗的理解。小组汇报学习情况。(1)生:读了第一小节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特别是每个年轻人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就连成吉思汗这样的大英雄也不例外。……
(2)生:从第二小节中我们知道了错误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但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就如平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 生:我们小组是这样理解“错误可能是下一次错误的开始,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不及时反省,改正错误,那以后还会犯更多的错误。相反,如果认真反省,在前一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并用曾经犯下的错误不断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不要因为害怕犯错误而停止做事情。
师相机向学生推荐“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要重复错误。——周恩来”、“我的最重要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等警句名言,加深学生对该小节的理解。
(3)生:从第三小节我们知道了错误并不可怕,天才和伟人也犯错误,但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去改正错误从而获得成功。……
师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天才和伟人怎样用积极的态度正确地对待错误的。再让学生想像如果他们错误地对待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结合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实验过程等事例进行分析。
最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讨论说说对“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这句话的体会。
个别汇报。(在此之前老师可看情况,列举“小时偷枚针,大了偷块金”这个浅显的俗语说明“漠视错误的存在,任其发展下去,这样错误地对待错误的后果是很可怕的”来抛砖引玉,启发学生打开思路。)(4)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第四小节诗歌,了解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对待错误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找出这节诗中词语反复朗读,再与删去重复词语后的诗句作比较,体会诗歌上句尾与下句尾重复的效果。
3.学生默读课文,找画出诗歌中自己觉得最形象的话与同学互相交流说一说,再多读几次,感受诗歌生动、形象的描写。个别汇报。4.学生齐读诗歌,用心倾听自己与心灵的对话。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写心得笔记。(任选一题写)
(1)选诗歌中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结合自己的亲自经历和体验,写写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检查反思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上存在的错误,并写写自己学了诗歌后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错误,要怎样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正错误。
2.作品交流。把作品贴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学生相互看一看,评一评,改一改。
五、小结,布置后续作业
1.再次修改作品,整理成文。
2.回访本组课前采访的人,与他谈谈你学了课文后的新想法。3.积集与“错误”有关的名言警句。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儿童诗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七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天地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时的心理活动的词语。
2、“初显身手”让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从真人真事中受到正确面对错误的教育。教学重难点:
“畅所欲言”练习写描写犯错误是的心理活动的词语,这个活动有可能触及学生心灵深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坦诚面对。教学准备:采访资料、词语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大家经过前面的学习都有了不小的收获。可明理是不够的,还应该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才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1、出示词语:
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2、运用多中方法理解词语。
这是一类怎样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你能接着往下写吗?
3、对于这些词语,哪几个所描绘的感受你的体会最深? 选择一个或几个谈一谈。(1)同桌互相谈。(2)指名谈。
二、明确任务
采访身边的值得尊敬的人。
明确采访过程
1、要求:先与同伴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进行这项活动
(1)学会些采访提纲
(2)抓住中心设计采访问题。(3)采访时要有采访记录。(4)采访后,要有活动小结
3、学生以小组形式,确定被采访对象,编写采访提纲。
4、师巡视指导共同参与。
5、学生采访过程。(双休日)
作业设计:小组合作交流,明确要求:将自己小组的采访记录展示出来,全班交流。板书设计:反思 抱歉 后悔 惭愧 内疚 自责 忐忑不安 如释重负 冰释前嫌 教学反思:
语文天地七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天地七》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笔下生花”是记录成长经历中所犯的一个错误,让学生勇敢地把心里话写出来。
2、“金钥匙”告诉学生重视学习中的错误,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学重难点:“笔下生花”是记录成长经历中所犯的一个错误,让学生勇敢地把心里话写出来。
教学准备:回想曾经犯过的错误 教学过程:
一、学习写作
1、默想:自己要写一件什么事?
2、同位互相说,看所说题材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3、选择好的事例全班进行交流。
4、指导学生在写作时,语句要通顺、连贯,意思要表达清楚。
5、师巡视指导共同参与。
二、小组合作交流
1、学生出示自己的作文。
2、教师选择典型文章(优秀、有重大问题的)引导学生交流、评价。
3、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给予适当指导,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4、誊写作文。
5、总结。
三、活动评价
1、教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活动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地、激励性的评价。
2、评价形式可灵活多样,如口头的当众表扬,授予各种荣誉称号
3、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看到各自的优势与进步,意见应中肯。作业设计:写作文
板书设计: 作文要求:
写一件什么样的事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危急时刻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危急时刻”为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和一个“语文天地”。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在于透过危急时刻人物的表现,把人崇高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所讲的故事,既有战争时期的,也有和平时期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无论是轮船遇难即将沉没时指挥大家安全脱险的哈尔威船长,为抗击侵略者在紧要关头保护情报的杰奎琳一家,还是勇敢机智送出鸡毛信的海娃,他们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光辉,他们的不巧形象都能深深震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要继续学习抓住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叙事的详略等前面单元学习的内容,还要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写的小说。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危急时刻”主题下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机智、勇敢地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迹,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共7个自然段,按记叙顺序分为两部分内容,作者首先概括地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以及他们保护情报采用的方法;接着详细介绍伯瑙德母子三人怎样想尽办法保护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五方面的内容:
1、“日积月累”继续学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句子,练习体会从几个方面描写情况的紧急。
2、“畅所欲言”结合电影、电视剧和生活实际,对人的精神内心世界展开讨论,是主体课文学习的延伸。
3、“初显身手”则是从应急的硬件措施方面开展活动,使学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防患于未然。
4、“笔下生花”要求学生围绕“危急时刻”的单元主题,或记事,或写观后感,或说明急救的物品。
5、“金钥匙”则教给学生做单元小结的方法和形式,是第四单元内容的延伸和细化,目的是培养自检的习惯,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审能力。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中,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从容、机智、勇敢。
2、熟练的朗读课文,能感悟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品质的熏陶。
3、自学生字新词,能主动探究词语的含义。学习英雄人物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危机时刻能冷静的想办法解决问题。
4、学习利用人物对话、描写人物神态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的习作方法。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单元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人物对话、描写人物神态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的习作方法。
3、单元训练点: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中,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从容、机智、勇敢。
单元拓展点:学习利用人物对话、描写人物神态等方法表现人物内心的习作方法。单元课时数:7课时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2、认识生命的意义、面对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3、了解雨果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作品的价值。
教学重点:感受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时,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力的崇高形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不同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准备:电影资料和歌曲资料,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画面和主题曲《我心永恒》,导入新课。
七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无情地葬送在冰冷的海水中,令人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不仅要思考,悲剧能否避免?或者尽可能的减少生命的损失?就让《“诺曼底”号遇难记》来告诉我们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指名复述故事情节,可以相互补充,熟悉内容,达到全面感知。
三、分组学习,文本探究
将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分别负责调查事故情况和发生原因、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章主旨和作者寄寓的思想,各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一些小问题(包括自己准备的思考题)
(一)、事故调查组,探讨如下问题:
①“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出航的? ②“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肇事方是谁? ③事故发生时,现场情景是怎样的?
④船上六十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是如何获救的? ⑤船上的人都获救了,为什么船长却牺牲了?
(二)形象分析组,探讨以下问题:
⑥在海难发生的紧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如何果断地指挥救人的? ⑦哈尔威船长为什么选择和船一起沉入海底?你如何看待他的行为?
⑧哈尔威船长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最令你感动的片断朗读,并说出你的感受或欣赏理由。⑨假如你是“诺曼底”号轮船上的一员,在生死存亡的瞬间,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三)文本探究组,探讨以下问题: ⑾、作者对哈尔威船长的评价如何?为什么这样评价?找出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⑿、小说通过哈尔威船长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⒀、你从文中另外读出了什么?联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谈。
(四)、讨论、交流
1、先请事故调查组陈述事情经过,宣布调查结果及依据。
2、情境朗读,感受遇难现场氛围。
3、讨论、交流问题,要求学生注意广泛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注意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命的意义”的角度来思考阅读的感悟,认识到“面临灾难时生命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待职责的态度”。
四、分角色配乐朗读课文,缅怀英雄。
挑选四人分别扮演哈尔威船长、机械师、大副及叙述人,表情朗读课文。作业设计:自学生字词 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遇难 抢救 获救 牺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教学准备:了解作者雨果,学习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展示资料,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查阅到的资料,教师再用幻灯片显示作者资料)
雨果,法国十九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是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等,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以及许多政论和演说稿。
二、实践活动复习课文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堂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驶入英国历史上的1900年3月,一起去探听一个雄壮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是“诺曼底”号遇难的30年之后,在海底沉睡了二三十年的“诺曼底”号被打捞出水,有关“诺曼底”号的种种传闻又成为当时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我”当时是法国“真实”报社的一名记者,于是“我”采访了四个亲身经历了“诺曼底”号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分别是乘客布朗,大副奥克勒福,水手克莱芒,工头哈克斯,向他们询问了四个问题。现在你们就是他们四个人的化身,请就采访的问题进行一一回答。
(1)问乘客布朗:请你概括地介绍一下“诺曼底”号遇难的全部经过。教师提示: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角度概括介绍。(2)问大副奥克勒福:你认为在“诺曼底”号事件中,“诺曼底”号应承担责任吗?为什么?
教师提示:从航线、性能、航速、驾驶状况等方面把“诺曼底”号与“玛丽”进行比较。
(3)问水手克莱芒:面对猝然而至的灾难,你眼中的哈尔威船长是怎样沉着应变、以身殉职的? 教师预想回答:简要概括出哈尔威船长指挥抢险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消除惊恐,强调把60人都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无险情,算计抢险时间~严肃纪律,先救妇女儿童~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屹立舰桥,沉入深渊。
(4)问工头哈克斯:哈尔威船长让你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至少要从课文中找出三处进行分析。)
教师预想回答:主要找课文中有深刻含义的语句。例如:
① “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②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③ “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
2、明确任务,分组讨论学习自选问题,记录员记录讨论学习的内容。
3、汇报人向全班汇报本组问题讨论学习的成果,接受他人的质疑和补充。
三、教师主持小辩论:
“面对死亡,他又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从这句话来看,作者认为哈尔威船长虽然最后选择了与一起轮船沉入了大海,但是他仍然不失为一名英雄。你认为呢?请结合你所知道的英雄事迹来阐述你的观点。反方辩论。
2、教师小结:明确“英雄”的含义,引发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更深刻的思考。
五、教师总结:
1、同学们:在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中,我想我们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不停地放纵奔流着,我们时而被震撼,时而被感动,甚至更有一种激情在澎湃,那应该是一种英雄的意识,更是一种人生的启示……这些感情的体验都来自于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把对课文的理解介绍一下,在写写自己的感受,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事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构成一篇很后的读后感,对照自己写的读后感,找找不足之处。
2、读读优秀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3、我们应该感谢法国大作家雨果,是他利用小说这种文学样式,让我们领略到了文学殿堂中美好形象,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感。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但愿这一课的学习,能够帮你推开这扇神奇的大门,亲近文学,多读文学,读好文学。作业设计:
1、生字词运用训练。运用全部或部分的生字词写一段话。
2、(选作)任选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内容,编写一幕课本剧。
3、(选作)请以《震撼》为题,谈谈对课文中自己最欣赏的某一段内容的看法。
4、(选作)请以《我眼中的哈尔威船长》为题,谈谈自己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板书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 英雄 哈尔威船长
课后反思:
生死攸关的烛光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死攸关的烛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生死攸关”、“不堪设想”等词语的内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教学难点:能通过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人物的镇定、机智、勇敢。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一根小小的蜡烛,居然能关系到人的生和死,你相信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就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二、引导初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法: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问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初读全文情况。
1、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
2、检查多音字的认读情况。
3、指导识记的字。
A、加偏旁记忆的字:其——期
扁——骗
马——闯
B、区别形近字:密——蜜
司——同
4、读写词语:生死攸关、危机、持续、摇曳、从容、镇静
5、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重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概括课文的重要内容。
五、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课文,归纳段意。
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人伯瑙德夫人及家人。
第3自然段:伯瑙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4自然段:的国军官点燃了藏有绝密情报的蜡烛,伯瑙德夫人及儿女紧张极了。
第5自然段:儿子捡柴生火走到烛台,却又被德国中尉夺走。
第6自然段:儿子决定陪妈妈战斗到底。
第7自然段:女儿巧妙地哪走了烛台。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这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小旅馆主任及其家人。
第三部分(第3——7自然段):具体记述伯瑙德夫人及孩子们为了掩护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文件,巧妙地与敌人周旋,避免了一场劫难的经过。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 博稻德夫人
儿子雅克 女儿杰奎琳 作业设计:
1、自学生字,词语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死攸关的烛光》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生死攸关“的含义,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2、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体会法国人民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一波三折的情节,感受情况的危急和伯瑙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教学难点: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
教学准备:熟读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生谈感受。
师:上节课,我们对《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进行了学习,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靠机智和勇敢保护了装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师:通过你们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生:我感觉小女儿杰奎琳很聪明,能想办法把蜡烛端走。
生:不对!是伯瑙德夫人和儿子、女儿都很聪明,没有伯爵瑙德夫人和儿子先想办法,杰奎琳也不会那样镇定地想出办法。
师:(表示赞同)那谁能再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我感觉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很勇敢。
生:我觉得他们母子三人面对敌人很从容、镇定。
生:他们在蜡烛快熄灭的时候靠机智勇敢保护了装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很了不起!
教师板书:机智、勇敢
生:我还觉得他们很爱自己的国家。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认真体会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和勇敢。
二、学生读文,加深感受。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勾画出描述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机智、勇敢的语句,如果有感想,可以记录在旁边的空白处。
2、学生读文,边读边勾画出描述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机智、勇敢的语句,随机写感想。
3、小组之间交流。
三、深入学文,研读感悟。
1、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伯瑙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和勇敢呢?首先,我们来看伯瑙德夫人。从哪儿可以看出她的机智?
2、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谈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A、“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急忙、灯、亮、轻轻”等词的含义,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生死攸关!)找三、四名学生读文。
B、“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他们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伯瑙德夫人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学生在这段话中可以认识到伯瑙德夫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想到的办法多、绝妙。体会出她的机智。)指名读文。C、“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从“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可以体会到当时伯瑙德夫人很紧张,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学生们再次体会情况的危急,生死攸关!)找生读。
3、伯瑙德夫人想出的办法没有化解危机,而蜡烛一直在燃烧,危险一步步地逼近他们,孩子们是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儿子雅克的表现。
4、引导学生们从两方面来谈: A、“这时候,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了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学生从“慢慢地”中体会儿子雅克的镇定。)学生读。
B、“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但在斗争的最后阶段,自己必须在场。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最后的时刻。”(从“厄运、从容”中再次体会情况的危急,生死攸关!)指名读。
5、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这危急关头,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谁来汇报一下杰奎琳的表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好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学生们从“娇声、镇定”等词中体会杰奎琳利用可爱与机敏拿走了蜡烛。)指名读。
小结: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母子三人靠机智与勇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化险为夷,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也保住了他们三人的生命,我们一颗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这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感动,这一家人的机智勇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按照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伯瑙德夫人(儿子雅克、小女儿杰奎琳)······”的句式向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说一两句话。
四、发挥想象,拓展延伸。
1、他们的确让人敬佩。他们依靠智慧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下面咱们就想象一下:当敌人走后,母子三人可能会说些什么?
2、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拿出笔来写一写。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这篇文章故事曲折,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我们课外可以编排一个课本剧,再现生死攸关的时刻。
板书设计: 生死攸关的烛光
半 截 蜡 烛
一波三折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吹灭 端走 端上楼 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鸡毛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缩写课文,写故事梗概。抓住“藏信”、“夜逃”、“带路”等情节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理解和朗读。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海娃的机智勇敢。教学难点:了解故事的波折,练习缩写课文,写故事梗概。教学准备:电影《鸡毛信》 教学过程:
一、导课
1、播放电影《鸡毛信》的片头
2、简介影片《鸡毛信》:上海电影制片厂1954年摄制。1955年获得英国第九界爱丁堡电影节优胜奖。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三等奖。
二、初读课文
1、给学生10分钟,自由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
接受任务
巧妙藏信
深夜逃走
丢信找信
诱敌负伤
完成任务
三、学习课文
1、小组合作,探讨海娃一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克服的办法。海娃送信 遇到的困难 克服的办法
2、你认为海娃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3、指导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练习朗读。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把故事讲出来。
5、排练课本剧。作业设计:
1、继续排练课本剧
2、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
3、搜集有关人的优秀品质的成语。板书设计:
鸡毛信
接受任务
巧妙藏信
深夜逃走 丢信找信
诱敌负伤
完成任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天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2、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教学难点:
能把事情的经过写的有条理,发生危险后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生动的再现。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三项学习任务:一是完成《畅所欲言》练习,展开话题讨论;二是完成《初显身手》练习,增强实践能力;三是练习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课交流
1.出示词语: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忘我勇敢、团结协作、先人后己。
2.教师引导:战争年代,人们会遇到危急时刻,即使是和平代也会遇到车祸、晕倒等突发事件,甚至是火灾、地震等灾难,在危急时刻,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状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为什么? 3.自由汇报,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危急时刻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之外,还应该懂得一些常识,如牢记火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等。
三、完成《初显身手》练习1.教师过渡:开拓自己的见识面,丰富经验积累也能帮助我们安然地度过危急难关。让我们通过下面的练习积累经验吧。2.出示题目:
(1)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
(2)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处理方案。
(3)观察电影或电视剧,评价其中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各种表现。3.全班交流讨论。(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进行汇报)
如:调查身边的紧急救护设施、设备,可是公交车、教室、家里、电影院等场所的小药箱等;设计家里或学校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的处理方案,可以从应急措施、事后善后等方面的设计。
四、出示“金钥匙”,完成表格练习
1.课件出示范例,提出要求: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自我单元小结,可以从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方面列表,项目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2.小组展开自我单元小结的制定与交流。3.幻灯显示小组推荐的自我单元小结。
4.引导评议,对小组代表作充分肯定,提出不足处。
五、布置作业 将所调查的情况、设计的方案或对电影电视剧的人物在危急时刻表现的评价写下来。板书设计:畅所欲言
初显身手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天地》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笔下生花,体会读后感的写法。教学重点: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有感染力。教学难点: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教学准备: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与几个熟识的朋友聊天,他们问我,他们家的孩子已经五年级了,读什么课外书好,看哪些影视节目好。我还真的一时回答不出来。不过,我很快想到了你们,能帮老师一个忙吗?
那好,请你把你们看的书或观看的影视节目的感受写下来,供他们选择,好吗?
二、复习读(观)后感写法:
1、指名读题。
2、学生讨论。
(1)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作文要求?
(2)题目要求范围是什么?
(3)读书笔记有哪些写法?
读书笔记有那几种写法?(三种)一种是编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
3、我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方法?(是第二种写法。)
4、“读后感”可以写哪些内容?联系你所喜欢的文章来谈。(可以写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写想到的事情。)
5、读后感的题目
(可以用《***》读后感,或读《***》有感)
6、你们对本学期学过的哪篇文章或哪个电影、电视剧印象最深?有什么感想?(请同学说说)
7、要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
8、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学生练写
作业设计:学生练习写读(观)后感。板书设计:
练写读后感
1、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2、写得内容具体、真实有感染力。
3、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连贯。
4、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反思: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导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导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高瞻远瞩、面向未来的宽广胸襟,但前事之师后事不忘,只有牢记历史教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的事业才能长盛不衰,我们的民族才能绵延不息。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百年噩梦。选文具有匠心,针对小学生年段特征,以选取正面典型事例为主,而又正视近代史上的国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精神。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二是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三是要从课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四是引导学生交流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几篇课文虽然体裁不一,有叙事性的散文,有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抗日英雄的事迹,也有诗歌,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凭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合相关资料与课文中的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受尽
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通过整合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要从文中领悟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总结交流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高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组教材以“勿忘国耻”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经的无比仇恨;《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难忘的一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以及在学校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选做题”,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内容。引导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学写读后感,开展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交流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收获,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学习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第五篇:(修改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解读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本单元教材编排特点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二、单元教学目标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会写3个字。能正确读写“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3.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并体会它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歌曲《长征》、长征路线图、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课件。学生收集长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毛主席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长征》。(板书课题)
二、忆长征,开启长征路。
1.提起长征,你知道些什么?(交流手中准备的资料)
2.教师梳理小结长征的历史背景。(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三、话长征,亲历长征路。1.自由读诗,初步感知。2.细读诗句,感悟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等闲”是什么意思?
(2)你怎样理解“万水千山”的意思?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逶迤”是什么意思?你心目中的五岭什么样?(2)“细浪”指的又是什么?(简笔画)(3)“磅礴“是什么意思?泥丸指的又是什么?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1)“金沙”指什么?“崖” 指什么?“云崖” 指的又什么?(2)拓展“巧渡金沙江”的故事。(3)“巧渡金沙江”是长征途中最得意的一笔,作为指挥者的毛泽东心情更是激动万分,诗中哪个字能体现毛泽东的这种心情呢?(暖)
(4)我们一起来看(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画面)配音讲解。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读了尾联这两句话,你知道了什么?(2)“开颜” 是什么意思?“尽开颜”呢?(3)“三军”指什么?(4)指导朗读。(5)总结:《长征》这首诗毛主席以简洁的语言,豪迈的气势个松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歌颂乐红军战士不怕困难,敢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唱长征,传承长征魂
1.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作曲家把它谱成一首气吞山河的歌曲,让我们一同欣赏。
2.播放《长征》歌曲。3.学唱这首歌曲。
激情升华: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今天,当我们吟唱这首曾经让我们祖辈、父辈为了豪情满怀,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时,70多年过去了,长征的历史正渐渐地离我们远去,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磨平,但红军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思考,去读书,看有关长征的历史,读毛主席的诗词、传记,在学习与生活中发扬这种长征精神!
五、学长征,追寻长征路
1.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说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红军的“长征精神”?
2.结合红色旅游线的开辟,请你设计一条“重走长征路”的旅游线路,并搜集主要的红色景点的资料。
3.搜集长征故事,举行长征故事会。4.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会”活动。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汇集、宣布、电钮、瞻仰、旗帜、选举、领袖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1.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有关历史知识。2.准备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录象。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1.激情导入 2.揭示课题。
3.播放剪辑好了的开国大典的影像。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4.盛大的场面令我们震撼,这样的场面用文字将怎样描述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借助上下文理解词义,读懂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
①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相互纠正生字的读音。②检查读书,正音。
③关于这场大典,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人员、人数等)④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典场面的宏大热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2.开国大典包括哪几部分?给每个部分加上小标题。
3.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教师点拨,突破难点。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你从哪些方面体会到这些感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4)指导朗读
2.感受典礼的场面。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2)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群众游行
(4)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3.感受阅兵式的盛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阅兵式场面宏大?
(3)读到这里,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内心有什么感受?(4)讨论。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A、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B、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C、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感受群众游行的盛况(1)自由读课文
(2)画出描写场面热烈的语句,仔细读一读,品一品。
(3)人们在游行过程中的高呼表达了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七、学习课文最后一段。1.指名读课文。2.“两股洪流”指什么?
3.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
八、巧设语境,总结升华
如果你是一位新闻记者来报导开国大典的过程,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稿,我们该写哪些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它无产阶级革命家旷大的心胸和无私的情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教学难点
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59年前,美国政府派兵悍然入侵朝鲜,并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此,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队并肩作战,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胜利。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约有12万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朝鲜那块土地上,,其中,就有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
今天,我们要学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就是同毛岸英牺牲有关的。(板书课题)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这节课,我们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纠正难读的词语:勋鉴殉职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三、品味语言
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2.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段。3.交流感受毛主席收到第一封电报时的内心世界。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是对主席动作的描写,可这里只有一个动作,那就是吸烟。为什么对桌子上的饭菜也要进行细致的描写?(2)“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你能补充一下省略号的内容吗?(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抓住“喃喃”“紧锁眉头”。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4.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分别是谁发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默读5~7自然段。画出毛主席作抉择的语句,仔细体会。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就让我见见遗体吧!”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5.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你从毛主席的批示中知道了什么?
点拨“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出处及含义。
四、总结升华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毛主席在花山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受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细节描写人物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写了毛主席的哪几件事。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主席普通群众的情怀,学习毛主席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对领袖的热爱。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板书课题:毛主席在花山
2.提问: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想象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2.思考: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
(课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三件事:
一、请乡亲到他住房附近碾米;
二、将同志们经过几道手送来的珍贵茶叶泡给碾米的群众喝;
三、毛主席和群众一起碾米。)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学要求: ⑴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⑵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⑶毛主席为什么让警卫员给老百姓送茶水?他是怎样说服警卫员的?
⑷毛主席“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可他为什么还为“碾米”、“送茶”这些小事操心?
⑸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位首长,好像在哪见过。”在哪儿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2.学生按自学思考题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同桌间按自学思考题讨论交流。
四、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毛主席交给警卫员哪几项任务?
(毛主席交给警卫员两项任务,一是“尽快把乡亲们请到这里来碾米”;二是“把这筒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2.毛主席是怎样处理“碾米”这件事的?
(警卫员为了不影响毛主席的工作,请乡亲们到别处去碾米。毛主席很细心,没有听到门口碾为的声音,就过问了这件事,并让警卫员“尽快把乡亲请到这里来碾米。”)
3.毛主席说服警卫员时,一共读了三层意思:一是进行革命必须依靠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二是“我们进行的斗争,也还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三是教育警卫员不要把他摆在“特殊位置”上。
4.毛主席为什么要为“碾米”“送茶”这种小事操心?(毛主席时时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虽然他工作很繁忙,但时刻不忘群众。课文通过“碾米”“送茶”这两件事,表现了毛主席依靠群众、关心群众、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崇高的思想品质。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5.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最后一句话说明老人还没认出毛主席来,但是他们听到毛主席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一些传说,也有可能看到过不少类似的关心群众、帮助群众的八路军或解放军的领导干部,所以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说明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革命队伍已经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深得人心了。)
五、总结课文,体会写法
1.这三件事让我们认识了毛泽东主席,用自己的话说说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 2.学完全文后,你发现了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引导说出)A、以典型事例写人
B、抓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来写人
C、明确三件事间的关系(感情层层深入、步步推进)
六、阅读拓展,练习提高
(1)有关毛主席的故事还许多许多,课后想办法找来读读知道得会更多。(2)运用本文写人的方法试着写一个自己最想写的人。
(3)收集毛主席的其他感人事迹。(4)完成《我心目中的毛泽东》